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

如何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
如何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

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重点

2004/12/24

小学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去年的考试来看,考试成绩大体理想,及格率一般在百分之六十左右。但也明显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有的学员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甚得要领,基本理论、重要作品的理解及应用分析能力也较强,答题时思路清晰,要点明确,因而能取得较好成绩,个别学员还能获得八、九十分的高分。有的学员则相反,基础知识的掌握的不好,较为复杂的理论题、应用分析题思路混乱、头绪不清,答题不能答在点子上,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考试是学习成效的检验,两种不同的考试结果,反映了学员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投入程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教材没有作系统的学习,存在着猜题、押题以应付考试的思想。期末考试来临,我非常希望各位学员而投入相当精力学习。但是要取得理想效果,还有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复习重点与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电大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但它是重要的基础课,有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与理论框架,对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描述与论析都有相当的涵盖面,在课程的内容涵量上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教材为完整反映这一特点,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及其包涵的丰富文学现象作较为系统、全面的叙述是必要的,学员为了解、熟悉这一时期文学的整体状况,必须通读教材。但是由于教材容量大,内容复杂,要求学员事无巨细全面熟知、记忆教材内容,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在通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握难点,侧重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和重要作家作品,善于解决举一反三分析文学作品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一点,我们在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中是一再强调的,必须引起学员的充分注意。许多学员学得很认真,对教材也“啃”得很苦,但由于不知把握重点,难于从复杂的问题中理出头绪,往往所学收效甚微,考试成绩也不会理想,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关于本门课程的复习重点,我们在教材的每一章后面都附有“复习思考题”,实际上已揭示了每章各节的重点问题。这些思考题概括了本章中要求理解的文学史问题和要求记忆的作家作品,列举了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名著名篇要求作出分析与评论,提出了某些互有关联的文学现象要求作综合性思考,可以说是把握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键部位,学员倘能循此复习与思考,也就掌握了本门课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些重点问题的把握,首先是要吃透教材,教材对“重点”总是作重点叙述的,认真阅读教材,这些问题不难得到理解。同时也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中领悟这一段文学的特色与要点,能够做到入于教材而又出于教材,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与记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文学史知识、作家介绍和重要作品分析三大块组成,这三大块各有其侧重点。这里,我想就各部分的复习重点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各位学员参考。

一、梳理文学发展脉络,突出重要文学史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很有特色的一段,自有其演变发展轨迹,其间不乏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以此作出完整描述应当是颇费笔墨的。但本门课程不是“文学史”,而是以介绍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为重,因此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与此相关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艺思想斗争等等,都只作了简略叙述。要求学员掌握的,主要是理清文学发展线索,了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的文学史知识。理清文学发展的线索与脉络,主要在于了解各个时期文学所由产生的“背景”及其各自的特点,目的仍

是为加深对文学创作的理解。比如“五四”文学的基本主题是“人的解放”,它同“左翼文学”在“阶级解放”要求的背景下展开是完全不同的,把握这一特点,就可以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作出难确的分析与评价,不致于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对文学史问题,应侧重掌握的是在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历史人物、文学派别、文学流派、文学社团等。文学事件如“五四”文学革命、“左联”的成立、抗战时期“文协”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建国后四次文代会的召开、天安门诗歌运动等,这些都是直接推动或影响了各个时期文学发展进程的重要事件,对它们出现的时间、含义、性质、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等就应有足够的了解。历史人物如“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都发表了著名的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对文学革命贡献甚大,就应了解他们的论著及其对新文学作出的贡献。文学派别如学衡派、甲寅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论语派”等,分别代表了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学倾向,应着重把握各个派别存在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文学主张。文学流派如人生派、浪漫派、七月派、九叶派、“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要求了解各流派的基本成员构成及大致相同的文学创作倾向。文学社团如“五四”以后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左联”时期的中国诗歌会,建国以后的作家协会等,应掌握各社团出现的大致时间、发起人(或代表人物)、主要文学主张。此外,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名词和称谓,如“五四”文学中的“乡土小说”,抗战时期的“孤岛文学”,建国以后的“双百方针”、“两结合”创作口号、“三家村”杂文、左倾文艺思潮等,也应把握其特定的内涵和意义。上述所举,也基本包含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史知识,对此进行归类分析,作分门别类的理解与记忆,在互相参证、互相比较中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认识,应当说是可以达到对文学史问题学习的基本要求的。

二、把握各类文学创作,突出重要作家作品。

学习和理解各类文学创作,是本门课学习的重点,因此,熟悉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状况和成就各异的作家创作特点,就应是复习时用力最多之处。教材在叙述各个时期的文学时,均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学体裁分门别类描述,旨在有利于对不同类型创作特征的把握。这一块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也可以想见它在课程中所处的位置的重要。然而,毕竟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众多,作品浩繁,列入教材的作家在百位以上,作品的数量更是难以数计,要做到全部理解和熟记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掌握重点。对于一门文学课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熟悉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教材以文体形式分类,描述它们在各个时期的变衍和演进,就是旨在突出这一特点,因此从宏观上把握各种文体发展的规律,区别各种文体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这在学习时是应当特别注意的。同时,各种文体形式的存在,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作家及其创作构成的,能够说明不同文体形式特点的,主要也是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特别是那些对文体的产生和发展起重大影响或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由此又决定了作家作品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重要作家作品给予高度关注的必要。对“重要作家”的理解,我以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即通常所说的一、二流作家),他们或对新文学有开拓者之功,或标志着一个时期、一种文学体裁创作中的最高成就。例如鲁迅,他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奠基者和开创者,教材用一章四节的篇幅叙述,分别介绍了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创作成就,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应对其各类创作有较多的了解。又如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曹禺、艾青、赵树理、孙犁、王蒙等作家,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学创作中取得杰出成就,而且他们大都跨建国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创作量大,教材都以二节(或以上)的篇幅叙述,自然也应当在“重要作家”的视野之内。二是在各类文学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往往是一种文体的代表,在艺术上也取得很高成就,也应视为“重要作家”。这类作家在教材中大抵有专节叙述,或者以该节的带头作家叙述,同样见出其重要性。例如建国前的“五四”散文代表朱自清,浪漫抒情小说代表郁达夫,早期剧作代表田汉,现代派诗歌代表戴望舒,建国后的散文三大

家(刘白羽、杨朔、秦牧),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探索小说、戏剧的代表作家,如此等等。

对重要作家的认识,一般应包括两个内容。

其一是该作家的代表作品。对代表作品除了必须记住篇名以外,还应以该篇(部)作品的体裁、大致写作时间、主要人物形象、作品的取材、主题思想等应有所了解。“代表作品”

的标志应当是一个作家创作成就最高、最能代表其文体风格的作品。既然名之为“代表作品”,体现在一个作家身上的代表作品当然不会是很多的,教材在介绍作家时对代表作品都有所强调,认真阅读不能发现。

其二是该作家的创作特征。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文体风格和创作特色,这既是我们理解其创作独特性之所在,同时也是藉此解析其文学作品独具的思想艺术特征之所在。对于一个作家创作的把握,除了了解其既成的产品(作品)以外,尤应掌握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创作思维习惯及由此显现的艺术创作特色,唯如此,方能对作品作出切中肯的评析。教材中对作家(尤其是重要作家)的创作特征都是作了归纳的,我们要求学习者从中体会和领悟,并能够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例如本课程以往考试过的试题中,就有“简述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简述闻捷诗的艺术特点”之类的题目。对这类题目,倘若阅读教材时能给予必要的注意,应当是不难回答的。

三、注重名著名篇分析,理清思路把握要点。

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对各类文学作品作出比较到位的分析与评论,也是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对课程学习成效的考核内容之一,便是文学作品分析,因此在以往的几次考试中,作品论述题和分析题总是占了相当的比重。分析与评论文学作品,是对文学史和作家作品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是一项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工作,从中最能反映学员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在这里也最能充分展现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鼓励学员在分析文学作品时的创造性发挥,那种对文学作品的富有创见而又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论述与分析,应该得到褒扬。然而,对于一般大专生来说,一方面是不应要求过高,倘若学员缺乏宏观把握文学作品的能力,其理论思维还不足以使自己形成对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那么还是应该以吃透教材为主,深入理解和领悟教材中作品分析的重点和要点。另一方面,专科的教学内容要求同本科也有所不同,它要求于学员作较深层次理解并能够运用自如评析的,总是在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名篇,而不是一般文学作品,因此在吃透教材把握作品时,自应把重点放在名著名篇上。何谓“名著名篇”?这很难作出严格的界定。而且,随着文学观念的变化,对“名著”的认识也会起变化,过去认为是“名著”的,今天就可能不一定是“名著”。因此对“名著名篇”概念的判别并没有一定之规,就大体而言,它们主要是指在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和作用,在人们中间流传较广、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对此,教材的“复习思考题”中列出的一些提请思考的作品,指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可以成为复习的重点。

如何分析文学作品,这又是一个一言难尽的话题,这里只能提出几个要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确定分析重点,把握作品精髓。例如,小说、戏剧属叙事型文学创作,作家总是通过叙述故事、创造形象的方法反映生活,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因此,对这两类作品,分析重点往往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和作品独具的思想蕴含上,在艺术上则注重情节结构、形象创造方法、描写技巧等问题的分析。诗歌、散文大多属抒情型文体,主要应分析作品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特点。如①以闻一多的诗作《死水》为例,说明该诗如何体现格律诗的“三美”要求;②试述巴金的《家》中觉新形象的性格复杂性及形象的典型意义;③试析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这里已反映出上述不同文体的分析重点。

第二,要理清思路,把握要点,即对问题要作条分缕折的阐说。其中把握要点尤为重要,例如一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包含几个侧面,就应对不同侧面都有所论及,否则认识就不全

面了。

第三,要举例得当,引证贴切。对所阐述的问题,在理清要点后,又应有适当的贴切例证加以说明,使所论充实、丰满。这就要求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俏平时加强阅读,做到这一点并不很难

四、注意两个学习方法三步阅读法和文学人物分析法

这里我在介绍一次

1、三步阅读法

“三步阅读法”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老师提出的。“三步阅读法”是:第一步,直观感受,启动思维阶段;第二步,设身处地,集中注意学习新知阶段;第三步,名理分析,巩固、提高、反馈和迁移阶段。

以曹禺为例,学习者要读原著(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获得直观感受。或者实时观看电影《雷雨》,获得直观感受。如学习者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阅读中宝贵的第一感觉,有没有,是不是记在笔记本上。关于《雷雨》,哪些问题可以使学习者的兴趣深入下去,能不能把具体的感受明确地描述出来?

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了解之后,也就是说研读曹禺作品,这是后就要设身处地的回到曹禺所处的历史现场,走进曹禺成长的时代,如官僚家庭的环境、母亲对戏剧的爱好、中外戏剧的影响等等。学员在阅读中重现历史深处的研究对象,就是要今人讲当年的故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不断地在“读过”--“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能力,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审美的熏陶。

学习者对历史现场的充分体会,对曹禺所处时代有了较深理解,就可以结合他人对曹禺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研究资源,就是名理分析。当然最好是学习者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结合对历史的感受,结合他人的研究成果,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就更好了。

2、文学人物分析法

文学人物分析法是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是针对学习者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知道从何入手提出的。在分析文学人物性格时,要求学习者在阅读的基础之上指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什么?在进一步指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什么?然后抓住这个性格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完性格之后,概括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下面我以阿Q为例,介绍一下“文学人物分析法”。

“文学人物分析法”在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阅读,启动思维,给作品中的人物“下定义”,即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什么;第二个层次,集中注意力,分析这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即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第三个层次,巩固、提高、反馈和迁移,指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时代意义。这三个层次中,第二个层次即集中注意力,分析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是“文学人物分析法”核心。这个层次根据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物性格中不同类型分为两种结构模式;当人物的性格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过程,即性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就是纵的结构模式。当人物的性格没有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到高潮的过程,而是不同的性格类型,就是横的结构模式。“文学人物分析法”也可以叫“纵横结构人物分析法”。如阿Q形象地分析:阿Q形象分析的第一个层次是;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阿Q形象的第二个层次;即阿Q的性格特点有两个类型,一是“精神胜利法”,二是革命。阿Q形象的第三个层次是阿Q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即精神胜利法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它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的悲剧命运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阿Q 形象的第二个层次即阿Q的性格特点分析属于“横的结构模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如何排名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中国文学在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文学界把1919年—1949年认为是现代作家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段时期约三十年,诞生了很多的重要的作家,以及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的排名一般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之后就是沈从文,张爱玲,朱自清,梁实秋,冰心等人了。这六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各自也有会很好的作品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就是搞文学的始终没有真正的第一,因为文学没有一成不变的评判的标准。不像学武,谁的本事大在武台上比一比就知道了。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沈从文 传统的排名只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参考,但是除了这几个人,我们能说张爱玲,沈从文,萧红等人的作品不好吗?比不上鲁迅,巴金等人吗?这绝对是不行的。 就好比是中国诗歌,你说李白的诗更好,还是杜甫的诗更好?根本没有可比性。因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二者同是伟大的诗人,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再回过头来说鲁迅等人,鲁迅最大的成就在于杂文,茅盾最大的成就在于小说。二者同是文学大师,但是非要较个高低的话,这本来就是不合适的。 而作为沈从文,张爱玲等人,他们在小说写作方面也有很大特色。沈从文当年凭借着他的《边城》还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呢,能说沈从文的艺术成就比不上鲁迅吗?张爱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倾城之恋》《金锁记》也是出了名的,能说张爱玲的作品不好吗?这是不行的。 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排名,鲁郭茅、巴老曹遭遇质疑,要颠覆了? 老舍 总之,就像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现代文学大师还有很多,居士认为只要喜欢都可以找来看一看。不一定非要纠结于高低之分。因为艺术的园里,本来就要各种奇葩。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概述1.现代文学:不仅指时间,同时是指这期间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是一个性质标志。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文学。表明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联系。(展新型文学语言、形式)。2.1917年事中国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3.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chu议》首次提出文学应该改良标志文学革命开始。4.五四文学革命:文学语言以白话为主,废弃文言文。5.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新的革新与解放,其实绩体现在创作上。6.文学社团:各种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事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7.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8.创造社:五四期间富有创新精神,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不关注外部世界。9.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以写作爱情诗闻名。闻一多、徐志摩倡导新格律诗。 二.论争(斗争):与文学旧势力 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了冲突和斗争:1.1919年初,新文学阵营开展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守旧分子的争斗。(林蔡之争)蔡元培2.1922年,新文学阵营又与“学衡”派进行了斗争。3.与《学衡》相呼应的有章士钊的《甲寅》上的复古调。 三.文学革命的史绩:1.白话文普及2.外国文学涌入,新文学社团风起3.文学理论取得初步成果。4.出现引人瞩目的作品。但是具有局限性,它一味的对西方文化接受。 第二节鲁迅与现代小说的开端 一.20年代(三类小说)活跃在文坛上:1.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 2.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题的乡土小说 3.以创造社作家为主题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二.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现代小说之父,受进化论的影响。 1.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评价《狂人日记》: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自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表现深切)。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格式特别) 三.现代小说作品 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呐喊》中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形喜事悲)悲剧。 2.题材:a.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农村妇女的关注)《离婚》写农村女性的。b.在《呐喊》《彷徨》中还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伤逝》唯一一部爱情作品。 3.《故事新编》鲁迅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特点:a.《故事新编》的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有鲜明的艺术风格)b.不是“将古人写的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C.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四.小说(27页): 文学研究会以“为人生”为基本创作宗旨,“为人生”而艺术。出现“问题小说”最早的问题小说家是:罗家伦同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卢隐的《海滨故人》许地山的《商人妇》王统照的《沉思》 五.乡土文学:到20年代中期,“问题小说”逐渐式微,“乡土文学”则走向勃兴。乡土文学突破五四文学的局限。乡土文学作家崛起于1923年左右,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等。王鲁彦《柚子》《黄金》。废名(冯文炳)《竹林的故事》抒情写意小说。许钦文的《鼻涕阿二》乡土文学的成就:(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家们还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富有色彩的地方风俗画,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画廊。 六.郁达夫与艺术派小说:创造社的特征是“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小说作品呈现出浓烈的表现色彩,对自我心灵的强烈抒发、对生活的浪漫叙写,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创造社小说创作的显著特征。(30页)

2019全国精准备考原创模拟试历史卷2

全国精准备考原创模拟试卷(二) 24、汉代学者何休在《春秋公羊传》中有许多对西周“邑”“里”理想化的描述,除了组织生产之外,还保留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集体主义互助习尚。这反映出何休对西周 A都城生活的羡慕B土地制度的肯定 C礼乐文明的赞美D商业繁荣的嘉许 25、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引用《管子》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观点,推崇李悝的“尽地力之美”和商鞅的“急耕战之赏”。这表明贾思勰 A冲破了重农主义思想禁锢B赞同法家的治国理政方式 C承认商品经济的现实作用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6、我国第一部成文乡约《吕氏乡约》于1076年创制,对入约者基本要求如下 据此可知,《吕氏乡约》反映出 A我国最早乡约诞生B儒学影响乡村治理 C官府鼓励乡村自治D古时乡村管理规范 27、起运存留是清朝重要的财政制度。地方征收的赋税运解中央的部分叫“起运”,留作本地支配的部分叫“存留”。清初规定起运、存留各一半;康熙中叶,地方存留占比一般不超过25%;嘉庆末年,存留银仅占征赋银总额的17.4%。这反映出清朝前期 A官僚队伍日益膨胀B中央与地方矛盾渐趋激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停滞 28、图是1871--1885年间中国洋纱年进口量的变化情况图(据《中国全史》中数据整理而成)。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加剧B近代机器织布业的发展迅速 C中国自然经济失去了抵制力D棉织织业中纺与织走向分离 29、1899年,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万国公报》上刊载《大同学》一文,提到“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是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刊上。这表明 A维新派试图利用马克思改造晚清政治B传教士结合中国文化语境介绍马克思 C当时学人对马克思的认识相当深刻D外国传教士最早发起传播马克思主义 30、《大公报》曾刊载一小段加框的“最后新闻”,大意说,据北宁路(北平通辽宁的铁路)局接沈阳电话。日军忽于昨晚起对我军发动进攻,枪炮声迄今晨尚末停止,这一短短的新闻,想不到就是中国乃至国际局势转入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该新闻报道的事件发生后 A国民党走上了积极抗战道路B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开启 C国民政府获得了英美大力援助D中国人民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农村风光》,立于近景的女主角手拿秧苗、头戴草帽,画面左侧正有一群小鸡聚焦在农舍门前,画面右侧远处是冒着浓烟的多层工业厂房,该作品反映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全(现当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 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双簧信: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汉语言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必读书目 现代文学部分 作品类: 鲁迅,建议通读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小说类:《狂人日记》、《孔乙已》、《在酒楼上》、《示众》、《阿Q正传》、《阿长与山海经》、《无常》、《死火》、《影的告别》、《蜡叶》、《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野草〉英文译本序》、《灯下漫笔》、《这个与那个》、《“友邦惊诧”论》、《二丑艺术》、《捣鬼心传》、《奇怪》、《病后杂谈》、《阿金》、《铸剑》、《采薇》; 杂文类:《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古都的秋》、《钓台的春昼》;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心:《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庐隐:《海滨故人》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 台静农:《拜堂》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王统照《沉思》、《山雨》 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十二月十九日》(废名) 胡适:《蝴蝶》、《一颗星儿》(建议通读《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 郭沫若:《凤凰涅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半十里松原》、《天狗》、《太阳礼赞》;《瓶·第十六首:春莺曲》、《瓶·第三十七首》、《我想起了陈涉吴广》、《屈原》、《论诗三札》、《我的作诗的经过》、《〈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建议通读《女神》) 沈尹默:《月夜》 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 汪静之:《伊底眼》

宗白华:《夜》 李金发:《弃妇》 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建议通读诗歌集《死水》、《红烛》)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山居闲话》 朱湘:《采莲曲》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北京的茶食》(建议通读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俞平伯:《清河访》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春》 梁遇春:《观火》 田汉:《获虎之夜》 丁西林:《压迫》、《一只马蜂》 茅盾:《蚀》、《子夜》、《春蚕》 老舍:《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巴金:《家》、《寒夜》、《春天里的秋天》 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沙汀:《代理县长》、《在其香居茶馆里》、《随军散记》 艾芜:《山峡中》 吴组缃:《一千八百担》 李劼人:《死水微澜》 萧乾:《雨夕》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别丢掉》 施蛰存:《春阳》 张恨水:《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析

中传考研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解 析 1.中国现当代思潮流派与作家作品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的发生、发展和衍变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与中国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文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中包括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变革与改造、新文学在语言形式和审美观念上的变革、以及现当代文学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等内容。 本方向着重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透视,从而实现对其演进和发展历程的理性梳理和多元阐释。本方向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思潮外部环境对其演变发展的影响,探究各个文学流派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深入探寻文学思潮的发展与作家创作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并引发文学发展进程与时代人文环境的思考,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深层的、规律性的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大历史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提倡史料与理论并重。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既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和良好的素质,提高其文学修养及写作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批评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鲁迅专题研究、京派作家研究等。 2.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 在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中,现当代戏剧和影视文学研究与当代最鲜活生动的传媒创作和艺术生产的联结最为紧密,戏剧影视文学是当代艺术中最发达、最活跃的大众艺术之一,中国传媒大学自身的优势为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和最优秀的研究资源。本研究方向即是对当代覆盖面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大众文化进行深度研究,它既是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传统中文学科的拓展和深化。 本研究方向力图在勾勒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国现当代戏剧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戏剧活动的规律,突出对经典名家名剧以及戏剧流派的深度研究;本方向在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研究现当代电影文学以及影视改编剧的艺术成就和艺术规律,借助文学、美学、影视文化学、文化传播学、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当代最活跃的影视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深层次的规律性借鉴。 本方向要求对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戏剧流派与影视改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要求本方向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本方向的研究生教学注重增强学生在理论和艺术研究实践方面的研究能力,使文学传统学科更贴近新兴艺术的发展,提升其综合研究能力。学位获得者具有在相关的媒体、网络、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或在一般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组织。一九三0年三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冯乃超,夏衍,阿英,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的文化”国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同时,“左联”在创办刊物,培养新人,提倡文艺大众化,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艺术流派作斗争方在作出积极的贡献。一九三六年三月,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解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12人,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倾向于现实主义。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结束,文学研究会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月社: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原始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为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形成一个团体。他们提出新诗格律化,追求新诗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在思想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倾向于自由主义。促进了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代表刊物《诗镌》。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 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美和爱而著称,其中汪静之的成就最大。出版是个合集有《湖畔》等 象征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先后写了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白话诗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一流派追求诗意的朦胧,追求艺术手法的奇特。象征派世人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把诗看作是视觉艺术。诗歌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如李金发《弃妇》 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任务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茅盾的小说能及时抓住时代社会的特点,探讨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特点。这类小说有题材时代化,构思系列化,材料科学化的特点。 中国诗歌会: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于一九三二年九月在上海成立。该会的会刊是《新诗歌》旬刊。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该会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表现“急风暴雨”的时代,“捉住现实”;在诗歌形式上,主张中国化和大众化,反对“洋化”。后来又提出“国防诗歌”口号,该会的代表诗人是蒲风。 《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于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不仅反对封建主义的腐朽形式,也反对封建主义的“代圣贤立言”的内容,触及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较早表达了在民族灾难中生成凝聚的民族抗争意识,从而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鲁藜、绿原等。以七月、希望、泥土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是个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像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CMM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性研究;学科特征;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它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它是报考人数多、影响大,颇受欢迎的二级学科。如果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并进一步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整体联系的学科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可区分为现代与当代时期,每一时期之内又可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们的延续性远远大于断裂性,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同性远远高于相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学科,许多文学现象跨越了不同时期,只有将其来龙去脉置于历史联系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准确审视。上世纪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90年代以来部分研究者以现代性统摄现当代文学研究,其目的都是希望打破人为制造的学科割裂,追求在统一的富于弹性的整体观照下,对文学历史,文学现象作出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深入有效的阐释。例如,黄曼君将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论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预制的观念立场问题意识方法论特征,陈思和打通现当代文学隔阂的新文学整体观,洪子城梳理左翼革命文学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脉相承的传统,刘纳、陈平原将中

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追询到近代,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观念的渗透与内化。 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层意义上历史整体联系和分类比较的成功例证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经典研究与一般问题研究发掘新学术空间并举,针对学科对象历史短暂而研究队伍庞大的现状,有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线索已经明了,应该确定一批经典命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同时放弃对一般性文学现象和次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比如指认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艾青、穆旦、赵树理、王蒙、张承志、王安忆等人为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为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初到新世纪的几次文学转型为经典文学现象,小说、诗歌文体为经典文体,等等。 但是,这里的疑惑是,倘若不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学术研究,怎么确定经典的身份?因为学术阐释恰是很重要很特别的选择接受机制和过程。其实,学科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就以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现代文学为例,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对上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现代话剧类型的丰富这一文学历史现象和文体创作现象的求证仅仅仰仗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满的学科细节研究,对文学发展轨迹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经典性命题也无法显现。还有人着眼于克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病,提出要发现新论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果,如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疏理教育史与文学史的线索,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考察古今文学的延传与变异等。由于经典命题蕴含深广,所以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既有可能深化学科研究,也有可能拓开新的学术空间;反过来,在一般性问题与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形成经典命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网上作业(100%) 作业1 单选: 1、“棋王”王一生的身份是什么?“知青” 2、面对废墟,作者既不绝望,也不超脱,这是哪一个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北岛《古寺》 3、舒婷《会唱歌的鸢尾花》展示了普通人对温情生活的渴望以及()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心情。承担历史责任 4、昌耀《凶年逸稿》的“凶年”指的是精神饥馑的动乱年代 5、史铁生《我与地坛》最为人称道的地方是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 6、()展现了对“女性”角色的疏离与认同的纠葛。翟永明《母亲》 7、北岛《古寺》充满复杂的象征,诗歌中的“古寺”给人的感觉是()。废墟 8、老舍《茶馆》的老板是()。王利发 9、《李有才板话》中,“打虎”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改选村长 10、《棋王》通过“棋道”寄寓了什么思想?道家思想 判断题 1、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虚构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对 2、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写作特色之一是采用倾诉的语气对 3、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谈到了自己创作的经验和意图对 4、曹禺《茶馆》中,“茶馆”的墙上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对 5、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他编的快板歌谣却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对 6、汪曾祺《故里三陈》中,陈四因为演出受辱,被迫从事泥瓦匠的工作。错 7、“棋王”王一生解释“吃”和“馋”的关系,认为“吃”就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馋”则是一种贪欲。对 8、昌耀《凶年逸稿》体现了作者对特定时代精神危机的控诉。错 9、汪曾祺《午门忆旧》的“旧”是指故交,故人。错 10、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人物众多,但主要人物就是李有才。错 多选题 1、下面哪些话语出自《我与地坛》? 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2、下面哪些句子出自北岛《古寺》?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托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坎 荒草一年一度/生长,那么漠然 3、老舍《茶馆》(选场)涉及众多的人物,按照事件,可以分为那几组? 秦仲义为首的一组,宣扬实业报国 黄胖子为首的调停组 刘麻子为首的一组,核心事件是买卖人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 平时作业二 一、指出下列段落所属的作家、作品(每小题3分,共24分) 1、“奴隶,过去我总以为自己同这个字眼毫不相干,可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 ()() 2、“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 3、“河对岸的一家人,门拉开的声很脆,走出一个女儿,接着又牵出一头毛驴走下来。她穿着一件大红袄儿,像天上的那个太阳,晕了一团,……” ()() 4、“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 5、“我还有通过吃苦完成自我改造的决心。我甚至因为‘造反派’不‘谅解’我这番用心而感到苦恼。” ()() 6、“有人是别有怀抱,旁人强不过他。譬如他宁愿“曳尾涂中”,也只好由他。” ()() 7、“于是,也就想起了那些唱给她的花鼓曲儿。水桶挂在毛驴背上,赶着往回走,走一步,回头看一下,走一步,再回过头来。” ()() 8、“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 二、填空(每小题2分,共20分) 1、巴金的散文集____ ,创作于1981年,其核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所作的回顾与批判。 2、《十年一梦》中,“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这句话出自____ 翻 译的英国小说。 3、《隐身衣》是____ 的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和《代后记》。

4、汪曾祺的大多散文接近于____ 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人事,不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 5、贾平凹以商州为题材,创作的散文有《商州初录》、____ 和《商州再录》。 6、在《灵魂的声音》中,作者认为,对于小说而言,真正重要的是“重新获得灵魂”和“____ ”。 7、《寒风吹彻》所传达的内涵是某种关于____ 的抽象体验。 8、《思维的乐趣》中,“最后被人看没了的”一本书是奥维德的____ 。 9、____ 是史铁生对公园人生百态与命运的感悟,展现了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与思考。 10、____ 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了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十年一梦》中,“我”欠了她一笔多么深切的爱,这个“她”是指____ 。 A.觉慧 B.鸣凤 C.黄妈 D.萧珊 2、下列作品,不属于汪曾祺的作品是____ 。 A.《午门忆旧》 B.《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C.《城隍、土地、灶王爷》 D.《游戏、平等、墓地》 3、杨绛在散文《隐身衣》中推崇的一种人生态度是____。 A.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B.烦恼皆因强出头。 C.万人如海一声藏。 D.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午门忆旧》中关于“忆旧”的成分很少,叙述的主体是物。 B.《午门忆旧》作于北平解放后。 C.《午门忆旧》虽为散文,却更接近宋代的笔记。 D.《午门忆旧》更多的展现了午门建筑的风俗、掌故,不追求抒情效果。 5、“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这是作家____理想中的散文。 A.贾平凹 B.沈从文 C.汪曾祺 D.周作人 6、下列作品,属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是____。 A.《商州又录》 B.《我与地坛》 C.《灵魂的声音》 D.《更衣记》 7、下列作品,属于写景散文的是____。 A.《商州又录》 B.《午门忆旧》 C.《我与地坛》 D.《隐身衣》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介

华锐学院中文系系级重点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第一批重点建设的两门课程之一。学校对我系的重点课程的建设极为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进行了非常有效的目标责任经管,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本课程建设的整体构想和基本做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学习本课程将使学生获得对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阶段)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通过文学史的教案,力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简况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2)通过文学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的能力,能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定位与学习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院中文系所有师范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其对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中文师范教育的专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教案,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赏析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而提高其文学作品的赏析、批评及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案以及从事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理论课程,其课程教案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同时体现师范特色和人文特色。本课程教案要做好与中小学语文教案的衔接工作,对中小学语文教案实践有充分的了解和较全面的把握,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 1、什么是鲁迅气氛?《在酒楼上》通过那些具体内容酿造了“鲁迅气氛”?鲁迅通过“吕纬甫”的形象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何种思想情绪与状态? (1)鲁迅气氛指的是鲁迅的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折射。是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现实之痛与未来之思,是一种孤愤,索然,凄清和漂泊感,也是一种求索的坚韧与不息。 (1)《在酒楼上》通过三个方面酿造了鲁迅气氛: 其一是通过吕纬甫和我的两种不同调子的叙述,展示了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反思,批判,求索,坚韧; 其二是环境的描写,包括小说开头关于s城的环境,废园中的景色,老梅,山茶花,等描写; 其三是鲁迅叙述吕纬甫的经历时特有的外冷内热风格,吕纬甫在无聊的迁坟,吃荞麦背后所包蕴的手足亲情,浓浓的人情味。 2、《铸剑》中有哪两种叙述调子?《铸剑》通过那些具体情节表现了批判的主题? (1)鲁迅在这短文字叙述中始终采用了两种语调:悲壮与嘲讽此起彼伏,最后推向嘲讽的高峰。昏庸的统治者,愚昧的百姓形成了更强烈的嘲讽效果。 (2)《铸剑》的这段文字包括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大出丧的狂欢”三个情节,三环相推把嘲讽与荒谬的主题推向极致。用生命向一群愚蠢、无能的官吏复仇,复仇的行为也随之走向愚昧。这是这段文字的寓意所在。 3、分析《纺纸记。楔子》及其它《菱荡》《桥,灯笼》、《莫须有先生传》等四个片段的语言特色。 (1)《纺纸记。楔子》的语言犹如好戏连台,胡言乱语,白日说梦,信马由缰,一切语言皆成风行水上,起落无痕。西方小说的现代手法,中国古典文学的笔调于一炉后的格调。如:大凡做文章必须切题,文不对题,。。。。。。只是喜欢撒野罢了。 (2)《菱荡》是一篇没有故事而只有单纯意境构成的小说。小说的语言及其精练,具有唐诗绝句的简练与洗练,表现了明显的受到中国诗词影响的特点,诗意盎然、淳朴恬静是它的语言风格。 (3)《桥,灯笼》的语言具有古典,极端俭省的特点,充满诗意与跳跃的语言表达了人物的心象,这是一种心绪的象征。 如:琴子答,眼睛依然没有离开灯火,————忽然她替史家庄唯一的一棵梅花开了一树花。。。。。等

精准指导 精准备考 精诚团结

精准指导精准备考精诚团结 ——记高三英语学科二轮复习调研 /代肖春来遍是桃花水,正是一年好风景。 3月28日,副校长臧传发会同英语组包学科领导副校长李起、工会主席陈乐银,在三年级年级主任刘豫淮的陪同下对高三英语组进行二轮复习的集中调研与指导。 会上,李敏老师代表英语组向学校汇报了高三英语组的备考思路。学科备考始终贯彻在双向细目表统领下的精准备考思想;落实题型专题学案带动下的二轮复习;规范落实“学习前置、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提前下发专题学案;限时完成,及时批阅,熟悉学情;课中题型带动,链接知识,变式训练跟进。其他教师也进行了积极的发言,简述了自己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对学校备考思路的践行和自己在备考过程中的认识。 在听完英语组汇报后,臧校长对学科教师常规:出勤、备课、听课、课堂、学案及作业批改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检查,特别对高三英语组将考纲知识点细目表和近三年高考试题双向细目表上墙的做法进行了表扬,同时对英语考练题选编的质量、试卷批阅的时效、讲评不过节并有变式训练、以及对学案的及时批阅、对学生作文严格规范要求等好做法进行了肯定。臧校长和陈主席又分别对于英语组二轮复习学案的编写和规范使用进行了精准的指导。最后,包学科领导李起校长对此次的教研进行总结,站在英语教学专业角度进行了精准具体的二轮复习教学指导。

指导结束后,臧校长带领学校和年级领导及时对高三英语组的课堂进行调研,查看学科做法落实情况。在调研完王晓娟老师和卓越老师课堂后。了解到教师都能对考试大纲进行了准确的解读,向学生展示近三年高考题例的双向细目表,让学生理解到高考的重难点,给学生的二轮备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对于技法指导精准有效。学校对于学科组的备考是认可的,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学科在全市更好的位次,为自己、学生、年级、学校争取荣誉。 淮滨高中的课堂深刻体现出来了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以德润身,以文化人,“教育: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的教育思想, 此次调研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我们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关注。在紧张有序精准备考之余,精心组织此次调研活动,让我们体会到学校领导对我们学科组的关心和支持。相信高三英语组经过学校领导的指导、鼓励、信任、与关爱后,定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与生活中精准备考精诚团结,为淮高美好的明天添砖加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祥子和虎妞是(作者)的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2.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3.在《春之声》中王蒙采用手法作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 4.王一生是(作者)的小说《》中的人物。 5.汪曾祺的《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 6.《孕妇和牛》的作者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在酒楼上》 B. 《伤逝》 C.《孤独者》 D. 《肥皂》 2.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有() A.《倾城之恋》 B.《金锁记》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赵树理的小说作品有() A.《李有才板话》 B.《锻炼锻炼》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曾沧海 B.吴荪甫 C.方罗兰 D.赵伯韬 5.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A.《倾城之恋》 B.《小城之恋》 C.《荒山之恋》 D.《锦绣谷之恋》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请简要说明沈从文小说在题材上的特点。 2.简要说明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 3.简述《边城》是如何体现作者的人生理想的。四、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1.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2.结合《子夜》具体论述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填空题 1.短篇小说《故里三陈》的作者是()。 2.王蒙的小说《春之声》这个题目,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这一标题也蕴涵着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3.棋呆子王一生是()小说《棋王》中的主要人物。 4.《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 5.《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作家王安忆称为()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的故事。 6.《孕妇和牛》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的情绪。 7.许三观是余华的小说()一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酒楼上》后收入小说集()。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D.《坟》 2.“陈聋子”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____中的人物。 A.《菱荡》B.《桥》 C.《莫须有先生传》D.《竹林的故事》 3.“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句话是___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 A.瞿秋白B.鲁迅 C.郭沬若D.胡适 4.老舍被人称为____小说的鼻祖。 A.京味B.京派 C.海派D.北京市民诗人 5.《正红旗下》里写得最为传神的人物是二哥福海,小说里有两处突出的场面描写是____。 A.请安B.当油漆匠 C.加入白莲教D.洗三 6.关于《呼兰河传》,正确的说法有____。 A.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 B.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D.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儿童的不同视角。 7.关于《李有才板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描绘农村生活的小说。 B.它以人道主义的视角和观念去挖掘农民内心深处的东西。 C.小说运用了评书体的方式认识、体验农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D.反映了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斗争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的巨大变化。

黄万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4214245

中国现当代文学黄万华教授详细资料: 研究方向及学 术专长 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人文学、海外传播理论 历年来代表性学术论著(3-5项)《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199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1999年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国与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1960年代)(2006年山东文艺出版社)《传统在海外:中华文化传统和海外华文文学》(2006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在旅行中拒绝旅行》(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以来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科研成果情况(详细注明成果名称、出版社或刊物名称[注明是否CSSCI 来源期刊]、出版或发表时间、卷期、成果字数、作者位次、成果类别〔特类、A 类、B类、C 类〕) 《回报母语滋养的生命方式—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的语言追求》《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1期 《战后至1960年代台湾文学辨析》,《文学评论》2008年1期 《左翼文学思潮和世界华文文学》,《文史哲》2007年2期,CSSCI 1万字 《左右翼政治对峙中的战后香港文学“主体性”建设》,《学术月刊》2007年9期,CSSCI,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刊物 《乡愁是一种美学》,《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4期,CSSCI,1万字,《新华文摘》2007年21期摘载 《文学精神与文学经典》,《陕西师大学报》,2007年1期,CSSCI,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9千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2期摘载, 《“九七”回归后的香港小说》,《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5期,CSSCI,9千字 《“异”:海外华人文学的一种新视野》,《天津师大学报》,2007年6期,CSSCI,《战后台港小说:本土性、多元性中人文主义立场》,《小说评论》,2007年1期C类《黄锦树的小说叙事:青春原欲、文化招魂、政治狂想》,《晋阳学刊》2007年2期C 类 《山水兼得,情思双栖——钟怡雯散文论》,《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1期C类 ,《突围趋同:一种“代”的开始》,《理论学刊》2007年5期,C类 《语言的舞者——严歌苓小说语言论》,《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5期《陈大为——新生代意识的诠释者》,《南都学刊》,2007年5期C类 《“异”:海外华人文学的一种视野的形态》,《香港文学》,2007年第3期 《1997——2007:非界限的香港小说10年》,《香港文学》,2007年第7期 《从〈天工开物〉看回归后的香港小说》,《华文文学》2007年3期 《海外华文文学:沟通于“大传统”的“小传统”》,《扬子江评论》2007年1期 《母体归依、生命传承中的故土意象》,《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1期,8千字《“古迹空间”:变迁中的凝固传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4期,9千字 《战后20年台湾文学思潮的历史描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