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
民族禁忌-锡伯族的禁忌

民族禁忌-锡伯族的禁忌(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族禁忌-锡伯族的禁忌锡伯族的禁忌范围十分广,包括婚姻、丧葬、礼节、疾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住、行、饮食等方面,禁忌是民俗信仰的一种消极防范措施,有的在历史过程中已逐渐消失,有的则传承至今,成为民间礼节、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锡伯族西迁故事

锡伯族西迁故事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在清朝时期,锡伯族常常与汉族、回族等民族一起出门迁徙。
而在近现代史上,锡伯族的西迁故事成为了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记忆。
西迁的历史背景在近代早期的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经常受到外国侵略和战争的困扰。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灾害频发,农村经济逐渐崩溃。
这些事件都直接影响了各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战争不断,许多民族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寻找新的落脚点。
因此,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自然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原因等,在20世纪初,大部分锡伯族开始了他们的西迁生涯。
西迁的艰辛历程在历史上,锡伯族进行过多次迁移。
然而,在20世纪初的西迁过程中,锡伯族的迁徙规模和谔谔出奇。
锡伯族一家人携带着一些生活必需品,开始了长达数百公里的艰难跋涉。
途中他们遭受了许多的挑战,比如说天气变化、水源缺乏、自然灾害等等。
尤其是在沙漠和山林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气候和无尽的茫茫人海,还要抵御各种难以想象的危险。
许多锡伯族人在途中牺牲或离散,家庭被分裂,无家可归。
西迁的背后原因锡伯族的西迁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
一方面,清朝和民国初年时期的政治动荡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西迁。
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灾害以及经济萧条等因素导致了锡伯族的生计难以维持,很多家庭不得不在艰难中尝试迁徙。
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千禧年的到来,与周围的文化交流不断巩固和扩大,也直接促进了锡伯族向西迁徙。
西迁故事的意义锡伯族的西迁故事充满了许多的意义。
首先,它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较为厚重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锡伯族精致的汉民族和蒙古族文化,以及东北亚乃至世界各洲的鲜明文化特征,永远值得人们的探寻和欣赏。
其次,锡伯族的西迁故事还强化了人们的民族团结和互相尊重的信念。
不论这个故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不同议题,他们已经一起经受了许多艰难面对历史的洗礼,他们共同爱着这片土地。
国少数民族概况--锡伯族

西迁节 狂欢锡伯族的人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 原上。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 ,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 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 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 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 犁 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 伯人是他们的子孙。2000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 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节日这天,家家都要把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丰盛的食品,穿上节日 盛装,相聚在一起,弹起“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乐器),吹起“墨克 调”(锡伯族的一种曲调),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的民族舞蹈“贝 勒恩”,来庆祝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 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此外,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届时还要三五成群 到野外踏青摆野餐。
赛马和叼羊,是西迁后锡伯族人民才开展的体育活 动。每年端午节,他们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赛马和 叼羊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后来,由于与周围各兄 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经常举行多民族的赛 马、叼羊比赛。这不仅锻炼并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毅 力,而且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友爱团结。 锡伯族的青年男女在社交中以弓箭结缘。小伙子向 姑娘求爱,要以高超的射箭技艺博得姑娘的芳心。如 果姑娘看中了哪个小伙子,就主动同他一道拉弓射箭, 以此沟通情感,结为良缘。 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 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 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锡伯族的春节故事

锡伯族的春节故事锡伯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节日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锡伯族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和丰富多样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锡伯族的春节故事,带您领略这个民族的春节风情。
一、锡伯族的春节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凶猛的妖怪,每年春节都会来到锡伯族村子里捣乱,吃掉牲畜,破坏庄稼。
锡伯族人民为了保护家园,决定合力除掉这个妖怪。
在一次激战中,锡伯族勇士们用智慧和勇气打败了妖怪,从此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锡伯族人民在每年的春节都会举行庆祝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二、锡伯族的春节习俗1.贴春联:锡伯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会在门框上贴上红纸春联,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2.放鞭炮:春节期间,锡伯族人民会放鞭炮来庆祝节日,驱赶邪恶,迎接新年的到来。
3.拜年:春节期间,锡伯族人民会互相拜年,互致祝福。
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跪拜礼,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4.饮食习俗:锡伯族春节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
此外,还会制作各种糕点,如糯米糕、年糕等,寓意着年年有余、步步高升。
5.舞龙舞狮:锡伯族人民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锡伯族的春节故事1.《勇士斗妖怪》:讲述了锡伯族勇士们合力打败妖怪,保护家园的故事。
2.《聪明的阿哥》:讲述了锡伯族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如何在春节期间用智慧解决难题,赢得村民们的尊敬。
3.《扶贫救困》:讲述了锡伯族一位富商在春节期间,慷慨解囊帮助贫困村民,传播爱心和正能量的故事。
锡伯族的春节故事丰富多彩,展示了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

锡伯族节日:西迁节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节日)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在延续200多年的时空当中,形成如下显著特征: 1、传承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一带从事渔猎生活时生成的崇拜大自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沙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的古老渔猎习俗及其原始文化形态。
2、传承着萨满教的原始文化习俗。
萨满教在锡伯族的民俗艺术中起到"萨满是一个舞蹈家,一个歌手和一个整体管弦乐队"的作用。
在民间留存着萨满攀刀梯仪式、跳神仪式、萨满歌、萨满音乐等许多原始形态,为我国和世界探究萨满文化提供着最为珍贵的活资料。
3、传承着"国语骑射"的文化传统。
锡伯族从西迁屯垦戍边时起直至20世纪40年代,长期学习使用满语满文,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锡伯文。
为我国和世界满-通古斯语族民俗事象的保存和研究提供着极为难得的"活化石"。
4、传承着锡伯族军民屯垦戍边的爱国奉献精神。
为了戍守祖国西部边境,当年4000余名锡伯官兵及眷属从盛京出发,从蒙古北路向西域行进,沿途战胜无数困难,将原定三年时间缩短为一年零三个月,行程一万余里,就抵达伊犁,在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在其后的二百多年间,戍守卡伦抵御外侵,维护地方安定,参加平息叛乱斗争,付出重大牺牲。
同时开挖大渠,建设家园,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取得生存发展的条件,成为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
由此培育了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新疆西迁节民俗艺术所要弘扬的永恒主题。
5、西迁节民俗艺术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与过去的庙会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由本民族部分人到全民族成员踊跃参与,由民办到官办、由新疆向东北地区普及,由所在地区其他民族成员也共同参与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一个跨越时空和地域、纵横传播的文化空间。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

锡伯族西迁历史故事锡伯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源于中国北方的辽河流域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吉林、黑龙江等地。
然而,锡伯族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地方,他们还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故事,那就是他们的西迁历史。
一、西迁的原因和背景1. 蒙古西征:13世纪初,蒙古帝国崛起,世人闻名的成吉思汗开始征战,他的帝国迅速扩张,吞并了北方的诸多部落和民族。
锡伯族作为北方蒙古帝国的附庸部落,也受到了这场战争的影响。
成吉思汗征服了锡林郭勒草原地区,将锡伯族纳入自己的统治。
2. 明朝的统治:蒙古帝国衰败后,明朝开始对北方进行统治,锡伯族成为明朝的臣民。
明朝时期,锡伯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习俗。
3. 清朝的入侵和压迫: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了清朝,他们对北方的蒙古、锡伯族等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征服。
清朝政府实行了封建军事统治和经济剥削,使得锡伯族生活陷入困境。
4. 西迁的触发事件:1865年,清朝政府下令修筑边境城堡,要求锡伯族提供大量人力物力。
锡伯族的负担加重,生活更加困难。
加之清朝政府对锡伯族的压迫和歧视日益严重,锡伯族内部开始酝酿离开家园的念头。
二、锡伯族的艰难西迁1. 准备阶段:锡伯族的西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社会组织的整合和决策,锡伯族的部落首领和长老们开始秘密商议西迁的事宜。
然后是物资和食品的准备,锡伯族人准备了足够的粮食、衣物和生活用品,以备远行之需。
2. 西行途中的困难:锡伯族从家园出发,艰难地向西行进。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跋涉、饥饿和寒冷。
而且,在途中还面临着蒙古和满洲军队的追击和袭击,锡伯族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3. 新家园的建立:锡伯族最终来到了今天的新疆和西藏地区,他们在那里建立了新的家园。
锡伯族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锡伯族人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他们在新家园中继续保持和传承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习俗。
锡伯族建筑 锡伯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锡伯族建筑锡伯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锡伯族建筑早在清代,锡伯族就在东北及新疆形成了村镇。
锡伯族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住宅和庙宇两方面,建筑的门框、窗和屏风上都会雕刻精美的图案,还有茶楼也是锡伯族建筑中较为特色的一种建筑,别具一格。
茶楼是锡伯民俗风情园里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
古色古香的内厅设计颇有新意,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六七个农村妇女自发成立的锡伯民间歌舞队。
为了继承和发扬锡伯民间歌舞,她们从察布查尔县城文工团请来了退休的老演员葛峰晓为她们指导。
在没有服装和资金的情况下,这些妇女自己想办法克服。
现在,每当游人进入茶楼,她们都会表演具有锡伯族风格的歌舞。
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
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
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
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
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
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
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
在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锅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
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
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
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
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
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
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
现在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
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
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锡伯族

锡伯族——美丽服饰
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 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 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 镯、戒指。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 背后正中垂下。
后来,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 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 袍的习惯。
锡伯族——饮食习惯
发拉哈喀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日常主食
锡伯族介绍
锡伯族——
发源于呼伦贝尔草原以 及俄罗斯蒙古远东的广 大地区。 最初以打鱼狩猎为主, 称为打牲部落。善于骑 射、摔跤。锡伯族享有 “射箭民族”的美誉 现在锡伯族分布在新疆、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人口约20万人。 新疆锡伯族生活在多民 族聚集地,通行汉语和 锡伯语,兼会说维吾尔 语、哈萨克语和俄语, 擅长翻译。
肉食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 冬闲时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 冬季餐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关于锡伯族的邮票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
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
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民族概述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
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
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
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风沙弥漫的大西北,勤劳的锡伯族人民凿山筑渠,修筑了长达100多公里的察布查尔大渠。
潺潺的流水使荒漠的原野变成了阡陌纵横,树木葱绿,瓜果飘香,美丽富足的地方。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
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在祖国的西北、东北、内蒙部分地区,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民族历史锡伯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
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
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生活习俗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
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
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
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
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
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
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
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
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
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
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
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
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民族节日杜因拜专扎坤节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
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
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
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
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
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
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
在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抹黑节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不之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
所以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的黑灰)或毡片带上,走向大街伺机抹黑的对象。
闲不住的年轻人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取闹。
遇到老年人也不放过,不过要跪地施礼请安,再向老人额头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
尤其是姑娘,很少有人能逃脱脸上不被抹黑的,此时姑娘们也毫不畏惧,用同样的手段往小伙子脸上抹黑。
锡伯族的“抹黑节” 据传说,锡伯人民因苦于小麦黑穗病之害而演变出这一独特的节日。
每年正月十六日太阳未升起之时,锡伯族群众就要用预先准备好的锅底黑灰往脸上涂抹。
亲朋邻居不相互串门,子侄辈首先给老人跪下,用锅灰往其前额点一点,然后,平辈之间相互乱涂,直到一个个都成为黑脸蛋为止。
只有青年妇女不提倡脸上抹黑。
这一习俗的用意在祈求老天爷开恩,不要让小麦染上黑穗病。
有关抹黑节的来历,锡伯族中流传着许多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女人正在烙饼,因小儿拉了屎,她手忙脚乱间用面饼给孩子擦屁股。
这一失误触犯了天条,玉皇大帝决定正月十六太阳出山时烧毁人类和粮食。
这一决定传到土地神那里,土地爷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告诉人们,赶在天兵天将到来之前,人们都要往脸上抹黑,让玉皇大帝误认为人间已受蹂躏,从而取消天惩。
艺术文化绘画艺术锡伯族民间,绘制人物画像是一种风俗。
锡伯族民间画师技艺高超,所绘人像逼真生动。
另外,锡伯族民间还有绘制萨满图、灶神像、家谱图等的传统。
?绣花艺术刺绣、贴花、剪纸是锡伯族妇女的优良传统,尤其绣花更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女红。
荷包是锡伯族吸烟的男子必备的物品之一,按传统,一对恋人中,女方要缝制精致的荷包送给情人。
荷包通常要绣上花卉、蝴蝶、飞禽等美丽的图案。
此外,锡伯族妇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在门帘、枕头套、枕头顶、衣服边角、鞋面上等处绣上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做工精细,展现她们的聪慧和多才多艺。
锡伯族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民间歌曲是锡伯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分为田野歌、生活习俗歌、儿歌和叙事歌。
现存锡伯族民间歌曲为数不多,但其调式却十分复杂。
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等不下二十余种。
其中不乏罕见的特殊调式。
锡伯人西迁的历史是他们对于自己故乡土地的感情格外深挚。
世代渔猎擅长骑马射箭的锡伯人,常常以打猎、撒围等作为民歌题材。
民俗歌曲这类歌曲的曲式结构较田野歌稍大,有部分四乐句的单乐段形式出现。
主要是反映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信仰等方面的风俗。
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林妈麽歌》等。
在婚娶习俗歌曲中一般都有固定的歌词。
儿歌此类歌曲曲调简明,多是教育儿童努力学习、学唱字母、射箭口诀等内容。
是本民族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的体现。
正是这种传统才促使这个西迁时只有3000余人的民族,虽然与其他民族杂居了漫长的200多年,仍然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艺术。
叙事歌叙事歌多是记述锡伯族1764年西迁来新疆的历史事件的歌曲。
这与锡伯族人所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及由此构成的特定生活内容有极大关系。
一般旋律极精练,比较完整的有五部:《喀什戈尔之歌》、《拉西贤图》、《叶钦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