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需应对好三大挑战

商业银行需应对好三大挑战
商业银行需应对好三大挑战

商业银行需应对好三大挑战

牛锡明(交行)

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人民银行7月19日对外宣布,将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和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未来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大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通过规模扩张转换利润的模式恐怕难再持续。此外,正在掀起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也加速了金融脱媒,并正在撼动百年传统银行的稳固地位,甚至威胁生存之本。未来,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哪些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转型发展?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应该如何变革?就以上问题,本报对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进行了专访。

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变

《21世纪》:从一名银行家的角度,您认为现代商业银行应具备哪些特质?目前中国银行业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阶段?如何看待此阶段的银行盈利问题?

牛锡明:近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这是可喜的。但是,当前银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都会对银行未来的经营产生压力,以往通过规模扩张转换利润的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利润与风险是银行经营中永恒的矛盾,我认为,现代商业银行就是要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出决策,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赚取利润。但是,利润与风险是有时差的,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使决策者往往只看到利润而看不到风险,即利润与风险的错配形成了一个“美妙的陷阱”。

欧美银行是现代金融的创始者,他们几百年的经验带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历史、文化和银行家。第一个是欧美银行几百年的金融史,传承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第二个是百年银行与新银行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化的积淀;第三个是拥有大批

优秀银行家才能成就出优秀的银行。从中国近代金融史看,如果从中国通商银行算起,到现在只有110多年,现代金融史从1949年算起只有60多年,而商业银行史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算起才有18年。这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学习摸索阶段。

从2002年起,受益于改革、开放和人口三大红利,中国金融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高速发展,金融资产大幅膨胀,利润也随着资产的膨胀而大幅增长。十年间,银行业金融总资产由23万亿增加到131万亿,利润从364亿上升到1.24万亿。然而,由于利润与风险的错配在金融界经营中是永远存在的,在银行利润高增长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风险。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于实践的历史局限性,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往往容易看到现实的盈利,而忽视了潜伏的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如马拉松,好的银行不是跑得最快,而是耐力最好。不应以远期的风险换取一时的、当期的繁荣,唯此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银行业的长期盈利水平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问题。2002-2012年,银行业的盈利是5万多亿(2007-2012年银行业盈利47296亿),但银行业的利润上万亿元是近几年的事情。如果上朔20年,即从1992年到2002年,银行业则不是盈利,而是产生不良贷款4万多亿,其中仅五大银行和国开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就达31690亿。因此,20年间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没有超出平均利润率水平。目前,经济正在下行区间,面对有所抬头的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更应关注如何防范风险的问题,做好利润与风险的平衡。

未来十年银行业将面临三大挑战

《21世纪》: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您认为,未来银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牛锡明: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大环境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趋缓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两大基本特征。此外互联网金融也加速了金融脱媒,并正在撼动百年传统银行的稳固地位。由此,我认为未来十年银行业将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是经济增速趋缓,风险压力加大,银行业需面对风险管控的挑战。近年来,金融资产大幅膨胀掩盖下的金融风险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开始释放,银行业不良资产如退潮后的裸泳者逐渐暴露出来。如果经济增长7.5%以上,银行的不良率应在1%左右;如果经济下滑到7%,不良率会达到1.5%;如果经济下滑到7%以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会明显上升。按现在70万亿贷款计算,1%的不良贷款率就是700亿的不良资产,按150%计提拨备,就是1万多亿。也就是说,银行业到目前为止的高利润,很可能将被用于支付滞后而来的风险。

第二个是利率市场化,盈利压力加大,银行业需面对盈利能力的挑战。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息差收窄,银行盈利能力下降。按一年期贷款利率6%计算,下浮30%后,利率是4.2%,一年期存款利率3%,上浮10%后是3.3%,利差0.9%,这样的利差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低的。存款竞争实际上是成本的竞争,随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存款理财化、定期化、同业化趋势不可逆转,负债成本持续抬升。交行的存款成本近两年上升了50%,达到2.67%。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存量已达到9万多亿,利率高的可以达到8%,有时季末存款利率也可能上升到8%。在货币市场上,有一批食利者、寻租者,拿着巨额资金吃高息,甚至有些民营企业家已不愿经营,只吃利息。银行为了保持盈利,就需要找利率更高的贷款客户,而这又会进一步增加信贷风险。2011年底开始蔓延的钢贸危机已经给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前几年钢材价格不断攀升,楼价也节节上涨,在民间中介机构运作之下,让原本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钢材贸易变成了一种融资方式,钢贸贷款的RAROC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达到70%到80%,使得银行一系列风控措施落空。如今钢材价格跳水,房地产调控,钢贸商的资金链断裂。由此看来,RAROC并非越高越好,而是要合理把握区间,增强信贷资源配臵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对于信贷收益,应将一些高收益“篮子”里的“鸡蛋”拿出来,放进不同的“篮子”,在风险可控条件下促进收益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与经济下行有可能发生叠加效应,使银行难以平衡利润与风险的压力,控制不好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不过就目前来说,包括交行在内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仍然可控。

6月20日的“钱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的问题。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方是“存款+拆借+央行流动性支持”,资产方是“贷款+债券”,有100多万亿,表外还有一块是理财,有9万多亿,也需要表内流动性支持。央

行为了避免流动性过度膨胀和控制部分商业银行的非理性行为而阶段性地减少流动性投放,部分银行清算头寸出问题遂造成恐慌。我认为正确的方法应是先调整资产,再调整负债。当前,我国尚未摆脱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今年以来,银行总体授信总量增速较快,而在目前监管部门对金融实施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金融业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第三个是互联网金融。当前商业银行既面临脱媒压力,又面对生存的挑战。近年来,大企业金融脱媒加速,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也已经开始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进入小企业贷款领域。面对来自这几方面的夹击,银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基于IT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完全能够替代商业银行的功能并将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目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多个传统行业重组洗牌,磁带、胶片、唱片陆续消亡,传统零售百货也面临巨大挑战。金融业也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比如证券公司的销售现在不是以固定的场所为主,而是以基于互联网的网上销售为主。我认为,未来十年,互联网金融将会颠覆银行业的经营模式。目前,交行正在积极推进电子化平台业务建设,使得传统的线下业务向线上发展,逐渐打破物理网点的局限性。与此同时,银行未来经营模式也要从过去的以网点为主向通过网络提供服务转变。

商业银行应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21世纪》:面对来自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三个方面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牛锡明:商业银行能否应对好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这三大挑战,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未来。银行是顺周期行业,在经济上行期往往会伴随资产规模的增长。但中国银行业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在经济下行期怎样做好风险控制是今后几年的重要任务。利润当期性和风险滞后性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永恒的矛盾。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最直接、最主要的风险还是信用风险,银行的首要工作是控制好信贷风险。资产质量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十年磨一剑。业内有观点认为,信贷风险具有“357”特征,即信贷大投放后,3年风险

暴露,5年风险爆发,7年形成损失。管理信贷风险要有长期思想准备。在风险抬头的大环境下,银行经营不看谁跑得最快,而看谁耐力最强。

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坚守经营中的底线原则,坚持真实贸易背景,将信贷资金与客户的现金流、物流紧密结合;把控好信贷风险的关键,严禁“贷款-保证金-开承兑汇票”式的信贷自循环,把贯彻国家宏观政策与把控好信贷风险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应针对不同地区发展阶段、金融业态的差异,指定差别化发展策略,依据产业梯度转移调整信贷布局,更好地支持中西部的发展。三是要均衡地摆布行业信贷结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发挥行业信贷政策在调整信贷结构中的作用,把握行业限额管理、客户名单制、审批人资质等关键环节,信贷必须“有进有退”,不能“只进无退”。四是要更多地支持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五是要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办好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六是要注意加强风险点管理,如钢贸和民间融资、理财、集群式企业、卖出回购和买入返售业务、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等等。

将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延伸到全行,就要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要在“全覆盖、全流程、责任制、风险文化”这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风险管理架构必须做到全覆盖。全覆盖的基本内涵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将风险管控的触角向外延展、向下深化,直至覆盖到各级机构和网点、各类风险和业务、各项管理和操作,比如将授信延伸到理财、投行等业务。其次,风险管理机制必须实现全流程。全流程的基本内涵是“流程为本,程序至上”。按照“前后台分离、双线控制、换手监督”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审批流程,杜绝逆流程审批和领导审批。第三,风险管理体系必须有严格的责任制。严格的责任制是监督和保障风险管理体系顺畅运行的制度安排,其基本内涵是“职责明晰,失职问责”,大力推行岗位责任和管理责任认定体系。最后,风险管理内部环境方面必须营造良好的“风险文化”。其基本内涵就是“依法合规,稳健经营”,在经营管理和产品创新中守住合规底线、不触政策红线,不与监管部门博弈,借助外部监管与内部检查,强化全员合规意识。

由资产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变

《21世纪》:在全新的宏观环境下,面对三大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应该如何提高转型发展能力?

牛锡明:当前经济正处于下行期,国家在宏观总量、调整结构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新的举措。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一味做大规模并不可取,而应该由加快发展向稳健发展转变。而利率市场化和资本约束也逼迫商业银行加快转型。那么,究竟应该向哪里转型呢?站在交行的角度,我认为可以由资产持有型银行向交易型银行转变,从做存量向做流量转变,这也是未来最有可能体现交行特色的经营领域。通过积极介入货币、债券、外汇及衍生产品交易等各个市场,扩大非信贷资金运作渠道和规模,优化资金投向与资产配臵,在保证流动性的同时,让资产在流动中分散风险,扩大利润增长源。但是,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在金融界,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围绕着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的创新产品只有把银行拉上才能卖出去。这样一来,企业债、理财等产品实际上还是由银行来承担风险。利率市场化造成了银行与证券、基金、信托、保险、企业之间的博弈。银行怎样做到“风险的有限承担者”而不是“风险的全部承担者”,是转型中的重大考验。究竟要靠什么来实现转型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产品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推动转型要学会“练慢功”,全面平衡好发展、转型与风险的关系,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不能指望一夜成名。商业银行具有客户、网络和信誉三大优势。客户是银行的本钱,网络是银行的基础,而信誉则是银行的立身之本。以网络建设为例,IT网络建设投资花费很高,并且具有投资回报不确定性的特点,通过长期的建设,银行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网络基础,这些都是银行的优势。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我认为,有几个领域监管部门应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

一是跨境跨业跨市场的经营能力,这实际上是国际化综合化经营问题。银行依托企业走出去而国际化,依托人民币国际化而国际化。银行应全面提升跨境跨业的规模和层次,由布局阶段进入业务发展阶段,努力实现盈利收入多元化。

现在令人纠结的问题是做商业银行业务还是投行业务?落地还是不落地?是设点还是并购?

二是理财业务。理财业务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主要业务。应鼓励商业银行更好地、规范地发展理财业务。现在有两点需要完善,第一个是建立“表外的资产负债表”,代客户管理的资产也要有资产负债表,是表外的资产负债表。第二个是改进银行的营销方式,提高信息透明度,清晰告诉客户理财风险的自担方式或分担方式。现在是客户对股票风险自担说YES,对基金风险自担说YES,但对理财风险自担说NO。这种状况需要改变。

三是资产证券化。目前银行信贷规模庞大,每年增长8-9万亿,按11.5%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每年需补充资本金1万亿,银行和市场都难以承受。此外,风险集中于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不利,资本金约束也限制了银行信贷的增长能力。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增强资产流动性、减少利率波动风险,有利于缩减表内资产规模、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对资产证券化慎之又慎。我认为,对此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把引发金融危机的责任完全归于资产证券化并不公道。资产证券化曾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最伟大金融创新之一”,近四十年来一直是国际金融创新活动的基石。但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资产证券化被当成罪魁祸首,广受诟病。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一时成为禁区,难以启动。正像市场经济有多项缺陷,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市场经济一样,资产证券化与证券化缺陷是两件事情,不能混淆。必须认识到,中国一方面信贷资产高速膨胀,另一方面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匮乏,解决此问题的突破口就在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可以缓解银行补充资本金的压力。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信贷资产转换为证券化产品,以此来盘活存量资产、缓解资本压力、分散金融风险。同时,还可以为金融市场提供新的交易品种,打通信贷、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渠道,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投资可持续问题,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汲取发达经济体的前车之鉴,资产证券化必将在完善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市场资源配臵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信贷资产的供给和需求是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在约70万亿的信贷资产中,至少有20万亿是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的资产,拿出10万亿实行资产证券化是没有问题的。从需求方看,规模超过10万亿的保险资金、社保基金,迫切需要寻找安全稳健的投资渠道,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也突破了14万亿。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风险和收益进行再分配,通过结构化设计满足多元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进而有力地推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根据国际经验,资产证券化产品中80%以上是AAA的低风险、稳收益的优先级证券,其投资者主要是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相对理性。资产证券化的推进,一方面将极大地促进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发展,另一方面将大大丰富资本市场高评级固定收益投资品种,满足基金、保险、年金、社保等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不会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有两大原因:一是按揭的零首付,二是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按揭零首付降低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衍生金融产品虚假扩大了盈利,掩盖了风险。中国不存在按揭零首付,即使是项目贷款也坚持了资本金制度,“将本求利”是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在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持有一定比例的资产,加强银行管理风险的责任,通过杠杆率管理来有效控制衍生金融产品的泛滥。也有人担心资产证券化会不会变相扩大信贷规模?我认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行专项管理,并在信贷存量中扣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互联网金融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变革

《21世纪》:为更好地应对挑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应该如何变革?

牛锡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将多个传统行业重新洗牌,互联网金融正在撼动百年传统银行的稳固地位,使银行面对生存的挑战。近年来,大企业在加速传统意义上的金融脱媒,如发债、上市等的同时,产、融结合也明显加快,如通过新设、并购、参股非银行和银行金融机构等多种方式渗入金融业,

推进了银行的同业竞争。当商业银行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时,却发现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已开始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进入小企业贷款领域。面对来自这几方面的夹击,银行生存空间受到明显挤压。在数字化金融时代,基于IT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技术上完全能够替代商业银行的功能,但我认为,在实现金融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能否完全替代还是未知数。银行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调节和政策传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只要中央银行体系没有改变,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和控制通胀的职能继续存在,银行体系作为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也就难以改变。

面对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做出变革。从根本上而言,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属性,遵守的还是金融规则。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是商业银行是金融中介的两个最基础功能,而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是银行最主要的任务。因此,银行要成为金融平台和信息平台才能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金融行业是一个几乎没有物流成本的特殊行业,未来的银行服务完全有可能,也应该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二十年后,商业银行将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以个性化服务为主,由客户自服务为特征的银行。银行必须对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我认为,银行是有能力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的。银行具有客户、网络和信誉的优势。在数字金融时代,网络是竞争客户的基础,银行业最终要靠电子网络打天下。交行“人工网点+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三位一体”网络建设就是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方式之一。在人工网点建设方面,交行确保全行网点总量长期控制在3000个以内,并重点向做大做综合、做小做特色发展;在电子银行建设方面,电子网点与人工网点的比例要达到5:1,即未来交行电子网点要达到15000个左右,电子分流率要达到80%以上;在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方面,人工网点客户经理配比要达到50%,并承担营销目标市场和客户等责任。这里要强调的是,网点和客户经理的任务不再是推销产品,而是以客户为核心提升服务并最终靠服务赢得客户。因此,维护客户、辅导客户、为客户解决疑难问题是网点和客户经理的主要职责。

商业银行是现代服务企业,服务是银行最基本的经营方式、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品牌价值和声

誉形象,关系到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银行基业要长青,必须坚持以服务为本,做好服务这篇大文章。服务提升,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近年来,交行始终把服务提升作为战略性任务和系统性工程常抓不懈。一是降低投诉率,帮助客户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降低投诉率是交行打造最佳服务银行的重点。近年来,交行建立了一把手抓工单分析的机制,并大力优化投诉处理流程,加大有责投诉处罚,做好有关回访。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不仅包括设备完好、减少差错、流程优化、效率提高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开展服务链研究,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从服务模式、流程设计、处理办法和约束机制等角度着手,全方位制定解决方案,加快服务流程改造。交行服务链问题的提出源自我的一次乘坐航班的经历。某日我乘坐航班,飞机原定起飞时间是早晨的9:30,早晨5:34的时候,突然接到飞机取消的短信通知,当时我立即拨通了客服电话,却被告知不仅在九点上班以前无法确定改航班的确切信息,而且也无法通过客服经理改航班。由此,我想到了在银行的服务中,同样存在类似服务链没有连接上的问题。有效的服务链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因此交行的服务链研究不仅要研究服务链的平滑连接,还要画出服务链连接图解,并按服务链来改造流程。三是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服务。其中,服务培训是关键环节,要对员工进行系统化培训和精细化、专业化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服务型员工。四是让网点更贴近客户、更温馨、更人性化。比如针对网点该不该为客户安装厕所?小孩滑梯?等问题,在服务细节优化上下功夫,让客户感受到交行服务的温馨,提升客户满意度。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市场、流动性和操作性等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国内商业银行只有积极寻求对策,从文化、体系、技术等方面入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随着世界金融的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国银行的放开,国内的商业银行也将参与到世界金融的竞争之中。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问题处理上与国外一流银行的差距,寻求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改制的不规范影响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信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依靠对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商业银行贷款成了国有企业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风险增加。同时,我国正对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给其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一些企业钻政策空子,拖欠甚至逃废银行贷款,给银行带来大量的坏帐、呆帐。此风险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最突出的金融风险。 (二)缺乏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导致市场风险 目前,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广泛使用统计方法和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管理,与之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性分析,而风险分类及量化技术落后。其中,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增加了我国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由于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信用一般表现为银行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债券和流通银行票据等形式。银行的自有资本有限,若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过高,就会出现过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目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国家信用的保证,其流动性风险没有显现,但潜在支付困难日益增多,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60%,低于80%和国际最低标准。如果银行的呆帐增加,准备金不足以应付存款的提取,银行信用就会受到严重破坏,严重时导致银行的破产,造成社会的动荡。 (四)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银行的业务风险扩大 首先,由于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在融资方式上也带来的竞争及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和利润下降,许多商业银行放弃稳健经营原则,以期通过发展高风险业务取得较高的收益,加大了经营风险。其次,由于传统体制下银行的经营风险完全由国家来承担,使一些银行误认为没有资本金一样可以扩张,从而重规模轻效益,经营效益不能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从而使一些危害银行长远发展的业务大规模存在。再加之有些银行员工素质不良,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行为以及银行内部的监督防范措施不力,也导致了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使银行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纠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偏差,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创造利润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商业银行必然承受巨大的风险。而风险管理的目的也就是确保银行产生最大的利润。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两种极端:一些银行只顾发展,过分注重规模,忽视由业务带来的巨大的风险,牺牲掉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银行则是不顾发展的零风险,回避一切有风险的业务,这样白白葬送了发展的好机会,其实没有收益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此要树立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创造价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1、在行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风 险的管理丄作。2、拟定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经批准后公布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定期检讨和修订,并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各业务单位制定的具体业务流程和指引进行检查,对其中不符合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规定的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有关单位修订。 3、制定、跟踪并完善全行性的信贷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及信贷决 策规则和流程,拟订信贷业务审批权限。 4、负责全行信贷产品管理的调研、审批和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5>负责对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考核与业务指导,负责对分(支)行信 贷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负责对分(支)行放款审核中心的管理丄作,负责全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核查和管理匸作。6、负责对总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处及风险经理在整体职责履行方面进行评价、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参与授信管理处负责人及风险经理的选聘工作。 7、负责对信贷审批工作的后评价。 8、编制、汇总各类风险管理报告,按照规定及时向行长办公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负责提供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及其他单位所要求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负责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预警委员会安排的日常工作。 9、负责全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包括测量组合的风险;对行业、目标客户、现有客户等进行研究,编制研究报告,拟定我行信贷组合战略方案;分析信贷组合绩效。

10、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客户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及定价模型,负责CECM系统和个贷系统管理。11、负责统筹对零售授信管理中心和实施正式方案分行的对公授信管理中心的管理。12、负责全行信贷风险管理培训,建立信贷人员的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 说明: 1 1、法律合规部已不再作为我部二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其负责全行合规性风险的管理丄作,故以上职责中合规性风险管理(第1条)不再为我部职责。 2、根据行办会相关决议,授信后管理职责山公司部调整到风险管理部,根据新分工以上第6条调整为: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分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负责向银行管理层及时汇报全行授信后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及发现的各种问题。 总行风险管理部处室职能划分 综合规划处职责: 负责协助总经理室草拟全部的工作总结及规划,监督全部工作计划(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执行情况;全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和人员的管理;总行风险报告的草拟和意见反馈,全行风险报告体系的管理工作;全行的拨备预算、记帐等相关管理工作;按规定向银监会定期报送存贷款、不良贷款等报告;本部门的行政事务。 风险政策处职责: 依据莆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负责组织草拟及维护全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相关文件; 根据风险核准制进行新产品的风险审核;全行操作风险的统筹组织。 风险监控处职责: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doc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13种业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1、吸收公众存款 商业银行吸收公众的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为传统的业务,这项业务的特点在于:第一,向公众吸收存款。公众包括本地的居民存款,也包括在本地的外国人的存款。“公众”一词不仅指众多的个人客户组成的公众,也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组成的“公众”客户。法律在这里使用的“公众”一词,不是指在银行开户的特定客户,而是成千上万的普通客户。第二,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是特指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是除了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吸收的存款。例如,信托公司可以吸收定期的信托存款。一些海外的接受存款公司也不是商业银行,但可以接受一定条件下的定期存款。所以,单在定期存款方面,还难以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区别开来。 2、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以短期和中期的贷款业务为主,在历史上长期贷款业务在传统上是储蓄银行的业务,其原因在于历史上的储蓄银行吸收公众存款可以计复利,并且储蓄银行可以发放金融债券。由于吸收的债务是长期和稳定的,所以,适合作长期的贷款。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综合性业务银行,综合了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的功能,不另设储蓄银行。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我国的长期贷款即国家基本项目贷款,主要是由中国建设银行承办,中短期贷款原行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以后,中短期贷款由中国工商银行承担。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专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划分开始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后设立的商业银行在业务上没有限制,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作任何期限的贷款业务,也包括长期贷款业务。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之一。 3、办理国内外结算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风险控制点在哪? 一、存款风险(Deposit Risk) 一般来说,存款业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存款不稳定性风险。是指因各种原因而使银行应该具有的存款总额减少的风险。 2、存款规模过度扩张风险。是指因存款过多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的变动或利率结构的不合理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存款的难以预料的提取而导致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 5、调节失衡风险。是指由于存款风险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削弱甚至失去了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从而干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结构优化。 二、影响商业银行存款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1、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理解负债管理思想,认为存款越多越好,忽视成本核算。 2、不良债权掩盖了存款风险。不良债权问题掩盖了银行管理者对存款风险的认识。银行管理者比较注意资产质量问题,相应削弱了对存款风险的认识和研究。 3、存款的结构。以定期存款为主的存款结构有利于减少存款挤兑风险,而以活期存款为主的存款结构则会使银行面I艋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4、银行的实力和信誉。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社会信誉直接影响着存款人对银行支付能力的信心。 5、同业竞争的状况。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是否有序,直接影响着银行存款的流动性风险。 6、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资产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银行存款风险的大小。

7、通货膨胀状况。这是影响商业银行存款流动性风险的一个外部的宏观经济因素。 8、国家的政治形势。国家政治形势对银行存款的流动性风险影响十分巨大。 三、存款风险的化解途径 1. 理性控制负债规模 2. 改善和优化负债结构 3. 加强存款成本管理 4. 利息支出管理 5. 各项费用管理 6. 努力建立稳定的客户群 7. 进行业务创新 8. 实施存款保险 1、信贷风险 主要种类  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主要特点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中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性

最新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 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商业风险银行业 [论文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与化解风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上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找平衡,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本文依据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及主要表现形式,结合我国银行业内外部,对如何有效管理,防范风险进行初步探讨。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为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

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二)风险管理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812866400.html,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 作者:史皑皑王焱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拉近,加快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之一,广泛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积极面对“走出去”的客观发展要求,本文探讨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统称一带一路,依靠地理上的区域优势,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丝路沿线国家同中国共享包括道路建设、贸易融资、文化交流和政策沟通等在内的多项合作成果。这一伟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能为沿线众国提供很大的金融支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也能带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产品在沿线国家的渗透率等益处。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受新经营环境和商业银行自身性质所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将必然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主要是体量庞大、信用等级较高、筹资能力较强和资金成本较为适中,且金融牌照较为齐全,具有多元化的业务优势,可以提供信贷、上市融资、发债、投资、结算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能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产品组合服务方案,“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成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开拓国际业务、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的一大机遇。当然,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客户提供业务过程中,会遇到更多国际业务所涉及的问题,如语言人才短缺、国际市场综合风险因素和相关法律法规问题等,都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挑战。 (一)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提高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能力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倒逼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服务水平。“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最直接表现

商业银行公司金融部职能部门岗位职

商业银行公司金融部职能部门岗位职责 一、经理 (一)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本行各项规章制度。 (二)拟定全行公司类业务的发展规划和营销策略,负责本行公司类业务营销与管理工作。 (三)负责本部门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本部门员工加强学习、改进服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负责本部门岗位责任制的制定与员工考核。 (四)制订本部门工作计划,根据统一管理与专业分工负责的原则,对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领导本部门人员全面完成部门工作计划。 (五)指导、协助支行又好又快开展公司类各项业务,促进支行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六)负责公司类业务操作流程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信贷产品的开发等。 (七)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经理助理 (一)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本行各项规章制度。 (二)协助部门经理做好本部门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分管工 作,促使本部门各项工作计划顺利完成。 (三)负责分管公司类业务的市场营销、客户管理与维护。

(四)负责分管小企业授信的市场营销、业务宣传、产品设计、人员培训、客户管理以及信息反馈等工作。 (五)负责分管涉农贷款的市场营销、业务宣传、产品设计、客户管理以及信息反馈等工作。 (六)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市场营销岗 (一)负责组织支行开展公司客户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 (二)负责总行直管的公司客户和重大项目的市场营销、服务管理和客户维系工作。 (三)组织开展银团贷款业务,负责开展信贷组合方案的制定,统筹协调行内相关资源,为公司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 (四)负责对本行公司业务产品的品牌进行策划、宣传和推广。 (五)负责与公司客户发展有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的工作联系,跟踪有关政策,寻找目标客户。 (六)指导和帮助支行跟踪当地的重大项目,寻找和挖掘目标客户,指导支行维护管理公司客户。 (七)组织市场调查,设计公司业务需求和客户服务方案。(八)负责全行公司类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九)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业务管理岗 (一)对上报总行贷审会审批的公司客户授信业务进行贷前调查评价,参与部分大额贷款的贷后检查。

五大商业银行三大通信巨头情况一览

五大商业银行&三大通信巨头情况一览 特此注明:仅供参考 五大商业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拥有1.8万个机构网点和36万名员工,自助银行1610家,A TM机19026部。截至2005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各项存款余5,736,866,000,000元,各项贷款余额3,289,553,000,000元人民币,2005年全年净利润达37,405,000,000元。截至2006年6月30日工商银行拥有个人账户超过1.5亿,公司账户超过250万 2.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大型上市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通过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万余台A TM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向全球超过3亿5千万客户(约1406万VIP客户),以及260万余家企业(涉及国计民生的各龙头企业)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其客户总数量与机构网点势力分布均居大型商业银行首位。, 3.中国银行其中境内机构超过10,000家中国银行在中国大陆地区拥有37家一级分行和直属支行、284家二级分行及9659家分支机构,在境外2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600多家。年营业额:3777.31亿元(2011年)总资产:11.68万亿余元(2011年) 4.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截止2011年12月末,境内营业机构总计13,581个,包括总行、一级分行38个、二级分行304个、支行8,835个、4,402个支行以下网点及专业化经营的总行信用卡中心。截至2010年底,建行资产总额达人民币108,103.17亿元(以下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计算,币种为人民币),突破10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51.56亿元, 5.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拥有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和业务网络。分支机构布局覆盖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在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营业网点2600多个。与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全行员工将近8万人。截至2010年末的经营指标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数据:◇净利润:390.42亿元◇营业收入:1,042.34亿元◇资产总额:39,515.93亿元◇每股净资产:3.96元◇每股收益:0.73元◇平均资产回报率:1.08%◇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20.08%◇不良贷款率:1.12%◇拨备覆盖率:185.84%◇减值贷款比率:1.12%◇资本充足率:12.36%◇核心资本充足率:9.37% 三大通信巨头 1.中国移动:中国移动的基站总数超过36万个,客户总数超过4.5亿户,每月净增客户数超过700万户,是全球网络规模、客户数量最大的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连续三年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分析

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录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规定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2-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3-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从现状看,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差。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而日本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点就不与其相提并论。 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尽管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总资产都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本只有2.28万美元,不足美国的12%,英国的15%,仅相当于德国的0.9%,日本的2.2%。所有者权益与贷款的比值,1997年末只有4.2%,在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了资本金后也不足6.9%。 3、资产质量差。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而这仅是保守的估计。而国外银行这一指标一般不足8%。因此,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水平在逐步降低。 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5、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其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就会向国际透明化,四大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全线崩溃。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概要

中国外资 2012年7月下总第269期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杜坚 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几乎占有全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大部分比例,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应,一个是国际结算产品种类,一个是国际结算总量,另一个是国际结算手续费收入。 下表列示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主要产品。从表中可以看到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产品主要集中在信用证、汇付托收等常规性方式,而新型的国际结算方式仅出现在少数的银行业务中。从四大国有银行的先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类型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产品种类比较丰富, 客户可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比较大,而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由于国际结算业务发展时间滞后与其他四大银行,国际结算产品集中于传统的信用证、托收、汇付等等,其中工商银行也涉及了福费廷、国际保理等新型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表1 四大国有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产品 数据来源:四大国有银行网站 如下分别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09年到2011年国际结算总量的数据图表,通过图表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鉴于中国农业银行的国际业务起步较晚,农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规模要落后于其他四大国有银行。从2009到2011年的总体趋势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都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主要受益于我国在金融危机后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逐渐恢复和不断增长。中国银行2011年的国际结算量是招商银行同年的结算量总额的将近4.17倍,在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际结算量差距也相对明显,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量是中国农业银行的2 倍多。 图2 2009-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国际结算总量(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年度财务报告 图3 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结算总量比重 数据来源: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年度财务报告 通过上图中2011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国际结算总量的比例可以看出,中国银行在整个四大国有银行中占了35%之多,其次是工商银行占了28%。从整体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银行的国 际业务差距较大,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行开展国际业务较早而且一直定位于国际化的银行的发展战略。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2.7.010 (下转第28页

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摘要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以及我国经融体制的改革,促使外资银行逐渐将发展的目光投向内地,从而加剧了我国金融银行的竞争趋势,并使国内的金融风险剧增,农村商业银行在近十几年的服务过程中,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对风险的管控,以在确保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风险,其次对所存在的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最后为构建农村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模式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分析 一、前言 21世纪初,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度的变迁,农村商业银行兴起,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于2010年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此拉开了农村商业银行上市的序幕,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已迈入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作为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本质依旧是经营风险的组织,以经营风险来实现风险收益。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尽量降低或者规避风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就需要对自身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 (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上存在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其在实际工作中所注重的是自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对其业务中所存在风险的管理。大多数业务人员认为风险管控工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与自身的工作不存在联系;也有很多员工认为要想控制风险,必将影响业务量的增长,对于风险控制与业务利润的关系缺乏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此外,在很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将风险控制的途径选择在了降低业务量上,致使不仅没有降低风险,反而影响到了农村商业银行利润目标的实现。 (二)风险计量体系尚未完善,致使风险管理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体系的建设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风险管理所生成的数据无法实现全面的分析,而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多,从而致使其对自身所存在的风险无法实现有效地降低或者规避。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农村商业银行所固有,而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在风险管控中所处的困境。 (三)缺少必要的风险管控人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所涉及的知识系统较为复杂,其所需要的是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其具备金融学、统计学以及管理学等综合知识素质能力。而当前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由于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存在,致使其本身发展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风险管理人才的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八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3.应对措施: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较新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二、市场风险 1.定义: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2.形成原因: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则会引起逆向选择,它是引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重要根源。 3.应对措施:①构建独立、高效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②营造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文化 ③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风险 1.定义:操作风险遭受潜在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2.形成原因: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四是内部控制能力逐级衰减。 ②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

银行主要业务分类和简介

1负债业务 存款业务、借款业务 2资产业务 贷款业务、债券投资业务、现金资产业务 3中间业务 交易业务、清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托管业务、担保业务、承诺业务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本章通过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对银行的主要业务进行介绍。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负 债主要由存款和借款构成。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两类,而借款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大类。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存款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本章对银行负债业务的介绍主要针对存款业务。 资产是银行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银行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银行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商业 银行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债券投资和现金资产三大类。贷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也是最主要的资 金运用。本章对银行资产业务的介绍主要针对贷款业务。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交易业务、清 算业务、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托管业务、担保业务、承诺业务、理财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等。 本章包括负债、资产、中间业务三节内容。 3.1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由存款和借款构成。 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两大类。 人民币存款:又分为个人存款、单位存款和同业存款,外币存款又分为个人外汇存款和机构外汇存款。 借款:包括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大类。短期借款是指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借款。主要包括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协议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等。长期借款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借款,一般采用发行金融债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