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 野草》中反复手法的作用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浅论鲁迅《野草》的语言特色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典范之作,《野草》中的音乐性更是构成了语篇的显著特征。
汪卫东明确指出,“《野草》是语言音乐性登峰造极的一个文本,以音乐的眼光和感受来读《野草》,你会在其中聆听到一首首精妙的音乐。
”特别是在某些篇什当中,读者可以明确感觉到《野草》文字“节奏鲜明,声调优美,朗朗上口”。
文字中,二字顿和三字顿占有很高比例,一字顿与四字顿偶有出现,不同类型的节奏组不断地重复与变化,形成了十分鲜明的节奏;与此同时,两组行间韵(候、口、仇、兽、朽)、(实、虚、来)的运用又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韵律感。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集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思想深度著称。
作者鲁迅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文眼光,刻画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塑造了不少具有深刻人性和生活哲学的形象,语言艺术的精湛更是为这一作品锦上添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野草》的语言艺术。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的朴实、生活化的语言风格。
《野草》中的语言很少有文言色彩,而是以通俗、朴实、平易近人的白话文为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这种用白话文写作的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加容易为读者所理解,也让作品更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
作者通过对话语的精心描写,展现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
《野草》中的对话大多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不刻意华丽装饰,更多的是流露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这种对话语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读者更容易对人物身世和生存环境有所了解,从而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也是鲁迅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在。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对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渲染出了小说中的氛围和精神气质。
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农村风土人情的生动描写,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情感色彩。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也启发了读者对农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野草》中的比喻、象征手法也是作者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鲁迅先生善于借助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事物的象征性描写,作者巧妙地点出了现实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扭曲,使作品更富有思想深度和内涵。
也是最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巧妙地运用了文学的抒情性和审美感。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对生活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珍视。
作者既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又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的语言艺术也是它被广泛传诵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野草》的语言艺术。
首先,《野草》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鲁迅以史实和个人经历为素材,刻画了一个从东北到南方各地的独特景象。
他既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精巧,也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瑰丽与荒凉。
而这些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比如,在《亲戚》中,鲁迅通过一位客家姑娘的视角展示了客家人的辛酸与坚韧;在《天赋》中,他揭示了贫困家庭孩子与富裕孩子之间的巨大反差。
这些描写使人们对这片土地和这些人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感触。
其次,《野草》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鲁迅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他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例如,在长篇小说《故事新编》中,鲁迅运用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语言,刻画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家庭,抨击了封建家长制度的荒谬与罪恶;在《自嘲》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揭示了一个文化人勉强维持自尊与尊严的悲哀。
这些个性特色赋予了《野草》一种强烈的文学感染力。
第三,《野草》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反思意义。
鲁迅所写的这些短篇小说和散文,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思。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一个出身低微的大胆桀骜不驯的酒鬼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上的等级差异与人性扭曲之间的关系;在《野草》中,他记录了社会变革之前的历史,一方面描摹了旧时社会中某些普遍存在的病态和弊端,另一方面却又提供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探寻了一种新的出路。
综上,鲁迅的《野草》具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语言艺术,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学价值深受读者喜爱。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

论鲁迅《野草》的修辞艺术摘要:《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倾注了鲁迅艺术创造的心血,蕴涵了他洞察社会和剖析自己所获得的人生哲学。
作为著名的语言大师,为了表现情感和思想,他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
以《野草》为研究对象,对文中常用的比喻、摹绘、排比等辞格进行分析,并探讨鲁迅在辞格运用上的特点,以及达到的修辞效果和表现出的修辞艺术。
关键词:比喻摹绘排比修辞特点中国历来有“炼字”的修辞艺术。
鲁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对语言的锤炼和运用深受传统“炼字”修辞艺术的浸染。
这在他的文章中都有体现,尤其是《野草》。
在致萧军的信中,鲁迅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
”[1] (P.532 )可见他对这本集子倾注了许多心血。
本文以《野草》为研究对象,从鲁迅常用的比喻、摹绘、排比等辞格来探讨其修辞特点及表现出的修辞效果。
一、典型辞格的运用(一)比喻“文学是借语言文字作雕塑描写的艺术”[2] (P.97 ),文学形象的鲜明与否取决于语言的各种表达手段的调动情况如何。
比喻是语言表达运用最多的手段,一个极好的比喻胜过一长串的叙述和说理。
在《野草》[3]里,鲁迅用了50多个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强喻、双喻、缩喻等,数量之多,种类之盛,令人称绝。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鲁迅对比喻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作用。
1.用比喻塑造形象,爱憎分明。
如:A.最直最长的几枝(枣树的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秋夜》)B.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马蚁要扛鲞头。
(《复仇》)例A是明喻。
作者将“枣树的枝”比作“铁”,突出了枣树的力量和形象,饱含着作者对枣树的赞美之情。
例B是双喻。
作者选择了槐蚕和蚂蚁作为喻体,将人比作动物,他们密密麻麻的动作令人作呕。
2.用比喻描写动作,准确生动。
如:C.最小的一个正玩着一片干芦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道:“杀!”(《颓败线的颤动》)D.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若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散文中的反复手法有何用意

散文中的反复手法有何用意在散文的世界里,反复手法就如同一位常客,常常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那么,它究竟有何用意呢?反复,简单来说,就是多次重复相同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内涵。
首先,反复能够增强情感的表达。
当作者想要抒发强烈的情感时,反复便是一把有力的武器。
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里对父亲的叮嘱进行了反复,那份关爱、不舍与牵挂,透过这简单的反复,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强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地触摸到作者内心的波澜,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次,反复有助于强调重点。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有想要突出的主题、观点或关键信息。
通过反复提及,能够让这些重要的内容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其中“真的猛士”的反复,突出了作者对真正勇敢者的赞颂,也强调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强调,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捕捉到作者的核心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再者,反复能够营造氛围和节奏。
它就像音乐中的旋律,通过有规律的重复,为散文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比如,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这里对作者在地坛中的行为动作的反复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舒缓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那种平和与沉思的心境。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震撼了中文文坛。
本文将从概念、形象、节奏和句法四个方面来谈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概念是《野草》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野草》是基于作者鲁迅的自我感悟和社会观察,它不仅是想象的结果,也是对现实的关注和吐露。
鲁迅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将文学与思想紧密结合,通过对人性、社会等概念的深入剖析,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形象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形象描写,通过对人物、景物、动物等的细致观察和描绘,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在《华盖集》中,鲁迅以“埋首读书不喊苦,抽笔写字公道准”来形容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师说》一文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鲁迅展现了教育的荒谬和虚伪。
通过这些形象描写,鲁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对现实的痛苦。
节奏是《野草》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在《野草》中运用了多种节奏形式,如句子长度的变化、音韵的运用、对比等。
这种多样化的节奏形式,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自序》一文中,鲁迅通过句子长度的变化和语气的对比,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烈,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
句法是《野草》语言艺术的另一个亮点。
鲁迅在《野草》中灵活运用了各种句法结构,如并列句、短句、排比句等,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准确、丰富。
他还注重句子的简练和紧凑,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独特的句法结构,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深刻思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

浅谈《野草》的语言艺术《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由鲁迅先生创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语言艺术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野草》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我们需要了解《野草》所采用的语言风格。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大量运用了白话文,这种简单直接、富有口语特色的文学语言,使作品更加贴近民间生活,贴近读者。
通过运用白话文,作者成功地给予人物对话以真实感和生活感,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除了白话文之外,鲁迅在《野草》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方言。
书中的《故乡的土》一文就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如“核桃”,“瘦高”等,这些方言词语的使用使作品更加具有地方色彩,使人物言谈更加鲜活、生动,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感和情感表现力。
方言的使用也使作品更贴近读者,更有亲和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野草》还以独特的笔触表现了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怀和呐喊。
在作品中,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笔触,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通过文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对民间苦难的关怀,对人性的探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这些体现了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力。
通过对现实现象的铺陈和对普通人物的塑造,鲁迅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野草》中,鲁迅还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用文字为人物注入了鲜明的个性、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和情感的抒发,鲁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情感张力的文学世界,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深切关怀,还能够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精神慰藉。
于“反复”中见深意

于“反复”中见深意作者:黄建聪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反复”是鲁迅小说常用的修辞手法,无论是词语、句子、段落的“反复”,在小说情节设计、人物刻画、情感表达、主题揭示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本文从景物、语言、心理等三个方面探讨鲁迅小说中的“反复”修辞,感受这一修辞手法所蕴含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鲁迅小说;修辞;“反复”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32-0016-02“反复”,是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的效果是加强语气,增强某种强烈的情感。
鲁迅小说大量运用反复修辞,通过字、词、短语、句子、段落的反复,达到极强的艺术效果。
1.景物的“反复”在《明天》这篇小说中,鲁迅塑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寡妇——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在夜深人静之时抱着三岁的奄奄一息的儿子心急如焚、无计可施,小说是这样叙述的:“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
”单四嫂子自守寡后,与三岁的宝儿相依为命,依靠纺纱来维持着宝儿和自己的生计。
平时的夜晚,单四嫂子在纺车上忙忙碌碌,宝儿也必是欢乐地随在她的身边,对于单四嫂子来说,日子尽管清贫,心情却是欢畅的。
而此时,宝儿病危,奄奄一息,孤独无助的女人,抱着一个将死的孩子,在这样漆黑的长夜里,品尽绝望的滋味,这夜晚是那么的死寂而漫长啊。
此时,纺车像是一个苦难的见证人“静静地立在地上”,似乎和主人公一起在等待着一个不可预知的将来。
当宝儿“没有了呼吸”,静静地死去后,小说又是这样叙述的:“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地在地上立着。
”这是第二次写到纺车。
这里的语言形式与前面那句有些许的变化:前一句是“立在地上”,这一句成了“在地上立着”,形式上与各自的句子较连贯一致,前一句的两个短语都是动补结构,后一句的三个短语都是偏正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野草》中反复的作用
【内容摘要】:鲁迅的《野草》包括《题辞》总共有二十四首散文诗,他使用多种修辞
手法使这些散文诗越加优美、深刻。
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反复是他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之一。
这种手法的大量使用,不但突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调整了散文诗的结构。
同时也使作品具有韵律美和形式美。
【关键词】:《野草》鲁迅反复作用
读鲁迅的《野草》,发现鲁迅喜欢重复某些句子,如在《秋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刚开始我怀疑是不是鲁迅写错了,并且还加以猜测:这一株是枣树,另一株是什么树呢?会不会是因为鲁迅当时太疲倦、太困了(鲁迅常常在深夜写作),给写错了呢?又或是他为凑字,才这样写的,可这就区区几个字啊!读到后面的《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过客》、《这样的战士》等等,都有着类似的写法。
后来就去查了一下,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属于一种写作上的修辞手法,叫反复。
倪宝元在《修辞》中解释反复这样说:“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加强读者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也叫作‘重复’、‘复迭’。
”也就是说反复强调的词语或句子是作者想要强烈表达的感情。
用这种修辞手法强调和突出自己的意思,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
反复手法在鲁迅的《野草》的散文中的使用是挺常见的。
在《野草》的《题辞》里就可以看到:
……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恨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在这个光明与黑暗交战的风云变幻的的历史背景下,鲁迅所说的“地面”,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通过反复的手法强调这个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他是怀着怎样的愤怒与憎恨,仇恨和反抗的心境。
鲁迅多次在《野草》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它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和修辞效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反复手法的运用特别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加强印象的作用。
在《秋夜》中,作者让读者特别注意文中的枣树的形象。
若作者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那读者注意的可能会是树的方位“在我的后园”,或者是树的数量“两株”,而忘了我家后园有两株什么树。
作者通过反复的手法,吸引读者的眼球,注意到枣树的形象。
《秋夜》中的寒秋、冷夜、严霜象征了当时暗无天日的现实社会。
秋夜的天空是一个自以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冷酷、丑恶、阴险、狡黠而又却弱的反动统治者的形象,而枣树则象征的是一个执着与秋夜搏斗的反封建的战士。
秋天的枣树,果实和叶子都落尽了,孤零零地是剩下峭楞的枝干,表露出它们挺拔不屈的姿态。
作者用反复的手法引起读者的注意枣树的形象,运用枣树的自然特征巧妙地将战士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性格寄寓其中。
那
两株挺拔的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真是“奋战力拒,不稍退转”,“不克厥敌,战则不已”。
作者写枣树的形象特征,正是为了写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
为了使这个形象成为中心,引起读者的注意,在文章的开头就用反复的手法来暗示出其意图,同时也暗示出文章的中心形象。
二、《野草》是散文诗,其笔法基本是抒情和描写,所以比较重视的是物的存在形式和人的物感性质;而不是统计数字。
所以作者不会斤斤计较字的数量是多少,也不多想读者嫌他啰嗦。
鲁迅在《求乞者》中写到: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
……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的手势。
……
文中对两个求乞者的描写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前面都是一样:“一个孩子”“穿着夹衣”“不见得悲戚”,这是求乞者的一贯的着装打扮和面部表情,所不同的就是他们求乞的方式不同。
或磕头、或哀呼、或装哑、或伸手。
作者通过反复的手法,表示出他对这些求乞者的憎恶。
他所憎恶的不是求乞者本身,而是求乞者奴隶式的求乞思想和安与命运的乞怜哀呼的态度。
鲁迅曾在《摩罗诗力说》中抒发了自己对于不觉醒的群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
在《求乞者》中,鲁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灰暗颓败的社会景象。
在“四面都是灰土”的社会里,“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
“另外几个人,也各自走路”。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充满着冷漠的感情,没有一点相互关心的气息。
就在这样“无声的中国”灰暗的街上,鲁迅用反复的诗的笔调,展示了那既是象征又是写实的“孩子求乞”的生活画面。
一向倾听被压迫的弱者呼唤的鲁迅,这是却是无动于衷,反而给予求乞者以“烦腻、疑心、憎恶”。
他渴望人民觉醒并站起来与命运进行反抗,而不是摇尾乞怜地奢求别人的施舍。
末了,鲁迅用“灰土,灰土,灰土……”这样反复的旋律作为诗的基调。
并说道自己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至少将得到虚无”,渲染了一个充满灰暗、冷漠的社会环境。
纵观全诗,鲁迅通过反复的手法,表示自己憎恶求乞,也否定灰暗和虚无。
他渴望以抗争而求得摆脱灰暗的社会。
表面的灰冷蕴藏着内心的炽热,这正是《求乞者》的抒情特色。
三、反复的强调可以突出作者的意思,可以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图。
这一点在《复仇》里体现的淋淋尽致。
文中这样写到:
这样,所以,有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于广漠的旷野上。
他们俩将要拥抱,将要杀戮……
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地,如槐蚕爬上墙壁,如蚂蚁要扛鳖头……
然而他们俩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也不拥抱,也不杀戮……
那些过路的“旁观者”、“无聊人”便从四面奔来,在拥挤的人群中拼命地伸长脖子,“要鉴赏这拥抱和杀戮,”用以安慰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作者在此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他们俩裸着全身,捏着利刃”,然而他们俩却毫无动作,“既不拥抱,也不杀戮”,并且连拥抱和杀戮的意思都没有,就这样对立的站着。
“他们俩”宁愿自己圆滑的身体“干枯”,也不愿给那些无聊的人们看热闹,就不让满足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无聊。
并以死人似的眼光,鉴赏“路人们”的“干枯”。
而路人们终于觉得无戏可看了,于是就陷入了极度的无聊,觉得无聊不但钻入自己的毛孔,也钻入了别人的毛孔。
甚至居然“觉得干枯到了失去了生趣”。
终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反复的手法,以“他们俩”永不
改变的姿势,侧面烘托了“路人们”的麻木、无聊、愚昧的病态心理。
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好恶、是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看客”、“旁观者”的愤慨、悲哀和批判,并热烈地渴望惊醒麻木的群众。
可谓表不言情而情自现。
散文诗《复仇(二)》是《复仇》的续篇。
同样也如此。
在《复仇(二)》中,鲁迅为了自己批判群众麻木精神这个战斗倾向的需要,并没有一更多的篇幅去描写耶稣宣讲福音,布施传道的事迹,也没有孤立地赞扬耶稣受难时的牺牲精神,而是通过反复强调:他没有喝那用没药调和的酒,要分明地玩味以色列人怎样对付他们的神之子,而且较永久地悲悯他们的前途,然而仇恨他们的现在。
……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诅咒的。
他着重从耶稣与钉杀“人之子”的庸众之间的关系,写了群众的麻木和耶稣对这些麻木者的悲悯和诅咒。
在这里,鲁迅批判的笔锋虽然依旧指向了社会上麻木的“戏剧的看客”,仍然向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沉重的“复仇”。
四、反复手法的运用,调整了散文诗的形式,增添了散文诗的结构美和形式美,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同时也增强了散文诗的抒情色调。
在《这样的战士》中,作者五次写战士“但他举起了投枪”,以此贯穿全篇,是整个诗篇具有层次感,形散而神不散。
同时,对“但他举起了投枪”的反复,增强了全篇的抒情色调。
战士不停地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敌人,他们容易使人上当受骗、模糊目标、丧失斗志、疲惫绝望。
但是,战士总是保持着清醒,不被敌人的花样所迷惑和动摇。
他毫不犹豫地举起了他的投枪。
不管敌人如何伪装,“慈善家”、“雅人”、“君子”,他还是不留情面地举起他的投枪,刺中他们的心窝。
即使敌人如何重演他们的无物之阵的伎俩,即使知道自己即将在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即使黑暗统治了整个社会,“谁也不闻叫:太平”。
但,他毅然举起他的投枪。
反复手法在这里的运用,使得抒情层层递进,感情色彩越来越浓烈。
【参考文献】
①金影铭.鲁迅散文全编.漓江出版社.2005.第2版.
②傅德岷、包晓玲.鲁迅诗文鉴赏.长江出版社.2007.第1版.
③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1版.
④南开大学中文系鲁迅研究室编.鲁迅创作艺术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第1版.
⑤刘彦荣.寄谲的心灵图影——《野草》意识与无意识关系之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