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2018年云南省杂交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初探

2018年云南省杂交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初探作者:许文芳刘金菊饶红杉刘如海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9年第04期摘要 2018年云南省农科院杂交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海拔组临翔新村点)共有2(A、B)组14个品种。
试验表明:A组中的文单731、云瑞808、大地16号、临玉15号和昭黄16号,B组中的兴单105、临玉13号、大地863、文单10号和云瑞707,共10个品种的适应性、抗逆性较强,丰产性较好,推荐进入第二年区试或生产试验。
关键词玉米;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云南省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ki.1673-890x.2019.12.098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联合体新育成或引进的普通玉米品种在云南省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水平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利用价值,为云南省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云南省农科院组织实施2018年云南省普通玉米区域试验。
试验严格按照《2018年杂交玉米中海拔组联合体试验实施方案》进行。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新村组,海拔1 650 m,东经100°03′17.71″,北纬N23°47′51.09″,年平均气温16.8~17.9 ℃,年降雨量1 795.8 mm,相对湿度75%~90%,年日照时间2 112~2 265 h[1-2]。
试验地地势平整,土质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1.2 参试品种试验分为A、B两组,均为第一年区试品种,5月22日播种。
A组7个品种:楚单1610、昭黄16号、文单731、临玉15号、云瑞1820、云瑞808、大地168、海禾2号(CK)(对照)。
B组7个品种:昭黄24号、文单10号、临玉13号、云瑞4011、云瑞707、兴单105、大地863、海禾2号(CK)(对照)。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实名制,严格按方案执行,采用人工开沟定行株距点播,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五行区,小区面积20 m2,等行距种植,行长5 m,宽0.8 m、株距20.8 cm,双株留苗,每行24株,每小区120株、每667 m2种植密度4 000株,实收小区中间三行计产(面积12 m2)。
哈尼梯田红米新品种红阳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哈尼梯田红米新品种红阳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摘要:红阳3号是红河州农业科学院利用大粒香12号和高山早谷配组常规选育的红米新组合,具有株型紧凑、耐肥耐寒、营养丰富、高产抗病、花青素含量高等特点,202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红阳3号;梯田红米;花青素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Hongyang 3, a New Indica Red Rice in Hani TerraceZHANG Yun, SU Zhengliang, ZHANG Yao, ZHANG Wenhua, WANG Haide, YU Wenfu, XIA Sai, YANG Jingjing,LI Yongcheng(Hongh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onghe Yunnan 661100,China)Abstract:Hongyang 3 is a new late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cultivar, bred by Hongh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using Dalixiang 12 as the female parent and Gaoshanzaogu as the male parent. It has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 plant type, fertilizer tolerance and cold tolerance, rich nutrition, high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and high Anthocyanidin content. In September 2020, it was approvedby the Crop Variety Appraisal Committee of Yunnan.Key words: Hongyang 3; Terrace rice; Anthocyanin红米起源于中国,距今大约有1千多年的栽培历史[1]。
2015年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海拔组)

2015年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海拔组)杨胜勋【摘要】云南省玉米区域试验(中海拔组)共有4组,48个品种,试验表明良禾68、P3715、雅玉749、丁单988、会单888、芮单26、中种1207等25个品种,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较好,推荐进入第二年区试或生产试验.【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云南省普通玉米;中海拔组;适应性;丰产性【作者】杨胜勋【作者单位】临沧市种子管理站,云南临沧677099【正文语种】中文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省内外各育种单位新育成或引进的普通玉米品种在云南省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水平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利用价值,为我省玉米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实施2015年云南省普通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
试验严格按照《2015年云南省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进行。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安排在耿马县勐撒镇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海拔1344m,年平均气温17.4℃,年降雨量1643.2mm,相对湿度78%~90%,年日照时数2010~2263h。
试验田地势平坦,中等肥力,砂壤,前茬为油菜,灌溉设施齐全,便于试验实施和管理。
1.2 参试品种试验分为Ⅰ、Ⅱ、Ⅲ、Ⅳ组。
Ⅰ组所有品种及Ⅱ组的前5个品种均为第二年区试品种,其他品种为第一年区试品种。
试验均以海禾2号为对照品种。
Ⅰ组12个品种:良禾68、范玉18、红瑞908、足单088、宏玉6号、P3715、金秋32、雅玉749、恩玉88、丁单988、云瑞668、翔玉8号。
Ⅱ组13个品种:卓玉699、金穗03、金瑞909、利禾1号、云瑞407(以上品种均为续试品种)、曲辰18号、会单888、芮单26、尚单6616、滇尚111、汉和1号、中种1207、路单3号。
Ⅲ组12个品种:佛单13号、荣航1号、金穗试01、金科试88、双玉916、林玉2号、临玉901、大天99、星玉6682、滇玉519、金玉579、旺玉30。
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关于审定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的公告

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关于审定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09.09•【文号】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施行日期】2010.09.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其他正文农业部公告(第1453号)陵两优472、华农18、冀棉169、合农61号、中薯17号等113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1品种名称:陵两优472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品种来源:湘陵628S×恢472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比对照博优998长1.6天。
株型适中,茎秆粗壮,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稃尖无色,偶有短顶芒,每亩有效穗数16.4万穗,株高115.3厘米,穗长2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3.8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9.0克。
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长宽比3.2,垩白粒率15%,垩白度2.9%,胶稠度7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2%。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7.9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7%(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452.5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2.3%(极显著)。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0.2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3.1%,增产点比率70.8%。
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9.3千克,比对照博优998增产5.6%。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多蘖壮秧。
2.移栽:适龄移栽,适当密植,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
一般软盘抛秧3.1~3.5叶抛栽,每平方米抛栽28~30穴;水育小苗5叶左右移栽,每穴栽插2~3苗。
临沧市2011年杂交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分析

各 参试 品种平 均行 粒数 为 2.~3.粒 ,其 中 81 88 亚 航 69最 多 ,Y 5 1 3 Z 0— 最少 ; 各 参试 品种平 均 千粒 重 为 2 8 3 52 , 中 6 . 7.g其 4~ 西 单 5号最 重 , 选 6号最轻 ; 华 各 参 试 品种 平 均 出籽 率 为 7 . 55 64~8.%,其 中
29 7
1 O4 6 .
山川 97 0
西单 5 号
2 1 8
2 8 4
19 1
17 0
1. 89
1. 68
49 .
56 .
20 .
16 .
1 . 62
1. 51
3 . 67
3 . 25
2 48 8.
3 52 7 .
8_ 53
7 . 64
1 32 5 .
品种
株 高 穗位 高 穗 长
C m C m
1 2l l . 84
穗 粗 秃尖 穗行数 行 粒数 千粒重 出籽率 单穗
行
5. 3 3. 0 1 . 57
单株
生产率
粒
3 9 4.
g
3 64 3 . 8 5 5.
粒重 1 29 8 .
%
北玉 0 1 97
北玉 0 1 最高 , 97 西单 5 号最低 ; 各参 试 品种平 均 单穗 粒 重 为 124 131 , 4 . 8. 其 g 11试 验 品 种 . 中正大 8 8 重 , 0最 海禾 1 轻 ; 7最 参试 品种为北玉 0 1 、 97 山川 9 7 西单 5 、 0、 号 贵 各 参 试 品 种 平 均 单 株 生 产 率 为 10 ~ 2. 2 单8 、 号 南校 2 1海禾 1 、 0、 7奥玉 32 、Y 5 1正大 129 其 中西单 5号最 高 , 选 6号最低 。 6 8Z 0 — 、 6 .%, 华 8 8亚 航 69 华 选 6号 、 单 l 0、 3、 红 0号 , 西 山 7 以 0为 21 病 害记 载 .- 3 对照。 北玉 01 9 7高抗 大 斑 病 、 斑病 、 斑 病 、 病 , 小 灰 锈 12试 验 方 法 . 未发现丝黑穗病 、青枯病 ,纹枯 病 5 %,螟 害率 试验分别设在有代表性 的云县涌宝 、镇康 、 凤 22 穗腐 严重 度 07 . %, .%。 庆、 双江 、 马勐撒 五个点 。 验采用 随 机 区组 设计 。 耿 试 山川 9 7 大 斑病 , 0抗 高抗 小斑病 、 灰斑 病 、 病 , 锈 小 区面积 2 I , 区长 5 宽 4m, 次 重复 , 行 未发现青枯病 、 0r 小 f m, 三 五 丝黑穗病 , 纹枯病 6 %, . 螟害率 2 2 %, 区, 宽窄行或等行距种植 , 种植密度 6 万株 / z以 穗腐 严重 度 1 h , m %。 当地最佳节令播种 , 实收小 区中间三行计产。 西单 5号 高抗 大斑病 、 小斑 病 、 灰斑病 、 锈病 , 未 2结 果与分 析 发现青枯病、 丝黑穗病 , 纹枯病 4 %, . 螟害率 1 穗 6 %, 21试 验 结 果 . 腐严重度 0 %。 . 9 211 ..物候 期 等记载 贵单 8号 高抗 大斑病 、 灰斑 病 , 小斑 病 、 病 , 抗 锈 该 组 区试平 均生 育期 在 12~17d 1 2 ,对 照西 山 未 发 现青 枯 病 、丝 黑 穗 病 ,纹 枯 病 1%,螟 害 率 1 7 平 均 生育期 17 ,其 中正 大 88生育 期最 长 , 0 1d 0 比 2 %, . 穗腐 严重度 1 %。 6 . 8 西山 7 O晚熟 ld O ,海禾 1 育期 最短 ,比西 山 7 7生 0 南校 2 1 0 抗大斑病、 灰斑病 、 小斑病、 锈病 , 未发 早熟 5。 d 现青枯 病 、 丝黑穗 病 , 纹枯 病 7 螟 害率 22 穗 腐 %, .%, 21 .. 2主要 性状 记载 严重度 0 %。 . 6 参 试 品种 主要 性状 记 载见 表 1 。各参 试 品 种平 海禾 1 7感大 斑 病 、 斑病 , 灰 中抗 小 斑 病 、 锈病 , 均株高为 2 8 3 3m其 中奥玉 32 最高 , 4 ~ 0c , 68 西单 5 未发 现 青 枯 病 、 黑 穗 病 , 枯 病 8 螟 害率 3 , 丝 纹 %, % 号最矮 ; 穗 腐严 重度 1 %。 各 参试 品种 平均 穗位 高 为 13~10m, 中贵 0 4e 其 奥 玉 32 6 8抗 大 斑 病 、 斑 病 、 病 , 小 锈 中抗 灰 斑 单8 号最高 , 华选 6 号最低 ; 病 , 发 现丝黑 穗 病 、 枯病 , 枯病 1.%, 害率 未 青 纹 26 螟 各参 试 品种 平 均穗 长为 1.~2 . m,其 中红 06 穗 腐严 重度 08 61 1 e O .%, .%。 单 1 号 最长 ,Y 5 1 0 Z 0— 最短 ; Z 0— 抗 大 斑 病 、 Y51 灰斑 病 , 高抗 小 斑病 、 病 , 锈 各参 试 品种平 均 穗粗 为 46 5 e . . m,其 中西单 未发现丝黑穗病 、 6 青枯病 、 穗腐 , 纹枯病 1%, 9 螟害 5号 最粗 , 亚航 6 9 细 ; 3最 率 3 %。 各参试品种平均秃尖为 1 ~ . m,其 中北玉 . 3e 1 O 正大 8 8中抗 大斑病 , 0 高抗灰斑病 、 小斑病 、 锈 0 1、 禾 1 9 7海 7最长 , 航 6 9最短 ; 亚 3 病 , 发 现 丝 黑 穗 病 、 枯 病 , 枯 病 9 , 害 率 未 青 纹 % 螟 各参 试 品种平 均穗 行数 为 1. 1.行 ,其 中 5 穗腐严重度 28 35 89 %, . %。 Z 0— 最多, Y51 海禾 1 7最少 ; 亚航 6 9中抗 大斑病 , 3 高抗灰斑病 、 小斑病 、 锈
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品种

国审品种接上期油菜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1品种名称青杂5号区试代号305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春性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134d左右与对照青杂1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有裂叶23对叶缘波状腊粉少无刺毛花瓣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侧叠株高171c m 左右分枝部位62c m左右匀生分枝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221.2个每角粒数25.7粒千粒重3.9g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5.05%病指6.47%抗性优于青杂1号和青油14号适宜范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及甘肃青海两省低海拔地区春油菜主产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2品种名称中油杂12区试代号希望568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d左右苗期半直立叶色深暗绿无腊粉顶裂叶片较小叶片长度中等较宽侧裂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片边缘有小齿波状花期集中黄花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株高174c m左右分枝部位40c m左右生长势较旺上生分枝一次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30.0个每角粒数20.0粒千粒重3.7g种子黑色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8.97%病指4.95病毒病发病率0.71%病指0.56抗倒性中等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高抗病毒病适宜范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油菜主产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3品种名称秦优10号区试代号2000-5选育单位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双低油菜半冬性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36d左右熟期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绿色浅叶大薄裂叶23对深裂叶叶缘锯齿状有蜡粉花瓣较大侧叠花色黄株高171c m左右分枝部位40c m左右匀生分枝单株有效分枝数10个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55.8个每角粒数21.2粒千粒重3.4g籽粒黑色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0.38%,病指9.79病毒病发病率10.01%病指4.2920042005抗病鉴定结果中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20052006抗病鉴定结果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适宜范围适宜在长江下游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油菜主产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4品种名称亚华油10号区试代号H 04-4-7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d左右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园叶型叶绿色顶叶中等大小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株高192c m左右株型为扇形较紧凑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二次有效分枝15个左右主花序长65c m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15.2个主花序角果长5.5cm 每角粒数20.1粒千粒重3.2g籽粒黑褐色近圆形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4.13%病指2.72病毒病发病率0.72%病指0.29适宜范围长江上游的贵州四川重庆陕西第一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定品种支持单位温州市华正塑业有限公司郑州办事处经营范围塑料编织袋纸塑袋软包装等各种包装材料总经理陈龙地址郑州市经三路66号金成国际广场B 座706电话0371-6912333369123222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5品种名称华油杂12号区试代号H0201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中游218d 左右长江上游223d左右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有腊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花黄色花瓣相互重叠株高长江中游173c m左右长江上游195c m左右株型为扇形紧凑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主花序长80c m左右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长江中游356.0个长江上游476.0个主花序角果长长江中游8.5cm 长江上游5.5cm 每角粒数长江中游21.0粒长江上游18.0粒千粒重长江中游3.28g长江上游3.08g种子黑褐色近圆形长江中游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0.81%病指5.75病毒病发病率1.93%病指1.28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田间调查病害结果两年平均菌核病发病率3.87%,病指2.82病毒病发病率0.69%,病指0.39抗倒伏能力强适宜范围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及长江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和陕西汉中地区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油2006006品种名称沪油17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双低常规种全生育期238d左右与对照皖油14和秦优7号相当幼苗特性为半直立叶色为深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叶片腊粉较厚有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花色为鲜黄色开花状态侧叠株高165c m 左右分枝类型为匀生分枝分枝部位45c m 左右一次有效分枝9个左右二次有效分枝34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90.0个每角果粒数20.0粒千粒重4.2g种子黑褐色区域试验田间调查病害结果菌核病发病率25.66%病指15.4病毒发病率11.21%,病指5.99适宜范围长江下游的浙江上海两省市及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水稻品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6品种名称西农优1号选育单位西南大学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3d 比对照汕优63迟熟0.1d 株型适中后期转色一般每亩有效穗数17.6万株高112.4厘米穗长25.5cm 每穗总粒数164.5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8.4g抗性穗瘟病平均6.3级最高7级抗性频率35.7%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长宽比3.垩白粒率38%垩白度4.7%胶稠度51m m 直链淀粉含量21.4%适宜范围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7品种名称Q 优108区试代号庆优9号选育单位重庆市种子公司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8d比对照汕优63迟熟2.6d株型适中叶挺每亩有效穗数16.5万株高113.3c m 穗长24.6cm 每穗总粒数180.3粒结实率81.2%千粒重26.5g抗性穗瘟病平均7.0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7.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6%长宽比2.5垩白粒率27%垩白度2.7%胶稠度64m m 直链淀粉含量17.2%适宜范围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8品种名称川江优527区试代号川江优3号选育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d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d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2万株高114.5cm 穗长26.4c m 每穗总粒数176.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3g抗性穗瘟病平均5.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6.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4.3%胶稠度51m m 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适宜范围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79品种名称宜香4106选育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d 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d株型紧凑剑叶较宽每亩有效穗数17.4万株高115.7cm 穗长25.2cm 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73.4%千粒重31.2g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39.3%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1.3%长宽比2.9垩白粒率38%垩白度5.3%胶稠度70m m 直链淀粉含量22.3%适宜范围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0品种名称西农优30区试代号中9A /30选育单位西南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9d 比对照汕优63迟熟2.0d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剑叶较长每亩有效穗数17.5万株高116.8cm 穗长26.2c m 每穗总粒数175.3粒结实率76.1%千粒重26.7g抗性稻瘟病平均6.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53.6%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1%长宽比3.0垩白粒率15%垩白度2.3%胶稠度51mm 直链淀粉含量19.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适宜范围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1品种名称优728红良优166选育单位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市峰海标记水稻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d 比对照汕优63迟熟2.8d株型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剑叶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9万穗株高122.8c m 穗长24.0cm 每穗总粒数161.6粒结实率79.8%千粒重27.5g抗性稻瘟病平均5.7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5%长宽比2.6垩白粒率36%垩白度6.4%胶稠度78m m 直链淀粉含量23.4%适宜范围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省北部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2品种名称协优红1号曾用名红良优5号选育单位南京红太阳种业有限公司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2d 比对照汕优63迟熟3.3d株叶形好长势繁茂每亩有效穗数17.6万株高116.3c m 穗长23.6c m 每穗总粒数143.9粒结实率78.8%千粒重30.1g抗性稻瘟病平均5.9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60%白叶枯病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5%长宽比3.1垩白粒率63%垩白度9.3%胶稠度77m m直链淀粉含量23.3%适宜范围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以及福建省北部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3品种名称津粳优28金粳优28选育单位天津市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7d 比对照秀水63迟熟5.2d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片宽大挺直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每亩有效穗数18.6万株高119.7c m 穗长20.0c m 每穗总粒数178.6粒结实率77.0%千粒重24.8g抗性稻瘟病平均3.7级最高5级抗性频率50%白叶枯病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72.9%长宽比1.9垩白粒率23%垩白度3.7%胶稠度75m m 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适宜范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湖北省安徽省的南部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4品种名称津粳优68金粳优68选育单位天津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0.5d 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6.2d 株高104.2c m 穗长21.9c m 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5.7g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米率26.5%垩白度4.8%胶稠度72m m 直链淀粉含量15.8%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适宜范围河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淮北及陕西关中地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5品种名称津粳优88金粳优88选育单位天津丰美种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8.3d比对照豫粳6号晚熟1.6d 株高119.0cm 穗长20.7cm 每穗总粒数203粒结实率76.6%千粒重24.2g抗性苗瘟3级叶瘟3级穗颈瘟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4.9%垩白米率21%垩白度3.4%胶稠度73m m 直链淀粉含量15.4%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适宜范围河南省沿黄稻区山东省南部江苏省淮北安徽沿淮淮北及陕西省关中地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86品种名称吉粳801区试代号吉特624选育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东北西北晚熟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4.2d与对照秋光相当株高100.6c m 穗长17.7c m每穗总粒数113.4粒结实率88%千粒重24g抗性苗瘟5级叶瘟5级穗颈瘟7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3%垩白米率23.5%垩白度3.7%直链淀粉含量17.5%胶稠度83m m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适宜范围吉林省晚熟稻区辽宁省北部宁夏引黄灌区北疆沿天山稻区和南疆陕西省榆林地区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太原小店和晋源区稻瘟病轻发地区种植棉花品种审定编号国审棉2006019品种名称冀2000转基因生物名称冀2000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麦田套种全生育期135d株形稍松散株高76.6c m叶片较小深绿色果枝始节位6.7节单株结铃16.1个铃长卵圆形单铃重5.1g衣分38.2%子指10.3g 霜前花率90.7%出苗较快长势较好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 I CC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7m m 断裂比强度30.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断裂伸长率7.2%反射率75.2%黄色深度7.2整齐度指数83.1%适宜范围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江苏淮河以北黄河流域棉区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审定编号国审棉2006020品种名称G K z 19转基因生物名称G K z 19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全生育期135d株形较松散株高98.5cm茎秆粗壮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果枝始节位7.3节单株结铃13.8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9g苞叶大衣分40.4%子指10.7g霜前花率92.2%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 V I C 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m m 断裂比强度30.5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6断裂伸长率7.3%反射率74.5%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4.3%适宜范围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和中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种植-农业部-。
花生新品种云花生13号的选育及栽培

花生新品种云花生13号的选育及栽培云花生13号是一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选育的优良花生新品种。
该品种于2008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于2009年正式推广种植。
云花生13号选育的目标是培育一种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广、品质优良的花生品种。
选育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抗病性和产量较高的优良亲本品种,进行了多次杂交。
在后代选育中,重点关注了植株的抗病虫害性、结荚性、生育期和产量等性状,逐步筛选出了具有较高综合性状的优良品种。
经过多年的重复选育和试验比较,最终选出云花生13号作为新品种推广种植。
云花生13号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地块准备、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
地块准备是确保云花生13号正常生长和高产的关键。
选择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
在田间进行翻耕和耙地,使土壤松软透气。
然后,施入底肥,通常使用有机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进行适量施肥。
在播种前进行地表整平,并做好水渠、排水沟和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云花生13号的品种选择对保证高产也非常重要。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耕作条件,选择适宜种植云花生13号的品种。
品种选择时要注意花生株高、结荚数、结荚率、籽粒大小等性状,选择具有高产性和出色品质的优良种植材料。
云花生13号的播种时间通常为春季,一般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适期播种。
播种前,对云花生13号种子进行质量鉴定和处理,筛选出健康、无病虫害和高萌发率的种子。
接着,将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可以使用含有种子处理剂的水浸泡种子一段时间,以增加种子的抗病虫害和萌发力。
然后,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撒播在田地里,并进行覆土和压实工作。
云花生13号的田间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及时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杂草控制等。
在花生开花期和结荚期要及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适量施肥,以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
在生育期间,要注意田间管理,并根据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小麦新品种玉麦6号

小麦新品种玉麦6号刘 佳1 张艳军1 张翠萍1 胡选江1 李怀红1 林姣姣1 董 灵2 施立安1(1云南省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玉溪653100;2云南省玉溪市种子管理站,玉溪653100)摘要:玉麦6号是云南省玉溪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杂交和系谱法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属弱春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9.0cm,方形穗,籽粒饱满度中,熟相好,易落粒,属中筋小麦,产量三要素协调,抗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耐寒、耐旱、抗倒伏。
在2017-2019年2个年度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8043.9kg/hm2,在2018-2019年度云南省小麦品种生产试验中的平均产量为7821.0kg/hm2。
介绍了玉麦6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玉麦6号;选育;栽培技术小麦是一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泛的世界性粮食作物,是全球35%~40%人口的主粮,也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小麦在云南省的种植区域遍布全省126个县市,年种植面积50万hm2,在海拔300~3600m的地区均有分布[2]。
但由于人口增加、城镇化建设、生态退耕、工业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越来越紧张,小麦种植面积目前已基本达到极限,寻求单产的突破是小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3]。
为了进一步提升云南省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2008年玉溪市农业科学院以SY102为母本、058-51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2011年从F3群体中选择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2012年获得F4优良株系材料,2013-2015年进行F5~F7提纯,2016年将F8株系在玉溪市农业科学院贾井基地、易门县、峨基金项目:云南省财政部门预算项目重大专项(530000210000000013809)通信作者:施立安粉剂1000倍液喷洒2次,间隔10d喷洒1次;病毒病可使用5%菌毒清300倍液予以防治;大蒜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就要及时进行干预,可喷施20%的病毒克星400倍液,也可选择喷施1.5%的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每隔7d左右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试行)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大豆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 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 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 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2.5 稳产性 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 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 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 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 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 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 uniform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 stabil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3 内容与依据 3.1 审定内容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3.2 审定依据 3.2.1特征特性、生育期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3.2.2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3.2.3抗逆性、品质 以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的鉴定、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 3.2.4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以DUS测试结果和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机构DNA指纹鉴定结果为主要依据。 3.2.5品种田间试验表现 申请审定品种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DUS测试田间表现,包括田间抗逆性、一致性、特征特性等。 4评判规则 4.1 符合审定标准的品种通过初审;有争议的品种,经品种审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投票表决,赞成票数达到法定票数的品种通过初审。 4.2 特殊用途品种,由各专业委员会参照本标准进行初审。 4.3 品种审定委员会认为有重大缺陷的品种不予审定。 5 其他 5.1根据主要农作物生产、育种、种业发展变化等实际情况,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可适时对本标准进行修订。 5.2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5.3本标准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稻品种审定标准 1 优质稻品种 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标准。 1.1丰产性、稳产性 1.1.1对照为同等级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1.0%或减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2品质比对照品种优1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可比对照品种减产≤1.0%、减产≤1.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3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1.0%、减产≤1.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3品质比对照品种优2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可比对照品种减产≤3.0%、减产≤3.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3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3.0%、减产≤3.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4品质比对照品种优3个等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可比对照品种减产≤5.0%、减产≤5.0%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试验产量减产≤5.0%、减产≤5.0%及以内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1.5品质指标低于对照品种的,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不低于同组品种产量平均值,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0%。 1.2抗病性 1.2.1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或与对照品种相当。 1.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1.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1.3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2 普通品质品种 2.1 丰产性、稳产性 2.1.1对照为优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增产试验点比例≥7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5.0%,增产试验点比例≥60%。 2.1.2对照为普通品质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65%;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2.2抗病性 2.2.1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2.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2.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2.3 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特殊用途品种 陆稻、糯稻(直链淀粉<5%)、多年生水稻(在稻作产区能够实现种植一次连续收获2年(越冬)或一年两季(早稻+晚稻)及其以上的,且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表现和上一年同季节同地点种植的表现相差不显著的稻作品种。)、有色米(紫米、黑米、红米、黄米等)、米线等加工型(直链淀粉>24%)。 3.1加工型品种 3.1.1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3.1.2抗病性 3.1.2.1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3.1.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3.1.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3.1.3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2、有色米品种 包括红米,紫米(或黑米)等种皮非白色米的自然有色米品种。 3.2.1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3.2.2抗病性 3.2.2.1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3.2.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3.2.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可以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3.2.3生育期 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3 糯稻品种(直链淀粉<5%) 3.3.1丰产性、稳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同类型生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0.0%,增产试验点比例≥50%。 3.3.2抗病性 3.3.2.1 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6.5,同时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0级。 3.3.2.2不能高感其它两种及以上主要病害(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 3.3.2.3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综合抗性指数每降低1,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率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 3.3.3生育期生育期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3.4 多年生稻品种在稻作产区能够实现种植一次连续收获2年(越冬)或一年两季(早稻+晚稻)及其以上的,且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表现和上一年同季节同地点种植的表现相差不显著的稻作品种。 两年(或两季)的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减产≤5.0%。 3.5、陆稻品种 对照为陆稻品种,审定标准参照水稻普通品质品种相应条款执行。
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1 普通玉米 1.1 丰产性 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或比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增产≥1.0%,生产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1.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0.0%。 1.2 抗倒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8.0%,且倒伏倒折率之和≥10.0%的试验点(次)比例≤20%。 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普通玉米,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倒伏倒折率之和≤3.0 %。 1.3 品质 容重≥710克/升,粗淀粉含量(干基)≥69.0%,粗蛋白含量(干基)≥8.0%,粗脂肪含量(干基)≥3.0%。 1.4 抗病性 1.4.1高中低海拔穗腐病、灰班病、大斑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低海拔纹枯病田间人工接种或自然发病非高感。 1.4.2穗腐病中抗以上,抗性每提高1个级别,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1.5个百分点。 1.5 生育期 1.5.1中海拔(海拔1000-2000米)玉米区 生育期比对照每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产量指标可降低2.0个百分点。 1.5.2高海拔(海拔2000米以上)玉米区 每年区域试验生育期比对照品种晚熟≤ 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