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而被排除体外。

同化作用:又称为合成代谢,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物质和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

异化作用:又称为分解代谢,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应激性:生物能感受到刺激并作出有利于保持其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

适应:生物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它的结构和功能的总是适合于在该环境下生存和延续。

稳态:生物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内部适应。

进化: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导致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演变过程。

双名法:用两个拉丁名作为物种的学名,第一个名字是署名。第二个名字是种名。

细胞: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器的作用,是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细胞骨架:贯穿在整个细胞质中的网状结构,最显著的作用为维持细胞形状,并控制细胞运动。由三类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中间丝)组成。

胞间连丝:相邻细胞的壁上有小孔,细胞质通过小孔彼此相通。这种细胞间的连接成为胞间连丝(植物细胞特有的连接方式)。

细胞连接:是指在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特定的连接,在细胞紧密靠拢的组织(如上皮组织)中常见。动物的细胞连接主要有三种类型:桥立、紧密连接、间隙连接。

单纯扩散:物质跨膜转运形式的一种。脂溶性物质顺着细胞膜内外侧浓度差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易化扩散:浓度梯度的存在,水和许多亲水的溶质在多种转运蛋白的帮助下,被动地被转运过膜,这种现象被称为细化扩散。

主动转运:转运蛋白利用细胞提供的代谢能使溶质逆浓度梯度而被转运,从低浓度一侧穿过质膜而达到高浓度一侧,这种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运输。

胞吞与胞吐:胞吞:细胞通过质膜形成内向的小泡的方式,吸收大分子和其他大的颗粒,类型分为: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胞吐:细胞先将大分子包在小泡内,然后令小泡与质膜融合,随后再将这些大分子分泌到细胞之外。

核小体:染色质是串珠状的丝样体,这些小珠称为核小体,核心部分由8或4对组蛋白分子构成(H2A,,H2B,H3和H4各2个分子),一个核小体上的DNA加上一段连接DNA共有146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的一个单位。

流动镶嵌模型:目前较公认的膜结构模型。它认为:细胞膜结构由液态的脂类双分子层中镶嵌可以移动的球形蛋白质而形成的。其强调:①,膜的流动性:大多脂质和一部分蛋白质可以在膜中侧向移动;②不对称性:膜中有许多不同的蛋白质浸埋在液态的脂双层中,有的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

分子层

细胞器:由原生质特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担任特定的功能的微结构。

质膜:活细胞的边界,将细胞内的生命世界与其周围的非生命环境分隔开了,所有的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生物膜:一种超分子结构,由多分子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组织,具备其中任何一种分子所没有的特性。可以穿过细胞边界的转运物质的能力。

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在组织培养中,由愈伤组织长出的根也成为不定根。

凯氏带:凯氏带是高等植物内层细胞径向壁的木栓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部分,主要功能是阻止水分向组织渗透,控制着皮层和微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其宽度随不同种植物而有较大的差异,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凯斯伯里于1865年发现,其名字的由来即在于此。凯氏带见于初生根的内皮层,而在茎、叶等气生器官中是否存在这仍有争议。

直系根:直系根由主根和侧根共同构成,但在外观上,主根发育强盛,在粗度与长度方面极易与侧根区别,这种根系称直根系,例如雪松、石榴、蚕豆、蒲公英等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须根系由不定根构成,其主根不发达,早期即停止生长或枯萎,由茎的基部生出许多较长而粗细大致相同,成须状或纤维状的根,这种根系成为须根系,例如水稻、玉米、小麦以及水仙。葱、蒜等植物的根系。

年轮:木本植物主要横断面上的同心轮纹。由于一年内季候不同,由形成层活动所增生的木质构造亦有差别。春夏两季生长旺盛,细胞较大,木质较松;秋冬两季生长缓慢,细胞较小,拇指较紧。这两层木质部形成同心轮纹,根据轮纹,可推测出树木年龄,故称年轮。

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在一朵花中,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在一朵花中,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

心皮: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雌蕊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子房、花柱、柱头都是由心皮所构成的。心皮是植物进化的产物,是被子植物特有的器官。每个心皮包括三部分:一条成为花柱的柄,花柱的顶端有柱头,底部有一个胀大的子房。子房内有一粒或多粒胚珠,胚珠是雌配子(卵子或卵细胞)的载体。每粒胚珠均以一条被称为珠柄的小柄与子房大壁相连,胚珠由称为珠被的保护层包围,在珠被上有一小孔,称为珠孔。

传粉:成熟花粉从雄蕊花药或小孢子囊中散出后,由风或昆虫等作用传送到雌蕊柱头或胚珠上的过程。

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初生胚乳核发育成胚乳。

真果:仅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外还有花的其他部分共同参与形成的果实。

世代交替:单倍子(n)世代和二倍体世代(2n)相互交替,二倍体世代称为孢子体,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n)的孢子,孢子有丝分裂产生单倍的孢子(n),孢子有丝分裂形成单倍的配子体,配子体经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成精子和卵。受精作用产生二倍的合子,合子经有丝分裂产生新的孢子体

生活史:动物、植物、微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全部过程,叫做它们的生活史。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某一性状的不同形态的基因。侧交:用隐性基因纯合体作为杂交亲本之一的实验方法。

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在配子形成时,又按原样分离到不同配子中去的现象。

自由组合定律: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与另一对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或组合是彼此间互不干扰的,各自独立的分配到配子中去。因此也称为独立分配率。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三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不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介于相应的两种纯合子性状之间的现象。

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各自具有自己的表现效应)

细胞质遗传:细胞质内的基因,即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性染色体:雌雄异体的动物和某些高等植物中与性别决定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完全连锁:同一同源染色体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不发生姊妹染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基因总是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在形成配子时除有亲型配子外,还有少数的重组型配子产生的现象。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伴性遗传:在遗传过程中子代的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环连。

质粒: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质粒是细菌细胞中自然存在于染色体外可以(自主)复制的一段(环状DNA)分子,进入到宿主细胞中的一个质粒可以大量增加其拷贝数。

半保留复制:一种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复制模型,其中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因此,复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同转录:遗传信息由DNA转换到RNA的过程。内含子:真核生物细胞DNA中的间插序列。这些序列被转录在前体RNA中,经过剪接被去除,最终不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

翻译:以mRNA为直接合成模板,tRNA为氨基酸运载体,核蛋白体为装配场所,共同协调完成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中心法则: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之间或蛋白质亚基之间由于结构互补而发生的非共价键的结合

ATP:腺苷三磷酸的缩写,是一种核苷酸,有3个磷酸基团,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酒精发酵:酵母菌利用丙酮酸氧化NADH,丙酮酸转变为CO2和乙醇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过程中合成ATP的反应。

细胞呼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过程。

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以及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和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反应: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中的光和色素吸收光,经过电子传递,水的光解,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ATP和NADH的形式贮存,产生氧气。

碳反应: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H将CO2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

C3植物:直接利用空气中的CO2形成光合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的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

C4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冬氨酸的植物。

光系统: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和脂组成的,能够进行光吸收的功能单位。

天线色素:将所吸收的光能传递给作用中心的叶绿素a分子的各种色素分子,包括叶绿素a在内。

反应中心色素:具有光化学活性,既能吸收光能又能转化光能的一类色素。主要是一少部分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P700、P680都是反应中心色素。

光呼吸:CO2很少而O2很多的情况下,加氧酶固定O2产生一种二碳化合物,然后植物又将这种二碳化合物分解成CO2和水。光呼吸不产生ATP。

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光反应速率增加,光照达到某点时再继续增大光照光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该点即为光饱和点。

物种: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隔离。

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的基因总和。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群体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宏观进化:是研究物种即物种以上的分类群是如何演变的。

自然选择: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实在互有差异的个体之间进行的,那邪恶具有“有益的”性状的个体获得更多存活和生殖的机会代复一代,群体发生变化,其中具有“有益的”个体增多“有害的”个体性状减少。

间断平衡理论:一个系谱长期所处的静止或平衡被短期的爆发性的大进化所打破,伴随大量的物种的产生。

遗传平衡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繁殖传代中保持不变。

生殖隔离:由于各方面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的基本结构、各部分和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型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

基因频率:一个基因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的频率。

基因型频率:一个种群体中某个基因型所占百分比。

微观进化:在物种范围内,随时间的推移,群体遗传结构发生的变化。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够自由交配与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适合度:不同个体在同一种环境条件下存活百分率。

选择系数:不同个体在同种环境下被淘汰的百分数。

中性突变:生物的进化主要是由中性突变决定的,这些中性突变经自然选择保留下来再经隔离形成新物种,指某些突变不影响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从第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新生的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性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过程。

细胞全能性: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能力。

干细胞:动物体内少数的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以及构建组织和器官的能力的细胞。

染色体组型:一类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不同数目,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一组染色体。

开放式循环系统:血液从心脏流入血管,然后流入血腔,内脏浸于血液中;血腔中的血液经过组织间隙再从另外一段血管流回到心脏。比如:蝗虫的循环系统。

清华大学普通生物学笔记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第一节绪论 生命科学: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 研究对象: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与器官、个体、生态系统(生物圈) 前沿领域: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冷冻电镜显微学、免疫治疗、基因组治疗 课程分支:细胞生物学工程、分子生物学工程、高等植物学、高等动物学 要诀: 1.多样性与统一性 2.结构与功能 3.生物演化与适应性 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结构基础(上) 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基本组成 细胞质膜: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类、蛋白质、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结构/功能上分割细胞与外界环境 ●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覆盖其中 1.生物膜的流动性 2.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冷冻蚀刻技术 ●脂筏模型 磷脂层为骨架,存在胆固醇和鞘脂富集区作为筏,载有执行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一、生物膜的结构总结: 1.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2.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3.生物膜的流动性 4.生物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生物膜的组成 1.膜脂:甘油磷脂(亲水头部:胆碱、甘油;亲油尾部:烃链)、鞘脂、固醇 (1)基本成分:甘油磷脂,占整个膜脂50%以上 ·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酯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 ·内质网合成 2.膜蛋白:整合膜蛋白、外周膜蛋白、锚定膜蛋白 ·功能: (1)作为膜转运蛋白选择性介导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 (2)酶 (3)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与激素结合之后将信号传递到胞内 (4)糖蛋白的糖链可作为细胞之间的识别标志 (5)形成细胞间的连接 (6)作为细胞骨架的附着点形成锚定连接 3.糖链 ·只分布在膜外侧,多为寡糖链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 .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 . 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 .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 .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 分子,没有核膜), 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 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或RNA 。所有DNA 都是由相同的4 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 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 双螺旋分子。沿着DNA 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 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 →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 .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 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 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试述脂类的生物学意义或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1)主要的储能物质;(2)生物膜的主要成分;(3)构成生物保护层;(4)有些脂类是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5)很好的绝缘体

(完整版)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原创)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和应激④生殖和遗传⑤生长和发育 ⑥进化和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和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和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是葡萄糖,葡糖糖和其他单糖也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和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是极好的溶剂 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和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 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是如何传递的;二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和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和核仁。核被膜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是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和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和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 1、绪论 1、20世纪,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了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即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的同一性。这会给人们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大量实验研究表明,组成生物体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例如各种生物的蛋白质的单体都是氨基酸,种类20种左右,各种生物的核算的单体都是核苷酸,这些单体都以相同的方式组成蛋白质或者长链,它们的功能对于所有生物都是一样的。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基本代谢途径也是相同的,甚至在代谢途径中各个不同步骤所需要的酶也是基本相同的。生物化学的同一性深刻地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也促进了人们从分子生物水平上认识生命本质的深入研究。提示人们从分子水平研究进化的同源性,人工改革的可能性,也为物种多样性与基因库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2、生物学中,一方面有新的学科不断分化出来,另一方面一些分支学科又在走向融合,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内容而又相互依赖,相互交叉。生命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形态,有它自己的生物学规律,同时又包含并遵循物理和化学的规律。因此,生物学同物理学,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分布于地球表面,是构成地球景观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学和地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的。一些新的学科不断的分化出来,一些学科又在走向融合。学科的分化,分科的互相渗透走向融合,反映了生物学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蓬勃发展的景象。数理化的成果融入到人类认识生物,改造生物中,也说明生物未知领域研究还很大。 2、细胞与生物大分子 1、动物是以氧气(O2)氧化糖(C6H12O6)产生CO2和H2O获得能量。假设你想知道所产生的CO2中的氧是来自于糖还是氧气,试设计一个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的实验来回答你的问题。 答案:自然界中氧含有3种同位素,即16O、17O、18O。18O占0.2%,是一种稳定同位素,常作为示踪原子用于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中。 实验设计:用18O标记糖作为示踪原子供给动物的有氧呼吸,质谱分析测定生成物CO2的放射性,如果CO2中的氧具放射性说明CO2中的氧是来自于糖。对照组中18O标记O2进行实验,分析测定CO2是否具有放射性,如果没有,进一步清楚地表明CO2中的氧来自糖而不是O2 2、牛能消化草,但人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而人胃中没有。你认为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映?如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有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样? 答案:动物消化道中没有纤维素酶,不能消化纤维素。牛,马等动物胃中寄生着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具有能分解纤维素的酶(cellulase),使纤维素水解产生纤维二糖,再进一步水解而成葡萄糖。

普通生物学实验整理全套

普通生物学实验 内容提要 本书共编入20个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动植物组织、个体解剖以及制片、标本的制作等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印证理论,学习和训练基本实验技能。实验后附有思考题,能启发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综合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书适合我院本科、基地班及大专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作为普通生物学实验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人员和中学教师参考。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二生物绘图技术 实验三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四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五植物组织 实验六植物组织制片技术 实验七叶绿体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还原作用 实验八植物根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九植物茎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植物叶的形态与结构 实验十一植物的繁殖器官 实验十二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 实验十三动物组织(一) 实验十四动物组织(二) 实验十五 ABO血型鉴定 实验十六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实验十七血细胞的计数 实验十八原索动物及脊椎动物类群(一)鱼类 实验十九脊椎动物——鸟类 实验二十脊椎动物类群(二)哺乳类

实验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目的要求 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各部分的性能,学习本掌握正确的使用技术 二、材料和用品 生物切片标本;显微镜;二甲苯、香柏油 三、方法和步骤 (一)、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性能 光学显微镜是研究生物学的常用工具,由一组光学放大系统和支持及调节它的机械系统组成,有的还带有光源部分。其结构见图1。 图1 显微镜的结构 1、机械系统 (1)、镜座和镜柱 镜座是显微镜底部的沉重部分,它使显微镜重心较低,以使之不致倾倒。其上直立的短柱部分为镜柱,支持镜臂和镜台。 (2)、镜台 又名载物台,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平板。其中央有一圆孔,称镜台孔,以便从下方来的光线由此通过。镜台上有压片夹用以固定标本。较好的显微镜装有标本移动器(或称推进尺),既可固定载玻片又可转动螺旋前后左右移动标本。有的标本移动器上还带有标尺,可利用标尺上的刻度寻找所要观察的标本位置。 (3)、镜臂 为镜柱之上弯曲的部分,以便于持握,有些老式显微镜的镜臂与镜柱之间有一个能活动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word精品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才聪学习网/考研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 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 ?典型题详解,巩固重点难点。该部分选取并解答各章节相关知识的常见典型题,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点。 3 .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目录

第1章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详解 1.3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细胞 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详解 2.3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详解 3.3考研真题详解 第4早细胞代谢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详解 4.3考研真题详解 氏代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f— 第5早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详解 5.3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 第6章脊椎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第7章营养与消化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血液与循环 8.1复习笔记 8.2典型题详解 8.3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气体交换与呼吸 9.1复习笔记 9.2典型题详解 第10章内环境的控制 10.1复习笔记 10.2典型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普通生物学课后思考题13

普通生物学课后思考题13 发布时间:2009-6-29 21:41:17 浏览次数:244 当前共有14条记录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第11页共14页 ※<第一章绪论> 1. 绪论:生物界与生物学 1.20世纪,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揭示了生物界在化学成分上, 即在分子层次上存在高度的同一性。这会给人们什么启示? 2.生物学中,一方面有新的学科不断分化出来,另一方面一些 分支学科又在走向融合,这说明了什么? 3.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光合自养的蓝细菌和绿色植物在地球 表层环境的演变中起了哪些作 用? 5※<第二章细胞与生物大分子> 2 生命的化学基础 1.牛能消化草,但人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 物而人胃中没有。你认为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应?如 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有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样? 2.有人说:"不必担心工业所产生的化学废料会污染环境,因为 组成这些废料的原子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你如何驳 斥此种论调? 3.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2.细胞核实由哪几种部分组成的,其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3.细胞之间有哪几种连接方式?其生理机能是什么? 4 细胞代谢 1.人体的细胞不会用核糖作为能源,试分析其理由。 2.某科学家用分类的叶绿体进行下列实验。先将叶绿体浸泡在 pH4的溶液中,使类囊体空腔中的pH为4。然后将此叶绿体转移 到pH8的溶液中。结果此叶绿体暗中就能合成ATP,试解释此实验 结果。 3.有一个小组用伊乐藻(Elodea)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 将一枝伊乐藻浸在水族箱中,计算光下该枝条放出的气泡数(氧 气),以单位时间内放出的气泡数作为光合速率。他们用太阳灯 与水族箱的距离从75cm缩短到45cm时,光合强度基本无变化。 只有从45cm移到15cm这一段距离时,光合速率才随光强度的增 加而增加。根据计算,当太阳灯从75cm处被移至45cm处时,照

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一、二、三章 1生物得特征:①特定得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与应激④生殖与遗传⑤生长与发育⑥进化与适应 2、生物界得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与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得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就是一个多层次得有序结构,生命得基本单位就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得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与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得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得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得小分子组成得长链 8、单糖得结构与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得分子主要就是葡萄糖,葡糖糖与其她单糖也就是细胞合成别得有机分子得得原料。 9、脂肪得功能:①脂质中主要得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得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与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得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得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得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得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就是磷酸。 11、蛋白质得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就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得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得基本结构单位就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得七个特征:①水就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得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得氢键使水能缓与温度得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就是极好得溶剂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得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与糖形成得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得表面存在一个大沟与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得碱基结合在一起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得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得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就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得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得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得关系问题,两者得关系就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得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得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得调节与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得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得机理等基本得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得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就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得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就是如何传递得;二就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与装配成细胞得结构,并使细胞正常得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得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得阐明,研究得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得水平研究蛋白质得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得研究,同时对糖类得研究将提升到新得高度.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得差异:最大得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得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得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与核仁。核被膜就是包在核外得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得内质网相连;染色质就是核中由DNA与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得基因片段,就是生命得遗传物质;核仁就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与RNA,产生核糖体得细胞器。染色质与核仁都被液态得核基质所包围.

四川大学普通生物学题库及答案

四川大学普通生物学试题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同时注意相应的英文名词) 生物膜干扰素稳态光周期诱导光合磷酸化光敏色素 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 菌根 双受精 生物节律 等位基因 细胞分化 基因库 非共质体途径 内皮层 无氧呼吸 再生作用 适应 原核细胞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体液免疫形成层克隆共质体途径细胞周期 三羧酸循环 世代交替 蛰伏 基因库 内皮层 无氧呼吸 再生作用 适应 应激性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原肠胚 中心法则 内起源 协同进化 成花素 光能细菌 病毒粒子 反馈调节 基因突变 细胞外消化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光呼吸 春化作用 化能细菌 内吞作用 无限维管束 细胞分化 稳态 基因文库 菌根 生态位 光系统 食物链 生物多样性 环境容量 群落 二次污染物 不可再生资源 种群 质壁分离 年轮 抗原 体循环 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领地行为细胞克隆选择学说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压力流假说 团聚体学说 内聚力学说 灾变论 大气圈 学习 血液循环 周围神经系统 腐食性营养 染色体组型 细胞骨架 酶 细胞周期 减数分裂 肺活量 有丝分裂 变态 生态金字塔 遗传漂变 基因工程 生物节律 微球体学说 本体感受器 生物钟 多倍体 拟态 渐变式进化和跳跃式进化 自然发生说 自然分类 五界系统 病毒和反病毒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口动物后口动物

生态系统 生态幅 最低量定律 寄生和共栖 化学互助和拮抗 生态位 顶级群落 生物地化循环 稳态 耗散结构 生物大分子 胞饮作用 端粒 内环境 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干细胞 反射弧 光周期 双受精 孤雌生殖 孢原细胞 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上位效应 抑制基因互补基因 转化 中心法则 操纵基因结构基因 遗传漂变 异地物种形成 协同进化趋同进化共进化趋异进化 人口问题 第二部分:填空题 ⒈细胞呼吸全过程可分为糖酵解、 、 和电子传递链。 ⒉细胞核包括核被膜、 、 和核仁等部分。 ⒊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 两部分组成。 4.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着 隔离,同一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着 隔离。 5.细胞周期包括 和 两个时期。 6.神经组织是由 细胞和 细胞组成的。 7.异养营养可分为吞噬营养和 。 8.DNA和RNA的结构单体是 。 9.消化管管壁的结构由内至外分为4层,即粘膜层、 、 和浆膜。 10.肌肉单收缩的全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即 、 和舒张期。 11.横隔膜升降引起的呼吸动作称为 呼吸。 12.形成层细胞切向分裂,向外产生 ,向内产生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第3版

3:生命系统的层次: a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环境的总和地球表面 b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命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 系统) c 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并相互作用的2 种或更多种群的集合武汉大学的生物 群落 d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个体的集合武汉大学的乌鸦 e个体:一个生命体麻雀、野兔、人 f 系统:2 个或更多器官构成,执行特殊的生理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g器官:2种或更多类型组织构成,具有特殊功能胃,肺 h组织:由相同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具有特殊的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i细胞:生命的最小单位上皮细胞、红细胞 j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 k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H2O、葡萄糖、DNA l原子:一种元素的最小粒子氢原子、氧原子 m亚原子粒子: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生命的本质:能够新陈代谢、自动调节和自我增殖的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协调统一,形成了生命系统的有序运动。/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和进化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和环境的统一 (一).。复习细胞学知识: 1,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差别很大,但其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 细胞A:细胞核核质:含有染色体→DNA、RNA,核仁: B:细胞膜电子显微镜下:内、中、外3三层结构分子水平:按一 定规律排列的蛋白质磷脂分子以及糖类。/功能:物质运输,防止生命 所需物质渗出,调节水、无机盐类和营养物质进出,选择性渗透膜。信息传递, 激素、神经递质、药物需通过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相应受体的作用。 C:细胞壁植物细胞所特有 D:细胞器 ?内质网:膜性管道系统,核糖体附着于粗面内质网上,滑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泡状结构,对细胞内一些分泌物的储存、加工和运输 ?线粒体:细胞内物质氧化磷酸化,产生能量,能量代谢中心。能量的用途: 维持细胞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比如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细胞内的各种生化 反应。 ?溶酶体:多种酶,物质的消化,废物的排泄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质体:为绿色植物所特有。包括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细胞分裂1.无丝分裂2.有丝分裂3.减数分裂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加→分裂→细胞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多细胞动物的生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经过分化、生长而形成一 个有机体。 囊胚早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彼此相似,随着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形态、大 小、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变化,以至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群—-组织(二):高等动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动物、细菌、真菌、多细胞藻类;植物界;动物界。 3.四界分类:由美国人科帕兰(Copeland)提出。 原核生物界:包括蓝藻和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等多种微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和单细胞的藻类。动物界。植物界。 4.五界分类:195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提出五界分类法: 原核生物界: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蓝藻。特点:环状DNA位于细胞质中,不具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器无膜,为原核生物。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藻类。特点:细胞核具核膜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内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命体细胞作为基本单位的组构,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生物有机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由一层质膜包被:质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来,并成为它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口。在化学组成上,细胞与无生命物体的不同在于细胞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外,还含有种类繁多的有机分子,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由这些分子构成的细胞是结构异常复杂且高度有序的系统,在一个细胞中除了可以进行生命所需要的全部基本新陈代谢活动外,还各有特定的功能。整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其组成细胞的功能的总和。 2.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生物分界代表性人物?如二界系统为瑞典林奈。 界、门、纲、目、科、属、种(递减) 林奈:二界系统、海克尔:原生生物界惠特克: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3.在五界系统中,为什么没有病毒? 五界系统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不包含在五界系统中。 4.在二界或三界系统中,细菌、真菌均隶属于植物界,在五界系统中,它们都从植物界中划出来,或独立或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二界系统中,细菌和蓝藻属于植物界,但是它们的细胞结构显然处于较低水平,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核(染色体是一个环状的DNA分子,没有核膜),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蓝藻和某些细菌有光合作用,但不应因此就把它们放入植物界。它们有光合作用只是说明生命在进化到原核生物阶段就有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真菌是是进化的产物,腐食营养,独立为真菌界。 6.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如何深化和发展了人们关于生物界统一性的认识? 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细胞是由相同的组分如核酸、蛋白质、多糖等分子所构建的。细胞内代谢过程中每一个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所催化的,而酶是一种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的方式连接而成。各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是由蛋白质长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决定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或RNA。所有DNA都是由相同的4种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的方式连接而成的长链。2条互补的长链形成DNA双螺旋分子。沿着DNA长链的核苷酸序列决定蛋白质长链上氨基酸的序列,进而为每一个物种、每一个生物体编制蓝图。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都受到来自DNA的信息的调控。在所有的生物中,遗传信息的方向是相同的,使用的是同一种遗传密码。这些事实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DNA→RNA→蛋白质的遗传系统是生物界的统一基础。这就令人信服地证明所有生物有一个共同的由来,各种各样的生物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整个生物界是一个多分支的物种进化系谱。 8.为什么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地球形成之初,以酸性气体为主,经历37亿年的生物和环境协同进化,使今日地球的表面环境作为我们的家园“恰到好处”,大气中的C02浓度正好使地表温度适合生物生存,并有效地防止了地表液态水的过度蒸发,保持了一个生物生存的液态水圈;大气中含有足够的分子态氧,保证了生物的呼吸和岩石的风化,而岩石的风化提供了生命所需的矿物质,并且大气中的氧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的紫外线辐射,保护了地表生命;氧化性大气圈还能使大多数陨石在到达地表之前燃烧掉。储存在地下的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生命活动的产物。这一切都依赖于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提供,要维持这种环境的物理状态,仍然需要地表上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得以维持的支持系统。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一、二、三章 1生物的特征:①特定的组构②新陈代谢③稳态与应激④生殖与遗传⑤生长与发育 ⑥进化与适应 2、生物界的分界以及阶元: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与动物界。 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3、生物界的结构层次特点:生物界就是一个多层次的有序结构,生命的基本单位就是细胞,在细胞这一层次上还有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假说与实验、模型实验。 5、多样性中存在着高度统一的特点。 6、同位素示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显示某种原子在生物体内的来去踪迹。 7、多聚体:由相同或相似的小分子组成的长链 8、单糖的结构与功能:①有许多羟基,所以单糖属于醇类②有羰基 细胞中用作燃料的分子主要就是葡萄糖,葡糖糖与其她单糖也就是细胞合成别的有机分子的的原料。 9、脂肪的功能:①脂质中主要的贮能分子②构成一些重要的生理物质③维持体温与保护内脏,缓冲外界压力④提供必需的脂肪酸⑤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⑥增加饱腹感。 10、磷脂的结构:结构与脂肪内似,分子中只有两个脂肪酸,另一个酸就是磷酸。 1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就是生物大分子,通过酸、碱或者蛋白酶的彻底水解。可以产生各种氨基酸。因此,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氨基酸。 12、生物体离不开水的七个特征:①水就是极性分子②水分子之间会形成氢键③液态水中的水分子具有内聚力④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水能缓与温度的变化⑤冰比水轻⑥水就是极好的溶剂⑦水能够电离。 13、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两个由磷酸基团与糖形成的主链缠绕在一起,含氮碱基主动伸出,夹在双螺旋之间。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②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与一个小沟,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识别③两条DNA链依靠彼此之间形成的碱基结合在一起④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 14、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趋势:①“一切生物学的关键问题必须在细胞中找寻”细胞就是一切生命活动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问题,两者的关系就是,遗传在发育过程中实现,发育又以遗传为基础。③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用分子生物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方法,深入研究真核细胞 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以期从根本上揭示遗传与发育的关系、细胞衰老、死亡及癌变的机理等基本的生物学问题,为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④两个基本点:一就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细胞内外信号就是如何传递的;二就是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如何构建与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使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⑤蛋白质组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随着一大批模式生物基因组结构的阐明,研究的重心将回归到在细胞的水平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即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同时对糖类的研究将提升到新的高度。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裹形成的细胞核,而真核就有;另外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而真核细胞中有多种细胞器。 16、真核细胞细胞核的结构;细胞核包括核被膜、核基质、染色质与核仁。核被膜就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外膜可延伸于细胞质中的内质网相连;染色质就是核中由DNA与蛋白质组成,含有大量的基因片段,就是生命的遗传物质;核仁就是核中颗粒状结构,富含蛋白质与RNA,产生核糖体的细胞器。染色质与核仁都被液态的核基质所包围。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标准答案

第二章问答题 1 为什么脂肪比糖类更适合作为动物的能量贮藏物质? 答:等量的脂肪比糖类含的能量多,脂肪属于油脂,主要是不饱和烃的混合物,其中的碳和氢的含量很高,糖类(葡萄糖)是多羟基的醛,有羟基在,自身就含有更多的氧元素(处于氧化态)。人体代谢是氧化反应,所以脂肪能量高。 2 请简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其中高级结构是由低级结构决定的吗?是什么力量保持四级结构的稳定? 答: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多条多肽链(两个或两个以上)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更为复杂聚合物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描述蛋白质亚基空间排列以及亚基之间的链接和相互作用,不涉及亚基内部结构。高级结构是由低级结构决定的。 蛋白质亚基之间主要通过疏水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作用力形成四级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疏水作用。 3 分类在外太空寻求生命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有没有水的存在,为什么?请说明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答: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任何反应都要在这里才能进行。同样它也参与生物的代谢。生物体60%-70%都是水,故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1水是细胞的良好溶剂。○2水在生命体内可以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3细胞内的代谢都在水中进行。○4细胞中的结合水是细胞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4 列出DNA结构与RNA结构的三个区别 答:○1组成的五碳糖不一样,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 ○2DNA是双链,RNA是单链。 ○3DNA为双螺旋结构,RNA是无规则的。 5 细胞中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大分子?举例说明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答: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糖类:葡萄糖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质:脂肪是生物体主要的贮能物质。磷脂、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1是细胞结构的基础(结构蛋白)○2贮藏(卵清蛋白)○3防御(抗体)○4转运(血液中的血红蛋白)○5信号(激素)○6催化(酶)○7运动(收缩蛋白)核酸:DNA是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mRNA可以转录遗传信息,tRNA转运氨基酸。rRNA是核糖体的结构组成。 第四章细胞代谢名词解释 ATP:腺苷三磷酸的缩写。是一种核苷酸,有3个磷酸基团,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酒精发酵:酵母菌利用丙酮酸氧化NADH,丙酮酸转变为CO2和乙醇的过程。 乳酸发酵: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分解为乳糖,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就是葡萄糖的分解,最终产物是丙酮酸。 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过程中合成ATP的反应。 细胞呼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过程。 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以及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反应:光照条件下,叶绿体的基粒片层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经过电子传递,水的光解,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以ATP和NADP中的形式贮存,产生氧气。 碳反应:叶绿体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将CO2固定,使之转变成葡萄糖的过程。C3植物:直接利用空气中的CO2形成光和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笔记

普通生物学笔记(陈阅增) 普通生物学讲课文本 绪论 思考题:1.生物的分界系统有哪些?2.生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动物学?4.什么是细胞学说?其意义是什么?5.学习和研究动物学有哪些方法? 一、生物分界:物质世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二部分组成。 非生物界:所有无生命的物质,如:空气、阳光、岩石、土壤、水等。 生物界: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非生物界组成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 生物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种生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等方面有着千差万别,变化无穷,共同组成了五彩缤纷而又生机勃勃的生物界。 最小的生物为病毒,如细小病毒只有20nm纳米,它是一种只有1600对核苷酸的单一DNA链的二十面体,没有蛋白膜。最大的有20-30m长的蓝鲸,重达100多吨。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除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同化作用或称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把从食物中摄取的养料加以改造,转换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把能量储藏起来的过程。 异化作用或称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将自身的组成物质进行分解,并释放出能量和排出废物的过程。 3.生物都有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任何生物体在其一生中都要经过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才能从幼体长成与亲代相似的 个体,然后逐渐衰老死亡。这种转变过程总称为发育。当生物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就能产生后代,使个体数目增多,种族得以绵延。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4.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在繁殖时,通常都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后代,这就是遗传。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一样,这种不同就是变异。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间的区别。生物的变异性才能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 (二)动物的基本特征:动物自身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食物从外界获得自身建设所需的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 (三)生物的分界: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万种,但每年还有许多新种被发现,估计生物的总数可达2000万种以上。对这么庞大的生物类群,必须将它们分门别类进行系统的整理,这就是分类学的任务。 1.二界分类: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生物分为二界:植物界、动物界。 2.三界分类: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三界分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