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建筑分析

合集下载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玻璃金字塔不论是从高度还是体量,都要成 为广场中心,而不是重心。
玻璃金字塔通体透明(使遮挡降到最低,既是卢浮宫广场 的中心,又有明确的指向性)
玻璃金字塔的功能流线分析
玻璃金字塔是新卢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 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暨管理 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 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 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 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 “科技性”的建材。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 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尺,高 度的考验相当惊人。同时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不过 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达到 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果,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许多人不明究 里,甚至误认为是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是服务残障人士 的动力电梯,当使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 “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思路
1.通体照明的结构符号 2.想象不到有任何固体的扩建部分能够和已经被岁月长河磨损的暗 淡无光的旧皇宫浑然一体 3.只有用一个东西来适应和突出卢浮宫而不是改变和突显本身 4.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建筑完美结合
凯旋门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卢 浮 宫 玻 璃 金 字 塔 的 模 型
金字塔是那种在尽可能小的体积内包容尽可能大的面积的几何 图形,因此它矗立在那里绝对不会显得突兀。贝聿铭认为再也没有 其它扩建实体能够优雅地与这座被时光褪去光芒的宫殿融合在一起。 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卢浮宫蜜褐色的石块,如同向这座建筑 崇高的地位致敬。金字塔是在最小的面积里表现最大的建筑面积的 几何图形,所以不会太抢眼。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拙政园中园亭立意与布局分析

总之,拙政园空间结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通 过运用空间句法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园林的空间结构 和文化内涵,还能从中获取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 设计中,我们应该借鉴拙政园等传统园林的精髓注重空间句法的运用和自然 与文化的保护,以创造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
1、空间构成
拙政园的空间构成分为前庭、中院和后园三个部分。前庭是园林的入口处,起 着引导游人进入的作用;中院是园林的主体部分,包括水面、假山、亭台楼阁 等元素;后园则以自然风光为主,是园林的出口处。这三个部分有机组合,形 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园林空间。
2、空间氛围
拙政园的空间氛围独特,充满了诗情画意。园中以小桥流水、花香鸟语为主要 特色,给游人带来宁静、优雅的感受。水是拙政园的灵魂,园内水系丰富,大 小水面相结合,错落有致。水中的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以及游来游去的鱼儿, 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谧的氛围。
总之,拙政园以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 魅力。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从细节处理上,拙政园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 林建造的艺术精髓,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些特征使得拙政园不仅 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基本内容
拙政园,这座坐落在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园林,以其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而闻名 于世。它的构建和设计充满了独特的元素,反映出古代中国深厚的文化和艺术 底蕴。本次演示将尝试从历史背景、空间布局、文化意蕴三个方面,深入探讨 拙政园的造园元素。
二、空间格局
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拙政园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全园分为东、中、西 三部分,以中区为主,且布局自然和谐,水池、山石、植物、建筑等各类元素 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广州东山花园洋房建筑特点分析——以简园为例

广州东山花园洋房建筑特点分析——以简园为例

广州东山花园洋房建筑特点分析——以简园为例【摘 要】简园是民国初期广州原东山区典型的花园洋房建筑之一,建于20世纪初,建设者为爱国侨商,建筑形式受地势地形、风俗习性、侨居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新式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

本文介绍了简园建设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推断了简园的建设年代,重点分析了简园的总体布局和主楼的平面功能及立面特征。

【关键词】简园 历史背景 建筑特色崔俊【收稿日期】2019-11-21【作者简介】崔俊,女,山东烟台市人,副研究员,任职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园,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培正路13号,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是著名爱国侨商、书法篆刻家简琴石的别墅,故名“简园”。

1993年8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将“旧民居建筑区----春园、简园、葵园、明园”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3年5月国务院将简园、春园、逵园并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历史背景广州市越秀区培正路属于广州市原东山区,最早来这里开发建设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随后吸引了大批华侨到此置业安家。

20世纪初,东山环境优美,人口稀少,离旧城区大东门不远,地方广阔,地价便宜,具有郊野天然的清幽宁静,是一个适合花园洋房建设的地方。

东山距离原广九火车站较近,对外交通相对便利,新马路的修建,使该街区现代道路网络渐次形成,洋房也随之开始大片兴建。

(图1)另外,东山基础设施完善,治安良好。

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先后在此区兴建了福音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等。

当时的国际环境,大多采取排华措施,导致海外华侨回国置业。

东山的地价上涨迅速,地产投资利润丰厚。

简园主人简琴石也是这个时期,也就是20世纪初,从暹罗(泰国)曼谷回到广州,成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州方面的负责人,抵抗英美烟草公司长期独霸中国市场,发展民族工业。

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

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

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滕菲【摘要】民国时期的武汉因租界的出现形成了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楚河汉街这一试图建立武汉中央文化区的商业项目对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文章论述了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内涵,分析了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的特点,分别从楚河汉街的建筑形式语言、材料结构特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尝试对楚河汉街设计中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表达进行评价,希望对当代建筑及城市发展之路起到些许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4(032)008【总页数】4页(P192-195)【关键词】民国时期;楚河汉街;空间形态【作者】滕菲【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民国时期是指从清朝灭亡的191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被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时期。

19世纪,英国海军司令率4艘军舰自上海抵达汉口,要挟湖北地方官员签订《英国汉口租界原约》,将汉口自花楼街巷向东8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划为租界区。

在此之后的1895年至1898年期间,湖北地方官员又先后与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签订了租界合同。

至此,五国租界沿长江北岸一字排开,南起江汉路,北到黄浦路,长达7~8km,面积数千亩。

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居住礼尚与规仪方面的急剧变革,居住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筑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均存在着中西交汇、新旧交错的现象和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建筑初期的主要风格为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复古主义,随后由于新建筑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现代建筑派对汉口民国时期的建筑产生了影响,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古典、折中以及现代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类型。

其中,古典主义大多运用于公共建筑中,折中主义则普遍运用于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之中。

楚河汉街位于武昌区东湖与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

“楚河”全长2.2km,水面宽度为40~70m2。

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

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

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孰料无独有偶,在2009年,南京因老城南拆迁改造爆出了上书国务院总理的新闻,与发生在北京的“梁林故居”保拆之争可谓同出一辙。

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旧城区,也是南京城的发源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南京市”推平式”的旧城改造步子不断加快,一片片历史街区濒临消失,于是老城南成了守护古城的最后“领地”。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曾将老城南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后来被《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称的历史文化街区。

依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2003年《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都重申了对老城南的保护。

然而南京市政府确定2009年全市十大项目工程时,竟将危旧房改造规模最大的项目———南捕厅四期工程选定在这里。

于是居住在这里的4200户居民被告知:必须在6月底前完成动迁。

顿时引起了当地居民强烈不满。

老城南该不该列为危旧房改造项目?南捕厅该不该大量拆迁改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苏省和南京市学术界本来就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声音。

此时的动迁通知无疑提供了一个引爆燃点。

当地居民、志愿者、新闻媒体、学术界纷纷加入,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以致29名专家学者集体上书国务院总理,呼吁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

根据温家宝总理批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很快组成联合调查组前往南京。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
南京1912案例分析
--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 来自民国的时尚街区
【项目概况介绍】 • 南京1912位于太平南路和长江路交汇
处,距离新街口2公里,紧邻历史名胜风景 区“总统府”,与南京市图书馆仅一路之 隔,尽享核心商圈先天区位优势及周边得 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1912街区在规 划布局上呈L型分布,整个街区占地面积 32000㎡,总建面积约4.2万㎡,停车位约 800个,由19栋民国风格建筑以及共和、博 爱等4个街心广场组成。
酒吧区
餐饮区
休闲区
• 外立面的形象与设计 围绕总统府的“南京1912”的设计风格 也与总统府遗址建筑群总体风貌保持一致。 浓郁特色的民国建筑,时尚的酒吧 ,通过 对外立面的形象与设计相结合,都使“南 京1912”的建筑风格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
外立面设计 建筑特点(附图)
建筑风格(附图)
分析建筑风格
1912命名
• 在命名过程中,“1912”从600多个征集的名字 中脱颖而出,打动了运营团队所有人的心。 • 公元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民国是南京历史 上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之一,是南京城最美丽 也最辛酸的一段绮梦。当时的南京城内聚集着 最显赫的政界要人和学术大家,孙中山先生正 是1912年1月1日在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大总统。这样一种历史经验和怀旧情怀,成 为总统府毗邻的民国建筑群承载时尚消费的最 佳背景。2004年12月24日,南京1912隆重面世, 一夜成名。
项目定位
• “南京1912”的定位是将浓郁的民国历史 风味与时尚的结合,也就是历史与时尚的结合。 建筑物本身所呈现的是文化,其中加入了商业 的元素,经营的内容是时尚消费。它的主题是 休闲、时尚,也有旅游功能。“南京1912 最大的优势在于,地处黄金地段,面积大建筑 少,视野开阔,形成了一个闹中取静的开放的 空间,以及里面的人想到外面来、外面的人想 到里面去的互动氛围,这是其它时尚消费场所 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运漕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

作为古徽州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运漕历史建筑风貌的分析,有益于明确其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构建适宜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历史名城得到保护和发展。

运漕古镇历史渊源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历史悠久。

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

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

东晋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闸、漕川。

因东汉末年,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巢湖”,为军事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

东吴孙权为了抗衡曹军,在运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

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草辎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化的发展。

史称,三国吴赤乌年间,道教曾于镇上建造了三元观,香火一度鼎盛。

《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五》又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

1/ 15《元和(州)郡县志》云:梁侯景乱(太清二年八月,即548年),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御运漕,故名。

”循此可知,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548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

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巢湖。

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

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为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索如何对旧建筑实行保护与适当的开发。

关键字:旧建筑保护旧建筑开发南京1912 上海新天地田子坊0.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一方面,农村多余的大量人口大规模的转化入城镇,成为城市化的动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迫使城市规模不得不扩大,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新城开发。

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很多城市都有着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旧建筑。

新城开发带来的用地扩张,已经明显威胁到旧城旧建筑的生存。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利用旧建筑,从功能上获得新生,值得我们思考。

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就要求有不同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本文通过对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三个不同的旧建筑保护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共性与差异的研究,探讨如何在新城开发中对旧建筑实行恰当的保护,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以实现互利双赢。

1.案例介绍1-1 南京1912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纵观南京城几千年了历史,最辉煌的莫过于民国时期了。

作为民国之都,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民国建筑。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

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太平、博爱、共和、新世纪4个街心广场组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

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

街区配备140余个地下停车位及近百个地面停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型期(1919~1927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次年在我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 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得到宣传,也影响到当时的建筑界。一批学 有所成的中国建筑师从国外回国,打破了西方建筑师垄断中国建筑界 的局面。这一时期的建筑,处在由西方建筑师占垄断地位的“洋风” 时期向中国人的建筑活动占主导地位的“自立”时期的转变过程中。 代表性的建筑有金陵大学建筑群、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等,一味模仿 和守旧的建筑观念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下关扬子饭店(今下关公安局)
扬子饭店位于下关区宝善街2号,现为下关区公安分局所在地。 1899年,南京正式开埠通商,下关地区的码头、道路、桥梁等陆续兴建,一时热闹非凡。扬子饭店不久也拔地而起,成为下关地区众多西洋式建筑 中的代表作。 扬子饭店为砖木结构的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29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面阔34米,进深28米,总计82间。整幢建筑以 明代城墙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并按照西洋圆拱发券方式砌筑。建筑造型为法国17至18世纪式样,外观雄伟朴实,内部豪华气派。该建筑坐北朝南, 木楼梯,木地板,术屋架,其方底台式屋顶及高低错落的老虎窗颇具西洋风味。 从建筑物墙面上遗留下来的"1912一1914"年代铭文字样可知,它是英国人柏耐登于这一期间建造的。扬子饭店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砖砌筑欧洲折衷主 义建筑式样的一个典型实例。 1931年,第三国际远东局负责人牛兰及其妻子汪德利曾因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在上海被捕。先是被拘押在道署街中央宪兵司令部看守所监 狱,后被关进江苏第一监狱。1932年,宋庆龄发起成立了著名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遗余力地营救牛兰夫妇出狱。1933年4月5日,宋庆龄亲率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代表团来宁探望牛兰夫妇,宋庆龄一行到达南京后,就下榻在扬子饭店。当天下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汪精卫、司法行政部 部长罗文干来到扬子饭店拜访宋庆龄等人。 1992年,首都饭店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和记洋行(今南京肉联厂)建筑群
和记洋行位于下关宝塔桥(今下关区宝塔桥西街168号)。1911年,英国伦敦“合众冷藏有限公司”(又名 “万国进出口公司”)老板韦斯特兄弟派大班马凯 司(Mackeiyie)、买办韩永清、罗步洲到南京,在下关金 川河两岸一带征地600亩,筹建“江苏国际出口有限公司”俗称“英商南京和记洋行”,简称 “和记洋行”、 “和记蛋厂”。英国“合众冷藏有限公司”是当时世界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在中国建有多个洋行,统称和 记洋行,其中以南京的和记洋行规模最 大,也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1912年建成厂房,1913年 正式开业。该厂初期只有几幢白铁皮平方,短短几年就迅速扩建了蛋厂、杀猪厂、宰牛 厂、鸡鸭加工厂、冷气 房、厅子房、箱子房、炕蛋房、机器房、炉子间、制罐厂、火腿厂、熬油厂、制革厂、羽毛厂、饲养厂等。 300多个外庄(收购站)形成了 以南京为中心,从长江三角洲(今宝塔桥一带),建水厂、栈桥、码头、趸船 和水火轮以专用,至1915年已办成初具规模、占地40余公顷的企业。并于同年在 香港注册为“英商和记有限 公司”,简称“和记洋行”。至1922年已发展成为占地52公顷,每年生产旺季,日屠宰生猪3000头左右,加 工鸡鸭2万余只, 蛋制品产量100余吨,最高达300吨,年产量5万吨。雇佣中国工人达四、五千人,最多的 1919年达1万余人。其地于金川河南岸,东至仙桥,西至老江 口,均为和记洋行所占。1956年,和记洋行因偿 还债务转让给上海大华企业。后经国务院批准,由商业部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并利用其原有的设备建成了大型 肉类联合加工厂。
分析人: 张宇 胡建筑的发展历程
1912年1月1日,随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大总统,民国建筑的历史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在前后38年的时间里,在我国的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 广州、厦门、青岛、烟台、沈阳、大连、台北等大中城市,相继涌现出一大批民 国建筑,它们种类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各个城市的独特风貌。
旧上海市政府大楼
西安张学良公馆
南京总统府
民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我国的建筑,按照历史时期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 三个部分。一般而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建筑统称为古代建筑;1840~ 1949年间的建筑统称为近代建筑;1949年以后的建筑统称为现代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普通民居例外)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建筑 史上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期, 从中可以看出民国建筑经历了由模仿(或称作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或称作融会创 新)的发展轨迹。
产生期(1912~1919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 了中华民国,但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于孙中山在南京 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后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对南京的城市建设尚未来得及规划,就 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随即将首都迁到北京。尽管如此, 孙中山仍坚持认为南京是作为首都的最佳之地。他在1918年出版的《建国方略》 中写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 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 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最丰富区域之中心,虽现在已残破荒凉,人口仍 有一百万之四分一以上。……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然而,由于连年 的军阀混战,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也不时地被卷入到战争的旋涡之中,建筑事 业的发展步履蹒跚。这一时期,南京的绝大多数建筑仍采用传统的民族风格,部 分建筑采用清末南京开埠以来输入的西方建筑风格,以照搬照抄西洋风格的建筑 为主流,因此,有关建筑学家称之为“洋风”时期。代表性的建筑有下关扬子饭 店(今下关公安局)、和记洋行(今南京肉联厂)建筑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