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超经典干货)

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超经典干货)
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超经典干货)

婴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儿童的注意力是随着年龄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婴儿期的宝宝已能开始较集中注

意某个新鲜事物,但注意力不是很稳定,主要是对周围鲜艳物体、声音、变化等方面

的无意识注意。当宝宝不断成长,ta注意到的事物就会逐渐增多,注意力范围会逐渐

扩大,注意时间也会逐渐增长。到了3岁以后,宝宝才开始出现有意识的注意,能观

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与认知过程结合。

注意是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婴儿探索世界的“窗口”。注意分为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婴儿在看一个人时听见敲门声立刻去寻找声源是无意注意,而

集中注意在某新鲜事物上是有意注意。注意与婴儿的感知觉密切相关,也与记忆有关,是学习的先觉条件。

注意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新生儿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他们的觉醒时间非常短暂。持续时间一般不超

10分钟,即使在喂奶条件下,也不能超过半个小时(觉醒时间有时也会持续1小时)。新生儿这种极短暂的觉醒时间是神经系统和脑发育尚不成熟而避免受过多刺激影响的

保护性象征。正因为此,也给这方面的研究增加了一定难度。

随着婴儿的成长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这种觉醒状态持续时间迅速增加,到了3个

月即使在不喂奶时,其觉醒时间,也可延续到1小时到1个半小时之久。4个月以后,就可以出现昼夜之间有规律的睡眠觉醒转换。半岁,婴儿在夜间能连续睡眠6-8小时,白天有规律的睡两次。2-3小时/次,其余时间则醒着玩耍。这时婴儿的注意也迅速发

展起来,且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注意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1~3个月

婴儿注意的发生最早的表现是无条件的定向反射,可能在生后就出现了。婴儿在2个

月后,如有发亮的东西或色彩浓艳的东西出现在视野内,他就会发出喜悦的声音或睁

眼注视。

3~6个月

随着头部运动能力的加强,扫视环境更容易。婴儿视觉注意进一步发展,更加偏爱有

意义的物体,如喜欢注视母亲以及喜欢的食物或玩具,较多注视数量多而小的物体,

对更复杂、更细致的物象保持更长的注意时间。注视后辨别差异的能力和转换注意的

能力增强。

6~12个月

6~12个月的婴儿随着活动能力增强,注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

以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他们的注意有了一定的

选择性,这些都是有意注意的萌芽。如注意更多表现在抓取、吸吮、倾听,操作和运

动选择上。随着婴儿的成长,对新异事物的兴趣增加,产生探索性行为和注意。

1~3岁

随着语言能力发展,他们能听懂很多话.言语活动支配婴儿注意选择,幼儿可以将注

意力集中在成人用词表达的对象上,如集中注意在听故事,看图书和看电视等活动上。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的注意可逐渐明确,时间会逐渐延长。一般而言,18个月的婴儿对有兴趣的事物只能集中注意5~8分钟,24个月能集中注意10~12分钟,30个月婴儿能注意集中10~20分钟。

在1~3岁幼儿期,注意力的分配主要是无意识的,只有宝宝感兴趣的事物才会得

到ta的关注和青睐。评价这阶段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不能再以他是否用眼睛注视作为唯一标准了——这也是很多父母的误区。孩子用手抓、用嘴咬、用脚踢等等都表

明他正在“专心研究”。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通过“玩”来进行学习,家长需

要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吸引宝宝进行互动游戏,并从游戏过程中学习技能。

这阶段孩子的父母需要学会利用孩子逐步丰富起来的注意选择性,投其所好,培养和

教育孩子,他选择啥您培养啥,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非得让他听您的指挥。

参考资料:

[1] Weijer-Bergsma E V D , Wijnroks L , Jongmans M J . Attention development in infants and preschool children born preterm: A review[J].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2008,

31(3):333-351.

[2] Cohen, Leslie B . Attention-Getting and Attention-Holding Processes of Infant Visual Preferences[J]. Child Development, 1972, 43(3):869.

[3] Richards J E . Development of multimodal attention in young infants: Modification of

the startle reflex by attention[J]. Psychophysiology, 2000, 37(1):65-75.

[4] 金星明, 静进. 发育与行为儿科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5] 《人体发育学》

[6] 《实用儿童保健学》

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讲义

一、问题导入 婴幼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一种是在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反射动作,另一种是一般性的身体反应活动。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动作发展 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神经中枢、神经、肌肉协调控制身体动作的发展,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密不可分。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 1.规律一:首尾规律 是由头部到尾端,由上肢到下肢顺序发展的过程。任何一个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都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这种从上到下的方向逐渐发展成熟的。也就是说,离头部近的动作先发展,离头部远的动作后发展。这种趋势还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 规律二:近远规律 由身体的中线部位到身体边远部位的发展规律。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是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部的精细动作。也就是说,靠近身体中线部分的头颈、躯干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如臂部、手部、腿部、足部的动作。例如,图片中婴幼儿的上肢是从肩头—上臂—肘—前臂—手腕—手—手指组成,所以,婴幼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肩肘,用整个手臂去接触

物体,之后才能慢慢的学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3.规律三:大小规律 先发展大动作,再发展精细动作。从四肢运动发展而言,婴儿一般先学会臂与腿的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手和脚的动作。下面请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小婴儿是用整个手臂去够物体,视频中的幼儿才会用手指去抓取物体。 4.规律四:正反规律 婴幼儿动作是正面的动作先发展,反面的动作后发展。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婴幼儿先学会朝前走,后来才学会后退走;先学会抓握玩具,然后才学会放玩具;先学会上楼梯后学会下楼梯;先学会从坐位站起来后学会从站位坐下。 5. 规律五:泛化集中规律 婴儿出生后的动作发展从泛化的全身性动作向集中的专门化的动作发展。视频中这个手舞足蹈的婴儿,他试图想抓东西,手脚并用,多余动作很多,这种情况随着月龄的增加,躯干与四肢协调配合才能准确地抓到眼前的玩具。 婴幼儿动作能力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习得的结果,是由神经系统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的结果,婴幼儿的动作发展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物学本质,按照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正反规律、泛化集中规律五大规律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婴幼儿能力发展(13-24个月)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3—14个月) 1岁—1.5岁是宝宝口头语言发育的第一期称回音期 上下楼梯或台阶——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发展运动统合能力。当宝宝学会走路后,可牵着孩子的手上下台阶,开始时宝宝会比较费力,身体的平衡把握不好,需要帮宝宝迈上台阶,以后会逐渐减少帮助,让宝宝主动牵着妈妈的手上下楼梯,宝宝慢慢就会自己上下楼梯了。 拖拉玩具——锻炼身体的平衡感觉和控制力。当宝宝能平稳走路后,让宝宝体验不同的行走路线,比如直线走、拖拉着玩具行走或者侧着身体行走等,通过不同的运动来发展宝宝的运动统合能力。 搭积木——锻炼宝宝的手眼脑协调性,发展空间知觉能力。搭积木是宝宝很爱玩的积木,不同的月龄的宝宝搭的积木数量不同,育婴师要指导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变换不同的形式,除了搭高外,还能横着摆,不同的摆放会让孩子产生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翻书——锻炼宝宝手的协调性,培养宝宝读书的兴趣。培养宝宝读书的习惯对宝宝的一生都很重要,这种习惯要从小养成,给宝宝一本比较容易翻得书,并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家长引导宝宝一页一页的翻书,并简单介绍书的内容,除了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还要培养宝宝读书的好习惯。 语言的表达——锻炼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听觉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一,孩子要储存足够的听觉信息,才能更好的促进语言的发育,当宝宝还不会开口说话时,先不要判断宝宝语言发育迟缓,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将听到的信息都储存到大脑里,为今后的语音发育做好准备。 情景游戏——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启发想象力。主动全过程教育强调的是宝宝的发展渗透在生活的各个环节,语言的发展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环境中,引导宝宝尽量把自己的需要用语言出来,当宝宝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时,不但要满足他的需求,还要给他语言上的鼓励,以激发宝宝语言表达的兴趣。 认识颜色——锻炼宝宝的视觉记忆力和注意力,发展空间知觉。对能够认识颜色的宝宝准备3-5种颜色的卡片或同类颜色的玩具,引导宝宝把同类颜色的玩具放到一起,对颜色的认识较少的宝宝应从一种或两种开始,并反复锻炼,增加宝宝对颜色的认知,同时锻炼宝宝的视觉记忆力和注意力。 了解数字——锻炼宝宝对数的基本理解,发展认知能力。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对数字有了了解,而且对数字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在生活中经常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几个人,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婴幼儿能力发展个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7个月) 手腹爬行——锻炼宝宝身体平衡协调性,发展运动综合能力。这个月龄仍是宝宝爬行的关键期,尽管宝宝的爬行姿势不是很标准,但是宝宝还是很积极的练习爬行,家长可以帮助宝宝把胸部离开床面,并给宝宝向前的力量,同时用玩具吸引宝宝爬行、够取,逐渐宝宝的爬行能力。 扶站——锻炼宝宝下肢力量,为站立和走路做准备。育婴师指导家长扶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练习站立,并学着迈步,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7个月的宝宝重 捏取——锻炼宝宝手指的灵活性。给宝宝准备一些小物体,如花生米、小糖豆等,让他练习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取,每日数次,以增加捏取的准确性。家长要给宝宝多提供手指锻炼的机会,更好促进手眼脑协调能力。提示:在本环节中,家长要谨防孩子吧小物品放入口中。 对击玩具——锻炼双手主动合作能力及手指的控制力。让宝宝学会倒手、拿起、放下,有利于宝宝对自己手的控制,但要经过反复的锻炼,也可以让宝宝双手各拿一个玩具对击,以锻炼宝宝双手的主动合作能力以及对手的控制力,一般宝宝要到9-10个月以后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双 发音——锻炼宝宝的发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宝宝多与人说话,让他多发音,如叫爸爸、妈妈、奶奶等,以扩大他的发音范围,0-1岁是宝宝形体语言的关键期,因此让宝宝学会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增加宝宝对语言的理解。 行为语言——锻炼宝宝的行为语言、表达能力。让宝宝用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让宝宝用行为语言表示谢谢、再见、亲亲等,家长对宝宝的表达要积极的反应,以增加宝宝的表 视觉寻找有效——锻炼宝宝的观察记忆力,激发探索兴趣。让宝宝在爬行的基础上,玩寻找东西的游戏,先将有趣的玩具,让他玩一会,然后当着宝宝的面,把东西藏在身后或用布盖起来,然后让宝宝找,找到后一定要给予鼓励,或让宝宝找爸爸妈妈在哪里等,在玩的过程中,训练宝 语言动作能力——锻炼宝宝行为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性。宝宝对自己熟悉的人能表现出明显的交往愿望,在家长提示下,可以配合语言完成一些简单动作,如再见、欢迎等。 交往——锻炼宝宝的交往能力,发展社会性。育婴师建议家长要为宝宝多提供与人交往的机 用杯子喝水——锻炼宝宝口腔协调能力,培养自理能力。建议家长让宝宝学会用杯子喝水,以锻炼宝宝口腔肌肉的协调能力,同时注意宝宝辅助食品的准备,这对宝宝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早期教育 婴幼儿时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人一生基本智力的80%是在六岁前奠定。孩子们生下来都一样,长大后就不一样,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有很强的能力,成为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有的人心理素质很好,很有信心,可有的人是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罪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人发展、变化的如此之大。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那么,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 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造成的,家长们力图不让孩子受一点伤,不受一点打击。 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幼小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幼小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也有人格、思想、隐私、尊严等,作为父母,应该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和保护。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同样得不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你。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看到这样的父母,以自己的权威侵犯孩子的天地,与孩子的心灵间就会横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心灵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很多少年犯甚至成年人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时期的影响造成了心理上的扭曲。因此在孩子的早期教育的过程中不光要学习知识,早期的心理成长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生命的质量。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法则,鼓励孩子自由探索。避免过分的干预,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侵犯性,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6个月的宝宝就能根据爸爸妈妈的表情看出高兴或生气,宝宝的洞察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 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儿童时期,不但受限于先天遗传因素,更脱离不开后天的复杂环境影响,在种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大,所以父母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动不动就把笨

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 的。 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时期宝宝都没有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可能有些爸爸妈妈会认为婴儿除了吃和睡就没有其他的思维。其实随着婴儿的成长,宝宝心里也是会有变化的,并且随着宝宝的成长智力和心智都会越发成熟。那么,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特点是相对稳定的。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条件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度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等都是在该阶段发生或发展。 在这一时期,婴儿的身高和体重变化都非常明显,大脑的机能开始发展,因此要多注意营养,动作开始变得精细,建议准备恰当的玩具进行锻炼,视觉、嗅觉、味觉等方面都变得敏感,还要注意言语的发展。 婴儿早教要注意什么 很多父母对于早教,只是刻意的去强调一种学习,其实,这要观察宝宝比较喜欢做什么,这才能更好的引导宝宝学习,早期教育就在于两个字:引导。很多早教看起来都非常的容易,但真正坚持就更难了,因此,得教孩子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如果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的话,可以慢慢的引导孩子一点专业知识。 对宝宝实行早教,顺其自然真的很重要,如果你强求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效果可以能会适得其反,有的甚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埋下扭曲的伏笔。现在很多的父母都只有一个宝宝,因此,溺爱也越来越明显,有些家长在与宝宝的“博弈”中,总是处于下风,这不是爱宝宝,而是害了宝宝。

婴儿的成长阶段不止要注意身体健康,爸爸妈妈们也不要忘了对宝宝的心理多多关注,开朗乐观的性格对于宝宝的成长才更有益。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婴儿时期宝宝的心理变化需要更多的耐心来观察,也要更多的耐心来陪伴。其实对于宝宝最好的照顾就是陪伴,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婴幼儿能力发展(0-6个月)

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本片着重介绍了0—3婴幼儿各阶段综合能力发展的锻炼方法,强调看护人要密切关注并利用好宝宝的关键期,片中还介绍了家庭常见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对于婴幼儿综合能力发展锻炼,育婴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灵活掌握。婴幼儿生长赋予有其阶段性和连续性,因此有些活动经常的重复,重复的活动可以让宝宝积累经验,并有助于其能力的提高,同时激发宝宝的探索欲望。育婴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宝宝的个体差异,并注意活动的时间和次数,切勿只为达到标准而锻炼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育婴师要指导家长关注婴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培育孩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实际操作视频教材》 主动全过程教育: 家长的主动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教育者的主动教育——把主动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和家长的引导 孩子的主动教育——与生俱来的主动性,依赖于教育者 婴幼儿能力发展(第1个月) 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各种因素新生儿的影响。 环境改变对孩子的影响——首先注意由于环境的突变给新生儿带来心理及情绪不安而带来的影响,因此新生儿在出生后不能离开母亲,应由母亲抱在怀里,让他在皮肤上有接触感,听觉上有母亲的声音感,如母亲的说话声、心跳声,嗅觉上有母亲的呼吸气味及乳汁味,孩子清醒时可放胎教音乐及乐曲,以减少新生儿的恐惧感。 维护新生儿发育初期的各种必要刺激——人的生长发育是由遗传、环境和学习等决定的,作为孩子在幼年时,接受刺激越多,取得的经验就越多,对以后的发育影响越大,因此发育初期孩子需要各种刺激,应该给予和维护。 给予社会的刺激——出生后应多接触人,包括家里人、外来朋友和其他孩子。但对刚出生的新生儿应限制来访人的数量,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恐慌。 给予感官刺激——刺激传到感觉器官,使感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变成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大脑是由无数神经细胞组成的,到达这里的冲动,通过大脑皮层细胞之间各种通路,在系统化成为意识,产生知识沉淀,作为知识或记忆储存起来,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养护刺激——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给予哺乳、更换尿布,让孩子始终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母亲的这种关怀和爱抚,会使孩子情感发育得到保护,并促进孩子心理情感的健康发展,这样孩子长大后,同样会关心自己的父母。 俯卧抬头——锻炼宝宝颈部肌肉的力量,建立宝宝视觉空间。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宝宝多练习俯卧抬头,当俯卧时,宝宝会自己做抬头动作,这种活动对宝宝前庭有很好的刺激,建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3)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精讲:幼儿动作发 展的规律及特点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动作是儿童最早发展,完成也较早的动作。头部动作的发展顺序,大体是这样的: 出生时,仰卧时头会左右转动,俯卧时会抬头片刻。这时如果不用手接着他的头,头就会下垂。1个月,头仍不能竖直,俯卧时能抬起下巴。2个月,抱着时头能竖直,但还是摇摆不稳。3个月,头能竖直而且平稳。4个月,头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能保持平稳。7个月,仰卧时能抬头。 2.躯体动作的发展 躯体动作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翻身和坐的动作的发展。2个月,能挺胸。3个月,能从侧卧翻到仰卧。4个月,能扶着坐。5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侧卧。6个月,会坐在有扶栏的椅子上;坐着时身体前倾,会用手支撑身体。7个月,能从仰卧翻到俯卧;能不靠成人或其他东西的扶持独自坐一会儿。10个月,能毫不费力地从躺着坐起。12个月,站着时能自己坐下。 3.行走动作的发展 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要经历爬行、站立和行走三个阶段。7个月,试着爬行,主要依靠膝盖和大腿的移动。8个月,匍匐爬行,腹部贴地,用腹部手臂带动身体和两腿前进,扶着能站立。10个月,用手和膝盖爬行。身体不着地,手臂和腿交替移动,能扶着东西自己站起。12个月,能扶着行走。14个月,能独自站立。15个月,能独自行走。18个月,跑步不稳,容易摔倒。2岁,行走自如,能大步稳跑,会踢皮球,能自己上楼下楼。2.5岁,能双脚跳,会用单脚站立片刻(2秒钟左右)。能踮着脚,用脚尖走几步,能从椅子上跳下。3岁,能单脚站立,会踮着脚走,跑步稳当,会骑三轮脚踏车。 4.抓握动作的发展 抓握动作的发展,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抓握动作的发展,以眼睛注视物体和手抓握物体动作的协调;五个手指活动的分化为特点。因此,婴儿出生后6个月,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3个月以前的婴儿,手基本上是捏成拳头,手脚一起乱伸乱动,4~5个月的婴儿,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请关注:https://www.360docs.net/doc/b63370382.html,//虽然会伸手抓身旁的东西, 但往往是整个手拿一把抓,拿不住。这种手的动作带有很大程度 山西总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长治路226号高新区动力港二层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辅导中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个性发展。经过几年的尝试,已经取得出初步成果,现从以下方面作一介绍: 一、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小棒,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集的这一排小棒的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队短”。可见,幼儿辩别数目的多少受小棒排列形式的影响。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二、幼儿园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3岁这一年龄,对于多数幼儿来讲,是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这个年龄起,幼儿要离开父母开始入幼儿园,过集体的生活。幼儿怎样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关键在于幼儿与教师、幼儿园、小朋友之间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为什么建立感情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呢?这是小班幼儿的突出特点——情绪性强。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情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就越突出。小班幼儿的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样板。 三、幼儿园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与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1、爱玩、会玩

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

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的。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3.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儿半岁左右能够坐起来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完成眼手协调的活动。在视觉的调节下,手在视野范围内完成操纵、摆弄物品的活动,这是利用知觉能力综合认识物品的特性。一直到3周岁左右,都是各种知觉能力飞快发展的时期。 婴儿生长发育的过程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保教知识与能力重要考点: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2016年吉林教师资格证考试公告已出,笔试时间是:2016年11月5日;面试报名:12月13日-12月16日;面试时间为:2017年1月7至8日;大家记好教师考试的时间段,不要忙着备考而忽略了考试时间。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的常考点也是重要考点,以下是中公讲师对这一考点的详细讲解,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我们常用“活泼好动”来形容幼儿,即学前儿童常依靠动作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幼儿的动作发展同样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总的来说分为整体到局部,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大小规律以及无有规律这五点,接下来我们详细地做下了解。 首先,整体到局部,即幼儿的动作发展是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幼儿动作最初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即使是打开瓶盖这样一个手部动作通常动用到腿部动作甚至是脸部动作,而且做得慢且不够准确。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能够较快且精准地完成动作,这离不开诸如绘画等活动的练习。 其次,首尾规律,即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根据幼儿动作发展先后顺序,我们常听到“三翻六坐七八爬”这样的谚语。就是说明幼儿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比如婴儿学习爬行时,也是先靠着手臂匍匐爬行,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跪着爬行。 再者,近远规律,即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近远规律):更多的是从整个身体出发,先从头部和躯干动作开始,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比如婴儿想要获得悬挂在摇床上方的玩具,先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触碰玩具,然后才用腕和手指去触碰并抓取物体。 接着,大小规律,即从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这里主要指四肢: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等。在幼儿园经常开展的穿珠子活动一方面训练了幼儿的集中力,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 最后,无有规律,即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意动作指的是不需付出意志努力,无目的,本能的动作。如婴儿出生后,成人触碰其手指,婴儿对其抓握。幼儿手眼协调的出

婴幼儿动作发展顺序

婴幼儿动作发展 婴儿动作是在大脑、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进行的。婴儿动作发育和他们的中枢神经、身体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婴儿的中枢神经发育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婴儿动作发展是有规律的。 下面就是婴儿动作发展大致顺序表: 出生时动作行为和姿势随时变化,仰卧时头可以左右转动。 1个月,全身无规则的反应,仰卧时尝试着抬起头按来。 2个月,垂直位时头能竖直,但不平稳,能拿住放在手里的东西。 3个月,俯卧时以肘支起前半身,手触到玩具时偶尔能抓住。 4个月,扶着两手或髋骨时能坐,能从仰卧转到侧卧,手能有意识抓握、摇动玩具。 5个月,坐在父母身上能抓住玩具,能翻身,能拿着东西往嘴里放。 6个月,被扶着两个前臂时可以站的很直,会双手同时握物,能抓住悬挂的玩具。 7个月,能独坐,手能对换玩具,抓住成人的手能站立。 8个月,经训练能支撑爬行,能自己从坐位到卧位。能对敲玩具,会用拇、食指捏细小的东西。 9个月,能扶住栏杆站起,能独自爬,扶着试走。 10个月,能扶栏杆走,独立片刻,扶双手能向前迈步。 11个月,牵一只手能蹲下,能走,会搭一块积木。 12个月,会独走几步,会独自坐下。能从容器中取物。穿脱衣服能合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婴儿的动作发展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而心理发展又刺激了婴儿的动作发展。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不同,大脑中枢神经发育的差异,以及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区别,因此,每个孩子的动作发展也有着早和晚、快和慢、笨拙和灵活等各种差别和个性差异。 一般说来,孩子动作发育和常规标准会有±2个月的差异,这都属于正常范围,父母不能强

求统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发育特点对他们进行动作训练,使他们的动作灵敏协调,动作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婴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 (2013-07-10 12:38:58) 转载▼ 分类:《保教知识与能力》大纲整理 一、幼儿身体发育 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体重约9000克。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在胎儿时期.头颅最先发育。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65%。出生以后,头颅继续快速发育,然后是躯干,最后才是四肢。这种从头部到下肢的发育规律称为头尾律。从“二拾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的动作发育程序来看,也能发现这一规律。所谓正侧律是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婴儿开始拿东西时是满把抓,然后是几 个指头拿东西,后来可以用两个指头拿,最后能用指尖拿东西。这就是发育的正侧律。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人体各部的增长具有这样的规律:头颅增长一倍,去干增长两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经过这样的增长,新生儿从一个巨大的头颅,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的不均衡体型发育成为一个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较长的四肢,体型较为均衡的成人。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存在四种模式,一般称为四种生长模式。由于是全身各系统发育的基础。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胎儿时期和出生后一直是领先的。这是生长模式之一。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较差,淋巴系统通过自己的迅速发育以提供更多的淋巴细胞.弥补免疫细胞功能的不足,保护机体。随着身体器官的成熟和免疫系统功能的加强,淋巴系统在10岁以后又逐渐退缩到较低水平。因此,淋巴系统的发育趋势是最初几年发育较快,后又逐渐萎缩至成人水平.这是生长模式之二。一般系统的发育,包括身体外形以及内脏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肌肉等)的发育,存在两个发育的高峰期,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趋势就是这些系统的发育趋势。这是生长模式之三。由于身体其他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生殖系统的发育没有意义。所以,在幼儿时期.这一系统基本没有发育.这是生长模式之四。可见,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这种不均衡恰恰是机体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尽管每一个儿童在发育过程中,都存在上述的发育规律,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在发育的过程中或发育结束时,都存在着胖瘦、高矮、智愚、强弱等方面的差异;没有两个人的发育是完全一样的。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1) 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 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2) 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3) 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4) 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去、 现在、将来”的概念。5) 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 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 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 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 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 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 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 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1) 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 间概念、道德概念等。2) 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 张小娟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一幼儿园,311400) 摘要:本研究选取257名4—7岁的幼儿,通过上《幼儿心理导向课程》,并用情景观察、榜样法、移情训练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一年以后考察实验效果。结果发现:1. 幼儿在熟悉任务情景中,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合作行为水平显着提高;2. 幼儿合作行为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女孩比男孩更多的表现出了合作行为;3. 各个年龄段的实验班幼儿合作行为水平明显高于对比班,说明幼儿的合作行为说是可以通过培养而提高的;4.不同时间段的、同年龄段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差异不显着。 关键词:幼儿合作行为培养 一.问题提出 幼儿的合作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研究发现,幼儿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速发展是在其出生的第二年以后(Radke,1983),并且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各个维度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Iannotti,1985;王美芳等,1997;庞丽娟,2001)。王健敏等(1996)根据大量的研究结果,还将合作视为幼儿社会性发展三维结构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合作行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和培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虽然合作是幼儿社会性发展领域中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但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在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等问题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在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结果。一些研究把合作和竞争结合起来考察,创设一定情景,让幼儿面临着只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或者与他人合作,或者与他人竞争。在这种实验情景下往往得出幼儿的合作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结论,如Kagan和Madsen(1971)发现4-5岁幼儿在完成“围方阵”的任务时比7-8岁幼儿更合作;早期的“二人对阵”和“卡车竞赛”的实验研究都发现,选择合作的人越来越少,而选择竞争的人越来越多。James H. 认为在这种情景下,幼儿合作行为的减少多半反映的只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竞争性的增加。但如果是在鼓励合作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方法也可能得出幼儿的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结论(李幼穗,2000)。而另外一些研究则是在自然情景开展的,这些研究往往发现幼儿的合作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如Stein (1973)发现,在自然情景中,4—5岁幼儿的合作行为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王美芳的研究(1997)也发现,大班幼儿的自发的合作行为明显多于中班和小班的幼儿。 其次,在合作行为的发展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上,已有的研究结论也大相径庭。大多数研究表明:性别对合作行为没有显着的影响(Lindskold,1970;李幼穗,2000)。而一些研究则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选择合作(Fem GG.,1978),还有的研究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合作(Schmidt,1988;Kathryn,1993)。 从以往研究所采用的任务情景来看,基本上都是幼儿所不熟悉的任务,忽视了幼儿在熟悉任务情景中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这使得研究的生态效度不高,对实际生活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Siegler(1986)曾指出,在陌生情景中所获得的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只是其心理发展规律的一半,而在熟悉任务中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才能完整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实质。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幼儿在熟悉任务情景中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揭示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另外,关于幼儿合作的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幼儿阶段是幼儿合作行为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有目的地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培养,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