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报纸的发展与变迁(1) 定版.

合集下载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徐鹏 江苏徐州农业干部中等专业学校摘 要: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和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之间息息相关。

中国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三大要素是报纸、期刊杂志和文学社团。

中国传媒中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公共领域和批评空间具有反驳封建专制和启蒙民众的明显的时代特点。

随着新式传媒和社团的产生,为群众参加文化再生产和整合社会提供了舆论空间和创造了批判文学产生的机会,随着其形成重点展现了发扬民主性文学、批评了文学专制性的制度,逐渐形成了文学批评生产领域和生产机制,其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也将文学批评变成社会各种综合力量,本文对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文学批判;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36-01前言:清末民初,在开启民智的社会背景下,报刊、出版以及社团的一系列现代传播中介逐渐展现在传播文化与思想的前沿,其不但加速了传统传播体制的解构,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交流方式,也为民众批评和自由言论提供了相应的“公共舆论”空间[1]。

中国近现代传媒中具有的独特公共文化领域和批评空间有着显著的中国特点,这是由于一系列的晚清文学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的,进而使现代传媒不再是封建士大夫的专权,而是成了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资源,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同时加快了文学艺术的现代转型。

一、影响近现代之交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因素由于现代传媒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公共领域形成的过程中有三大重要因素:报纸、期刊杂志和文学社团。

(一)报纸的出现及发展报纸对现代公共领域形成的影响最早可追溯到那些“睁眼看世界”的人。

例如王韬曾在对泰西日报的评论就表明了泰西报纸已经开始具有接近基层民众的特点。

《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综述

《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综述

《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综述作者:唐淑权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7期【摘要】《益世报》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重要报纸,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民国时期四大报刊[1]。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天津《益世报》被迫停刊,之后于昆明复刊,其副刊《边疆周刊》刊登了大量有关边疆民族的文章,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此副刊挖掘仍显不足,故拟对近年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关于该副刊研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边疆周刊;中华民族是一个;总结一、有关《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王珺聚焦于该副刊发表的一批有关边疆民族的论文,作者认为这些文章体现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学界对于边疆民族研究的趋势和水平,并对后来有关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首先,对于《益世报·边疆(周刊)》创办的起因及其延续没有详细研究,所刊载的文章以及报刊本身如何影响后来的边疆民族研究也没有深入探讨[2]。

其次,文章题名为抗战时期边疆民族研究,但却重点考察《益世报·边疆(周刊)》所刊文章对于民族史、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民族方面的影响,对于其在边疆研究和疆域史领域的影响总结较少。

《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当时所引发的争论和之后而引起的巨大反响也并未提及,作者所讨论的范围还是仅仅局限于《益世报·边疆(周刊)》上所刊载的文章。

焦建蕊主要探讨《边疆周刊》创办的渊源、创办的原因,并对其刊登内容稍作分析与概括,又对《边疆周刊》停刊之后其在重庆与昆明的延续和顾颉刚到成都后的边疆工作略作叙述总结[3]。

但文章重点是研究顾颉刚边疆思想形成与发展,对于《益世报·边疆(周刊)》刊登的文章本身仅作简略内容概括,并未详细研究刊物上面的发文的学者及其文章。

二、围绕“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益世报·边疆(周刊》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第9期顾颉刚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这篇文章而展开讨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下图服饰的特点是( )A.等级分明 B.坚持传统 C.全盘西化 D.中西合璧2.“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4.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中华民国成立B.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改革开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爱美的中国女性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现代中国的哪个时期()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6.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打破列强垄断局面的交通行业是()A.航空运输 B.铁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轮船运输7.“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

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

”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18世纪中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后期 D. 20世纪初期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9.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电影诞生后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10.1888年4月《申报》载文:在雇佣女工的场所,“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清朝末年的中国近代广告_报刊广告

清朝末年的中国近代广告_报刊广告

二、中文报刊广告(代表作品)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1833年8月1日,郭立士创办、主 编,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境内 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 内容以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 化知识为主,也刊登“行情物价 表”之类的商业信息和商业广告。 为了进一步吸引外国商人的关注, 1838年增辟了“贸易”专栏。
1872年4月,《香港华字日报》独立出版。其前身是《德臣报》的 副刊《中外新闻七日报》,版面内容主要为本港新闻、中外新闻 等,也刊登少量通告和广告。独立出版后,内容和版面大为改变 ,商业广告和商业信息占据了大部分版面。
《香港华字日报》是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近代香港中文报纸。
1874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和主编。以“强 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不仅是中 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争论为主的报纸,而且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份传播资产阶级政治改良思想的报纸。是中国第一家 华人投资、华人自办的报纸。
1,《国闻报》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是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北方的 舆论重镇,与上海的《时务报 》南北呼应。严复主编,每旬 出增刊《国闻汇报》。1897年1 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 内各省要闻,如《保国会章程 》等;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 著。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 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 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 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 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 迫停刊。1900年一度复刊。
于1999复刊,复刊后的《东方杂 志》改名为《今日东方》。
《东方杂志》是商务 印书馆继《绣像小说 》之后创办的第二种 杂志,其历经清末、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抗日战争、解放战 争等各个重大历史时 期,紧跟时代的脉搏 ,忠实地记录了我国 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 迹,成为了近现代史 的见证,被称为“中 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 ”“杂志界的重镇 ”“杂志的杂志”。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之小船创作【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本专题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衣食住行、交通和传媒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密切关联。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新奇特异、意味深远的新鲜事物,揭开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序幕。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是近现代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历史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短短的十几年的互联网发展史,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

【教学流程】情景模拟:假设你开了一家公司,你的公司刚刚推出了一种新产品,为了让广大的消费者接受这种产品,打开市场,你会通过哪些渠道给产品打广告,提升产品的知名度?答: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同学们刚才提到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媒体,它们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  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