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陷落柱探查与治理
岩溶陷落柱探查与治理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膏岩说, 钱学博(1960)
? 陷落柱是石膏喀斯特产物。在中奥陶统 马家沟组灰岩中赋存有很厚的硬石膏,峰峰 组灰岩中也夹有石膏层。由于地壳不断上升,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硬石膏水化变成石膏。 体积膨胀 64%,膨胀后的石膏沿着破碎带的 挤入上覆的岩层。然后,这种柱状的石膏体 不断地被地下水溶蚀,周围的岩石塌落形成 陷落柱。
岩溶陷落柱探查与治理
主讲人: 南生辉研究员 2012年10月
主要内容
? 1概论
?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1.2 陷落柱分类 ? 1.3 陷落柱对煤矿安全的危害 ? 1.4 典型陷落柱突水淹井案例
? 2陷落柱探查方法
? 2.1 “中间层”综合水文地质试验 ? 2.2 物理探查 ? 2.3 陷落柱发育区预测技术 ? 2.4 巷道掘进与工作面回采陷落柱探测
? (1)平面上陷落柱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或者是扁圆形的 陷落盆地。外围的岩层产状正常而连续,盆地中常常被不 同地层的岩煤的碎块填充,无层序,混乱堆积。
? (2)陷落柱的纵向上总体形态一般是上小下大的不规则 柱形,顶部多发于有一定规模的空腔,中间为松散充填物, 基底为奥奥系石灰岩。
? (3)导水陷落柱,充填物多为松散状,胶结程度差;不 导水陷落柱,充填物有二次胶结作用,视时间长短和胶结 物性质,胶结程度不一。
? 岩溶陷落柱: ? 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
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洞 穴,上覆非可溶性岩层向岩溶 洞穴中塌陷的一种地质现象, 因形成的塌陷体多呈环形柱状, 俗称岩溶陷落柱。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2)形成机理与成因 ? 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的代表性学说有 6种: ? 重力说, 康颜仁( 1992) ? 陷落柱形成分三个阶段:首先是 岩溶洞穴形成阶段 ,地下
恒源煤矿岩溶陷落柱探防的关键举措创新

恒源煤矿岩溶陷落柱探防的关键举措创新摘要:恒源煤矿Ⅱ633工作面初采期间,突遇岩溶陷落柱灾害,导致工作面生产间断,若采用常规的陷落柱探防技术手段防治,将造成工作面停产数月、切眼重掘、综采设备重新拆、装、老空充填加固等众多工程,并将导致数千万元经济损失的严重后果。
为减小灾害的影响,降低损失,矿地测防治水技术人员提出了应对灾害的关键举措---强推硬过岩溶陷落柱的技术方案。
他们以严谨的数据分析、科学的专业论断、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切实可行的举措,成功地消除了恒源3#岩溶陷落柱的重大突水威胁,避免了数千万元的重大经济损失,为矿井的安全有序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也为类似矿井灾害的防治,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水害防治技术方法。
关键词:岩溶陷落柱;突水;注浆加固;关键举措;评价1.矿井及工作面概述1.1恒源煤矿概况华北型煤田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煤矿(简称:恒源煤矿)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镇境内。
井田面积约19.1km2,矿井采用立井、主石门集中运输大巷开拓方式。
一水平标高-400 m,二水平标高-600m。
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为60万t,经先后三期技改后,矿井实际生产能力达240万t/a,截至2018年底,矿井剩余可采储量3298.4万t。
恒源煤矿井处于华北板块南缘大吴集复向斜南部的次级褶曲土楼背斜西翼,总体为一走向北北东,向西北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次级褶曲较为发育,矿井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已实际揭露3个岩溶陷落柱,煤层火成岩、天然焦、冲刷区均较发育。
井田主采二叠系下石盒子组4煤层及山西组6煤层,倾角一般3~15°,属稳定中厚煤层。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开采深部6煤时,主要受到6煤下伏石炭系太原组灰岩水的危害。
该含水层岩溶裂隙水丰富,井下钻孔揭露时,单孔涌水量最大达310m3/h以上,涌水量大且稳定。
1.2Ⅱ633工作面概况Ⅱ633工作面是恒源煤矿Ⅱ63采区的第二个工作面,同时也是建矿以来储量最大、埋藏最深的工作面,设计为综采面。
掘进工作面过陷落柱安全技术措施 (1)

山西柳林宏盛聚德煤业有限公司掘进工作面过陷落柱探放水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聚德煤业排查治理科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掘进工作面过陷落柱探放水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第一部分矿井概况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介(一)地表水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和其它地表水体,几条大沟谷呈近东西向展布,以大沟谷为主干,构成羽状形态。
雨季时,小沟谷水流汇聚于大沟谷中向西流出井田外,大多情况下,水流途径短,持续时间短暂。
矿井井口及工业广场均高于该区域洪水位线标高。
(二)含水层1、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奥陶系地层在井田内全部被覆盖,岩性为青灰色、灰~深灰色石灰岩,裂隙较发育。
该组厚度大于100m,单位涌水量最大为0.46L/s.m,渗透系数最大为1.97m/d,含水层富水性中等。
本井田内奥灰水水位标高为800m。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太原组含水层主要由4~5层石灰岩组成,平均总厚度19.44 m,岩溶裂隙发育,含水层单位涌水量0.409L/s.m,渗透系数2.111m/d,水位标高+816.74m,属中等富水性。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平均厚度12m 左右,含水层裂隙发育差,富水性较弱,在补给条件较好的地段富水性较好。
4、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井田沟谷中有零星出露,含水层主要为中粗粒砂岩,厚度为15m左右,单井出水量小于10m³/d,富水性弱。
5、上第三系、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上第三系上新统在沟谷中出露较多,含水层主要为底砾岩,厚度不稳定,单井出水量小于5 m3/d,富水性弱。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广泛分布于井田内,其含水层补给条件不好,连续性差,单井出水量小于5 m3/d,富水性弱。
(三)地下水的补、径、排井田奥陶系灰岩水属柳林泉域,位于柳林泉域的北部,是区域岩溶水的径流区,补给主要为区域灰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水流经井田向南排向柳林泉。
石炭系和二叠系裂隙含水层在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沿岩层倾斜方向运移,上部下石盒子组含水层水往往在沟谷中以泉的形式排泄,下部含水层中水顺岩层倾斜运移,流出井田外,矿井排水是其主要排泄途径。
岩溶陷落柱

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建议对灵武山向斜 ( 北端) 、 区内的断层 、地下水系统进行进一步调查 、勘察和 研究,并将重点放在汝河渗漏补给地下水的可能 性、途径和通道的研究上。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的廖志杰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的沈照理教授、钟佐 类教授、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的李文鹏研 究员、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刘振英教授等的热情支持
杨 庄 1号
19 1 1 9 9. .
81 6 1运 中
10
椭 圆 } 5 } 3 } 30 0 5 18
16
8一 器黯 块乱章 0薯 昙 杂无
岩块 排 列无 序 , 石灰 岩块 有
杨庄 8号 一008 1 81 20 ..5一 6 1面
1
离‘
楠圆 }1 } 6 2
・
}5 } 8 5 0
方解石脉充填
岩溶陷落柱与矿井防治水策略研究
王则才’ 武 强 , 2
f 山东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l 地测处 , 山东 肥城 21 62 中国矿业大学, 76 ; 0 . 北京 1 03 0 8) 0
摘要:从矿 井水害防治的角度 ,对b溶陷落柱的成因及形成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分析 了陷落柱的揭霉特征和预兆 ,提 出了岩溶陷落柱的预浏方法和治理措施 。 关健词:陷落柱 ;成 因;防治
杨佳 2号 杨庄 3号 扬庄 4号
扬 庄 5号
1. 9 9 8 6 0
18 1 8 9 9. 0.
80 运 中 52 80 运 中 12
90 28面 91 4 2面
80 7 1面
椭圈 楠圈 椭圆 椭圆
椭圈
黔 黑1 p 妙 阳 绷
45 12 21 36 13
华北地区岩溶陷落柱形成原因与预测

华北地区岩溶陷落柱形成原因与预测【摘要】阐述了华北地区岩溶陷落柱的成因,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陷落柱的预测方法【关键词】陷落柱;成因;特征;预测我国华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岩溶陷落柱在华北地区煤田广泛发育和分布,不仅使煤层塌陷在一定范围内失去开采价值,减少煤炭储量,缩短了矿井服务年限;而且还对井巷工程的布置和施工,采煤方法和采掘机械的选择增加困难;更重要的是它往往沟通含水层,,把奥陶系灰岩水引入矿井,威胁到矿井的安全生产。
因此分析研究华北地区岩溶陷落柱的成因与发育规律,对煤矿的安全生来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1.华北地区陷落柱的形成原因所谓陷落柱,是指煤系地层下部的易溶岩层,经地下水的强烈溶蚀,形成了大量溶洞,从而引起上伏岩层失稳,向溶蚀空间冒落、塌陷所形成的筒装柱体。
其发育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煤系或其下伏地层中含有可溶性岩层;二是含煤区域内,发育有良好的地下水通道;三是地下水交替循环快,排泄流畅,具有良好的地下水动力条件;四是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可溶岩的存在是岩溶形成的物质基础。
可溶岩是指碳酸盐类的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溶解于水而得名。
可溶岩的纯度愈高,其可溶性愈强,岩溶愈发育,溶洞大而集中,典型的岩溶形态发育完善。
相反,可溶岩的纯度愈低,则不易形成岩溶。
地质构造是促进可溶岩溶解与冲蚀作用加速进行的重要条件。
由于地质构造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增加岩石的渗透性能,扩大了水与岩石的接触可溶机会,使水流具有了良好的通道,加强了岩溶发育程度。
一般而言,断层附近和褶曲轴部,构造裂隙发育,岩石的透水性好,因而岩溶最为发育。
这是由于断层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加强了地下水的循环交替,并使具有溶蚀能力的水与可溶岩石的接触而不断扩大,加快了对可溶岩的溶蚀所致,因此说地质构造不仅控制岩溶的发育强度和深度,而且控制岩溶发育的方向和部位。
地下水交替循环是岩溶形成的基本动力。
地下水循环且带有溶蚀物质流向排泄区,由于水不断循环,裂隙逐步扩大,水流通道加宽,水速加大,溶蚀不断扩大,形成了岩溶洞穴,甚至地下暗河,为陷落柱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平朔矿区导水陷落柱井下探查与治理技术

平朔矿区导水陷落柱井下探查与治理技术张忠温;梁兴旺;张中静【摘要】论述了在平朔矿区井工一号井19108工作面,利用井下物探、钻探、化探等综合探查技术手段,在回采工作面前方发现一导水陷落柱.采用边探查、边设计、边治理的原则,分阶段、分次序,利用井下钻探对奥灰上部钻探注浆加固、封堵治理技术,成功治理了该导水陷落柱,实现了工作面安全、顺利回采,为国内类似条件下陷落柱治理提供了经验.【期刊名称】《煤矿开采》【年(卷),期】2017(022)006【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平朔矿区;导水;陷落柱;探查技术;井下治理【作者】张忠温;梁兴旺;张中静【作者单位】中煤平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朔州036000;中煤平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朔州036000;山西中煤担水沟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朔州0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45.21平朔矿区主采煤层为石炭系太原组4号、9号和11号煤层,其平均厚度分别为10.47,12.91和3.73m。
井田内主要含水层有新近系孔隙含水层、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和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隔水层为11号煤底板本溪组隔水层、石炭-二叠系层间隔水层和新近系红土隔水层。
矿区内奥陶系灰岩广泛分布,岩溶裂隙十分发育,奥灰含水层水位标高约+1060m,9号、11号煤层相对奥灰含水层均为带压开采,且含水层距11号煤层底板仅约35m。
在平朔矿区30a的采掘过程中先后揭露几十个陷落柱,陷落柱的存在对矿井安全生产存在严重潜在威胁。
2016年中煤平朔集团井工一矿19108工作面通过井下探查发现了1个导水陷落柱,矿井通过井下综合探查和注浆治理,成功地对该陷落柱进行了井下治理并安全回采通过。
19108工作面开采9号煤层,工作面走向长度3150m,倾向长度300m,采用综放开采(见图1)。
19108工作面地质条件局部较复杂,工作面两巷掘进过程中揭露大小断层24条,在辅运巷掘进过程中2260m处钻探探明1个不富水陷落柱,并在巷道掘进时揭露,陷落柱编号为19108-1,长轴16.2m,短轴7.6m,面积94m2。
注浆加固法在治理煤矿岩溶陷落柱的应用

收 稿 日期 :2017一l0—13 基金项 目:省级 自然类科研项 目(15JK1166)。 第一作者简介 :陈引锋 (1975一),女 (汉族 ),陕西乾县人 ,讲师 、安全评价师 ,现从水 文地质T程地质及煤矿安全方 而的教学 与研究 T 作 ..
2018年 第 4期
西部探 矿 工程
143
受 到基 岩风化带和松散层含水层 等的影 响 ,水文地质 条件将趋于复杂。井 田北部及中、南部存在断层、陷落 柱 ,受构造的沟通作用 ,这些地段 的水文地质条件趋于 复杂 。
3号 煤层 与奥 灰 水 之 间 一般 有 100m 的地 层 阻 隔 , 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在构造 的影响下 ,局部地段 3号 煤 层 与 奥灰 水 的 间距 缩短 ,甚 至 与奥 灰 水直 接 接触 ,如 二岗山南断层等及 陷落柱附近,奥灰水也可能成为 3号 煤 层 的充 水水 ’ 源 [ 。 3 陷落柱 注 浆处 理 3.1 注 浆 方案
根 据 前期 维 地 震 勘 查 、井 下 实 际 钻探 以及 实 际 揭露 情 况 ,该异 常 区 Ⅱ陷 落柱 在 W1309进 风顺 槽 l0号
横贯 向西 3m左 帮 处揭 露 6m,均为 贴 着左 帮 处揭 露 ,距 切 眼 距 离 983 ̄1058m,陷落 柱 内 富水 ,填 充 物 主要 为 中 、粗 粒 砂 岩 ,块 状 ,且 大 小不 等 ,堆 积无 序 ,罔定 该 陷 落 柱 范 围 ,长 轴 为 近 东西 方 向 ,长 度 41m,短轴 为 近南 北方 向 ,长度 27m。面积 940.7m 。
本 次施 T地 点位 于 W 1309 T作 面 进风顺 槽 内距 切 眼 983m处 ,距进 风 10 横 贯前 后 75m范 嗣 内 ,该 巷道 宽 5m,高 3.5m,均 为大 板棚 支护 ,锚 网棚距 900m。
岩溶陷落柱

第四章岩溶陷落柱陷落柱:由于下伏易溶岩层,经地下水强烈溶蚀,形成大量空洞,从而引起上覆岩层失稳,向溶蚀空间冒落,塌陷所形成的筒状柱体,简称陷落柱第一节岩溶陷落柱的特征一、地表特征1、盆状塌陷2、丘状凸起3、柱状破碎带山西西山和汾西矿区的沟谷两侧或道路两旁的天然或人工剖面上,常可见到一些柱状破碎锻,这即是陷落住的剖面形态。
4、特殊地貌形态在黄土覆盖区,基岩个的陷落柱可导致表层黄土产生圆形陷坑或弧形阶梯状裂缝。
裂缝窄的仅几厘米,宽的可掉进耕牛,在山西汾西矿区有“跌牛缝”之称。
此外,陷落柱还可引起黄土滑坡。
二、陷落柱井下特征1、陷落柱的形态特征它是指陷落住柱的三度空间形状。
现从它的平面和刻而形态、高度和中心轴等方面揭示整个陷落柱的形态特征。
(1)陷落柱的平面形态它是指陷落柱与地面、水平切面或煤层面的交线形态。
一般呈椭圆形,也可呈圆形、鞋底形或长条形等。
根据山西阳泉三矿已揭露的133个陷落柱的平面形态统计资料,椭圆形的92个,占69%;圆形的13个,占10%;其它形状的28个,占31%。
为了描述陷落柱的平面形态,应标出长轴和短轴,计算出长短轴的比值。
一个矿区,陷落住长轴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是指沿陷落柱中心轴切剖面的陷落拄形态。
如果陷落柱穿过极易塌陷的含水松软岩层(如第四纪冲积层或裂隙发育的泥质岩层),则剖面形态多至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如果穿过不易塌陷的、岩性均一的坚硬岩层(如砂岩、砂砾岩、砾岩和石灰岩层),则剖面形态多至上小下大的锥形,锥面与水乎面的交角为60- 80°;如果穿过岩性不均一的岩层,则剖面形态很不规则,但总体仍里,锥形柱状。
( 3)陷落柱的高度 它是指从溶洞底到塌陷顶的垂宜距离。
它与溶洞的大小,地下水的排泄条件,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高度由几十米到l 00-200m ,但也有高达几百米的巨型陷落和仅数米的小型坍塌。
(4)陷落柱的中心轴 它是指陷落柱各平面形态的中心点的联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慢升降、间歇性上升 特别显著、伸展性强
箕状断陷盆地 数量较多 十分发育 发育程度好、 滑动强度大
缓慢升降、间歇性上升 较显著,水平伸展作用较 强
地堑式盆地
数量较少 比较发育,张性、压扭 性断裂并存 发育程度较好、 滑动强度较大
升降快、幅度大、 水平挤压作用强
拗陷盆地或向斜 盆地
没有 不够发育,压扭 性断裂较多 不发育或滑动强 度弱
强调溶蚀与重力作用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循环说,王锐(1982)
第—阶段:为于水平循环带成虹吸 循环带的岩溶洞隙逐渐形成并扩大, 产生顶板和两侧岩层塌陷,形成十 分复杂的溶洞。
第二阶段:由于地壳的上升,溶洞 继续扩大上升,地下水向下运动, 沿着裂隙进一步加深,且在深部形 成第二层溶洞。开始了第二循环、 以后还可以出现第三循环、第四个 循环
中间层水位
含水层与奥灰含水层地下水流畅
变化,圈定奥灰低水位与“中间
层”含水层高水位重叠“异常
区”,同时进行示踪剂连通试验,
确认奥灰水与“中间层”含水层
的水力联系,井下向“异常区”
施工验证钻孔,进一步确认“异
常区”的性质与具体位置。范各
庄矿通过此方法确定了3个导水陷 中间层放水试验圈定陷落柱示意图
落柱。
实验条件:超临界水387~389℃, 26~28MPa;近临界水301~ 303℃,28MPa。常温水18℃, 2MPa。常温条件下加入2MPa的纯 CO2。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构造控制说 陷落柱一般沿断层、向斜轴部发育。
向斜轴部陷落柱成因分析示意图 背斜轴部陷落柱成因分析示意图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3陷落柱治理技术
3.1 三段式封堵 3.2 “堵水塞”建造 3.3 陷落柱与突水水源封堵 3.4 不(含)导水陷落柱处理 3.5 效果评价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1)基本概念
陷落柱是1937年德国人在井陉 煤矿误作“环形断层”首先提 出的,后因其无序的内部结构, 而被称为“矸子窝”、“无炭 柱”、“塌陷柱”。1944年日 本技术人员将其定名为“陷落 柱”。
CaCO3溶解试验主要结论:
(1)CaCO3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降低,但达到超临界状态时, 溶解度又大幅度提高;态时,升高速度剧 增。
(2)超临界水对CaCO3 溶解度是 近临界水的近2倍,又因为超临界 水对CaCO3的溶解度与时间无关, 可以推测超临界水对石灰岩的溶 解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
好
较好
差
2.3 陷落柱发育区预测技术
根据对影响陷落柱发育条件因素分析,并邀请3位专家打 分,最终形成预测单元A的各个指标对于陷落柱比较发育和不 发育两个评语集的隶属度以及各指标的权重。
预测指标 岩溶发育程度
地质构造 力学条件 地下水径流 已揭露陷落柱分布特征
权重 0.30 0.25 0.15 0.20 0.10
900
880
16煤
880
860
原始导升高度
860
840
奥灰顶界
840
820
820
800
800
780
780
奥灰含水构造
760
760
740
740
720
720
700
700
680
680
660
660
640
64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15
线 视 电 阻 率 断 面 图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940
9煤
940
920
920
900
900
880
860 16煤大巷
840
突水点
880
16煤
860
奥灰顶界
840
820
820
2.2 物理探查
(1)三维地震 一般情况下,陷落柱内常常是松散充填物,而周边是正常的岩层,
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密度与速度差异,这就为地震波的识别提供了 物性前提。
图8 三维地震解译陷落柱示意图
2.2 物理探查
异常体
隐伏构造体的空间形态
2.2 物理探查
瞬变电磁法勘探是一种电法勘探手段,通过对目标体探测获取视电阻率 数据,分析视电阻率异常区范围,推测陷落柱含导水性。该方法不能探测 陷落柱的边界,无法确定视电阻率“异常区”的性质,通常在三维地震基 本确认陷落柱的情况下,采用该方法探测分析陷落柱的含导水性。不含导 水陷落柱由于结构松散、岩石破碎,变现为高阻特征;含导水陷落柱表现 为相对正常的证的低电阻率,这就是瞬变电磁探测的物性基础。
如某矿9号陷落柱最高发育至7煤顶板,成为7与12号煤顶底板 砂岩含水层、K3灰岩含水层的补给水源,造成7煤开采时顶底 板涌水量较大,后经陷落柱治理后减少矿井涌水量10m3/min。
3)导水煤炭资源受高压水威胁不能开采,势必造成资源浪费。
1.4 典型陷落柱突水淹井案例
发生地点 开滦范各庄2171工作面
比较发育隶属度 0.80 0.72 0.65 0.51 0.62
乌海骆驼山16煤回风巷 邢台东庞矿2903工作面 皖北任楼矿7222工作面
肥城国家庄北大巷 徐州张集矿-300水平轨下山 峰峰九龙14123N工作面
焦作李封矿东18 辉县吴村矿32031工作面 安阳铜冶矿103工作面下顺槽
最大突水量 /m3•min-1 2053
1083
1167 576 550 402 120 120 40 23
第三阶段:第一层溶洞继续坍塌扩 大.上覆非可溶性岩层塌陷。形成 岩溶陷落柱,当地壳继续上升,地 下水位继续下降时,第二层溶洞也 可能开始坍塌、这样,两层溶洞坍 塌连接起来,使非可溶性岩层塌陷 更深。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真空吸蚀说,徐卫国 (1972)
在相对密封的承压岩溶网络地下 水中,由于地下水的排泄或地壳 局部的升降等,引起岩溶腔内地 下水大幅度下降,当水位低于岩 溶腔口表面,即岩溶腔内水体由 承压转为无压时,在岩溶腔内水 面与岩溶盖层之间出现空穴,即 岩溶空腔。逐渐增大的岩溶空腔 必定转化为低气压状态,形成真 空腔(或称负压腔),在真空腔 内不断下降的水面犹如巨型吸盘, 强有力的抽吸着上面岩层向下塌 落,最终形成陷落柱。
2.1 “中间层”综合水文地质试验
所谓“中间层”指开采煤层与 奥灰之间的薄层灰岩(或砂岩) 含水层,由于导水陷落柱贯通 “中间层”含水层,两者势必发 生水力联系。
井下涌水量大且衰减较小,直至 稳定,水质呈现奥灰水质特征。
以煤系薄层灰岩(或砂岩)含
奥灰水位
水层研究对象,开展井下放水试
验,观测煤系薄层灰岩(或砂岩)
1)矿井内隐伏陷落柱埋藏隐蔽、分布孤立、导水通道规模大, 且与奥灰强岩溶含水层相通,一旦发生透水,往往是重特大事 故,造成被淹,甚至人员伤亡。因此,隐伏导水陷落柱的探查 一直是防治水工作者长期攻关的课题。
2)未揭露的导水陷落柱从奥灰顶界面发育至煤系地层,并与 开采煤层顶底板含水层沟通,成为煤系含水层的强大补给水源, 在这些含水层中若井项工程揭露与陷落柱有联系的导水裂隙时, 则会发生突水,不仅增加了矿井涌水量,而且威胁着矿井安全。
1.1 陷落柱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热力岩溶说,陈尚平(1993)
燕山期火成岩体和热液的侵入,造成 残热水和地下水复杂的循环和溶蚀作 用。高温高压的热水可极大地提高碳 酸钙的溶解度。热水岩溶的起始点是 从矽卡岩成矿热液生成铁矿后残热水 进入碳酸盐岩开始的,这样就可以生 成高度极大的岩溶洞穴,而且不受地 壳升降与侵蚀基准面变化的影响。当 地层褶皱隆起时,洞穴塌陷形成陷落 柱。
岩溶陷落柱的成因是以奥灰岩层中地 下水的强烈交替为条件,岩溶发育为 基础,岩体自重重力、地应力集中以 及溶洞内的真空负压三重作用为动力, 经过迅速垮落、间歇、溶蚀、搬运、 塌陷、冒落等周而复始过程,分阶段 逐步形成陷落柱。
3)陷落柱的基本特征
(1)平面上陷落柱的形状一般为椭圆形或者是扁圆形的 陷落盆地。外围的岩层产状正常而连续,盆地中常常被不 同地层的岩煤的碎块填充,无层序,混乱堆积。
岩溶陷落柱: 在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地区,
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洞 穴,上覆非可溶性岩层向岩溶 洞穴中塌陷的一种地质现象, 因形成的塌陷体多呈环形柱状, 俗称岩溶陷落柱。
2)形成机理与成因 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的代表性学说有6种: 重力说, 康颜仁(1992) 陷落柱形成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岩溶洞穴形成阶段,地下
(5)陷落柱锥形体的中心轴与岩层层面近似垂直。因此, 在倾斜岩层里陷落柱也发生歪斜,在水平的投影图上,各 煤层的陷落柱范围并不是完全地重叠。
陷落柱柱面特征
陷落柱中心轴变化示意图
时代
• 古陷落柱和现代陷落柱
含导水性
• 不导(含)水陷落柱:既不含水又不导水。 • 含水陷落柱(充水陷落柱):柱内裂隙充水 • 导水陷落柱:导通陷落柱基底灰岩水。
突水时间 1984.6.2 2010.3.1 2003.4.12 1996.3.4 1993.1.5 1997.2.18 2009.1.8 1967.3.29 1999.11.25 1965.8.25
损失程度 经济损失 淹3井, 矿井淹没 死亡32人 淹井,3亿元 淹井,3.5亿元
淹井 淹井 淹井 淹井 淹采区 淹井
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和断层运动,使裂隙逐渐扩 大。于是大量岩溶水汇集其中,不但进行化学溶蚀,而且 进行机械侵蚀作用,顶部和两侧岩层坍塌形成溶洞;第二 阶段是溶洞再扩大并形成第二层溶洞,由于地壳上升溶洞 也随之扩大,还会发育第三、四层溶洞;第三阶段是上覆 非可溶性岩层的塌陷,形成陷落柱。当地壳继续上升,地 下水位下降,不仅第一层溶洞坍塌,第二层溶洞也开始坍 塌。这样坍塌不断增长,当两层溶洞的位置接近一条垂直 线时,则有可能连接起来,陷落柱的高度增大,这就是为 什么有些陷落柱高度达数百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