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

合集下载

“景观社会”研究述评

“景观社会”研究述评


德波 的“ 景观” 范畴境主义 国际》 第3 期对 阿伦 ・ 雷奈 ( A l a i n R e s n a i s ) 拍摄的电影《 广 岛之恋 》 的影 评 中第一 次 提出“ 景观 ” 概念, 他写 道 : “ 这 一技巧 , 标 志着 向前发展
二、 国外 对 景 观 社 会 理 论 的 研 究 状 况
破点 , 电影 的特权 , 在 那种 景观不再 占统 治地位 的世界 发展 中将被取代 和遗 忘。现代景 观 的基 本特征 是它 自 己毁灭 的表 达” J 。这 里 的“ 景 观” , 表 达 了德 波对纯粹 通过技术革命使电影视觉表象化 的批判 , 对 暗藏 于背后 的特权及意识形态 的斥 责 , 体现 了他追 求艺术 自由化 、 创新化 的理想 。此后 , 德波将景观 电影批 判拓展为更 系 统、 复杂的景观社 会批 判理论 。《 景观社 会》 一书由2 1 1 篇短小而优美的短论构成 , 德波在其 中到处使用“ 景观 ” 这一范畴 , 例如“ 景 观 ……是 以影像 为 中介 的人们 之 间 的社会关系” , “ 它是 已经物化 了的世 界观 ” , “ 景 观是等 级社会的大使” , “ 景 观就是商品完 全成功 的殖 民化社会 生活的时刻” 等等 。但是 , 德波从来没有对“ 景观” 做过任 何具体解释 , 这既是他被人诟病的地方 , 也是“ 景观” 的精 妙之处, 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或许在德波 的眼中 , 景观
“ 景 观社 会 " 研 究 述 评
毛 子 昂
(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 摘 要] 上世纪六十年代 , 法 国哲学家居伊 ・ 德 波提 出 了景 观社会理 论 , 他 以独特 的视 角剖 析 了当代 资本主 义 社会 , 给 予人们极有价值的启示, 影 响和启迪 了许 多国内外学者。 由于景 观社会 理论本 身的艰 涩性 , 国 内外对 它的 研 究呈现 出多元化特征 , 本文就近 些年 国内外相 关研 究成果进行述评 , 并提 出一些研 究策略与方法。 [ 关键词 ] 德波 ; 景观 ; 景观社会 [ 中图分类号 ] B 5 6 5 .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l 0 c r 7 — 9 8 8 2 ( 2 0 1 4 ) 0 5 —0 0 1 6 —0 3

拆书-〖书评〗透视《景观社会》——仪式化革命的口号大全

拆书-〖书评〗透视《景观社会》——仪式化革命的口号大全

〖书评〗透视《景观社会》——仪式化革命的口号大全《景观社会》(法)居伊·德波一似乎要到价值观念了所谓的现代化社会之后才出现很大规模的一群人同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正在改变所处的时代。

为让自己不像蒙昧定义前人在自己中创造的历史那样被后人定义,我们仓促地将自我和社会标签化,既张扬人格独立又在中其发挥恰如其分的活跃度。

命名是一项需要洞见的技术,更是一种抢占权力制高点的咒咒语。

不必轮到先祖评说,我们当下就能给所处的社会命名,证明正由是我们正在领导时代的进程。

尴尬的是,中文名称并不具备排他性,消费社会、信息社会、个体社会、后工业社会、丰裕社会、后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全球化社会……每一个都表现了社会的一个特定面相,而且也而仅就一个角度说是正确的。

线路稳健的革命路线需要有简洁的纲领,于是《景观社会》这个命名既具备词汇上的美感又能让自诩思想前卫的群体发出一系列符合心理可能需要的小目标,所以此书必须时代召唤,成了为革命开路的口号大全。

二景观是物质文明发展中最一目了然的成果,其本身虽具备基础的物质属性,但在担负起社会中更多地担负着象征人文精神的责任。

从静止的维度讲,社会被景观化了,因为我们的经济和科技已经掌握了塑造社会面貌的制造水平。

然而,因引入信息维度的参数就会一旦其抽象和虚构的本质引发一连串思想观念泡沫的爆发。

青年运动的逻辑,卑之无甚高论:既然不让我们不许与未来温柔日久生情,那我们从前就操翻这个龌龊的社会。

在后后高等教育普及等待时间超过一代人的时间后,青年群体恰好符合国家了革命所要求的“先进的理论思想”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缺少社会经验出年轻人不缺的是万精油式的,他们可以既偏执又乐观,进而对一切可能带来不确定的潮流投入信仰和热血。

既然未来是不推算出的,那么现状也是模糊的,于是虔诚比了解重要。

一股幼稚却能改变世界的力量,不要求真相,只需要压倒一切的口号。

《景观社会》这一定义,以及书中押韵铿锵的微博式的观点表达,最符合革命青年澎湃的心流。

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

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

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一、概述在《景观社会:一种视觉传播化的统治》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当代社会如何被一种以视觉为中心的传播方式所主导,即“景观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

我们将首先概述景观社会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以视觉形象和符号为主导的社会现象,其中现实被转化为各种图像和景观,通过媒体、广告、电影、电视等视觉手段广泛传播。

这种视觉化的统治方式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我们将分析景观社会如何通过各种视觉手段塑造我们的感知和认知,使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化的信息。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种视觉化统治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力,以及它如何与其他社会现象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我们当前的社会景观。

1. 简述视觉传播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视觉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视觉元素成为了人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电视、电影到互联网、社交媒体,视觉传播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视觉传播在信息传递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信息来快速捕捉关键内容。

一幅图片、一段视频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传达大量信息,而文字描述则可能需要长篇大论。

视觉传播的高效性和直观性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手段。

视觉传播对于塑造社会形象和构建价值观具有关键作用。

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符号和图像,政府和企业可以塑造出特定的社会形象,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政治宣传中,视觉元素如国旗、国徽等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在商业广告中,精美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则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促进商品销售。

视觉传播还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视觉传播,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同时也为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电影、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借助视觉传播的力量,将艺术家的创意和想象力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视觉殖民”意识形态的运作逻辑及其批判

 “视觉殖民”意识形态的运作逻辑及其批判

“视觉殖民”意识形态的运作逻辑及其批判作者:穆佳滢来源:《理论导刊》2022年第06期摘要: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居伊·德波作为“激进主义的公开信徒”“被诅咒的灵魂”,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转型期的法国社会,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虚幻表象称为“景观”,对“景观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德波认为“景观社会”作为西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新样态,是一场“不断扩张”“精心设计”的“鸦片战争”,其助推传统看不见的霸权控制变为看得见的虚假影像的“钳制”,商品虚化为广告媒介中的“符号意象”。

景观篡位真实生活,资本家借助对景观“幻象”的生成和幻变控制整个社会生活,实现对人的深层“无意识”的“视觉殖民”,以达到其逐利“阴谋”。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俨然成为消费景观王国。

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掀开了“景观”的神秘面纱,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本质。

作为消费社会的“照妖镜”,该理论不仅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我们认清弥漫当下的视觉文化、消费主义本质,反抗并超越“景观”提供了真正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视觉殖民”;意识形态;景观社会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48-08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创新团队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SWU1709120);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思政专项“国际化视野中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18SKSZ063)。

作者简介:穆佳滢(1996-),女,河北邢台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与社会思潮。

法国马克思主义者、西方批判精神的杰出代表、“情境主义(Situation)”国际组织创始人居伊·德波①承继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路径,结合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单向度社会”②和“完全监管社会”③的文学批判方法,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景观社会(Spectacle Society)”理论,深刻批判了晚期资本主义④经济社会的景象化、图像化、符号化的“虚假”本质,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控制”和“默从”、“孤独”和“分离”的图景。

中国化景观社会与文旅融合新场景

中国化景观社会与文旅融合新场景

中国化景观社会与文旅融合新场景作者:孙九霞来源:《旅游学刊》2024年第01期在媒介社会背景下,媒介的力量不断塑造新型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也正在重构旅游目的地并改变人们的体验方式。

多元力量形塑着景观社会的样貌,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出诸多新场景。

我们该如何解读中国化景观社会的特质?西方景观社会理论在中国情境中有何种解释力和局限性?又该如何理解文旅融合带来的新动力对“场景社会”的塑造?笔者尝试结合景观社会理论、场景理论等相关理论对上述问题予以探讨。

一、中国化景观社会的特征:一种中国式现代化景观(spectacle)由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首次被应用于《广岛之恋》的影评之中,进一步发展为景观社会(spectacle society)理论。

德波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觀的庞大聚集,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3。

景观社会延续马克思有关商品社会的思想,提出景观社会概念,旨在剖析资本主义和大众传媒所共同塑造的虚假的、表象化的、消费化的新型社会关系,并进一步推至消费社会、符号社会等不同类型的社会形态。

在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景观社会透露着对资本、技术、意识形态等现代性力量的多角度指摘和反思性批判。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的现代性是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既发挥了自身文化优势,又保持了文化独立性和多样性。

因此,除了技术理性和意识形态双重逻辑之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下,尚且存在第三重逻辑——基于中国媒介社会和社交媒体实践的底层逻辑。

这一底层逻辑生发自纷繁复杂且生动鲜活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此呈现出一幅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化景观社会图景,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态。

在中国化的景观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权力被下放至寻常百姓,催生出不同于西方的新型景观社会,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的典型特征。

1. “有主体”且“草根化”的景观社会从个体层面来看,多元化的媒介平台为不同群体提供了纷繁复杂的影像信息,建构出与现实世界交融的媒介世界。

以电影反抗景观———居伊·德波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

以电影反抗景观———居伊·德波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

收稿日期:2023-07-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G网络文化新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XMZ047)。

作者简介:刘可文,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沈松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① 居伊·德波的电影《为萨德疾呼》(1952),第2分18秒。

以电影反抗景观———居伊·德波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刘可文/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沈松钦/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 551400摘 要:景观以其强烈的渗透性和隐蔽性,让电影影像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景观统治日常生活的工具。

为了将电影从景观的迷境中拯救出来,居伊·德波将电影作为武器,通过追问电影本质,向景观的单向度炫示展开论战。

在景观的统治下,德波认为电影的本质不是艺术,而是首先表现为影像的自反性。

德波在电影创作中通过反对影像来反对电影,其目的是反对景观的视觉统治。

德波认为电影是重现历史的有效载体,他试图利用虚假的连续性来表现整体的历史,使历史在电影中重新焕发活力,进而让大众整体地感知世界。

德波认为电影是挣脱景观的利器,他曾多次宣称电影艺术已死,但并非宣告电影艺术真正的消亡,而是为了重新建构电影艺术,召唤电影摆脱景观的控制,最后完美地回归其艺术地位,这是德波围绕电影本质采取的走出景观迷境的革命策略。

关键词:居伊·德波;景观;电影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3-0043-07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24.03.006 居伊·德波(GuyDebord,1931—1994)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导演、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是连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桥梁,也是当代媒介批判的理论源头。

景观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景观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景观社会理论研究综述作者:杨婧言来源:《祖国》2019年第13期摘要:德波的景观理论从消费社会的特征出发,指出景观社会背后是资产阶级所操纵的意识形态,为西方学者带来了新的思考。

在我国学界曾掀起一阵对于景观社会理论研究的浪潮,当前我国学者有关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于景观社会的批判。

本文主要是对于我国目前有关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景观社会 ; 景观 ; 异化居伊·德波,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电影大师、情景主义国际运动创始人,他受到了马克思、黑格尔等人思想的影响,从独特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剖析。

我国对于景观社会理论的研究主要从2000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以张一兵、王昭风等为代表研究景观社会理论的学者,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视角以及应用也更加多元化发展。

根据我国现有的研究,可以将其研究视角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张一兵认为,人们被景观社会所操控,而且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放弃了真实。

他对于德波所认为的景观意识形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景观意识形态是人生命存在的异化,景观成为社会背后真正的支配力量,并且成为观念统治的物性化身。

景观意识形态成功遮蔽了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人迷失在景观社会当中。

聂立清认为,景观的存在以及统治性的布展,通过支配除生产外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实现了在深层对人们无意识的控制。

“人们已不再能用直接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而必须通过特定的传媒来观看身处其中的景观社会”。

景观将过去隐形的霸权变为看得见的影像的控制,并向人们施加诱惑,对人们进行操控。

王昭风表示,“景观社会的文化都是一种异化、物化了的文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只能对文化进行一种真正的批判——革命。

”他分析了景观社会文化的根本特点就是一种文化的否定或者是一种否定的文化,必须冲破这一物化文化与社会的包围。

德波提出的三种革命的策略(漂移、异轨、构建情境),王昭风认为德波一系列的策略带有调侃色彩,这种离开了无产阶级参与的革命必然会走向失败。

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

德波与景观社会:法国哲学家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著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景观社会意义阐释: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从“抽象统治一切”到“意象统治一切”德波的论述,是从马克思那里引伸而来的,是对马克思话语的特意改写。

在德波看来,马克思在揭示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与商品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时,认为商品社会在深层上是“抽象统治一切”。

德波为论证他所强调的“景观”而提出“意象统治一切”,据他自己讲这是因为必须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而提出新的理论。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传媒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西方社会进入到被学者们所称的“文化消费”时代。

当德波站在大众文化基础上来看待这种社会情况,便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意象”是“统治一切”的。

德波基于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人“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关于受“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给出了他所解释的“商品社会”与“景观社会”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评析张涵摘要:法国哲学家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表述十分艰涩的理论体系。

德波把“景观社会”与马克思的“商品社会”相比较,重在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提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关键词:景观社会;意象统治一切;伪世界;总体策略法国哲学家德波(GuyErnestDobord,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着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景观”及“景观社会”德波着作中的“景观”(spectacle)这个词,出自拉丁文“spectae”和“specere”,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德波第一次使用这个一词,是在他发表于《情境主义国际》1959年第3期的关于《广岛之恋》的影评文章中。

据胡塞的考证,这个词大体在“景观”意义上使用,应该是源出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虽然德波本人没有专门直接界定他所重视的“景观”这个概念,后来的弗尔茨和贝斯特在其笔下对于“景观”有过方方面面的定义:其一,景观指“少数人演出而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

所谓的少数人,是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充斥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则是指的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

所以,德波里亚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形容“痴迷的观众们”。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4页)其二,“景观”的这种作用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

然而,正是在这种不干预中实现了隐性控制,这形成了最深刻的“奴役”。

其三,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娱乐”迷惑之下,“大多数”会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对“景观”概念的实质,贝斯特还有另外一种概括:“景观的现实是:(1)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2)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的社会状况,‘已经变得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以及(3)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的刺激力量”。

([美]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波和后现代理论》,载[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6页)可见,这种种定义本身就体现出他们对“景观”的批判性质。

二、从“抽象统治一切”到“意象统治一切”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以上所说的“景观”呢?德波讲,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的新情况;他是为引伸马克思的理论才提出了这一概念。

德波强调,他的论述,是从马克思那里引伸而来的,是对马克思话语的特意改写。

在德波看来,马克思在揭示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与商品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时,认为商品社会在深层上是“抽象统治一切”。

因为马克思曾经这样论述:“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8-89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

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

……关系当然只能表现在观念中,因此哲学家们认为新时代的特征就是新时代受观念统治,从而把推翻这种观念统治同创造自由个性看成一回事”。

德波强调,从生产出发来考察商品社会,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点。

商品普遍交换的前提在于价值统治一切,而价值的基础是劳动一般,这是对劳动的抽象。

德波解释说,也正是在劳动抽象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普遍的交换体系,这种交换体系才可能造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因此物的统治关系对应于有关社会生活本身的抽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商品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以物为直接基础,但这种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隐而不现的,因而马克思认为物的依赖关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抽象存在。

德波为论证他所强调的“景观”而提出“意象统治一切”,据他自己讲这是因为必须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而提出新的理论。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传媒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西方社会进入到被学者们所称的“文化消费”时代。

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特别是时尚与广告的弥漫,使得人们的消费主要成为被广告引导的。

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意象成为人们消费的依据。

因此,消费不再只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首先变成了是否合乎时尚以在文化时尚中表现由其引导的“身份”需要的消费;凡是不能经过广告符号与意象加工的物品,也就不具有消费的优先权。

当德波站在大众文化基础上来看待这种社会情况,便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意象”是“统治一切”的。

国外有学者指出,德波的论述是立足于与马克思不同的社会层面:在马克思时代,甚至在卢卡奇时期,主要还是大工业生产隆隆进军之时,消费并没有真正进入到体现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视野,更谈不上电子媒介在消费中突出起中介作用问题。

所以贝斯特在评论德波时指出:德波理论的基础,是站在现代传媒社会的基础上的。

我国学者仰海峰又由此特别指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德波。

也就是说,当“意象统治一切”时,社会的生产就变成了意象的生产。

因为,进入大众传媒世界之后,物的消费过程,首先必须转变为符号的生产与传播过程。

例如,通过广告的影响,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消费意象之后,人们才会去购买物品。

对于这种购物经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人们买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广告,对于一种全新的产品,如果在广告中没有出现过,往往是少有问津。

德波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受“意象统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物的消费以意象为中介时,物往往是“意象”地将自己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不只是直接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而是表现自己的“意象价值”,意象的生产也就变成了“表现的垄断过程”,如果说商品社会是“抽象统治一切”的话,那么在这时的社会则是“意象统治一切”,以致资本本身成了意象。

德波讲,这种情况下的社会就是他要论述的作为“意象统治一切”的社会,也就是“意象社会”,即“景观社会”。

德波基于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人“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关于受“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给出了他所解释的“商品社会”与“景观社会”的比较。

他强调,如果说商品社会的产生体现了“从存在到拥有”(beingintohaving)的转变,那么这时社会的产生则体现了“由拥有向展示”的转化(havingintoappearing)。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卷就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而德波在其着作《景观社会》一开头则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

”([法]德波:《景观社会》,第3页)德波的这一描述,表达了其所要分析的时代,即当时许多学者所称的“情景主义”(Situationistlnternational)时代。

基于这种“情景主义”,德波强调:“景观社会”已经取代了“商品社会”。

当然,这并不是说景观社会与商品社会之间存在着绝然的断裂。

在情境主义者看来,“景观是商品实现了对社会生活全面统治的时刻”。

(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第65页)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景观社会是商品社会的完成阶段。

但是,在德波的分析中,景观社会与马克思所分析的商品社会,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德波强调这种差异在于:商品社会中,物作为直接的统治者物化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但人们在市场上交换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目的。

而在景观社会中,交换价值通过对使用价值的全面支配,又创造了一种自我运作的条件。

用德波自己的话说:“使用价值走向了没落”。

如果说在商品社会,物或现实被分解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话,那么在景观社会中,则分解为现实(reality)与意象(image)。

在德波讲来,景观社会就是一种意象的社会,这是一个“意象统治一切”的社会。

也就是说,“景观社会不是意象的收集,而是指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意象所中介”。

所以德波才讲到:如果说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重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那么“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三、“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及“伪世界”为了贯彻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德波特别论证了“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

德波在揭示“景观社会”的特征时,强调其中经历着“伪存在的二次方”。

这里的意思是:德波由对马克思的话特加以引伸,“物化”变成“表象化”,于是有这样的系列:物化→表象化→符号化(德波称这就是“伪存在的二次方”)。

这就形成了“情景主义”的“意象”,所以才有“意象价值”;这样,从“商品拜物教”形成由商品延伸的新的拜物教,形成“意象拜物教”,而实际是“意象拜符号教”。

马克思《资本论》,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细胞的商品出发,一步一步引领人们探索各种迥异的物与物关系背后所真实存在的货币、资本关系,揭示了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

而德波一上来就提出了他的断言,由于今天这个“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