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一等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一等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一等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他是二十世纪最出色的别离诗,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现代诗,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神韵”,文章设置在《赤壁赋》和《听听那冷雨》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的任务。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对于情景交融的现代诗也有所了解,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根据本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

(2)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作者情怀,品味作者心中淡淡的忧愁

为此,我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面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意象、意境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我将采用情境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并运用自学指导法,课前制作并下发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预习案部分进行自主预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方法:

(1)诵读法,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讨论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3)质疑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

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PPT展示相关资料:(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

(二)检查预习

结合导学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主要侧重于检查预习案部分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通过检查,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而为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依据。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自读。

(2)个别朗读。

(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

(5)学生齐读。

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营造了氛围,便于体会诗歌意境。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一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

(四)鉴赏讨论

1、梳理结构,理清线索。

请学社鞥细读全文,想想这首诗可以分为呢几个部分?我们可以提取哪些关键词来进行概括?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与这两个问题有关的词语或句子,然后整合答案,接着我将用板书的方式加以明确。

2、诗歌鉴赏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诗的学习从诗歌意象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

本文的教学要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的语言,并借助于反复诵读来准确理解和把握诗人所书法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此,我将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请学生分小组讨论。

(1)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意象,作者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一系列的自然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2)通过这些意向,作者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对于表达作者情感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歌的首段和末段在语句形式上相差无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你能从诗中找出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以上几个问题,较为全面的涵盖了本诗的要点,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最后由小

组选出代表发表讨论结果,在班级内部进行讨论。

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五)拓展延伸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

(六)教师小结

小结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然后随机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基于课文内容,学生可能会给出多种回答,对于这些回答,凡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生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我都讲予以肯定。以此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最后,我将借助导学案,使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来对文章内容进行巩固。

(七)布置作业

选取你比较喜欢的风景,写一首现代诗。

五、说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

《再别康桥》优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 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

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 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 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

《再别康桥》说课稿1—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法分析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学情学法分析 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联想鉴赏法 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比较鉴赏法 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 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再别康桥》说课稿「经典版」

《再别康桥》说课稿「经典版」 《再别康桥》说课稿「经典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堂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对本文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诗两首其一),选自《徐志摩全集》。从单元导语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对现代新诗进行学习,关于如何来鉴赏诗歌,单元导语也给了我们清晰的建议,即“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图表示) 我就是在这样宏观的框架下来建构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同时,我们每一课着重讲框架中的一至两个知识点((《沁园春·长沙》意象、知人论世;《雨巷》意象、音乐美;《再别康桥》、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课之间在教学目标上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从而更系统地完成本单元的整理教学目标——“把握新诗的艺术特征、掌握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尝试写写现代诗”。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重点字词(7个); ②对“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爱、自由、美”的信仰追求)

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④学会分析每节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梦、夏虫、云彩”和诗人想借之表达的情感; ⑤理解现代新诗“三美”的美学主张,并学会分析本诗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有感情的分层次诵读,让学生感受体验诗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剑桥大学的图片),帮助学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诗人的康河情结; ③围绕本诗,进行拓展阅读,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桥》、《偶然》、《你是人间四月天》,引导学生课下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材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②使学生了解“诗意的栖居”不仅仅是一句高雅的口号,更是值得我们为之付诸实践的真理。 教学重点:①重点字词的积累; ②把握“三美”的诗歌理论; ③对本诗“意象—情感”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①对“三美”诗歌理论的理解。 三、【说教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兴趣导入法、讲解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三、整体感知: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纵观全文哪两个小节读起来最相似?在结构上构成什么样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创造了深邃意境。 四、具体赏析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云彩,这是诗人作别的对象。一般离别诗作别的都是人,这首诗作别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金色的柳枝随风轻摆的样子很像新娘美好的姿态,有谁愿意离开自己新婚的妻子呢?这里,用新娘比喻金柳,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浓烈的温柔之爱。同时比喻修辞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3)“榆阴下潭水”——“天上虹”,.喻手法的运用。第二个比喻是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 (4)“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头”“荡漾”。表达出自己的无限喜爱之情。 (5)青荇,“油油的”写出“软泥上的青荇”光润的样子、和悦的样子,营造出“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似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的意境。 “招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等同于“逍遥”,有“自由自在”之意!它不仅写出了“青荇”自由自在地摇动的情态,也体现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之情。不能换成“轻摇”,因为轻摇,即轻轻地摇动,这只是对青荇情态的客观描述。(学生也可理解出“招引”之意,自圆其说即可) (6)“柔波”、“水草”,重点在“甘心”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康河融为一体,愿意永远留在康河,表达出了对康河的永久眷恋之情。 (7)“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星辉”——画面感、色彩感十足!想象的魅力! (8)“笙箫”,笙箫在此是一个偏义词,重在萧。此处不宜换成别的乐器。萧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而且它体现的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沉、厚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萧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到好处的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

《再别康桥》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教材处理与资 结合语文导学案 源整合 主要学法与教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法 课前准备PPT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导入。 上学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doc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 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 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 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

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的教学设计及其分。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再别康桥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再别康桥》网络诗歌鉴赏课说课方案 广西梧州高中语文组陈军宁 【设计者简介】:陈军宁,广西梧州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曾被评为“梧州市中学骨干教师”“梧州市中学语文先进教研组长”“梧州市中学语文科优秀教师”。先后三次获自治区、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999年执教学生获高考广西理工类语文单科状元。 教学特色: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学法底蕴齐驱并驾 教学信念: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一定能撬动地球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地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诗歌单元)第二课中的第一首诗。继往开来是从初高中的衔接上说的:其所在单元是高中语文第一个诗歌单元。初中的诗歌学习重在感性理解,而高中的诗歌学习,则立足鉴赏,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重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把握。因此具有的继往开来意义。承上启下则是从其在所处单元的地位及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作用上说的。(二)教学目标 作为高中诗歌鉴赏的入门单元,该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感受、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关于诗歌的意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高中学习诗歌,仍然从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质特征——意象入手,进行学习,具有“启蒙”的性质。 1、单元教学目标 依据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抓住诗歌最本质的特点及诗歌鉴赏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确定本单元教学的总体目Array标。(见下表) 2、本诗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层级 围绕单元目标,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学情,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将该单元出现的19首诗,分为三个有梯度的目标层级并相应设置了三个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落实单元教

(完整版)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是指北宋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 的复杂过程。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 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 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 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 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 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 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 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 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 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 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 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 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 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 情境。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七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歌,它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的结合体。根据教材本单元编写的目的是要学生了解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可以从这篇诗歌中体会到现代诗歌特有的审美情趣,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又契合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的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徐志摩的诗歌中他最擅长的一部分是在于对生活中形象的捕捉和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的追求。学生通过对诗歌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中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正所谓“以心悟社会,以手抒情怀”,诗人在写作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志向融进字里行间中。我们在学习一首诗歌的时候,不能仅因为学而学,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以第一身份亲临其境。基于此,我设计了两条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三美,品味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诗意美。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毕竟是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首先接触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具有意象丰富,诗意朦胧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学习现代诗歌可以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然后指导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然而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却是在整个新诗学习中的一个瓶颈,我认为,只要掌握了新诗的鉴赏方法,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是这样设计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1、教学重点:现代诗歌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讨论《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 我之所以选择诵读欣赏法是因为不管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都一样具有诗歌的特质,有其外在的音乐性,最适合诵读,又有其内在的音乐性,适合用诵读来表现这种内在的气质。我个人认为,诵读教学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而且也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进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诵读能让学生以第一身份融入诗中,真真切切的感受作者的情感。 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同时问答法符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的要求,我认为运用诵读欣赏法和问答法增强了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对《再别康桥》的把握。 上这节课之前,我会提前让学生预习,事先了解徐志摩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比如像作者第一次去剑桥和第二次去剑桥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这样等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感觉到很陌生,对这节课的教学实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这里我会用崔颢《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其中意象的选择、画面的渲染、情感的流露(lu);语言的韵律、形式的对称等都让这首诗美不胜收,所以说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现在大多学生不喜欢诗歌,都认为诗歌太矫情。所以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现代诗歌的时候,尽量以激发兴趣为手段,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不要突然提高难度,让学生觉得高中课文冗长而又艰深,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要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赏析诗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难点:在学习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以及感知诗歌中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再别康桥》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再别康桥》是处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模块的一首现代诗歌。在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初始,学习这首诗歌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再别康桥》说课稿3—获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而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fl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窓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怠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窓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木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 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木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怠境。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

《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歌有哪些优秀的公开课呢,下面请看出guo为大家的《再别康桥》获奖公开课优秀课件,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②、能力目标: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③、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 教学难点:一般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也曾经历过别离,感受过离别之情。从小学升入初中,告别初中来到高中,你经历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是“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读与赏(整体研习) 1、背景及作者,见多媒体。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感情,并学习有感情诵读。 3、问:你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4、齐读课文,思考:这一首离别诗与以前学过的离别诗从对象上看,有何不同? 5、自读课文,讨论:临别之际,作者向哪些对象做了道别? 三、品与析(分层研习) 1、请学生读第二段,读完后,请其它学生品评,并说明原因(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改进)。 2、问:在作者的眼中,“柳”是怎样的?(提炼出表现色彩的词) 3、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在我心头荡漾”。) 4、请学生读第三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5、问:作者眼中的“水草”是怎样的?(抓住意象的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6、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抓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7、请学生读第四段,请其它学生品评。 8、问:作者眼中的“潭”是怎样的?(抓住意像特点,把握表色彩的词。) 9、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分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0、齐读第五、六段,分析作者在这里的情感。 11、男女生分别读最后一段,品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特点。(首尾呼应) 12、齐读全文,品析作者情感。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再别康桥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

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