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课外古诗赏析

初中常见课外古诗赏析
初中常见课外古诗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答案

————————————————————————————————作者:————————————————————————————————日期: 2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 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 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3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知识,初一到初三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以下是初中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意象,以及相关诗句的例举: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 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 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 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 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 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1、A 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 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新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3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9.“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5题。 (一)(4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17.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

鲁垛初中提优补差班教案 (一)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一、诗歌的分类: 以故事的题材分类为例,介绍各自的特点。 1、山水田园诗 主要描绘自然界的山水风光与从容和乐的田园生活,借以表现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隐逸之情、恬淡之意或排遣对现实生活不满的孤寂凄苦等心境。“一切景语言皆情语”,抓住景物的物像特点,分析意境,就可以探知诗人蕴藏于其中的情感。写法上常常借助眼前景物来抒情,情景交融。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此类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诗 常常借助自然或社会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此类诗常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赏析此类诗要注意两点: 一是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二是理解作者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 梅花 梳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思考:梅花在诗中的形象;寄予作者何种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送别诗 主要书写离情别恨、或者用以激励全面,或者表达深厚友情。写法上多情景交融,用景色来烘托诗人的感情。常见意象有杨柳、阳关、酒、长亭来表达惜别之情。我们学过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羁旅诗 多写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怀亲之情及人生感伤,主题比较集中。常用情景交融的写法,眼前景色与心中情相生。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问题:写了什么景,反映什么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古诗

(完整word版)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3)

---------------------------------------------------------------最新资料推荐------------------------------------------------------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 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 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 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 【注】①伏波营: 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 1/ 11

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 2、送友人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 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 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指导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性 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讲课教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 练习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忧国忧民 2、送友人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景象。(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绝句 (杜甫)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 中考考查内容 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如: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怀人、思乡。菊:隐逸、清高。梅:高洁、坚贞。莲:洁身自好、超凡脱俗。兰:高洁、隐士。松:坚贞不屈。竹:正直、虚心。梧桐:凄凉悲伤。杜鹃:凄凉哀伤、乡思。鹧鸪:离愁别绪。寒蝉:思乡、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柳:送别、思念。雁:思乡。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阑(栏)干:思念、寂寞、离愁。武器:战争。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初中古诗词赏析分册复习卷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4.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6、“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8、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9、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所以沈德潜说:“有吞吐宇宙气象”此评确当,洵非过誉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1、赏析王湾《次北固山下》并答题 ①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②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2、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

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