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境界的几个层次

教师境界的几个层次
教师境界的几个层次

教师境界的几个层次

教师境界的内涵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水平和层次,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智能水平、职业理想、情感方式等方面,体现着教师对为什么教、如何教等根本问题的理解和实现方式。所以,提高教师的境界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存在方式和生命质量,而且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习的深度。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境界的几个层次,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教师的高境界境界,听起来有些玄虚,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一旦有了境界,工作就是一种享受,而不再是负担。教师的完美不应只是停留在某一制高点上,应不断的向上攀登。开创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境界。对于教师来说,较高的境界包括学科知识境界、对教育的体悟境界和人生境界。

1学科知识的境界

学科知识的境界主要是一个深入和全面理解学科知识的问题。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如果一个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优良的修养,教学内容就不会成为负担,他的工作重点将不会是文本本身,而是对文本的教学处理。俗话说,学高为师。教师要有广博的一般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既要有科学知识, 又要有人文知识。要勇于培植和创造新知, 又要敢于超越知识, 追求形而上的东西。既为学,

又为道, 不仅能" 以物观之", 而且能" 以道观之", 要" 转识成智" ;;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升华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教师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 教师没有真正自己的思想, 就没有自己的真理; 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理, 也就没有在真理范围内的精神自由。所以,教师要善于积累知识, 更要善于活化知识、运用知识, 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高屋建瓴的境地, 然后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够左右逢源、出神入化。

2对教育的体悟境界

对教育的体悟境界,特指对教育精神的认知把握和情感体验。教育者不同于教者,只有带着教育的精神去教学,才会有教育者的存在。关于教育者的境界,一般可以由低而高分为四个层次:教、育、引、渡。教,就是传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全部的教师,就在教的境界层次;育,基于关怀的情感,在传授之中体现绵绵的爱意。教师在教书之外,若有育人之心,境界自高;引,乃引领。可以发生在“教”的领域,也可以发生在“育”的领域。在教的领域,教育者欲引人,其学必至相对融通之境;在育的领域,教育者欲引人,德必至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如果说“教者”给人不曾有的知识,“育者”给人希冀的关怀,那么,“引者”,则把人带出原先的处境,从而具有了解放者的品质;渡,是佛教用语。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救己,大乘渡人。渡人,实为救人,就是要帮助别人由坏到好,由低到高。教育者,启人之蒙,解人之蔽,无异于渡人出苦,引人及乐。教

育者达到渡人之境,方为“圣人”。

3人生的境界

人有多高,教学就有多高。追求高远的人、苟且的人、坦荡的人、营私的人、慈悲的人、自私的人等等,他们的教学会无形地打上自己人生境界的烙印。教育职业虽然神圣,但教育者个人却也在凡人的世界中。然而,既然进入教育的世界,就不敢再以凡人甚或俗人的标准放松自己。在教育世界中,人生的境界已经不是教育者个人的事情,还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那么,他会自觉去探求生命的本源,探求人生的究竟,探求宇宙的奥秘,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这时,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类境界、天地境界。

二、教师的大境界在学生漫长的成长之路上,学生的精神发育,离不开老师的呵护。不同境界的教师,培养的学生自然不同。有追求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进取。一般说来,如果一个教师达到了如下所举的三重境界,那么他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1精知识,能给予学生知识关怀

凡教学,最后都落实在具体学科上,教学是具体学科的教学。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首先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对于整天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来说,他还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

识有所了解。这样在和学生交往时,就会容易得多。作为一个教师,在专业上至少应该做到:精通教材、研究教材和对于本学科能够触类旁通、烂熟于心,是一个业务尖子。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学和心理学要有所涉猎。达到了这种境界的教师就具备了今后继续发展的基础,并能够给学生以知识关怀。

2善教研,能给予学生心灵关怀

达到了第一重境界的老师,虽然不失为一个好教师,但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还必须沉下心来,全心全意地投入教研。他不但要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生,研究教育规律。如果能够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研究几年,相信每个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会上一个新台阶,都会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家长信赖、校长放心的好老师。达到了这一步,也就是通常说的名师或专家了。

3通人文,能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会使教育失去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人的教育。那么,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走进最广阔的天地,而是走入了知识的死胡同。心灵的禁锢和封闭,使学生没有了博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专家型教师,仍然培养不出第一流的学生,他只能培养考分第一流的学生和思想品质都不错的学生。要培养第一流的学生,必须由人文学者和教育家来担当。人文学者往往学贯中西,人格光风霁月,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求学是一件快乐至极的事。学生们大量阅读,视野开阔;老师们思想开明,能紧紧把握住世界主流文明的脉搏,自然就能把学生引到求真、求知之路上。

三、教师的小境界相对而言,教育教学学易得,通达境界难求。虽然无法一蹴而就, 但我们可以通过锲而不舍的积累、升华、超越而渐入佳境, 日臻完善。虽然我们不能及圣, 但必须而且能够成为良师。如果能做一个有人生情怀、有事业抱负、有工作智慧、有生活品位、有个人魅力的教师,那么,离教师的高远境界也就不远了。若达高境界,求小境界。那么,不妨就先从以下小境界做起吧。

1有师德

范仲淹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教师的心底应该如山水一样是自由、高尚、光明、无私、宽广的;其言行举止应该是优雅的,起到示范性引领作用。唯有这样的师德加持在身,方可为师。没有师德的人,其灵魂也必然是自私狭隘的,甚至是阴暗猥琐的,这样的人又如何能肩住黑暗的闸门,引导学生走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应该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逐步完善人格,进而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2有爱心

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宗教都主张有爱,基督教主张博爱,佛教主张慈悲,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老子主张慈爱。虽然名称不同,但主张的爱完全一样。康德说:“人是目的。”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更需要来自教师的爱。教师要与爱同行,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没有所谓的好学生、笨学生,或是懒学生之别。其次,教师的爱不是世俗、自私、功利、有偿的,只是为了达到“立人”、“成人之

美”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爱的境界,让小爱逐渐变成大爱,用爱普照学生的心灵。

3教正确

教师所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教学生学知识、学做人,它关系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做的事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一定要正确,不能教给学生模糊的、错误的甚至有害的东西,以防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韩愈的《师说》有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可“好为人师”,随心所欲。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教育出现了不当或错误,就要及时主动地跟学生认错、纠错,绝不可置若罔闻,或者文过饰非。

4有热情

热情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必备条件。教师的热情源自于对学生的爱,对知识的爱,对教育的爱。课堂上,教师热情洋溢,在学生有所领悟地点头或心领神会地微笑时,其热情会倍增,学生也越专注。倘若教室里气氛沉闷,学生昏昏然,萎靡不振,教与学受到了阻碍,这种境遇,教师的热情就是一剂灵丹妙药,能驱除弥漫其间的“阴霾”。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由内而外的热情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给学生以自信和勇气。可以说,不管教书还是育人,都需要热情。因为“一种就是天生就有的热情者,另一种则是陶醉于热情而不可自拔者(柏拉图语)。”

5有气场

教师的气场是他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非常鄙视同时代的黑格尔。于是,叔本华故意将课调到和黑格尔的课同一时间,结果课堂上空无一人,最后被迫停课,而黑格尔的课堂上总是人头攒动,这就是黑格尔展现出的强大气场。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是语言,除了语音、语调和语速外,教师的面貌表情、眼部变化和肢体动作等,使得语言散发出无穷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表扬、鼓励,给学生以满足和成就感,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气场。另外,教师的气场还源于他自身的人格、气质、学识、视野、兴趣、特长等方面。教师的气场就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如同强力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6善共情

共情是教师体验学生感受的能力。善于共情,就是教师理解学生行为表现背后隐含的情感、心理,能够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而且能够做出真诚、恰当地反映,把共情传寄给学生;;“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我懂你”。《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整整听小豆豆(曾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一次呵欠也没有打,一次也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用心地听着。这时,小豆豆不禁产生了一种想法:“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用共情赢得了小豆豆的心。

7知共进

社会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现在学生和过去学生所处的环境已大不相同,他们的生活更为丰富,眼界也更为开阔。如果教师仍然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坚持固有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如果师生之间出现“时空错位”,不能处于同一个平台,在教育过程中就势必会随时碰壁,会感到手足无措。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阅读、学习和实践,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和学生一同前行,教学相长,而且要不断反思在教育实践中遭遇的种种问题和挫折。否则,其结果会让师生距离越来越疏远,也会如有人所说;;教师越老越无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教师的作用之大;“天地君亲师”,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可见教师的担当之重……学生的成长关系一人、一家甚至一国。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职业。“有境界自成高格”,自能育人。所以,教师必须有境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云:“古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师的成长亦然。境界有大小,没有优劣。教师只要在平凡中坚守,在磨砺中成长,不断地提高修养学力,就能提升自己的境界,进而至于高境界、大境界。那样的人生境界,一定会让师生心手相牵,其乐融融;;“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一定会令人向往;;“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新教师必须掌握的四大教育学理论

新教师必须掌握的四大教育学理论 不管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还是教师招考的考试,或者更是为了能够在将来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我们都不得不把一些教育理论内化于心。中公教师考试网小编帮大家梳理了新教师必须掌握的非常重要的四大理论,同时这些理论的掌握对参加招教考试的考生也是非常有益的。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从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给我们至少有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教师不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合作伙伴; 3.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二、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2.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教师必须让学生觉得他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3.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学生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产生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力,教师应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三、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1.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 2.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 3.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4.体育、音乐、美术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这种理论去看待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感到,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 5.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观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观以及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

学习教师的境界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的境界与教育》心得体会 铜仁市第七小学教师:何华 2018年7月8日我阅读了陶志琼教授的《教师的境界与教育》一书,体会到了“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在人们的心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李云玲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的发展,难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解放,难有学生的解放;没有教师的创造,难有学生的创造,没有教师的转型,难有学生的转变。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教师也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播,新生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面对千差万别的人,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以德服人。现行我们国家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规范,认真学习之后,我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师作为一个平凡又特殊的职业,教师的道德水准高低将与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社会劳动,没有教师道德的高素质,便没有新一代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以德立教,以身示教,与时代同步,锻造不朽师魂,要铸师魂先立德。因此,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教师从一选择教师职业,就应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决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这就完全取决于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确立。

第二、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学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着力点。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伍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第三、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之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如果不强化“自育”意识,自律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1.教师的含义 关于教师的含义,在古代,以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为代表,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近现代,教师特指专门学科的讲授者,而前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师就是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 针对教师的这些刻画和描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职业内涵。 2.教师的专业特点 一般地,教师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 3.教师劳动的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即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与教师劳动的对象-学生,是复杂的,劳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也是复杂的。 其次是创造性,具体先在:需要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遵循与运用。 第三是示范性,即身教胜于严教。 最后是长期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教师劳动成果显效时间长,劳动成果的效用十分长久。 4.教师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与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除此之外,条件性知识与底部宽厚的文化知识,也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来说,需要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 5.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应该包含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上图所示)。 6.教师人格的三境界 (1)经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2)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7.教师的几个层次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与因教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师追求的四种境界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师追求的四种境界 跟其它各科相比,语文教学更讲求艺术性,而要真正使自己的教学富于艺术,就必须有所追求,有所创造,进而达到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全新境界。我认为,新、实、活、美,当为语文教师追求的四种境界。 一、新新,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第一种境界。所谓新,包括三个方面: 1、教学观念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树立下面的两个观念: 一、素质教育观;二、现代语文观。素质教育观要求我们面对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不能光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会,还要交给学生方法,让他们会学,并使其知识、能力、意志、品格得到多方锻炼和全面发展,为今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和成为优秀人才创造必备条件。现代语文观要求我们既要注重语文教学和独立性、学科性,又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兼容性、社会性。现代社会要求的语文能力是:1、学会求知;2、学会审美;3、学会运用;4、学会创造;5、学会交际; 6、学会竞争。可以肯定,语文教学如果仍然是单一的学科教育,单纯的知识灌输,单调的课堂讲解,单项的能力训练,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2、教学设计新一位语文教师曾对本校的1200学生作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语文学习相当重要,可真正对语

文感兴趣的只有11%。反差如此之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语文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我们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已经形成了定式:先,介绍一些与作品相关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划分层次段落,找出疑难问题,接着分析重点句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最后,做做练习。课课如此,天天如此,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毫无新意,也就难怪学生对语文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新的呢?我认为一个新颖的教学设计至少应有下面六个特征: (1)课堂导入的趣味性;(2)问题设置的层次性;(3)教材处理的灵活性;(4)情境创设的真切性;(5)教学手段的先进性;(6)思维训练的实效性。 值得说明的是,新颖的教学设计并非来自教师的灵机一动或突发奇想,而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独到体会。 3、教学手段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并发挥出它直观形象、快捷高效的独特功用。如何运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效益,已成为各科教师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面对如此挑战,语文教师必须尽快熟悉各种电教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教学功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拓宽语文教学天地,使语文教学更富于艺术性,更受学生欢迎。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来源: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作者:潘建辉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一一—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造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

浅谈教师的四种情怀

浅谈教师的四种情怀 一个人遇上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国家涌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做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做教师,学做教师,做好教师”。做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塑造心灵、传承文明。教育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作为一名新世纪教师,应有四种情怀。 教师家国情怀博爱情怀包容情怀思想情怀 一、家国的情怀 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将自己的工作与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对接起来,那么注定了他永远不可能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读苏霍姆林斯基,为何总会有高山仰止的感觉?品陶行知,为何总会觉得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座绕不过去的丰碑?除了他们深厚的知识素养,精湛的教育艺术,博大的仁爱之心,最根本的一点是他们无限崇高的爱国情怀!他们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从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绝不在个人私利方面缠绕徘徊。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那些稚嫩的面孔、求知若渴的目光,教师一定要有大情怀,心里要装着民族和国家;要有敬畏感,心中装着理想和信念;要有价值感,心中装着孩子们的未来。一个教师,拥有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教师心底播撒的阳光,在孩子们健康、幸福、和谐发展的同时,教师也一定能够享受到教育为自己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教育改革之路无论走到哪里,教师都要有一份家国情怀,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 二、博爱的情怀 一位班级管理失败的班主任,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而一百位优秀的班主任,其成功的经验只有一条,那就是热爱学生。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育是爱的延伸。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会像春风一样潜入学生的心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教育素养、思想和感情的顶峰。”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一千次一万次的说教。 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特别关心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我们班的晓霞同学,刚从东边山区转入我校,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困难,母亲多病,只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弟弟还要上学,无奈之下自己决定辍学,以缓解家里的实际困难。当我得知她的家庭状况后,主动找她交流、谈心,并与学校领导协商、共同承担了她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当她免除后顾之忧之后,不但能够继续完成她的学业,而且刻苦学习,孜孜不倦,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金昌市二中重点班,她用优秀的成绩、高尚的人格回报了学校。以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真情期待学生的进

教师的五种境界

近段时间我读了万玮老师《教师的五种境界》,万玮老师是著名数学教师、班主任,现为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其著作《班主任兵法》深受读者喜爱。我读过后结合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我的经历也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全乡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初三有两个班,我教的是乙班,另一个班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中年女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那时的经验是“题海战,时间缠,早结束功课多复习几遍”。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纠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我从1987年-2001年在初中十四年,教了十二年毕业班,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2001年我到了辉县市高级中学,对我这个没上过高中的中师毕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尽管我把高中的教材提前进行了复习,但高中数学知识的外延太多了,起初两年我是被动地学知识教知识,两年后,我逐渐把握了教材,同时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在每节课中提炼思想、总结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 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的兴趣、意志,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 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近二十年后,我到了六中复习班,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

做一名有境界的教师

我的教育梦 ——做一名有境界的教师 人们常把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比作是“祖国的花朵”,而老师自然是“园丁”。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教师,就是那辛勤忙碌与于“花丛”的园丁。何谓理想的小学教师?那就是有境界的教师。怎样才算是一名有境界的教师? 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充满温情和爱心是教师的第一素质要求。教育需要以爱作支撑,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爱心的老师就不可能爱岗位,爱学生。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以一种宽容、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学生,以心换心。 教师的爱润物无声,教师的爱感天动地,教师的爱纯洁无暇。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有了希望。 爱是具体的,教师的爱是多方面的。我想,要在以下方面体现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深深师爱: 一要俯下身子,做学生倾诉心声的听众。 二要放下架子,当学生快乐学习的朋友。 三要摘下镜子,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导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一定要摘下有色镜子,用发展的眼光,倾注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来对待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并非“朽木不可雕”。“ 做一个有深度的教师 我认为,教师的深度着重要体现出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更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素养的教师。 如何做一个有深度的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与时俱进。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 二是要不断地研究教育艺术和教学规律。教育是艺术,面对新生代,如果我们还是老办法,有时候可能真的“没办法”了。新的一代,思想更活跃,视野更宽阔,不研究教育艺术,不学会从他们的角度去想事情、看问题,我们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难以开展有效的教育。

数学教师讲解习题的四种境界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讲题的四种境界 讲题,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之一,如何讲题,是老师们必须面临的课题.笔者经十余年的探索、积累,于2003年第一次提出了“讲题的四种境界”的理念,又经近几年的思考、归纳,试图通过本文从更深层次诠释、丰富这一独创理念,并期待得到同行的指点. 1 什么是“讲题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题讲题,把题目讲清; (达成目标:一听就能懂) 第二种境界:发散题目的多种解(证)法,拓展解题思路,把题目讲透; (达成目标:一点就能透) 第三种境界:理清题目的诸多变化,以求探源奠基,把题目讲活; (达成目标:一时忘不了) 第四种境界:探究题目之数学思想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做题目的主人 (达成目标:一用真有效) 2 “讲题的四种境界”理念的基本内容与诠释 2.1会解题≠会讲题 会解题: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对题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自己的理解,并能顺利地讲完此题. 讲题后情景①教师:我明明讲得很清楚,可学生还是说不懂!——基础太差了!? ②学生: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懂了,为什么下来不会做题?教师:这就奇怪了,既然听懂了,怎么不会做题呢?——悟性有问题!? ③教师再讲类似题,甚至将解题的每一个步骤更详细地写出来,然后再布置学生做题.——不信教不会(再不会就没救)!? 会讲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对题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运用. 讲题前情景①教师认真做题;②教师反思自己的做题过程:我是怎样思考的?做题过程中遇到哪些障碍?③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怎样讲才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一次习题课的课前准备时,有如下一道题引起了我的注意: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摘记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摘记 我将自己这些年从教的经历回顾了一遍,根据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将其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知识。 我初上讲台时,教初中数学。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教材教法,想着怎么样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落实。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引入?如何设计变式训练?单元测试结果出来后,学生成绩在年级里名列前茅我就欢欣鼓舞,平均分不佳就急火攻心,然后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讲解。那时候,年级里教我班的平行班的是另一位老教师,也是学校安排给我的带教教师。我使出浑身解数,所教班级的平均分居然与她的班级不相上下,算是初步站稳脚跟。 第二个阶段:教方法。 教了几年之后,我逐渐把关注点从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同样在一个课堂里听课,每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却迥异。于是我开始尝试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想象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什么问题。我领悟到数学与数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数学知识并不能保证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这个阶段,我逐渐减少自己讲课的比重,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习、探究、试错乃至请学生上台讲题。总之,一切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我都愿意去尝试。这一阶段的成果是,我教得不累,基本上不需要再占用数学课之外的时间,学生成绩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教状态。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哪怕数学学习能力并不突出,但通常都态度端正、学习认真;而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学生,如果学习马虎,成绩就很可能不理想。有时候,你准备了一节课,设计很精彩,课上得也很顺利,为学生铺设的路径很巧妙,可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听,对他来说效果等于零。于是,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哪些学生是真心喜爱学习,哪些是在被动应付,哪些学生悟性强,哪些学生虽然勤奋却学得吃力。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课状态不理想时甚至会停下来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课后也更加频繁地与学生谈心、沟通,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在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与其学习状态成正比后,我便更执着于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而慢慢放弃外在的推、拉乃至拖、拽,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第四个阶段:教人生。 在前面三个阶段奋斗了十多年后,我的教育视野有一天突然打开。回顾自己以往的努力,总还是离不开分数二字。无论是关注知识、方法还是状态,最终的目标还是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完成这样一种顿悟并不容易,我经历了漫长的渐悟过程。我带过的第一届学生在工作之后回学校看望我,聊到他们当年的学习点滴,还聊到现在工作了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在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我作为老师,看到那些曾经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长大之后很平庸而调皮的孩子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去反思教

做教师的四种境界

做教师的四种境界——有感于朱永新的《教育使命》 做教师的四种境界——有感于朱永新的《教育使命》 第一、要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个位置的轻重是靠教师的威信来维系的。而教师的威信又是从哪来呢?是靠学生对教师的信服度,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或者说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首先,他的思想、言行要让学生瞧得起。让学生瞧得起,就是教师说话要注意慎重,不要口无遮拦、出言不逊。其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公平公正,不能搞偏向或者是特权;第三,就是教师要做到自尊、自爱、自重。 第二,要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老师;当教师就要当一个好教师、一个称职的教师。何为好和称职呢?即对学生要教书育人,对同事要真诚坦率,对上级要理解尊重,对事业要兢兢业业。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曾说过:“山坡上开满了美丽的野花,但在牛羊的眼中只是饲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如果大家都用看饲料的心态去接近它们,就看不到野花的美丽了。”这种“饲料的心态”提示着今天的教育倡导怎样的标准。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看待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都要怀着悲悯的心态,帮助所有孩子把翅膀缝起来,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自由翱翔,这样作为老师才能放心,才能安心。 第三,要做一个让学校荣耀的老师;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优劣,每一位教师应该本着对学校的发展负责,对学生的成长负责的态度,善于学习,踏实工作,追求卓越,开拓创新。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所做的是别人不能做的,是带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是世界的唯一,即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性。 第四,要做一个让历史铭记的老师;教师其德之高,其品之正,其学之深,其业之精,其人之善,在让人深受感染之时,也令人倍感振奋。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他们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学识,还有让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他们所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心智的提升,还有人格的完善。因此,人们称念老师是红烛,点燃着自己,照亮了别人;人们称道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一个个无暇的心灵雕刻美丽的花朵。人们还由衷地把教师作为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确,一个职称的人民教师、一个高尚的人民教师、一个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他对学生成材、成长的影响,他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既无法用数字量化,也无法用金钱衡量。 三尺讲坛,只因为我们具有足以让一代代人传承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精神,只因我们具有勤学、乐施、向善的品德,只因我们对学生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实实在在地走近他们,真真挚挚地关注他们,热热忱忱地服务他们,学生就将我们作为恩师,不管我们是否清贫,不管我们是否平凡,学生都会把我们铭刻于心,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精神丰碑,也是我们成为历史所铭记的、无上光荣的人。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

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简介 内容简介 《教师教育力译丛·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是一本富有思想的著作。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约翰I.古德莱德携手美国众多资深教育专家,就学校教学中的道德这个看似老套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试图完善学校教育与教学中的道德基础和道德举措。全书从道德与伦理的角度,对学校教学中的专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论述了美国公立教育的作用与功能、教师在民主社会中承担的道德角色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内在的道德伦理关系。书中提出的教师专业化、自由诚信原则、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专业问责、行业道德准则等理念,对当代学校教育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在思考学生到底要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之时,学校教师及教育管理者们研读一下本书,从道德角度来进行探索,或许会豁然开朗! 《教师教育力译丛·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被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评论家甄选小组评为教育研究领域的杰出著作。 编辑推荐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约翰I.古德莱德(John I.Goodlad)就关注到了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他携手美国众多资深教育专家,基于对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状况及其在教育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编撰了本书——《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作者约翰I.古德莱德、罗杰·索德、肯尼思A.斯罗特尼克)。书中反复提到“教学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师是道德教育者”,“教师要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道德行为者”,“学校是道德学习共同体”。这些理念也许算不上新颖,但足够让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撼。 目录 序言 第1部分教学作为专业化职业的属性与责任 第1章学校中的教学职业 第2章论教师职业专业化 第3章教师专业化的限度 第4章关于教学作为专业化职业的道德思考 第2部分教育的道德使命及其对教学行业的影响 第5章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 第6章教师的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 第7章责任、信任与行业道德准则 第8章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道德交流 第9章学校——符合道德规范的学习共同体 第10章社会、学校教育、教学以及教师职前教育 书摘

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的三种境界 浙江临安市教育局潘军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是,对我来说更是意义深远。 我想,不管我能不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有所追求的人来讲,我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人生境界。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点粗浅的体会,想与大家共勉。我认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要具备以下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第二种境界:大爱无声,教师要有爱心 第三种境界:大道无形,教师要有思想 第一种境界:大“学”无涯,教师要有学养 学习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人来讲,可以说是“此生有涯,此学无涯”。我觉得,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倍加需要静下心来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好一点,争做一名有学养的教师。 一要有书香气。古时读书人家,一般都家藏万卷图书。我们的古人为防止书籍霉变、虫蛀,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放在书籍间隙;或放一种叫芸香草的中药。随时间的积累,当书之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此之谓“书香”的渊源。有道是“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然应该身上常留书香气,读好“有字之书”,求得“有我之境”;读好“无字之书”,求得“无我之境”。用书香滋养心灵,以书香成就人生。 二要有书生气。人们说得好“越单纯越幸福”。坐在一个小小的书房里,手捧书籍,在淡淡的灯光下,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是一份难以言喻的喜悦与享受。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 当我的论文《写在教育的天平上》发表后不久,湖北省黄岗中学教务主任发来电子邮件向我告知,他们学校曾专门召开行政会进行学习与研讨。当我收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刘霞光博士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潘老师:您好!阅读了你的博客上的文章,感动又感慨!我现在是在大洋彼岸写这封短信,只是想表达诚挚的问候和对你的敬意!”当我收到一个名叫小凡的网友的来信说:“潘老师,当我看了您写的《我是农民的孩子》后我流泪了,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被感动,从而在感动之余去思索着关于自己的事情。”……我感动了,我为他们而感动,我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文字而感动,我为友情而感动。

教师的四种境界

教师的四种境界 第一种教师:以谋生为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教师视他们的工作为支撑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手段。虽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种工作动力不一定会带来很好的教学结果。其实,与其他的一些工作压力小、轻松、不很重要的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要少得可怜。一个一般的橄榄球运动员一年所赚的钱相当于20个很成功的教师的工资总和。 当然,也有些为生存而教学的教师干得很不错。他们知道如果干得不好,他们会失掉谋生的职业。但由于是被迫的,总会有某种心灵的缺陷。因为这种“以谋生为目的”的教师,有的只是外在的压力,缺少了内在的动力。 第二种教师:以自傲为动力 自傲是一些教师工作的原动力。这种教师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心,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 这类教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他们自傲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去面子。由于太重结果,他们会很在意丢脸和失意,或者被他人拒绝和反对。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教师很容易失去耐心。也可以说,自傲的另一面同样可能会

使教师走上不成功之路。 第三种教师:以教育为己任 有的教师具有改造人的责任感,或者是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意用个人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试图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 这种类型的教师很容易辨认。他或她很可能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给你们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如果有一天,你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时候,你觉得刚刚学到了一点东西,而它对你的一生将很有价值,或是它总让你不断地去思考,去寻求结果。祝贺你,你得到了一个好教师。 第四种教师:以爱为根本 “Laboroflove”——爱的奴役,是英文中一个常用短语。它是指一个人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很努力地工作,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磨难,却可能得不到任何利益。 这样的老师往往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你可以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他们,而他们也会让你一生难忘。这种教师在现实中不容易碰到,是最难能可贵的。

教师专业能力的三个层次 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师专业能力的三个层次 教师的专业能力依据专业水平的层次不同,大体可分为教师、名师和人师三种境界,类似于“木头存在”的三种形态特质。即“木头的原样”、“木头的形态”与“木头的本源”。 一、教师(书匠)——“木头的原样” 这类教师的专业境界就如同“木头的原样”。譬如,“木桌”、“门”、“窗户”、“木棍”等等。他们存在的依据是具体、明确的,能力相当有限。例如,门与窗户的功用,他们之间本质上并无“价值”大小之分,“境界”无高低之别,互为……平行??与“对等”。教书匠的特点是:循规蹈矩,惯于接受,死扣教材,生搬硬套,远离变革,思想贫困,亦步亦趋,周而复始,庸庸碌碌。他们的专业发展态势,程序性强,发展张力小,创造潜质极其有限,犹如一幅已涂满字与画的纸,已无可添加。因而,教书匠多深陷“此山中”的禁锢与迷茫。 对于教学,教书匠多唯上唯书唯教参唯教条,“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容易将涌动着生命气息,千姿百态的教学固定化、模式化,沦变为千篇一律的“操作流程”,从而制造出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标准答案”。他们无心探索教学,无意追索人生,不愿学习改变,不敢大胆革新,不善扣问反思。“十年教书”对于教书匠而言,“肚里只剩几册可怜的教科书”。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质问:“教了30年书,还是教了1年,重复了30遍?”总之,教书匠的教学往往干瘪刻板,味同嚼蜡,生气全无。这种生存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绝非是“像诗一

样迷人的字眼”(康德),而是“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一堂课等于一种苦役”(杜威)。 对于学生,教书匠对其人生的感召,微乎其微,黯淡无光。不仅不能成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意或无意间将学生也禁限于自己受制的“旧轨道”上,从而束缚学生的思想,窒息学生的创造,漠视学生的情感,关闭学生的心灵,直至彻底断送学生人生发展的宝贵“契机”。日本教育家东洋先生有言:“一个蕴藏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位半瓶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因为“平庸的教师只能限制学生的智力,把学生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的能力范围之内”(卢梭)。可以说,倘若一位教师的教学是在降低学生的心智,那么,这是一种莫大的“罪过”。教书匠的专业价值是令人堪忧的,专业境界可谓:浑浑噩噩,无一丝灵气与光芒!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二、名师——“木头的形态” 处于木头形态的这类教师,手中是一定木头的“形态”,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等。从量的意义上看,教书匠手中有的几张“木桌”或“椅子”是相对固定与有限的,减一把,则少一把。而名师则可依据自身的“木头形态”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桌椅”,带有强烈的生长性,更能超越外界具体量的规定的局限。从质的意义上看,具备“木头形态?的名师,可打破教书匠亦步亦趋的“单一质地”,通过自身形态的改变、转化、兼容并蓄发展,(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各种具体木制工具)形成“综合质地”,可见名师与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

教师备课的四种境界 墨子在《七患》中指出:“备者,国之重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备得深,才讲得透,析得准,练得精。 不同的教师,素养和能力不一样,备课的境界也不一样。同一个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识和经验在发生着变化,其备课的境界也在变化着。教师 的备课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写在本上 “写在本上”这种境界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这是新教师常经历的。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课堂调控能力,有一股工作热情,又诚惶诚恐,害怕课上得不好,又担心领导检查备课本,批评自己备课不认真。 于是,在备课本上详细地写出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步聚、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先提什么问题,后提什么问题,提问怎样表述,问题的答案是什

么……都在备课本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常是写得洋洋洒洒,好几大篇。教案写好后,反复看,反复记,恨不得把它背下来,临上讲台时,又把它拿出来温习几篇。讲课是严格按教案进行,亦步亦趋,唯恐遗忘了哪个环节,讲错了哪个知识点。讲课时还不忘把翻开的备课本放在讲台上,忘了哪环哪节,就赶紧瞟 上几眼。 第二种境界:写在书上 当工作了一些时间后,有一些工作经验了,发现上课时去瞟备课本实在不方便,便把需要强调的知识点标注在教科书上,把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旁批在教科书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写在教科书上。 这种境界是已具有一些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所具有的。上课时边讲边看书上的批注,必要时作些调整和处理,抓住关键问题,完成主要任务,既方便又实用, 灵活性也大多了。 第三种境界:写在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这样一件事: 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 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显然,这十五分钟,不会是忙着写教案,而是熟悉一下教材。他成功的秘诀是“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类教师是把教案写在心上了。这类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起课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是智慧的点拨者、思想的引领者。要达到此境界,需下一番苦功夫, 甚至花上一辈子的精力。 第四种境界:写在纸上 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这类教师学识渊博,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他知识储备中沧海之一粟。在课堂上能一语道破“天机”,切中肯綮,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有较好的表达技巧、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类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上“道”, 还能让学生学会悟“道”。 在这类教师眼中,备课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是在深度参悟教育,研究出具有“范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提炼出具有指引作用的教育理论。他们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参悟出的道理、创新出的教法记在纸上,写成教育论文,甚至写成教育专著,进行交流、发表,指导、引领其他教师成长,推动教育的发展,甚至引发教育的革命。 魏书生、邱学华、陈少堂、余映潮、李镇西等就是进入了这种备课境界的教师。第一、第二种境界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第三种境界的教师是在用教材,第四种境界的教师是在写教材。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几年后,蜕去初出茅庐的诚惶诚恐之后,备课境界由“写在本上”升到“写在书上”之后,就停步不前了。这类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