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2)在根据宏观现象推理分子微观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推理和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分子动理论。

三、教案示例

(一)引入

1.视频2:铁块可以不断被分割,直至小铁屑。

问题:铁屑是否能再分割?

(二)新课

2.分子

⑴物质的性质

铁能导电,也能被磁铁所吸引,这些都是“铁物质”的性质,不管是大铁块还是小铁屑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⑵分子

如果将铁屑再分割成最小的微粒,而铁的性质不变,那么这种最小的微粒叫做分子。

⑶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分子模型,认识分子非常小。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极小,包括了质量小和体积小。分子的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2×1021个水分子。

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

3.分子热运动

⑴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

通过鉴别酸醋、酒精、香水,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⑵学生实验:观察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快慢程度。

知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⑴PPT模拟演示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

⑵PPT模拟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⑶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三)应用

5. PPT模拟演示或学生举例说明分子运动在宏观中的表现或实例。

6.巩固练习。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的 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 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 规则运动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 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力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活动1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2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亠年级丄学期

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 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

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 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 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2020版【高中】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学案教科版选修3-3

2020版【高中】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学案教科版选修3-3 2020-12-12 【关键字】情况、空间、质量、认识、继续、充分、整体、平衡、发展、建立、提出、合力、规律、特点、位置、基础、方式、作用、水平、速度、关系、分析、吸引、形成、加快、方向、深化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通过图像分析理解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3.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一、分子间作用力 1.分子间有空隙 (1)气体分子的空隙: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隙. (2)液体分子间的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3)固体分子间的空隙:压在一起的金片和铅片,各自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空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实际表现出的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 图1 (3)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①当r=r0时,F引=F斥,此时分子所受合力为零. ②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

③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 ④当r>10r0(即大于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二、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把物质的热学性质和规律看做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而建立的理论. (2)内容: ①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②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统计规律:由大量偶然事件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1)微观方面: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选填“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具有偶然性. (2)宏观方面:大量分子的运动表现出规律性,受统计规律的支配. 3.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 [即学即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分子间距离较小时只存在斥力,距离较大时只存在引力.(×) (2)分子间的引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当分子间的距离达到无穷远时,分子力为零.(√) (4)打湿了的两张纸很难分开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5)玻璃打碎后,不能把它们再拼在一起,是因为玻璃分子间的斥力比引力大.(×) 2.将下列实验事实与其产生的原因对应起来. 实验事实有以下五个: A.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 B.固体很难被压缩 C.细绳不易被拉断 D.糖在热水中溶解得快 E.冰冻食品也会变干 其产生的原因如下: a.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d.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e.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与A、B、C、D、E五个实验事实相对应的原因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八年级物理教案)功学案

功学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难点功的概念。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 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 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 新 授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3节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3

第3节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其合力表 现为分子力。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 少,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 化更快。 3.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 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 斥力。 一、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有空隙 (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 (2)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3)压在一起的金片和铅片,各自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当两个分子的距离为r0时,分子所受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此时分子所受的合力为零;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 二、分子动理论 1.内容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统计规律 (1)微观方面:各个分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 (2)宏观方面:大量分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叫做统计规律。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受

统计规律的支配。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水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 (2)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 (3)两个相同的半球壳吻合接触,中间抽成真空(马德堡半球),用力很难拉开,这是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宏观表现。(×) (4)用力拉铁棒的两端,铁棒没有断,这是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宏观表现。(√) (5)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6)分子间的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当压缩物体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物体“反抗”被压缩,这时分子间还有引力吗? 提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分子引力和斥力,当物体被压缩时,分子斥力大于分子引力,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此时分子间仍存在引力。 (2)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又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那么为什么大量分子能聚在一起形成液体或固体而不散开? 提示: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引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而不分开。 (3)无缝钢筒中的高压油,当筒中压力达到足够大时,为什么会有油从筒壁中渗出? 提示:尽管钢材坚硬、致密,但它也是由分子组成的(金属原子或离子),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在高压下,油分子就会穿越钢筒渗到外部。 对分子力的理解 1.结合弹簧小球模型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关系分子力弹簧小球模型r=r0F引=F斥零 r<r0 随r的减小,F引、F斥都增大,F斥比F 引增大得快, F斥>F引 分子力表 现为斥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粤教沪科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教学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我们怎样区分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音现象的基础。本章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以及控制和减弱噪声的三种措施,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 本章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响度和音调的决定因素;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的措施,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难点是学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课时安排】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课时;第二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三节,们怎样区分声音,1课时第四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

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在空气中声波的速度是340/s;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和活动,证明物体振动发声;通过对水波、弹簧上疏密波和声音引起空气振动形成的疏密波的观察、类比等活动过程认识声波;通过比较知道声波可在空气等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是不同的;通过看图和讨论,回忆生物课上已学的人耳结构,了解引起听觉的过程。 能积极设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对声音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的活动有兴趣,并能找其他物体试验,还能跟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

2020高中物理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课时2 分子的热运动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学案2 分子的热运动 [目标定位] 1.了解扩散现象及产生原因.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一、扩散现象 [问题设计] 1.生活中常会见到下列几种现象: (1)在墙角打开一瓶香水,很快整个房间都会弥漫着香气. (2)滴一滴红色墨水在一盆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盆水会变成浓度相同的红色. (3)炒菜时,在锅里放一撮盐,整锅菜都会具有咸味. 以上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它们属于什么现象? 答案说明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它们属于扩散现象. 2.在上述(2)中,整盆水变为均匀的红色时,扩散现象停止了吗? 答案扩散现象不会停止. [要点提炼]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影响扩散现象的因素: (1)物态:气态物质的扩散现象最容易发生,液态物质次之,固态物质的扩散现象在常温下短时间内不明显. (2)温度: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显著. (3)浓度差:扩散现象发生的快慢程度还受到“已进入对方”的分子浓度的限制,当浓度差大(填“大”或“小”)时,扩散现象较为显著. 3.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反映. 二、布朗运动 [问题设计] 用显微镜观察放在水中的花粉,追踪几粒花粉,每隔30 s记下它们的位置,用折线分别依次连接这些点,如图1所示.(1)从图中可看出花粉微粒运动的特点是什么?(2)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做这样的运动?(3)这种运动反映了什么? 图1

答案(1)花粉微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2)花粉微粒受到液体分子不平衡的撞击作用,在某一瞬间,微粒在某个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较强,在下一瞬间,微粒受到另一方向的撞击作用较强,这样就引起了花粉微粒的无规则运动.(3)这种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要点提炼] 1.布朗运动:悬浮微粒在液体中的无规则运动. 2.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 悬浮微粒受到液体分子撞击的不平衡. 3.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 (1)悬浮的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2)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4.注意:(1)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的运动,而不是固体分子的运动,也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但它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说明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延伸思考] 1.阳光从狭缝中射入教室,透过阳光看到飞舞的尘埃,这些尘埃颗粒的运动是布朗运动吗? 答案不是.布朗颗粒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 2.图2中的折线是微粒的运动轨迹吗? 答案折线是微粒每隔30 s所处位置的连线.在每个30 s内,微粒的运动轨迹都是无规则的,不一定和线段重合. 三、热运动 [问题设计] 在扩散现象中,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在布朗运动中,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而这两种现象又都反映了分子的运动,那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分子的运动又有哪些特点? 答案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 特点:(1)永不停息;(2)无规则. [要点提炼] 1.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2.热运动的特点是:(1)永不停息;(2)无规则. 3.布朗运动和热运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运动,而悬浮微粒是很多固体分子组成的一个“集体”,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热运动即使在显微镜下也看不到. 联系:(1)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都是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 (2)周围液体分子的热运动是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延伸思考] 高速运动的物体,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一定更激烈,对吗? 答案不对.物体宏观运动的速度大小与分子的热运动无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公开课

图 图 这样引入课题,让学生直观地看见力的成效,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老师注意学生们讨论中的知识缺陷或错误;及时评价,点拨提升;拓展思维;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功的定义: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为了加深学生对功的印象学生课堂练习: 1.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 ,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分析思考: 1)如图11.1—1所示,物体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被提升,拉力的方向是 ,物体向 运动,物体移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绳子的 拉力就显示出了成效,我们就说拉力对物体做了 。 2)如图11.1—2所示,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拉力的方向是_ ,小车向 运动,小车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拉力就显示出了 ,我们就说拉力对汽车做了 。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功”的理解分析下面的实例,看看是否做功。 让学生从概念 中发现力做功需满足有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

图 图 图 1.如图11.1—3所示,小华用尽全力也未搬动大石块,在这过程中,小华对石块虽有力的作用,但大石块却未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这时力未显示出成效,我们说这个力_ __做功。(劳而无功) 2.如图11.1—4所示,小华与小民提水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两人的力是向上的,而水桶沿 方向运动,水桶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力未显示出 成效,我们说这个力 做功。(垂直无功) 3.如图11.1—5所示,用脚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足球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是脚对球 力的作用,我们说这个力 做功。(不劳无功) 4.人推着木箱前进时,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了吗?为什么?是什么力做功了。 分析归纳概括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了距离,但不受力(不劳无功) ; (3)物体受了力,也移动了距离,但两者方向相互垂直(垂直无功) 。 课堂练习: 学生讨论

高中物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5节内能教学案新人教选修3-3

第5节内能 1.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的动能,即为分子动能。 2.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分子平均动能,温度 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分子势能由分子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从宏观上 看,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4.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 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5.物体的内能大小由物质的量、物体的温度及物 体的体积共同决定。 一、分子动能 1.定义 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 2.分子的平均动能 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 3.温度的微观意义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二、分子势能 1.定义:由分子间的分子力和分子间的相互位置决定的能。 2.决定因素 (1)宏观上: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2)微观上: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的距离有关。 3.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1)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若r增大,需克服引力做功,分子势能增大。 (2)当r

1.定义 物体中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决定因素 物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温度、体积共同决定。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温度高则物体的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2)20 ℃的水和20 ℃的铜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3)物体的体积增大,分子势能增大,体积减小,分子势能减小。(×) (4)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内能越大。(×) (5)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6)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在热现象的研究中,为什么研究单个分子的动能没有意义,而是要研究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 提示:物体内分子是大量的,各个分子的速度大小不同,因此,每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并且还在不断地改变。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结果,因此研究单个分子运动的动能没有意义,而是要研究大量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 (2)物体做加速运动时,其内能是否一定增大? 提示:不一定。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物体做加速运动对应物体的动能增大,但物体的内能有可能增大、不变或减小。 (3)为什么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提示:内能是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由于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任何物体的分子都具有动能;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因此分子间还有分子势能,所以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对温度及分子动能的理解 1.单个分子的动能 (1)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每个分子的动能时刻发生变化。 (2)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统计结果,研究单个分子的动能没有实际意义。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合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 【二】合作探究: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教学设计《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阿城区第三中学王金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走进微观世界的入门课,它也是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知识。它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而且,在本节课中还涉及了多种物理学中的研究方法,如转换法、模型法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初步认识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但是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去认识微观世界与微观粒子的相关知识,还很难。 三、教学建议 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所以叫啥应该做好扩散的演示实验,最好做一做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如果时间不够,就应用网络资源,应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实验现象。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能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扩散现象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实验间接的证明和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到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探究微观世界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而且意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空气、水、木头都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能很远就能闻到花香?(二)新课教学 用多媒体播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 一.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直径极小,通常用10-10 m来量度。 10-10 m又叫埃。1埃 = 10-10 m。 分子极小的程度:1cm3水中有3.35×1022个分子,如果我们每分钟数80个分子,要用100亿年才数的完。 多媒体演示: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超高压钢瓶渗油现象。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1、扩散现象: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2、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引领学生观看教材图1—1—7)

初二物理 功和机械能(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绳子的末端缠绕在电动机上,电动机转动将下方钩码匀速提起。如果加快电动机的转速,则后一次提升与前一次相比() A.功率增大、机械效率增大B.功率增大、机械效率不变 C.功率不变、机械效率不变D.功率不变、机械效率增大 2.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与物重G物的关系,改变G物,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计算并绘出η与G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若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滑轮组动滑轮的重力为 2N B.当G物=6N 时,机械效率约为η=66.7% C.同一滑轮组η随G物的增大而增大,最终将超过 100% D.G物不变,改变图甲中的绕绳方式,滑轮组机械效率将改变 3.如图所示,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的木板AB放在水平桌面上,OA=2OB.当B端挂30 N 的重物G时,木板A端刚刚开始翘起,木板重为 A.10 N B.15 N C.30 N D.60 N 4.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地方举行了赛龙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关于赛龙舟活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运动员划水的船桨是费力杠杆

B.龙舟漂浮在水面上,说明龙舟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运动员向后划水,龙舟向前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划船时,水既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5.如图,用同一滑轮组分别将两个不同的物体A和B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提升A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物体比B物体轻;②提升A的拉力大; ③提升A做的额外功多;④提升A做的有用功多 A.只有②④B.只有①③C.只有②③D.只有①④ 6.工人师傅用拉力F1将重物匀速搬运到h高处,对重物做的功是W1;若工人改用动滑轮将该重物匀速提升到h高处,拉力为F2,对重物做的功是W2(滑轮、绳的重力及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1=F2B.F1W1D.W2=W1 7.如图,质量分别为m1、m2、m3(m1>m2)的物体通过轻绳和弹簧连接起来,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自重、绳重和摩擦,关于此装置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绳子对m2的拉力大小为m2g B.绳子对m1的拉力大小为m1g C.弹簧中拉力大小为(m1-m2)g D.地面对m3的支持力大小为(m2+m3-m1)g 8.一个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如果再作用一个力后,杠杆仍处于平衡状态,则此力() A.必须作用于动力的作用点上 B.必须作用在支点上 C.必须作用在阻力的作用点上 D.可以作用在杠杆任一点上,但必须使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9.用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A和B,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且G A>G B,此时杠杆平衡,如

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标准教材 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also cultivate your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make you live a better life.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

(免费)全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套) 引言一、奇妙的物理现象 【课前预习】 1.课本图0-2的实验中,你猜想一下小金鱼会___________,请你就你的猜想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课本图0-3的实验,你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想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手做一做:将一个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你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你提出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出示一张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问有什么办法可以熄灭火焰。由此引入新课。 (一)物理研究对象力、声、热、光、电等现象。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实验1:点燃的蜡烛如何熄灭? 学生回答:吹、搧、罩 如用容器罩起来,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问:蜡烛有燃烧到熄灭的条件是什么?此实验研究什么问题? (三)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3.设计实验4.实验验证 5.得出结论6.交流合作7.提出新猜想 能否提出一个与容器有关的更深一步的问题?如:容器的长短和粗细对蜡烛的燃烧是否有影响? 用实验验证:将蜡烛放入直筒与量筒内燃烧,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实验2:两支蜡烛燃烧,罩上后,哪支蜡烛先灭? 结论:当实验条件改变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实验3:用磁铁吸引回形针,分别将一些物体放入磁铁与回形针之间,观察回形针的下落情况。 实验4:学生自行实验,用一装水的子对着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字有哪些变化。 〖要点归纳〗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勤于观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联系实际。〖当堂反馈〗P3W. W. W. 第1题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课后巩固】学生回家做:①用纸条快、慢抽动,观察纸条上面瓶的运动情况。②P3第2题(2)。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

陈汉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会计算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亮同学做清洁时,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因为他用了力,我们说他在“工作“。而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1、力学中的功 “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下面是几个做功的例子。课本图15.1—1,物体在绳向上拉力的作用下升高,拉力对物体做了功。静止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拉力对小车做了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重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功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我们在分析下面几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S=0)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

分子动理论教案

分子动理论讲义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如氧分子、水分子等。 各种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有多大呢? (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 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10-10m),氧分子大约为3埃,质量约为5.3×10-23克。 (2)宏观物体中分子数非常多。 例:如果把1克蔗糖(含1.8×1021个分子)放入洪泽湖中(正常蓄水31.3亿m3),均匀之后,取1cm3的湖水,其中仍有蔗糖分子56.5万多个,这糖水还甜吗? (3)分子之间有空隙. 实验一:酒精和水的混合. 取一根玻璃管中放一半水,再放一半加颜色的酒精,用手堵住管口,来回倒置几次, 总体积的高度下降1厘米多。 分析:由于分子间有空隙,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分子进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 有些水分子也进入酒精分子的空隙中,这一实验证明了水分子、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若上面的实验不把玻璃管来回倒置,而是静放一段时间后,有色的酒精分子会运动到水中,——液体的扩散 实验二:在冷、热两杯水中放一滴蓝墨水, 现象1:过一会儿水就变蓝了.——说明液体分子在运动。 现象2:在热水变式比冷水快——说明液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实验三: 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装置如图:过一会儿,在上面的瓶中有明显的棕色. 问:这说明了什么?

这两种气体的混合,不是重力等外来的作用,而是分子本身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扩散: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水变色——液体扩散、气体的混合叫做气体扩散,固体之间也有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分子间的作用 (1)分子间有引力. 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固体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原来分子间有很大的引力,要想分开固体,必需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才行. (2)分子间有斥力. 若要压缩固体,减小分子间的空隙,是十分困难的,如压缩粉笔,比分开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若分子距离很近时,分子间斥力就显示出来,要使分子靠得更近,必须克服分子间的斥力才行.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 说明:r 0平衡距离,大约为10-10 m ①分子间的距离d=r 0;引力与斥力相等且相互抵消,对外不显力; ②分子间的距离d >r 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③分子间的距离d <r 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④当d >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了. 备注: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且斥力减小得更快; 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且斥力增大得最快。 经典例题 【例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将盐放入水中, 能使水变咸,这是 现象,这一现象表明 。 【例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 。 分子运动论 的内容 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分子大小,肉眼看不见 分子数目多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很难分开——表现引力 很难压缩——表现斥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