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共4页

合集下载

审美教育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审美教育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审美教育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关于文学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钱理群先生说:“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于他们终生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

”中学语文教材历年都编选有杜诗。

2000年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选人他的诗歌14首。

毫无疑问这些诗歌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

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中学语文一直坚持的就是重内容的作品构成论,把诗歌的形式因素如语音、节奏、押韵,乃至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等,仅仅作为盛装诗歌内容的容器。

思想内容第一、形式可有可无、不甚重要的观点,毫无疑问导致对诗歌形式美的忽略,从而导致对文学作品整体把握的不完全、片面甚至缺失。

如我们过去诗歌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就是“识字解词一疏通文义~思想内容一艺术特色”几大块。

这种模式,虽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它往往主题先行,将诗歌内容的分析先验地放在首要位置威者按照政治分析先行规定好。

而不是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把握:另一方面,虽则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等艺术特色,但总少不了诸如“语言精练、文辞优美”等几句套话,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事实上,对诗歌来说,语音、节奏等形式因素是极其重要的,绝不是仅仅当作阅读的障碍可以一扫了之的。

对此,闻一多先生曾说:“诗所以能激发情感。

完全在它的节奏。

”我国古人也提出了“言、象、意”的概念、并指出这三者的关系为“言者明象”、“象者存意”。

所谓“言者明象”,就是说,“言”是用来塑造形象的,为表现出“象”而服务。

在这里,“言”为形式,“象”为内容。

所谓“象者存意”,就是说,形象是用来表现意义内涵,包含意义内容的。

在这里。

“意”为内容,“象”又成了表现内容“意”的形式。

这样,处于中间交涉部的“象”,既可以理解为形式,又可以理解为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赜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赜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赜一、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美感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培养和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1.注重文学欣赏: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感悟。

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艺术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播和培养自然、人文、科技、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学习和欣赏名画、名曲、名著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会、舞台剧等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3.拓展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通过各种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美术设计、音乐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案例分析1.文学作品的解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文学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解读能力。

2.诗歌赏析: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赏析。

通过了解诗歌的意境、形式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写景、抒情的作文训练,让学生通过审美的视角来描述和表达。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一、引言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重点探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以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审美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构建美感课堂1.选取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适合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学生阅读,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情感、形象和艺术特点。

2.组织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拓宽视野,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进行创作活动创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美术创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美的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开展文学欣赏活动文学欣赏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观看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

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总结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浅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取优秀文学作品、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创作活动、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引言1.1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1.2 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的情感、意义和美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情感共鸣和心灵的滋养。

审美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审美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更加敏感和细腻地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表达和艺术形式的欣赏能力,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从而使他们更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审美教育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从而更能够欣赏和感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当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他们会对文学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愿意主动深入研究和欣赏文学作品。

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表达和艺术形式的探索欲望,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去尝试和创新,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审美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自然、社会等美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内涵。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些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1.创设审美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播放音乐、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美的存在。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元素。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其中的美。

3.注重朗读和品味:朗读和品味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品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内涵。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导言语文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点,而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浅谈关于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研究。

一、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意义1. 增进学生的审美情趣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情感的发展阶段,通过审美教学提供给他们丰富的艺术资源和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情感即时反应,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审美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养中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养,使他们具备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方法和策略1. 多媒体融合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频、视频等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艺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

2. 课外艺术活动开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文学讲座、书法展览、戏剧表演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教学案例分析通过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或美术作品,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解读,培养他们的批评与鉴赏能力。

4. 互动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自主思考和交流,通过对话与讨论的形式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实施策略1. 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引导教师应该本身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示范给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感知、理解和欣赏。

2.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的布置要温馨、舒适,课堂氛围要积极向上。

通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和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艺术感知和体验的机会。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5页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5页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

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1.美育是促进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觉得趣味无穷;有的人却听得索然无味。

一幅绘画,有的人看起来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是杂乱无章,是线条的随意勾画和颜色的任意涂抹。

如此种种,都是由人们审美的修养高低所决定的。

而人的审美修养又是由美育来培养的。

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美育是语文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兴趣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的主要职能是使学生把学习化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而兴趣的培养则离不开美育的功用。

那么如何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如何在语文教学具体、灵活、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1.教师要树立审美的教学理念没有美的理念就创造不出美的形式。

正因为如此,教师除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还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引先进的教学理念,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教学,同时做到以情动人,以形诱人,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了自我,并感到无限的乐趣。

2.介绍作者,渗透美3.巧设情境,感受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具有欢乐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欢乐;在具有悲凉气氛的情境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起到一种感化作用,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下面,我将从审美教育的意义、方法以及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等几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的浅见。

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审美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演讲比赛等活动来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力量,从而提高对于美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

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品味,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热爱与关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作品的艺术手法等等,让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者文学评论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演讲比赛、文学阅读分享会等等,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中展示自己的才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安排审美教育的时间和课堂活动来实施审美教育。

我们可以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意义和艺术魅力。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文学展览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展示的机会。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教育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关于文学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

钱理群先生说:“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
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于他们终生精神发展的意义绝不可低估。


中学语文教材历年都编选有杜诗。

2000年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选人他的诗歌14首。

毫无疑问这些诗歌是提升青少年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以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

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中学语文一直坚持的就是重内容的作品构成论,把诗歌的形式因素如语音、节奏、押韵,乃至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等,仅仅作为盛装诗歌内容的容器。

思想内容第一、形式可有可无、不甚重要的观点,毫无疑问导致对诗歌形式美的忽略,从而导致对文学作品整体把握的不完全、片面甚至缺失。

如我们过去诗歌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就是“识字解词一疏通文义~思想内容一艺术特色”几大块。

这种模式,虽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它往往主题先行,将诗歌内容的分析先验地放在首要位置威者按照政治分析先行规定好。

而不是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把握:另一方面,虽则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等艺术特色,但总少不了诸如“语言精练、文辞优美”等几句套话,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事实上,对诗歌来说,语音、节奏等形式因素是极其重要的,绝不是仅仅当作阅读的障碍可以一扫了之的。

对此,闻一多先生曾说:“诗所以能激发情感。

完全在它的节奏。


我国古人也提出了“言、象、意”的概念、并指出这三者的关系为“言者明象”、“象者存意”。

所谓“言者明象”,就是说,“言”是用来塑造形象的,为表现出“象”而服务。

在这里,“言”为形式,“象”为内容。

所谓“象者存意”,就是说,形象是用来表现意义内涵,包含意义内容的。

在这里。

“意”为内容,“象”又成了表现内容“意”的形式。

这样,处于中间交涉部的“象”,既可以理解为形式,又可以理解为内容。

中国古人的“言、象、意”理论从整体上表明,文学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或不同的层次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和层次也内涵着具体的特定的内容或意蕴。

正如《论语,颜渊篇》云:“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_,犹犬羊之”所表明的那样,语言和形象是文学作品存在的直接现实,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必须从它们直接呈现给我们的语言和形式人手,逐层逐步地从现象到内涵,透过文学作品的现象表层而逐步地把握和领悟其意义、内涵和精神,
那么,它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意义何在呢?
首先,有利于开掘诗歌中的艺术魅力。

闻一多就曾说过,“古代诗歌那么严格规定诗词的歌律,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借助声音的艺术力量,使诗词变得更有意义”。

其次,有利于体会诗歌中深厚的情感。

《文心雕龙》云:“为情而造文。

”可以说,“情”是诗歌生命的第一要素。

叶嘉莹说:“好诗和坏诗的区别,除了有无感发的生命这一项衡量的标准外,还有另一项,这就是你有没有把这感发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也受到你的感动。

”“对于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不能从一句诗欣赏他,……如果要真正懂得杜甫的诗,
你要了解杜甫写诗时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

杜甫在天宝之乱的前夕,不就写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吗?杜甫那‘致君尧舜上’的一片怀抱,那‘穷年忧黎元’的一份感情,是多么深厚”。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欣赏过程百般束缚,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轨道走下去。

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预先设计的答案,走不下去,就生灌硬输。

结果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糟的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学生的情感被拴住了手脚,很难接触到诗歌的灵魂之处,
其三,强调学生个体的体验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诗歌的特点就在于含蓄蕴藉,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评论说:“少陵七言律蕴藉最深,有余地,有余情。

情中有景,景外含情。

一咏三讽I昧之不尽。

”杜甫诗中的这种味之不尽的“余地”、“余情”,是非由读者个人体验不可的。

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对“诗味”的开掘是不够的,学生往往是未经过认真地揣摩咀嚼就接受结论,感受品味不足,情意介入不切,理性说明太快,学生少了披文人情的审美体验过程。

基于以上论述,审美层次论这一理论的运用,其意义就在于改变了传统上利用形式到内容的简单分割进行诗歌教学的模式,从而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对诗歌作不同层面的感知、理解和体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另外,这一理论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认识,最终受到美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

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

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