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一、引言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随着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中药被证实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白花丹参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提取物在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本文旨在研究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材料与试剂实验所用白花丹参提取物由本实验室制备,实验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HUVEC)。

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包括各种培养基、血清、抗体等均为市售优质产品。

2. 实验方法(1)细胞培养与处理:将HUVEC细胞进行培养,并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白花丹参提取物处理细胞,以观察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2)建立细胞损伤模型:采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方法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

(3)检测指标:通过检测细胞活性、凋亡、炎症因子水平等指标,评估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4)机制研究:通过基因芯片、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手段,研究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机制。

三、实验结果1. 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白花丹参提取物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

在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后,白花丹参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细胞损伤程度。

2. 白花丹参提取物的保护机制研究通过基因芯片、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手段,我们发现白花丹参提取物能够上调一系列与细胞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相关的基因表达,同时能够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如Nrf2、NF-κB等,从而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白花丹参提取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细胞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和炎症因子水平。

血管重构发病机制研究报告

血管重构发病机制研究报告

血管重构发病机制研究报告血管重构发病机制研究报告摘要:血管重构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

本文旨在探讨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揭示其与疾病的关系。

通过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血管重构的调节因子、信号传导途径及相关细胞类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血管重构是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血管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变化。

在一些疾病中,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血管的重构与病情的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血管重构还常见于恶性肿瘤等疾病中。

本文通过对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揭示其对疾病的作用及治疗策略的探索。

二、血管重构的调节因子血管重构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起到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关键作用。

然而,在病理状态下,一系列调节因子参与了血管重构的过程。

例如,血管紧张素、内皮素等可促进血管收缩和增加血管壁的厚度。

血管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则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的增生和扩张。

此外,炎症反应、血小板激活以及纤维蛋白沉积等也与血管重构密切相关。

三、血管重构的信号传导途径血管重构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和调控。

其中,血管收缩剂及血管扩张剂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的影响而调节血管重构。

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bFGF等多种血管生长因子的信号通路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Wnt、Notch、TGF-β等信号通路的失调也与血管重构相关。

四、血管重构的细胞类型在血管重构过程中,多种细胞类型参与其中。

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血管重构的调控。

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增生和迁移是血管重构的重要步骤。

纤维细胞通过合成胶原、纤维素等来加固血管壁结构。

此外,炎症细胞、血小板等也在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讨论与展望血管重构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调控因子、信号通路和细胞类型的复杂网络。

其深入研究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中药干预中的作用及机制

内皮祖细胞在冠心病中药干预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2年5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3期大量研究证实,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是冠状动脉硬化(CHD )的始动环节和中心环节,因而修复内皮功能也成为治疗CHD 的重要途径[1-3]。

对于血管内皮层损伤修复方式,传统观念认为:受损部位临近内皮细胞(VEC )因失去接触抑制作用而增生,向损伤中心迁移,发挥局部修复作用。

然而,成人VEC 半衰期约为3.1年,增殖率较低。

若内皮老化或遭受更多危险因素袭击,则局部修复不全并启动炎症反应[4]。

1997年Asahara 发现了内皮祖细胞(EPCs ),此后医学界逐渐认识到通过EPCs 分化为成熟血管VEC 的再生修复是更为重要的内皮修复途径[5]。

EPCs 是VEC 的前体细胞,来源于胚胎中胚层卵黄囊血岛外围的成血管细胞;成年动物的EPCs 主要囤积于骨髓中[6]。

成人骨髓EPCs 生理条件下处于休眠状态,仅少部分成为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 )[7]。

骨髓EPCs 接受到特定信号,向外周血迁移的过程称EPCs 动员。

已迁移到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称为CEPCs 。

为修复血管损伤或形成新生血管,骨髓EPCs 先要经过动员、迁移到外周血,成为CEPCs ;再归巢到血管损伤部位,黏附并整合到内皮层,再增殖、分化成新的CEPCs [6-8]。

EPCs 兼具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特征,不仅是出生后血管新生、血管损伤修复的细胞源泉,也是修复机体血管内皮层的重要力量,其功能状态反映了机体修复血管损伤的能力。

1CEPCs 数量以及生物学功能的负性调节是导致冠心病的关键因素1.1外周血循环CEPCs 数量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冠心病中医血瘀证与血管内皮损伤直接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EPCs 数量显著低于健康人,并与Framingham 危险积分、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尿酸、年龄、血清肌酐清除率(Ccr )、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 )、血清LDL 、hsCRP 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等呈负相关[9]。

细胞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细胞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细胞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

细胞信号通路是细胞之间和细胞内部传递信息的一系列分子机制,它们调控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

当细胞信号通路出现故障时,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细胞信号通路的种类繁多,其中一些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尤为密切。

例如,MAPK 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MAPK 信号通路包括 ER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JNK(cJun 氨基末端激酶)和 p38 等亚通路。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MAPK 信号通路参与调节心肌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应激反应。

然而,在心血管疾病中,MAPK 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或抑制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肥大、凋亡和纤维化,进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再比如,PI3K/Akt 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 信号通路)对心血管系统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PI3K/Akt 信号通路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存活、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舒张。

当 PI3K/Akt 信号通路受到抑制时,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等。

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其形成过程也与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动脉内膜受损,脂质沉积,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的。

在这个过程中,炎症信号通路如NFκB(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被激活,促进炎症细胞的募集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加剧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同时,氧化应激相关的信号通路也参与其中,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

细胞信号通路的异常不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还与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都是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9年7月第46卷第4期Int J Cardiovasc Dis,Jul2019,Vol.46,No.4・21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谢林涧李骊华【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通过结合相关受体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调节血栓形成等重要作用。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发症。

该文介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doi:10.3969/j.issn.1673-6583.2019.04.00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促进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近年来研究发现,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TKI)等抗癌药物可引起心脏毒性,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AMI)E等。

研究表明,VEGF参与了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本文介绍VEGF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其临床应用。

1VEGF来源、受体及其生物学作用1.1VEGF家族及其受体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 VEGF-C、VEGF-D、VEGF-E、VEGF-F和胎盘生成因子⑵。

血管生成作用主要由VEGF-A介导,除内皮细胞外,成熟心肌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细胞均可分泌VEGF-A⑶。

VEGF可与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VEGFR-2及VEGFR-3相结合,这些受体结构虽相似,但活性以及与配体的亲和力却有所不同。

VEGF-A与VEGFR1结合可调节内皮细胞在血管发育早期的分裂。

VEGFR-1选择性剪切后形成可溶性受体(sFlt-1),对VEGF-A具有高亲和力,可调节VEGF-A的生物利用度。

细胞自噬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细胞自噬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

细胞自噬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细胞自噬是一种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要机制。

通过将细胞内的有害物质和旧有的蛋白质分解掉,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清洁和平衡。

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自噬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靶点。

一、细胞自噬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1.1 心肌细胞自噬和心肌损伤在心脏缺血和再灌注的过程中,心肌细胞会受到各种损伤,触发自噬作用水平的提升。

很多研究发现,干预心肌细胞自噬水平,可以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产生显著的保护作用。

1.2 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和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自噬,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

1.3 干预脂质代谢与细胞自噬脂质代谢紊乱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细胞自噬通过清除细胞内垃圾和有害物质,可以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因此,通过干预脂质代谢途径和细胞自噬的关系,可以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细胞自噬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靶点细胞自噬对于维持生理代谢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对维持心脏、血管水平的稳定必不可少。

在研究发现了很多药物和治疗手段,其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中,与细胞自噬有密切关系。

2.1 抗心肌梗死药物和细胞自噬在心肌梗死治疗中,一些抗心肌梗死药物可以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减少损伤程度和促进修复进程。

例如如何灭药等,均可以加速心肌细胞的恢复过程。

2.2 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调节剂的研发由于血管内皮细胞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紧密相关,因此可以研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调节剂来干预其发生进程,以此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定的选择手段。

2.3 细胞自噬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之一,研究发现细胞自噬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实施性。

三、总结细胞自噬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程中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尤其是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进行更为精准化的干预与管理,具有显著的意义。

Th17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h17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Th17细胞生物学功能及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崔瑶秦明照传统上CD4+T 细胞分为辅助性T 细胞(Th)1和Th2细胞亚群。

Th1产生干扰素(IFN )和白细胞介素(I L)2,活化巨噬细胞介导细胞免疫;Th2产生IL 4、I L 5和I L 13,活化嗜酸性粒细胞介导体液免疫。

但是,IFN缺陷鼠或IFN R 缺陷鼠无IFN 信号,仍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这说明还有另一Th 细胞亚群参与诱导自身免疫,此亚群细胞产生I L 17、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T NF ),被称为Th17细胞亚群[1],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及肿瘤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试验发现Th17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的发病。

在此拟就Th17的分化和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调控和心血管疾病做一综述。

一、Th17的分化和生物学功能近期已能在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Th17,Th17占CD4+T 细胞的05%。

Th17分泌的细胞因子有IL 17、IL 22、I L 23、TNF 、I L 6、粒细胞集落刺激生物因子(G M CSF ),其中I L 17为Th17分泌的代表性细胞因子。

I L 17家族由A F 6个成员组成(IL 17A F )。

IL 17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活化促分裂原活化蛋白(MAP )激酶和转录因子NFB 发挥其生物学活性[1]。

IL 17协同IL 18、T NF 、IFN 、CD40L 刺激I L 6、一氧化氮(NO)及前列腺素E2(PGE2),促进炎性反应,在中性粒细胞募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

近年研究发现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 M I)患者中IL 17、IL 6、I L 8活性增高,表明IL 17驱动炎症反应在临床表现不稳定的ACS 患者中起促进作用[3]。

二、Th17分化的细胞因子调节Ve l dhoen 等[4]发现,初始T 细胞可以在树突细胞或调节T 细胞及其产生的炎性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GF )和IL 6的作用下分化成Th17表型。

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调控研究

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调控研究

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调控研究毛细血管是人体内血管系统的最小单位,它们具有很高的通透性,使得血浆中的水、离子和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

然而,当毛细血管通透性失控时,会引起组织水肿、炎症和局部出血等病理反应。

此外,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调控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探索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调控机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周围细胞共同调控的。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调节因子和信号通路参与了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调控,其中以下列因素最为重要。

1.紧密连接蛋白(TJs)紧密连接是血管内皮细胞上形成屏障的主要方式,TJs是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过程中所涉及的蛋白。

TJs包括多种蛋白质,如“occludin”、“claudin”和“JAM-A”等。

这些蛋白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锁死”效应,防止血浆成分渗入组织间隙。

通过调节TJs的表达和功能,可以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

2.细胞外基质(ECM)细胞外基质(ECM)是血管内皮细胞与周围细胞之间的重要界面,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ECM中的细胞与细胞信号和细胞外基质与细胞信号在毛细血管之间调控了间质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调整细胞表面的位置。

细胞外基质还能固定毛细血管的结构,提供支持和保护血管壁,从而维持正常的毛细血管功能。

3.炎症介质炎症介质是一种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的重要调节因子。

在受到炎症刺激时,炎症介质被释放到血管壁上,刺激TJs失去功能,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一种炎症介质,能破坏TJs的作用,从而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

二、毛细血管通透性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炎症介质TNFα和白细胞毒素就能破坏TJs,使TJs 功能丧失,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血浆波及血管壁层的内皮性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刘群峰,马 虹综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089)关键词:血管;内皮;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71(2000)022******* 血管内皮细胞(V EC)为衬贴于血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其表面积可达1000m2以上。

V EC 分泌多种调节血管功能的活性物质,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最近已有研究试图通过干预治疗以恢复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改善预后,这是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中新的探索。

现就V EC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1.1 V EC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活性物质 V EC 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内皮素(ET)、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DCF)、前列腺素H2(PGH2)、血栓素A2(TXA2)、血管紧张素 (A g )等。

其中ET可分为ET21,ET22,ET233种。

ET21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烈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它通过激活磷脂酶C起到有丝分裂原的作用,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 S M C)内c2fo s,c2m yc原癌基因的表达,增加V S M C的DNA合成,促进V S M C的增殖,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2 V EC合成与释放的舒血管活性物质 V EC 合成与释放的舒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前列环素(PG I2)、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 F)、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EDH F)等。

现已知EDR F的化学本质是一氧化氮(NO),在V EC有产生NO的体系,左旋精氨酸(L2A rg)是合成NO的前体物,乙酰胆碱(A ch)与内皮细胞膜上的M2受体结合后,使内皮细胞中的三磷酸肌醇(IP3)浓度升高,进而升高[Ca2+],在钙调素的辅助作用下,激活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NO S在辅酶存在时便可使L2 A rg转变为对羟基2L2A rg,后者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等克分子量的NO和L2胍氨酸[2]。

NO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G M P增高,而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松驰血管平滑肌、维持血管舒张状态;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抑制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 CD18的活性或其表达;抑制平滑肌细胞分裂增殖;减少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产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内皮源性一氧化氮(EDNO)对血管内皮功能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包括3个方面:①保持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活性;②维持血管内膜的无血栓形成表面;③维持血管内膜的非增殖状态[3]。

2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2.1 血管内皮细胞与高血压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实验性高血压动物,均发现血浆ET水平较正常人及动物高,其升高水平与高血压程度相关。

高血压时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改变,阻力血管的基础的和A ch诱发的EDR F合成与释放均显著降低[4]。

2.2 血管内皮细胞与冠心病 L efer等(199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 EC的功能可发生紊乱,特征是舒血管物质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作用增强。

在缺血造成的V EC损伤中,白细胞参与并释放损害V EC的物质,这在冠状循环中尤其明显。

 国内外已有大量的临床及实验资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中内皮素水平明显升高,可升至原来的3倍~5倍,梗死面积越大,内皮素水平越高,而且,这种变化在心肌梗死的早期就已发生。

2.3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力衰竭 Katz等研究了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循环中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发现心力衰竭时患者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均受到损害,自分泌舒血管物质能力下降,相反,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增多[5]。

心力衰竭时内皮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包括:①肿瘤坏死因子(TN F)增多减少内皮NO S的合成;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 CE)活性增高加快缓激肽降解;③氧自由基增多减弱EDR F NO的活性;④血流量的减少使内皮NO S的表达减弱;⑤内皮依赖性血管收缩物质如环氧合酶依赖因子的增多减弱了NO的扩血管作用;⑥内皮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受损[6]。

长期的A CE抑制剂治疗可以改善心力衰竭已・621・心脏杂志(Ch in H eart J)2000,12(2)得到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

在心力衰竭实验中, A CE抑制剂可以改善内皮功能,V EC功能的改善可能与A CE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有关[7]。

2.4 血管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由于众多危险因子损伤内皮而发生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其中内皮功能障碍即V EC产生和释放的NO,ET,PG I2,TXA2平衡失调被认为是这一过程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8]。

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例,血浆中高水平的LDL,尤其是氧化修饰的LDL,可使内皮细胞发生轻度损伤,使脂质容易进入内皮,脂质进入内皮后又对内皮有活化作用,活化的内皮可促进活性氧的生成,进一步使脂质氧化,继而损内皮细胞,使大量脂质进入内皮下;活化的内皮可产生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 CAM22)及细胞间细胞粘附分子1-2(I CAM21,I CAM22),这些粘附分子使血流中的单核细胞与V EC发生粘附,并进入内皮下间隙,同时活化的V EC还能合成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21,可加速单核细胞之迁移过程,使与内皮粘附的单核细胞容易通过内皮间隙,迁移至内皮下;内皮功能障碍使NO,PG I2的产生明显减少,ET21, TXA2的产生显著增多,而NO有抑制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NO的减少增加了两者的粘附性;内皮功能障碍时还引起合成促凝和抗凝物质的平衡失调,如内皮表面的蛋白聚糖丢失,使内皮的抗凝作用减弱,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合成不足,使内膜表面形成的微血栓不易溶解,有利于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以上多种作用机制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T edgu i2A等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与V EC有关的方面包括:①脂蛋白通过内皮屏障在内膜下沉积;②巨噬细胞通过单核细胞的聚集和粘附在内膜沉积;③内皮扩血管功能障碍时血管痉挛;④内皮破损时血栓形成[9]。

3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 最近的临床研究已经应用左旋精氨酸、降脂药、维生素C、其他抗氧化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辅酶Q、维生素E、还原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运动等干预治疗,试图恢复患者正常的内皮功能。

Cerem uzyn sk i等报道口服L2精氨酸可增加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10];W o lf等[11]发现在饮食中补充L2精氨酸能持续抑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外血小板的聚集功能;A dam s等[12]研究发现口服L2精氨酸可以抑制体外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及粒细胞2内皮细胞间相互作用;Am ir L er m an等[13]认为长期口服L2精氨酸能改善冠状小血管的内皮功能障碍,尤其适用于冠心病早期狭窄不明显但已有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

D risco ll等[14]发现辛伐他汀降胆固醇治疗后, NO介导的血管舒张明显增强;Stefan Johnd等[15]发现降脂治疗通过提高NO的生物活性而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内皮功能。

Stefano T addei等[16]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是由于氧自由基引起NO的活性降低,而抗氧化剂维生素C通过恢复NO的活性,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参考文献:[1] Bobik A,Groom s A,M illar JA,et a l.Grow th facto r activity ofendo thelin on vasacular s moo th nuscle[J].A m J P hy siol,1990,258(3P t1):C408.[2] T ang YG,Zheng YF.Endo thelium2derived relaxing facto ractivates calcium2activated po tassium channels of resistance vessel s moo th m uscle cells[J].S ci Ch ina(B),1993,36:439. [3] W u Z,Q ian X,Cai D,et a l.L ong2ter m o ral adm inistrati on ofL2arginine enhances endo thelium2dependent vaso relaxati on and inh ibits neo inti m al th ickening after endo thelial denudati on in rats[J].C lin M ed J,1996,109(8):592.[4] W u Z,Q ian X,Cai D,et a l.L ong2ter m o ral adm inistrati on ofL2arginine enhances endo thelium2dependent vaso relaxati on and inh ibits neo inti m al th ickening after endo thelial denudati on in rats[J].C lin M ed J,1996,109(8):592.[5] Katz SD,B iasucci L,Sabba C,et a l.I mpaired endo thelium2m ediated vasodilati on in the peri pheral vasoculature of patients w 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J A m Coll Ca rd iol,1992,19(5):918.[6] D rexler H.Endo thelial D ysfuncti on:clinical i m p licati ons[J].P rog Ca rd iovasc D is,1997,39(4):287.[7] D rexler H,Kurz S,Jeserich M,et a l.Effect of ch ronicangi o tensin convertingenzym e inh ibiti on on endo thelial functi on in patients w ith ch ronic heart failure[J].A m JCa rd iol,1995,76:13E.[8] L uscher T F,N o ll G.T he pathogenesis of cardi ovasculardisease:ro le of the endo thelium as a target and m ediato r[J].A therosclerosis,1995,118(supp l):S81.[9] T edgui A.Ro le of the endo thelium in athero sclero sis.R evP ra t,1997,47(20):2262[10]Cerem uzynsk iL,Chm iec T,Cedro KH.Effect of supp lem entalo ral L2arginine on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 w ith stable angina pecto ris[J].A m J Ca rd iol,1997,80:331.[11]W o lf A,Zalpour C,T heil m eier G,et a l.D ietary L2argininesupp lem entati on no r m alizes p latelet aggregati on in hypercho lestero lem ic hum ans[J].J A m Coll Ca rd iol,1997,29(3):479.・721・心脏杂志(Ch in H eart J)2000,12(2)心率变异性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治中的应用进展刘亚荣1综述,杨欣国2审校(1陕西省第二纺织医院内科,陕西咸阳712000;2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力衰竭;诊断中图分类号:R541.61;R33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71(2000)022******* 自1978年W o lf首次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 ility,HRV)降低与严重心脏事件密切相关后,人们日益认识到HRV在评价植物神经功能方面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