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论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原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宋人诗话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评议

杜甫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他对国家、人民和文化的深厚感 情。他关注社会现实,对人民疾苦抱有深切同情,并通过诗 歌表达出来。他热爱文化,尊重传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杜甫的诗歌成就与地位
诗歌成就
杜甫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他的诗 歌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体裁,包括政治、历史、人物、风景等。他的诗歌既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地位
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唐代备受推崇,而 且在宋代也得到了高度评价和推崇。
杜甫在宋代的影响与接受
影响
杜甫的诗歌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成为了宋代诗 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杜诗成为了宋代诗人创作的典范,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
宋代诗话是研究杜甫其人 其诗的重要资料
宋代诗话收录了大量关于杜甫其人其诗的评 论和赏析,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了解杜甫在宋 代的接受情况和宋代诗话对于杜甫诗歌的评 价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诗话的评价具有较高 的权威性
由于宋代诗话的作者多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和学者,因此他们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对于我们了解杜甫其人其诗在宋代的历史
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 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体 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爱国 情怀。
个人情感
杜甫的诗歌也表达了他的 个人情感和经历,如亲情 、友情、爱情等,展现了 他的人性和情感世界。
杜甫诗歌在宋代的传承与发扬
传承与发展
宋代是杜甫诗歌传承与发展的 重要时期,宋人推崇杜甫为“ 诗圣”,并将其诗歌发扬光大 ,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
《旅夜书怀》古诗_作者杜甫_古诗旅夜书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

《旅夜书怀》古诗_作者杜甫_古诗旅夜书怀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整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及解释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靠着。
星星垂在天涯,平野显得宽敞;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莫非是由于文章而闻名吗?年老病多也应当休官了。
自己处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解释(1)岸:指江岸边。
(2)危樯(qiáng通“墙”):高竖的桅杆。
危,高。
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非常宽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的确是以文章而闻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理想,所以这句是骄傲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由于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行的样子,这里含月“飘落”、“飘泊”的意思,由于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旅夜书怀》写作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今重庆)、忠轴(今重庆市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非常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旅夜书怀》赏析这首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靠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九绝》的原文赏析与翻译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原文[一]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据说,无论谁早上来都不会做出决定,风会把最长的带子刮下来。
【其二手工种植的桃子和李子不是没有主人的,荒芜的旧墙和家一样低。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第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泥块污染了秦书,飞虫打人。
【其四二月已经破晓。
从三月开始,它就变老了。
春天能来多少次。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5]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疯狂的柳絮随风飞舞,淡淡的桃花随水而去。
【其六又懒又慢,你不能离开村子。
胡二里正在盖住木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齐齐]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没人看见孩子们拿着竹笋,小鸭们睡在沙滩上妈妈的旁边。
【其八社溪柔软的桑叶可以扭曲,河岸上的优质小麦复杂而纤细。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齐久]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也就是说,送花进修,觉得莺玉太叮宁了。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翻译[一]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古代女子十五岁正当青春,体态最为婀娜多姿,妩媚而动人。
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2]待更新[第三]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4]二月已经过去三月来到,渐渐老去的人遇到春天还能有几次?不要想身外无数的事情,先饮尽眼前的不多的杯中物。
[5]都说春江景物芳妍,而三春欲尽,怎么会不感到伤感呢?拄着拐杖漫步江头,站在芳洲上,只看见柳絮如颠似狂,肆无忌惮地随风飞舞,轻薄不自重的桃花追逐流水而去。
[6]待更新[齐齐]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四)(北京卷) 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终极押题模拟卷(四)(北京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诗史”一词从晚唐《本事诗》开始正式成为文学批评概念。
何为“诗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普遍的看法认为杜甫的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
除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外,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杜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其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
因此,杜诗不仅可以证史,而且还提供了许多史书未载的史实,可以补史之阙。
于是,众多的学者开始走上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不归之路”。
晚唐李肇《唐国史补》、郑处诲《明皇杂录》等书多引杜诗以证史。
近代的陈寅恪先生将以诗证史的方法系统化、完善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半个世纪以来,诗史互证已成为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诚然,杜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论者从杜诗中可以寻绎出天文史、地理史、民俗史等丰富的相关史料。
但归根结底,以诗证史是一种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一些研究者只看到了诗史的史料价值,却忽略了诗史在历史学研究之外的意义。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大抵自诗史之说兴,而注杜者多附会史实之论。
于是杜诗之真面目、真精神反变得不易理解了。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诗人具有独特魅力之情感的凝结与投射,它与客观、理性见长的历史著作之间有不可混淆的区别。
黑格尔指出:“最完美的历史著作毕竟不属于自由的艺术,甚至用诗的辞藻和韵律来写成历史著作,也不因此就变成诗。
”诗史是诗而不是史,是诗史之诗,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的具有天下意识、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诗歌,故不能仅仅把诗歌看成以诗证史的材料。
对诗史的误解之二是将诗史之诗视为政教的工具。
在封建时代,众多学者认定杜甫是忠君的典范。
为了证明杜甫每饭不忘君,一些古代学者在阐释杜甫诗史性作品时,往往肆意歪曲,削足适履。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学者认为杜甫是“为人民请命的人”,给他戴上“人民诗人”的桂冠,其诗被视为“时代的镜子”。
从表面看,“忠君说”与“人民诗人说”针锋相对,其实二者犯了同样的错误:把诗歌视为政教工具,要求文学自觉“服务”于政教。
杜诗“诗史”说检讨

杜诗“诗史”说检讨关于《杜诗“诗史”说检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杜诗“诗史”说被广泛接受。
杜诗“诗史”说最初特指杜诗中记载“安史之乱”中社会动荡以及杜甫个人流离经历的诗歌。
孟?と衔?,所有的杜诗都具有史的特质,其中所记载的事全部都是真实的。
“诗史”说的接受分为肯定与否定两条脉络,肯定者从各个角度对杜诗“诗史”说进行阐释,丰富着“诗史”理论,但依然无法解决命题自身的理论缺陷。
虽然杨慎、王夫之等否定者从各方面提出了有力的质疑,但对杜诗“诗史”说的肯定依然是接受史的主流,这一现象所反映出的思维和文化局限值得反思。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杜诗;“诗史”;接受史;阐释;检讨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4.0031“诗史”作为对杜诗的论断性评价,已经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总体而言,杜诗“诗史”说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一些理论问题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本文拟对古今关于杜诗“诗史”说诸多论述进行检讨,并对由此发现的理论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诗史”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概念,历代关于“诗史”的论述十分丰富。
从现存材料看,《宋书》最早提出了“诗史”这一概念。
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1]。
《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最早将“诗”与“史”合称并提为“诗史”。
可见“诗史”最早并非用来评价杜诗。
学界公认的第一个用“诗史”评价杜诗的是孟?ぁ?杜所赠二十韵,备叙其事。
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2]15。
对于孟?ご硕挝淖郑?几乎所有讨论“诗史”说的文章都会提及,但论者往往只停留在引述以说明杜诗“诗史”说之来源,一带而过。
对于这条杜甫“诗史”说的“元批评”在理论上的重要性认识和发掘并不充分。
王夫之

王夫之中国古典美学在明末清初进⼊了⾃⼰的总结时期。
作为这⼀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和叶燮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姜斋诗话》、《古诗/唐诗/明诗评选》三本。
王夫之建⽴了⼀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的美学体系。
情景说。
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进⾏了分析。
诗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
现量说。
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基本性质作了深刻的分析。
在情景说和现量说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的分析。
情景说王廷相指出,诗歌之所以动⼈,就在于意象。
审美意象乃是诗的本体。
王夫之继承并发展了王廷相的这⼀说法。
对“情直致⽽难动物”的发展:王夫之明确区分了“诗”和“志”、“意”。
⼀⾸诗好不好,不在于“意”如何,⽽在于审美意象如何。
诗⼈把⾃⼰有限的、确定的“意”强加于读者,是不可能使⼈感动的。
对“⾔征实⽽寡余味”对发展:王夫之明确区分了“诗”和“史”。
诗虽然可以叙事,但并不等于写史,是要创造意象。
写诗虽然也要剪裁,却是从实落笔。
⼆者有本质的不同,所以王夫之对与杜甫的⼀些诗“于史有余,于诗不⾜”。
(唉其实就是站在⾃⼰⾓度上的理解啦。
王夫之认为的诗已经是⼀个⾼度凝结的艺术了,诗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了。
但是王所处的时代和杜所处的时代是截然不同的。
在唐代,诗是⼀种主要的⽂体,不仅是艺术,更多的是为政治所⽤,批判社会、表达⾃⼰的政见、警戒统治者等等,不是为了美⽽作的诗。
)王廷相提出“⾔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致⽽难动物”的命题,归结到⼀点,就是诗的本体是“意象”。
但是他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并没有进⾏分析。
王夫之则总结了宋、元、明 美学家的成果,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这就是他有名的情景说。
诗不同于志、不同于史,诗是审美意象,那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统⼀。
情景的统⼀乃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
诗歌的审美意象不是孤⽴的景、也不是孤⽴的情,景离开了情就成了虚景,情离开了景就是虚情,情景必须是内在的统⼀,⽽不是⼀联景、⼀联情这样外在的拼合。
杜甫“三吏”与“三别”初探

王夫之云 : “ 诗有叙事叙语 者 , 较史尤为不易。史才 同以隐括 生色 , 而从实著笔 自易 ; 诗则 即事生情 , 即语 绘状 , 一用 史法 , 则 相感 不在永言 和声之 中, 诗道废矣 ……杜子美仿之( 指《 上 山采蘼
象。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读完《 j吏》 《 三别》 并不会感觉 到愉悦 , 但
这并 不妨碍它成为伟大 的作 品。《 三吏》 《 三别》 对 于黑暗现实 的
其读书壮游时期的作品截然不 同的是 ,这一时期 的叙事诗带有
浓郁 的“ 沉 郁顿挫” 的风格 。而杜甫诗歌 的一个重要 特点 就是 忧 患意识 , 具体来说突 出表现为政治忧患和生命忧患 。 政治忧患即 表现为诗人浓厚 的忧 国忧 民情怀 ,这 和他 自身遭遇 是紧密相 关
史有余 , 于 诗不足。” 由于杜甫并不完美 的人格 品质 , 以及现实主
义体裁本 身的局限性 , 《 三吏》 、 《 三别 》 在艺术性和思想性 上并 非
是完美的作品。但这并不能掩盖闪耀其 中的人性 光辉 。“ 诗本吾
向世人传 达了舜的德行 , 在外 在和内在都做 到了善 ; 而武乐虽然
形式上也很美 , 却是 为了宣传 征伐 杀戮 之事 , 所 以未得尽善 。确
的认识。董迪《 广川画跋》 卷三《 书徐熙牡丹图》 言: 艺术创作贵在 “ 妙于生意能不失 真” 。“ 真” 即生命 , “ 不失真 ” 即不失 物象之本 性, 即合乎 自然 。“ 真” 不是诗人 主观上强加 予对 象的 , 而是让对 象 自行呈现 ,t  ̄ l l i 对象 的本质通过艺术形象 自行呈现 。古语 云
实, 善 是真与美 的基 础 , 一部 作 品如果 缺乏 了善 , 将会 大大影 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评论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夫之对杜甫有许多负面评价,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清初大师顾、黄、王、颜,“皆明学反动所产也”,又说各家“反动所趋之方向各不同”,其中王夫之好以“名理”之学“攻王学甚力”。
“名理之学”即今天所谓哲学,诗学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我们看待王夫之的诗学思想要从时代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将王夫之还原到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则可以发现,王夫之对杜甫的否定,体现了他对明代诗学的反思。
在此前提下,王夫之对只知学杜却不能正确学杜的明代诗人多有批评,由此对杜甫也有诸多负面评价。
这些评价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有的评价特别是对明代学杜之风的批评,也确能见出王夫之独到的诗学眼光和意在扭转旧学风的担当意识。
一、杜诗“摆忠孝为局面”王夫之评杜诗《漫成》时说:“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往往取惊俗目,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装名理名腔毅;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摆忠孝为局面: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17处。
”历史对杜甫的人品、心术都捧之甚高,此前也几无异议。
人品、心术、学问、器量是文人处世治学之根本,王夫之对此之否定,是对杜甫最根本、最彻底的否定。
王夫之认为,杜甫有的诗句或以“名理”装腔,或以“忠孝”设局,这是杜诗的大败笔。
没有真情谈不上好诗,此前的一切高论也因此不成立。
所以王夫之的观点可谓振聋发馈,极富挑战性,对此前的一切赞美来说可谓釜底抽薪。
王夫之主张知行合一,强调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所谓“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这本身是正确的,但断定杜甫忠孝是设局摆门面,这就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
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人衰,在体味过繁华之后,看着饱受战乱迫害、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在其诗作中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思。
王夫之和杜甫都经历过战乱年代,他们理应有共同话语或者说相似的感受,但王夫之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却颇有微词。
他认为杜甫并不是发自内心忧国忧民,杜甫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没有挺身而出,为国效力,只是在诗中哭诉国家生灵涂炭、满目疮疾和自己的艰辛,由此他进一步质疑杜甫的思想。
他说:“杜陵忠孝之情不逮,乃求助于血勇。
丈夫向白刃临头时且须如此,何况一衣十年,三旬九食耶?”此外,王夫之在评《诗经竹竿》时借题发挥:“《书》曰:‘若德裕乃身。
’裕者,忧乐之度也。
是故杜甫之忧国,忧之以眉,吾不知其果忧否也。
”王夫之对杜诗的评价显然有不足之处,但需要思考的是,王夫之为什么对杜甫作如此评价?我们认为,他之所以如此评价杜诗,与其对明代诗学的反思有关。
王夫之遵从儒家的诗教观,他认为诗歌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诗歌应以委婉含蓄之笔来寄于讽谏之意。
他评李白《远别离》就指出:“工部讥时语开日便见,供奉则不然。
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也。
工部缓,供奉深。
”而晚明诗歌更是在杜诗毛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放纵情感,过于直白地表达个人的私情、私欲。
王夫之不满明代人盲目模拟古人,对杜甫“加以不虞之誉”,王夫之则与他们唱反调,偏说这些诗是“门面摊子句”。
明代人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王夫之要批判明代诗学自然要从挑剔杜甫的毛病开始,这无疑能起到釜底抽薪、断水塞源的功效。
王夫之对杜甫的指责是在对明代诗学反思中产生的,王夫之意在指出,明代诗学误把杜诗的不足当优。
他说:“俗子或喜其近情,便依仿之,一倍惹厌。
大都读杜诗学杜者皆有此病。
是以学究、幕客案头,胸中皆有杜诗一部,向政事堂上料理馒头撒子也。
”明代袁宏道的《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就指出当时学杜存在的病症:“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
”王夫之所说,大意也同,其目的不在于说杜甫,而在于说学杜之人,意在抽掉学杜之人的立论根本。
二、杜甫开启了俗诗的大门王夫之评明代顾开雍《游天台歌》时借题发挥道:“青莲、少陵,是古今雅俗之一大分界也。
假青莲以人古,如乘云气,渐与天亲;循少陵以人俗,如瞿塘放舟,顷刻百里,欲挨棺维墙更不得也。
”李、杜比较论自唐代就有,但从雅、俗角度区分李、杜者,且将其当作雅俗古今分界线的,王夫之当属第一人。
其用意在于,杜甫是后世众俗之源,学杜就是学俗,是没有出路的。
王夫之把杜甫放在诗歌史上,多处指出杜诗开启了诗歌走下坡路的征程。
如借评杨基《客中寒食有感》云:“诗降而杜,杜降而夔府以后诗,又降而有学杜者,学杜者降而为孟载一流。
”这里涉及如何评价杜诗艺术的问题。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多有贬斥之辞,认为许多诗过于直露。
如:“杜陵败笔有‘李填死岐阳,来填赐自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种诗,为宋人谩骂之祖,定是风雅一厄。
”又如:“《新婚别》尽有可删者,如‘结发为妻子’二句,‘君行虽不远’二句,‘形势反苍黄’四句,皆可删者也。
《垂老别》‘忆昔少壮日’二句,亦以节去为佳。
言有余则气不足,《裕高》《韩奕》且以为周《雅》之衰,况《彭衙行》、《奉先咏怀》之益趋而下者耶!”王夫之认为,“三别”中有许多诗句可删,因为“言有余”,即说得太尽太白,毫无含蓄蕴藉可言,在评汤显祖《南旺分泉》时发挥道:“此法至杜而裂,至学杜者而荡尽。
”前人惯用“诗史”来称杜诗,王夫之认为这是“定罚而非赏”。
他说:“诗则即事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此《上山采靡芜》一诗所以妙夺天工也。
杜子美放之,作《石壕吏》,亦将酷肖,而每于刻画处犹以逼写见真,终觉于史有余,于诗不足。
论者乃以‘诗史’誉杜,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又说:“子美以得‘诗史’之誉,夫诗之不可以史为,若日与目之不相为代也,久矣。
”王夫之反对杜甫“诗史”称号是因为他认为史和诗属于不同的文体,就像眼睛和嘴巴是不可相互取代一样,诗和史不可混淆,把杜诗称为“诗史”是“定罚而非赏”。
王夫之评杜甫《登岳阳楼》“亲朋”一联是“情中景”,但他认为:“此诗之佳亦止此。
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耳食”即道听途说,“舌食”即要亲自品味。
王夫之认为,《登岳阳楼》有佳处不少,但不宜抬得太高,前人推之为大家之作是人云亦云,不是切身体悟的结果。
王夫之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观点。
王夫之认为:“杜于排律极为漫烂,使才使气,大损神理;庸目所惊,正以是为杜至处。
解人正知其无难。
”指出杜甫排律的毛病是“使才使气”,而诗学眼光平庸的人却认为杜诗“至处”。
三、杜诗不必学王夫之在评明人郑善夫的《即事》时说:“善学杜者,正当学杜之所学。
”王夫之反对专门学习某家某派,反对“立门庭”:“才立门庭,则但有其局格,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谁为之解者?”“立门庭者必短钉”“建立门庭,已绝望风雅”。
所以他对后人专以学杜为责尤为反感,对明人学杜更是多有批评。
王夫之有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杜诗不必学;二是后人要学杜之所学。
唐代以后杜甫被尊崇为“诗圣”,尤其是在明代,前后才子提倡复古,认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杜甫尤为推崇。
他们认为杜甫的诗歌有规矩可循,在其带领下人们竞相学杜。
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分析与了解杜诗的精髓,而是随便从杜诗中抓一点东西就说是学杜,并以此为荣。
他们学杜只拘泥于死法,生硬地学习杜甫的诗歌创作之法,不懂得学其神韵,灵活创作。
王夫之反对这种把诗歌推向模拟蹈袭死路的复古诗风,对他们学杜也加以深刻批判。
王夫之说:“一部杜诗,为刘会孟湮塞者十之五,为《千家注》沉埋者十之七,为谢叠山、虞伯生汗蔑更无一字矣。
”批评刘辰翁、谢杭得、虞集等人对杜诗“胡猜乱度”。
王夫之认为诗贵在含蓄蕴藉,藏锋不露,而杜甫的一些诗句多为直白语,缺乏诗的风情韵味。
那些盲目学杜的人一味圣化杜甫而将其诗歌中的不足也当作优点学习。
王夫之评《漫成》:“杜诗情事朴率者,唯此自有风味;过是则有‘鹅鸭宜长数’、‘计拙无衣食’、‘老翁难早出’一流语,先已自堕尘土,非但学之者拙,似之者死也。
”学杜之人若盲目学此俗白无诗味的写法,真是“学之者拙,似之者死”,无疑会导致“竞学杜而不复有杜”的悲惨局面。
王夫之认为,明末杨维祯就是一个善于学杜之人,评其《送贡尚书人阁》说:“铁崖起以浑成易之,不避粗,不畏重,询万里狂河,一山砒柱矣。
观其自道,以杜为师而善择有功,不问津于夔府之杜,‘苑外江头’、‘朝回日日’诸篇,真老铁之先驱,又岂非千古诗人之定则哉?杜云:‘老节渐于诗律细’,乃不知细之为病,累垂尖酸,皆从此得。
老铁唯不屑此‘细’字,遂夺得杜家斧子,进拟襄阳老祖,退偕樊川小孙,不似世之学杜者,但得其咋醋眉、数米舌也。
”王夫之认为,杨铁祯不学杜之毛病“细”,究其意,杨维祯不学俗人喜好的杜诗,故而成就了自己。
这才是学杜之人该学的地方。
王夫之认为,后人大多不善学杜,故而提出最好不要学杜,甚至说杜诗不可学。
他认为:“但能不学杜,即可问道林屋,虽不得仙,足以毫矣。
诗有生气,如性之有仁也。
杜家只用一钝斧子死研见血,便令仁栽生夭。
先生解云杜不足法,故知满腹皆春。
”明言杜诗不可学,不学杜者即使不成仙至少有生气在,不法杜则处处皆春。
这方面,王夫之对明代诗人学杜的批评尤其激烈。
可以说,一部《明诗评选》,王夫之以是否以杜甫为参照系,不管作者是否明言学杜,也不管诗歌有没有学杜印迹,举凡好诗都是不学杜的结果,凡是学杜的诗歌都不是好诗。
正如评陈沂《忆昔》所云:“凡此之敝,学杜者当之。
”这一思想贯穿于《明诗评选》始终。
如评袁凯《鸡鸣》一诗:“此章纯纯无笔墨痕,学杜者何足以及之!”评贝琼《董逃行》:“若使继少陵,不但不知贝,且不知诗也。
”评刘基《畦桑词》:“用俗用腐,风华逾不可掩,犹非学杜者所得梦见。
”评张元凯《新丰主人》:“杜学盛行之日,此公却问道岑嘉州,故于歌行尤宜,不屑作‘老夫清晨梳白头’诗也。
”评徐渭《沈叔子解番刀为赠》:“学杜以为诗史者,乃脱脱《宋史》材耳。
杜且不足学,奚况元、白!”评汤显祖《答姜仲文》:“学杜人于此,当作何铁衬摆,硬转长摇。
”评高启《郊墅杂赋》:“苦学杜人必不得杜。
唯此夺杜胎舍,以不从夔府诗人人手也。
”评贝琼《庚戌九日是日闻蝉》:“必不可谓此为效杜,自有匕言以来,正须如此。
效杜者必多一番削骨称雄、破喉取响之病。
”在力主学杜的人看来杜诗是法宝,但在王夫之这里,杜诗是瘟疫,万万沾不得。
拓展:杜甫——《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赏析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在百花潭北、万里桥边营建一所草堂。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到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了。
这诗便是那时所作。
诗以“草堂”为题,写的主要是草堂景物和定居草堂的心情。
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座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