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悲剧寓意

合集下载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沈从文的《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

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

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讲述了三代人的悲剧:作为第一代人的老船夫、作为第二代人的翠翠、作为第三代人的天保都死去了,翠翠和傩送相爱而又分离。

正如有学者所说:“你不会想到翠翠的故事最终发展到这么哀伤的地步。

”[1]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的悲剧性从何而来才更值得我们细读和分析。

如果要探究悲剧的根源,老船夫所说的“天命”固然是一种解释,但要理解何以这种悲剧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更多地对小说展开细读。

在笔者看来,其中存在着大量的“错位”,而这些错位使得小说尽管写的是悲剧故事,但哀而不伤。

作为小说的主人翁,翠翠生命中的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物自身都陷入了“错位”之中,进而都沾染了悲剧色彩。

翠翠的父母在小说中是缺席的,因此老船夫成为养育她的责任人。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会使其缺少正常的情感体验。

对于翠翠,老船夫代翠翠父母之位本身就是一个错位,而我们从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老船夫在翠翠第一次遇到傩送之前,也就是翠翠11岁之前只是养了翠翠,并没有指导翠翠了解许多她本该知道的事,即使连翠翠母亲的经历也没有告诉翠翠。

小说第一段用了七个“一”字意在说明这里的一切都是简单的,这自然也包括翠翠的心理结构。

因此小说中写到翠翠时说:“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由此可见翠翠的自然天性是她出场时仅有的心理基础和行动时的人性依据。

在小说中,傩送的出现显然也存在着“错位”。

这并不是说傩送不应该出现,而是指翠翠对于傩送的出现并没有任何情感与心理上的认知准备。

由于她的单纯,她无法理解傩送对自己的意义,也无法明白自己心中对傩送的那种感觉是什么,正如有论者所言,“翠翠不知道那是爱情,那是惆怅,而作家又不指明”[2]。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与命运无奈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与命运无奈

《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与命运无奈在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湘西世界,那里有着清澈的溪流、翠绿的山峦和淳朴善良的人们。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深深的爱情悲剧和命运的无奈。

翠翠,这个如同山间精灵般的少女,是《边城》中爱情悲剧的核心人物。

她自幼父母双亡,与爷爷相依为命,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和羞涩。

当傩送闯进她的世界时,她的心开始泛起了涟漪。

傩送是顺顺家的二儿子,勇敢豪爽,正直热情,他在夜晚为翠翠唱情歌,那歌声飘荡在寂静的夜空,也飘进了翠翠的心里。

然而,命运却仿佛在故意捉弄这对年轻人。

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一步向爷爷提了亲。

兄弟俩决定以唱山歌的方式来竞争,天保自知唱不过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心中愧疚,又得不到翠翠爷爷明确的答复,最终离开了茶峒。

爷爷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与世长辞,只留下翠翠孤独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因为兄弟俩的竞争和意外,更是因为那个时代和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束缚。

在湘西这个封闭的小山城,人们的思想相对保守,婚姻往往受到家庭、传统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翠翠和傩送之间纯真的爱情,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爷爷虽然疼爱翠翠,但他在处理翠翠的婚姻问题上,过于谨慎和犹豫,没有能够及时为翠翠抓住幸福。

而顺顺一家,虽然家境殷实,但也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傩送在哥哥死后,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选择了逃避。

这一系列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翠翠爱情的悲剧。

除了爱情悲剧,《边城》中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奈。

爷爷一生尽职尽责地守护着渡口,他善良、勤劳,深受人们的尊敬。

然而,他却无法掌控孙女的命运,无法为翠翠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面对天保和傩送的求亲时,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既希望翠翠能够得到幸福,又担心自己的决定会伤害到任何人。

论《边城》中沈从文悲剧意识

论《边城》中沈从文悲剧意识

论《边城》中沈从文悲剧意识摘要:《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沈从文用亲身的经历和饱含情意的文字,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的湘西地区风土人情图,一件件属于边城的故事呈现在图上。

沈从文在小说中对湘西文化描绘的同时,倾心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的刻画。

文中人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了一种独属于《边城》的和谐美和整体美。

但是这种美细细品读来,好像一幅画真实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又好像虚无怎么也抓不住。

其实这种美是建立在湘西儿女和沈从文自身的悲剧之上的。

对沈从文先生而言,古老的湘西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让他在下笔时对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描写有了收敛。

他在描绘这幅湘西美景图以及讲述景中人物的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着自己的悲剧经历和性格。

近些年来,很多人从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论、生命观、宿命观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边城》的解读,结合作者悲剧意识的形成,从爱情悲剧、人物悲剧、人性悲剧三个方面来论证《边城》中悲剧意识,以期获得对沈从文在《边城》中悲剧意识的更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人性悲剧联系小说创作独特矛盾绪论: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毋庸置疑,中国人民网曾报道说到“在他笔下,湘西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皆为故事,亦是诗歌,更是图画。

他的文字植根于土壤,却克服了时代的局限,进入了哲思层面。

沈从文是一位能赖一汪清泉来写实生命的大家,不愿随波逐流,所以没被时代的激流冲刷同化,从而自站高处。

”《边城》创作于1934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也没有整日的炮火轰鸣,这个时候一些有良知的中国文人都在思考怎么用自己的武器为当时社会现状抚走几粒灰尘,沈从文亦是如此,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了解和经历,描写了一个像“桃花源”的湘西小城镇,给当时的有志之士亦或是都市社会在前行路上点亮一盏自己的灯。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成书时也正当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之际,而沈从文独特而又矛盾的创作风格和人生经历使得《边城》中悲剧意识的渗透与描写蒙上了一层更神秘的色彩。

《边城》三个悲剧

《边城》三个悲剧

《边城》三个悲剧《边城》中一片美好的人性光辉下面,隐藏的是三个悲剧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三个悲剧。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三个悲剧《边城》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土味、乡土情的中篇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它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

边城之美美在山水,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山清水秀。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近水人家都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绔,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天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边城有一种不为世俗所沾染的淳朴自然美。

茶峒人也具有最原始的自然淳朴的品格,他们保持着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作品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记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本人的意义”,只是给人以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人们对他的关爱。

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他为人明事理,正直和平。

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都“结实如虎,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浮华,不依势凌人”。

《边城》现实意义

《边城》现实意义

《边城》现实意义《边城》是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边陲小镇边城为背景,描写了一对年轻的男女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暴力、压迫和不公,以及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无尽力量。

首先,《边城》通过描写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中的凤凰山乃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这个封闭的小镇充斥着各种压迫与不公。

贫苦的农民和奴隶被残酷地地剥削,女性处于彻底的边缘化地位。

小说中的几位主要女性人物如焦四嫂和萧红在封建社会的体制下痛苦地挣扎着,她们的命运被无情地决定,没有办法改变。

其次,《边城》通过展现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无尽力量揭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历史的必然性。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孙少安和寒子云代表了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人性力量。

他们对封建社会中的不公和束缚表示抗议,并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幸福。

寒子云身上流淌着追求自由的热血,她远离了封建束缚,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但是,在革命的道路上,他们遭遇了残酷的现实,最终遭到了悲剧的命运。

这种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的人性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不屈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此外,《边城》还通过对爱情的深入描写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话题。

小说中的孙少安和寒子云之间的爱情被描绘成一种无法言说的迷恋和绝望,脱离常规的爱情牵扯了个人的命运,同时也涉及了社会的道德观念。

小说通过这种爱情关系提出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质疑,并呼吁人们尊重个人的感情和选择权。

《边城》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探讨了人性的伟大和历史的必然性,并对传统的婚姻制度提出了批评。

通过这些描写和探讨,小说激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引发人们对自由、平等和幸福的追求。

它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写实而又富有启示的故事,揭示了人类面对压迫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

浅谈《边城》悲剧性意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以湘西边城的风土人情为背景,讲述了古老土家族群的生活和传统,展现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乡土味。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一直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来探讨作品的深刻内涵。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体现在人物的命运遭遇上。

在《边城》中,主人公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的命运多是悲剧性的。

他们身处小镇的琐事纷扰中,同时也面对着各种命运的考验和挑战,经历了各种悲喜离合。

祝家和与贾秀莲之间的爱情遭受家族和社会的阻挠,最终以悲剧的结局收场;周九良也经历了多次际遇,最终也难以摆脱自己的命运。

这些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传统社会中人的无奈和悲情,也凸显了小说主题中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人物的心灵世界里。

在小说中,祝家和、探春等人物的心灵世界都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

他们面对各种命运的挑战和困境,内心常常充满了挣扎和矛盾,心灵上的悲苦与命运上的悲剧相互交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这些悲剧性的心灵描写,展现了传统社会中人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这种悲剧性的心灵世界对于小说主题的阐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上。

在小说中,土家族群的生活和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不仅呈现出悲剧性的张力和对立,也表现出了一种文化与人性的悲欢离合。

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性的遭遇和命运的挑战。

作者通过这种悲剧性的文化冲突,展现了土家族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交融中的痛苦和无奈,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悲剧性内涵。

小说中的悲剧性意蕴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思考与拷问上。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描写,呈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拷问。

祝家和、周九良等人物在各种命运的考验和困境中,不断对自己的信仰和选择进行反思和拷问。

浅析《边城》的爱情悲剧

浅析《边城》的爱情悲剧

浅析《边城》的爱情悲剧薛向东内容摘要:《边城》以富有诗意的笔触描写了湘西边地农村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

翠翠的爱情不受权势、名利、金钱等物欲的污染,她对爱情从朦胧认识、忧虑感受到执着追求,始终表现出一种纯朴和真诚,但在当时由于受民族心理缺陷和当事人主体意识微弱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她的爱情最终是个悲剧。

宿命感和神秘感是这个爱情悲剧中的特点,善良和谦让的美德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动力,即便她是一个悲剧,却能让人们在悲剧中寻找善良的人性以及所表现出的无限凄美,引导我们去认识社会,振作起来,追求其中的真善美。

关键词:《边城》翠翠悲剧特点悲剧原因《边城》构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一个充满着“爱”与美的王国。

这里人民憨厚、朴素、勤劳,几乎每个人都是善和美的化身。

而就在这个几乎唯美的世界中,却演绎着一段爱情悲剧——翠翠的恋爱悲剧。

留下翠翠孤独无望地等候着傩送的归来,使人不得不对纯情可爱的翠翠发出一种由衷的感叹,也叫人深思。

正如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指是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而毁灭是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遭受到挫折、牺牲。

”翠翠的爱情悲剧充满着人类阴差阳错的神秘感和命运感在自然描绘中表现一种化外之境的生命形式。

诗情画意中闪烁着边地原始神秘性和浓厚地方色彩,在山灵水秀、人性淳朴中散发着悠远的忧郁。

老船夫的善良愿望却终于不能实现,小说安排他女儿与军人私奔不能而喝水自尽,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外孙女的悲惨情节,已为全文渲染了悲剧气氛。

随着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一位勤劳善良、有着至善至美心灵的老人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

他希望外孙女翠翠能有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他与艰难生活抗争的意识,似乎自己完全没有什么过错,却招来了别人的误解,又似乎是命运的捉弄,阴差阳错,一次次的努力,都使事情朝着老船夫的愿望离得越来越远。

一、翠翠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沈从文在《边城》中营造着爱与美的天地,潜心于表现“与历史似乎毫无关系”的人生之常。

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分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一沈从文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寓含式的悲剧创作之中,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把这种距离的美感留于读者去揣摩玩味。

无论是悲剧的创造者,还是悲剧的承受者都找不出具指的错,都被作者强制性地放到一种悲且美的艺术氛围之中衍生出悲剧的深层意蕴,揭示探讨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之所在与人对生命强力的执着追求。

《边城》从表面看来,充溢着和平宁静的田园情趣,优美得如同一首醉人的牧歌。

在那里,绿水青山构成桃花源式的美丽自然环境,诚实、善良、仗义的品德构成一派和谐的人文环境,故事里的人物无论主次也无一不是美的。

然而,“美型的塑捏与悲愤的摆布总是紧紧融合在一起的。

”②美的事物本身就含有悲痛的成分。

“康德言美好事物,辄惆怅类羁旅之思家乡”。

③在对美的探索与塑捏中,伴随着沉郁的痛苦忧伤情绪,《边城》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

故事以两个青年的爱情为主线,贯穿了沅水边小城茶峒里的种种人事。

在小说中,船总家的两个儿子大佬与二佬同时爱上了乡村渡口边的少女翠翠,而翠翠看中的却是二佬傩送,唯一的亲人——爷爷并不懂得她的心事,致使大佬天保产生误会,明白真相后负气出走,不幸被淹死,而傩送也因最终得不到明确的理会,怀着忧伤的心负疚坐船下了桃源,爷爷最终郁郁离开人世,孤雏翠翠开始了漫长的爱情守候——“也许那个人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透过表面牧歌的谐趣、民俗的欢歌。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幕“善”的悲剧。

在《边城》里,人人都是善良的,包括克尽职守的老船夫,包括慷慨大度的船总,包括热情仗义的杨马兵,而年轻的一代不仅秉承了上一辈人的一切美德,更添了鲜活的力量与刚直的爱恨,如傩送兄弟。

但是故事里每一个人都没有好的结局。

老船夫操心惦记翠翠的婚事因为没有结果而忧郁地死去;船总顺顺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杨马兵年轻时爱上翠翠的母亲,但遭到的是冷遇;大佬的罹难完全是因为爱情的误解;而爱情很美满的二佬却远走他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沈梦婷班级:12新闻学号:20121045
《边城》的悲剧寓意
《边城》里的茶峒、篁竹林、吊脚楼很美,《边城》里的人很纯朴善良,《边城》的故事却是一个悲剧。

沈从文看似轻描淡写娓娓道来的美丽湘西,也许就是要用边城的美来衬托《边城》故事的凄美。

但这悲剧却都是在自然安排下发生的,并不是有人故意为之。

不像电视剧中怎会有个大反派可以让人去骂去恨。

《边城》里,我们忍心去恨谁呢?
上课时老师放过一段视频,讲解《边城》的悲剧。

我赞成里面说的三组误会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造成悲剧发生的不仅是这三组误会,更重要的事祖父、大老、二老、顺顺他们为翠翠为婚事忙碌着时,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人——翠翠。

这些事翠翠直到爷爷死后才知道。

一、翠翠与二老,我们都不说出来
虽然小说里翠翠和二老是两情相悦的,但他们两个人竟然很少见面,说的话也是少得能出清楚。

那个端午的晚上翠翠遇见了二老,似乎是一见钟情,但两人的交流太少。

以至于翠翠还是从别人口中知道“二老”就是那个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的人。

这是翠翠与二老的初见。

不过这初见却让翠翠在大老和二老之间一直都坚定的爱着二老。

小说里有一段描写翠翠两次送小女孩过渡的情景。

“又有两个女孩子,也同样因为看龙船特意换了干净衣服,相貌却并不如何美观,因此使翠翠更不能忘记先前那一个。

”我想,也许翠翠对于大老和二老,可能跟对这两次遇到的小女孩相似。

翠翠先遇到的是二老,且二老又叫“岳云”,相貌肯定是在大老之上。

所以翠翠对于二老也就恋恋不忘了。

二老和翠翠第二次见面是二老来还祖父的葫芦的时候。

那次二老邀请翠翠去吊脚楼看划船。

也是简单的几句话,就分开了。

但翠翠太单纯了,所以“翠翠不明白这陌生人的好意,不懂得为什么一定要到她家中去看船”。

第三次是翠翠去吊脚楼看划船的时候。

翠翠听到了一些人关于二老、碾坊、渡船之间的议论,我估计翠翠心里还是不太明白。

这时二老来了。

又是几句话之后就各自走开了。

第四次是第三次的续集。

翠翠和二老各自走开后,翠翠在和爷爷说话时二老
来了。

“站在翠翠面前微笑着,翠翠也笑着”。

除了这四次简单的见面,小说里翠翠和二老就没有再正面的见过并说话了。

好不容易有一次祖父希望翠翠能和二老见一面,但那时大老已死,祖父和二老间的误会已经造成,偏偏“大清早翠翠已出门掘竹鞭笋去了”。

最后一次是二老从山东押物回到了茶峒,要渡船。

“翠翠大吃一惊,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

翠翠和二老虽然互相喜欢,却从没有向对方说过。

翠翠不知道二老那么喜欢她,二老如果能得到翠翠的回应可能不会走。

也许翠翠的母亲也是个悲剧,但翠翠的母亲到底也和那个军人相互唱过情歌,在一起过。

可是翠翠和二老之间,这么深的情,难道回忆起来就只有那句“大鱼来咬你”?只怕这浅浅的记忆承担不了这么重的情。

二、翠翠与大老,车路不通,马路走不过弟弟,只好退出
翠翠与大老之间,大老单方面喜欢着翠翠。

大老不愧是爽直的人。

他喜欢翠翠后早就跟老船夫说了,并在老船夫的暗示下走了车路。

同样,他所做的除了让人去提亲之外,翠翠什么都不知道。

翠翠不知道大老的车路马路,翠翠不知道大老为什么走,翠翠不知道大老的死与自己似乎有点关系,这些翠翠都不知道。

大老在明知马路比不过二老时,就放弃了。

他就那么肯定翠翠喜欢歌唱的好的?“牛肉炒韭菜,个人心里爱”。

既然大老和二老都愿意在碾坊和渡船间选择渡船,那么在不知道是谁的情况下翠翠喜欢唱得稍微差一点的为什么就不可能呢?
大老和二老之间的比试应该让翠翠知道的。

翠翠全蒙在鼓里,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晚有人唱歌,后来又不唱了。

他们三个见面说清楚了一切的误会不就没有了。

三、翠翠和祖父,一心为翠翠,却又忽视了翠翠
祖父明知道大老和二老的心意,也总是不告诉翠翠。

“每一只船总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总有个窠”。

祖父想给翠翠找个好归宿,也说过“你以为翠翠肯了我还会不肯吗?”,“不能这么说,这是她的事呵!”。

这么看来翠翠的婚事似乎能自己选择,可是老船夫却连一些基本的信息都不给翠翠。

看大老提亲后翠翠的
反应,老船夫也隐约体会到了翠翠爱二老不爱大老。

体会到这点后,老船夫并没有和翠翠做深入的交流,当然每次提到翠翠都害羞是一方面的原因。

但在老船夫觉察到了翠翠爱的是二老后,在听到错认为是大老的歌声后,老船夫还很高兴,说走马路有戏。

明知翠翠爱二老,这么做似乎有点在撮合大老和翠翠。

大老死后,老船夫为了翠翠的婚事,多次在二老和顺顺面前提及这事,以及遭到顺顺和二老的冷遇,这些也都是翠翠不知道的。

这一切为什么都不让翠翠知道?老船夫也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那么如果翠翠知道这一切的话,应该也会像她母亲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啊!
四、悲剧酿成
在大老死后二老还能说:“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直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在经受了大老的死,翠翠也没有任何的回复下,二老还是比较坚定的要渡船。

试想如果翠翠和二老之间像当年翠翠的父母那样在一起过,还有什么障碍能阻挡他们呢?
二老爱翠翠,大老爱翠翠,翠翠却好像与这些无关。

祖父爱翠翠,却瞒着翠翠独自行动。

因为不明白,所以有误会,因为不明白,所以少了一点点的动力,因为不明白,也少了点勇气。

翠翠好不容易从杨马兵口中知道了过往的种种,哭了一个夜晚,又有谁知道呢?翠翠一直在等一个不确定还会不会回来的人,二老知道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