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ESD

ESD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

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一)适应证ESD
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只要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不论病灶位置及大小,ESD均能切除。

1.早期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

4. EMR 术后残留或复发病变EMR术后残留或复发,采用传统的EMR或经圈套切除的方法整块切除病变有困难时选择ESD。

ESD可以自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包括术后瘢痕、术后残留治疗组织或溃疡等病灶,避免分块EMR造成的病变残留和复发。

(二)禁忌证
(1)抬举征阴性:即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问已有粘连,即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

(2)严重的心肺疾患。

(3)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

(4)血液病。

(5)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
ESD。

内镜治疗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分析

内镜治疗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分析
开刀 ,O y u 2 0 胃镜 ,使用MA 一5 ,ma 3 9 l mp s4 型 J 4 2 j 3 等型号尼 龙绳及 一
H 一0-尼龙绳 套扎器 。超 声的频 率为 1MH 和75 z X 2u1 2 z . MH ,超 声内镜
的黏 膜下肿瘤 ,其 目的是用 来对肿瘤壁 外压 迫进行鉴 别 、同时 明确肿 瘤起源 的层次及结构性质 ,进而 为下一 步治疗选择最佳 治疗 手段。
文 章编 号 :17 — 14 (0 )2— 0 7 0 6189 21 2 7 0 9— 2
常规 内镜检 查对 于壁 外压 迫和 消化 道黏 膜 下 的肿瘤 较难 鉴 别诊
任 ,使患者在 术前处于最佳的平稳心理状态 。 1. . 2手术方法 2
断 ,对 于黏膜 下的肿瘤 的起 源层次和结 构性质更是 难以明确 。 目前治 疗黏 膜下的肿 瘤的常用临 床方法包括 手术治疗和 内镜治疗 ,选择 哪种 治疗 方法完全依 赖于超声 内镜的检查结 果 ,目前 ,许多医疗单位 仍未
的指 导下 ,采用 内镜下 黏膜 切除 术 治疗部 分癌 前 病 变、 消化 道早 期 癌及 无蒂 、 亚蒂 巨大 息 肉,是一 项有 效 并且安 全 的微创 治疗 方 法。
【 键 词】 内镜 超声 检 查 ;黏 膜 下肿 瘤 ;上 消化道 关
中图分 类号 :R 3 75
文 献标 识码 :B
结肠 镜或 胃镜 的检 查 ,其 中有 胃体前壁 的隆起 型病变 的患者 有 1 ; 例
患者有 胃底的 隆起 型病变 的患者 有2 ;有9 患者患有 结肠单发 的宽 例 例
黏 膜剥离 的同时伴 随肿瘤 摘除加上钛 夹封闭术 ,并进行术 中的病 理检 查 。手术后 急诊 留院观察 或住 院治疗 ,继续进行对 症的治疗 ,向病人 及病 人家属及 时交代清楚 注意的事项 。一个疗程后 对患者再次进 行 胃

消化内镜技术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意义

消化内镜技术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意义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5月 第3卷第9期临床常见恶性肿瘤患者中包括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及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患者,综合分析临床数据可发现,消化道肿瘤患病人群逐年增加,可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分析得出,胃部具有较为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1],感染包括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可诱发肿瘤疾病或者局部炎症病变,加之位置隐蔽、漏诊率较高,容易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分析得出,多数消化道肿瘤患者确诊时处于晚期,生存期不长,容易出现较差预后。

因此,临床上尤为重视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对56例消化道肿瘤实施消化内镜技术早期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如下研究及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从我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随机抽取56例,签订知情同意书,选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根据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患者28例,男女比16:12,年龄33岁至87岁,中位年龄59.2岁;对照组患者28例,男女比15:13,年龄34岁至88岁,中位年龄59.3岁。

对比两组患者入组数据后得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纳入对照组的28例患者诊断过程中开展传统内镜技术+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检验时采用白光内镜,若发现可疑病变位置,将其立即取出送检,若疑似消化道肿瘤,应开展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切除位置是肿瘤边缘5mm以上,根据切除肿瘤部位的大小对消化道进行重建。

纳入实验组的28例患者诊断过程中开展消化内镜技术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利用放大镜、超声内镜对患者消化道内部情况进行详细检查,为患者实施病理活检,若诊断为消化道肿瘤,给予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实施麻醉或者静脉镇痛处理后使用内镜诊断[2],对患者病灶组织范围进行确认并给予患者病变组织实施染色处理,沿着病灶周围2mm对整个病灶界限进行标记,每个病灶位置使用1:1×104浓度的3ml肾上腺素、适量靛胭脂开展黏膜下层注射处理,使用透明帽法或者圈套电凝法将凸起的病变组织彻底切除。

超声内镜联合EMR及ESD诊治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_严和中

超声内镜联合EMR及ESD诊治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_严和中
参考文献
[1] 陈斌,陈白莉,吴晖,等.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套扎治疗消 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 ( 医学科学 版) ,2013,34( 2) : 235 - 239.
[2] 吴根信,胡小伟. 32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 析[J]. 安徽医学,35( 4) : 501 - 503.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疾病, 包括 胃 肠 间 质 瘤、平 滑 肌 瘤、囊 肿、异 位 胰 腺 等[1,2]。 目前,内镜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剥离术广泛应用于 包括上消化道 SMTs、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及息肉等 消化道疾病的治疗[3 - 5]。为进一步探讨超声内镜联合 内 镜 下 黏 膜 切 除 术 (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与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s, ESD) 在 上 消 化 道 黏 膜 下 肿 瘤 (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SMTs) 治疗中的价值,本研究收集 了 50 例上消化道 SMTs 行内镜下治疗的病例资料,进 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单位: 230031 安徽合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05 医院消化科 通信作者: 唐郡,tangjun1974@ 163. com
第 37 卷第 1 期
安徽医学
2016 年 1 月
Anhui Medical Journal
39
刀或氩气刀止血,最后以氩气刀或钛夹处理创面。切除 病变送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明确病变性质。 1. 2. 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予以禁食 24 h,静滴抑酸 药物、抗菌药物和止血药,术后第 1、3、6、12 个月及术 后 2 年复查胃镜和内镜超声检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病变有无残留和复发。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

然后分析此36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辅助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手术切除后的随访活动中,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随后进行了二次切除术并加以辅分子靶向治疗,其他的患者全部状况良好,对没有表现复发的患者进行了胃肠镜和ct检查,均无肿瘤的局部转移或复发,本组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的确诊率是非常低的,临床上确诊主要依赖于对患者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

目前来说手术切除的方法仍然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病理学;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183-02胃肠道间质瘤(gestrointesd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并且也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组织分型与其他的肿瘤有着不同之处,从而有着很多不同的形态学、组织学和预后的特点[1]。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

但因为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容易诊断错误,需借助各种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以确诊。

为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笔者对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分析2007年4月~2009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其中呈恶性表现的男性为9例,女性为4例;良性表现的男性为8例,女性为6例;交界性的男性为3例,女性为6例。

年龄33~70岁,平均55岁,年龄>55岁者24例,肿瘤多出现于胃肠黏膜下层,浆膜下层和肌壁层也可有肿瘤生发。

超声内镜引导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

超声内镜引导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

标 本 行 病 理 学检 查。 鳍 果 包括 食 管肿 瘤 5例 、 胃窦肿 瘤 2 0例 、 胃角肿 瘤 3例 、 胃体 肿 瘤 3例 、 胃底 肿 瘤 3例 、 十二 指
肠 球 部 肿 瘤 4倒 在 内 , 3 共 8例 S MT在 内镜 下 完 全 切 除 , 程 顺 弄 , 一例 并 发 症 出现 , 理 符 舍 率 9 % 。鳍 论 内 过 I无 j 病 7 镜 下治 疗 S MT是 一种 安 全 、 效 的 方 法 , 仅 能 治 疗 , 有 不 而且 还 可获 得 组 织 学诊 断 。E US对 于 S MT 的诊 断 和 治 疗 具 有
cmetJ . o eJit ugAm,93,5 4 :5 e n[] JB n o r nS 19 7 () 54—5 1 7 郭 亭 , 建 宁 , 与荣 , .人 工 全 髋 关 节 翻修 术 治 疗 假 体 置 换 赵 王 等 术后 感染 [ ] 中 国 矫 形 外 科 杂 志 , 0 3 1 (9 2 ) 1 1 J. 20 , 1 1 /0 :3 5—

中 的价 值 。 方 法 内镜 检 查 过 程 中发 现 的 S MT, E 作 US检 查 , 据 黏 膜 下 肿 瘤 的起 源 层 次及 性 质 决 定 治 疗 方 案 , 根 内
镜 治疗 包括 内镜 下黏 膜 高频 电切 +钛 夹封 闭术 , 膜 剥 离 一肿 瘤 摘 除 术 +钛 夹封 闭术 及 尼 龙 绳 套扎 +肿 瘤 部 分 切 除 。 黏
s r c ir wi i n u fb rc a e r s h ss is re t o t t u t i t a t a i m ie -o t d p o t e i n e t d wi u o h t h

观察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内镜治疗效果

观察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内镜治疗效果

观察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内镜治疗效果马艳丽【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176例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的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对其中160例进行相应的内镜治疗,术后均行病理切片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其效果.结果 160例患者采用高频电刀治疗5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40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技术(ESD)治疗95例,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10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R)治疗10例;16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性质经超声内镜诊断正确为130例,诊断错误为30例,诊断正确率为81.25%.病灶起源层次诊断正确为153例,诊断错误为7例,诊断准确率为95.63%.结论联合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及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07【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超声内镜;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作者】马艳丽【作者单位】274000 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 SML)内镜下多表现为表面光滑的隆起型球形或半球形病变。

随着内镜检查的日益普及, 越来越多的黏膜下病变被人们发现。

可是普通胃镜不能对病变进一步定性, 活检效果不佳, 腹部超声、CT、磁共振(MR)等影像检查也无法对病变准确诊断。

但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可较清晰地显示病变来源的层次、大小、有无包膜和生长方式等, 为内镜微创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1, 2]。

近年来随着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E(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等消化内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出现, 内镜微创治疗已逐渐成为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主要处理手段, 其创伤小、安全、可靠, 受到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欢迎。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案例二
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治疗
患者情况
一名50岁女性,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大小约 3cm,位于乙状结肠。
成功案例介绍及经验总结
手术过程
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将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无并发 症发生。
经验总结
对于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ESD可实现根治性切除,且并发 症发生率低。
挑战与困难分析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ESD技术概述 • ESD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 ESD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分析 • ESD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ESD实践经验分享与讨论
01
ESD技术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一 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主要用 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的 切除。
技术难度高
ESD操作复杂,技术难度大,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 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并发症风险
ESD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
适应症限制
ESD适用于早期消化道肿瘤和粘膜下肿瘤等病变,对于晚期肿瘤或 淋巴结转移患者不适用。
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技术创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 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 加先进的内镜设备和手 术器械,提高ESD的手 术效率和安全性。
复发率
ESD术后复发率较低,与 传统外科手术相当。
生存率
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 ESD术后患者生存率与传 统外科手术相当。
并发症发, 且易于内镜下止血。
穿孔
ESD术后穿孔发生率略高于传统外 科手术,但多数可经内镜下修补。
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
值。方法 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
果 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效率为96.8%,无任何
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
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诊断;超声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
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和高频电切术的应用,为消化道黏膜
下肿瘤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消化道SMT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
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内镜治疗的常用方
法,常用来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扁平息肉。现将我院2004年2月到2007年
10月收治的3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窥镜下诊疗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
肿瘤并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4~73岁,
平均49岁。诊断依据:①肿瘤表面覆盖黏膜光滑;②用活检钳夹住并牵拉覆盖
黏膜时,其可在肿瘤表面移动;③闭合的活检钳推顶肿瘤,可使其在黏膜下移动;
④多数肿瘤呈丘形或半球形向腔内隆起,基底部宽大,境界不明确,直径多在2
cm 以内;⑤肿瘤较大时可见桥形黏膜皱襞。术前常规内镜下病理活检,与术后
病理检查相对照,部分病例接受超声胃镜检查。

1.2 超声内镜临床诊断 31例患者都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良性间质瘤
18例(58.1%),直径0.5~3 cm,10例位于固有肌层,8例位于黏膜肌层;恶性
间质瘤6例(19.4%),直径2.5~5 cm,均起源于固有肌层;脂肪瘤3例(9.7%),
直径1.2~2 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层;异位胰腺3例(9.7%),直径0.8~2 cm,
均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底静脉曲张1例(3.2%)。

1.3 治疗方法 固有肌层良性间质瘤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2例,行手
术切除8例;位于黏膜肌层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2例,行黏膜切除术切除6
例;恶性间质瘤都行手术切除;脂肪瘤手术切除1例,内镜黏膜下电凝切除2
例;异位胰腺与胃底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在内镜治疗中,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未能完全切除
1例,其余均完全切除,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有效率为96.8%。同时标本行病
理检查,符合率为100%。
2.2 术后随访 所有患者都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期1~6个月(平均3.5个月),
复查内镜,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3 讨论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来自上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
包括间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等,内镜检查常可发
现消化道存在隆起性病变,但很难判断其性质。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日益增多,肿
瘤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消化道黏膜下肿痛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少见,主
要有平滑肌肉瘤、脂肪瘤和血管肉瘤。2 cm以下的肿瘤多为良性,罕见恶性。
肿瘤表面黏膜多完整未溃破。内窥镜定性诊断困难。内窥镜活检病理多为黏膜组
织,极少数可取到肿瘤组织。超声内窥镜可了解肿瘤的范围和深度,对定性诊断
有一定的帮助,易被患者普遍接受。本组患者的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100%,
显示出了其很好的优越性。

通常我们内镜下治疗的指征是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血管性病变以外的
所有黏膜下肿瘤。而消化道内的黏膜下肿瘤中位于固有肌层内的间质瘤是比较多
见的。所以,如果没有超声内镜的检查,直接凭经验进行切除治疗,那么因此而
产生出血、穿孔并发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同时由于肿瘤的位置较深也不容
易完全根治切除全部瘤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中要注重以下要点:
①术前应用色素内镜、高分辨率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以及掌握一定操作和诊断技
巧的内镜医师能有效鉴别良、恶性病变;②术中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抬举征,
非抬举征简化了对黏膜下层大量浸润癌的鉴别,如黏膜下层以下癌浸润和癌巢周
围伴纤维化,其肿瘤纤维化部分与固有肌层之间容易发生粘连,局部注射后肿瘤
与固有肌层之间分离难易度也有助于判断病灶的可切除性;③注射盐水要够量,
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分开,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分离可降低高频电对肌层的损
伤,尤其对范围较大的肿瘤病灶,由于电切时间较长,易损伤固有肌层而造成出
血或穿孔,因此,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更重要。圈套器套住后病灶能充
分提起,活动度好,说明未套住固有肌层;④对表浅病灶,直径≤2 cm,由于无
较大血管,可单用切割电流或以切割电流为主的凝切混合电流,切除范围应大于
肿瘤边缘正常组织;对隆起性巨大息肉,直径≥2 cm,由于可能存在较大血管,
应适当增加电流中凝固电流指数,也可以采用凝、切交替进行切除。本组31例
患者采用EMR治疗,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显示出了极好的
疗效。

我们知道,促进正氮平衡营养不良已被证明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
素。胃肠道肿瘤患者由于摄食不足,手术应激和肿瘤消耗更易发生营养不良。有
资料显示40%以上胃肠道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导致机
体组分的改变、组织消耗、器官功能的破坏以及免疫功能的损害。

总之,超声内镜下诊断与治疗黏膜下肿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超声内镜
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损伤小、
较安全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思予,李岩.内镜超声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25(3):217-218.

[2] 邝子良,陈莉君,陈虹心.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应用探讨.中国基
层医药,2006,13(12):2055.

[3] 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大肠粘膜下肿瘤
的诊断价值.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14-16.

[4] 任旭,孙晓梅,郝金玉,等.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医学研究
通讯,2004,33(6):54-56.

[5] 邹晓平,许国铭,李兆申,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
与鉴别诊断的价值.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9):976-977.

[6] 孙思予.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孙思予.纵轴内镜超声诊断及介入技
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