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
《雨巷》中的意象

《雨巷》中的意象
雨巷中有雨巷、油纸伞、雨、“我”、篱墙、丁香、姑娘等七种意象.
2、油纸伞.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种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迷蒙的特点.和幽深、寂静,又朦胧的小巷结合起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3、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怀有希望,又无限惆怅、迷茫.
4、雨.可以看成是一种哀曲.
5、篱墙.连篱墙都是“颓圮的”,为全诗更多添了几分黯淡无奈与感伤.
6、“丁香”.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哀婉、愁怨.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雨巷》刻画的是阴冷的绵绵细雨下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象征着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雨巷”里,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带雨的有意境的诗词

带雨的有意境的诗词我站在窗前,听着雨打窗户,心境渐渐安静下来,仿佛像一首诗的意境中。
雨,是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在诗人笔下,雨永远给人以某种难以言传的感觉,或悲伤,或惆怅,或恬静,或惊涛骇浪。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几首带雨的有意境的诗词。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谁谓沟洫浅,轻舟不独行。
试上超然台,目断千帆竞。
”这首小诗是篇虚幻奇美、意境灵动的诗篇。
诗中抒发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愿望,对道义的向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微妙的人生观。
令人最难忘的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超乎人类的想象表现了深夜的一幅宁静美景,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宋代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本诗不是描绘雨,而是描绘了一场千古绝唱的大战形象。
在这样凄婉含蓄的诗中,苏轼把他所思所想和他所悟所感潜藏其中。
他告诉我们,那个时代,那个物候下的风光就是一个血与泪的人间炼狱。
元代文学家高启的《青玉案·元夕》一篇也是如此渲染出意境。
他在诗中言道“半夜鼓声至,还来就舞低徊。
这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借着元宵,借着雨的渲染,表达了他对水乡生活、民族文化的眷恋和爱戴之情。
最后一句话“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自成一派的美学。
“残月”一个形象,表现出诗人心中月亮的柔和恬静,种出了诗人对生活最美好的愿景。
诗人都是渴望表达真情实感,寻求人性的追问的。
只有诗词,才能让我把自己的做法、触摸、甚至是感思呈现出来,才能让他人感受到同样的寻找和思索。
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有雨落下,我们就可以回到那个心中的春夜,一次抵达,便是一辈子。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里的雨意象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作,诗中有意重复“巴山夜雨”四字,将实有与虚拟之景绾合在一起:雨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写作时的现实环境,又是诗人设想将来回到故乡、与妻子灯下相对时谈论的话题。
短短二十八字,既展现了客途霖雨、归期无定的凄凉,又暗含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的温馨。
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景与情绪,恰恰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基本内涵。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以“雷填填兮雨冥冥,猨(yuán即猿)啾啾兮狖(yòu猿的一种)夜鸣”的阴冷环境,映衬美丽忧伤的巫山神女形象(《九歌·山鬼》),以“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涉江》),极言放逐之地的凄凉,都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
但是这种以雨景烘托气氛的诗句在接下来的汉魏时期并不多见,直到南朝诗人何逊写出“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夜别》)的名句,通过对挑灯长谈、静听夜雨滴在台阶段之上的情景的描写,表现离别的依依不舍、黯然神伤之情。
可以说,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传神的笔调加以表现。
从此以后,作为自然现象的雨在诗词中几乎固定地用于渲染凄清的氛围,表现寂寞的情感,经常与离别、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
虽然现实中的离别未必发生在雨中,但是以雨为背景的诗歌显然更具艺术魅力: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江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夜寒雨之后的黎明舟中送客,骤雨初歇的傍晚与情人分别,雨不仅带来自然的寒意,更增添心理上的凄凉,而在晚钟中迎着微雨送人登舟,那打湿衣衫的,不知是分别的泪水,还是绵绵的雨丝。
离别之后是彼此无尽的思念,尤其是当长夜耿耿,冷雨敲窗,辗转难寐之际: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古典诗词当中的“雨”的意象(1)

谢谢聆听
古诗词中 “雨”的意象源自一、雨的愁苦意象(一)借雨写离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宋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
(二)借雨写愁绪之长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 黄梅雨。” ——李清 照《青玉案》
(三)借雨写政治 环境的险恶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 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四)借雨写生 活环境之艰难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1、滋润大地、给人希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 皇都。”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2、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二、雨的欢 乐意象
小结:
雨的愁苦意象:
1、借雨写离愁 2、借雨写愁绪之长 3、借雨来写政治环境险恶 4、借雨来写生活环境艰苦
雨的欢乐意象:
1、给人希望 2、对美好生活的憧 憬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一、地点类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竹:气节、积极向上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浮萍:漂泊不定三、动物类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风雨”意象解读

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如李颀的描写:“长风吹林雨堕瓦。”这虽然是借以描写音乐,但因比喻本身便非常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于是读来仍然让人心惧。李东阳的《风雨叹》更是让人心惊,诗曰:“山豗谷汹猛虎嗥,万木尽拔乘波涛。州沉岛没无所逃,顷刻性命轻鸿毛。”在无情而暴戾的“雨”面前,生命如草芥,人的渺小和脆弱,令人心惊动魄。这种苦雨的焦叹给人以世界末日将临的恐惧感。诗人描绘狂风暴雨摧杨拔李、水漫原野、鱼龙出没的情形,使人联想到原始生民在洪水面前的悲惨命运,先民对洪水的惊恐和惧怕心理,借助与“喜雨”模式中截然相反的情形再度表现出来,从而展现出雨的意象中的另一个意蕴的层面。
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文天祥《翠玉楼》)
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宋.汪元量《酬王昭仪》)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明.袁凯《客中夜生》)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雨意愈是凄凉,就反映着诗人愈是漂泊。雨,成为诗人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背景,这背景愈是萧索凄凉,反映诗人漂泊流离而产生的悲哀沉痛就愈是深刻和细微。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雨中送别”才成为雨中哀怨的另一种普遍形式。第三,以风雨如磐来作为险恶的政治与生活环境的象征。在这种象征里,雨作为自然物的意义越来越淡漠,而其思想意义却越来越大,以致有时竟成为一种专门的思想符号。开中国政治抒情诗风气之先河的阮籍在《咏怀诗十三首》中以“激电震光,零雨降集,飘益北林”的环境,抒发“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生年有命,时过虑深”的心中惆怅,其中的雷电风雨早已不是写实的物象,而己是纯然的象征形式,无情的风雨被赋予抽象的政治寓意。陆游《风雨》诗云:“因思世事悲自身,更听风声杂雨声,”这里的风雨之声显然也不是自然物,诗人的“啼听”,实际上是对人间世事、纷纭、政治风云变幻的深厚关切。当代诗人邵燕祥的一首《山那边有雨》更是以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吟“山那边有雨╱泉州有雨,”其意在于向人们展示出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的图画。“山河频入梦,风雨独关心,”诗人们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关注着家国时事、政治云烟,萦绕诗人心头的风雨寄托着对衰败政治的忧患。而每当政权更迭新旧交替的关口,这种作为象征物的风雨就更多地飘进诗的世界。并且,综观这一类意象,我们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的现象:雨泪同滴。咏雨即是咏愁。宋人汪元量《邳州》诗谓:“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元曲中有一首没有留下诗人姓名的《中吕·红绣鞋》,曰:“窗外雨声声不住,枕边泪点点长吁,雨声泪点急相逐。雨声儿凄惨,泪点儿助长吁,枕边泪到如雨多,”对此说得更加透彻。雨水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着诗人的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水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水长流恰如雨水滂沱。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样一本,“愁--雨--泣,”便构成了传统文学中雨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与审美内涵。怎一个雨字了得!
古诗词中地理气象类意象解说

古诗词中地理气象类意象解说地理气象类1、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边愁,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1)思乡、思亲、思人、乡愁、无奈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例2: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例3: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例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例5:“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例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例7:“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例8: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例9: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例10: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例11: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例12: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例13: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雨”意象杨长英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是个非常经典的意象,诗人们借它来传达离别悲苦、世事伤感等等复杂而又难以言说的情感。
李商隐存诗549首,其中涉及到雨意象的有73处。
这些雨意象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关键词李商隐雨意象翻开中国的古典诗词,“雨”是个让历代诗人涵咏不尽的经典意象。
从《诗经》到清词,读者都能从其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
雨这一自然现象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吸引诗人关注的目光?雨自身多变的特点切合人心复杂心绪的起伏,晶莹剔透的品质又充满诗情画意。
李商隐笔下的“雨”多达73处,这些姿态各异的“雨”或能展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或能饱含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再或是承载了的中国文学传统里的特定信息。
一、客观物象中的“雨”雨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
它的出现因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环境的明与暗、阔与狭、闹与喧都会影响到诗人的主观感受。
李商隐以雨为题的诗很多,如《雨》、《微雨》、《细雨》、《春雨》、《滞雨》、《风雨》等。
《微雨》诗日:“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微雨初起时,随着树林上的雾气的浮动悄然飘洒,浑然一体,几乎莫辨。
渐渐地,它才和夜间的凉气有了区分。
入夜以后,觉凉气侵肤,开始时只以为是夜凉,久而方觉其为微雨。
窗户虽离室内的人尚远,却隐隐感到一股寒凉之气侵入户内,使孤灯明灭闪烁,透出冷意。
庭空夜静,依稀可以听到近处水面的细微浙沥声。
这首诗写微雨避免了直接的刻画,主要从周围环境和有关事物着笔,写出静夜中变得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传微雨之神。
一二句写薄暮时视觉之浑然莫辨到入夜后触觉之由不辨到辨,“初”、“稍”二字表现体物的过程。
三句写触觉的细微感受,因窗迥灯冷而得;四句写听觉的细微感受,因庭空人静而闻,都能紧扣静夜特点。
另一首《雨》诗曰:“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雨”意象
雨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诗词在“雨”的润泽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将古代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几大类,分别探讨作者通过描写雨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悟。
雨意象思想感情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诗人、词人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观察,具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那一首首诗词在雨的滋润下越发清新透亮。
本文将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希望之雨、朦胧之雨等几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深刻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一、希望之雨
写景即是写情。
诗人、词人借雨抒情。
雨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感情后带有丰富的思想韵味。
根据雨下的节令可分为春雨、秋雨等,春雨便是希望之雨。
俗话说:一场春雨一场暖。
春雨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及时的、温润的,带给人希望的。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春雨的滋润使草木开始生发,万物充满生机。
在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灌溉技术却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人们靠天吃饭,春雨贵如油。
可以想象农家人见到春雨落地时的喜悦心情。
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给大地带来生气,对人类和社会是有益的。
所以,重视文学的教化和功用的儒家便借春雨这一含义引伸出它的教化之意,说明良好的政策和品德就像春风化雨那样滋养人们的心灵,让人也像春天的草木那样成长得更好,传播了正能量。
就像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此诗就有这样一层和风细雨的含义。
再看苏轼的《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春雨洗净了道路的尘土,也涤荡了诗人使人心灵上的尘埃,赋予春雨积极的意义。
二、朦胧之雨
江南烟雨、杏花微雨都会营造出朦胧优雅的意境。
如宋代词人王淇的《望江南》:“江南水,江路转平沙。
雨霁高烟收素练,风晴细浪吐寒花。
迢递送星槎。
”还有苏轼的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水在薄纱一般的烟雨笼罩下显得影影绰绰,就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氤氲了诗人的思绪。
细雨展现的思绪也是浓淡相宜的,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起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苏轼《望江南》)等诗句都表达诗人若有若无的情思,或是淡淡的喜悦,或是淡淡的哀愁,符合中国人中和含蓄的审美标准。
细雨观景,景物显得更加别致,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微雨绵密就像剪不断的思绪。
三、悲愁之雨
秋天草木凋零,天气转冷。
“一场秋雨一场寒。
”秋雨的寒凉会带给人萧瑟的感觉,所以秋雨多表示悲愁之意。
秋天叶离树,花离枝,秋雨中也常有离别的故事,愁是离人心上秋。
柳永的《雨霖铃》便是如此:“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暮雨、夜雨和晚春的雨也常表现悲愁意境。
如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暮色昏暗,再加上子规的啼叫声让此时的雨变的苍凉,如苏轼《浣溪沙》:“潇潇暮雨子规啼”。
夜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晚春的雨如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这些都写出了悲愁的意味。
四、禅意之雨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主导宗派,“禅”在佛教指静思。
在静思中,可以领悟真谛,破除烦恼,寻得自在。
诗佛王维曾写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中的雨有空灵之美,雨有了禅意的跳动。
松涛听风,竹林听雨,晶莹的雨滴滴在碧绿的竹叶上,景物显得格外青翠空明。
以动衬托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的宁静,更显得诗人心境通透,与万物合而为一。
如宋人方岳的《听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颇有庄周梦蝶的意味。
伴着雨声入梦,梦和现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
外部的雨声丝毫没影响诗人,反而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宁谧。
五、人生之雨
豁达莫如苏东坡。
他的《定风波》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可以摧花折枝,词人便借雨来比喻人生路上的挫折。
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宽阔的胸襟:不为外界风雨所动,泰然自若的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蒋捷的《虞美人》全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伴着雨的淅淅沥沥不断变化。
随着人生经历的增多,词人不复年少时的轻狂,饱尝人生百味后听雨的心情也随之改变。
认识到悲欢离合的无常,最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再也不能引起词人过多的情绪起伏,就像词人对待人生的态度也逐渐趋于平和。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写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林黛玉寄人篱下,阴秽的贾府如何安放她自纯净的灵魂?秋雨给她风霜刀剑一样的生活增添了凄凉,她就像被秋雨打落的一片漂泊无依的落叶。
六、结语
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
诗人、词人心中的雨什么样,眼中就会见到什么样的雨。
雨是复杂多变的意象,寄托了诗人、词人丰富而细密的感悟。
无论是希望之雨、朦胧之雨、悲愁之雨、禅意之雨还是人生之雨,都为诗人、词人的文学创作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他们给最常见的雨,赋予了最多彩的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