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各时期男子服饰(图)

清朝各时期男子服饰(图)
清朝各时期男子服饰(图)

皇太极皂靴

顺治礼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顺治吉服-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

顺治吉服-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

顺治吉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顺治便服-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

皇太极皂靴

顺治礼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顺治吉服-明黄色纱缀绣八团龙袍

顺治吉服-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

顺治吉服-黄色纱绣四团金龙夹衮服

顺治便服-黄色云龙妆花缎夹裤

康熙礼服-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

康熙礼服-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

康熙行服-黄色金龙妆花纱男朝袍

康熙行服-石青缎貂皮行褂

康熙行服-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康熙行服-香色夔龙凤暗花绸皮行服袍

康熙行服-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

康熙行服-油绿色云龙暗花缎绵行服袍

康熙便服-蓝色宁绸紧身

康熙常服-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康熙雨衣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康熙红色纳纱彩绣龙凤辑米珠高靿绵袜

康熙蓝色暗花缎拉锁绣荷花山水纹绵袜

康熙蓝色缎绣团凤绵袜

康熙浅绿绸绣凤头绵袜

康熙浅杏黄缎绣五谷丰登绵袜

康熙驼色缎平金百鸟纹绵袜

康熙黄云缎勾藤米珠靴

康熙蓝色漳绒串珠云头靴

雍正礼服-红色金龙妆花缎皮朝袍(祭日)

雍正礼服-明黄色彩云金龙妆花缎皮朝袍

雍正礼服-石青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

雍正礼服-月白色云龙妆花纱袷朝袍(祭月)

雍正吉服-黄色缎绣云龙狐皮龙袍

清朝服饰之旗装

清朝服饰之——旗装 清代,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服装形制代替了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的服装形制,旗装成为其代表性服饰。由满洲旗人设计制作,并作为所有旗人(男女老幼)统一的一种袍式服装叫旗装,满语称“衣介”。旗装又叫“旗服”。清代的旗装用料节省、制作简便。“衣皆连裳”与汉族服饰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轮廓,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 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突出修长曲线的秀丽旗袍,成为了满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温柔内涵。 旗鞋 满族妇女从小骑马,从不裸脚。故贵族妇女普遍穿着的鞋被称为“旗鞋”。 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

鞋” 、“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旗鞋的木跟镶装在鞋底中间,三寸多高,整个木跟用白细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绫或涂白粉,俗称“粉底”。旗鞋的面料为绸缎,上绣五彩图案。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清代后妃的鞋有元宝底、花盆底和高底三种形式。 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旗头 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清军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满族妇女的发式和汉族妇女的发式相比,显得高大和夸张,具有艳丽夺目的效果。 旗头于清代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开始流行,其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清朝满族(旗人)妇女束发于头顶,梳成“单髻”或“一字髻”。其型制分:旗头座和两把头。

清朝皇帝列表 清朝历代皇帝简介

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及在位时间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及在位时间 清朝皇帝顺序列表 努尔哈赤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大清一共十二帝,末代宣统最悲伤。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旭、宣统 或 清朝皇帝顺序介绍 1、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 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开国之君,清朝建立后被追封为清太祖。主要成就有统一女真部落,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 2、皇太极(1592—1643年)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后金的第二位大汗,是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清朝的开过皇帝,前后在位17年,大力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主要针对明作战,确定满族族名,建立清国,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主要成就两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促进满族封建化; 3、顺治皇帝(1643年--1661年) 清世祖顺治皇帝即爱新觉罗·福临,皇太极第九子,6岁继帝位,25岁驾崩,在位18年,是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 主要成就:迁都北京,整顿吏治,稳定秩序,统一全国 4、康熙皇帝(1654--1722年)

清圣祖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在位61年之久,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一个皇帝,被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窗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主要成就:擒鳌拜、平三藩、台湾,亲征准噶尔,大败沙俄侵略军,发展经济 5、雍正皇帝(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清世宗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帝有效地改善了吏治,增加了国库收入,为乾隆朝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主要成就: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推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改革,设立军机处 6、乾隆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影视剧中的乾隆皇帝,在位60年,让出皇位后有训政多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63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后期奢靡,闭关锁国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 主要成就:清朝达到全盛,开创十全武功,内外宾服 7、嘉庆皇帝(公元1796年登基(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古代服饰得变迁 服饰就是人类特有得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得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得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得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得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就是享誉世界得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得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得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得变迁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得重要一页。 遥远得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得啃咬,风雨得侵袭,保护身体。或者就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得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得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得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得出现就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得开端,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得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与纺织丝绸就是相当早得。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得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得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得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得影响与制约。 中国得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得东西,标志着权力与等级得冕服与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得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得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得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得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中国历代皇帝服饰 礼仪之邦的古中国,礼仪的繁密主要是通过朝廷、皇家表现出来的。皇帝在何种场合穿何种衣服,都有礼仪上的正式规定。每个新建立的朝代都要重新制定本朝的舆服制度,规定服色(即为何种颜色为尊)。人们印象中的皇帝形象,都是头戴旒冕的庄重模样,其实那种妨碍视线,左顾右盼就要敲脑袋的沉重东西,皇帝最不喜欢戴,在平日和后宫燕居时,皇帝自然不会戴那个累赘。所以皇帝的服饰大致可分为礼服与常服。 具体地说,皇帝的服饰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冕服 冕服是帝王、诸侯们参加祭祀盛典时所穿以与冠冕相配合的礼服。采用上衣与下裳分开的服制,衣和裳上分别织或绣着十二章纹饰。周代天子按照祭祀典礼的大小分别有六种冕服,除大裘服是用黑羊羔皮制作的外,另外五种都是玄(黑)色上衣,纁(红)色围裳。战国以后,冕服制度遭到破坏,直到东汉明帝时才开始恢复,以后历代沿用,一直到明代。但历代冕服制度变化很大,如冕服的种类,汉魏以后一般只有一种,但北周皇帝却有苍、青、朱、黄、素、玄、象、山鷩、衮等十二种冕服。隋、唐、宋三代虽然恢复了周代的六种冕服,但常穿的只有衮服一种,明代则只有衮服。冕服的颜色一般为玄衣纁裳,晋珐至南北朝多用皂衣绛裳,唐后期与宋、金、元各朝天子冕服为青罗衣和红罗裳,明代天子一度用玄衣黄裳。纹章则一般天子用十二章,诸侯公卿以下各代各有不同。 弁服 弁服是古代贵族男子的一种常用礼服。上自帝王、下至士大夫都可以穿用。弁服与弁相配,服装上用黑色丝衣,下用红色围裳,与冕服相似,但衣裳上不加章彩纹饰。腰系茅菟草染的绛色韦末韦后,代替冕服的蔽漆。皮弁服用细白布衣,素(白缯)裳,腰下有裥折,下系素蔽膝。皮弁服是天子、诸侯等平时翰会、朔望视朝、田猎、大射礼时穿用的服装,魏晋时形制已有变化,唐以后改为绛色衣、素裳、蔽膝、革带、白袜、黑履或舄,宋代没有皮弁服,明代皇帝又加以恢复,其他为绛纱衣,蔽膝随衣服颜色一致,用白玉带革带、玉钩鲽绯白大带,穿白袜、黑舄。武弁服颜色为赤,称韦末衣、韦末裳、韦末韦后,佩绶和韦末韦后都系有革带,鞋色与裳色一致,一般为有兵事时穿用。

清帝世系表

后金(公元1616——1636年) 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盛京(今辽宁沈阳)(姓氏:爱新觉罗) (1)后金太祖武帝努尔哈赤 生卒:1559——1626 68岁 在位:1616——1626.8 天命(1616——1626) 中炮病死 八子 (2)后金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天聪(1627——1636) 改国号为“清” 清(公元1636——1911年) 都城:京师(今北京) (2)清太宗文帝皇太极 生卒:1592——1643.8 52岁 在位:1626.9——1643.8 崇德(1636——1643) 九子 (3)清世祖章帝福临 生卒:1638——1661.1 24岁 在位:1643.8——1661.1 顺治(1644——1661) 三子 (4)清圣祖仁帝玄烨 生卒:1654——1722.11 69岁 在位:1661.1——1722.11.13 康熙(1662——1722) 四子 (5)清世宗宪帝胤禛 生卒:1678——1735 58岁 在位:1722.11.20——1735.8 雍正(1723——1735) 四子 (6)清高宗纯帝弘历 生卒:1711——1799.1 89岁

在位:1735.8——1796.1 乾隆(1736——1795) 十五子 (7)清仁宗睿帝顒琰 生卒:1760——1820 61岁在位:1796.1——1820.7 嘉庆(1796——1820) 二子 (8)清宣宗成帝旻宁 生卒:1782——1850 69岁在位:1820.8——1850 道光(1821——1850) 四子 (9)清文宗显帝奕詝 生卒:1831——1861 31岁在位:1850.1——1861 咸丰(1851——1861) 独子 (10)清穆宗毅帝载淳 生卒:1856——1875 19岁在位:1861.7——1874 同治(1862——1874) 堂弟 (11)清德宗景帝载湉 生卒:1871——1908 38岁在位:1874.12——1908 光绪(1875——1908) 被慈禧密命处死 侄 (12)清逊帝溥仪 生卒:1906——1967 61岁在位:1908.10——1911 3年宣统(1909——1911) 被迫逊位

清代服饰

第八章——清代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三、马蹄箭衣与龙蟒官袍 ?四、龙褂、补褂与黄马褂 ?五、端罩及其他朝服用品 ?六、一般男子服饰 ?七、女子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1、女真族 ?2、剃发易服 ?3、服色肩舆永例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1、冠 ?分两类:冬天戴的叫暖帽 ?夏天戴的叫凉帽 ?暖帽: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冠檐;质地多为各种毛皮,以貂皮为贵,其次为海獭皮,再次为狐皮。多为黑色,帽顶周围饰有红色的帽纬,顶端还有不同颜色和知道的顶饰。 ?凉帽:比暖帽大,无檐,形如圆锥;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红纱绸为里,再以白色、湖蓝或黄色罗为表,另选石青片金织物裹边而成;四周也用红色纬缨装饰,顶饰大致同暖帽。?区分等级的标志就是顶饰“顶子”。 ?2、顶子 ?皇帝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贡品)为顶饰。?一般品官的顶子不能用东珠,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武二品用珊瑚,文武三品用蓝宝石,文武四品用青金石,文武五品用水晶,文武六品用砗磲,文武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锭,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进士、状元冠帽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贡生、监生冠帽用雀顶,生员用银雀顶。 饰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 ?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 ?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供插翎羽用。 ?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眼形图斑,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 ?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貂尾。 马蹄箭衣 ?袖口马蹄形袖盖,箭袖也称马蹄袖 龙袍 ?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2)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就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就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就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与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的出现就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与纺织丝绸就是相当早的。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与制约。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与等级的冕服与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1644 年—1911 年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

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 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 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 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 饰东珠 15 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 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 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 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史.

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 摘要: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历史长河中,服饰由最初的抵风御寒到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款式颜色的多样,显示出不同文化融合下,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服饰、演变 先秦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华夏族衣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此时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深衣,是将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腰带系扎的衣服。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点是短小而具有宽广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种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秀则是从胡服的窄袖演变而来。女子所穿的内衣又称“亵衣”,当时的男女老少为了保暖和及时吸汗均有穿亵衣的习惯。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服色尚黑。女子服饰有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下裙拖曳及地,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名婢女提携。到了汉朝,女性衣裙最著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三层,名曰三重衣。女子所着贴身

之衣是抱腹与心衣,抱腹:上下有带,包裹腹部,背后和上面没有遮挡的东西;而心衣则是在抱腹的基础上用细带钩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装: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特点是上短下长,裙长至足,腰系长带,长裙飘逸给人以视觉跳跃感。此时女子的内衣前后均有布料覆盖,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俗称“两当”。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使得当时的思想较为开明,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但是贵族妇女,尤其是后宫嫔妃的服饰有严格的等级规格。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具有艳丽、华美、自由、潇洒的艺术风格。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唐代宫中女子多穿半露胸式裙装,唐末出现了无肩带的内衣---“诃子”,女子穿诃子以掩胸。 宋元离地长裙受追捧,宋代受程朱理学影响,服饰较为保守,衣服颜色多淡雅,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而劳动妇女或婢仆仍穿窄袖衫襦。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等轻软的料子。襦与袄是

中国传统服饰变迁啊

一、传统服饰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有美化的功能。 服饰,即平时所说的“衣”有着广狭两义,狭义的衣仅指身上所穿的,而广义的衣则指的是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中国古代的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富多彩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是一个时期的审美倾向、审美意识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的。 首先,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其次是“等级性”。这是阶级社会的标志,它对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的影响贯穿了古代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敝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功能还表现在服装的色彩上,历史上“白衣”、“绯紫”、“黄袍”、“乌纱帽”、“红顶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种颜色附于某种服饰而获得了代表某种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过对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 第三,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了服装的审美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多种的审美主张。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清朝的等级与服饰

清朝的等级与服饰 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此类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清礼仪。 顶戴袍饰补子(文/武)

一品红宝石九蟒四爪仙鹤麒麟 二品珊瑚九蟒四爪锦鸡雄狮 三品蓝宝石九蟒四爪孔雀悍豹

四品青金石八蟒四爪雪雁猛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白鹇棕熊 六品砗磲及白色琉璃八蟒四爪鸬鹚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紫鸳鸯犀牛

八品阴纹缕花金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阳纹镂花金五蟒四爪练雀海马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丰富积淀﹑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得以生存的条件之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曾经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垠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也曾经辉煌过,它所闪亮的光辉,曾经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因此,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止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发明饲养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了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的发展与变迁,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的冠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冠服制度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战国时期,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个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但现成了佩绶制度。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 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 穿着。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时期 中国 印花 技术 发明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 了“绮”字。尔 后各朝都有织 造,规格和花样 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 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 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 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 筒。3长垂袖,袖摆宽大。)纹样以:菱形,方棋 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民服装 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 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 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 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 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 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 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 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 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是学 习啦为大家准备的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清朝的礼仪及服饰知识 清朝的礼仪 磕头:磕头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礼数了,臣见君时就行此礼。 打拱: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见面作揖。 服饰知识 朝服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与龙袍的区别在于:一,龙袍无披领而朝袍有披领;二,龙袍为衣裳相连属的四开裙袍,而朝袍则为上 衣下裳不相连属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种。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时所穿的柿蒂形、圆领、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连属 的下裳为裙式的礼袍。其色有明黄、蓝、红、月白四种。 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于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时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别于冬朝服。夏朝服之色仅明黄、蓝、月白 三种,其功用场合皆同于冬朝服。其制仅一种,披领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纹皆与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边均沿片金缘, 并且根据气温的变化还有缎、纱及单、袷之分。 皇帝根据自己的活动内容及时间来选择不同形制不同颜色的朝服。皇帝在大朝时着明黄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时着蓝色朝服;东郊朝 日时着红色朝服;夕月则着月白色朝服。

三、端罩 端罩,满语叫“打呼”,清代服饰名。在清代服饰制度中,是一种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 毛外褂。端罩按《大清会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几种;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 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以此来区别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四、补服 补服是明清时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故称。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清代规定,命妇受封,亦得用补服,补子各从其父之品以分等级。 五、朝褂 皇后在正式场合所穿服装之一。清乾隆朝增改服制,皇后朝褂制三,皆为石青色,片金缘。 六、朝裙 着于外褂之内、开衩袍之外,在朝贺及祭祀时用之。皇太后、皇后之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余如冬。其下至皇太 子妃皆同。一品命妇冬朝裙与民公夫人同,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红缎,皆正幅,有襞积。下至三品命妇皆同。夏朝裙,片金缘,缎纱随用。余如冬朝裙。 七、朝珠 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据说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 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

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 民国时期,通常认为从1 9 1 2 到 1 9 4 9年 ,短短的38年。然而,却是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从近代逐步过渡到现代,多股政治、军事力量,文化现象和各种思潮在这个阶段激烈碰撞,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过渡时期。因此,作为时代的产物之一——民国时期的服饰,也表现出极其矛盾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衣冠服饰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其产生及演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风气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国内方面,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再加上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传统封建保守的樊篱不断地被打破,社会风尚逐渐走向文明、开放;国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并出现大规模的垄断组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风尚伴随着殖民者的侵略扩张而扩散到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在进行殖民统治统治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1卷,766页 民国建立后,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申报》1912年8月20日

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一段时期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着西装,下身则着中裤扎绑腿,颇为滑稽。总之,“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大公报》1912年9月8日 民初政府也想统一服制,并曾仿照西方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但由于其不符合中国国情,而没能实行下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布了新的《服制条例》兼顾中西服饰,规定男礼服为长衫、马褂,女礼服为上衣下裙,公务人员需着中山装。而对于平常所穿的便服,则未做具体的硬性规定。政府对平等的衣生活权利的倡导,是中国服装史上的服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自古以来,中国男子的地位就远高于女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社会风气的改变也往往从男子身上开始。民国时期也不例外,中国男子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而服饰的变化最为显著。 纵观民国38年,男子的服饰可以说是历经沧桑。但,总的来说,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长衫马褂、西服(装)和中山装 ㈠长衫马褂 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开始,温润飘逸的长衫就受 到历代士大夫青睐,成为中国男子的主要服饰。尽管它曾随满清的灭亡而几乎沦为历史尘烟,但仍有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藉此彰显人文风骨,无论怎样的目光抽打过来,都毫不退缩。 总体而言,长衫线条简洁,富有雕塑感,厚重而空灵,质朴而优雅。绝大多数长衫,为蓝色,且为大襟右衽,长至脚踝上2寸,袖与马褂

服饰10清代

第十课时清代服饰教学目的了解清代服饰的演变 情感和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生活是受一定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制约重点难点:满清王朝对中国服饰的改造 清王朝的建立、强盛、衰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制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 ),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

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式军衣和学生装流入中国。由于西式服装功能合理,对近代中国服装结构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华服饰开始了平民化、现代化的进程。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 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 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 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 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 配用五色云纹。本图为朝服展示图 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 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

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一)清代男子一般服饰 1.马褂 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禊,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短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对襟马褂,初尚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乾隆晚期流行福文襄公福康安所穿的深绛色,称为福色。《扬州画舫录》则说,“扬郡著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乾隆初)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壁蓝,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尚高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啸亭杂录》说福色出自福安康)嘉庆时,流行香色、浅灰色,夏天则流行棕色纱制的马褂。深青色大袖对襟马褂,则可作为一般场合的礼节性服装。康熙时有一种长袖衣身较长不开禊的马褂,保暖性好,有“阿娘袋”、“卧龙袋”之称,民间年老者多穿之。琵琶襟马褂的右襟短缺一块,与缺襟袍相配。右衽大襟马褂,及两袖同异色拼制的背心式马褂,均为便服。嘉庆年间,马褂有如意头镶边的,至咸丰、同治年间,流行蓝、驼、酱、油绿、米等色,用大沿镶边,至清末光绪、宣统时,用宝蓝、天青、库灰色铁线纱、呢、缎等做短到脐部以上的马褂,在南方尤为风行,甚至用大红色的。面料一般用二则、四则、六则团花,折枝大花、整枝大花、大团素、喜字等纹样的暗花缎、暗花宁绸、漳绒、漳缎等。冬天则流行翻毛裘皮马褂。 2.马甲 马甲即背心、坎肩,也叫紧身。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多纽式的马甲除在对襟的门襟有直排的纽扣外,并在前身腰部有一排横列的纽扣,这种马甲穿在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只要探手于内解掉横、直两排纽扣,便可在衣内将其曳脱,避免解脱外衣之劳。满语叫作“巴图鲁坎肩”。原来这种多纽马甲只许王及公主能穿,后来普通的人也都能穿,并把它直接穿在衣服外面,“巴图鲁”是好汉、勇士之意,俗谓十三太保。单、夹、棉、纱都有。马甲四周和襟领处都镶异色边缘,用料和颜色与马褂差不多,苏州地区先前流行黑色,后来也用其他诸色。奴仆所穿马甲以红、白鹿、麂皮制作,以其牢固。 3.袍、衫 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甲午、庚子战争之后,受适身式西方服式的影响,中式袍、衫的款式也变得越来越紧瘦,长盖脚面,袖仅容臂,形不掩臂,穿了这种袍衫连蹲一蹲身子都会把衣服挣破。《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例如陕西产的姑绒被用来作单衫,而细薄的轻纱反被用来作棉袍、夹袍。谚语有“有里者无里,无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4.衬衫 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缝接而成的,称为“两截衫”。颜色初尚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5.短衫短袄 有立领右祍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是一般劳动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裈发展而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冬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住腿后上部及臀部,北方男女都穿。 6.瓜皮帽 瓜皮帽系沿袭明代的==统一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帽作瓜棱形圆顶,下承帽檐,红绒结顶。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沿或红、青锦线缘以卧云纹,顶后有的垂有红缦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