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夏尔丹作品欣赏
夏尔丹

夏尔丹 平民写实主义 • 以法国下层人民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用 品和生活场景为对象。反应平民和善、 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和生活趣味。 • 真实、厚重、宏大。主张美的客观存在, 强调真、善、美的统一。
荷兰画派 • 将静物画収展成独立的绘画科目 • 力求逼真,精绅地表现金银器皿的质感 • 多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
伟大平实的画家
——夏尔丹
杨晓雨 2011202090015 挃导老师:袁诚
夏尔丹 1699~1779 (Chardin,Jean-Baptiste-Siméon) 法国画家。1699年11月2日生于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于同地。
生平经历 ——“经历坎坷 生活平淡”
路易十五
蓬帕杜夫人
洛可可艺术
巴洛克风格不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 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 巧繁琐的艴术样式。它表现在家具、室 内设计、建筑、绘画等各个领域。
平民写实主义美术
启蒙运动
自由、平等、博爱
家庭环境
《鳐鱼》1725-1726
这幅画的主角——鰩鱼,血淋淋 地被挂在墻上,内脏还闪闪収亮, 幵且露出鬼魅般的阴森笑意,乍 看时令人丌由得冒起鸡皮疙瘩。 鰩鱼的形体描绘简洁有力,几乎 占据整个画面中心;左斱拱起身 子、神情惊惧的猫,则为整幅画 增添了趣味和动感。这幅画不他 后期的静止,简朴的静物画风格 差异甚大。
静物画
在夏尔丹乊前,法国只有静物,直到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物的生命”。 ——某评论家 画家描绘什么对象和怎样画幵丌是主要的,主要是通过物象的描绘表现出自己的感情来。 ——夏尔丹
卡拉瓦乑《水果篮》
威廉.凡.阿尔斯特 威廉.克莱兹.海达 《银质花瓶里的花束》 《粗陶器水罐, 酒杯, 鲱鱼, 面包》
夏尔丹《鳐鱼》观后感——由一幅画想到的_读后感

夏尔丹《鳐鱼》观后感——由一幅画想到的鳐鱼作者:杨紫东一天,法国画家夏尔丹来到厨房,他看到一条被刨开腹部,清空内脏的鳐鱼挂在钩子上,等待厨师下锅。
在这一张杂乱无章的桌子上,有一只凶神恶煞的猫,他的耳朵被稀少的光照着,显得格外警惕。
猫的背弓了起来,脚慢慢地踩上了贝壳,怒目圆睁地盯着两条已经毫无生机的鱼。
墙壁上用钩子挂着一条被开膛破肚了的鳐鱼,血迹仿佛还在一点点地滴落,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味儿,鳐鱼的表情既无奈又绝望,仿佛在嘲笑着猫的行为,却又对自己的生命表示无能为力,桌子上有一把被布包着的锋利的刀子,布上的血迹斑斑十分显眼,这一把锋利的刀子上有多少无辜的灵魂啊!桌子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瓶瓶罐罐,这些瓶子中应该都是为了做这条鱼而购买的材料吧。
忽然,猫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叫声,鳐鱼的双鳍紧紧僵硬地护在了胸前,谁又能逃过被审判的结局呢?这里仿佛就是一个小型的屠宰场。
夏尔丹被这只有着丑陋奇怪面孔的鳐鱼深深吸引住了,它的脸,和没有牙齿的嘴似乎还带着讽刺的笑容。
于是《鳐鱼》这幅画被摆在了世人面前。
为了吃饭,人类要将看上去有些恶心的初级料理,比如动物的尸体,变成可以使用的美味佳肴。
人类也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肉食者而已,就像画中的猫一样。
小评:此文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对整幅画的观察能就主去次。
运用多种感官,对鳐鱼和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抓住了猫的动作和鳐鱼的表情,赋予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富有攻击性的猫,和无奈、绝望的鳐鱼跃然纸上。
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了自己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同时还关注到了桌布里暗藏的刀,凌乱的瓶瓶罐罐,给读者以丰富的遐想。
结尾两段议论,饱含深意。
画中的猫不正是人类自己吗?问得好!也给夏尔丹创作这幅画的动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鳐鱼作者:马一轩在一间昏暗的厨房当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厨具。
空气中充满了鱼类的腥味与肉腐烂的味道,这死亡的气息使这间原本便令人厌恶的房间更加压抑。
桌子上杂乱地摆放着鱼的尸体与贝壳。
探析夏尔丹静物画《瓶花》

探析夏尔丹静物画《瓶花》作者:张杰陈亚林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西方静物画作为西方绘画体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而作为独立画种受人关注是从十七世纪的荷兰画派开始的。
而作为法国最伟大的静物画家夏尔丹出现在十八世纪。
在崇尚奢华的路易十五时代,他凝重的静物画越显得醇美留香。
【关键词】:静物画夏尔丹《瓶花》认识历程途径夏尔丹-法国画家,1699年11月2日生于巴黎,1779年12月6日卒于同地。
法国18世纪市民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
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
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夏尔丹在他整个艺术活动中一直忠实于这种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以外的,后来被称作“第二类”绘画的民俗题材绘画的创作。
他的艺术语言正像他所表现的题材那样都属于资产阶级市民阶层的,他的作品目录局限于佛朗德尔艺术的启迪范围之内,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
他的油画《瓶花》距今已经两个多世纪了,但它仍然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这幅画给人一种典雅、端庄、脱俗的美感,充满活泼的生命活力。
整幅画面很简单,高高的白花瓷瓶稳稳矗在中央稍偏的桌子上,左右两边各散落着花朵以及花瓣。
一束光亮从左边轻轻的打进来,静谧美好。
花瓶里插着的花束错落有致、疏密相间,它们妥贴待在那里,相伴相依构成一种牢不可破的绘画整体,使你觉得真是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什么了。
所有物品都笼罩在宁静的氛围中,没有一处“噪音”,只有单纯和谐的存在,很安静很美好。
从《瓶花》中我们可以看到插有月季、海棠、百合花和郁金香。
从颜色来说,画面中的花朵起到以点破面的作用,用花的颜色给画面深沉宁静的环境增加一点色彩,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和氛围凝聚力。
从寓意上来说,这几种花各不相同。
有关百合的由来极为凄美,传说夏娃和亚当受到蛇的诱惑吃下禁果,因而被逐出伊甸园。
夏娃悔恨之余不禁流下悲伤的泪珠,泪水落地后即化成洁白芬芳的百合花。
解读夏尔丹的静物油画

解读夏尔丹的静物油画发布时间:2021-04-21T03:31:43.085Z 来源:《教育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1期作者:马云鹤陈冉薇张一冉[导读] 随着洛可可风格的衰落,到18世纪下半叶,它媚俗的特质也逐渐显露。
临沂大学 276000摘要:夏尔丹的《鳐鱼》可以理解为是他的成名作,这也是他事业上的一个燃点。
夏尔丹素来以静物与风俗画大师为人所称赞。
他用朴素的笔法描绘出生活中平凡的一角。
但却让人感觉温暖。
朴素,平凡,不起眼的素材被人所称赞,这正是体现了夏尔丹对于生活中琐事的洞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精湛的绘画技艺。
他的静物体现了平民生活的趣味。
让人看了移不开眼。
他的人格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现代艺术家的标杆。
关键词:夏尔丹;洛可可;平民写实主义随着洛可可风格的衰落,到18世纪下半叶,它媚俗的特质也逐渐显露。
在这一时期,新的以理性的绘画形态,如风俗画、静物画之类的绘画题材逐渐取代了洛可可时代的绘画题材。
而夏尔丹便是在这一时代绘画新风潮的开拓者。
这一时期的法国,以夏尔丹为代表的“平民写实主义”风格,真真切切地描绘了平凡的生活景象,这与当时奢靡的洛可可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它相对于洛可可来说更具平民化,这也让绘画艺术更加从封建贵族的浮华生活中走向了平民阶级。
一、夏尔丹的取材选择在油画《鳐鱼》出展后,夏尔丹名声大作。
这不仅仅是一件关于静物题材的作品,沉浸在洛可可时代的欧洲,对于静物画这种题材的观念是不屑的,在当时资本主义封建制度的盛行下,静物题材自然是屈居于宗教和历史题材下的。
而后随着荷兰小画派的兴起,静物画才因此得以有展露头角的机会,地位才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提升。
夏尔丹对于绘画题材的选取上,更多倾向于静物的题材。
他更加擅长把生活中的静物与其生活环境相结合,注重对于静物所倾注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画作是画师带有强烈主观意识创作出来的,作品的取材也是画家审美意志的提现。
《鳐鱼》我们最先看到就是厨房一角的场景。
散落在木质桌子上的炊具,右方大多是些实用性的工具。
鳐鱼-夏尔丹

鳐鱼-夏尔丹
展开全文
鳐鱼夏尔丹法国布面油画 1728年 114.5x146cm 巴黎卢浮宫藏这幅画是夏尔丹最成功的静物画,1728年8月在美术学院首次展出的作品。
夏尔丹就因为这幅画的关系,在展出一个月后,就被最具权威性的机构接纳为院士。
画面展示的是厨房一角。
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一条被剖开的鳐鱼,形象怪异突出;桌上还摆着几条小鱼和剥开的牡蛎;贪腥的小猫正对它们虎视眈眈而又有所警惕。
画面右侧散乱地摆着锅盘、坛子、瓶子和刀子等用具。
光线从左上角投射下来,白色的桌布和小猫胸前白色的皮毛以及鳐鱼的颜色相呼应。
整幅画色彩淡雅、光影清晰,物体被表现得真实细腻,显示出内在的生命感。
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jean baptiste simeon chardin 1699-1779年),18世纪法国画家,著名的静物画大师。
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木匠家庭里,下层人民的生活为他的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擅长风俗画和静物画。
从小夏尔丹便以木工手艺独立谋生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夏尔丹接触到了绘画,从此对绘画艺术像着了魔一样,毅然扔下斧
凿等木匠工具,在两位学院派画家的教导下,做起了画室专职学徒。
他以极其朴素的真挚艺术语言描绘了洗衣妇、厨娘、女小贩和一些从小就很会干事的孩子。
他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静物画家,在静物之中他所描绘的器皿,令人联想到日常生活的场面,这里没有闪闪发光的金银器,而大多是极其朴素的粗瓷碗杯。
他不仅扩大了题材范围,且能认真分析对象的色调、质感和量感,把平凡的东西组织成富有诗意的优美的画面。
夏尔丹静物画中的生命哲思

夏尔丹静物画中的生命哲思作者:王伊丹王一旺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2期摘要:让·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是法国洛可可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画家以生活中常见的器皿作为描绘的对象,通过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把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静物以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哲学性的思考。
本文以夏尔丹的静物绘画作品作为切入点,目的是通过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深入研究,结合当代审美意识与价值尺度,从夏尔丹静物绘画中寻找他对生命印记的描绘,揭示画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夏尔丹;静物画;生命哲思一、夏爾丹带领平民艺术走进大众视野17世纪初,尼德兰革命成功,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荷兰共和国。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此时的欧洲画家把注意力转向对现实生活和居家环境的描绘,绘画的主题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以荷兰小画派为代表的画家开始对独立的静物主题进行描绘。
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将欧洲静物绘画推向了第一个创作高峰,而荷兰静物画影响的法国画家让·巴蒂斯·西美翁·夏尔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1699—1779)则把静物画的发展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1699年,夏尔丹出生于法国的一个“第三等级”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木工,家庭生活环境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与描绘贵族奢华生活的画家截然相反,他把视角放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上,把生活中常见的碟盘、刀叉、瓶罐等生活器皿作为描绘的对象,通过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美,赋予静物以丰富的内涵,给人以哲学性的思考,把艺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真切地传达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
1728年8月,夏尔丹创作的《鳐鱼》(图一)在皇家美术学院首次展出,成功地吸引了画坛的视线,因为这幅静物画,他被当时权威的法兰西艺术院纳为院士。
《鳐鱼》描绘了一幅平民百姓家中厨房的日常景象,画面中心是挂在黯淡墙壁上被开膛破肚的鳐鱼,桌上是凌乱的桌布、撬开的牡蛎、贪腥的小猫。
法国 夏尔丹

法国著名静物画家让·巴蒂斯·西蒙·夏尔丹让·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Cherdin,Jean-Baptiste-Siméon1699~1779)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细木匠的家庭,曾师从于学院派画家卡兹,并在美术学院所属学校学习过。
29岁时因其静物画出色而被选为美术学院院士,他年轻时作品追求装饰效果和表面趣味,但后来就转为深入而细致地研究对象实物,在特定环境中呈现的本质状态和它与人之间的关系,旨在探索描绘物之精神,借物以传达画家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画家生活在第三等级中间,终生观察研究下层的人物状貌和生活风俗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平凡中蕴含着真善美。
夏尔丹的静物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以伟大的静物画家饮誉世界画坛。
夏尔丹的静物是以普通市民日常用品为题材,与人们朝夕相伴,因而感到十分亲切,画家以无限深厚的感情去描绘那些平凡而无声的朋友,夏尔丹将它们随意安放在画面上,给人一种自然、生动和活泼的亲切感觉,画家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多样的表现方法统一的色调,运用丰富的、光暗变化柔和的及其反射光所构成的微妙变化,充分表现了物象的形态整体感。
他的静物画能引起热爱生活的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
夏尔丹的画总是那么朴素、真诚,体现了画家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平凡的人与物不仅外貌美,内心也美,比起贵族和他们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
《饭前的祈祷》Jean - Baptiste Simeon Chardin ,让- 巴蒂斯特·西蒙·夏尔丹,1699- 1779年饭前作祈祷是欧洲的家庭习俗,这幅画所描绘的人物和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狄德罗在观赏夏尔丹的画时说过:“读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训练过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保持自然给我的眼睛,好好地使用它就够了”。
这幅画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如此。
在色彩上以温和褐色作基调,使用了白色、深蓝色和棕红色之间的柔和对比,把这个平凡的第三等级家庭渲染得和睦而温馨,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在画中真诚地传达了启蒙运动的理想。
狄德罗沙龙随笔之夏尔丹

狄德罗沙龙随笔之夏尔丹作者:芦雅菲童花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7期[摘要] 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好友格里姆的邀约下开始从事艺术评论工作,他先后为《文学通讯》写了九篇《沙龙》以及作为《沙龙》附录的《绘画论》与《论画断想》。
狄德罗的沙龙随笔中对当时法国著名的绘画家的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中,夏尔丹是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画静物,并且他的画真实的反应了自然,而这完全符合狄德罗的绘画理论。
[关键词] 沙龙;绘画;夏尔丹;一沙龙随笔1.1 法国沙龙法国沙龙开始于17世纪,起初在沙龙妇女是其主宰,参加者的灵魂虽然空虚但他们外表举止言行无可指责。
沙龙的进出者,通常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其中一些文人学士往往在沙龙中诵读自己的新作。
他们志趣相投,欢聚一堂,一边品尝下午茶,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抱膝长谈,各抒己见。
这群志同道合的人在沙龙里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从高谈阔论中吸取富于智慧的语言,洞察人们的良知。
在这样一个雅致的环境中交谈技巧尤其重要,交谈既有口头交谈也有书面交谈;通过短笺、留言、草草写就或言语泼辣地口述的信件的不断交流,确实创造了这样一种表达风格,即灵活、清楚、直截了当。
在这一时代具有如此鲜明特点的环境里,文人或是思想家、哲学家成为这些应当提及的聚会的意义或荣耀所在。
1.2 狄德罗的《沙龙》《文学年报》是当时的一份重要刊物,载满了值得注意的书评和敏锐的文章,是一个供欧洲少数王公贵人阅读的手抄刊物。
从1759年起,狄德罗受好友格里姆邀约为他主编的《文学通讯》撰写两年一度在巴黎卢浮宫四方大厅举行的画展的报道,狄德罗先后为画展写了九篇沙龙随笔。
由于狄德罗起初缺乏艺术评论方面的经验,对于艺术领域了解的较晚,因此第一篇《沙龙》不过是1759年“沙龙”的简略报道,只是从抽象理论立论。
之后,他不断研究绘画,并且在与艺术家的交游和评论画作的实践中,他的眼光更加敏锐,全神贯注在设色、素描、构图、安排的细节上,也就是在艺术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上,这不仅锻炼了他的视觉与触觉,也丰富了他的艺术审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Jean-Baptiste Simeon Chardin,1699-1779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细木匠的家庭,曾师从于学院派画家卡兹,并在美术学院所属学校学习过。
夏尔丹的静物画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以伟大的静物画家饮誉世界画坛。
画家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多样的表现方法统一的色调,运用丰富的、光暗变化柔和的及其反射光所构成的微妙变化,充分表现了物象的形态整体感。
他的静物画能引起热爱生活的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
他的画总是那么朴素、真诚,体现了画家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平凡的人与物不仅外貌美,内心也美,比起贵族和他们的奢侈生活要美得多。
图片标题: 带烟斗的静物画
作者: 让•巴蒂斯特•西梅翁•夏尔丹
作者原名: Jean-Baptiste Simeon Chardin
国家地区: 法国
创作年代: 1737年
规格: 58×82cm 油画
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流派: 巴洛克
图片标题: 玛格丽特•普盖•夏尔丹肖像规格: 45.5×37.5cm 彩色蜡笔帆布面纸
图片标题: 牌城
创作年代: 约1737年
规格: 60×72cm
现藏地: 伦敦英国美术馆
图片标题: 玩小陀螺的孩童创作年代: 1737年
规格: 67×76cm 布油彩
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鸟风琴
创作年代: 1751年
规格: 50×43cm
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美术馆
图片标题: 洗衣妇
创作年代: 1733年
规格: 37×42cm
现藏地: 斯德哥尔摩国家美术馆
图片标题: 市场归来
创作年代: 1739年
规格: 47×38cm 布油彩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银质盖碗
创作年代: 1728年
规格: 76.2×108cm 布油彩
现藏地: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图片标题: 铜质给水器
创作年代: 约1734年
规格: 28.5×23cm 布油彩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死兔和狩猎工具创作年代: 1734年
规格: 81×65cm 布油彩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主妇
创作年代: 1738年
规格: 46.7×37.5cm 布油彩
现藏地: 渥太华加拿大国家美术馆
图片标题: 饭前祈祷
创作年代: 1740年
规格: 49.5×41cm 布油彩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一瓶油橄榄创作年代: 1760年
规格: 71×98cm 布油彩
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银质大口杯创作年代: 约1761年
规格: 33×41cm 布油彩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静物
创作年代: 1763年
规格: 布油彩
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戴眼罩的自画像创作年代: 1775年
规格: 46×38cm粉彩
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鳐鱼
创作年代: 约1725~1726年规格: 114×146cm
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美术馆
图片标题: 美术的象征和它的光荣
创作年代: 1766年
规格: 102×140cm
现藏地: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美术馆
图片标题: 勤勉的母亲创作年代: 1740年
规格: 49×39cm 布油彩现藏地: 巴黎罗浮宫
图片标题: 带猫的静物
创作年代: 1728~1730年
规格: 73×105cm 油画
现藏地: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图片标题: 青年女教师
创作年代: 1736年
规格: 61.5×66.5cm 油画现藏地: 伦敦国家美术馆
图片标题: 扑克牌城堡
创作年代: 1737年
规格: 82×66cm 油画
现藏地: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图片标题: 削萝卜皮的女人国家地区: 法国
创作年代: 1738年
规格: 46×37cm 油画
现藏地: 慕尼黑老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