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掷撞出一股凝重美。
如《松鼠》一文中用“帽缨”形容松鼠的尾巴,既写出了特征,又给人美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中写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写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写夏季的景色;“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写秋季的景色。
这里,作者运用准确、生动、传神的形容词、动词透露出了儿童的好奇、喜爱之情,饶有情趣,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之美景也尽收读者之眼底。
该文第8段是写雪地捕鸟,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让读者从中领略到了童真的烂漫,享受到了童趣的美感,自然乐在其中。
总之,很多课文都是采用直觉的语言材料,以它特有的极强的感染力,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去探索,去感受这些美言美语的无穷魅力,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2.创设情境,感受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比如: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等,描写春夏秋冬之美景的《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等,描写大自然风光、农村风光的《如梦令》、《西江月》等,有触景生情、借物咏怀、托物寓意的《观刈麦》、《卜算子?咏梅》、《蝉》、《孤雁》、《鹧鸪》等。
这些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景观,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利用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审美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迪其思维,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童年》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培养其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内涵、艺术特点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后感、作文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情感,从而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
二、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交流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情感体验,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和交流。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音乐等方式,营造出一种温馨、静谧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感交流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倾听他人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亲近作品,感悟作品的美感。
三、开展审美情感培养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审美情感培养活动,如文学欣赏会、画展参观、音乐会观赏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学艺术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审美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自然、社会等美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内涵。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些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策略:1.创设审美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播放音乐、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美的存在。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元素。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其中的美。
3.注重朗读和品味:朗读和品味是感受文学作品的重要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通过品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内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融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美的情趣、审美能力和美的情感的教育,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增强美育教育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包括学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的审美感受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文学作品,解读作品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寓意、美感等,引导学生感受其深厚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美感,让他们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增强作文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模仿其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写作水平。
融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还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情境来实现。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艺术资源,建立美化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获得知识。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文化艺术展览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有效融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教育敏感性。
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学知识,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授给学生。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和资源,满足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生不仅要懂得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有自己的审美见解,能够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刍探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刍探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教师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项任务。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的使用,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更要使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感、美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如何引导,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言语的美学教育。
语文是学生感知世界,表达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语言中的美学元素,如象征、比喻、修辞等,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美的感悟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例如,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从构思、表达、形式等方面挖掘美的内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文章中的意境和韵味,从而激发他们深入认识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其次,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高度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体现。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突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的感悟和情感升华。
例如,在教学《红楼梦》、《西游记》等文学作品时,教师应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意象、想象、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对文本中的美感元素进行挖掘和诠释,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文学的美感和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最后,表演艺术的审美教育。
表演艺术是一种通过人体动作、语言、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感知、表达、交流的艺术形态。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化表演艺术的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领悟美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艺术、欣赏艺术、运用艺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舞蹈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动作感知,引导他们从舞蹈形式、节奏感、动作美感等角度去感悟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内涵。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人修养的塑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注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演示案例等方面的设计,帮助学生全面感知美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品质,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之美、享受精神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学会用客观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客观地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能够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同时指导大一新生在与同学交往中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以诚相待,用真情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得到他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团结、互助、宽容、友爱,要讲求合作,要有团队精神,要培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要与人和睦相处。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余暇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重在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增强同学之间接触、交流的机会,促使同学在活动与交往中增强了解,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推动群体中互助互爱的精神。
参考文献:[1]陈慧敏.从中学教育解析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07,(23).[2]谯利平.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与自我调适[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许崇泰,谢培豪.浅谈大学新生不适应现象及解决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张璇(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摘要〕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题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实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
语文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美育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感方面的能力,其任务是培育学生审美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
这些能力需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阅读课、写作课的练习等来培养和提高。
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美、评价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趣味,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同时,审美教育还具有道德教育化作用,是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能力;培养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这其中不包含有任何使用的目的和科学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笔者以为,当我们谈论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的时候,不应该把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涵盖进来。
即使是文学的娱乐作用,虽然它与审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但也应该区别出其中的审美因素和非审美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也更有利于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
一、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地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教育应该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美育应该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认识,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
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
”故而人们认为美育是沟通人的感性和理性的桥梁。
它既第26卷增刊2008年6月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EDUCATIONINSTITUTEOFTAIYUANUNIVERSITYVol.26SupplementJun.2008!!!!!!!!!!!!!!!!!!!!!!!!!!!!!!!!!!!!!!!!!!!!!!156——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可以使人的感性理性化,也可以使人的理性感性化,把灵性和感染力赋予人的理性世界。
它对于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采取的方式均是从层次、逻辑的理性角度分析文章内容,语文知识被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在潜移默化中升华思想感情、激励创造思维的作用和提高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死记硬背的努力和选择现成答案的侥幸心理所淹没,语文课中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便失去了,当然就导致了学生失去对语文课的兴趣。
二、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在探讨美育如何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何谓美育?其性质任务是什么?关于美育的概念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种最科学、最严密的说法,意见各异。
在此暂且用“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而语文美育主要是运用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正是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的文学作品,确实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美的价值。
要让学生能领略和品味这些文化精品的深厚内蕴与无穷的魅力,教师就应给学生一把人文情感世界的钥匙,让他们用审美的情感去审视和体验,用科学主义的量化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取其美的精华,再在人文情感的世界里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由此看来,审美应是语文课的灵魂。
语文课的教学则应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的教育着手,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教育。
具体说,语文美育的任务大约有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养成审美感知力人们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现象的认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
如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大门。
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审美感知,也就没有审美能力。
”马克思也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确实,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均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后,再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色彩创造出来的。
这些作品是作家通过词语描绘出来的间接形象,我们在感受这些形象时,一般不是用抽象、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进行的,而是根据作品中的词语回忆生活中的表象,把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附在当下的表象上,用形象思维对美的事物直接感受开始,进而把握美、领悟美。
语文教学中,老师将培养学生对文字所展现出来的内容要有敏锐的感知力。
如在《荷花淀》中,孙犁一开始就把荷花淀的优美夜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对祖国这大好河山,谁不爱它?谁能容许别人来蹂躏它?破坏它?故而学生对荷花淀人民的强烈的爱憎感就很好理解了。
2.引导学生养成审美想象能力西方有一条较为流行的谚语是这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当然是因为审美想象的不同所致。
如果没有审美的想象,那么审美感知就会停留在审美的初级阶段,自然也就不会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
审美想象是通过融合人的理解情感而对审美感知材料进行加工,而后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世界。
意义的不确定性在文学作品中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学生尽量发挥想象力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和美的创造,进而去把握、理解审美对象。
因而教师应特别注意多用启发性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张仙子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诗句,字面上没有“风”字,可让我们感到微风拂面。
这关键在“弄”字,应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揣摩“弄”字的含义。
这就使无情的文字变成有情,无形的画面变成生动、直观的画面。
3.引导学生养成审美理解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就是审美的理性能力。
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都要受它的调配,而它才能使审美由感性阶段升华到理性阶段,提高理性认识。
只有学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对作品中美的东西进行鉴赏和评价。
如《荷花淀》中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一片银白的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花的香。
”这是多美的景色啊!节奏极强的短句,体现了诗的意境。
几个比喻句,又给人充分的联想。
学生有了审美理解力,才能使自己融入其中,才能景随情造,情随景生,情景相融去体会作品的旨意与美的精华。
4.引导学生养成审美创造能力美是一种创造,审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
而培养人应具有人文情感是语文美育的立足点,这些具有人文情感的人,能用“音乐的耳朵”和“绘157——画的眼睛”去体味、去领略创作大师们的创造力,从而激活自己已潜伏的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均能注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则需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阅读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桥梁,阅读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而创造性阅读则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它要求教师顺应学生思维的规律,加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在阅读中进行再创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能形成他们自身的审美创造能力。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任务的具体实施对语文美育的性质、任务大致明确之后,具体实施语文美育也就有了一个定位。
我们应先从培养、发展审美感知能力开始。
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说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可见,我们必须让学生阅读大量的名著,在名著、名篇的熏陶中,去体验、感悟,从而升华自己的感受力、审美力。
此外也需多看、多听、多写、多练以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力。
有人建议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改成讲解课、阅读课、写作课,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下面具体谈谈在这几个方面如何进行美育教学。
1.以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审美品味和分辨力充实适当的文艺理论和美学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审美品味和分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技巧和鉴赏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审美实践,告诉他们不同的作者和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1)开源引流挖掘美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
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
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