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最新推荐)

其他?
仁爱| 卓越| 奉献| 创新
2020 ASCO 涉及4项口头发言
仁爱| 卓越| 奉献| 创新
ASCO 10005(标准剂量-回顾性研究)
• 真实世界里,与单免疫治疗相比,双免疫治疗ORR(32% vs 13%)与OS(20.4 vs 8.8 mo)更优; • 安全性方面,G3/4级副反应,双免疫组31%,Ipi组33%;
OpACIN-neo研究
仁爱| 卓越| 奉献| 创新
ASCO 10002 PRADO研究-小结
Q3:近期看大手术可以不做远期疗效?
• 研究进一步证实了OpACIN-neo研究使用的低剂量Y药联合O药的高缓解率且低毒; • 影像学缓解率(低)与病理缓解率(高)不一致; • 与TLND(治疗性淋巴结清扫)相比,标记性淋巴结切除手术方式降低了副反应,提高了生活质量; • 从近期研究结果看,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获得CR或接近CR的患者,可以避免大手术.
仁爱| 卓越| 奉献| 创新
ASCO 10004(剂量减量/疗程不减)
• 低剂量ipi(1mg/kg)联合K药显示了显著的抗肿瘤效应,iORR为27%; • 低剂量ipi(1mg/kg)联合K药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27%)要低于标准剂量的Y药联合O药的发生率
(59%,历史数据)
仁爱| 卓越| 奉献| 创新
新辅助目前不是临床常规,特别是肢端型和粘膜型患者 需要降期的手术患者只建议BRAF突变的患者(疗效好)
仁爱| 卓越| 奉献| 创新
三、PD-1单抗耐药后治疗策略
10003 10004 10005 10006
仁爱| 卓越| 奉献| 创新
SITC于2020.3耐药定义
晚期治疗——原发耐药:PD/SD<6m;继发耐药:CR/PR/SD>6m 辅助治疗——原发耐药(早期复发):<12周;晚期复发:>12周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齐忠慧;斯璐【摘要】恶性黑色素瘤病死率高、预后差,但随着基础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过程所进行的免疫治疗正进入一个新时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获得可观改善.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围绕PD-1单克隆抗体、CTLA-4单克隆抗体、免疫联合治疗展开.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mab单用、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以及Talimogene laherparepvec均已被证明是有效和安全的,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该文概述了目前免疫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前景及挑战.【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7页(P997-1003)【关键词】恶性黑色素;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联合治疗【作者】齐忠慧;斯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恶性程度极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1]。
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较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OS为24%~29%,ⅢC、Ⅳ期患者5年OS仅10%~19%。
传统化疗单药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均小于20%,BRAF抑制剂的ORR虽达50%,但存在爆发性耐药问题。
白细胞介素2、肿瘤疫苗、过继T细胞疗法因为不良反应重或疗效欠佳未得以推广[2-3]。
相比之下,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首的免疫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OS,降低死亡及复发风险,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前哨淋巴结(SLN)是 指 最 先 接 受 肿 瘤 引 流 的 第 一站区域淋巴结。 一般认为,如果 SLN 没有肿瘤细 胞转移, 那么其他区域性淋巴结发生肿瘤转移的可 能性极小。 目前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是明 确分期, 决定是否淋巴结清扫及估计预后的手段 。 [13] Gershenwald 等认为 SLN 的状态是预测患者预后的 重要因素,伴有 SLN 转移患者的死亡率是 SLN 阴性 患者的 6.5 倍 。 [14] 有研究显示 SLN 阴性和阳性患者 的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0.1%和 58.1%[15]。 2.1.3 淋巴结清扫
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 2023 年 第 13 卷 第 6 期 900 ~ 906Current Biotechnology ISSN 2095‑2341进展评述Reviews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张鹏晓1 , 胡念2*1.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2.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上海 201499摘 要:皮肤癌是临床中皮肤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 )侵袭性最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主要与紫外线辐射引起黑色素细胞突变有关,具有极强的免疫原性,研究CM 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黑色素瘤;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微环境DOI :10.19586/j.20952341.2023.0094中图分类号:Q939.91, R739.5 文献标志码:A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Action Mechanism of Melanoma ImmunotherapyZHANG Pengxiao 1 , HU Nian 2*1.School of Heal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hanghai 200093, 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 Affiliated Sixth People ’s Hospital South Campus , Shanghai 201499, ChinaAbstract :Ski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dermat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 , and among which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 ) is the most aggressive one. With the change of people's lifestyle , the incidence of melanom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 and its development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mutation of melanocytes caused by ultraviolet radiation , which is extremely immunogenicity , and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M development is crucial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immunotherapy of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and its related mechanisms of action ,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treatment of melanoma.Key words :melanoma ; targeted therapy ;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 tumor microenvironment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 CM )是最具有转移性的人类癌症之一,在人类生活方式改变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
黑色素瘤的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黑色素瘤的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从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到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每一种治疗方式都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而随着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逐渐成熟,对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印戒细胞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激发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达到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而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在于寻找到恰当的免疫刺激剂。
目前,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已经在黑色素瘤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印戒细胞免疫治疗还存在一些安全性的问题,但是它的疗效已经得到过多项研究的证明。
以下将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和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一、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1975年,Zagala等人在研究黑色素瘤细胞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杀伤黑色素瘤细胞能力的T淋巴细胞,他们将这种细胞称之为“印戒细胞”。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针对印戒细胞的特性,寻找针对黑色素瘤细胞的新型治疗方法。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逐渐得到了应用。
当前,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疗效印戒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针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众多学者和科研人员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以下就是一些重要的疗效研究:1. Melanoma Antigen Recognized by T Cells 1(MART-1)的免疫治疗MART-1是黑色素瘤细胞中常见的抗原,它对印戒细胞免疫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Lakhani等人研究发现,在接受MART-1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可以产生免疫反应,有效地杀伤黑色素瘤细胞。
而这种治疗的副作用也相对较小,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出现。
2020ASCO指南:皮肤非皮肤黑色瘤的系统治疗推荐要点

2020ASCO指南:皮肤/非皮肤黑色瘤的系统治疗推荐要点自2011年伊匹木单抗问世以来,黑色素瘤的系统治疗发生了迅速变化。
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有9种新药获批用于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的治疗,同时还有4种药物获批用于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
使用这些新疗之后,黑色素瘤的长期存活率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世界范围内,由于大多数国家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与黑色素瘤治疗相关的临床负担一直在增加,加之黑色素瘤治疗成本的上升,合理选择合适、基于证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为了给临床医生提供黑色素瘤全身治疗的专业指导,ASCO专家组审查了皮肤和非皮肤黑色素瘤相关研究,包括34项临床研究、1项荟萃分析、1项回顾研究,最终针对4个方面的临床问题形成了14条推荐意见。
问题1:哪些新辅助治疗方案(单药或联合)被证明能为符合切除条件的成人皮肤黑色素瘤带来临床获益?是否有亚组患者(例如,临床特征、生物标记物状态)或多或少地受益于这些选择?推荐1对于可切除的局部或远处转移皮肤黑色素瘤成人患者,目前不推荐也不反对常规使用新辅助治疗。
应尽可能地提供或推荐患者参加临床试验(类型:无推荐;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不适用)。
问题2:哪些辅助治疗方案(单药或联合)被证明对可切除(II、III、IV期)皮肤黑色素瘤成人患者有临床获益,是否有亚组患者(例如,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状态、淋巴结清扫v前哨淋巴结)或多或少会受益于这些治疗选择?推荐2.1临床试验除外,对于已切除Ⅱ期黑色素瘤患者,不应给予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或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辅助治疗(类型:非正式共识;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中等)。
推荐2.2对于BRAF野生型、切除ⅢA/B/C/D期患者,可给予以下治疗选择:纳武利尤单抗×52周或帕博利珠单抗×52周。
不推荐伊匹木单抗和大剂量干扰素用于常规辅助治疗(类型:基于证据;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详见表2。
声明: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中,不包括前哨淋巴结转移灶<1mm的III期患者。
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是2 0  ̄2 0 年 IB n l 的 两项 0 4 0 5 I fI 期 I 试验均 是 阴性 结果 ,AM HG 研究 I 】 H 显 示低 剂 黾 干扰 素 没仃 提 高R S I F ¥ ] O ,E RC 85 试验应 用 ¨等剂 S OT 19 2 j ] 量1 扰素 也没有 提岛P S(a cc 二 F H no k
P= .0 ),而 联合D I 组印未见 O 0 45 TC
低危患 顾 项
目 前基因重组Q 干扰素包括Q 2 o, Ds 优势 (a eC Rdv a sn F的 Gr , an b
P is ,e 』 2 0 )。 ,Ln eR t . 0 8 a 2 高剂量干扰素
( I  ̄ I 期 )的辅 助 治疗 。最 IB UI I
l S l o ir P t 1 1 9 )。 a a m n e e ,e .9 8 a 在 A M G的 前 瞻 性 随 机 研 究 也 MC 示可 以延长 九病 生存期 (F D s) ( 0 0 )( e a b r e H o e P= . 2 P h m e g r ,S y r H t i e f t 』 1 9 )。但 ,S e n r ,e . 9 8 a
1低剂量和中等剂量干扰素 .
W O 个 中 心 的首 个 随 机 研 究 H多 显 示 ,麻 用 低 剂 量 和 中等 剂 量 干
扰 素不提 高总 生存 ( 5 S 7 ) 3 %V .3 %
已有 三个 人型 随机临床 试验
评 价 高 剂 量 十 扰 素 ( i h D e t o tg S Itreo,HI nefrn D )对 商危黑色素瘤
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一
6 2 4 4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 中具有较强的抗癌 活性 和较好 的耐受 性 。但最近一次 大规模 的二期 临床试 验关于 比较 A Z D 6 2 4 4与 替莫唑胺 ,A Z D 6 2 4 4的反 应率 只有 1 2 % ,并 且在 P F S上也 没 有有任何 的优势 。
பைடு நூலகம்
的经常突变激活提供 了潜在的理论基础 ( 例如 ,经常出现的 B— 制剂 A Z D 6 2 4 4和替莫唑胺比较 ,反应率没有提高 ,对 P F S也没有 R a f V 6 0 0 E突变) 。由于 B R A F突变几率 和致癌潜力相 对较 高 ,研 影响。相 比较而言 ,G S K l I 2 0 2 1 2更有前途 ,反应率约为 4 0 %,并 究者长期致力于开发选择性抑制 B R A F的药物 。开始 尝试使用索 且现在正处于和 B R A F抑制剂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阶段。 拉非尼治疗黑色素瘤患者 ,由于索拉非尼对靶标 B R A F选择性较 2 . 2.1 AZD62 4 4 差 而导 致 对 野生 型 B R A F产 生 脱靶 效 应 ,治 疗效 果 不 是很 成 A Z D 6 2 4 4 / S e l u m e t i n i b( 图4 )是该 类药 物 中第一 个进 入 临 功 。最近开发 出了一些高选择性的药物 ,只对突变 型 B R A F 床一期 的药物 , 目前 已进 入针对 多个肿 瘤株 的临床 二期 研究 。 产 生抑制作用 ,对野生型 B R A F几乎不产生作用。 ME K信号分子抑制剂 A Z D 6 2 4 4联合化疗在 动物模 型 中已经 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近年来,黑色素瘤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数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诊疗模式日新月异。
2020年黑色素瘤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BRAF 突变患者靶向或免疫治疗选择以及免疫治疗进展后策略两方面。
本文对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研究进行回顾和解读。
01新辅助治疗进展OpACIN-neo研究结果发现,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 高达77%,值得注意的是,pRR患者复发率仅2%(1/64),但pNR 患者复发率高达62%(13/21),提示不同病理缓解率患者其生物学行为也不同,治疗不应一概而论[1]。
因此,PRADO研究提出根据淋巴结切除的病理缓解率指导后续治疗的理念,对于pCR患者建议观察,pPR患者建议行淋巴结清扫,pNR患者建议淋巴结清扫后接受辅助治疗。
今年ASCO年会首次公布了该研究的初步结果: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为71%,pCR为50%,其中pCR患者AE发生率低于其他患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FS数据等有望在明年公布[2]。
目前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模式、辅助治疗时间、影像学评价和病理学评价结果不一致、新辅助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都在摸索阶段,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为我们指引方向,使新辅助治疗可以更加个体化。
02辅助治疗进展目前皮肤黑色素瘤标准辅助治疗方案包括PD-1单抗和BRAFi+MEKi,并已明确写入国内外指南。
既往研究数据表明,PD-1单抗可降低35%-43%复发风险,靶向治疗为53%,两者均有RFS获益,但辅助治疗的RFS获益能否转化为OS获益、不同分期获益是否有差异、BRAF突变患者辅助优选靶向还是免疫治疗等仍没有定论[3]。
今年相关研究进一步更新了生存及分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1、PD-1单抗辅助3年/4年生存数据更新2020年ASCO和ESMO年会上分别更新了KN-054(3年)和CM-238(4年)研究的生存随访数据[4-6],进一步验证了Pembro/Nivo 用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疗效优于安慰剂/Ipi(表1)。
从研究结果看,笔者认为:①PD-1单抗辅助治疗有望改善患者OS:KN-054研究仍未公布OS数据,但其3年PFS%高达64%,且HR明显小于0.7;当前数据来看其RFS获益很有可能带来OS的获益。
另外,CK-238研究没有达到期待的最终OS获益优势,但是生存曲线开始呈现分开的趋势,Nivo能否扭转OS的局面,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
②不同分期均有获益: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分期亚组的RFS均优于对照组,且分期越早,免疫辅助治疗获益似乎越明显。
③BRAF突变患者也可获益。
④II/IV期黑色素瘤缺乏辅助治疗证据:两项研究均未纳入IIB、IIC期患者,且CM-238研究中仅有少数IV期患者,而IIB、IIC、IV期患者均为高复发风险人群,其能否在免疫辅助治疗中像III期患者一样获益尚不明确,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探索。
2、D+T辅助5年生存数据更新2020年ASCO年会上口头报告了COMBI-AD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结果提示一半以上患者靶向联合辅助治疗5年内未复发,复发死亡风险降低49%[7](表2)。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Ⅲ期黑色素瘤双靶辅助治疗随访时间最长的临床研究,最新的生存随访结果提示D+T辅助可获得长期、持久的高RFS获益,且不同分期(AJCC 8版)患者均有RFS获益,分期越晚获益似乎更明显,提示辅助治疗策略可能要根据分期细分,但还需要更多研究数据的支持。
研究虽未公布OS结果,但双靶组患者RFS曲线趋于平稳,似乎达到了平台期,有望转化为OS获益。
另外,BRAF 突变患者优选靶向还是免疫治疗也是讨论的热点。
将KN-054研究中BRAF突变亚组和该研究D+T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3年RFS%相近(62% VS 59%),降低复发风险也相近(0.49 VS 0.53),提示在BRAF突变患者中选择免疫或靶向辅助治疗似乎无显著差异,但尚无定论。
期待更长时间生存数据的对比和头对头临床研究的开展。
03晚期治疗进展黑色素瘤晚期治疗中,化疗有效率仅10%左右,而靶向治疗有效率约60%[8],免疫治疗有效率约40%[9,10],靶向和免疫治疗彻底改变了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改善了患者预后。
但随着治疗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分别出现了疗效突破的瓶颈期和免疫耐药的深水区,其中靶免序贯、靶免联合一直是研究热点,免疫耐药后的治疗策略更是研究难点。
前期数据多来自于回顾性分析,今年公布的多项头对头和前瞻性研究结果,给了我们更多提示。
1、SECOMBIT研究结果首次公布KN-054和COMBI-AD研究提示我们,BRAF突变患者中免疫与靶向辅助治疗似乎无显著差异,那么,一线免疫与一线靶向治疗是否有差别?CM-067研究的5年生存随访数据显示,BRAF突变患者使用双免优于野生型患者;但今年ASCO会议的一项真实世界回顾分析却得到相反的结果[11]。
靶免序贯的顺序目前尚无共识,临床中更多是基于患者的肿瘤负荷选择,缺乏大型序贯研究的前瞻性证据。
基于此,DREAMseq(III期)、SECOMBIT(II期)、ImmunoCobiVem(II 期)、EORTC EBIN(II期)研究陆续开展。
今年ESMO年会上首次公布了SECOMBIT研究结果,数据表明,靶向序贯免疫似乎更有优势。
SECOMBIT研究自2015年开始设计,分成3组,每组预计入组70例患者:A组双靶进展后换用双免(E+B→N1+I3),B组双免进展后换用双靶(N1+I3→E+B),C组在B组基础上增加靶向诱导期(E+B×8w→N1+I3→E+B)[12]。
中位随访时间为17个月(表3)。
研究结果表明3组各有特点:A组ORR最高,mPFS最长;B组DOR最长,2年PFS追平其他两组,但ORR和mPFS不及其他两组,不良反应及停药比例最高;C组CR%、DCR最高,2年PFS%最好,不良反应最轻。
综上来看,A组疗效优势最大,C组次之,B组整体略逊一筹,BRAFi+MEKi仍然是BRAF突变患者快速减瘤的标准治疗。
但此次公布的是研究早期结果,其主要研究重点——OS数据目前暂未报道,B组是否有可能后来居上尚不得而知。
另外该研究采用N1+I3的剂量联合,毒性反应明显,N3+I1的联合能否减毒增效有待商榷。
期待其他三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公布。
2、靶免联合三大研究对比靶向治疗起效快、有效率高但存在爆发耐药,免疫治疗起效慢但可长期获益[13,14],靶免联合能否相辅相成?基础研究表明,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存在潜在协同作用,究竟靶免联合能否实现1+1>2?2020年ASCO、AACR大会共入选了2项关于靶免联合的重磅研究(COMBI-i和IMspire 150),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更高级别的研究证据(表4)[15-17]。
上述3个研究都是双靶+免疫(PD-1/PD-L1)对比双靶的头对头研究,仅有IMspire 150取得了阳性结果(全球首个III期研究),另外两项为阴性结果。
分析失败原因如下:①导入期设计:仅有IMspire150研究设计了为期28天的靶向治疗导入期,使三药组患者的耐受性更好,同时利用靶向治疗杀伤部分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协同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②研究设计终点及统计:COMBI-i和KN-022研究的预设目标可能过高,虽然PFS在数值上有优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故为阴性结果。
③药物毒性:失败的两个研究中因AE导致频繁的剂量调整,三药组中更多患者因AE停药,也可能影响了疗效。
④药物选择:PD-1单抗和PD-L1单抗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PD-L1抗体在安全性方面可能更具优势,毒副作用更低,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3大研究中2败1胜,是否代表了靶免联合并不适用呢?从mPFS 可以看出,三药组较双靶组延长PFS时间4-5个月,三药组中位持续缓解时间较双靶组也更长,提示靶免联合仍有效,不应被全盘否定。
针对导致研究失败的可能原因,后续仍有调整和优化的空间,如扩大样本量、优化实验流程、研究终点,把控毒性。
整体而言,靶免联合依旧有前景,但如何减毒增效、如何选择联合药物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PD-1单抗进展后研究汇总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一直走在前列,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免疫耐药的问题也日渐严峻。
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PD-1单抗耐药后的治疗策略,如PD-1单抗+NKTR-214(一线,n=11,ORR为64%,DCR为91%)、Pembro/Ipi+TLR9激动剂(ORR 40%左右)等[18,19]。
今年公布的双免联合、TIL疗法、Pembro+仑伐替尼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向。
今年ASCO年会上口头汇报了一项PD-1单抗治疗进展后双免的研究结果:共入组70例患者,其中60例为PD-1单抗单药治疗后进展(10例辅助进展),10例为联合治疗后进展;ORR为31%,其中4例CR,17例PR,与今年另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相似[20];mPFS为4.7个月(95%CI:2.8%-8.3%),6个月PFS%为45%(95%CI:33%-57%)。
这是全球首个最大的PD-1进展后双免的前瞻性研究,提示有近1/3的患者仍可从双免中获益;亚组分析中肝转移、脑转移、LDH升高患者也有获益,但是肢端(7例)和黏膜(1例)亚型以及辅助治疗进展后的患者效果欠佳[21]。
该研究肯定了PD-1单抗进展后双免(Ipi 1)的疗效,后续应更加关注获益人群筛选。
TILS(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近年来成为实体肿瘤中最具潜力的新型治疗手段,其在多种临床难治实体肿瘤中取得了令人惊艳的临床效果。
今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TILS在黑色素瘤中的疗效。
C-144-01是一项I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66例既往免疫(100%接受过PD-1单抗治疗,80%接受过CTLA-4单抗治疗)、靶向(23%)多线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44%患者有肝或脑转移,平均靶病灶直径总和106mm,40.9%患者LDH水平升高。
TILS治疗后ORR仍高达36.4%,其中2例达到CR,22例达到PR,DCR为80.3%,mDOR 仍未达到[22]。
TILS可谓不负众望,在黑色素瘤难治人群中取得了近40%的ORR,即使PD-L1阴性的患者也有响应,这给免疫耐药患者和难治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但是TILS的制备工艺复杂,后续的大样本量研究和推广可能面临一定困难。
Pembro+仑伐替尼同样在肾癌、子宫内膜癌、头颈部肿瘤中显示了高有效率(最高52%)。
今年JCO发表了LEAP系列研究(IB/II 期),“可乐组合”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ORR为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