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反思与探究

合集下载

关于教育的目的观与过程观的思考——批判理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给我国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于教育的目的观与过程观的思考——批判理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给我国教育的一些启示
批判理论 的右翼 代表哈贝 马斯认 为 ,人类有三种 兴趣 : 技术兴趣 、 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 。每种兴趣都 引 致“ 科学” 的一种不 同形式 。技术兴趣 引起 ( 自然 ) 科学 的知识 ,即力求 阐明有关 自然界 的解 释性的能够预测
是现在抑或将来 , 科学教育仍将起重要作用 。然而在工 具理性 支配下 , 教育走 向了唯科学 主义 的道路 , 教育活 动 中唯 “ 学” 科 是从 , 认为 教育现象 以及教 育与社 会 的 关 系都 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对教育现象作 了原子论
切人 ” 。而在他们 的心 目中 , 什么样 的知识最 有价值
呢?斯宾塞 的回答是“ 一致 的答案就是科 学”他认为教 , 育 的任务就是教 导人们 为了能够很好地生活而 获得 所 需要 的一切科学知识 。从此 , 古老的 以宗教 、 文学 和艺 术为核心 的知识净化心 灵的教育思想 ,开始让位 给以 科学知识为 主的理性 主义教育 。人们对教育 的探索 从 古典 的人文理想 和传统 的哲学思辩转 向了一切 以科 学 为依据 ,科技工具理性” “ 开始支配人类 的生活。人类 接
【 教育研究】
关于教 育的 目的观与过程观 的思考
— —
批 判理 论 对 “ 具理 性” 工 的批 判 给 我 国教 育 的 一 些启 示
薛秋生 胡小桃 ,
(. 1 湖南洞 V一 中, I 湖南 洞 口 4 2 0 ; 238 2 . 湖南师范大学 工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0 8 ) 10 1
目的, 育成 了科学的奴隶。正如西方后 现代 主义学者 教
所认为 的那样 ,教育” “ 往往被写在各种各样 的“ 科学知 识” 的下面 , 从教育 内容到教 育方法 , 从教育 结构 到教

新课改下教师工具理性教学思维再审视

新课改下教师工具理性教学思维再审视

什 么是工具 理性和价值 理性 ?韦 伯认 为, 工具
理 性 即 “ 过对 外界 事物 的情 况和 其他 人 的举止 通
教 学得 以实现 ,教师 的教 学行 为在其 思 维 的引导
下潜 移默 化地 对学 生 产生 影响 。 因此 ,教师 秉承 何 种教 学思 维对 学生 的发 展至 关重 要 。如何对 教 师 的教 学思 维进行 正确 引导 ,使其真 正 促进 学生 的全面 发展 ,是 需要 引起 广泛 关注 的 问题 。 目前 教 师教 学思 维存 在工 具理 性肆 虐而 价值 理性 缺失
的期待 ,并利 用 这种 期待 作为 ‘ 件 ’或者 作为 条
‘ 手段 ’ 以期 实现 自己合乎理性所 争取和考 虑 的作 , 为成 果 的 目的”犯 就是说 ,在 合乎社会 习惯和 。也 法 律 的前提 下 ,人们 会 为 了达 到 自己的 目的选择 最 有效 的方 法 ,而不 论手 段 是否合 理 。价值 理性
即 “ 通过有意 识地对 一个特定 的行为——伦 理 的、 美 学 的 、宗教 的或 作任何 其他 阐释 的— —无 条件
的固有价值 的纯粹信 仰 ,不 管是否取 得成就” 。 也就是 说, 人们 赋予所选 择 的行 为 以绝对 价值 , 而
不 管其 行 为 的结果 如何 。 由此看来 ,工具 理性 与
“ 韦伯看 来 ,科学技 术构成 工具理性 的基础 …… 在 它将 人类 社会 变成 铁 牢笼 ,把人 变成 机器 上 的螺 丝钉 。科 学技 术只 能保 证手 段 的正确 ,却 不 能反
省 、批 判其追 求的 目的”B。工具理 性和价值 理性
类 型 :即 以 目的为趋 向的工 具理 性和 以价 值 为趋 向的价值 理性 ;另 外还有 自觉或不 自觉遵从风 俗 、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周建建MG1009038一、什么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直接、最重要的渊源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所提出的“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

韦伯将合理性分为两种,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

而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的核心是对效率的追求,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追求有用性就具有了真理性。

韦伯的理论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同时也适应了这一历史性诉求。

韦栓喜在其《诗意的栖居——人类审美化的至境》①中提出了工具理性的以下特点:1.逻辑性和系统性。

工具理性注重理论的严谨和系统,要求对外界的准确把握。

2.现实实用性。

工具理性始终以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指导,主张理性建构在实际经验之上。

3.独立性与中心化。

工具理性推崇自由与独立,提倡冒险与利益崇拜。

4.功利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

工具理性排斥任何形式的非理性,或者打着“理性”的幌子,实际上脱离实际的追求。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工具理性引导人类把自己置于这样一种思维中: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

面对客体,主体往往注重客体的特征和规律,从而制定行为规范。

但是这种医治无疑是牵强的。

以工具理性为评判准绳直接导致主体能动性、目的性的最大张扬。

而目的、手段和对象三者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却不予考虑。

目的本身的价值及所使用手段本身固有的价值倾向也被忽略不计。

另一方面,工具理性追求商业利益的人们无限度地扩张,以至在文化和生活领域出现了工具至上的偏差,使得主体性原则极度膨胀,人被技术化,成了商品和工具,“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都分化为可以在市场上算计的使用价值。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公民治理理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参与研究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公民治理理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参与研究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公民治理理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参与研究一、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被视为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有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也是提升公民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的公民参与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存在对公民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出了挑战。

文章将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界定。

工具理性强调的是效率和实用性,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最合适的手段达到既定目标而价值理性则侧重于行动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它关注的是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否符合一定的价值标准。

在公民参与的实践中,这两种理性的冲突可能会导致公民行为的偏差和治理效果的不理想。

接着,文章将探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这可能包括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策略性行为、利益集团的影响、政府决策的短视性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冲突的本质和产生的影响。

文章还将讨论如何调适这种冲突,以促进公民治理的有效实施。

这可能涉及到制度设计、公民教育、公共讨论等多个层面。

通过合理的调适,可以使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公民参与中达到一种平衡,从而推动公民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

文章将概述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通过对西方公民参与的案例分析、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文章旨在提出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公民治理理论框架,为理解和解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提供参考。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理论探讨工具理性通常指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的理性思考。

它强调效率、实用性和技术性,追求最大化的成果。

而价值理性则关注行为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强调道德、伦理和文化的重要性,追求行为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往往出现冲突。

工具理性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忽视价值理性,使得人们在追求效率和成果的过程中,忽略了行为的道德和伦理考量。

反之,过分强调价值理性也可能妨碍实际问题的解决,因为过分关注价值和意义可能使人们无法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达成目标。

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及其误区

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及其误区

论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理论及其误区
庞世伟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代表.其“社会批判理论”继承并发扬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并从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人性、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尤其是对“发达工业社会”最基本最迫切的问题即“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但也明显存在着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误读。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庞世伟
【作者单位】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困境 [J], 陈志刚
2.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J], 黄如松
3.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精神的独特阐发与深度揭扬——评陈士部博士《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 [J], 陈善力
4.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精神的独特阐发与深度揭扬——评陈士部博士《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 [J], 陈善力
5.浅析法兰克福学派工具理性批判的内在逻辑 [J], 马多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启蒙理性与工具理性

启蒙理性与工具理性

启蒙理性与工具理性——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一)启蒙的概念。

“启蒙”英文是Enlightment。

从词的意义来看,它的含义是阐明、澄清、照亮。

它给人启发和启示。

演变成专有名词“启蒙运动”时,它的意思是思想解放运动、社会解放运动。

在西方,从公元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至16-18世纪的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前导的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解放运动,皆属于启蒙运动阶段。

所以,启蒙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遮蔽走向揭示,从愚昧走向智慧的含义。

西方的启蒙运动持续了约400年,形成了两大思潮、两种文化。

从近代来说,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他们始终以人和意识为研究对象,运用的是理性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文学文化。

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哲学家,以科学和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形成了一种科学文化。

这就是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由来。

一直持续到今天。

西方哲学大师们关于启蒙的论述,更加深我们对“启蒙”含义的理解。

康德说:“启蒙运动的重点,亦即人类摆脱他们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主要是放在宗教事务方面”,“使人发现按照人的尊严——人并不仅仅是机器而已——去看人;……”(注: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9、31页。

)从康德论述看来,启蒙运动第一是摆脱人的不成熟状态,第二就是要摆脱宗教所造成的愚昧,第三,要用人的眼光看人。

从《悲剧的诞生》中间,我们可以发掘尼采关于启蒙的理解。

尼采说:“希腊人在他们的日神身上表达了这种经验梦的愉快的必要性。

日神,作为一切造型力量之神,同时是预言之神。

按照其语源,他是‘发光者’,是光明之神。

”(注: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页。

)由于日神阿波罗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认为它是启蒙之神。

尼采强调的是:应该对人民进行启蒙,既要反对宗教,又要反对现存国家。

启蒙的任务就在于揭露侯爵和政治家所作的一切都是有意的欺骗。

尼采在此是从人文主义立场,来理解和提出启蒙的。

工具理性体育价值批判

工具理性体育价值批判

导读:各民族生活中的体育乃至人类体育的整体都是在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价值观主张的无功利性目的和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主张的功利性目的这两者对峙格局中发展的。

实际的发展过程都在这对立两极中保持一定张力而进行,或者倾向前者,或者倾向后再,它取决于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取向,并随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变化而变化,这些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但人类体育终极的价值旨趋是走向人文体育。

本文基于这种观点,面对今日中国社会伟大变革,中国体育赖以存在的条件发生根本变化的事实,对我们民族历史打造的中国体育现实进行了反思、追问和评价。

并不全面,难说深刻。

引玉之砖。

时代呼唤人文体育价值观——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批判(1)摘要:本文以文化结构三层次理论方法把握体育的结构。

力图直面人们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体育,从这两者的相互联系入手对现实中国体育的内在价值目标和结构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进行反思、追问和评价,从而也论证由于今日中国体育赖以存在条件的根本变化,其价值目标和结构必须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指出:这一改造的核心是社会体育文化观念的转变,使我们的体育发展过程成为批判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和实践并不断丰富人文体育价值观的过程。

不再是“普及—提高”为提高的过程,而是“普及—提高”为普及的过程。

1.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对黑格尔“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个著名哲学命题的阐释中指出:现实的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为它有它之所以成为现实的依据和必然性,但就黑格尔辩证法本性而论,其实合理的就是不合理的,因为物质的继续运动,当它成为现实的同时随即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依据,所以合理的同时也就是不合理的了。

今日,我们中国体育同样不逃这种命运,它作为一种现实当然有它之所以成为这种存在的依据和历史必然性的,但是,与此同时,今日中国和世界发生的空前深刻全面的变化,尤其是之中国的变革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体育在中国赖以存在的条件,因而我们若以恩格斯这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当然迄今历史所造就的中国体育的现实随之也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依据,成为不合理的了,同时,因为体育的发展也同社会历史一样,是无法割断未来和现实这两者间的联系的,现实是未来无可选择的基础和前提,未来只可能从现实这个基础和前提出发去创造。

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

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

作者简介:刘志远,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9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
2 0 10 年 5 月(上)
·理论新探·
致了非理性 , 当我们技术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或许“只还有 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二)技术理性的异化 20 世纪是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时代,技术的发展让我 们从掌握自然到掌握人类生活,当技术发展到控制人类生活时, 人类离危机就不远了。马克思也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 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 动和使劳动更为有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 劳。新发现的财富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 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 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 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 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 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现代工业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 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现在的情况与 20 世纪 60 年代相比虽已经不同,但世界范围 的环境危机的全部问题的已经显露出来,现存技术的局限常常能 激发人们在道德上的话语和要求。“异化”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 德文 Entfremdung 的意译,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 ,技术本 来是人类发明和创造的,是为人类追求幸福、正义、善和自由而服 务的,然而技术已经从人类使用的单纯工具异化为统治人、支配 人的一种异己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现在,工具已经不是由人 来操纵,而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机械来操纵” ,所以,“被技术理 性所驱动的现代技术不仅控制着使人产生虚假快感的物质享受, 而且演变成控制人的心理和意识的意识形态” ,使人成为“单向 度的人”。 (三)技术理性的批判 1.技术理性造成了人性危机 技术理性中价值理性的衰弱引起了人的异化,虽然人类在认 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天然自然发展到人 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人们把技术理性作为工具理性,却忽视了技 术理性中的价值、伦理和道德在社会中的应用,忽视了人的存在 意义和价值,导致了人自身的异化,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以及 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致使社会是一个被机械控制、被技术支配 的单调乏味的世界,成为了技术的奴仆。布尔特说过:“从前,人 们认为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韵和花香的 世界,一个洋溢着欢乐、爱情和美善的世界,而现在的世界则变成 了一个无声无色、又冷又硬的死气沉沉的世界,一个量的世界,一 个像在机械齿轮上转动,可用数学方法精确计算的世界。” 同时, “以理性为根基的制度和法律当然是效率至上,它无非是让生产 机器没日夜地猛烈轰鸣,结果,所有人都不可自制地跟着机器的 节奏起舞,并被物质产品牢牢牵制。机器生产和物质产品终将成 为不可抗拒的强劲力量,它们和支撑它们的制度一道,变成了韦 伯所说的那个令人黯然神伤的‘铁笼’”。 2.人与自然的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反思与探究作者:王浩然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6期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时过于执着于工具理性本身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并非是工具理性膨胀下人们的被迫选择,而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

人类一直都是在以解释力的强弱去选择他们的思维范式,换言之,人类一直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一直是人们的思维范式。

工具理性膨胀所带来的文化工业现象反映了文化的同质化趋向,而这一趋向的根源却并不单单是工具理性,更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代价。

同时,我们也能在中国古代中找到文化工业的某些影子。

需要辩证看待工具理性才能形成对工具理性的正确评价,促进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工具理性;科学;思维范式;文化工业;文明发展中图分类号:B0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35-02许多哲学家对西方的工具理性进行过批判性的反思,其中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然而,在我们一再强调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谴责在其影响下人们逐渐变得“单向度”而失去了基本的人文关怀的时候,我们本身似乎也渐渐变得有些“单向度”了——即只顾着批判工具理性,而忽略了其实很多社会问题的背后根源并非工具理性本身。

将从两个普遍认为是工具理性所带来的问题入手,分析并探讨两个社会问题背后除工具理性之外的更深层的原因。

一、从另一角度看“科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自19世纪末期开始直至20世纪上半叶,西方许多哲学家就开始对理性的工具化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依据海德格尔的观点,自柏拉图以降,西方的思想就始终在一种技术性理性的控制之下,并在笛卡尔之后达到历史的巅峰。

马尔库塞也曾说:“技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作为工具、装置和器械的总体性,标示着机器时代,它同时也是组织和维持(或改变)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主导性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是控制和支配的工具。

”[1]上述工具理性批判者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技术理性构成了思维的标准,科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一点虽没错但却并不完善。

在笔者看来,严格来说,科学成为我们意识形态这件事早已发生并从未改变,换言之,不仅仅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才成为我们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是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以西方为例,不论是早期的神话,还是中世纪的宗教,直至近代社会的科学,任何一种在一定时期内占据统治地位,为大多数人所信服的思想,都具有一个核心特征——即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相比,具有对客观世界更好的解释力。

换言之,在一个时代所有思想里最能合理解释这个世界的思想,就是那个时代里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极少,解释能力在今天看来极弱的神话就已经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世界的好奇,于是神话就成为那个时代所有文明体系的共同意识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逐步加深,旧有的神话体系的解释系统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种种新奇现象的疑问,神话对于自然界的解释力越来越弱。

慢慢地,解释力更强的科学渐渐成为人们的选择。

在这一发展历程之中,看似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神话”向“科学”在转变,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不是正是另一种形态的“神话”么?我们站在我们现今的立场区分了“神话”与“科学”,但是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神话”实际上就是独属于那个历史时空下的“科学”;反之,“科学”也不过是属于我们这个时空之下的“神话”罢了。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这一系列主流思想形态的更迭当中,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人类总是会选择解释力更强的那一个思维范式。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并非是工具理性的发展,使得科学成为我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恰恰相反,“科学”一直是我们的意识形态,因为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解释力的强弱去“选择”我们的思维范式的,(这样理性的选择体现了科学的内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一直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换言之,我们一直很理性,只不过对于早期的我们而言,神话已经是最科学的选择了。

因此,科学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历史的必然,而非是由于工具理性的膨胀而导致的我们每个人被迫选择的结果。

二、对于文化工业——尤其是文化同质化背后原因的探究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文化工业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推动了社会同一性的形成[2]。

他们认为,这种文化工业在一步步地消除文化本身的意义——也即消除本身文化的特质性而把文化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工业生产,就像工厂的流水线生产一样,使其渐渐丧失了本来的意义而逐渐变成了具有同质性的可批量生产的商品。

这种情况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千城一面的城市规划,使各城市丧失其独特性,其本身的文化意义逐步消解,独有的城市精神消失殆尽;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选秀文化数量繁多却彼此之间无甚差别,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审美疲劳。

“在文化工业中,其生产方式的标准化使个性成为一种幻觉。

虚假的个性统治着一切:从标准化的爵士乐,到用绺头发遮住眼睛,并以此来显示自身的原则力的电影明星,无不如此。

”[3]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文化发展同质性的趋势不仅仅体现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泛滥的时代,而是贯穿于人类整体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的历史之中。

立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往往不是文化的多样化,而是与之相反的同质化。

立足于本土环境所产生的独特文化在交融中趋于一致,其融合的方向是由文化本身的特质(比如包容性等)及文明本身的强弱所决定的。

强势征服弱势,包容同化异质,虽然在交融之中也会产生新的发展与突破,但大方向只有一个,即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同样,和宏观上的情况类似,在单一文明体系的内部,其自身文化的发展也往往伴随着自身多样性的丧失,这一点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化渐渐丧失其独特性,原生态文化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冲击逐步消逝。

同时,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着文化工业的影子,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这么说可能有些反常识,因为就以中国为例,我们最为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就代表了每个时代的不同文化么?这怎么会是具有同质性的文化工业呢?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以唐代为例,事实上在唐代,民间就已经有了词、曲、小说等艺术形式。

可是那时最突出,最风靡,最为人所熟知的仍然是“诗”,换句话说,“诗”的文化相较于其他的文化类型在那个时代占据了主导地位,为广大的百姓,尤其是知识分子所青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同一性的表现呢?所有知识分子无论有才无才,都会倾向于选择“诗”作为自己抒怀的方式。

如果把“诗”这样一种文化形式看成是一种商品的话,这不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工业么?的确,诗的内容是不同,但是“诗”这样一种文化形式是相同的,同时,诗所要求的平仄对仗,不正像工业生产一样,只要满足条件,就可批量生产出无数的“商品”么?同样,宋时的“词”,元时的“曲”,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文化工业中所述的文化同质性的现象古已有之,这是每一个占据主流的文化形式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的辐射效应,就如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一样,强势的一方势必压倒弱势的一方,成为主导;占据主导的文化形式将会为大多数人所青睐并效仿,进而渐渐演变成一种固化的模式,慢慢成为一种文化工业。

诚然,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文化工业远不止文化的同质性这么简单,但是其中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不仅仅是工具理性所带来的结果,更是文明发展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及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

三、对于工具理性的总体评价总体而言,工具理性能够让人更高效地处理信息,但是更容易偏离人的天性,脱离人之为人的本来意义。

一方面,我们因为工具理性的发达,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个人逐渐从集体中分离出来;但是另一方面,一旦人获得基本的思想自由,就会对思维的规则产生反抗。

现代社会科技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一个科技时代下的我们面临的工具理性的冲击也越来越大。

曾经是我们工具的东西反倒成了一种束缚,海量的信息淹没了我们的视听,虚拟世界里的热闹掩盖不了面对面的冷漠,设施的便利宠溺了爱偷懒的孩子,手机与网络的贴心让太多人失去了独处与自省的能力。

就像霍克海默说的那样:“当机器越来越能够代替人完成工作时,人们也就越来越变得像机器一样行事,而人在机器化的世界里也就越来越孤立无助……过去曾被视为是逃离地狱的飞行和越过星球奔向天堂的旅行的生活,如今却渐渐地消失于现代社会的装置中,除了关注所生产的剩余物品之外,没有人知道这些装置是服务于人类的提升还是堕落。

”[4]但是,就像笔者在本文的一、二两个部分中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有的时候略有些过度了,并非现代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病,更非现代社会的一切病都来源于工具理性的盛行。

所以,虽然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于我们而言很有现实意义,但是也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只有正确看待工具理性,理性分析现代世界的种种问题,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1]Herbert Marcuse.“Som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Modern Technology”[C]// Douglas Kellnerin.Technology,War and Fascism.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1998:41.[2]仰海峰.法兰克福学派理性批判的三大主题[J].南宁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4).[3]Max Horkheimer,Theodor W.Adomo.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trans.John Cumming[M].Mew York:Seaburg Press, 1972:124- 125.[4]Max Horkheimer.Critique of Instrumental Reason[M].New York:The Seaburg Press,1974:29.收稿日期:2015-04-15作者简介:王浩然(1993-),男,安徽合肥人,本科,从事哲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