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精选文档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概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危机主要是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度应用所引发的。
资产证券化曾被认为是创造了金融市场上最强大的工具之一,但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许多人开始质疑它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从资产证券化的定义、特点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评估这种金融工具的优缺点,同时探讨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和特点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份资产的价值分割成一些可购买的证券,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提高供给方的流动性,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中,有些资产比如房贷、汽车贷款、信用卡资产等会通过发行证券的形式出售到市场上,这些证券由于具备的较高的固定收益性和较低的风险性,所以它们能够吸引到一些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投资人,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在于:1.分散风险。
由于资产证券化需要将许多资产进行绑定和拆分,所以很大程度上能够将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者或机构间,从而减少了风险的承受者。
2.带来流动资金。
资产证券化可以很好地创造流动资金,让供给方和需求方受益。
通过将资产打破,市场上的小型投资者有机会买入原本对他们不可达的证券产品,同时供应方也可以通过将资产出售获得资金并提高其资产转移的灵活性。
3.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了证券化资产的流通性以及可操作性,所以可以很好地实现规模化、批次化,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美国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关系美国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底以及2008年正式爆发,当时许多银行的房贷违约率开始激增,而这种危机主要是由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涉及到了大量不良贷款,如“次贷”,导致了这种宏观经济的问题。
而资产证券化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主要问题在于,信贷机构渴望发放更多的贷款,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他们同时又不想承担过多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成为了他们用以转嫁自身风险和扩大贷款发放量的一种工具。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摘要:目前,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全球瞩目的焦点。
危机导致美国乃至全球股市的剧烈波动,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和流程,剖析了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对中国目前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诸多启示。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中国资产证券化;启示一、引言自2007 年8 月全面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愈演愈烈, 已成为继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一场金融风暴。
相对于美国,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现在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因此,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分析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保障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将大有裨益。
二、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流程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利率比优质贷款产品普遍高2 %—3 %。
因此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2001—2004年,美国新经济泡沫破裂后,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实施低利率政策,并实施了宽松的房贷政策,鼓励人们消费买房,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发展。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就是次级债。
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提供次级按揭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并不愿意长期持有,这一方面是由于贷款本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金融机构需要流动性以发放更多的贷款。
那么,这些信贷公司就需要把手头的债权卖出去, 收回现金才能让业务继续滚动下去。
信贷公司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进行组合,根据证券化目标确定资产数,最后将这些次级抵押贷款汇集形成一个资产池。
2、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担当特设信托机构(SPV)的角色,实现真实出售。
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与抵押贷款公司签定买卖合同,抵押贷款公司将资产池中的次级抵押贷款出售。
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概要

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 08-11-18 13:56:00 ] 作者:程艳编辑:cw2112549[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未对中国经济产生过多实际影响,但这次危机为我国金融业带来了诸多启示。
本文从房地产和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两方面着手,阐述了从美国次贷危机中看到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让我国金融稳定健康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 次贷危机金融风险监管一、次贷危机的发生次贷也称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
次级按揭贷款发展于本世纪初。
为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了短期迅速减息的政策,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间由6.5%减至1.75%。
低利率政策使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大批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利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住房。
贷款机构发放的按揭,特别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次级按揭贷款,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出售给一些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不同等级的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特殊投资人。
银行采用证券化模式不仅可以分散信用风险,而且员工能够通过手续费等收入的增加兑现高额报酬。
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脱离了原有按揭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
随着2006年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迅速恶化,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
随着利率水平出现逆转,许多处于还款中后期的次级借款人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只能选择违约,不良贷款迅速积累。
2007年3月12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贷坏账申请破产。
数月后,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调低部分按揭抵押贷款证券的信用评级,美林银行、花旗集团、瑞银集团卷入其中,引发了一场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全球性金融大动荡。
二、次贷危机对防范我国金融风险的启示美国次贷危机所隐含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也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是如何借鉴美国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调控;另一个是如何防范我国金融风险。
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的启示作者:黄丹丹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11期【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本文从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出发,分析了我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进程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关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证券化风险监管启示一、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一)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资产证券化首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银行为了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长期贷款的利率风险。
一直到70年代末,资产证券化的功能逐渐有所转变,主要原因在于储贷危机的爆发,使得资产证券化主要作用于规避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而存在。
基于此,美国联邦政府也开始考虑对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率进行限制。
而后,原先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基础资产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逐渐拓展到其他金融资产,由此,资产支持证券也开始出现了。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创新发展,逐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改革变化,甚至导致其违背了最初的设立目的,而将套利作为运行目的。
相对宽松的资产管理、住房抵押贷款、会计准则等为美国金融市场及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伴随产生的问题也不少。
随着问题的积累,次贷危机终于在2008年正式爆发,从房地产市场开始,向其他市场逐步蔓延,对美国各大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伤害,对美国的国际市场地位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资产证券化的特点、作用及风险所在资产证券化能够规避监管。
在美国,虽然对银行实行非常严格的监管措施及监管要求,但是监管者的权力并不是任意的,同样有严格的法律限制。
监管者必须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实行监管行为,同时还应接受相应的司法审查,才是合法的监管行为。
而美国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表内贷款业务出表,转为表外收入流。
这种方式不仅能规避监管者的监管,还能获取一定收益,是目前显著的特点之一。
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特点还在于以资产债务的信用为基础。
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

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提要产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
本文分析美国次级债券危机的原因,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次贷危机;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一、次贷危机的发生及其原因(一)次贷危机的发生。
次贷又称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的住房按揭贷款。
次级按揭贷款主要发展于本世纪初。
当时,美联储为刺激美国经济复苏,采取了短期迅速减息的政策,在短短的3年内,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使美联储的隔夜拆借利率在2003年6月份达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
与此同时,短期利率水平在短短一年间由6.5%减至1.75%。
宽松的资金供应环境,加上如此低的利率导致即便定价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成本也相当低,大批信用级别不高的购房者利用次级按揭贷款购买住房。
贷款机构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乐于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次级按揭贷款,而且这些贷款机构不必持有到期就可以将这些次级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一些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成不同等级的按揭抵押证券出售给特殊投资人。
此时,衍生产品的定价已经实质性地脱离了原有按揭产品的风险,而仅取决于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评定的等级。
这种风险与价值不相符合的现象必然会成为日后危机的隐患。
果然好景不长,在美国次级贷款繁荣了几年之后,2006年由于次级贷款而产生的危机就爆发了。
一方面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房价升值速度放缓,次级借款人利用房屋升值再贷款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一些次级按揭贷款开始出现迅速恶化的现象,导致购房者只好卖掉房屋偿还贷款;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短期利率水平上升,美联储两年内连续17次将联储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了5.25%,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提高,导致购房者的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无法承受利率大幅提高后的偿还义务,只能选择违约,不良贷款迅速积累。
【推荐下载】关于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word版本 (3页)

【推荐下载】关于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关于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论文摘要: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从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着手分析,通过对产生原因的分析而提出我国业应对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自201X年以来,次贷危机正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和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而从中反思其成因,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1次贷危机与次贷的概念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次贷也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人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相对于优质贷款,次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贷款机构,采取的是一种资产化方式,将次贷证券化,将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和分担给了下家。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
其形成的金融产品就是资产支持证券。
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
而次贷证券化就是将次级抵押贷款与其他类住房抵押贷款一起打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等方式,出售给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
2次贷危机的成因次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
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2007年07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其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波及度之深远
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近两年内,不仅美国的实体经济深受其累,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不堪重负,即使是诸如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没能独善自身。
从2006年年底由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持续违约率走高,引起了次级房屋按
揭抵押支持证券的大规模违约,最终房地产泡沫破灭,发行和持有次级房屋按揭
抵押支持证券的金融机构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举世闻名的投资银行难逃破产和被收购的命运,金融体系的动荡导致实体经济的衰退,美国汽车巨头不得不向政府
求助,一波又一波的裁员潮到现在还在继续。
这个危机的严重性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政府从2007年夏相继向股市注资,2008年09月向银行解纡,银行国有化,向汽车工业发放巨额贷款,一直到现在各国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实施宽松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尤其是美国发行了大量的国债。
以上各项举措旨在鼓舞市场信心,刺激市场经济。
各大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论坛和峰会等都把主题转向了这次金融危机,以及尤其应对措施,和对由其引起的
贸易保护主义的关注。
而次贷危机的实质就是资产证券化的滥用。
而我国开始尝试发展资产证券化。
如何在资产证券化的健康稳定,定价合理,过程透明,相关利益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发展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资产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以期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对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提出一些建议。
本文首先分析次贷危机的成因,然后深入研究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原理,接
下来探讨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看资产证券化美国次贷危机是发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该危机的导火索是由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所引发。
因此,了解资产证券化是避免类似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步骤。
资产证券化是将不同种类的债权打包成为证券来发行。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贷款合同中的规模小而数量多的债款捆绑在一起,将这些债款合并成一个债权池,然后将这个池子进行分级打包成为各种类型的证券,最终将这些证券卖给投资者。
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的回报率是从各种债款的还款中获得的利息。
资产证券化也就是通过在债券市场上销售资产证券化证券来为初始贷款提供资金,从而将贷款折价出售,以累计借贷额度。
这种方式将一些高风险的债务放在了投资者的手中。
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当中,由于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在债权池中所占比例过高,因此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极为敏感。
在房价泡沫破裂后,这些抵押贷款许多都变成了次级债券,出现了大批违约。
这种情况下,各级别证券的价格迅速下跌,投资者的损失日益加剧,也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整个市场焦虑万分,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这个危机给我们提了三个教训:第一, 有必要监管金融市场中不同的监管机构。
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参与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往往墨守成规,节省成本,对各自的职责毫不关注。
应该引入更为严格的监管体系,对所有金融机构实行统一的风险管理和监管规律,确保市场运转的有效性和透明度。
第二, 在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加强不同种类债务的监管。
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中心是不同种类的债务合同的挑选和划分,债务质量和稳定性的控制至关重要。
在清楚了下游的投资者的要求和欲望基础上,银行应该认真甄选和打包债务池,确保其质量以及还款率。
同时,银行贷款的利率应该固定,以避免发生逐渐递增的未来利率损失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对高风险投资的承担责任应更为明确。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投资者并不能确保其真实亏损或收益的风险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次贷危机看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On the Risk Control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from Sub-loan CrisisHe Shuhong, Sun Wen, Xu Wentao(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Yunnan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The sub-loan crisis United States has been intensified since 2007. At the same time, asset securitization in China is being carried out. This paper, from the sub-loan crisis and asset securitization approach,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asset securitizatio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risk control of asset securitization.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源头的资产证券化以其能够降低发行主体的融资成本, 增强资产流动性, 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满足投资者的特殊需求等优势, 很快风靡全球。
正当人们准备效仿美国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发展自己时, 一场发生于2006年底的次贷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国市场, 并很快影响到全球,随着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 时间很快步入到了2009年, 从奥巴马政府仍然没有拿出实质有效的方案来应对这场危机来看, 这次次贷危机的影响有增无减, 面临这种形势,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该何去何从,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值得研究。
、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一)美国房地产抵押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是当时房贷发放机构为规避严格的金融管制、加快贷款回收速度而创造的金融创新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美国已经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一级和二级市场。
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结构包括一级抵押贷款市场和二级抵押贷款市场。
一级抵押贷款市场指的是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形成和担保市场。
它主要包括借款人、贷款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
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中的特殊目的机构(SPV)对抵押贷款进行打包并发行抵押支持证券(MBS),并在投资者之间流通。
参与者主要包括特殊目的机构、各种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证券承销商等中介机构。
资产证券化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 资产池的组建,设置特殊目的机构(SPV),信用增级,信用评级及债券发行, 发起人支付资产的价款, 资产管理与回收资产收益和还本付息等。
在美国, 由住房抵押贷款形成的资产池的标的资产分为三个等级,即优质抵押资产、另类A级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
其中次级抵押贷款指的是金融机构为信用分数低于620 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的住房按揭贷款, 因信用程度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 风险也大。
设置特殊目的结构是为了资产证券化交易的顺利进行。
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真实出售”的标准, 从贷款机构处购买基础资产并为其担保, 组建资产池,并通过信用增级手段为其进行信用增级, 并且聘请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为增级后的资产进行评级并选择证券承销商发行抵押支持证券。
信用增级即为了达到投资者和发行人需要达到的信用等级而采取一系列能使得证券化后的资产信用等级提高的措施。
(二)美国的次贷危机的产生美国的次贷危机即美国次级贷款支持证券危机。
2001 年到2005 年是美国房地产的繁荣时期,由于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以及9?11 事件”的冲击,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境地。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采取了连续降息的方式,直接导致了美国房地产的繁荣,随着经济复苏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以及对房价进高的预期,美国居民购房欲望异常强烈,纷纷贷款买房, 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急剧上升(见表-1)。
表-1 次级抵押贷款和证券化在抵押贷款中的比例数据来源:2007 年度抵押信贷市场统计数据。
从表-1 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 年次级抵押贷款在整个贷款市场中的比重不到15%,而到2005年和2006 年这一比重进一步增加到20%以上,另外, 次级抵押贷款当中打包为资产支持证券的比重同期也有很大增长。
2003 年以前优质贷款比例超过80%,几近饱和,出于利益的冲动以及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乐观预期, 放贷机构尽量降低放款标准,由此吸引了大量购房者, 这种贷款在期初或者利率不断下降和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时候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美国自2004年到2006年,由于经济复苏,有通货膨胀迹象,进行了连续17 次加息。
在加息影响下,2006 年初房地产开始降温,在2007年初,房产价格开始下降,购房者难以通过房屋出售或抵押获得融资。
购房者违约率开始上升, 放贷机构无法收回贷出的款项,损失惨重,由此发行的债券也跟着贬值,购买这些债券的机构也随着亏损, 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
(三)从资产证券化对次贷危机进行成因分析次贷危机是否是资产证券化的必然结果呢?答案是否定的。
资产证券化和其他的金融工具一样,都只是一种工具, 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它。
从以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是由于资产证券化被一些放贷机构错误运用了。
首先, 放贷机构进行证券化时没有如实的披露信息。
一些放贷机构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次级房贷, 这些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比较大。
在这些贷款证券化时, 贷款机构没有把它们的信用状况进行如实的评估并向投资者披露, 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是凭着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高估资产池的信用等级, 把次级贷款当作优质贷款,严重误导投资人。
直到次贷危机爆发,才急忙下调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但为时已晚。
其次,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证券化的监管流于形式, 这是一些贷款机构错误利用证券化工具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对于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实行备案制度, 但对于房地美、房利美这些机构发行证券化产品采取豁免审核的做法。
而在美国,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基本都采取把房贷卖给这两家机构, 再由他们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做法。
这样以次充优的做法得不到任何监督, 出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现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 而且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先于理论的探索。
早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可以追溯到1992 年三亚市丹洲小区将800亩土地作为发行标的物, 以地产销售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投资者收益来源而发行的2 亿元地产投资券,在此以后资产证券化的离岸产品取得了很大成功。
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集集团、珠海高速等离岸资产证券化项目为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在我国分业经营的体制下, 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1999年我国相继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接受国有银行总计1.4 万亿的不良贷款。
实践中, 这四家公司在“债转股”的过程, 积极综合运用出售、拍卖、招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处置, 更希望借助国外运行良好的资产证券化方式能够剥离、加速处理不良贷款。
自此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被正式提上日程。
从美国次贷危机至今, 浦发银行、工行、建行、兴业银行分别发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此外,2007 年11月27 日,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和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开办第一期汽车抵押贷款证券化项目, 浙元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也于2008年11月12日建档发行,由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主承销, 该产品是国内首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
其实中国金融界探讨资产证券化已经有五、六年的历史, 但2005年以前资产证券化没有大规模展开。
随着2005 年底由建行和国开行实行的中国首批证券化试点的崭露头角中国资产化规模也在逐年增大(见表-2)。
数据来源: 资产证券化网。
从表-2 中我们可以看出, 历经几年的发展,国内的资产证券化步伐有提速之意, 资产证券化规模由2005年的不到200亿元到2008年的超过600 亿元。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也已经涉及信贷资产、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及不良贷款。
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基础资产范围在不断扩展, 首批获准开办的汽车贷款证券化业务, 预示着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和合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金融创新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发端于基础资产,并取得了成功, 其经验如下。
1. 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是由政府出面成立的。
基础设施证券化发起人以政府为背景,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是政府, 所以,由其设立发起人便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其二, 由政府作为发起人的设立者, 为发起人作担保, 有利于信用提高者为融资结构提供信用提高安排, 同时有利于资产支持政券的发行;其三, 在特定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可以用政府税收作为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变通。
2.SPV为海外机构。
因为国内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尚未成熟, 国内机构难达到设立要求。
之所以选取海外特设机构, 其一, 海外机构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其销售渠道较为通畅;其二, 在某些海外免税区设立SPV,有利于整个融资机构税收成本的降低。
3.发起人公司在海外注册。
公司只需依照注册地的法律、计、税收安排, 有利于整个结构融资体系的顺利运作, 同时可以回避我国有关法规不完善的弊端。
三、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虽然资产证券化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它是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发展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 它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创新, 对一国的投融资体制、信用体制、资源配置方式、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金融结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不应因为美国错误运用这种金融工具导致次贷危机而因噎废食, 放弃这种优质的金融创新, 完全可以在总结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基础上, 通过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和提高监管质量来防范风险。
(一)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1. 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并没有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 只是以央行和银监会先后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为依据, 对证券化产品进行规范, 但这仅仅是部门规章, 立法层次不高, 可能存在政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