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展望。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术论文;综述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世纪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在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需要对这个问题不断的进行探索,使得人们对其现状的认识更加切合实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反思和教育是重中之重的基础性工作。此次研究是以数篇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学术研究论文进行梳理。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地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有伤害他人,自残轻生乃至危害社会的情况和案例屡见不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对象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学生群体主要包括贫困生群体,新生群体,在校生群体。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向上述高校男女大学生发放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答卷,答卷有效率为94.5%。

2.专家访谈法就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健康水平的认知状况,心理障碍的预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咨询,访问心理学学者,体育界专家和体育教师等。

3.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国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资料。

二研究成果

将所有论文研究包含的主体部分进行分解,发现几乎每篇论文都包括

一些固定的探讨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通过资料分析可以得知,很多论文都会涉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方面的研究。经过整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由于专业学习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据调查,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72%,“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

2.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良好的交往愿望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常常导致青年学生内心的冲突而心理失调。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卫生家丁瓒先生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

3.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异性交往困难、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单相思而苦恼、失恋的痛苦、对性冲动的不良心理反应、性自慰行为产生的焦虑自责等。除了恋爱问题导致的心理困惑外,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

4.与求职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自己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原有的计

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不少应届毕业生对这种新的变化不适应而出现种种困惑和苦恼。

5.其他。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

从已有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几乎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受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而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既有个人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在原因,又有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外在原因。

其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等生理因素的影响。此外,神经系统的类型特点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有影响。(2)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力有着正相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对于不同的大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一般而言,个人的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也常常成为其心理障碍的动因。这些矛盾使他们经常处在情感波涛中,长期的内心矛盾或者内心矛盾冲突强度过大,使他们心理平衡遭到破坏而引起心理与生理上的疾病。其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受个

人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不幸的生活事件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影响。

三分析与思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较为广泛的关注。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学生活动过度、注意分散、焦虑、抑郁、攻击、退缩等大量具体的心理问题,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建立诊断其心理问题的标准与评估工具。探讨个体自身与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及变化的影响,并发展了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智力、焦虑、抑郁等领域,主要揭示我国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现实需要。在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和影响机制方面,研究者考察了家庭、同伴等对学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内向型心理及对攻击型、违规、适应不良等外向型心理问题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

理论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展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素质教育划分为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教育部也要求各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了高校改革的目标。这些文件和措施无疑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开展。高校也都以各种形式、各种途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和完善。

在研究方法上,要把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克服单纯实证研究的弊端,增强理论建构的说服力。具体方法运用上,要突破横向研究的局限,采用纵向跟踪进行研究。在研究对象上,除把大学生按学校类型、专业、年级等不同标准分成特定群体进行专门和对比研究外,更应关注贫困生,学业成绩不良、遭受挫折等生活在内外压力下易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另外,关注个体,开展个案研究也很必要。在研究中,不能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调查分析和理论探索上,更应把研究深入下去,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影响机制、干预机制上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操作性训练方案,切实可行地提

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或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和实践沉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水平会实现总体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贫困大学生的心身症状与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1):25-26.

[2]刘春燕. 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改善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4):75-81.

[3]刘欣,徐海波. 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124-126. [4]马建青.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57-59.

[5]佘瑞琴,殷荣生. 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及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4-67.

[6]汪朝晖. 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求索,2004(2):171-172.

[7]王建中.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8]王群.大学校园的“失落者”: 农村籍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1996(8):34-35.

[9]吴奎豪.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J]. 辽宁教育研究,1998(5):105-107.

[10]姚建国. 医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4(2):159-161.

[11]张爱莲,朱阿丽,李秀森.532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就动机考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5):342-343.[12]第 1 卷第 3 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1 No.3 2002年9月

[13]崔尹薇.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极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3):200.

[14]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1.

[15]刘宇哗.不同项目中小程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5.

[16]何成银.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M].成都:成都教育出版社,1992.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温岭鞋业的品牌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 温岭鞋业的品牌战略研究 一、引言 目前大多数的中小鞋类品牌商在品牌塑造与宣传上, 是跟随着大品牌进行体育营销, 但这种单层次的品牌塑造, 对于中小鞋类品牌来说, 终究无法摆脱像阿迪达斯、耐克等国外品牌与安踏、特步等国内品牌的挤压, 生存空间是狭窄的。另外, 这种单一的营销策略也无法向大众进行品牌形象的传播。温岭的鞋类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 如何在强势品牌的围堵中与大品牌竞争抢夺市场, 是其生存发展战略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温岭鞋业的现状和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切入,通过研究温岭鞋业发展历史,对温岭鞋业中的品牌战略进行统计和分析,力图就品牌战略方面总结成功的应用规律及其对温岭鞋业企业品牌战略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二、主题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曾在20世纪60年代为品牌做出这样的定义2:品牌可以是一个名称,一个术语,一种记号,一种象征或设计,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换言之品牌是用以辨别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文字,图形或文字,图形的有机组合等。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个群体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别开来。品牌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以区别于竞争对手,辨认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 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销的不断发展,使得现在的品牌不仅仅是个标记了。按照营销学权威道尔的说法,品牌是“一个名称、标志、图形或它们的组合,用以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 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品牌的定义表述是:“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 品牌战略也叫名牌战略,是指:通过品牌管理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策略。是企业以品牌的

美妆行业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美妆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红”这一词在现在这样一个网络文化更迭的时代被大众所熟识,“网红营销”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似乎只要被冠上“网红”这两个字,再经过网络的推波助澜,一下就能引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美妆网红也因此出现,依靠着自身的才华和颜值,在一些平台上发表美妆测评推荐,给自己树立一种美妆专家和时尚达人的形象。同时也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饮食方面,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形象,而在购买美妆产品上,女性成为了最大的消费者。她们并不是太过了解美妆产品知识,所以需要一个意见领袖来指引,这时美妆网红就成为中心。本文以美妆行业网红营销为例,在参考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根据结果提出模型。在提出的模型中选择美妆网红的知名度、精准性、互动性、专业性和信任为调查预测,进行假设和问卷调查设计、发放。本文的问卷采用线上填写的形式,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几个影响因素,建立模型。结合模型及研究成果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美妆行业;网红营销;消费者购买行为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伴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化媒体被衍生出来,与人们的生活无缝衔接,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在这个网络信息充斥的时代,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第一步就是搜集商品信息,这个时候大部分的网红就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信息,辨别不同消费者适合的产品。而网红的年龄等特征与90后消费者较为接近,作为意见领袖的网红推荐的商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1]。所以在网红营销下,网红推荐的产品或服务等信息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存在影响。 1.2选题意义 网络购物人群不断增多,网络经济不断增长,网络直播技术的创新发展,网红营销成为了现在一种新型的方式。新的营销模式被网红经济带出,网红们通多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营销产品,联合商家通过网络购买产品获得利润,同时商家也因网红推荐而提高产品销量,这成为了一种新的营销手段。网红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红营销的成本低,同时其本身有一定的粉丝,不必去寻找消费者。美妆产品针对的一般是女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她们喜欢美好的东西,也喜欢跟从消费和攀比,美妆网红网红的知名度越大,产品销量越高,也越会刺激购买。 1.3研究内容 本文以美妆行业网红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 (1)查询相关的文献,对网红、网红营销及消费者购买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出网红营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建立模型,为网红营销的理论奠定基础。 (2)在网红营销理论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找出几个影响因素。比较各个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为网红营销提供建议。 1.4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主要从网红相关研究、网红营销的相关研究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回顾和梳理,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跨文化交际的工具是它的重要功能之一。加强词汇教学的策略研究是当前小学英语课改的要求之一。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Wilkins 1976 。”有研究表明,词汇水平对英语写作有直接影响,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者都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掌握词汇量的多少与阅读速度成正比,词汇量越大,阅读中遇到的生词越少,理解程度就越高,返之亦然。(杨梅珍,1997)。词汇的习得,无论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是一个终身的认知过程,没有人能掌握英语或汉语的全部词汇。(戴曼纯,2002)但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扩大语言词汇量是永无止境的。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投提出的一种完整的独特的智力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天性和意愿发展、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使其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带动和发展其他领域的智能,尤其是他们智能弱项的发展。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组把本阶段的研究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形成特色。 六、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数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调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七、研究重难点 研究重点:调查整理五、六年级英语教材中的词汇教学内容,研究这些词汇教学与学生识记词汇的方法和习惯为切入点,研究高年级英语语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难点:研究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研究一套适合高年级词汇识记和运用效果的课堂评价机制。 八、研究的创新点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学生群体间的多向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合作情况,更加关注的是“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追求词汇教学多向互动所形成的整体性、和谐性、有效性。 九、研究方法

【精品】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思路 2002-07—18 内容提要: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寻求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在考虑通过实现范围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这类思考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简介范围经济的概念;然后从内在和外部表现两个方面来分析范围经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技术创新优势、抵御风险优势;最后阐述实现范围经济的几种途径,包括相关多元化、价值链整合、学习与经验交流、合作创新、发展企业集群等。 一、范围经济的涵义及其延伸 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企业面临的需求是决定组织生产的关键因素,这种需求决定了企业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生产产品的数量以及以何种价格将产品投放市场。企业面临的需求趋同时,依靠大批量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发挥了显著的效应,如福特汽车大批量生产模式的成功;而当这种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时候,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的生产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应向市场提供具有更高让渡价值的产品,包括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品质更高、更具差异化、更便利的服务等。因此,随着市场需求多样性的发展,范围经济使企业显现竞争力的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而引

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这与企业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使生产成本降低所获得的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

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生产不同种类产品获得的经济性,后者强调的是产量规模带来的经济性。因此,要获得范围经济,一是企业必须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包括品种与规格)。二是产品的单位成本由此而降低或得到节约。 范围经济具有可度量性,计量这种成本节约带来的经济性可以用范围经济程度(SC)表示: 其中:C(Qi)表示单一生产Qi的产出所耗费的成本;C(Qi)代表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C(Q1,…,Qn)是生产Q1到Qn种产出所耗费的联合生产成本。如果SC>0,说明联合生产成本C(Q1,…,Qn)小于各自生产Qi的成本之和,这时企业取得范围经济;如果SC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4R理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奢侈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一、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1)以产品为导向的高端化妆品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4P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行为,造就了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①包雷晶认为每一个高端化妆品品牌应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定符号,以保留并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举例香奈儿NO.5的代言人,从玛丽莲·梦露到妮可·基德曼再到奥黛丽·塔图,香奈儿以它独特的形象魅力展示了它的品牌文化,并给人强烈的认同感。因此,高端化妆品品牌应植入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核,强化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也深化了品牌文化。 ②高兴佑和向长福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以高价位彰显其高贵;第二是以高品质彰显其品位;第三是以文化彰显其独特;第四是以限量彰显其珍稀。并从凡勃伦效应解释了消费者购买高端品牌的原因。 (2)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化妆品高端品牌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4C理论是从4P转化发展来的,以消费者为导向。4C理论是由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它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市场营销组合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它强调企业首先应该把追求顾客满意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努力降低顾客的购买成本,然后要充分注意到顾客购买过程中的便利性,而不是从企业的角度来决定销售渠道策略,最后还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有效的营销沟通。与产品导向的4P理论相比,4C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它重视顾客导向,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这实际上是当今消费者在营销中越来越居主动地位的市场对企业的必然要求。 ①李柱,葛庆认为高端品牌的营销策略应该以维护顾客忠诚度为核心。进行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以及共鸣的营销手段。并举例高端化妆品SK-Ⅱ深入市场,对皮肤问题进行合理分解,从解决问题来规划产品线。提出高端化妆品行业应注重开发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1362678.html, 分享经济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栗飞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分享经济也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更好认识这一新兴概念,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分享经济的定义、理解及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学者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协同消费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提高了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目前,美国“分享经济”产值已达1100亿美元,房屋租赁网站Airbnb和打车O2O应用鼻祖Uber就是分享经济在房屋短租和打车行业中的两个典型应用案例。本文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别对分享经济的研究进行梳理。 二、国外文献研究 关于分享经济的由来:1978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Joe L. Spaeth在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合作式消费”的概念[1]。2010年,英国作家Rachel Botsman认为“合作式消费”将给人们的消费模式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共享首先表现在代码的共享(如Linux),其次是生活的共享(如Facebook)和内容的共享(如YouTube),再次是现阶段的现实世界各种离线资产的共享。同时指出信息技术和开放数据、网络的普及是推动合作式消费的一个驱动力[2]。2011年12月,Sara Horowitz发表了《The Sharing Economy's Quiet Revolution》一文,使得“分享型经济”成为西方媒体的热点话题[3]。 对分享经济的认识、理解:Russell Belk认为,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改变了我们过去“我们所拥有的才是我们的”观念,而是一种“你能使用的就是你的”观念;同时指出互联网,尤其是Web2.0的发展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合作式消费的成长。Christopher Koopman等人认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接触到了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让消费者搜索到更多更好的商品,也降低了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促进了网上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对市场经济中传统规章制度的依赖,而我们的公共政策也应该随之改变,适应现实的需要。 对分享经济的案例分析:Katie Finley认为分享经济有社会、经济和技术三大驱动力量。 通过对Airbnb使用者进行访谈,了解人们使用Airbnb的原因,使用过程中的担忧及最让你信任的几点理由,最后给出了Airbnb是一个让人信任的市场中介者的结论。Georgios Zervas等人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l359 网络直播行业分析——以yy直播、章鱼直播、斗鱼直播为例-文献综述-修改1

本科生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网络直播行业分析——以YY直播、章鱼直播、斗鱼直播为例 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 班级 111班 姓名钱佳慧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现代服务业学院 2014年11月

一、引言 网络直播平台,广义上可以分为视频直播、文字直播、语音直播。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视频直播。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上大概有二百多家在线直播平台,观看网络直播的人数也在日益增长。本论文之所以以网络直播平台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2016 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据艾瑞咨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到2016 年中国存在接近200家在线直播平台。直播平台的内容也从早起靠网红和游戏吸粉,变成了直播内容丰富的大杂烩,并且凭借强大的人气开始吸引更多的精英加入直播。 本文通过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直播行业进行分析,通过网络直播行业的盈利模式找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网络直播行业未来的发展思路进行展望。 二、网络直播的定义 由于网络直播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现象,因此学界对于网络直播的定义并不统一,不同学者对于网络直播的划分还存在着一些差异。通过整理先前的研究根据直播的形式和内容,网络直播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型网络直播,通过采集电视模拟信号,然后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实时上传到视频网站供人观看。第二类是新型网络直播,用户自行通过信号采集设备将现场音频和视频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其从内容的生产、传播到反馈整个传播过程都依托于网络和用户,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传统型网络直播与本文要研究的新型网络直播采用相似的技术手段十分容易混淆,为了将两者更加清晰地区分开下文将两者从三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传统型网络直播实质上是一种媒介融合行为,将相同的内容搬到了不同的媒介上,以网络为载体扩大了内容的传播范围。通过网络看电视卫星直播的内容,受众相当于在观看“网络电视”,并没有体现互联网的特点。新型网络直播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具有实时、快速、内容多样化、表现形式丰富、互动性强、传播场景化、受众可划分等特点。其次,传统网络直播的节目基本不含有用户原创内容,一般以PGC和OGC的内容为主。而新型网络直播的内容则是依托用户创造,其内容以UGC为主。用户只需具备例如手机或者电脑等简单的信号采集设备,就可以把现场的音频和视频通过网络上传到服务器发布给受众观看。网络直播对于内容制作者即网络主播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没有任何要求和标准,只要具有摄像头和网络直播客户端,谁都可以将其生活中的场景和动态在网络上进行展示。直播的制作者拥有极大的自主性,可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1362678.html, 组织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一、组织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组织文化测量研究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8期.张勉.张德. [2].组织文化创新动力模型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2期.尹波.许茂增.敖治平.林锋. [3].组织文化研究综述. 《学术交流》.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6期.李成彦. [4].组织文化、知识分享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12期.曹科岩.龙君伟. [6].组织承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管理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3年4期.刘小平. [7].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基于组织文化三构面体系. 《商业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马晓苗. [8].组织文化对ERP系统消化吸收阶段知识共享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 《系统管理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邵真.葛虹.冯玉强.刘鲁宁. [9].组织文化、知识转移与新服务开发绩效:城市商业银行案例. 《管理工程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李靖华.庞学卿.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组织得到恢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我国新型社会发展的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契机。社会组织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自由发展面貌的充分体现。研究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对于突破当前社会组织面临的角色困境与今后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进行进一步合理探索。 关键词:社会组织;发展;文献综述 一.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概述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政策造就的‘总体性社会’的逐步解体,由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需要所推动的我国各类社会组织逐步恢复生机并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1]“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这些组织中通常包括各种冠以‘学会’、‘研究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名称的会员制组织,以及包括基金会和各种民办学校、民办医院、民办社会福利设施等各类公益服务实体在内的非会员制组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繁荣,90年代的转型与规范管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和趋势。”[2] 2006年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社会组织从数量增长转向结构优化。在2006年以前,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呈现为快速增长,但近年来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明显放缓。在数量增长减缓的同时,社会组织发展中出现了较为显著的结构优化趋势:一是基金会等资助型组织、支持型组织发展迅速;二是城市基层的社区社会组织空前活跃;三是社会组织之间特别是草根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趋于紧密,社会组织网络化趋势加强;四是社会组织中的各种服务类组织发展较快,公益资源较多地向服务领域集中,政府购买服务也主要向服务类社会组织倾斜。 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井喷式”的公益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热潮,带动了中国社会组织资源供给格局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供给主体发生显著变化,多元主体开始取代单一主体;二是资源供给规模发生显著变化,开始出现大型乃至于巨大型基金会,政府购买服务的支出规模也在急剧增大;三是长期制约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资源约束有所缓解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根本改善。 二.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困境 第一,“按照社会组织的角色理论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遭遇到一个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政府和公众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寄予很大的期待,或者说社会组织承担的角色期待很高;另一方面,从社会组织的角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在现实中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制约性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动性有待发挥,行动力也多有不足,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角色功能难以实现。就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常常被看作是政府管理的‘减肥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单

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围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围经济是由产品的多样化引起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范围经济存在于各行各业中,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范围越来越广。 标签:范围经济;经济增长;综述 1 关于范围经济的基本观点 (1)国外对范围经济研究起步较早,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就是当一个企业从专攻一种产品转而生产多种产品,即当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扩大时,其平均成本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2009)指出:“当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生产一种产品的两个企业所能达到的总产量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相等的投入要素),存在范围经济。” (2)国内学者对于范围经济下的定义有平新乔(2001):“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出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纬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所带来的效益增进(或利润上升,或成本节省),叫做范围经济。” 周天勇(2005):提出需要对范围经济进行重新定义。他认为对范围经济的定义要引入时空因素,同时还要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他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同时有多个产业的成本收益,从长期看,比本区域单一产业成本小收益高,这种现象也应当称之为区域产业的范围经济。 叶华光(2008)认为周天勇对厂商范围经济的定义还值得进一步讨论,他指出厂商的范围经济对厂商而言应该是一种现实经济,至少能够从联合生产的成本与单独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比较中获得实际成本的节约。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对上述这些定义提出置疑,认为范围经济还要引入时空因素,区分厂商范围经济与区域范围经济等。 2 范围经济成因研究 关于范围经济的来源研究,列举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蒂斯(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这里的诀窍包括技术上的诀窍和管理上的诀窍。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