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蜡染文化
浅论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及审美意义

浅论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及审美意义安顺平坝桃花村是贵州省苗族自治县一个风景秀美的村庄,这里的苗族蜡染技艺历史悠久,而这种蜡染技艺所制作的纹样又是具有显著的苗族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传承和审美意义两个方面,对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进行浅论。
一、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苗族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成为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从母亲代代相传,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
而在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承的方式,但是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响,一些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学习苗族蜡染技艺,这种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传承的不足。
在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中,纹样的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的传承是由家庭长辈亲传给家庭晚辈,这些纹样不仅是非常精美,更是承载了苗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同时,苗族蜡染纹样并不是僵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迭,这些纹样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这也是苗族蜡染技艺能够不断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艺术遗产,这些纹样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寓意深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首先,这些纹样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
以苗族兴安布依为例,这个纹样寓意着幸福团圆、美满家庭,由于安顺平坝桃花村的苗族居民多为农民,因此兴安布依这种吉祥的纹样也成为了一种“护农符”,并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其次,这些纹样呈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风格。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和创新,形成了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方式,加之蜡染手法的独特,使得这些纹样呈现出一种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这些纹样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安顺平坝桃花村苗族蜡染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可以通过这些纹样了解苗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族特色,更可以体验和领悟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也是这些纹样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蜡染与人文

蜡染是我的家乡贵州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蕴含着历史悠久的黔文化。
所谓蜡染就是蜡画和染色两种工艺的简称。
蜡染的方法较为简便,即用铜片制成的专用“蜡刀”,蘸上蜡液,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地绘成各种花草、鸟兽、虫鱼等图案。
然后放进蓝靛缸里浸染若干次,捞出后放在锅里用开水煮去蜡质,再用水清洗,把浮色洗掉,即呈现出各种白色图案。
贵州安顺生产的蜡染最著名,安顺蜡染花纹细致,色彩浓郁。
常见的图案有山川风景、花鸟虫鱼、仕女人物、古代文物等。
色彩常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贵州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
”叙述的就是蜡染工序。
后来的《贵州通忐》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逐渐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
蜡染在中国西南地区,特别在贵州一枝独秀。
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他们迁徙到贵州后怀念故土,怀念祖先,固守从故土带来的文化形态,并在其中寄寓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意义,逐渐成为民族自尊自爱的标志;二是地理环境的原因,贵州地处偏僻,山川阻隔,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易于保持传统的文化形态;三是制作原料的原因,贵州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艺术”,贵州民间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不管是岁时节日住房的装饰还是婚丧嫁娶人生仪礼,也不管是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贵州蜡染的产业发展趋势

贵州蜡染的产业发展趋势贵州蜡染的产业发展趋势一、贵州蜡染产业的现状贵州蜡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在贵州省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蜡染是将蜡烛涂抹在布料上,形成图案后再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
贵州蜡染以其独特的纹样、鲜艳的色彩和耐久性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贵州蜡染产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现代化工艺和染料的冲击,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市场份额。
一方面,贵州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依然拥有着一定的特殊价值,吸引着一部分消费者。
另一方面,贵州蜡染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创新,也在图案设计、产品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逐渐在市场上树立起了一定的品牌形象。
二、贵州蜡染产业发展的机遇1. 文化复兴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需求也越来越高。
贵州蜡染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正好符合了现代人们对于独特、个性化文化产品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贵州蜡染产业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 旅游经济的推动: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重点省份,贵州省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而贵州蜡染作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可以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形式,通过旅游合作、文化交流等渠道来推广和销售。
这不仅能为贵州蜡染产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也可以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
3.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会: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返乡创业。
由于贵州蜡染产业相对较为简单,门槛较低,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可以作为一种创业的选择。
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培训,农民工可以学习和掌握蜡染技术,开设自己的蜡染作坊,实现就近就业和创业,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三、贵州蜡染产业发展的挑战1. 市场需求多元化:尽管贵州蜡染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但随着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传统蜡染产品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显得单一和缺乏新颖性。
因此,贵州蜡染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造型特征

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造型特征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的传统手工印染艺术,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纹样,在民间技艺中别具一格。
贵州安顺是我国著名的“蜡染之乡”,本文将以该地苗族蜡染的纹样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纹样题材的梳理,归纳、其纹样造型特征。
蜡染即“蜡防染色”,古代被称为“蜡缬”,它与“扎染”“夹染”一同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防染技艺。
蜡染艺术的历史从古延续至今,早在秦朝以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蜡染工艺,东汉时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状态,唐代便开始十分盛行。
由此可以看出,蜡染是一种沉淀并累积了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古老技艺。
贵州安顺的苗族妇女从小就开始向前辈蜡染,其作品不仅包含了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是苗族人民智慧的表达和经验累积的成果。
一、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简介二、贵州安顺苗族蜡染的纹样题材(一)植物題材安顺苗族蜡染纹样植物题材主要有马掌纹、鸡冠花、银钩花、葵花、蒲扇花、鱼形花等。
这些植物题材展现出苗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认识,她们在创造一个纹样的形态时并不会受到真实事物的约束,而是灵活地运用抽象、概括的手法,夸张地表达出所绘植物的造型特征。
(二)动物题材安顺苗族蜡染纹样动物题材主要以蝴蝶纹、鸟纹、鱼纹为主,同时还有凤纹、龙纹、蝙蝠纹、泥鳅纹等。
这些动物纹样造型的创作同植物纹样造型的创作相类似,同样不会将动物本身的具体形象直接运用,而是表现为某种特定的结构。
与此同时,通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苗族先辈依附其丰富的想象力,还创作出了与动物有关的文化,如苗族将蝴蝶作为图腾崇拜物。
(三)几何题材(一)“满”“全”的布局之美从构图形式和造型创作上来看,安顺苗族蜡染都表现出苗族妇女以“满”“全”为主的审美取向。
纵然在布局时失去了透视感和比例尺寸,人们也要将蜡染整体画面处理得饱满而不杂乱。
例如,作品《鸟蝠鱼虫知多少》在整体的结构上采用了对称式构图,将画面中所包含的五种不同物象十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图虽然十分饱满,但纹样大小布局富有节奏感,和谐而统一,静止的花纹、几何纹与生动活泼的游鱼、蝙蝠形成鲜明对比,让观赏者产生无限联想。
教学资料:蜡染知识之少数民族蜡染

教学资料:蜡染知识之少数民族蜡染一、布依族蜡染布依族蜡染是布依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
古称“蜡缬”。
流行于布依族地区,以贵州西部镇宁、安顺、关岭、普定一带最盛行,其中,镇宁扁担山的石头寨,有“蜡染之乡”的美称。
布依族历来都是男耕女织。
女孩子从小就学习纺织,成年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架纺车。
每年除两三个月的农忙月份外,平时白天耕作,晚上纺织;冬闲时,则终日纺织。
她们可以做到自种、自轧、自纺、自染,自己缝制服装。
居住在石头寨里的布依族妇女的上装多为大襟短衣,底色为黑色,披肩上绣着半月形桃花图案,袖子上镶嵌着织锦和蜡染布,衣边上也饰有织锦;下装一般都是穿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裙子也都是用白地蓝花的蜡染布制作的;头上戴方形织锦花帕。
布依族蜡染的制作方法较为简便,以蜂蜡为防染剂,用铜片制成各种形状的蜡刀。
制作蜡染时,先把蜂蜡加热,熔成蜡汁,然后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平铺的白布上绘成各种花纹图案,蜡汁凝固粘附在布的两面。
点绘完成后,将布放在蓝靛染缸中浸染,有蜡质处染料不能渗透。
染好后将布放入沸水中煮脱蜡质,即呈现白色花纹图案,成为美丽的蜡染布。
可用做衣、裙、围腰、头帕、门帘、被面、床单、背带、挎包等。
布依族的蜡染,图案有几何纹样,也有自然纹样,有的还可以从铜鼓纹样上找到彼此的渊源关系。
自然纹样十分生动传神,不论是哪样图案,布局大都对称而又多变,构图大多夸张而又得体,线条十分流畅而又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出人们的丰富想象和独具匠心。
布依族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
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看起来更加显得清秀淡雅,更加显得富有韵味。
二、苗族蜡染艺术1.苗族蜡绘的类型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工艺

贵州少数民族蜡染工艺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
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
如果仅仅是蓝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
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南蛮集团各部落)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傜斑布”(瑶族在古代又曾被称为谣、傜、摇、猺)。
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苗族原本擅长纺麻织布,织好的布用蓼蓝、红花、栀子、五倍子等草药就可以染成蓝、红、黄、黑各种颜色。
苗族的蜡染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
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服用蜡染衣料。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

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和传统技艺。
在贵州,蜡染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它源远流长,传统技艺精湛,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浅谈贵州民间传统蜡染艺术,探讨其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传承与发展。
一、蜡染的历史渊源蜡染艺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作为蜡染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
蜡染源于古代织布工艺,它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当时的蜡染是用来生产皇家服饰的。
在宋、元时期,蜡染技艺逐渐传入民间。
到了明、清时期,蜡染技艺更加成熟,成为了民间织布加工中的一种常用工艺。
通过蜡染,可以制作出具有独特纹样和图案的布料,极受民间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时的时尚之一。
贵州的蜡染艺术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当时的蜡染工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但制作出了许多绝美的蜡染布料,还应用到了服饰、饰品和家居用品等方面。
蜡染的传统技艺丰富了贵州的文化底蕴,成为了贵州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蜡染的制作工艺蜡染是一种以蜡为媒介,通过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方法。
蜡染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包括设计图案、制作蜡纸、蜡染、脱蜡、晾晒、定色等。
在一张干净的布上,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样,然后用蜡纸把这些图案勾勒出来,接着进行染色。
在染色的时候,蜡部分阻挡住了染料,形成了蜡与布料间的防护隔离,而布料的其他部分被染上了颜色。
之后,将布料浸泡在热水中,使蜡脱离开来,晾晒后进行定型,最后就做成了蜡染布料。
蜡染的制作工艺需要熟练的手艺和精湛的技艺,蜡纸的处理、蜡的倒熔、染料的控制等都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
蜡染工匠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秘诀,使得蜡染工艺更加纯熟和完美。
三、蜡染的艺术特点蜡染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蜡染布料的图案和花纹多样化,可以绘制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传统纹饰等等,这些丰富的图案是蜡染艺术的精髓和灵魂。
苗族蜡染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
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
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
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动。
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
制作时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
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画。
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
之后,再将蜡染反复漂洗,使残留的黄蜡脱净,即算完工。
丹寨蜡染在这之后还要拼涂红色和黄色,涂红的一般用茜草根,黄色则用栀子提取。
为了避免褪色,一般要待蜡染品制成后才着色。
除上述步骤外,蜡染还有制作蓝靛和发染缸等工序,各道工序前后连接,构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技艺和操作规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著蜡染画
现在安顺约有蜡染生产 工厂近百家,散于民间 的个体生产者数千人, 年生产蜡染面料200多 万平方米,蜡染服装30 余万套,蜡染工艺品30 余万件。“蜡染文化遗 产基地”预计总投资 30000万元,计划在开发 区使用土地约300亩实 施该项目,将这一珍贵的 文化遗产与旅游有机融 合。
蜡染历史
• 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底 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吉朴典雅、唐 代的蜡缬和蜡缬纱的底子有棕、绎、黄、 赭等色,大部份是白色花纹,在贵州省 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土了 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 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
珍藏的两幅蜡染画
我国古代就开始 研究蜡染, 研究蜡染,图案 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 蜡染的历史之悠 久,它充分展现 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的智慧。 人民的智慧。
古老的蜡染画
一.安顺蜡染历史渊源 安顺蜡染历史渊源
(一)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 期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 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 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 青的“蓝尹”二官,足见当时的丝 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蜡染起源的故事
• 《蜡染歌》代代传 唱叙述着蜡染的起 源故事 。蜡染技术 就在苗族及与之杂 居的布依、瑶族等 兄弟民族之间流传 开来了,当然,传 说不是历史,但却 能反映出劳动人民 诠释文化的心路历 程。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
姓名:罗小西 学号:200906074043 班级:09思想政治教育
贵州安顺蜡染文化
安顺蜡染文化概况
一.安顺蜡染的历史 安顺蜡染的历史 二.安顺蜡染的简述 安顺蜡染的简述 三.安顺蜡染的地域分布 安顺蜡染的地域分布 四.安顺蜡染知识产权的保护 安顺蜡染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安顺蜡染的传承 安顺蜡染的传承
蜡染工具
铜 刀
蜡染制作具体步骤
(4)染色。染色前在染缸内放入一定比例的蓝靛和酒, 加以调合,使其发酵出色。点过蜡的布放入染缸前 要用清水泡透后浸染15分钟,取出后晾15分钟,称 为一“封”’这道工序一般要经过8封至10“封”才 算完成。 (5)脱蜡。脱蜡前用冷水漂除布上浮色,然后将布置 入沸水中去煮,使蜡溶化,并在沸水中涮尽布上蜡的 残液。
三.安顺蜡染的地域分布 安顺蜡染的地域分布
安顺蜡染广泛流传, 安顺蜡染广泛流传, 而且还呈逐渐扩大的趋 苗族、布依族、 势。苗族、布依族、水 族居住的地区更是蜡染 盛行的大本营, 盛行的大本营,其他少 数民族地区也有少量蜡 染出现。 染出现。蜡染流传的地 域广, 域广,不同地域和民族 间蜡染的风格有着或多 或少的区别。 或少的区别。
蜡染之乡的安顺
蜡染,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民间艺术,它那极富神韵 的冰纹肌理和代表喜、 怒、哀、乐的图腾图案, 使蜡染艺术成为中华民 族的瑰宝之一。天然造 就神奇的黄果树大瀑布 和奇妙的苗族、布依族 蜡染艺术,使安顺享誉 “瀑布之乡”和“蜡染 之乡”的美名,蜡染也成 为安顺旅游工艺产品的 重要支柱。
现今的蜡染
蜡染文化历史发展小结
蜡染历史文化悠久,图案丰富,色 调素雅,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 爱。并且不同的少数民族都各具特 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 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 题材,大部分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 花、鸟、虫、鱼。 蜡染是我国集传统、创新、各具特 色以及多元化于一身的一项瑰宝 。
二 .安顺蜡染文化简述
• 如今蜡染艺术在安顺少数民族地区或汉 族地带世代相传, 族地带世代相传,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 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 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 的民族艺术之花。 的民族艺术之花。 • 民间宗教信仰祭祖敬神还是服饰佩带织 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 绣花样,各式各样的蜡染工艺织染活动, 都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 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操作步骤
蜡染最后的步骤
(6)清洗。染成后将花布在沸水和冷水中 清洗,除去布上浮色,然后晾干。其中 关键的工序是点蜡,也即画蜡。 这是衡量蜡染艺术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也是制作者创作才能的重要体现。制作 蜡染的能手很多,个个心灵手巧,参观 她们点蜡是很高的文化享受。
安顺蜡染销售
小结二
• 对称而多变的布局、夸张而得体的构 对称而多变的布局、 图,灵动而自然的线条都包含着深刻 的意蕴, 的意蕴,渗进了苗族的审美感受和民 ” 族特色。由此可见, 族特色。由此可见,安顺蜡染技艺亟 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
古代蜡染历史
(三)从传世的和 出土的蜡染实物看, 蜡染在唐代是盛行 的。 北京故宫博物馆所 藏的三色蜡染、日 本正仓院所藏的 “对树象羊缬屏 风”,都是唐代遗 物。
《贵州通志》载: 贵州通志》 用蜡绘于布面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用蜡绘于布面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 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量盛行, 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量盛行, 蜡染在中原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 蜡染在中原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
苗族蜡染艺术
蜡染分布
• 镇宁一带的布依族蜡染多使用几 何纹样,如螺旋纹、圆点纹、花 叶纹等,其结构严谨、对称统一。 螺旋纹(水纹)是其典型的纹样。 色彩主要以蓝白色为主调,并通 过染画技巧产生浅蓝色,十分的 有层次感,显得图样更为丰富。
镇宁布依族蜡染
简述小结
• 总起来看,贵州民间蜡染在不同地区的 风格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得妙趣。 由于长期以来文化的交流和互相影响, 情况比较复杂。 • 总而言之,安顺蜡染无论是从图样或者 从工艺技巧来说 ,其都具有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的特征,从而也形成了贵州少 数民族蜡染的多姿多彩和独特的风格特 征,又表现出了蜡染所共有的质朴清新, 明朗大方的审美情趣。
蜡染画
简述三
• (一)蜡染图案带有 史书性质,似铠甲, 象文字,或写意,或 抽象,任随驰骋。蜡 染布料常用作衣裙、 围腰、床单、背扇、 帐檐、挎包、帽子、 时装等。
• (二)传统的蜡染图案 多取材于大自然或先民 传说,有祖先传下来的 图腾纹样,如铜鼓纹、 龙纹、云彩、水波等等, 也有在生活和生产中撷 取的纹样,如飞禽走兽、 花蝶鱼虫等,题材多样, 不拘一格。
四.安顺蜡染知识产权的保护 安顺蜡染知识产权的保护
20世纪90年代,安顺蜡染发展到顶峰,仅工商注 册登记的大小蜡染厂就有100余家,私人作坊更 是遍地开花,并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安顺蜡染总厂是国内首家民族蜡染产品的专业 生产厂,该厂生产的“山风”牌蜡扎染花布畅 销国内外,1995年产量突破150万米,产值达 1500万元。在安顺市中心的黄金地段还形成了 一个蜡染市场,即使是一间毫不起眼的门面,每 天都可有上万元的收入。
安顺蜡染发展史
• (四)贵州省安顺市是蜡染之乡,安顺有 “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的赞誉, 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业甲 于全省”。安顺于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 蜡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 客,自此蜡染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使蜡染的发展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并且安 顺的蜡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 新。
纺染工艺
简述二
蜡染在安顺苗族布依族妇女中颇为盛行。苗 族图案带有史书质,似铠甲,象文字,或写 意、或抽象,任随驰骋;布依族大多是图腾 图案,有太阳纹,有云雷纹、有回纹、有铜 鼓纹,连续对称,古朴典雅。蜡染布料常用 作衣裙、围腰、床单、背扇、帐檐、挎包、 帽子、时装。目前各种蜡染工艺品已是中外 游客追求的时尚。
蜡染历史
(二)蜡染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
年的前秦、汉时期,甚至更早。蜡染 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 它与“绞缬”(扎染)“夹缬”一起 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在 历史文献中有关蜡染的记载很少。
苗族姑娘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 蜡两种技艺, 蜡两种技艺,从图案 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 然纹两大类。 然纹两大类。丹寨苗 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 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 花,这种图案造型生 简练传神、 动、简练传神、活泼 流畅、充满夸张, 流畅、充满夸张,乡 土气息十分浓厚。 土气息十分浓厚。
分布区
安顺、镇宁一带的苗族、 安顺、镇宁一带的苗族、布依族蜡染
安顺地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 安顺地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地理位置 十分的重要。布依族、苗族、回族、 十分的重要。布依族、苗族、回族、仡佬族等少数 民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38.43%。汉代时,安顺地区 民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 。汉代时, 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关系日益加深, 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关系日益加深,和中原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迁徙到 他们所带来的蜡染工艺, 此,他们所带来的蜡染工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 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简述四
蜡迹在染制过程 中因皱折破裂而 出现变化无穷、 形态万千的冰纹, 即是蜡染最显著 的特色。神秘莫 测的冰纹,使蜡 染更具抽象画派 的韵味。
简述五
色彩从单一蓝白色变得 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面料由单一 的棉布料扩展为毛、 的棉布料扩展为毛、麻、 丝及混纺化纤等多种, 丝及混纺化纤等多种, 生产规模由家庭式作坊 转向工厂化。 转向工厂化。其制品已 不再限于穿、 不再限于穿、戴、用, 已经发展到纯欣赏性的 蜡染艺术品如壁挂等, 蜡染艺术品如壁挂等, 而且独树一帜, 而且独树一帜,跻身于 世界艺术之林。 世界艺术之林。
简述一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纺染工艺,古称“蜡缬” 蜡染,是一种古老的纺染工艺,古称“蜡缬”,与 绞缬、 绞缬、夹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 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 本类型。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 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 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 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 同一图案设计, 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 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 蜡染艺术在西 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 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 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亦被称作 贵州蜡花” “贵州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