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训练(含答案)

历史训练(四)

24.“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 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 .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25.观察右图, 分析图中数据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各代水旱比较示意图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

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26.《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 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27.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右图所示, 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 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 据此可知当时

A .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

D .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2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呈现出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中依然昂然奋起的特征,典型事件见下表: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民主的转变

D.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

29.《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30.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D.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31.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32.在雅典,每年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B.民主制度的科学完善

C.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

33.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说“当交战双方战得难解难分时,……潘兴(1860~1948年,美国将军)率军到法国,‘我们来了!’一句,表示了美国报答法国帮助其独立之恩,这是美国成为世界巨强的第一次啼声”。潘兴率军到来加速了

A.克里木战争结束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C.普法战争结束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4.“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材料表明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B.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

C.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沙皇专制统治的严重束缚

D.材料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怀疑

35.雨果在赞扬某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以下与这位文学家的写作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 .《巴黎圣母院》 B .《大卫·可波菲尔》 C .《等待戈多》 D .《老人与海》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各民族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交流、碰撞,有时表现为激烈的状态,有时表现为和平的状态。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对外政策往往决定着文化的交流广度与深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孤立、封锁,造成了中国文化与世隔绝。直到中国重新融入主流世界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成为中西交流的桥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史实说明“早在明朝以前中外文化就有了交流、碰撞。”(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9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4分)41.(12分)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古代宰相统计表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以夺富民之利……

——苏辙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自彼得一世起,俄罗斯把学习西方作为富国强民的惟一出路。但西方的路俄罗斯能否走得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俄罗斯人。许多人感到俄罗斯的优越之处正在于东正教与农民村社,正是在这些东西中,隐含着俄罗斯现代化的真实途径。1860年代,由废除农奴制而引发的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摘自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1)据材料一,概括苏辙、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认识,(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认识的主要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列宁与钱乘旦关于1861年改革在观点上有何共同点,(3分)在看待这场改革时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4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

材料二: 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

(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理由。(不得摘抄原文)(7分)

文综历史训练(四)答题卷

40.(25分)

41.(12分)

45、46(15分)历史:24—35 BC DCDCC BDDDB

40.(1)丝绸之路(或商业活动,中外贸易)。( 2分)

史实:①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发生冲突,结果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儒学吸收佛教精神而有新发展。②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促进欧洲社会转型。(6分。学生列举其他史实只要符合题意并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

(3)新变化:有专门机构,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自强图存服务;翻译的内容从西方科技发展到西方政治制度。(6分)

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蒙思想的影响;“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影响。(3分,任三点即可)

(4)说明:本小题学生可任选推动因素或阻碍因素作答。推动因素: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阻碍因素:文化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国家政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矛盾等。(4分,任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1.信息一、唐朝以前宰相籍贯主要分布在北方,宋代以后宰相籍贯分布主要在南方。(2分)唐代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经济发达;唐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达。(2分)信息二、唐朝宰相最多,秦朝宰相最少。(2分)秦朝首创宰相制度,独相,历经时间短;唐朝为牵制宰相权力实行三省六部制,多相,历经时间长。(2分)

信息三、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取代宰相。(2分)元朝中书省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制,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认识:苏辙认为王安石在变法中损害“富人”的利益去满足“贫民”的要求,目光太短浅;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措施至今还有现实意义。(4分)原因:代表的阶级(或阶层)利益和思考问题的高度不同。苏辙出于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需要反对变法;梁启超出于救亡图存、宣传变法的需要而赞赏王安石变法。(4分)

(2)共同点:都认为改革是俄国走上现代化的途径。(3分)

侧重点:列宁侧重于改革的进步性;钱乘旦侧重于改革的艰巨性。(4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造成世界动荡不安,导致一战爆发,(2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2分)导致部分国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2分)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观点:否定(反对)战争。(3分)理由: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很难裁决正义。(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