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历史: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历史: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xx版xx必修一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材分析:本课分三目,第一目“探寻公正的理想国”,介绍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第二目“《共产党宣言》”介绍《宣言》的主要内容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第三目“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政权”,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背景——诞生——实践”是本课教材的主要线索。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课标要求学生“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虽然高初中都提及《共产党宣言》和巴黎公社,但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初中课程改革后的高一年学生,有一定的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能够比较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无论是历史知识还是历史思维能力,都不尽人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历史与探究历史的兴趣,促进课后自觉地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中,“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名词学生在平时经常接触,但是对马克思的伟大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含义少有人明白,感触不深,而且本课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巴黎公社政权的史实及其意义;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状况,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解读材料与教材,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供材料、营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为《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写一份新闻发言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音乐教育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杰出成就,它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认识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

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知识),理解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能力),领会马克思的天才创造(情感)。五、教学难点

工业革命与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知识),分析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方法),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情感)。

六、教学策略

1、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第一目“探索公正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作淡化处理,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目“《共产党宣言》”和第三目“巴黎公社”,适当补充千年第一思想家和马克思青年时代的理想,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2、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但在教育中又不要求一步到位。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很好题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国际歌》,介绍千年第一思想家让学生体会无产阶级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马克思的伟大;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理想,形成自我责任感。课标要求“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本节课不必完成得很到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继续体会。

3、本着“先学后教”方针,创设活动平台,学习教学重点。如学习第二目,先由学生构思发言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认识《宣言》的内容、意义,教师再适当点拨,让学生诵读《宣言》中的精彩片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导入)课间播放《国际歌》,用雄浑的乐声造就学生学习的氛围,并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是巴黎公社的委员鲍狄埃在公社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写下的,它浓缩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想。由此导入本课学习主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新课学习)

一、探寻公正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1、三个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知识传授:教师讲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理想社会方案

圣西门: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是“黑白颠倒的世界”,主张实行实业制度,人人都要劳动,没有失业现象,按能力取酬,但他的理想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

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罪恶的渊薮”、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它。他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由多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名称为“法郎吉”。他幻想资本家或权贵人物会帮助他实现改良计划。为此,他刊登广告,声明每天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在家接见愿意出资创办“法郎吉”的富翁,他等了12

年,但没有一个富翁问津。

欧文:10岁辍学当学徒,19岁成为曼彻斯特一家纱厂企业主。1824年,欧文为了证明他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公社”的优越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以15万美元买下3万英亩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进行实验。在“新和谐公社”中,生产、劳动、分配、生活等均按欧文的共产主义原则办理;在这里,不要担心为富不

仁;也没有阶级压迫;想读书吗?儿童可以免费接受教育;生病了,药房免费配给药品;需要生活必需品,商店会提供。但是,新和谐公社维持了不到三年就瓦解了,这次实验使欧文几乎损失了他的全部家当。学生活动:学生发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看法。(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些方案可笑、不现实、荒唐,也可能认为这些思想家是可敬的、伟大的、令人感动的,这些思想是进步的、是天才的美好的设想)

2、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

教师启发:是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催发了欧文等人的设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简单解释。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然而,一边是资本家财富的迅速增长,一边是工人生活的贫困、无尽的痛苦;一边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一边是工人的悲惨遭遇,许多童工累得打瞌睡了,遭到资本家用冷水浇头或皮带的无情抽打,工人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由此可见,这些思想家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在面对悲惨的社会现状时提出了天才的设想,想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但他们的美好设想是无法实现的。为什么?他们实现的手段——依靠社会改良、个人力量、富人发慈悲的途径,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现实的。但这些设想为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先以教师讲述知识方式使学生了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改造社会的理想;再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表达观点的能力及论证史论的能力,然后探讨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感受欧文等思想家的天才构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共产党xx》——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共产党xx》的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学生活动(情境体验):假如你是19世纪中期一位马克思主义宣传家,请你为《共产党宣言》的出版写一份新闻发言稿,并上台发言。发言稿应包括以

下几方面:①作者简介,②概括《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③预测《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④鼓励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了解课程标准要求1,“理解《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比较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异同,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师生再次学习《宣言》的内容,归纳其核心内容是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并且比较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异同。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诵读《共产党宣言》的摘录,体会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设计意图:《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本课的重点,在学习《共产党宣言》时安排学生作一个文稿,把自己放在19世纪中期的背景下理解马克思主义,促使学生转变一种角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乐于探究历史,在活动中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学习历史。在此基础上对《宣言》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通过教师点拨的方式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诵读《共产党宣言》内容的精彩片断,感受马克思的伟大创举。

教师介绍知识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人们如何看待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呢?20世纪即将结束时,英国广播公司(BBC)举行了一系列民意调查,其中有一项是“你认为谁是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结果是,马克思排列第一位,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分别排列第二、三、四位,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路透社在报道评选结果时特别强调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无独有偶,2003年德国为此举办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电视大赛,评选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当选的是西德战后第一位总理阿登纳、马丁路德、马克思、巴赫、俾斯麦、爱因斯坦等。

学生活动:你知道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打算?你的理想是什么?

让我们看看青年马克思的理想,看看千年第一思想家是怎样炼成的。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写道,“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样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谋幸福,而是为人类谋福利,如果为个人谋幸福,那很容易,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律师家庭,家境良好,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后来他的准岳父是市政府顾问,他有着显赫的仕途,远大的前程,但他选择了几乎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牺牲。他深入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参加工人运动,办报刊,撰写文章,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抨击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对中国的殖民统治,与沙俄对中国的领土侵吞,声援中国人民的革命。他因此被普鲁士政府、法国政府驱逐,流亡于欧洲各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教师结合教学个性,开发富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人生,把历史教学与学生个人理想等结合,认识走向成功之路的途径与方法,具有很好教育意义,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共产党宣言》认为“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新社会的创造者”,那么,这种想法在哪里率先实践呢?

三、巴黎公社——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

1、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

情境营造:播放巴黎公社革命爆发的影音资料。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

2、巴黎公社政权建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探讨为什么巴黎公社是工人政权呢?

(学生回答:从公社的委员组成、公职人员的权力限制、公社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措施等。)理解公社为了防止公职人员由“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人民群众成了国家主人

3、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及经验教训

情境营造:展示公社社员墙图片。教师介绍公社的失败:从1871年3月28日公社正式成立到5月28日公社最后一座街垒失守,公社仅仅存在60多天就失败了。从1871年4月2日,凡尔赛当局下令向巴黎发动攻击,从5月21日至28日,凡尔赛当局对公社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和血腥屠杀。巴黎人民热烈响应公社的号召,不分男女,不分老幼,都踊跃参加战斗及防卫工作。5月28日,最后一批公社社员在拉雪兹神甫公墓的一堵墙下英勇就义。此后,一批革命者冲破敌人的白色恐怖,来到这堵墙下,并摆放了鲜花。1908年5月21日,来自法国各地的革命群众又在墙上镶嵌了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刻着“纪念公社死难者,1871年5月21日—28日”。如今,这堵墙已经成为公社精神的历史见证。

学生探究:看课标要求2,要求学生认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学法指导:经验指的是值得学习的成功原因;教训指的是从失败的原因中找到将来如何避免失败的方法。

问题思考:问题1公社革命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英勇的革命精神,在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许多措施方面)

问题2为什么公社仅仅存在60多天就失败了?(学生回答:局限于巴黎一座城市、孤军奋战缺乏同盟军、敌我力量悬殊,缺乏经验等。教师点拨:当时资本主义正处在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社会尚未发展到足以推翻资本主义的程度。革命的爆发带有偶然性,其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

经验:公社的革命精神和首创精神,在无产阶级政权建设上的一些做法。

教训:要发动各地的革命力量,要联合其它的革命阶级,如农民;无产阶级的革命和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教材获取知识,探究巴黎公社政权性质、巴黎公社的功绩及其失败的教训。

(小结)再次聆听《国际歌》,体会无产阶级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马克思主义革命理想。

设计意图:重播《国际歌》作为课堂小结,学生在学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基础上体会“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情感得到升华。

(课后作业)学完本课,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教室学习园地上,同学们共同来解答。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谁的回答最让人满意。

九、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有几个地方做得比较成功的:

1、围绕课标处理教材,淡化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教学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的教学,使课堂容量不至于过大。

2、教学方式得到学生的认可,比如朗读《宣言》中的精彩片段,构思发言稿,适当介绍一些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如马克思的理想),讨论巴黎公社的成功之处与失败的教训。

3、课堂感染力强,情感教育比较成功,恰当地利用音乐进行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 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 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结合课本,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 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 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 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龙八部》剧照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 北宋时期形势图 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族 政权辽北宋西夏 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元昊 都城上京东京兴庆

重大事件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答案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2.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答案提示:(1)结果: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3板书设计

2017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

2017年春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精品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 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 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 度 与价值 观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 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晋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虽然出现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 晋商的发展折射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景象,那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 提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清朝开荒执照 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1)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图片展示 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图片展示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1.下列属于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的是() 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 C.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D.商帮活动日益频繁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大约增加了( ) A.1亿亩 B.2亿亩 C.3亿亩 D.4亿亩 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 D.具有反抗精神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著名城市是( ) A.北京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5.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八分之一 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 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三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导学号73454048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一民族建立的(D)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C)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成吉思汗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4.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 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C)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5.导学号73454049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白塔子的辽墓壁画中有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马匹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历史上,契丹人与北宋曾保持了长达一百多年的 和平往来,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的局面应从哪一事件开始(D) A.辽占领幽云十六州 B.陈桥驿兵变 C.订立宋夏和约 D.澶渊之盟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6.导学号73454050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的示意正确的是(B) 7.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C)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 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8.导学号73454051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 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 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9.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的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B)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0.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从整个中 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了战争,使宋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 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 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3)从材料二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11.导学号73454052(2017·山东聊城)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念表》(部分)。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C)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9课

第六单元第十九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A)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 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最重要的一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迎来了黄金时期,主要原因在于推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A项正确; B、D两项不是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故B、D两项错误;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主要是德、日等战败国,不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 2.1961~1971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5 233亿美元上升到10 634亿美元,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C) 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 C.凯恩斯主义D.计划经济 [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是“1961~1971”,此时期由于各国应用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故选C项。 3.20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控制的电子工业、基础化工、航空工业、公用事业的比重分别为44%、54%、84%、100%。可以看出法国(C) A.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B.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 D.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全面实行国有化、限制私有企业的说法不符合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D两项,B项与材料无关。故选C项。 4.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D) A.刺激社会消费B.改善政府形象 C.改善劳资关系D.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社会福利制度的相关内容。注意关键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新人教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南京大屠杀等为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自主探究】 一、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借口,要求进入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驻地。驻和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该事变标志着的开始。 2、在保卫的战斗中,、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7月底,北平、相继陷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任军长。 2、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1、1937年8月,日本在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率全营守卫宝山,全部壮烈牺牲。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2、1937年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这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国民政府迁往,以此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战士达人以上。 【合作探究】 1. 阅读《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思考: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①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有着什么样的共同主张? ②与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政策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③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后反思】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教案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案) 审核:初二历史组 时间:2015-12-7 ◆ 知识目标:掌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办企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 能力目标: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于什么时候?你知道什么叫“民族工业”吗?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怎样产生的呢? 张謇为什么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二、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1、张謇兴办实业 (1)背景:《_____________ 开采矿山,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 2)目的: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3)实践: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口号,创办了_________等一系列企业。 (4)结局:_____________期间,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发展,一战后,被________。 阅读课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目,请思考 2、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 (1)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可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 _____ 、_______ 、_________ 三座大山的夹缝里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落后的。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______;从地区看,______、______等沿海大城市比较发达,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4)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有怎样的发展特点?原因是什么?(可用表格的方式归纳)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 外因: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5)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有什么特征?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整体水平落后。 【导学解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推荐】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 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 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

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 —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 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 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拔高练习新人教版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拔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2.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从行业上看,发展较快的是() A.轻工业 B.重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农业 3.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5.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其时”指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辛亥革命成功后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洋务运动兴起后 6.同志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对近代工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兴起洋务运动 7.下列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描述中,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A.基础良好,发展迅速 B.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C.先天不足,后天良好 D.基础良好,发展缓慢 8.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①帝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民党发动内战 ③封建主义的阻碍 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是指辛亥革命后 B.状元兴办实业体现出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和执著创业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和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B.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2.中国近代史上,佩戴下图所示臂章的军队,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长征时期D.十年内战时期 3.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A.成立中国同盟会 B.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组成民主联合战线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因为()A.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百团大战鼓舞人心 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5.日本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承认在二战期间侵犯中国劳工人权的历史事实,并向中国受害劳工谢罪。劳工问题只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众多罪行之一,下列事件最能体现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暴行的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D.南京大屠杀 6.下列事件能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就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是() ①五四运动②北伐战争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近代以来,日本是侵略我国的主要国家。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永定河的怒吼】 说起“卢沟桥”,老人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1、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2、为了写论文,刘刚搜集了《契丹的兴起》《西夏王李元昊》《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据此推测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国家的统一 C. 藩镇割据的时代 D. 各民族友好往来 3、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这些西夏王陵中葬着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党项族 4、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分别是辽和西夏的建立者,下列属于他们共同点的是() A. 鼓励垦荒 B. 订立官职 C. 创制文字 D. 制定法律 5、“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6.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戏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太祖 D.宋太宗

7.右图是上京遗址。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元昊 B.阿保机 C.朱温 D.赵匡胤 8、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商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宋、辽 B.宋、夏 C.唐、辽 D.辽、夏 9.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 A.寇准 B.宗泽 C.岳飞 D.于谦 10、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11、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 1004年辽军大规模进攻北宋,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第二年辽宋订立和约,北宋给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靖康之变 D.宋金议和 12.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 A.陈桥兵变 B.澶渊之盟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13.材料题:

人教版(202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抗战课时练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蛐蛐叫喊夜声长,茄子下来菊花黄;没到八月过中秋,小鬼便抢占沈阳。”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百团大战 2.为纪念重大历史事件,一首题为《冬夜题□□□□》的诗写到:“古都兵变动天寒,化作长城碧雪丹,国共缓攻矛与盾,军民披沥胆与肝,八年烽火山河破,三载硝烟宪政残,史每翻常滴泪,何时两岸结新欢。”“□□□□”应是() A.红军长征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3. 下面材料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八一三事变 4. 下列选项描述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电影《甲午风云》 5.面对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是( ) 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小明看到了一张共产党员贺龙在20世纪30年代末戴着国民党军帽的照片,他得出的恰当判断应是 A、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B、国民党加入共产党 C、不可能有此事,照片是伪造的 D、贺龙化装成国民党军官 7.中国近代史上,佩戴下图所示臂章的军队,应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长征时期 D.十年内战时期 8.“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材料所描述的情景应发生在(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9.小华为“建军90周年图片展”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它们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导学案出品人:刘杨审核:史卫民课型:新授使用时间:12月22日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从经济方面纵向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及特征,并介绍了晚清时代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及其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兴衰。内容较为空洞抽象,事件跨度大,跳跃性强。 【教学目标】 1.应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开端、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凋敝破产的情况。 2.应培养的史料分析能力: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以及发展中的困难是什么? 应培养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总结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呈现的特征。 3.应认识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导致的,具体说是帝国义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结果。 应认识到以张謇为代表的一些实业家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他们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4.能深刻体会到没有独立的国家主权,没有和平稳定的环境,经济就不会发展。【教学流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出示投影片:1.老年人口中所说的洋火、洋灰、洋油、洋钉其实就是什么?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2.今天我国的有些民族工业品牌也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探讨、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探究 1.民族工业的发展阶段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 教师活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大胆判断: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端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体会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并就老师的问题作出判断,回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重点】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如何评价檀渊之盟,宋、西夏和战?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少数民族用他们勤劳和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展示《北宋建立形势图》)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当时与之并立的政权还有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去寻找答案吧! 二、讲授新课 (一)崛起与并立 1.契丹的兴起与政权建立 (1)、多媒体出示诗歌“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特点和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掌握《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通过对拿破仑等人物功过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资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原因,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培养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覆灭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权宣言》基本内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法国国旗是一面从左至右蓝色、白色、红色垂直排列的三色旗。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后来三色代表着法国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和博爱。在人类众多的历史事件中,1789年发生在法国的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因为那场革命产生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和世界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二、新课讲授 (一)旧制度的危机 1.材料展示: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归纳

(新)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归纳 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