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国以来重大事件)

合集下载

盘点新中国大事——1980年

盘点新中国大事——1980年

盘点新中国大事——1980年
1、最高法院、中央纪委对建国以来一部分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恢复名誉。

2、召开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全会决定建议修改宪法第四十五条,取消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

3、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经济特区。

深圳试行学习香港土地招租收取土地出让金的方式积累办特区的建设经费方式。

4、全国逐步开展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建立政府、乡党委。

5、全面为右派平反。

6、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中央下发文件,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

7、中央下发文件,出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8、对四人帮进行宣判。

9、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

10、中央决定设立中顾委,提出废除干部终身制,提倡干部年轻化。

11、公布对“渤海2号”钻井船在渤海湾迁移井位拖航作业途中翻沉,遇难7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多万元的事故调查报告。

这是天津市、石油系统建国以来最重大的,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死亡事故。

石油部长被免职,预示中国将告别靠口号,而是靠科学的管理企业特别是企业安全的开始。

12、浙江温州,广东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开始无声中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待续)【编号】ZSWD2023A0021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法律体制建设到科研制度改革;从事业性拨款到实行资金核算;从研发费用到人材队伍建设,从科技事业单位转制到科技型企业公司,从科研单位科技证书到注册科技公司营业执照等,从要纵向项目到向市场承接横向项目,所有一切围绕科技体制改革进行。

本文采用编年制方法,以时间顺序节点,展现各个时期科技大事记。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京成立,之后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以钱学森、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我国科技力量得到迅速发展,科技事业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是年制定的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多项重大科技任务,建立和发展了我国一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到文革前,全国科研机构已增至1700多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达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技大军。

1956年,我国就成立了一个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

表面上是开国元帅担纲,实际上是最高层直接谋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很快,国家技术委员会也成立了,当时主要是追赶,特别是两弹一星工程,目标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大干快上。

所以,科学规划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就合并了,这就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

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

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5年9月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当英国化学家桑格1955年完成了胰岛素的全部测序工作,并于195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时,《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近现代史历史重要事件意义

近现代史历史重要事件意义

近现代史部分重要事件的意义、评价、影响、作用中国史部分1、《南京条约》内容:(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马关条约》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增辟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辛丑条约》(1)签订时间:1901年。

(2)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3)影响(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2、洋务运动评价:(消极作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作用):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最重要意义),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传播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_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介绍

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_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介绍

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有哪些_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介绍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是中国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逐渐浮现的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未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今天给大家找来了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抗美援朝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

朝鲜半岛的分裂1945年2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中国、美国、苏联、英国共同托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解放,美国和苏联随即改变计划,商定以北纬38°为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 三八线)同时,苏联、美国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南半部,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南朝鲜),朝鲜半岛北部于1948年9月成立了以金日成为元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

1949年,美国也全部撤军。

现代史重要历史事件介绍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背景: 1.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盘点新中国大事——1981年

盘点新中国大事——1981年

盘点新中国大事——1981年
1、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华北大军演。

3、宋庆龄逝世。

4、中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三颗卫星。

5、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

6、中国女排7连冠。

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8、1981年7月9日中国成昆铁路发生一起严重的旅客列车意外事故,造成超过240人死亡或失踪,也是中国铁路历史上旅客伤亡最为惨重的事故。

9、1981年长江上游发生洪水。

四川受灾严重。

10、1981年12月22日,在中央召集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陈云把他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设想概括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意识形态领域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政治经济学的束缚。

1981年“6·24”厦门公交车爆炸案,造成死亡40人,伤84人。

历史标志性事件一览表

历史标志性事件一览表

历史标志性事件一览表1.涉及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2.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刊物和中心:《游学译编》、《浙江潮》《民报》(日本东京)《苏报》(上海)3、割地、赔款、开放口岸都有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4、有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5、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李大钊。

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10、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1912年3月孙中山宣布解职。

11、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中英鸦片战争。

12、中俄历史上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

1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14、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8月的中英《南京条约》。

15、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是永安建制。

16、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太平天国运动。

17、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是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

18、慈禧太后对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统治开始于1861年宫廷政变。

19、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1898年9月21日的戊戌政变。

2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

21、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是《天津条约》(10处)22、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60多万平方公里)。

23、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24、第一个全国规模同意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25、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五四运动。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一、中国古代史标志性事件1、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

2、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3、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5、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6、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7、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8、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10、清朝初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11、清朝前期,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12、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和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中国近现代史标志性事件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5、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6、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

8、北伐胜利进军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9、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篇

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篇

中国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意义篇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1)积极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保障了中国的边境安全。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消极影响:在战争中,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2)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4)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1)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

(2)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3)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

(4)要切实维护人民利益。

(5)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冲破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树立革新创造、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6.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1)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2)经济特区是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人才的前沿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