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看法论文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看法论文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看法论文

关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几点看法摘要:时代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高校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设法创造良性的竞争机制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竞争机制改革看法

时代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力素质和科技力量的竞争。要使中国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呢?我认为它至少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

高素质的含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急功近利。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下,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只注重做事而不注重做人的教育等等。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带给学生的心气浮躁,急功近利。学生学习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理想与现实统一的人、超越意识与超越能力相统一的人,而是什么证书有利于找工作就去考什么。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用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服务?是“正”服务还是“反”服务?是“低效”服务还是“高效”服务?这不仅取决于知识与能力的多少,而更取决于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人的素质。高素质是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总体要求。什么是高素质?我认为高素质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高境界。要举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

论艺术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论艺术教育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本文阐述了艺术教育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论证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积极作用。指出艺术教育能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基础;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培 养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因而,艺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标签: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 艺术教育作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重点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健全的人格心理、活跃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当前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紧迫,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实践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都有积极 影响,可见,艺术教育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对受教育对象的发展要求是全面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通過艺术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实 施艺术教育,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人的基本素质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提高人的创造力,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必然要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随着信息社会到来,科技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人才的素质备受重视,人的素质有基础知识层次、技能发展层次、思维和能力层次、还有创造性层次。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来看,对人的素质要求在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更为重要。 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的关键 [ 发表时间:2006-3-31 12:53:00 来源:中国艺术吧作者: ] 内容摘要:艺术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艺术人才培养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人才是极富于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同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须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联想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都是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之上的正确想象的必然结果。联想思维要遵守三条法则: 1.有接近才能联想 即联想的事物之间必须有某些方面的接近与联系,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使人脑与外界刺激联系起来; 2.有相似才能联想 即联想事物对大脑产生刺激后,大脑能很快做出反映,回想起与同一刺激或环境相似之经验; 3.有对比才能联想 即大脑能想起与这一刺激完全相反的经验。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联想和想象当然与印象或记忆有关,没有印象和记忆,联想或想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明显,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印象或记忆的如实复现。”在艺术的创作的过程中,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

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论文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型人才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目前高校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我们应立足于现实,着眼未来,纷纷建构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也顺应时代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措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适应形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改变,而且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变革和优化。我们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突破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量为重”的思想,以及“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全面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面向社会培养既能从事科学研究,又能直接参加社会工作,“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21世纪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发挥优秀教师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 我院坚持培养教学研究型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素质从教学型或科研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形成了一支以学院6位“136”人才为核心,以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的师资队伍。广大教师既重科研,又重教学,他们通过科研站在学科发展前沿,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技知识。学院鼓励和组织“136”人才、教授、博士、教学名师主讲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举办学科发展动态讲座,并要求以上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每年暑假期间学院组织一次学科研讨会,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准备“精彩一课”的演讲,随即抽讲,几年来,学院产生了3位省级教学名师,学院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我爱我师”活动,组织广大学生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一名“我心中最喜爱的老师”进行表彰,通过活动,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使大部分老师既是学术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在促进课堂提质工程上,一是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完善专业建设。按学科类型设置基础课平台,按“少而精,少而优”的原则扩展新知识。今几年,学院根据专业设置,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调整新编教材10多项。二是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充分发挥车辆、交通控制、热能动力等领域的科研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目前建设了汽车电子和汽车车身设计2门核心课程实验创新平台,车辆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获国家级教学团队;车辆工程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学院从公共基础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三个层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_语文论文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摘要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第三阶段(约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 5 个特点及其表现:( l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 2 )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 3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这里要指出,中小学生还没有灵感,最多是灵感的萌芽。灵感属于“顿悟”,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有意注意的产物。( 4 )在思维的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5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会思维的统一。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特点来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指标。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 . Wechsler )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建设研究 甘肃省科技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由此可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稀缺的资源,在人才群体中,高层次人才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人才队伍的核心,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甘肃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来看比较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同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因此,落实人才资源开发支撑战略,加快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甘肃科技人才队伍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已达到483580人(含非公有制单位专业技术人员70762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972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1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57301人,占32.5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49452人,占51.58%;未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7100人,占9.74%。学历结构是:研究生6619人,占1.37%;大学本科13.5 万人,占27.86%;大学专科20.22万人,占41.81%;中专及以下13.87万人,占28.68%。从总体上看,我省高层次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一些经济结构调整中急需的高精尖专业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同时已有的高层次人才在年龄、知识结构上呈老化趋势,且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非常不平衡。近5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加约5万人,增加约13%。增量中,主要是教学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数基本持平。新材料、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人才、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高层次科技

浅谈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企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任课教师:仝玲玲 专业: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 班级:S13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 学号:133209030012 姓名:邱琴 年月日:2014/12/20

浅谈企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人才培养概述 (一) 人才培养的概念 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人通常被称作为人才,人才源于人力资源又高于人力资源,是人力中出类拔萃的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各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一个企业能够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所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因此,现代社会许多的跨国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进入正常的轨道蓬勃发展,企业的领导会抓住每个人的性格和擅长,利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教育、锻炼、以使其尽快成长、经展、成熟。会将人才先进行选拔,然后再进行培训、教育和储备的完整过程,让他们汲取最为基础的知识之后,再结合实际进行应用训练,培养最扎实、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最灵活的实践动手应用的综合创造性能力,最后将他们培养成符合企业中各个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希望能够发展的更为长远、更为强大。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各行各业的大小企业为求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竞争中能够争得不败之地,不仅在招聘职工的时候精挑细选优秀的人才,也高度重视内部高素质人才的发掘与培养。 (二) 企业与人才的关系 企业和人才的关系,相当于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一颗树苗的话,那么人才就是让企业枝繁叶茂成长的肥料。企业作为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追求利益是其最终的目的,企业利益价值的实现、在现代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关键的就是大力挖掘和培养企业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的经济活力。无论是国内各个行业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还是国际上各大企业大打争夺战,人才都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企业离不开人才,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只有在清澈的水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的游,人才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持久的,是深远的。 二、企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在招聘与选拔工作中存在误区 1.重显能,清潜能。 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主要通过面试、考试等途径了解应聘者的工作经验、所掌握的工作知识与技能,据此推断工作能力,而现有的工作经验与技能只是反映应聘者的“显能”。结果就可能出现录用的新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与业绩达不到岗位上的要求,尤其是当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与原来工作岗位等级差异性较大时。 2.重优秀有人才,轻适岗人才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的“应然”与“必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曾经开展过一次关于创新教育的讨论,世纪之交,创新教育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与热点,其影响之深远却远非上次讨论所能比拟。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最强音。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开发人的创造性,这既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复归人的创造性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是社会实践的唯一主体,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超越于动物界,创造出一切属于人的本质特性。人既创造了人类自己,同时也创造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一切动物都有特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理构造和活动方式。某一物种的活动器官的特定功能就是这一物种的本能,它决定了动物的特殊本质,即它们的活动是以本能和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为特征的。而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一种有目的地运用人工工具改造外部环境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一定的工具使用(工具的制造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在客体中,既使自己的技能、意图物化到对象中,又改造了对象。这种在实践之中改造和占有对象的活动,明显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人在实践过程中,总是处在能动、主导的地位,是自己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人自己主宰操纵自己的活动,是自己活动的主人。人类正是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突破了自然规定的限制,突破了人体器官的生物本能的束缚,从而使人具有了超生物学意义的本质。可见,人的本质内在的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它不是简单地存在于现实、被动地反映现实,它总是不安分的,力图超出原有的存在,人类活动的这种能动性、创造性,正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离开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行为,社会就会成为僵化不变的存在物。心理学研究以及各国资优儿童青少年培养的实践证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的素质中最主要、最富活力和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东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创造性是“任何儿童都具有而大多数人长大后又会失去的。”大多数人长大后之所以会失去这种创造性,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人类后天所接受的“不良学校教育”难逃其咎。所谓“不良学校教育”,即日益远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形式化教育,它包括妨碍受教育者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正是它们不仅创造了受教育者认知结构上的缺陷,更为严重的是,抑制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独立个性的形成。这种学校教育培养的人只能是满足现状,唯唯诺诺,不敢创新,不思创新,不会创新。教育的这种偏失,可以也应该通过教育变革来恢复教育的本真状态——培养真正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通过创新来复归人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决定的,也是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研究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高新技术的领军人、新兴产业的开拓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既取决于自身因素,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建立健全与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政策,让他们在创新创造中有财富、有荣誉、有地位,激发和调动他们科学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中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为依据,在仔细梳理和剖析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基本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宏观视角概括总结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一般性特征;从中观的角度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代表性省份激励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的规律性、趋势性的具体特征和指向性;微观层面则以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和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人才特区建设为案例,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进行了案例剖解与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分析部分发达国家近年来采取的人才激励政策,以及我国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激励政策创新以及落实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挖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激励政策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尤其是在政策措施的创新方面,本文指出应重点从物质分配、精神激励、晋升通道、经费投入、产权保护、创业扶持、服务管理、海外人才引进措施、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政策创新思考,对于保障机制,本文建议应从公平评价、优化配置、合力推进、法制保障、目标考核等五个方面考虑。

浅谈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

浅谈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途径 [摘要]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才就是生产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抓紧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构筑人才高地。 [关键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途径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重视人才培养,把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持。 一、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含义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社会上具有较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多少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的高低。那么,到底什么人才称得上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呢?笔者以为,所谓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指既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拥有最新前沿知识的人;是指既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不断地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命中创新,又能够首创前所未有的知识、事物的人;是指既熟悉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受到社会尊重的人;是指既胸怀大志、充满朝气,又脚踏实地,成熟稳健,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人。 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特点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

论文: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中国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形势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其已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井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经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 3.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 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弊端。诚然,教学内容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教学忽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这种形式化的课程体系,必然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脱离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实际经验。这样的课程体系,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个外语教师,我就深切的感受到目前我国的外语课程体系就是需要改革的,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文字翻译为主体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书面表达,轻语言交际的课程体系。即重视了理论性的逻辑性的常识性的语法知识,而严重忽略了外语是作为人们彼此相互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开展各种语言交流活动。如生活中的情境对话,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交谈,讲述小故事,朗诵短诗、儿歌和童谣;编排各类游戏和小型话剧、舞蹈,组织

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 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心得体会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心得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更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禀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环境不一样,个性心理品质千差万别,且极不稳定,不断变化,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对他们不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来铸造。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转化成为教育的主体,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灵活地运用教育

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1)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2)要注意学习,用于实践。 (3)要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4)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2、培养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方法 (1)多看。多看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通过不断的学 习才不会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终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提供学习的机会。多看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学刊,通过多学科新理论,新技术的移植转换成本学科的新成果。多看本学科有关的专著,教材,因为这些教材和专著具有指导作用。 (2)多谈。多谈是一种简捷、快速获取信息的好方法,多与优秀的中高级教师、学者交谈有利于自身的提高,他们的经验丰富,科研造诣较深,善于把握方向,能全面地看问题。 (3)多听。参与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12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教育必须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榆林一中北京 所谓创新即是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我们可以把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简要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这三大要素,那么,如何培养现代教育中,学校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呢?我以为,创新型人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培养。 首先,学识广博。从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学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这就有一个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尤其是要突出教会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问题。 其次,能力卓然。能力的范畴是很广泛的,对于创新人才,首先是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并且会运用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条件,当然,这还不够,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创造新思想,有创造性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才会出现创造性的成果,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要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培养,一句话,要培养有能力的人。 第三,素质全面。创新需要创造性工作,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一个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具备艰苦顽强的工作作风、有时还要富有灵感和灵活性、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通过实践我们也发现,在构成创新人才的要素中,还有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它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较高素质的人,而这样的人才也是不健全的。而素质不高的人必然影响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影响其能力的正常发挥,所以,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王丽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266 更新时间:2007-8-6 创新是时代的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掌握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其实质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及创新素质培养规律,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培养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个性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一再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决定、主动参与、教育内容必须个性化,并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有人认为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大学教育是“知识教育”,而唯独没有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发

论人才培养论文终稿

论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 摘要: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培养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已经成为我军建设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战略任务。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是军事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紧迫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所谓素质,是包括知识、经验、智慧、情感、能力、意志、品德和其他生理、心理特征综合形成的素养和品质,它反映一个人的基本质量、水平、特点和倾向。为适应高技术战争的需要,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及时调整军队的编制。技术含量高的军兵种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数字化部队正在组建。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我们不能不产生严重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能不加紧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新形势下全军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紧迫的战略性课题。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根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培养、指挥人才、军队、战略地位、危机感、新思路、局部战争、军事领域、创新型军事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机制、评价体系 1 前言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7年底就指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我军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全

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再次强调和阐述了我军这一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而现代化建军治军人才,尤其是指挥和打赢高技术战争的领导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则是制约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懂得现代战争指挥艺术的优秀人才,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根本大计,也是加强我军质量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人才战略的实施是我军建设的当务之急。面对人才瓶颈历史课题,认真办好军队院校的学历教育责无旁贷,依托国民教育必须持之以恒,那么军队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又要做哪些思考呢? 更新观念,发挥军队院校继续教育优势江泽民同志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许多论述中多次谈到,“加大军队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使院校教育建设逐步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继续教育为主”。“继续教育是提高干部素质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专业技术干部还是领导干部,都要接受继续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期军队院校继续教育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必须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中的主渠道和基地作用,包括规范、经常的继续教育工作。军队院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江主席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尤其是人才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军队院校继续教育工作,我军才能赢得人才资源优势,才能确保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确保我军跻身世界强师劲旅之林。 2 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的意义 2.1 增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紧迫感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挑战的关键。打现代化战争,首先要有现代高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人。因为先进的军事理论要靠人去研究,先进的武器装备要靠人去掌握,人和武器装备的结合要靠人去实现。没有大批掌握现代军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军队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军现代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我军要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真正成为科技密集型的、具有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武装集团,就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的突破口。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要求军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军事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程度。随着军队建设科技含量、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果不尽快改变官兵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我军的质量建设必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2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培养的新思路 人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军事人才也是如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当军事变革的重要关头,无不孕育一场军事人才问题上的革命。我们必须要有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培养军事人才的新思路。 (1)一是要有新内涵。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诸多作战力量、手段和战法的综合运用,战场上的智能较量、系统对抗将成为作战的主旋律,群体优势将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希望。现代战争既需要柏耀平式的个体复合型指挥人才,更需要技术、参谋、理论、教学

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 企业人才培养与使用研究 ——楚天印务总公司为例

摘要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采购管理是现代企业资源决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大多数的企业没有把采购管理纳入供应链管理的视角下。基于此,如何把采购管理有效融合到企业的整体供应链管理系统中,成了很多企业的现实课题。 本文首先通过系统的阐述供应链和采购管理的基本内容,从而构筑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继而对传统的企业采购管理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模型和特点加以分析;接着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在实施采购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的环节;最后以亚新科南岳(衡阳)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研究,结合前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其采购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和设想。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供应链管理是经济全球化下的一种新兴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的各项采购管理要基于供应链来进行。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诸如准时化采购等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并密切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

Title Study on Purchasing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in the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ake ASIMCO Nanyue Enterprise As a Case Abstrac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n integrated managerial theory and method. For modern enterprises, the purchase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making resources decisions and enhancing its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However, most enterprises do not take procurement management into structure of SCM. Hence, how input procurement management into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ystem is becoming a very realistic topic. Firstly,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content of supply chain and procurement management.Secondly, it analys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purchasing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Thirdly, it introduces some links that should be taken attention in the implement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 in the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At the last of the paper, taking ASIMCO Nanyue(Hengyang) Co., Ltd as a case, analysis the condition of its purchasing management, it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 paper, we can summariz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 new 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s under economy globalization, each activity about purchasing management should conduct based on supply chain. Enterprises should establish a superb purchas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implement advanced purchasing management models, such as JIT purchase and the rest. Moreover, the close management of supplier is also important. Keywords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urchasing Management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心得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心得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更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创新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禀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由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环境不一样,个性心理品质千差万别,且极不稳定,不断变化,每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对他们不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来铸造。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而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转化成为教育的主体,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他们在接受教师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那么,该如何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1)树立和增强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2)要注意学习,用于实践。 (3)要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4)要创设教育科研的氛围 2、培养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方法 (1)多看。多看是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只要通过不断的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