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奇观社会与媒体奇观

合集下载

以媒体奇观理论视角浅析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的成功之道

以媒体奇观理论视角浅析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的成功之道

以媒体奇观理论视角浅析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的成功之道作者:云亚晶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年第07期【摘要】《明星大侦探》是芒果TV在2016年推出的剧情推理类网络综艺节目,嘉宾在设定的故事背景与身份角色下,经过线索搜寻、层层推理选出凶手。

截止2020年3月,节目已经推出五季六十个案件,收获到大量观众的一致好评。

由于节目新颖的类型、精彩的呈现、高口碑、高播放量,《明星大侦探》已成为综艺节目中的奇观。

鉴于节目在视觉形象与主题创作方面的表现,结合媒体奇观理论得出,《明星大侦探》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了视觉奇观与事件奇观。

【关键词】媒体奇观理论;《明星大侦探》;综艺节目;价值引导1. 媒体奇观理论上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提出了“奇观社会”的概念。

“该理论描述的是一个围绕着形象、商品和戏剧性事件而组织起来的媒体和消费社会,强调个人在商品的包装、展示和消费及媒体文化面前失去自主能力。

”人们在进行娱乐休闲时,因有限的精力而借助某种中介来认识世界。

影像就承担起中介的责任,它将现实世界简单化,并反作用于现实世界,而大众沉迷其中。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深受启示,继承并发展了该理论,提出了“媒体奇观”,在他2002年发表的著作《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凯尔纳认为,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媒体将影像声音材料进行编辑重组后放送,在媒体强大的影响力下营造出一种浪潮,引起社会关注。

这些影像材料具有典型的时代文化特征,以社会价值观为输出,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以至行为。

这样便形成了媒体奇观这一媒体文化现象。

媒体奇观立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将社会现象影像化,向观众提供了认同性的话语材料。

观众在观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媒体传达出来的信息与价值判断,不断内化,通过认知行为进一步将影像信息现实化,投射到现实生活中。

凯尔纳把媒体奇观分为媒体视觉奇观与媒体事件奇观:媒体视觉奇观主要在于视听感受,媒体的画面语言、人物形象、特效应用等一切刺激观众眼睛耳朵的元素,都会形成视觉奇观;媒体事件奇观主要在于事件奇观内在的逻辑,包括事件本身的社会话题与关注度,媒体有目的的进行策划与营销,营造奇观现象。

小学美术《世界闻名奇观》教案

小学美术《世界闻名奇观》教案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知识梳理中来,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自由女神像时,关注其艺术风格、象征意义以及在美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表达建筑奇观的艺术特点;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绘画元素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建筑画作;
-帮助学生掌握各建筑奇观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提高其审美评价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建筑艺术特点时,通过对比不同建筑的风格、结构、色彩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差异,如金字塔的对称美、长城的雄伟美、自由女神像的雕塑美;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建筑艺术特点和绘画技巧的掌握仍然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指导他们,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课程中提前给出讨论主题,让学生们有更多时间准备,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著名建筑奇观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建筑奇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增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如果大家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学会运用线条、色彩、形状等绘画元素进行建筑画作创作;
-理解各建筑奇观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特点及建筑技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媒体奇观:杰克逊离世的媒介事件解读

媒体奇观:杰克逊离世的媒介事件解读

媒体奇观:杰克逊离世的媒介事件解读作者:杨明月郭楠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第08期【摘要】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骤然离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关注,其盛况空前。

其中除了流行音乐为世界上人们所共享、喜爱,以及杰克逊本身所拥有的里程碑式的成就,二者带来的效应外,以网络和电视为领衔的大众媒介在此事件中更是发挥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也借此机会,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磨合也得到广阔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杰克逊离世;媒介事件;媒体作用一、流行音乐之王离世带来的盛况2009年6月26日,美国CNN网站()发出一篇报道,其标题是“Jackson dies,almost takes internet with him”(“杰克逊离世,几乎将互联网带走”)。

美国流行音乐之王杰克逊的死讯从互联网传出后,立刻引发了网络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交通堵塞。

来自世界各地的成百上千万人,同时在电脑上搜索关键词“杰克逊”,高度密集的点击都集中在杰克逊的最新消息、生前轶事和音乐视频上。

短短一个小时,搜索请求呈几何式爆炸式增长,导致Google、Twitter、纽约时报网站等的搜索功能瘫痪,各大网站不胜负荷,网速严重下降甚至停顿,持续25分钟至几个小时。

美国一家网络分析公司(Compete)在其网页上提供了这样一组分析数据和图表:截至6月27日,美国排名前25位的搜索引擎、新闻网站以及社会媒体网站共记录了998万次搜索请求。

图形上看,就像平地突然拔起像剑一般极为陡峭笔直的山峰。

著名搜索引擎Google单独承担和消化了这次“攻击”总量的61%。

而雅虎网站在率先贴出杰克逊的新闻之后的头10分钟内,便引来80万次点击量。

在杰克逊的音乐视频浏览方面,“雅虎音乐”独占鳌头,处理了45%的搜索请求总量。

排第二位的是YouTube,处理了总量中的23%。

[1]报纸杂志上,评论员大量使用“火山爆发”、“汹涌海浪”、“百万吨当量级大爆炸”等形容词,惊讶之情溢于言表。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二辑)》读书笔记模板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二辑)》读书笔记模板

2014年年度报告 Microblog Annual Report in 2014 2014年发展状况年度报告 The Annual Report of WeChat s Development Status in 2014 2012—2014年传媒资本运营回顾与反思 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Media Capital Operation from 2012 to 2014
The Survey on Network News Workers Attitude on the Revolution of Internet News Policy
“络新闻生产”与“媒体奇观” ——民群体行为过程分析 “Network News Production”and“Media Spectacle”——Process Analysis of Netizens Collective Conducts 新媒体背景下湘鄂西少数民族影视传播对比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Movie &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Western Hubei and Hun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朋友圈”中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及其动机研究
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二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年度报告
学术

新媒体
资本
新媒体
社会
研究
新媒体
传媒
新闻 新闻

《世界七大奇观》课件

《世界七大奇观》课件
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 的大陆分水岭上,拥有丰 富的地形地貌。
生态多样性
拥有大片的森林、草原、 湖泊、河流等生态系统, 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 地。
地热景观
公园内有大量间歇泉、热 泉、泥火山等独特的地热 景观。
黄石国家公园的形成与演变
大陆板块运动
冰川作用
大约70万年前,大陆板块的移动形成 了黄石地区的地质构造。
教育意义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黄石公园对提高公众对自 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阿拉斯加冰河湾
08
阿拉斯加冰河湾的地理与生态特征
地理位置
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东南部,是北美洲最大的冰 河湾。
生态特点
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包括北极熊、海豹 、海狮等动物和各种极地植物。
气候条件
受北极冷空气影响,全年气温较低,呈现出典型 的极地气候特征。
世界七大奇观
目 录
• 世界七大自然奇观概述 • 贝加尔湖 • 科罗拉多大峡谷 • 维多利亚瀑布 • 珠穆朗玛峰 • 猛犸洞 • 黄石国家公园 • 阿拉斯加冰河湾
世界七大自然奇观
01
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世界七大自然奇观是指全球范围内具 有独特自然景观和地质特征的七个地 点,这些地点因其壮丽、罕见和独特 的地貌而闻名。
大峡谷的旅游与文化意义
自然景观
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壮丽、神秘, 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成为
了全球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文化意义
大峡谷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 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原住 民文化、西班牙探险者和早期欧 洲移民的历史遗迹都为大峡谷增
添了人文色彩。
生态保护
大峡谷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 ,保护着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 地,同时也是自然保护区和水资

地理知识大盘点:了解世界各地的奇观

地理知识大盘点:了解世界各地的奇观

地理知识大盘点:了解世界各地的奇观地理知识是我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不同地方的自然和人文奇观,我们可以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本文将为你盘点一些世界各地的奇观,带你领略地球的壮丽景观和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

1. 天空之城 - 中国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空之城,以其标志性的石柱群而闻名于世。

这个壮观的景点曾激发了电影《阿凡达》中悬浮岛屿的灵感。

纵观公园,你会被无数高耸入云的石柱所震撼,它们仿佛从地壳中冲天而起。

每当阳光洒在这些石柱上时,景色变幻莫测,犹如仙境一般。

2. 自然之奇 - 澳大利亚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也是世界自然遗产之一。

大堡礁是一个由上千个珊瑚岛、礁湖和珊瑚礁组成的维度,它宛如一道灯火辉煌的海上长城。

这里拥有丰富多样的珊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探索这个自然奇观。

3. 人类文明遗产 - 矗立千年的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斗兽场作为意大利罗马的象征之一,是古罗马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这个令人惊叹的建筑于公元80年完工,曾经是古代竞技比赛和角斗的场所。

斗兽场的建筑风格独特,能够容纳五万名观众,拥有复杂的地下通道和设施。

如今,斗兽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并举办了多种文化活动和表演,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古罗马的历史。

4. 自然的鬼斧神工 - 美国大峡谷美国的大峡谷是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被誉为“自然的鬼斧神工”。

大峡谷是由科罗拉多河在长时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长达446公里,宽度达29公里,深度高达1800米。

站在大峡谷边缘,你会被其绵延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沉浸在自然的奇妙中。

5. 玉龙雪山 - 中国云南丽江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雪山之一。

这座山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部分,被誉为“雪域的明珠”。

山顶终年积雪,宛如一条玉龙盘旋在云端,景色壮丽。

在山脚下的丽江古城,你可以欣赏到独特的纳西族文化,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媒介奇观

媒介奇观

这是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世界,在无数亦真亦幻、亦虚亦实的现象面前,我们失去了分辨的能力。

道格拉斯·凯尔纳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媒体文化的“奇观”世界的门。

凯尔纳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看到了美国社会中已经形成和正在变化发展的“文化工业”,并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游戏规则,操纵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场域。

他从法国理论家盖·德堡那里获得灵感,将“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定义为“媒体奇观”。

他认为,这些奇观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正如我们所见,这种被称为“奇观”的现象正渗透在电影、音乐、建筑、时装、商业等各种领域。

道格拉斯在这本名为《媒体奇观》的书中对“媒体奇观”作了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在当今社会的具体现实面前,应该用多元的和异质的概念来解析看似矛盾的奇观,将奇观本身看作是一个各种话语冲突的场域。

”在书中,凯尔纳正是从这些具体的现实出发,分析了美国社会不同类型的文化奇观。

全书分六个章节,分别选取麦当劳、乔丹和耐克、辛普森杀人案、X档案、美国总统政治以及9·11事件作为案例,分析了消费、体育、电视等场域中广泛存在的文化奇观现象。

随着信息娱乐社会的到来和技术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正掉进一个“信息”和“娱乐”的快速漩涡中。

“信息/娱乐(infotainment)一词意味着在当代社会的组织机构中,信息和娱乐领域已经融为一体。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第四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人们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并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新闻也正在向“信息”和“娱乐”转化。

法国先锋派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提出“媒体场”的概念,并指出媒体场正在和文化场、政治场等各种场相结合,形成一种无所不能的力量。

凯尔纳在书中也反复提及“内爆(implode)”的概念,并认为这种“内爆”是广泛存在的。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共38页PPT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奇观-精选文档共38页PPT
媒介文化教程第六讲 奇观社会和媒体 奇观-精选文档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洛克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影像和符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娱乐产业的需
要,奇观不断与娱乐相结合,成为社会权力运行和资本增 值运作过程中所倚重的工具或手段。拥有当今高超的奇观 生产技术,人们便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运用 它为平凡的日常生活增添色彩、消遣娱乐并制造幻想和欲 望,从而成为推动物质丰裕时代的消费型社会经济不断升 级的动力。
道格拉斯· 凯尔纳认为:“媒体奇观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
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 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现象,它包括媒体制 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媒体奇 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媒体奇观是由当代各种媒体共同制造的特殊媒体现象,而
事实上,就奇观现象的社会文化意义层面来说,它的背后
往往纠结着社会权力、商业利益、大众娱乐、文化霸权、 意识形态斗争等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从总体上讲, 技术和视觉效果都只不过是一种中介,这一中介连接着形 形色色的媒体——社会奇观现象;另一端则连接着看不见 的社会权力与资本的扩张、控制、增值欲望和诉求
奇观电影
奇观家族
媒体奇观
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或者“媒体奇观”直接来源于西方马克思注意的
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德波的“景观社会”和博德里亚等人的 后现代理论。
德波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炫耀性消费日
渐成为维持社会经济再生产的核心动力,人类便进入到了“景 观社会”阶段。在这一社会阶段中,“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 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符号胜 过实物、副本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 明的,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最高级的幻象也就是最高级的神 圣。”由于影像不再是仅仅是一个表征,人们深陷于分离危机 中不能自拔。“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 变成真实的存在。”“为了向我们展示人不能再直接把握这一 世界,景观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因此,看 的视觉就自然被抬高到以前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 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视觉,也最不费力地适应与今天社会的普 遍现象。”这种分离机制的存在,使人们在景观中被隐性地控 制。“不得不无意识地臣服于景观制造出来的游戏规则,从而 也就遮蔽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出现的分离。”
当代学术话语中的“奇观家族”
当代奇观现象既是一个视觉经验与艺术创作的问题,
也是一个利用奇观现象组织、推进政治、经济或文化 活动的问题。因此,对于当代媒体奇观现象的分析实 际上既是对当代文化艺术生活的分析,也是对当代社 会生活中的权力、技术、金钱、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 的分析,这种分析是诊断性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我 们时代中社会生活的趋势、特征及其复杂的运行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改良和进步的方案。
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奇观社会的奇观逻辑取决于技术
进化的逻辑,而技术的进化逻辑却又取决于权力和资本的 欲望逻辑。正因为这样的原因,理解和解释奇观现象其实 也是在理解和解释我们的生活,通过対奇观现象的文化分 析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 的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二、视觉奇观: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
影奇观,将电影的吸引力放在影像制作和视觉诉求方面
传统电影创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叙
事结构等元素都因此而发生了一些变化:要么它们都变成 了视觉表现的附庸,围绕着视觉图像的展现而进行安排; 要么与视觉奇观的的展现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后一种趋 势目前已成为奇观电影发展的目标。
第三,德波将社会景观化或奇观化视为维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人们必然会屈从于 景观/奇观的力量和诱惑,成为接受奇观社会现实的被动的主体。 凯尔纳延续了文化研究的文化分析方法与策略,他将自己的研 究方法称为“诊断式批评”,并且借鉴了文化研究中商谈和抵 抗的观念。这一视角使得他在研究中“着重分析了媒体一、奇观现象及其学术话语
奇观与媒体奇观
奇观作为一种视觉经验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在未有影像技术之前,人类也时常会制造出具有视觉 冲击力的奇观景象。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 庙;古罗马的剧院和角斗场;古代中国的皇宫等。
这些古代奇观显示:自古以来奇观就被制造出来产生
(一)数字技术革命与奇观电影模式的盛行

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 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 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 了一场数字化的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 ——詹姆斯· 卡梅隆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
革了旧有的电影创作模式,并深刻地改变了电影工业 的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其首当其冲的主力则是电影、电视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 电影、电视和网络新媒体的带动下,奇观化的趋势已经延 展到广告和商品推销、装潢与室内设计、会展、教育、节 日庆典、仪式活动、政治选举、反恐战争、灾难报道等日 常生活的各领域中。可以说,当代社会生活乃是通过媒体 奇观而加以组织的,奇观逻辑成为我们政治、经济和文化 生活的基本原则组织原则。
当代社会中的奇观已经不再局限于纪念性建筑或者政
治、宗教仪式领域,而是贯穿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 层面,上至全球性或全国性政治、体育、经济活动, 下至普通百姓的娱乐追梦活动,奇观现象涵盖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部领域。
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是:所有这些奇观都最直接、最
经常、最集中地通过媒体加以中介和组织的,换句话 说,媒体成为当代奇观文化现象发生、发展、运作的 主要场所,由此,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奇观 社会”,而将集中展现了这一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的媒 体现象称为“媒体奇观”。
高科技的数字电影制作技术以其高效、便利、快捷、
高回报率等优势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电影行业的认可, 并逐步成为世界电影行业竞相模仿的标准和模式,这 一趋势实际上已经宣告一个新的电影创作时代的到来。
这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的直接产物和结果就是那些
精美绝伦的“奇观电影”。中国人的“奇观”视觉经验最 直接和最强烈的体验就来自于好莱坞制作的奇观电影。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电影成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
不到”的艺术创作。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到21世纪 的第1个10年这段时间,在世界影坛上大放异彩,大赚票房 的电影大多是那些将奇幻的视觉效果与精美的故事情节完 美结合的高科技的奇观电影。(如《泰坦尼克号》,高达2 亿5千万美元的投入,最终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达到了13亿美 元)
不过,凯尔纳的理论和方法与德波的理论与方法也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对此,凯尔纳自己对这种差异性作了详细 解释,他认为自己所使用“奇观”概念与德波的理论在三 个层面上存在着差异:
首先,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带有鲜明的整体论色彩;而凯
尔纳的“奇观”概念则比较具体化的,与此相联系的更重要的 区别在于:“德波所采取的是法国激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新马 克思主义的视角;而我(凯尔纳)采取的是美国公共知识分子 的立场——对阶级、种族、性别和区域等具体因素的关注,以 及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包括新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 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等。”
其次,德波的理论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
判时采用的整体性视角,侧重于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社会中 “奇观”与“分离”(异化)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对资本主 义制度本身进行批判,目的是寻找具有革命性的替代方案。” 而凯尔纳“媒体奇观”概念的重点在于通过运用包括文化研究 在内的文化分析方法,“揭示当代美国和全球社会的特征和发 展趋势
因此,对视觉奇观及其技术基础、艺术革新进行研究对理
解我们时代的奇观经验是至关重要的,而奇观电影为研究 这一层面的媒体奇观现象提供了绝佳的资源。
另一方面,奇观的社会文化意义绝不仅限于视觉经验或视
觉效果层面,我们必须看到社会的奇观化趋势并非孤立的 技术问题,也非孤立的视觉艺术问题。它与当代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密切关系。
媒体奇观现象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的研究层面:
即视觉经验与视觉艺术层面和社会批评理论层面;而 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研究领域: (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 (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
(一)影视艺术批评领域 “长期以来,电影都是奇观的滋生地”——道格拉斯· 凯尔纳
在流行文化中所逐渐积聚的抵抗性的文化力量会反过来对
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和经济秩序造成强大冲击力,迫 使现状发生改变,只不过这种微观影响的效果是渐进式的, 很容易受到忽视。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看到:奇观现象的研究包括视觉经验
和社会批判两个层面。一方面,奇观所涉及的最基本和最 直接的经验是视觉层面上的,因此,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 视觉经验革新是一切奇观现象的基础。无论是摄影、电影、 电视还是视频网络,都会因其在视觉技术方面的变迁而成 为奇观现象的主要发源地,可以说视觉艺术或视觉文化是 奇观的基本形式和基础。
盛大的仪式、庆典活动;各种电影节活动;电影推介和宣传活





动;明星文化和商品文化;在视觉上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奇观 电影”。 奇观电影 作为描述高科技生产的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影片的新 名字被社会接受,与传统电影创作模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领域 法国学者德波——《景观社会》,探讨现代社会的景观化问题 。 (三)媒介文化批判领域 媒体奇观研究——道格拉斯· 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 文化透视》
不过,凯尔纳对于这种微观抵抗的效果也抱有怀疑和矛盾的态
度。他一方面承认德波的“景观社会”的整体性概念比他自己 对奇观现象的中存在的矛盾、逆转甚至翻转趋势的分析更具有 说服力,因为这种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征服趋势。但另一方 面,他又认为运用文化研究的微观分析方法对媒体奇观中的矛 盾和冲突进行分析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运用德波和国际境遇 组织理论解释一些充满矛盾的现象是显得过于乐观而简单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