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伤寒论表解

附.伤寒论表解
附.伤寒论表解

1

伤 寒 论 表 解

一、太阳病篇

性质-三阳皆属热证,太阳为三阳之表,故为表热证。 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表虚-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中风。 经证 表实-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伤寒。

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蓄水-发热汗出,脉浮,小便不利-热与水结。 蓄血-如狂发狂,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热与血结。 表虚:解肌、调和荣卫 -桂枝汤。

表实:开腠、发汗散寒-麻黄汤。 蓄水-热结膀胱,小便小利-五苓散。

如狂,少腹急结-桃仁承气汤。 蓄血 发狂,少腹鞕满-抵当汤。 少腹满,证较缓-抵当丸。

1.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表实证不可用。

桂枝汤 2.酒客病-内有湿热,不喜甘,得之则呕。 3.服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以辛甘之品益助其热。 麻黄汤-血弱,津亏,中寒,里虚等证。

表闭-汗而不解,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不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 形似疟,日再发-桂枝二麻黄一汤。

府证

证候分类

脉洪大,里有热-白虎汤。

汗出口燥,渴欲饮水-白虎加人参汤。

气阴两虚,身疼痛,脉沉迟-桂枝新加汤。

表未解而正气伤

阳虚阴盛,昼日烦躁,夜而安静,脉沉微-干姜附子汤。

阳虚液伤,烦躁-茯苓四逆汤。

心阳虚,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肾水上逆,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

阴阳两虚,脚挛急,汗出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

阳虚水泛,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

胃中燥实,不恶寒,但热-调胃承气汤。

热邪迫肺,汗出而喘,无大热-麻杏甘石汤。

过汗伤津,内传阳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白虎加参汤。

脾虚气滞,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

表里俱热,喘而汗出-葛根芩连汤。

表热里虚,心下痞鞕,表里不解-桂枝人参汤。

下利清谷-四逆汤。

脾胃阳虚-理中汤。

下焦滑脱-赤石脂禹余粮汤。

大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手不可近,脉沉紧-大陷胸汤。证较缓,如柔痉状-大陷胸丸。

小结胸证: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小陷胸汤。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或结痛,或烦热胸中窒-栀子豉汤-若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

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

3

4

心阳虚衰,心神被扰,烦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火逆变证 火劫亡阳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发奔豚-桂枝加桂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如疟状-小柴胡汤。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刺期门。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水饮为患,汗出而口不渴-茯苓甘草汤。

误用冷水治后,意欲饮水而反不渴-文蛤散。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濇-桂枝附子汤。 前证若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朮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

5

二、阳明病篇

性质:里热实证。

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经证:身大热、汗多烦渴、脉洪大或浮滑。 府证:腹满痛、大便难、潮热、谵语、脉实或沉迟有利,甚者循衣摸床,昏不识人。

太阳阳明(脾约)

少阳阳明 正阳阳明(胃家实)-燥热之邪直犯阳明。 三阴-阴证转阳。

(轻)

(较重)

(最重) 麻仁丸(脾约)-小便数,大便鞕,脉浮而濇。 蜜煎导法

猪胆汁导法

6

7

三、少阳病篇

性质:半表半里,热证。

治则:和解少阳。

主方:小柴胡汤。

治疗禁忌:汗、吐、下、温针。

兼太阳表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柴胡桂枝汤。

兼里虚证:腹中急痛,阳脉濇阴脉弦-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上热下寒: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

邪热入里,水饮内停: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 正虚邪陷,表里三焦俱病: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四、太阴病篇

性质:里虚寒证。

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自利益甚。

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

8

五、少阴病篇

性质:全身里虚寒证。

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寒化证-助阳抑阴。 热化证-育阴清热。

下利,脉微-白通汤。

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

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

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

阴虚火浮: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

虚火上炎:二三日咽痛者-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痰热闭阻: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苦酒汤。

外感风寒: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

反发热,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 得之二、三日,无里证-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热化证

9

六、厥阴病篇

性质:属寒热错杂之里证。

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乌梅丸。 寒格,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麻黄升麻汤。

阴盛阳衰:下利恶寒,四肢厥逆-四逆汤。

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如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茱萸、生姜。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汤。

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汤。

热利下重,渴欲饮水-白头翁汤。

下利谵语-小承气汤。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栀子豉汤。

七、合病、并病

下利-葛根汤。

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

喘而胸满-麻黄汤。

若呕者加半夏、生姜。

淅淅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大承氣湯。

, 譫語,遺尿,自汗出-白虎湯。

头项强痛、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刺肝俞肺俞。

脉弦五六日,谵语不止-刺期门。

10

方剂组成表解

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

去芍药、加附子-桂枝附子汤。再去桂枝、加白朮 -桂枝附子去桂枝加白朮汤。 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加麻黄、杏仁

倍芍药加饴糖-小建中汤。

去芍药、加人参、胶、麦冬、麻仁、生地黄 -炙甘草汤。

加麻黄、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汤。 去芍药-桂枝去芍药汤。

去芍药,加附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去芍药,加茯苓、白朮-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朮汤。 增芍药、生姜,加人参-桂枝新加汤。

去芍药、生姜,加茯苓-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重用桂枝-桂枝加桂汤。

去芍药、生姜、大枣-茯苓甘草汤。 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

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 龙骨牡蛎救逆汤。 去芍药、生姜、大枣加龙骨、牡蛎-桂枝甘草龙 骨牡蛎汤。 重用芍药-桂枝加芍药汤。 加葛根、麻黄-葛根汤。

加葛根、麻黄、半夏-葛根加半夏汤。 加黄芩-阳旦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 生姜、大枣)

水蛭、虫、大黄、桃核

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 三物白散-桔梗、巴豆、贝母。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朮、桂枝。 猪苓汤-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文蛤散-文蛤。 抵当汤 抵当丸

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人参。 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

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加附子。 附子汤-附子、白朮、茯苓、芍药、人参。 真武汤-附子、白朮、茯苓、芍药、生姜。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甘草附子汤-白朮、桂枝、甘草、附子。 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禹余粮。 理中汤-人参、白朮、甘草、干姜。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 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甘草汤-甘草。 桔梗汤-桔梗、甘草。 猪肤汤-猪肤。

苦酒汤-半夏、难子。

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

乌梅丸-乌梅、干姜、当归、黄柏、黄连、蜀椒 、桂枝、附子、人参、细辛。 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 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栝蒌根、商陆 根、海藻、苦葶苈。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 麦冬、粳米。 蜜煎方-蜜煎作挺子、纳谷道内。 猪胆汁方-猪胆一枚,和醋灌谷道内。 烧焜散-妇人中焜近隐处,取烧作灰。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內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独待的医学理论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图绪-1)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X化基81—一以巾华^眯^^文化为依 4础 托一&学墨48 ―长期医疗实践巾!^学铀识的^取 1~哲,享3 -古代糟气,阴阳,五行学说的鋈响 「'健夼内径》一是"3瑰存量早的-^医学^著,费定了中医卞31 抡募础 一1**1 一一对^络,命门:、一:!^,的论述,在《内^,31*11丄冉^发II 一1 &寒条病14》一创1#广轷^^统的辨"论治瑾论^系 ^ I神农本#1?^^^最^的^物,专丼,:^巾药^理论(! 定了緣幽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期的医疗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而形成的: (1)社会文化基础: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物候、植物、矿物、冶炼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与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的认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逐歩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 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一《黄帝内经》。

伤寒论(原序)

作者:汉张仲景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浅析《伤寒论》

浅析《伤寒论》 中医药学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文针对《伤寒论》谈谈自己的浅薄看法。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方证治法 1 《伤寒论》在中医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伤寒论》是张仲景勤奋治学与临床经验的结晶。它不但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集大成之作,还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伟大贡献,是中医临床辨证学、治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创立六经辨证,即是《伤寒论》对中医学的最大贡献之一,因为它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源于《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完美结合,则始于《伤寒论》。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创造性地把《内经》等古典医著中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病因病理、治疗大法等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检验、总结、提高,终于创造出理法方药俱全、辨证体系完整、辨证思维灵活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创造性地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纲领,将临床的病、脉、证、治、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所以说,六经辨证的出现,标志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发生了质的变化。 2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核心与实质 仲景自序中提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说明《伤寒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继承了《内经》有关六经的理论,而且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伤寒论》的六经包括了《素问·热论》中六经热病的证候分类、治疗及转变的精神,也有《灵枢·经脉篇》中手足六经的循行及病证的部分内容。《素问·六微旨大论》的六气标本的概念在《伤寒论》中也有体现,而《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关于阴阳气各有多少来分三阴三阳,更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依据。 六经辨证,实质是三阴三阳辨证。是用三阴三阳概括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与病理演变。又用三阴三阳所涵示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与感受邪气机体所发生病理变化、脉症特点结合起来,以说明疾病的正邪斗争、表里进退、虚实转化、阴阳盛衰;以辨明病邪、病位、病性、病势、预后等。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遣用相应的方剂药物,选择相应的煎服方法。不仅如此,还通过具体的病脉证治,揭示了既原则又灵活的辨证思维方法,把中医学朴素而丰富的辨证思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刘渡舟:伤寒论的学习方法及参考书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 必备熟读《黄帝内经》并背诵经典条文段落 背诵:《医宗金鉴·寒心法要诀》、《长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伤寒论原文(白话古文)整体把握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看白文(指不带注解的原文)。《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 《伤寒论》有398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甩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

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组文布局的精神, 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这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 白文伤寒论原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在这一阶段,可能感到枯燥无味,那也无关紧要,只要坚恃下来就是胜利,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看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成无己、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 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为好呢?在认识上也不一样。 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说理比较中肯。成氏写的还有《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这两种著作也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方115首

《伤寒论》究竟有多少方剂?至今尚未有准确数字,目前主要有2种认识,一种认识是从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一种认识是从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在中医药高等院校五版《伤寒论讲义》教材中其方剂索引数目是114方(缺文蛤散);且在六版《伤寒论选读》教材方剂索引数目则是113方(少土瓜根汁方与猪胆汁方),而数版本《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等教材则大多认为《伤寒论》方剂是113方,笔者对此作了认真地仔细地统计,则发现《伤寒论》方剂既不是112方,也不是113方,更不是114方,而是115方,为了纠正以往对《伤寒论》方剂数目的不准确认识,特将《伤寒论》方剂例举于次。 (1)十枣汤(2)三物白散(3)干姜附子汤(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5)土瓜根汁方(6)大承气汤(7)大柴胡汤(8)大青龙汤(9)大陷胸汤(10)大陷胸丸(11)大黄黄连泻心汤(12)小青龙汤(13)小柴胡汤(14)小承气汤(15)小建中汤(16)小陷胸汤(17)五苓散(18)文蛤散(19)乌梅丸(20)四逆汤(21)四逆加人参汤(22)四逆散(23)甘草汤(24)甘草干姜汤(25)甘草附子汤(26)甘草泻心汤(27)生姜泻心汤(28)白头翁汤(29)白虎汤(30)白虎加人参汤(31)白通汤(32)白通加猪胆汁汤(33)瓜蒂散(34)半夏泻心汤(35)半夏散及汤(36)当归四逆汤(3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8)竹叶石膏汤(39)芍药甘草汤(40)芍药甘草附子汤(41)赤石脂禹余粮汤(42)吴茱萸汤(43)牡蛎泽泻散(44)附子汤(45)附子泻心汤(46)抵当丸(47)抵当汤(48)苦酒汤(49)炙甘草汤(50)茵陈蒿汤(51)茯苓甘草汤(52)茯苓四逆汤(5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4)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5)枳实栀子豉汤(56)栀子豉汤(57)栀子甘草豉汤(58)栀子生姜豉汤(59)栀子柏皮汤(60)栀子厚朴汤(61)栀子干姜汤(6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63)禹余粮丸(64)真武汤(65)桂枝汤(66)桂枝二麻黄一汤(67)桂枝二越婢一汤(68)桂枝麻黄各半汤(69)桂枝人参汤(70)桂枝甘草汤(71)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2)桂枝附子汤(7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7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75)桂枝去芍药汤(7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77)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78)桂枝加桂汤(79)桂枝加芍药汤(80)桂枝加大黄汤(8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82)桂枝加附子汤(83)桂枝加葛根汤(84)桂枝加厚朴杏仁汤(85)桃花汤(86)桃核承气汤(87)桔梗汤(88)柴胡加芒硝汤(89)柴胡桂枝汤(90)柴胡桂枝干姜汤(9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2)调胃承气汤(93)烧裈散(94)通脉四逆汤(9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96)理中丸(97)黄芩汤(98)黄芩加半夏生姜汤(99)黄连汤(100)黄连阿胶汤(101)猪苓汤(102)猪肤汤(103)猪胆汁方(104)旋覆代赭汤(105)麻黄汤(106)麻黄附子甘草汤(107)麻黄连轺赤小豆汤(108)麻黄附子细辛汤(109)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110)麻黄升麻汤(111)麻子仁丸(112)葛根汤(113)葛根加半夏汤(114)葛根黄芩黄连汤(115)蜜煎导。作者:王付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症

浅谈伤寒论之太阳中风 摘要:本论文主要谈了下太阳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及病及分析以及方药用法,对以后的临床实践和药物的用法用量有重要指导意义。下面摘自原文第二条和原文第十二条进行分析。 关键词:肌腠空疏,卫外不固,卫失开合,营阴不守 正文: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恶寒与恶风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风性疏泄,人体腠理疏松,营阴内守功能减弱则汗出;病在表,故脉象表现为浮,缓是与紧相对而言,较为和缓,还可以出现浮弱脉,由于有发热还可以出现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身疼,腰痛;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则鼻塞,流清涕;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但表热证恶寒程度轻,时间短,并有口渴,咽红肿痛,舌边尖红等热象。本证与太阳伤寒证的辨别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

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我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表寒虚证,抓住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的主症即可诊断。 治疗方药: 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条论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病机。条文首先提出太阳中风,并以发热与汗出为重点,阐述了中风证的临床特征和病机。风邪袭表,卫阳浮盛,故而发热;卫失开合,营阴不守,故而汗出。即所谓“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是形容太阳中风发热、恶风的特点。尤以翕翕发热,说明太阳中风证因肌疏汗出,阳热外越,故虽热而轻。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风邪闭表,肺气不宣,鼻窍不利,故见鼻鸣。胃为胃之源,风邪闭表,

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一)

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一) 【关键词】厥阴篇;,,辨证论治;,,条文 摘要:通过对厥阴篇条文反复研读、分析,以例举论中条文形式,从辨颜色、辨脉象、辨病位、辨寒热、辨虚实、辨预后等辨证角度以及论治中重视先后缓急、病位深浅、剂量剂型、煎服方法、体质强弱诸多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使初学者反复体会,全面理解和掌握仲景的辨证论治精神和方法,为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关键词:厥阴篇;辨证论治;条文 辨证论治是《伤寒论》中的精髓,在各篇中都有充分体现。兹就厥阴篇中的辨证论治阐述如下。 1辨证 1.1辨颜色《素问?举痛论》曰:“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见者也。”339条〔1〕为厥阴病热证,初期病情较轻,可见“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亦当见口渴、小便不利、色黄赤等热证。通过治疗“数日”,上述诸多热证先后消除,如何判断?仲景曰:“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言简意赅。此处,通过观察小便颜色色白与否,是判断体内邪热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此法直接有效,亦最简便易行。又如366条,观下利物见有“清谷”,即完谷不化,以及泻下清冷水样物,说明阴寒内盛,阳虚火衰,不能腐熟谷物。同时又见“其人面少赤”“微热”等见证,反映阴寒肆虐,逼虚阳外越、上浮。通过观察下利物及面色等证,可推测其病机为阴盛格阳、戴阳证。虽见“人面少赤”“微热”,阳气仍将有亡越之虞,必须积极救治,促使体内阳气来复,方可“郁冒汗出而解”。 1.2辨脉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349~351三条均见手足厥冷,但因脉象不同,故病机不一,治法方药亦异。349条为“脉促”,即脉数而无力,病机为虚寒证,治以温阳散寒,可先行“灸法”,后予汤药。350条为“脉滑”,即脉数而有力,病机为厥阴病热证,治以清法,方用白虎汤。351条为“脉细欲绝”,即脉细至甚,就正气言,细主血虚;就邪气言,寒性凝敛,故见脉细。临床上常见脉弦细并存,弦主寒,且脉象有力,更说明其病机为血虚寒凝,治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上述三条辨识脉象对判断病机,确立治法方药,起着关键的作用。此外,仲景将三条置于一起,更有通过辨识脉象来加强鉴别、对比、辨证的作用。若脉象不明,病机难断,必犯虚虚实实之戒。如333条脉象为“脉迟”,病机为寒利证。但医者因脉象不明,辨证不清,误将寒利诊为热利而用清法,“反与黄芩汤彻其热”。仲景强调此处“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必使病情加重,出现“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又如368~369二条均为虚寒下利危重证。前者下利后,阴津阳气暴脱,以致脉搏不续,故见“脉绝”“手足厥冷”等证。经积极救治,“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若时“脉不还者死”。后条下利“日十余行”,气血津液大伤,当见微细无力脉象,脉证相应,正邪俱衰,病虽重犹可救治。今见“脉反实者”,即大虚之证反见实而有力之脉象,脉证不符,正虚邪实,难以救治,故为“死”证。上述两条是通过辨识脉象来推测病人生死预后。 1.3辨病位就厥阴病寒证而言,寒犯厥阴,厥阴为病。由于机体阳气有强弱,寒邪有盛衷,病程有久暂,正邪相争,可出现不同的病位,表现不同的见证。在疾病初期,厥阴阳气较强,尚能拒邪于表、于经,分别形成厥阴病表寒证、经寒证。前者可见327条“脉微浮”,372条“身体疼痛”等表证,后者可见351条“手足厥冷”“脉细欲绝”,340条“小腹满”,378条“头痛”等经寒证。随着正邪相争,厥阴阳气渐衰,寒邪可由表由经,及脏及里,形成厥阴病脏寒证、里寒证。如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此处“内有久寒”即指肝或肝胃等脏器有沉寒痼疾,本条反映厥阴病经脏寒邪俱甚。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反映肝胃虚寒俱甚。厥阴病脏寒证,除手足厥冷外,尚可见少腹冷痛、呕吐,下利等里证。若厥阴病脏寒证进一步发展、加重,病位可由厥阴及于少阴,形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浅谈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素有众方之祖的称誉。其方配伍严谨,用法精当,疗效确切。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同时对中医临床各科诊治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若能正确掌握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则如仲景在自序中所言"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也"。本文就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祈望同道斧正。 一、抓住主证是关键 《伤寒论》每一方剂的组成,都是以六经辨证施治思想为指导的,都建立在"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基础上。因此要想准确有效地运用其方,首先必须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因主证反映了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在,故而对疾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对此仲景在《伤寒论》中作了很好的示范,论中首先以六经辨证为纲,把疾病划分为六个阶段,阐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兼夹等关系。六经提纲证即是对疾病六个阶段的高度概括。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接下来《伤寒论》又将每经病作逐层分解,最后判定具体的方证。如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以恶寒、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可见六经方证的主证,是辨证的关键。它反映了疾病的基本规律,是最可靠的临床辨证依据。只有抓住主证,才符合辨证的思维方法,才能进一步认清兼证和变证,分清辨证的层次,从而使辨证的程序井然有序。 二、抓主证,也要注意兼证 兼证是在主证的前提下出现,它附于主证而存在,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的不足。凡在主证基础上而见新的证候的,就叫做兼证。举例而言,如桂枝汤的主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若兼见气喘,或者兼见项背强几几等,便是桂枝汤的兼证。兼证同主证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是必须指出,如果属于六经提纲证的主证,而出现另一经兼证的,则往往属于合病与并病的范畴,就不能按兼证来看待。兼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离不开本经发病的范围。如桂枝汤兼证的喘和项背的强几几,都与中风表不解有关。因此,它和合病并病的实质不同。我们既要抓主证也要顾及兼证,治疗上在主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变化,加入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减去与病情不适宜的药物。例如,太阳中风证兼里阳受伤而汗出不止,用桂枝汤加附子温经固表;太阳中风证兼胸阳受损而脉促胸满者,则于桂枝汤中去芍药以除其阴柔有碍通阳之弊。临证中必须做到知常达变,方能尽辨证之能事。 三、掌握病性,方随证变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欧阳光明创编

浅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太阳病的本质为邪袭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正气分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本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再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不足证,但亦有脾阴不足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单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现,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毕业论文; 实习期间我把《伤寒论》细读了一遍,现将自己读《伤寒论》的体会,简述如下: 1《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通的有机体系 关于《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提出了许多观点,计有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划域辖病说、阴阳说、六经形层说、阶段说、三焦说、证候群说、正邪消长说、八纲

说、时空说、六病分证说、用控制论模糊识别概念分析六经说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观点不一,但都认为其属于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伤寒论》中早已建立了相关标准,构筑了祖国医学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直至今日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如《伤寒论》的主要辨治体系,即今日所谓的“六经辨证”,实则即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此从各篇名称即可昭示。除少数理论论述及具体操作方法论述者采用“辨脉法”、“评脉法”、“伤寒例”等外,凡涉及治疗者,多采用“辨xx病脉证并治”名之,其包括了辨病、辨脉、辨证、论治4个方面内容,其有关诊断的辨病、辨脉、辨证3个方面,辨病、辨证自不待言,而辨脉之“脉”,实即指“症”而言,泛指疾病过程中患者所表现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初步建立“病”、“证”、“症”的诊断标准。在具体标准的制定上,首先将疾病分为六大种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各立提纲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199、“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92、“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03、“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44。其所立六经提纲条文,即是“病”的诊断标准,在辨治过程中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在病的诊断标准下,又细分出诸多“证”的诊断标准,如太阳病中,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之证,分别制订了各

伤寒论季节辩证方法

伤寒论症候群对应之西医病名 药性寒热须对应各季寒热春以凉药夏以寒药秋以温药冬以热药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系 春分清明谷雨柴胡系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豉系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系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系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系 冬至小寒大寒四逆汤系 发热头痛鼻塞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炮附子合茯苓治凌汛)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此季忽冷忽热宜柴胡)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此季已温不宜柴胡)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汤(内外皆热宜寒药)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天凉身热汗出畏风鼻塞,桂枝用肉桂) 秋分寒露霜降有汗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葛根汤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汤治发热(汗眼已闭需发汗)(熬好后沉淀去麻黄沫)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葱(内外皆寒,不宜发汗宜生附子大热温阳) 咳嗽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甘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熬好后淀去沫) 立冬小雪大雪咽肿痛内热射干麻黄汤畏寒咳嗽小青龙汤麻黄去木质茎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桔梗 呕吐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四逆散春季流脑休克真热假寒)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生姜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脉缓冷汗休克新加汤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 立冬小雪大雪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生姜 腹痛 立春雨水惊蛰腹痛真武汤,腹泻去芍药加干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上腹痛硬大柴胡汤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腹泻栀子干姜汤腹痛胀便秘栀子厚朴汤 立秋处暑白露腹痛桂枝汤,高热腹痛腹泻桂枝加人参汤,肠伤寒理中汤秋分寒露霜降腹痛葛根汤,痢疾葛根芩连汤,血痢白头翁汤

伤寒论序原文 译文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论》中四逆汤证的研讨

《伤寒论》中四逆汤证的研讨 ——作者:陈瑞春 《伤寒论》是一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它的特点是以六经为纲,详析八纲八法。其中虽无八纲八法之名,而确有八纲八法之实。四逆汤就是温法之一,兹就其理法方药等略述于后。 一、主证 四逆汤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主方,其主证有四肢厥逆、无热恶寒、神疲困倦、下利清谷,脉沉微细(舌色淡红或紫而青滞)或无苔而中心淡黑,或舌质娇嫩而胖大等。这都是少阴阳气虚馁、寒邪直中或由表入里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四末,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四肢厥逆。少阴病虽有反发热,乃是伤寒的两感证。而本证阳气不支,阴寒内盛,所以只恶寒而不发热。如果发热的话就不能与四逆证同语。由于阳气不能充养头脑,神志困倦而欲寐,次其人似睡非睡,呼唤即醒,醒而旋即又睡,并非实热充斥不识人的昏睡。少阴主水火两藏,其病非火病即水病;水从寒化则为寒证,火从热化则为热证,但其间必因寒入少阴,火败水盛才能导致为本证,当其火败水盛,水邪趋于肠胃则下利,阳气不运则完谷不化,阳气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沉而微细;沉为在里,微主气虚,细主血虚,虚人感邪,阳不足与之争,反为邪围,凡此诸证,皆属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这种阳虚阴盛的四逆证,采用峻温回阳的四逆汤以救其逆,自是理所当然。四逆汤是姜、附、草三者组成:附于大辛大热,气味雄厚,通行十二经脉无处不到;干姜性味辛温,固守中州;伍炙草之甘,以缓姜、附之急而补益中土,药味虽简,配伍谨严,两用辛温,一走一守,又甘又缓,兵将俱备,何有不败之寇,追溯其源,实即《内经》“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具体运用,故为救逆的首方。 二、病机 《伤寒论》用四逆汤者,遍及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诸篇。有因寒邪直中,有因表邪人里,有因伤阳气致阴寒甚者。虽然寒邪的来路不一,邪之所伤的深浅有别,而寒者热之的治法则是一致的。太阳“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徐灵胎说:·此误下之证,邪在外们引之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不脱而危,虽然表证未除,而救里为急……”说明表里同病,里证急于表证者应先救里,俟里和而后表解。因为,如果先治可缓的表证,忽视泄利下脱的危候,宾主倒置则治必有失。须知先表后里的定法中别有治法,所以在后一条又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同样是表里同病本条发热头痛表证可知,然独一里脉,治法则应权宜,虽然只此“脉反沉”,但可知寒邪人里伤阳之甚;所谓正虚之处便是藏邪之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虽表里同病,亦不可拘泥先表后里的定法,应细觅其治法,方不致误。至于阳明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柯韵伯说:“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热,里真寒矣。”本篇独此一条弃寒就温的治法,个人认为,其童重在辨证求因,和临证的鉴别,虽未明原因如何,但从条文的前后连贯得知(前条为汗多面渴的猪苓汤禁例,后条为里虚的胃中虚冷),本条是先病伏寒,或是苦寒过甚,诛伐无过的缘故,也是表里同病里寒偏重的变局,如果表热里寒的话,则当温清并用,始得寒热俱除。所以以上三条只能是四逆汤例证的旁支,而其主题还应从太阴、少阴、厥阴着眼,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温之,宜服四逆。又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以及少阴病胸中有寒实,不当吐而当温之宜四逆汤。厥阴篇的“大汗出,若大下利,热不去内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四逆汤主之”;霍乱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

医古文

一、通假字 《扁鹊传》 1.国中治穰过于众事。(通:禳,祛除邪恶的祭祀) 2.故暴蹷而死。(通:厥,昏厥。) 3.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通:酾,过滤的酒) 4.案扤毒熨。(通:按,按摩) 5.诀脉结筋。(通:决,疏通。) 6.揲荒爪幕。(通:肓,膏肓;通:膜,横膈膜.)7.嘘唏服臆。(通:愊,郁满。) 8.使良医得蚤从事。(通:早,及早。) 9.臣是以无请也。(通:毋,不。) 10.自知伎不如扁鹊也。(通:技,技术。) 《华佗传》 1.昕卒头眩堕车。(通:猝,突然。) 2.下利先常啼。(通:痢,泄泻。) 3.故当死。(通:固,一定。) 4.何忍无急去药。(通:弆,储藏。) 5.考竟佗。(通:拷,拷打。) 《养生论》 1.较而论之。(通:皎,明白地。) 2. 嚣然思食。(通:枵,空虚。) 3. 颈处险而瘿。(通:岩,山区。) 4.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通:脠,腥味。) 5. 攻之者非一涂。(通:途,途径。) 6. 思虑销其精神。(通:消,减少。) 7.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通:犹,好比。) 8. 志以厌衰。(通:已,已经。) 9. 薰辛害目。(通:荤。) 《伤寒论》序 1. 卒然遭邪风之气。(通:猝,突然。) 2. 而方震栗。(通:慄,战慄,发抖。) 3. 撰用《素问》……。(通:选,选取。) 4. 并平脉辨证。(通:辨,辨治。) 5. 经络府俞。(通:腧,腧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而云世阙。(通:缺,缺失。) 2. 大济蒸人。(通:烝,众多。) 《串雅》序 1. 尝引以为憾。(通:常,经常。) 2. 过予谭艺。(通:谈,交谈。) 《大医精诚》 1. 血脉荣卫之通塞。(通:营,营气。) 2. 俞穴流注。(通:腧。) 《医案四则》 1. 乃以衽席及荐阙其中。(通“缺”,使…空缺) 2. 而我顾投以参,术,陈皮,芍药十余贴。(通:帖.) 二、古今字 《扁鹊传》 1.揲荒爪幕。(同“抓”,疏理。) 2.以郄视文。(同“纹”。花纹) 3.长终而不得反。(同“返”,返回) 4.厉针砥石.(同“砺”,磨刀石.此作动词,磨)5.八减之齐。(同“剂”,药剂。) 6.病应见于大表。(同“现”,显现。) 7.五脏之输。(同“腧”,腧穴。) 《华佗传》 1.县车边。(同“悬”,悬挂。) 2.数乞期不反。(同“返”,返回) 3.佗针鬲。(同“膈”,膈腧穴。) 4.病亦行差。(同“瘥”,好转。) 5.苦四支烦。(同“肢”。) 6.君有急病见于面。(同“现”,显现。)7.属使勿逐。(同“嘱”,嘱咐。) 《养生论》 1. 凡所食之气。(同“饩”,食物。) 2. 榆令人瞑。(同“眠”。) 《伤寒论》序 1. 知之次也。(同“智”,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1. 华叶递荣。(同“花”。) 《串雅》序 1. 食厚奉者。(同“俸”,俸禄。) 2. 动色相戒。(同“诫”,告诫。) 《大医精诚》 1. 长幼妍蚩。(同“媸”,丑。) 2. 差—— (同“瘥”。) 3. 羞—— (同“馐”。) 《不失人情论》 1. 五藏各有所偏。(同“脏”。) 《与薛寿鱼书》 1. 医之效立见。(同“现”。) 《医话四则》 1. 如火薪然。(同“燃”,燃烧。)

浅谈 伤寒论 的寒热错杂证治

浅探《伤寒论》的寒热错杂证治 关键词: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辨证论治、张仲景 学号:2009511050姓名:阿里木江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确立了治疗寒证、热证的总纲,单纯的寒证与热证表现的症状性质明显,辨证比较容易,治疗一般不易出错,但临床上大多疾病往往见症较为复杂,舌脉症也可能不相符合,用纯寒纯热药治疗很难收效。寒热错杂是是临床症状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的一类证候,病证寒热判若冰炭, 而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寒热错杂者, 每难辨治。《伤寒论》对此不乏简记,散见于太阳病变中痞证、上热下寒证、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等篇中,涉及的方剂有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麻黄升麻汤等。学习这方面的论述,我认为对于提高辨证施治、临床诊治水平有实际意义,所以我就《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的治疗中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并总结了仲景辨治寒热错杂证的一些认识。 寒热之象在临床病者身上很常见,在我抄方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老师在问诊中也会重点询问病人有无明显的寒热表现,因为知道了这些征象后在开方治疗中我们就可以根据病人的寒热特点来选一些寒凉或温热的药物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样辨证相对单纯而简明,在临床中我们也不乏见到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寒热夹杂的征象,如果纯用温法, 则热邪难除, 纯用清法, 则寒邪不消,据此我们就要探究出新的方法来治疗诸如此类寒热同时出现的病症。读张仲景《伤寒论》32 方寒热并用之法,我有了三点启迪。一是辨证施治,当以“和”为第一要务。是否失“和”?失“和”几何?如何调和?必须层层辨析,方得要领。若气机调畅,阴阳和调,则正气各充其所、各守其责,邪气又何惧哉?二是寒热错杂之证必须寒热同治,而不论寒热之上下、内外、先后。盖寒热之致病不仅耗损正气,更易扰乱气机,而寒热同治也不仅在于驱邪扶正,更为调畅气机。可见寒热错杂之斗争实为气机之争。三是虽非寒热错杂之证,若遇气机怫郁、阴阳不和之病机,也可用寒热并用法治之。如大承气汤、麻子仁丸、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陷胸汤、桃核承气汤等,或取其用而弃其性,或取温散宣通之用,或两者兼用之。又如治疗格阳、戴阳证之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在温热药中用咸寒之猪胆汁、人尿引阳药入阴,以反佐之法而建奇功。 如我们在《中医临床经典导读》中学到寒热错杂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气机痞塞,可见“满而不痛”之痞证,张仲景立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用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而和胃,配辛热(温)之半夏、干(生)姜祛寒而散结,再用人参、大枣、甘草甘温药坐镇中州,补益脾胃以复其升降之职,如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阴阳双调,共奏和中消痞之功。若邪踞少阳,既有入里化热之机,又有走表外解之势,因正邪势均力敌,以致邪气留连,既不能入里,又不能出表,寒热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即出现寒热往来的少阳证。对此,张仲景创制柴胡剂,其代表方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之苦寒以清泄少阳之郁火;以生姜、半夏之辛温以化痰消饮祛水,共奏辛开苦降、疏通气郁、和胃降逆之功;再结合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祛邪,如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起到和解少阳的作用。其类方的作用机制亦大概如此。若上热下寒,热邪在上(胸)、寒邪在下(胃肠),出现“腹中痛,欲呕吐”证,张仲景拟黄连汤,用苦寒之黄连清在上之热,辛热之干姜温在下之寒,辛温之半夏降逆止呕,辛温之桂枝宣通升散。若大下之后,损伤中阳,同时外邪内陷,郁热留扰胸膈,形成上(胸膈)热中(脾)寒证,拟栀子干姜汤,用苦寒之栀子清热除烦,撤在上之热,用干姜温脾散寒,祛中焦之寒。若下寒格热于上,形成寒格证,则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热清则胃气降,以干姜辛热祛下寒,寒祛则脾气升,如此寒热格拒之势得解。而麻黄升麻汤证是因表邪内郁,气机不伸,上(肺)热下(脾)寒,阴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