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012.36【成才新观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这里,我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尝试,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
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
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望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
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极宝贵的创新意识的显露。
创新意识体现为面对任何传统的说法和做法,心中自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创新意识也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
面对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要经常自问:“是否还有更好更合理的方法?”现代电脑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就是这一意识的应用典范。
学生只有时时处处想着创新,他才会去想怎样创新的问题。
如果在他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就绝对不会去主动创新。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首先引用古人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则须疑”(张载语),明确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这种怀疑的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
他提出:“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怀疑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研究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传统的教学恰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节课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只能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思维进行,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不能标新立异。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人才的创新与培养

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人才的创新与培养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从古至今社会上天天有创新,创新无时不在。
正因为有了创新,社会才有今天的进步。
创新应是新的生产力代表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一、要加强道德教育,强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特色。
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仅是懂业务,而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
没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今的创新要求我们把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相结合,所以,要搞好创新,就必须去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协调发展,发挥团队精神。
有了团队精神,就会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
目前国内外各高校都加强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加强团队教育既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也是学业上的要求。
团结互助,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道德规范、品格修养。
比如一个工厂,生产某一台机器,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各个不同零件、组装、包装,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合作,才完成了一台机器制造,没有合作,便不会生产出来一台机器。
其次,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后做事。
人与人的交往,就要讲诚信。
胡主席在八荣八耻中提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
诚信是关系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所以我们培养教育学生“以诚实守信为荣”的风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去学会做事。
要想做好事,首先要有一种自主、自强、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成功的道路上,成功无禁区。
在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会有失败,要把失败看成是成功之母。
人类社会中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教益,从而踏上成功的大道。
第七章创造性人才培养.ppt

第七章 创造性人才培养
下一页
第一节 创造性人才概述
一、创造性人才概述 二、创造性人才结构
三、时代需要创造性人才 四、创造性强的人的特征
教育的任务
“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
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
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
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 1996年
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有:懂 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 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具有创 造性、能够综合和组织各种信息,具备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够与人共享知识和学习。
二、创造性人才结构
人才结构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的 需要,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 建构的、由不同种类知识所组成的、具 有开放、动态、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知 识构架。 它包括一个人扎实的基础知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临近学科知 识、领先的科技发展知识,以及明确 的奋斗目标、科学的工作手段等等。
创造性强的人的特征
(6) 办事热心,坚持不懈,不怕挫折。 (7) 独立性强,有主见,不轻信别人意见。 (8) 有自信心,有理想。 (9) 兴趣既广泛又专一。 (10)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创造性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1)
(2)
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观念具有高度的流畅性(多样化);
பைடு நூலகம்(3)
(4)
思维具有灵活性;
下一页
机箱设计
铝合金外壳
索尼扁平的双层家用服务器
第四,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
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 人类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 志、具有敢闯、敢冒风险、敢 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具 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浅谈“创造性”教育的人才培养

浅谈“创造性”教育的人才培养1.“传授知识经验”。
从纵的方面来说,就是使社会受教育者继承和掌握前人在劳动创造中已经取得和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规范。
从横的方面来说,就是自身塑造出一个德智体美技等多种素质的结构,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综合纵和横的两个方面,“传授知识经验”就是继承前人的传统、知识、经验,使人的历史发展得以重现。
2.“发展再创造”。
在“传授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更新的要求,按照对未来社会预测的结果去改变人的自身缺陷,去设计和培养出一代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人。
教育同人们的生产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育的本质与创造性教育的内涵1.教育的本质。
“教育,就是教育者以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授予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精神财富的这样一种社会过程”。
教育本质,就是自觉地传递前人及现实需要的人类文明成果,并加以运用去发展和创造未来社会。
2.创造性教育的内涵。
创造性教育,在教育观念上,就是使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按照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今天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等等。
创造性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就是传授使人们能够认清未来发展趋势,促进人们创造发明的科学知识,同时把开发人的创造潜力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在创造性教学中所遵循的原则1.发展学生智能的原则。
创造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在开发人们现有的智力和潜能的基础上去进行知识的积累、吸收和创新。
在这里,我们强调开发智力潜能并不是否定知识传授,而是要求以开发智能为中心,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和扩展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2.按照层次渐进的原则。
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适应层次、发展层次、创新层次。
创造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在这三个层次的有节奏的递进过程中得到实现的。
3.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
(1)要适当地减少课时,减少大量重复性的课外作业,使学生有充分的自我支配的自由时间,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对创造型人才的认识和培养

–––创造了自己(家庭)没有的(有价值的)东 创造了自己(家庭)没有的(有价值的) 创造了自己 西。
心理学家对创新涵义的两种观点
黑菲伦(J.W.Haefele)等人的观点: 创新是提供给整个社会独特而有社会意义的 东西的活动, 东西的活动,人们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说得上有 创造才能; 创造才能; 罗杰斯(C.R.Rogers)等人的观点: 创造的独特性和有价值性的标准应该是创造者 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自己,不必上升到社会的高度。
强调需要知识积累
需几个信息单元足以激发出创 意的“顿悟” 意的“顿悟”
常规思维的特点之一
聚合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同向思维)的基本涵义: 聚合思维(收敛性思维、求同思维、同向思维)的基本涵义: 利用已有信息(知识),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 利用已有信息(知识),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产生独一无二 ),遵循单一的逻辑模式 的或者传统能接受的最佳结果。 的或者传统能接受的最佳结果。
创新的相对性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世界没有的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 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国内没有的(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创造了某单位没有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我们在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之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唯有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当今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的创造力是与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紧密相关的。
如果学生对某个领域没有兴趣,他们很难有动力去探索这个领域,也就难以产生创造性的想法。
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可以通过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对科学和探索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实验或者观察并记录自然现象。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理解问题,从而诞生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多种角度。
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三、提倡学生寻找并解决问题创造力是一种不断尝试和冒险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以及应对问题。
为此,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有趣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探索。
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些锻炼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自己的团队,进行一些创意性的项目,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创造思维的能力。
四、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和创造的时间创造性思维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尝试、探索和体验。
因此,教师应该在课程安排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例如,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网络资源,让他们在自己的空闲时间里自由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话题。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创造性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创造新思维、表达独立见解等方面展现出的独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开放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尝试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触发学生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引入趣味性教学活动、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具等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具吸引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课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造性的平台。
其次,提供开放性学习环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开放性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潜能。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项目研究等方式来创造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展示创造性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实践。
此外,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进行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尝试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参与社会实践等。
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理论浅解

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理论浅解国家领导人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以超越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广泛地思考,进而超越前人的成果;或开拓思维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造出以前所没有的新成果。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呢?这要从思维品质来探讨这个问题。
思维品质,一般要从两方面来认识,即深度和广度。
思维深度,体现在基础知识的深厚和坚实以及在此之上的纵向延伸;思维广度则体现在知识广博和全面以及在此之上的横向拓展。
前者可以熟能生巧,后者则可以融会贯通。
二者有机结合,便构成创新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加以思维诱导和训练,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绝不是一味地强调创新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因为没有坚实和广博的基础,就没有上熟练和灵巧,就没有融会和开拓,也就没有超越和创造。
缺乏基础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一方面要在每一科的学习上多下功夫,做到熟练,向纵深挖掘;另一方面,还要把各门基础学科都学好,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使各学科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加强创新思维的诱导训练。
我国的现行教育,往往是基础积累丰厚,而思维创新单薄。
这主要是与人们传统认识有关,一味地推崇“熟能生巧”,拿着可能当必然。
熟练了可能生巧,但也极有可能生不出巧来。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诱导和训练。
创新思维的训练,要在超越和创造两方面下功夫。
本质上就是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加以诱导和训练。
联想是由某人、某事、某概念而引发其他相关的人、事、概念的思维活动。
常见的联想种类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和因果联想。
相似联想与相关联想是在对所学知识充分熟悉的基础而进行的拓展延伸活动,其最终结果极有可能在纵深和宽广方面超越前人,是创新思维超越性的体现;相反联想与因果联想在大幅度跨越和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可能会开发出很多思维空间,其最终结果极有可能开辟了一个或几个新的思维领域,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是创新思维创造性的更深入更广泛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n毅力 :是指人们坚定持久,好不动摇的
意志力,是时间上的持久性和精神上的坚韧 性的表现。
顽强的毅力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例:
1、居里夫人将十吨沥青和几百吨水、化学药
品慢慢熬煎,才提炼0.1克镭盐;
2、李时珍编《本草纲目》,踏遍十几个省的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2、追求真理,孜孜以求
法国微生物 学家巴斯德 “求理不要 命”的研究 狂犬疫苗。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互动环节:
n 广东医校训是什么?你 是如何理解的?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三)坚毅精神
“勇敢和天才是成功的一半,而 毅力是成功的另一半。”
——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
例:想当诺贝尔 13岁男孩被炸残
n .c n/news/2012/05/24/61897 8.html
n 2012年4月3日,河南安阳 一名13岁的初一学生武越, 在自制一枚小火箭推进器 时发生爆炸,左手被炸掉, 双目至今没有恢复视力。 他的愿望是想做“当代诺 贝尔”。
n 1962 前苏联物理学奖得主兰道,“兰 道三角理论”。
正三角形:代表头脑敏锐,且基础 知识雄厚 ---突出的创造性人才
棱形:代表头脑敏锐,但是基础薄 弱 ---较好的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对顶三角形:代表头脑迟钝,且基础 知识扎实 ---普通的工作型人才
倒三角形:代表头脑蠢钝,且基础 知识薄弱 ---不是创造性人才
但经过上百次试验他终于成功了。”
n
Q:“你最喜欢什么课?”
n
A:“生物、数学。”
n
Q:“你想回到学校吗?”
n
A:“想。同学们都很喜欢我,我的几个好朋友前几天还问我伤
咋样了,让我早点好起来,好一起学习,搞研究发明呢!”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马克思曾把“科学的入口处”比喻为“地狱的入 口处”
1553年10月27日, 西班牙的杰出生理学家、 肺循环最早发现者—— 塞尔维特因研究了人的 血液循环,否定了教会 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缪 论而被处死。
创造性人才的品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教学目的
引导大学生了解创造性人才的内涵和创造性 人才结构的组成,领会创造性人才的内在品质和 重点掌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路径,从而把自身朝 着医学创造性人才的方向而努力。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一
一
二
三
教学内容
创造型人才概述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国际创造学流传的三句名言:
n 智力比知识更重要; n 素质比智力更重要; n 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觉悟》素质》智力》知识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是说:
n
n “一个人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 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 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重 要。”
n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创造型人才支持系统 示意图
注意:才智 ≠ 创造?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例:2012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 被老师骂:笨到不该学科学
n /w/2012-1010/053025325827.shtml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才智与创造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n
记者对话武越
n
Q:“做这么危险的事情后不后悔?”
n
A:“不后悔,我觉得为自己的理想牺牲一点也没什么。”
n
Q:“如果康复之后还会去研究吗?”
n
A:“当然会,但不会像这样盲目了。”
n
Q:“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n
A:“想当科学家,发明家。”
n
Q:“你最崇拜的是谁?”
n
A:“诺贝尔。他为研制炸药多次被炸伤,一次还差点被炸死,
(二)创造型人才结构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因素并不在于他所拥有的知识 量的大小,而在于他能否建立一个 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人才结构。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智慧不是别的, 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 知识体系”。
——乌申斯基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创造性人才结构 示意图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山山水水,历时40年; 3、欧立希发明药物“六0六”失败了605次;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例: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一、创造性人才概述
何谓创造性人才?
1、歌曲 2、中国博士位居世界第一,中国
科学家为何离诺奖越来越远 /s2012/dia
nji-1017/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一)创造性人才的定义
具备优良品质、突出才智、雄伟胆魄、 坚强意志、富有创造意识、具有创造精神、 熟悉创造原理、掌握创造方法,在各种社会 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 劳动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为人类的 和平和幸福、社会的繁荣昌盛和科学进步发 达做出贡献的人,才是创造型人才。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二)求是精神
1941年,毛泽东在《改 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 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 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 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 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 研究。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1、尊重真理,承认事实
当代神经生理学的大权 威艾克尔斯是电传递说的坚 定信奉者和热心宣传者。但 他发现自己信奉的传递学说 解释不了神经传递的机制, 他毅然放弃电传递说,转而 支持化学传递说。
二、创造性人才品质
德国心理学家特尔曼 对800名男性长达 几十年的研究。
对成就最大和成就最小的两组人进行 了比较分析,发现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主 要原因就在于个性意志品质的不同。成就 最大的一组人在进取心、自信心、责任心、 坚韧性等方面,都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的那 一组人。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研究表明:
个体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 智智力因素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 的作用。
创造性人才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具备 怎样的品质呢?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
(一)献身精神 一位日本学者谈过这样的话:科学是在不 怕死的尸体上筑成的宫殿,是血河之畔开着 鲜花的花园。
诺贝尔试验硝化甘油炸药。
创造性人才的品质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