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瘢痕定义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瘢痕定义
瘢痕是指在皮肤或其他组织受到创伤或损伤后,愈合过程中形
成的瘢痕组织。
通常情况下,瘢痕组织比正常组织更加坚硬、粗糙,并且颜色可能会与周围组织不同。
瘢痕的形成是由于受伤部位的胶
原蛋白重组,这种过程是人体愈合损伤的一部分。
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瘢痕的评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特征,瘢痕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和质地等。
通常情况下,瘢痕会比周围正常皮肤更加突出,有时可能会呈现红
色或紫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可能会逐渐变淡。
2. 影响功能,瘢痕对受伤部位功能的影响也是评定标准的重要
考量因素。
例如,如果瘢痕影响了关节的活动度或者造成了疼痛,
那么这将影响到人体的功能,从而影响到损伤程度的评定。
3. 心理影响,瘢痕的形成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特别
是在面部或者显眼部位的瘢痕。
因此,在损伤程度的评定中,也需
要考虑瘢痕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的来说,瘢痕在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中是一个重要的评定因素,评定时需要综合考虑瘢痕的外观特征、功能影响和心理影响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准确地评定损伤程度。
瘢痕综合管理阅读札记

《瘢痕综合管理》阅读札记一、瘢痕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是指由于创伤、炎症、手术等损伤造成的皮肤或组织的愈合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其本质上是新生组织在修复受损组织时产生的,它代替了原有的组织形态,可以是扁平的,也可以是突出的,颜色深浅不一。
对于很多人来说,瘢痕可能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痕,更可能影响到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交生活。
关于瘢痕的分类,是理解瘢痕及其治疗策略的重要基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瘢痕可以按照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根据其外观和表现特征来分,如浅表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等。
浅表性瘢痕通常较为平坦,颜色较周围皮肤稍浅或稍深;增生性瘢痕则可能突出于皮肤表面,质地较硬;而萎缩性瘢痕则可能出现凹陷,通常因为皮下组织的损失导致的。
还有一些特殊的瘢痕类型如瘢痕疙瘩等,这些瘢痕可能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和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瘢痕在治疗方法上也会有所不同。
了解和识别不同类型的瘢痕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瘢痕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从生理角度看,瘢痕的形成是皮肤组织损伤后自然愈合的一个阶段。
当皮肤受到损伤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修复受损的组织。
这些反应包括炎症反应、纤维细胞增殖以及胶原沉积等。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理解了瘢痕形成的机制以及影响瘢痕形成的因素,如年龄、种族、遗传因素以及伤口的处理方式等。
这些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瘢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明白瘢痕治疗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面对的皮肤问题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也体现了《瘢痕综合管理》一书全面而个性化的治疗理念。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充实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瘢痕的相关知识,我对未来的医疗实践充满了信心。
二、瘢痕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瘢痕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皮肤受到创伤或损伤后,机体在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反应。
当皮肤表层受到创伤,如手术、切割、烧伤、感染等,皮肤组织的连续性受到破坏,机体启动修复机制,通过纤维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以恢复组织的连续性。
瘢痕及瘢痕疙瘩

瘢痕及瘢痕疙瘩第一节瘢痕的概念瘢痕(scar)又称疤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
创伤修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表皮,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增生起始,通过简朴的上皮形成面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和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创伤,机体再生修复的机制被启动,以结缔组织的再生与沉积来替代被损伤的组织,恢复组织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这种再生与修复的结缔组织就是瘢痕。
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不健全的组织。
对于伤前组织来说,总是一种不完善的替换。
瘢痕不仅破坏了体表美,还可妨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畸形。
瘢痕对人体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影响外观。
表现为局部组织增厚,有色泽变化,或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瘢痕表面不平滑组织无正常张力。
②感觉异常,瘢痕局部常有痒、痛感,可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③在长期营养不良或常常受牵拉的部位,局部破溃后形成慢性溃疡,慢性溃疡的长期存在有癌变的可能。
④瘢痕本身或瘢痕挛缩对周围组织的牵拉常导致功能障碍。
由于创伤及受伤组织、遗传因素和愈合生理病理状态不同,所形成的瘢痕也不尽相同。
部分患者受创伤后,在愈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受伤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这些异常的瘢痕甚至有活动功能障碍,处理起来也非常困难。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技术能够成功地确保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防备和治疗。
尽管近几年来,在组织细胞以及分子水平上对瘢痕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一些突破性成果,但在形成机制上仍有许多未明了的问题,治疗上仍处于探索中。
第二节瘢痕的分类和临床特从病理学上讲,瘢痕只分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两大类。
病理性瘢痕其本质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是创伤修复过程中包括I、III型胶原在内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组织中过度沉积、且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瘢痕的名词解释

瘢痕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瘢痕不?瘢痕啊,就好像是我们生活中那些擦不掉
的印记!比如说,你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等伤口好了之后,
就会留下一块有点硬、颜色和周围皮肤不太一样的痕迹,那就是瘢痕啦!(就像你在白纸上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水,干了之后留下的那块印
记一样。
)
瘢痕其实就是人体在受伤后自我修复的一种结果呀。
当我们的皮肤
或者其他组织受到损伤,身体就会启动修复机制,就像一支紧急救援
队一样,赶紧来处理伤口。
(这就好比家里的水管破了,你得赶紧找
工具去修补一样。
)在这个修复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瘢痕。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瘢痕没啥大不了的,不就是一块印记嘛。
但对于
有些人来说,那可真是个大烦恼呢!比如脸上有个明显的瘢痕,那多
影响美观啊,说不定还会让人变得不自信。
(这就好像你脸上沾了一
块泥巴,怎么擦都擦不掉,多别扭呀!)
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他小时候不小心烫伤了手臂,留下了一块很大
的瘢痕。
每次他穿短袖的时候,都有点不自在,总是想办法用衣服去
遮住那块瘢痕。
他说有时候会很羡慕那些皮肤光滑无痕的人。
(哎呀,这多像看着别人穿着漂亮的新衣服,自己却只能穿着有补丁的旧衣服
一样嘛。
)
其实啊,瘢痕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处理的。
现在有很多治疗瘢痕的方
法呢,像激光啊、药物啊之类的。
不过呢,效果也不一定都那么完美。
所以呀,我们可得好好保护自己,尽量别受伤,不然留下瘢痕可就
麻烦啦!我觉得吧,瘢痕就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提醒,让我们要珍惜
自己,别轻易让自己受伤。
增生性瘢痕培训演示ppt课件

真皮层变化
真皮层内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胶 原纤维束增粗、排列紊乱。同时, 血管增生、扩张,导致瘢痕组织呈 现红色或紫色。
炎症反应
在增生性瘢痕中,常有不同程度的 炎症反应存在,表现为炎性细胞浸 润和血管扩张。
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表现
外观异常
增生性瘢痕通常高于皮肤表面, 颜色发红或紫色,质地坚硬且弹
性差。
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增生性瘢痕
向患者解释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并接 受自己的病情。
提供心理支持
增生性瘢痕可能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面对生活。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教育患者如何进行瘢痕部位的清洁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 锻炼和饮食调整,促进身体的康复。
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瘙痒、疼痛或灼热 感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
随着瘢痕的成熟而逐渐减轻。
功能影响
增生性瘢痕如果位于关节等活动 部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 能。此外,位于面部的增生性瘢 痕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交
往造成负面影响。
03 增生性瘢痕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增生性瘢痕通常表现为突出于皮肤表 面的红色或紫色斑块,质地较硬,可 伴有瘙痒或疼痛。其形状和大小因个 体差异和损伤程度而异。
05 增生性瘢痕的并 发症与风险
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感染
增生性瘢痕由于表面不平整,容易藏污纳垢,引发感染。处理方 法包括定期清洁瘢痕表面,使用抗生素药膏等。
疼痛
瘢痕增生可能引发疼痛,尤其在活动或触碰时。治疗方法包括使用 止痛药、物理治疗等。
瘙痒
瘢痕增生常伴随瘙痒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使用 止痒药膏、保持皮肤湿润等。
瘢痕治疗PPT课件

02
瘢痕非手术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外用药物
硅酮制剂、糖皮质激素、 中药提取物等,可改善瘢 痕外观,减轻症状。
注射药物
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等, 可软化瘢痕,缓解症状。
口服药物
积雪苷片、曲尼司特等, 可抑制瘢痕增生,减轻症 状。
压力治疗
原理
通过持续压力使瘢痕内血管管腔变窄,血流减少,造成瘢痕组织缺氧,使成纤维细胞变性 、坏死,胶原纤维合成减少,同时使胶原酶释放增加,胶原纤维降解增加,从而达到治疗 目的。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瘢痕的临床表现因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疼痛 、瘙痒、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此外,瘢痕的外观也 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
诊断方法
瘢痕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病史。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 细的体格检查,了解瘢痕的部位、大小、形态、质地等信息 。同时,还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 其他潜在疾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与患者建立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尊重,从而提高他们对治疗建 议的接受程度。
提供详细的治疗计划
为患者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包括治疗目标、方法、时间表和预期效 果,以便患者了解并遵循治疗建议。
定期随访与评估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评估,了解治疗进展和患者需求,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以降低感染风险。
定期清洁和消毒
保持治疗区域清洁干燥,定期使用 碘伏、酒精等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消 毒,以减少细菌滋生和感染机会。
抗生素应用
根据病情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使 用抗生素,以预防和治疗感染。
出血及血肿处理
压迫止血
对于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 止血,使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进行
瘢痕的防治

精选ppt
瘢痕就是男人的勋章?
精选ppt
但是!!!
精选ppt
了解瘢痕的 病因与病理
重视伤情与 Biblioteka 疗处置水 平对病理性 瘢痕发生的 影响
目的要求
熟悉瘢痕的 临床表现, 诊断
精选ppt
了解瘢痕治 疗措施
一、什么是瘢痕( scar)?
俗称“疤痕”,瘢痕是各种创伤后所 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 理学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
精选ppt
丹参注射液
将脱脂棉球或纱布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浸透,而后平 敷于皮损处,直到药液自然干透为止,每日外敷2 次,1个月为1个疗程,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此 法简单有效,副作用少,病程越短,效果越好。是 一些瘢龄时间短的患者的福音。
有报道应用丹参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取得 一定疗效。丹参除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外,体外研究 还证实其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
痕、瘢痕疙瘩、线状瘢痕、蹼状瘢 痕、凹陷瘢痕、桥状瘢痕
精选ppt
浅表性瘢痕(superficial scar)
发生于表皮或真皮 表层的瘢痕。由于皮肤 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 Ⅱ°烧伤,或皮肤受表 浅的感染后所形成。瘢 痕除外表稍异于正常皮 肤,表面粗糙或有色素 变化外,局部平坦一般 都无功能障碍。
精选ppt
精选ppt
5)放射治疗
用浅层X射线照射早期增生性瘢痕或瘢 痕疙瘩可产生一定的疗效 所需X射线量为红斑量(约450R)的90%, 间隔5~6周照射一次,4~6次为一个疗程 适用于面积不大的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 应用X线治疗瘢痕引起癌变问题要加以 重视!
精选ppt
三、瘢痕形成的相关因素
外伤和感染:深II度以上的皮肤创伤 张力 :瘢痕增生易发生于张力高的部位 种族 :黑色人种和黑肤色的人较白色人 种更易形成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大 约为3.5∶1—15∶1。 白化病人尚未有瘢 痕疙瘩的报道
瘢痕培训演示ppt课件

根据瘢痕的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可将其分为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等 类型。同时,针对瘢痕的评估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瘢痕评分量表等 。
治疗方法与效果
现有的瘢痕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等,但各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因个 体差异而异,且存在复发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瘢 痕问题。
04
瘢痕的并发症及处理
感染
感染原因
瘢痕部位皮肤破损,细菌侵入引发感染。
感染症状
红肿、疼痛、流脓等。
处理方法
保持瘢痕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原因
01
瘢痕组织异常增生所致。
瘢痕疙瘩症状
02
瘢痕部位出现高出皮肤的肿块,质地较硬,可伴有瘙痒或疼痛
03
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健康的关注不断提高,瘢痕治疗市场需求不断
增长。对瘢痕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创造
社会经济效益。
感谢观看
THANKS
02
瘢痕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02
03
外用药物
硅酮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可改善瘢痕硬度、减轻 瘙痒症状等。
注射药物
如曲安奈德、复方倍他米 松等,可抑制瘢痕增生、 减轻炎症。
口服药物
如积雪苷片、曲尼司特等 ,可促进瘢痕软化、抑制 瘢痕增生。
物理治疗
压力治疗
通过穿戴弹力衣、弹力套 等方式,对瘢痕部位施加 一定的压力,以改善瘢痕 外观和功能。
。
处理方法
03
可采用手术切除、激光、冷冻等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需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瘢痕的定义及分类瘢痕的定义:瘢痕的分类:瘢痕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的统称。
它是人体创伤(即使是轻微的损伤)后,在伤口或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应,也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结果。
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异常的、不健全的组织。
瘢痕不仅破坏了体表美,还可妨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畸形。
其具体的定义只能从皮肤改变的组织病理结构甚至超微结构上并结合临床具体表现加以描述。
因此瘢痕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瘢痕的分类:(一)从瘢痕组织的病理学分类1.正常皮肤瘢痕组织切片表层为菲薄的上皮结构,仅由几层上皮细胞组成,无皮钉,称瘢痕表皮。
深层为增厚的结缔组织,主要为胶原纤维,无弹力纤维以及真皮乳头、毛囊和腺体等皮肤附件结构。
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较多,胶原纤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顺序。
后期,细胞、血管、淋巴管的成分减少,胶原纤维呈互相平行较有规律的束状排列。
2.增生性瘢痕瘢痕表面为数层上皮细胞,形成很薄且光滑的覆盖层,有时出现角化或细胞增生,无皮钉,但可有棘皮样改变向下伸展,其下真皮层为胶原纤维所替代,胶原纤维较厚,排列不太规则,但有与其长轴平行的倾向,这些弧形长索状胶原组成旋涡状组织学支架,其中有大量的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分布均匀,在开始时毛细血管的形成快而多,表现新生期活跃的特点,以后胶原纤维即由显著的旋涡状变成结节状,纤维束增厚而结节也更加致密,小动脉与毛细血管在结节周围也变明显。
旋涡状与结节状胶原可同时见到。
这些结节常被胶原纤维包围成包裹状,结节渐增大,到一定限度时胶原所包围的结节中细胞渐减少,血管也减少。
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到一层正常形态的胶原纤维,它将瘢痕与皮下组织隔开。
在结节与旋涡状胶原纤维中常有粘多糖沉积,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坚硬的原因。
以后这些结节逐渐伸长,使瘢痕渐变成熟。
3.瘢痕疙瘩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较粗的、呈漩涡状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所构成。
胶原束嗜酸,着色淡,肥厚,透明,稍有折射。
成纤维细胞较少,纤维母细胞可多见分裂现象,无弹力纤维。
(二)从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改变分类1.表浅性瘢痕或扁平瘢痕多见于皮肤擦伤,表浅的感染或浅度烧伤后形成。
这类瘢痕外观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但局部平软,无功能障碍,时间久了瘢痕逐渐不明显,一般不需要手术。
2.条索状瘢痕或挛缩性瘢痕常见于创伤或外科手术切口愈合后,严重者可形成增生性瘢痕,这种瘢痕不仅造成外形缺陷,还可由于直线瘢痕挛缩造成功能障碍。
临床上常见瘢痕挛缩引起的有眼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等。
挛缩瘢痕是以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而命名的瘢痕。
主要由于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开放性创面,经肉芽形成、创缘的肉心性收缩、上皮再生覆盖等步骤而形成的瘢痕;也可由于不恰当的手木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肤特定定向的裂伤直接缝合后形成的瘢痕发展而成。
由挛缩瘢痕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形态改变,称为瘢痕挛缩畸形,简称瘢痕挛缩。
有皮肤缺损的挛缩瘢痕生成,始于创缘的向心性收缩,其过程据某些研究者认为主要为从创缘基质的成纤维细胞分化而成的成肌细胞所起的作用。
成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纤维细胞,胞质中不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能产生胶原,并有甚多成束的微丝,具有平滑肌细胞的特征和同样的收缩性能。
肉芽组织的组成成分中,成肌纤维细胞至少占。
在创面愈合过程申,成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联结而成的合胞体,使创缘皮肤与创面基质的组织相连接,其收缩使创缘带动四周正常皮肤呈向心性收缩,因而创面日益缩小。
创面愈合后,并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的瘢痕组织的继续收缩,遂形成挛缩瘢痕。
不恰当的手术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肤特定定向的裂伤直接缝合后挛缩瘢痕的生成,则完全痕组织胶原纤维的沉积和收缩所致。
在挛缩瘢痕形成的过程中,随着创面创缘的向心性收缩,或直线缝合创口的短缩,创面四周或创口两端的外围皮肤也被牵拉带动而向创面或创口的中心移动。
在皮面宽阔的躯干部位,代偿能力强,形成挛缩瘢痕后,如不超出代偿能力的限度,可能经过逐渐的调整适应,虽引起一定程度的瘢痕挛缩畸形,但常不致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
而在器官聚集的面部和皮面较躯干狭窄的四肢、颈部等部位,则代偿能力有限。
无论有皮肤缺损的创面,还是没有皮肤缺损例如在面部与眼睑缘、口唇缘相垂直,或在四肢关节屈侧、伸侧与关节面相垂直,或在颈前纵向的不恰当手术切口和皮肤组织的深度裂伤等的直接缝合创口;都将导致程度不等的瘢痕挛缩畸形及其伴随的功能障碍。
特别是在四肢,如未能及时治疗,久之,还可引起源部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等的短缩或移位,骨关节的变形脱位等一系列继发改变。
如挛缩瘢痕发生在儿童期,治疗延误,还可造成发育障碍。
这些都进一步加重形态和功能损毁的程度,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并影响手术的最终效果。
挛缩瘢痕的预防胜于治疗。
见有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创面,都应及时行皮肤移植术修复,以阻止创缘的向心性收缩,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
遵循整形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当的手术切口,以“”成形术即时改变创口的直线垂直方向缝合。
此外;严格的无菌无创技术操作,防止感染,减少组织损伤,也都是预防发生瘢痕挛缩或减轻挛缩程度所不可忽视的措施。
挛缩瘢痕的治疗,包括注意选择手术时机,彻底解除挛缩,妥善修复创面,和进行适当的术后处置等步骤。
手术时间,一般不宜过早应侯瘢痕稳定,已进入成熟阶段,基质松动后进行。
过早手术,正常解剖层次由于瘢痕粘连,往往不甚清晰,易发生误伤,且出血也较多。
但如在眼睑或口周等部位,为了保护视力或解决进食困难时,应尽早手术。
目前在烧伤的后期修复治疗中,对发生于功能部位的瘢痕挛缩,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以免出现继发畸形,尤其是儿童时期.3.蹼状瘢痕瘢痕呈蹼状,形似鸭蹼。
此类瘢痕好发于关节的屈侧,也可见于管腔状脏器在体表的开口部位,如口角、鼻孔、尿道口、阴道口等。
蹼状瘢痕实际上是瘢痕挛缩在上述特殊部位的特有表现。
蹼状瘢痕的生成,系由于垂直跨越关节屈侧的狭窄长条形创面或纵行直线创口,或由于沿管腔在体表开口的游离缘的线状创口,愈合后的瘢痕两端向中央逐渐收缩的结果。
随着瘢痕的短缩,出现关节的屈曲变形,管腔口游离缘的瘢痕由弧线向直线的转变,并带动和牵引瘢痕两侧及其基质部具有弹性的松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随同瘢痕一起,向远离关节屈侧的方向,和向管腔的中心方向移动和移位,逐渐形成皱襞面成为蹼状瘢痕。
蹼状瘢痕实际是瘢痕挛缩在某些特殊部位的特有表现。
烧伤为导致蹼状瘢痕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偶尔因皮肤的切割撕裂伤、化脓性感染,或手术切口位置不当所引起。
大型蹼状瘢痕,多发生在颈前、腋窝、肘窝、腘窝、及会阴等部。
随着关节活动的不断牵拉,蹼的面积可逐惭扩展,而厚度随之变薄。
小型蹼状瘢痕,常见于内外眦角,鼻唇沟、口角、指掌侧、指蹼、鼻孔、尿道口、阴道口、会阴等部位.4.凹陷性瘢痕瘢痕表面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皮肤,呈现凹陷畸形者,称之为凹陷性瘢痕(。
凹陷性瘢痕可由于皮肤、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创伤愈合所至。
仅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缺损者,凹陷畸形较浅,多只有外观影响,不伴有功能障碍。
累及深部组织如肌肉或骨骼的缺损者,往往伴有功能障碍,需手术修复。
凹陷瘢痕如为面积较小较浅者,可用局部瘢痕组织充垫法治疗。
即只将瘢痕的表皮削除,保留其深层组织以供充垫凹陷之需。
然后充分剥离两侧皮下组织,将创口直接缝合。
凹陷即可消失,外观得以改善。
如为面积较小但较深的凹陷瘢痕,则须视所在部位,采用局部脂肪瓣或肌瓣的移转,或真皮、脂肪、筋膜、软骨、骨组织的游离移植,或组织代用品的植入等方法,才能将凹陷完全充垫平整。
切除瘢痕后的创面,于游离创缘后直接缝合。
如为面积较大且较深的凹陷瘢痕,切除瘢痕后的创口不能直接缝合时,则需行皮瓣、皮管或肌皮瓣手术,同时或后期另行深部组织如肌腱、神经、骨骼等缺损的修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形。
5.萎缩性瘢痕外观多平坦,与四周的皮肤相齐或稍低。
表面平滑光亮,有的色素减退呈现苍白,有的色素沉着呈褐色,也有苍白和褐色相间呈现于同一部位者。
质地韧而柔软,基质较松动,可以提捏。
此类瘢痕多见于面部和胸背部,一般较稳定,不引起功能障碍,不需手术治疗。
萎烧伤或较薄的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之后缩瘢痕多由于较浅的皮肤损伤所致。
如浅的瘢痕。
偶见个别较深的皮肤损伤,如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萎缩瘢痕的。
萎缩瘢痕因很少招致显著的功能失常,故通常不需治疗。
其位于面部,因色泽差异而有碍外貌者,如面积较小且在适当部位时,可行分期切除缝合术,或瘢痕切除局部皮瓣移转修复术,以改善外观。
如行瘢痕切除皮片移植术,因皮片存活后远期肤色发生变化,能否达到手术预期目的颇难预料,故宜慎用。
因较深的皮肤损伤所致的萎缩瘢痕,不甚稳定,或与深部组织粘连而有损功能时,应行瘢痕切除,切除后的创面多需以皮瓣修复。
大面积严重烧伤行后期修复手术植皮时如缺乏正常皮肤可供切取,位于后背或肢体其他部位的萎缩瘢痕,不得已时也可作为供皮区使用,但须注意切取皮片不可太厚。
以免造成供皮创面的愈合困难。
6.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瘢痕两端以蒂与四周皮肤相连,下有通道与基质分离,其状似桥,称为桥状瘢痕,常与状似垂赘样的赘状瘢痕出现在同一部位。
多见于眼睑、颞部、下颌、颈前等部位的皮肤,一般均为多发。
瘢痕虽较短小,也很少伴有功能影响,但高低起伏,凸凹不平,有碍观瞻且因难于清洗保持洁净,易于引起感染。
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常由于皮肤组织的化脓性或特异性感染,形成皮下潜行扩展的腔隙,自发多处破溃,或经几个切口引流后,潜行腔隙顶方的皮下创面与腔隙的基质创面,各自在不同时间内先后愈合所致。
造成未能互相愈着一起的原因,主要由于破溃创口或切口间潜行腔隙顶方的皮肤,因其固有的弹性,创缘自然朝皮下创面卷缩,逐渐向内翻转合拢而愈合较快。
但腔隙的基质创面,则因皮肤的弹性,创缘向后退缩,创面扩大,而愈合较慢之故。
局部皮肤较为薄弱,各创口间距离狭小,也是易于形成桥状或赘状瘢痕的有关因素。
此外,如交换敷料的方法不当,长时间内持续用引流敷料从一个创口引入,经过皮下从另一个创口穿出,致使腔隙上的皮肤与腔隙的基质间隔离,人为的导致桥状或赘状瘢痕。
如潜行腔隙上的皮肤以两个蒂与四周皮肤相连,即形成桥状瘢痕;有时以几个蒂与四周皮肤相通,而形成互相串通的多发桥状瘢痕;如为单蒂,则形成赘状瘢痕。
桥状和赘状瘢痕其实皆由正常皮肤的卷拢构成,故又称皮桥和皮赘。
治疗时,小的少数的简单皮桥、皮赘,应将卷拢的皮肤切开展平,形成双蒂或单蒂皮瓣,用以修复切除瘢痕后的创面,由于色泽好并具有一定厚度,可以取得较单纯切除缝合为好的外观疗效7.增生性瘢痕皮肤损伤愈合后,瘢痕仍继续增殖,即可发展成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