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片级进模设计
落料冲孔弯曲级进模设计

落料冲孔弯曲级进模设计绪论1.1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浙江宁波和黄岩地区的“模具之乡”;广东一些大集团公司和迅速崛起的乡镇企业,科龙、美的、康佳等集团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模具制造中心;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模具企业现已有几千家。
随着与国际接轨的脚步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产品质量、成本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重要性。
而模具制造是整个链条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
近年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UG、Pro/Engineer、I-DEAS、Euclid-IS等国际通用软件,个别厂家还引进了Moldflow、C-Flow、DYNAFORM、Optris和MAGMASOFT等CAE软件,并成功应用于冲压模的设计中。
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代表的大型冲压模具的制造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东风汽车公司模具厂、一汽模具中心等模具厂家已能生产部分轿车覆盖件模具。
此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模具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模具CAD/CAE/CAM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在提高模具质量和缩短模具设计制造周期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例如,吉林大学汽车覆盖件成型技术所独立研制的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分析KMAS软件,华中理工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注塑模、汽车覆盖件模具和级进模CAD/CAE/CAM软件,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研究中心开发的冷冲模和精冲模CAD软件等在国内模具行业拥有不少的用户。
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支架弯曲级进模设计(冲压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1序言 (1)2工艺设计 (2)2.1工艺性分析 (2)2.2冲压工艺方案的分析与制定 (2)2.3工艺计算 (3)2.3.1弯曲件展开尺寸的计算 (3)2.3.2冲压工艺力的计算 (4)2.4排样设计及材料利用率 (5)3 模具的结构形式及工作零件设计 (6)3.1模具总体结构形式 (6)3.2弯曲工作零件的设计 (6)3.2.1凸模与凹模的圆角半径、凹模深度和间隙 (6)3.2.2弯曲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尺寸 (7)3.2.3弯曲凸模和凹模结构设计 (7)3.3冲裁工作零件的设计 (8)3.3.1冲裁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尺寸 (8)3.3.2冲裁凸模和凹模的结构设计 (9)3.4模具其他零件的设计 (11)3.4.1 模架的选择 (11)3.4.2凸模固定板 (11)3.4.3凸模垫板 (11)3.4.4冲孔凹模固定板 (12)3.4.5定位装置的设计 (12)3.4.6卸料板 (12)3.4.7紧固件及其它零件的选用 (13)3.4.8 弹性元件的选用 (13)4 冲压设备的选择和校核 (15)5模具工作过程 (16)6 设计总结 (17)参考文献 (18)1序言模具做为高效率的生产工具的一种,是工业生产中使用极为广泛与重要的工艺装备。
采用模具生产制品和零件,具有生产效率高,可实现高速大批量的生产;节约原材料,实现无切屑加工;产品质量稳定,具有良好的互换性;操作简单,对操作人员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利用模具批量生产的零件加工费用低;所加工出的零件与制件可以一次成形,不需进行再加工;能制造出其它加工工艺方法难以加工、形状比较复杂的零件制品;容易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的特点。
设计出正确合理的模具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率、具使用寿命,还可以提高产品经济效益。
在进行模具设计时,必须清楚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出的零件要能加工、易加工。
充分了解模具各部件作用是设计者进行模具设计的前提,新的设计思路必然带来新的模具结构。
卷边弯曲级进模设计

卷边弯曲级进模设计
l 产品结构分析
如图1所示产品结构图,材料为SECC,厚度为1mm,零件要求卷边,并且弯曲角度为65度。
2 排样设计
依产品结构,模具结构采用级进模结构,排样图如图2所示。
排样间隙为0,其冲压工艺为:①冲孔;②修整;③首次弯曲;④卷边;⑤二次弯曲;⑥切断和最后整形。
其中卷边和弯曲均分二次完成。
3 模具结构
(1)卷边工艺分二次完成,模具结构如图3a首次弯曲和图3b卷边。
由于模具结构较详细,此处不再叙述。
(2)65度角弯曲分两次,第一次弯成90度,模具结构如图3c所示;第二次弯曲成65度(图4a、b所示),模具结构及工作过程如图4所示,其模具结构很清楚,其工作过程不在叙述。
模具毕业设计125弯曲级进模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HCB991冲件弯曲成型工艺与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姓名:学院: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年5月11日目录摘要 ................................................................ - 3 - 关键词 .............................................................. - 3 - Abstract ............................................................ - 3 - Key words ........................................................... - 3 - 第一章绪论 ........................................................ - 4 -1.1 级进模的概述................................................. - 4 -1.2 级进模特点及其现状........................................... - 4 -1.2.1 多工位级进模特点 ....................................... - 4 -1.2.2 多工位级进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 5 -1.3 级进冲模的设计要点与步骤.................................... - 5 - 第二章产品的工艺性分析 ............................................. - 5 - 第三章方案及排样图设计 ............................................ - 6 -3.1 冲裁方案的设计............................................... - 6 -3.2 毛坯展开尺寸计算............................................. - 6 -3.3 排样图的设计................................................. - 7 -3.3.1 排样图的设计 ........................................... - 7 -3.3.2 排样图的设计方案与比较 ................................. - 8 -3.4 步距与步距精度............................................... - 9 -3.4.1 步距基本尺寸的确定 ..................................... - 9 -3.4.2 步距精度 .............................................. - 10 - 第四章模具工艺计算 ............................................... - 11 -4.1 凸、凹模间隙值的确定........................................ - 11 -4.2 公称压力的计算.............................................. - 11 -4.3 压力设备的选择.............................................. - 11 -4.4压力中心的确定 .............................................. - 11 - 第五章模具结构 ................................................... - 12 -5.1 模架结构.................................................... - 12 -5.2凸模、凹模结构设计 .......................................... - 12 -5.2.1 凸模结构设计 ......................................... - 13 -5.2.2 凹模的结构设计 ....................................... - 13 -5.3 卸料装置结构的设计......................................... - 14 - 第六章主要零、部件的设计与选用 ................................... - 14 -6.1 工艺零件.................................................... - 14 -6.1.1 各工位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及长度的确定 ................ - 14 -6.1.2 定位装置 .............................................. - 18 -6.2 结构零件的选用.............................................. - 19 -6.2.1 导向零件的选用 ........................................ - 19 -6.2.2 模柄的选用 ............................................ - 19 -6.2.3 紧固零件的选用 ........................................ - 19 -6.2.4弹性元件的选用......................................... - 19 - 第七章主要零件的制造工艺 ......................................... - 19 -7.1 凸模的加工工艺.............................................. - 19 -7.1.1 直通式异形凸模 ........................................ - 19 -7.1.2 圆凸模、长圆凸模 ...................................... - 19 -7.2 凹模的加工工艺及Pro/E数控加工.............................. - 19 -7.3 其他零件的加工工艺.......................................... - 22 -7.3.1 卸料板的制造工艺 ...................................... - 22 -7.3.2 凸固定板的加工工艺 .................................... - 22 - 第八章总结 ....................................................... - 22 -致谢 ............................................................... - 22 - 参考文献 ........................................................... - 23 -HCB991冲件弯曲成型工艺与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专业姓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彭敏指导教师夏荣霞摘要本设计为一弯曲冲裁多工位级进模,根据设计零件的尺寸、材料、批量生产等要求,首先分析零件的工艺性,确定冲裁工艺方案及模具结构方案,然后通过工艺设计技术,确定排样,计算冲压力和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计算凸、凹模尺寸和公差,最后设计选用零、部件,对压力机进行校核,绘制模具总装草图以及三维实体图,以及对模具主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级进模具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绪论1.1冲压技术的应用和特点 (1)1.2冲压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2)1.3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及内容 (3)1.4级进模的特点 (3)第二章冲压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方案2.1冲压件的工艺分析 (4)2.2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5)第三章主要参数设计计算 (6)3.1排样方式的确定及其计算 (7)3.1.1毛坯排样原则 (8)3.1.2设计排样图应注意的问题 (9)3.2排样图 (10)3.3 冲压力的计算 (11)3.3.1冲裁力的计算 (12)3.3.2卸料力的计算 (13)第四章冲压设备的选择4.1压力中心的确定 (14)4.2冲压设备的选择 (16)4.2.1冲压设备类型的选择 (17)4.2.2冲压设备规格的确定 (19)第五章模具主要零件的结构与设计5.1工作零件 (20)5.1.1凸模的设计 (21)5.1.1.1冲孔凸模的结构设计 (22)5.1.1.2冲孔凸模的结构设计 (23)5.1.1.5凸模强度校核 (24)5.1.2凹模的设计 (25)5.3卸料与顶件装置 (26)5.3.1卸料板 (29)5.3.2卸料螺钉的结构 (30)5.4.2 导正销 (31)5.4.3导柱导套 (32)5.5固定与联接零件 (33)5.5.1固定板与垫板 (34)5.5.2螺钉与销钉 (35)6.1模具设计总装图 (36)设计总结参考文献致谢摘要本次设计题目是带宽凸缘的覆盖件模具设计,制件来源于生产。
其带宽凸缘的覆盖件零件上需冲制三个孔、两个折弯位置。
通过对该零件的级进模具设计,掌握一般级进冲压模具的设计方法、特点和成型过程。
级进模的特点是冲压生产效率高、操作安全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带宽凸缘的覆盖件质量高。
本设计详细介绍了级进模的排样方式、总体设计、零部件的设计以及工艺参数的选择计算。
注意设计当中的某些细节问题,了解冲压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对AutoCAD的应用,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级进弯曲模机械课程设计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说明书级进弯曲模学院(Q : 机电信息工程学院专业:机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1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与方案确定 (1)1.1冲压件工艺性分析 (1)1.2确定工艺方案 (2)1.3弯曲零件最小半径r的确定 (2)1.4加工零件坯料尺寸的计算 (3)1. 5工艺力计算及压力中心确定 (4)1. 6考虑冲裁件尺寸总体形状 (4)2凸凹尺寸计算以及结构设计 (6)2.1冲孔凸凹模刃口尺寸的确定 (6)2.2弯曲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6)2.3冲孔凸模结构设计 (7)2.4冲孔凹模结构设计 (9)2.5弯曲凸模的设计 (10)2.6弯曲凹模的设计 (11)3标准件的选用 (12)内六角圆柱头螺钉选自(GB/T70. 1-2008) (13)导套的选择参照(GB/T2861.4-2008) (13)导柱的选择参照(GB/T2861. 2-2008) (13)模柄选择参照(JB/T7646. 2-2008) (13)4设计并绘制总图 ........................................................ .10参考文献.. (15)1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与方案确定1.1冲压件工艺性分析如右图1所示,所要加工的零件是一个U型弯曲及中间的一个冲孔,零件的材料为Q235,材料厚度为t=2mm,生产要求为大批量生产,未注公差为IT14,零件材料为Q235 低碳钢,具有良好的弯曲和冲压性能,为了满足能大批量进行生产,因此采用级进模,实现一次性冲压即可得到所需零件,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固釆用如下图1.1结构的级进模,且一次弯曲成型。
图1.1工件图1.2 确定工艺方案确定方案就是确定冲压件的加工路线,合理的工艺方案应在不同的工艺分析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硏究比较与其经济效果,然后选择合理的工艺方案。
零件属于大批生产,工艺性好。
若采用先冲孔,后进行弯曲等分别加工的话工序分散,劳动量大,占用设备多。
盖板的多工位弯曲级进模设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题目:盖板的多工位弯曲级进模设计班级:加工08-3班姓名:于文诠指导老师:张丽蓉完成日期:2012年1月3日一、设计题目(宋体,四号字,加粗)二、原始资料(1) 被加工零件的零件图(草图) 1张(2) 生产类型:中批或大批大量生产三、上交材料(1) 被加工工件的零件图 1张(2) 模具装配图(A0或A1,结合具体零件决定) 1张(3) 模具主要零件图,具体情况结合设计内容,由指导老师指定(4) 课程设计说明书(包含方案选择、设计计算等内容,8000字左右) 1份四、进度安排(参考)(1) 熟悉零件,画零件图 2天(2) 选择方案,确定模具类型及结构草图 3天(3) 计算分析,画模具装配图及主要模具零件图 7天(4))编写说明书 2天(5) 准备答辩 1天五、指导教师评语该生设计的全过程表现,设计内容反映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说明书书写,工程绘图图纸表达,外语水平。
综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日期摘要本次课程设计我的题目是级进模设计,冲压模具主要是将板料分离或成形而得到制件的加工方法。
本次零件共需要冲孔、落料、弯曲等工序,零件为大批量生产,本次的设计目的为通过对简单零件模具的设计来进一步了解模具工作过程以及设计方法,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主要考虑到模具的设计能否满足工件的工艺性设计,能否加工出合格的零件,以及后来的维修和存放是否合理等。
在本次设计中,根据所提供的零件图,分析了冲压成型的工艺性。
通过比较各种工艺的优劣,最终确定了其工艺方案;通过具体计算和设计该方案中的各工序的工艺参数,设计并绘制出所需的模具排样图;按照冲压模具设计的一般步骤,计算并设计了本套模具上的主要零部件,如: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凹模固定板、卸料板、档料销等。
模架采用标准模架,选用了合适的冲压设备。
这样设计出的连续模具可保证生产运行平稳可靠,从而提高效率。
关键词:级进模;工艺性;冲孔、落料、弯曲AbstractMy project is the progressive die, stamping die mainly to isolated or forming the sheet metal processing methods are workpiece. Because molds are mainly high volume production, and stamping die products can ensure the dimensional accuracy and quality,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primary consideration to the mold design can meet the design process the workpiece, can process a qualified parts, and, later, maintenance and storage is reasonable. In this design, not only to consider making the parts to make to meet the job requirements, but also to ensure its service lif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forming technology, compare all merits, according to the provided shaft pats draft, finalizing its technology program, through special calculation and。
最新U形件冲孔、落料、弯曲级进模设计解析

U形件冲孔、落料、弯曲级进模设计解析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作者:学号:系部:模具技术系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题目: U形件冲孔、落料、弯曲级进模设计指导者:评阅者:2011年4月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摘要目录1 引言 (1)2 工艺分析 (2)2.1精度分析 (3)2.2材料分析 (3)2.3结构分析 (3)3 工艺方案的确定 (3)4 冲孔落料工作部分工艺设计4.1毛坯展开尺寸计算 (4)4.2排样 (4)4.3材料的利用率 (6)4.4计算冲压力 (7)4.5计算压力中心 (7)4.6 压力机的初选择 (8)4.7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8)5 弯曲模工作部分工艺计算5.1凸模圆角半径 (10)5.2凹模的圆角半径 (10)5.3凹模深度 (10)5.4凸、凹模间隙 (10)5.5凸凹模横向尺寸及公差 (11)5.6模架的选择 (12)5.7其他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参考文献 (12)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模具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模具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成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国有专业模具厂外,集体、合资、独资和私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许多模具企业加大了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力度,将技术进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些国内模具企业已普及了二维CAD,并陆续开始使用UG、Pro/Engineer、I-DEAS、Euclid-IS等国际通用软件。
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许多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例如,精密加工设备在模具加工设备中的比重比较低;CAD/CAE/CAM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许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等,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型、精密、复杂和长寿命模具依赖进口。
导柱式冲裁模的导向比导板模的准确可靠,并能保证冲裁间隙的均匀,冲裁的工件精度较高、模具使用寿命长,而且在冲床上安装使用方便,因此导柱式冲裁模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冲模,适合大批量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毕业设计题目:冲孔夜弯曲片的设计院系:机械与运载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学号:*****17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成绩:2015年05 月20 日摘要模具加工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制造工艺,被广泛用于各个重要领域。
模具工业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现代工业的发展水平。
在一定层次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现代化先进制造的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制造基础和基本设施已相当齐全。
因此模具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在眉睫,尤其在发展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的需要。
同时提高模具的设计和制造精度,缩短模具的生产周期,使整体效益提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本次我的毕业设计--弯曲片级进模设计,涉及到冲孔、弯曲、翻遍、落料等工序。
即按指导老师所给的零件、设计要求、精度要求,设计出合适的模具。
经过此次的设计,使我对冲裁模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的知识。
最后此次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还要感谢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
关键词:模具制造;冲孔;弯曲;翻遍AbstractMold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many important fields.Mold industry Mold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a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many important fields.Mold industry, represents a national modernizati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tandards.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our country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manufacturing country,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and basic is complete.S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mold and die industry is imminent, especially in the hair Large, precision, complex, long-life mold needs.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precision Shorten the production cycle of mold, make integral benefit referred to a whole new level.This my graduation design - bending progressive die design, involves rummaged through, blanking, punching, bending, etc Process.As instructors to the par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precision requirements, design a suitable mold.Through the design, make I hedge cutting mold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knowledge.Finally,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directors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the teacher's patience.Finally, the smooth completion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directors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the teacher's patience.Keywords: mold manufacturing;Punching;Bending;through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目的 (1)1.2 意义 (1)1.3 冲压模具的相关研究动态 (1)1.4 设计方法及步骤 (3)第2章零件冲压生产经济性分析和冲压工艺分析 (4)2.1 冲压生产经济性分析 (4)2.2.1 零件工艺分析 (5)2.2.1 确定冲压基本工序 (5)2.2.3 排样方案的确定 (6)2.2.4 材料利用率 (9)2.2.5 排样方法 (9)2.2 弯曲片零件冲压工艺分析 (4)第3章冲孔—落料级进模零件的设计与计算 (9)3.1 冲压力的计算 (9)第4章压力中心的计算 (12)第5章模具主要零件尺寸计算 (14)5.1 凹模的结构设计 (15)5.2 凹模刃口形式 (15)5.3 凹模尺寸设计 (16)5.4 凹模外形尺寸的确定 (17)5.5 凸模固定板厚度 (17)5.6 计算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 (17)第6章选择冲压设备 (18)第7章冲模的闭合高度 (19)第8章固定与联接零件 (20)第9章冲裁件整形 (21)第10章模具安装与调试 (22)10.1 座的上、下模安装 (22)10.2 调整和试模 (22)参考文献、附录................................................ 24-25 致谢. (26)1. 绪论1.1目的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的资料手册,能够熟练的运用UG、CAXA进行图纸设计,拥有完整的设计理念,能独立完成一套模具的设计;二是让我们能够了解各种冲压所用材料(如08F)特性以及各种冲压设备等,对日常生产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1.2意义本次毕业设计的题目是弯曲片冲孔、落料级进模设计,此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给定弯曲片零件进行工艺性分析,制定出可行的方案,经过分析与讨论确定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的工艺方案及中批量生产的工艺方案。
进行详细的工艺计算,选择冲压设备,编制工艺规程。
最后设计出大、中批生产所用的级进模具。
1.3冲压模具的相关研究动态1.我国模具的发展现状:建国以来我国模具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飞跃的跨度,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国模具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模具的应用程度也得到极大推广。
模具发展逐步转向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模具的发展。
同时,模具行业的组成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小作坊、私营的经营模式逐步转化为大、中型合营、集团企业。
模具的生产流程也由传统的手工、非智能化转变为全自动化、智能化,统一协调管理。
模具行业的发展越发正规化科技化。
(1) 大型冲压模具的发展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例,汽车覆盖是一种大型冲压件对整个模具的设计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很多企业已能够独立完成汽车覆盖间的设计和制造。
(2) 多工位级进模具的发展是模具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自动化、智能化的途径。
同时,多工位级进模具的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品的体现。
目前我国多工位级进模具的发展已由传统的汽车零件、电机零件模具发展到电子等高科技用品上。
模具的寿命、质量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3) 模具CAD/CAE、UG技术相当广泛地得到应用。
各种制图软件的应用使得模具的设计和发展更加简单和快速,适应了模具的发展要求,模具的制造精度也日益提高。
很多企业也设立了技术研究开发部门,着力研究并解决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地效果,模具质量、生产周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模具的设计中得到推广。
(4)特种加工和数控加工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在数控加工方面,数控加工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数控机床的品种也不断增多,在模具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5) 制模技术的快速化、经济化得到了持续发展。
尤其这一领域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模具行业的前景更加可观。
如今的3D打印技术的发展,更让模具行业的发展越发先进化。
(6) 模具的发展程度与其发展应用的广度息息相关。
模具标准件的发展和应用已趋于常态化,种类趋于多样化,进一步加快了模具行业的发展。
我国已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模具产量已达到很大规模,产品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但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还落后很多,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商业国际化、一体化的进展,模具行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也意识到产品的质量、经济价值、新产品的快发应用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模具行业作为整个工业界的桥梁,承载着工业界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模具发展起步较晚,还需要很多的改进和学习的地方,尤其在大型、精密、长寿命模具方面的发展。
2.未来冲压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
模具未来的发展更趋向于高效、节能、性价比高。
(1)模具产品发展将大型化、精密化。
(2)在多工位级进模基础上开发出多功能复合模具,多功能复合模具可方便快捷的完成冲压要求以适应未来模具的快速发展,且多功能复合模具生产的产品精度更高生产周期更短,适合大、中批生产。
多功能复合模与数控技术结合可达到自动完成多种工序的转换任务。
通过这种多功能模具可直接生产成批的组件,使模具制造更趋向于高效、快捷化生产。
(3)热流道模具在塑料模具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
(4)发展快速经济模已成未来趋势。
为适应多品种、少批量生产方式。
一方面是模具产品的使用周期越发变短,且产种更新也越发变快;另一方面模具产品的更新和创新设计频繁,对缩短生产周期的要求越发强烈。
因此,对快速经济模具的开发已迫在眉睫。
随着模具行业的发展,对经济价值的追求,模架、冲头等的快换技术也将日益发展。
另外,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的应用,快速换模装置、快速试模技术也得到推广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
(5)大力制定和推广应用模具标准件。
模具标准间的品种多样化和应用的广泛化,大力的推动了模具业的发展,缩短了模具生产周期,且提高了模具生产的精度和质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
(6)模具使用优质材料及应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
(7)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将全面推广CAD/CAE、UG技术。
(8)高速铣削加工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9)模具的生产全过程将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10)模具自动加工系统的研制和发展。
1.4 设计方法及步骤1、查阅有关模具设计、制造资料实例方面的文献,同时了解模具行业发展的最新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