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形测量学教案

数字地形测量学教案
数字地形测量学教案

*****学院

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2018年2月

《数字地形测量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总体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总学时72,其中课堂教学52学时、实验20学时,学分分。

2. 课程地位与作用

(1)是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后续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地籍测量、房产测绘、矿山测量等。基础表现在:原理方法、技能、测绘思路)。

(2)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做好测绘工作或测绘项目的必备基础。

(3)本课程内容是部分学校考研的内容。

(4)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培养测绘思路,提高测绘能力。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潘正风等主编,数字地形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资料

(1)杨晓明等主编,数字测图,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GB/—2007)

(3)《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4)《工程测量规范》(GB/T 50026—2007)

(5)相关期刊

三、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与要求

1.课程特点

(1)包含了测绘工作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是后续学习、工作的基础。

(2)内容较多:测量学基本原理、误差理论、仪器使用、作业方法、基本计算等。

(3)实践性强、责任心高、团结互助、必须遵照测量的规程、规范。

2.学习方法与要求

(1)思想重视。就是体现出“态度端正、要求严格、持之以恒”。

(2)行动自觉。就是做到“不缺勤、认真听、勤思考、独立做、善总结”。

(3)方法正确。

①注意各章节间的联系;透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

②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课后复习,巩固理论、提高动手能力;

③学习完一章内容或每次实验后,一定要自己总结,从中提炼出原理、方法步骤、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培养测绘工作思路;

④同学们要主动学习、带作问题学习,多想、多问、多练,独立完成每次作业、认真编写实验报告;

⑤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提高自学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四、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测、记、算、绘”能力;

(3)训练学生测绘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4)较扎实的掌握测量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板书、录像、图片、示范并举。

(2)针对仪器结构与使用、数字地形测绘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结合录像、图片,讲授。

(3)板书讲授主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计算、推导内容,主要有水准路线计算、导线计算、误差传播定律等。

(4)示范教学主要针对测绘仪器使用,通过实物介绍、实验前操作示范等,使学生了解仪器操作与使用,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

2. 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

(1)理论与实践并重,注意各章节知识的联系;

(2)课堂教学注重原理、方法和技术要求;实践环节,要培养学生积极动手、认真思考和提高仪器操作能力;

(3)测绘工作是人与仪器结合、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法、遵守相关技术规程,生产测绘产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思维、规范意识”;

(4)尽量与实践结合,联系具体测绘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成绩评定

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用百分制按式(1)评定总评成绩。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1)

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组成,用百分制计算,课堂表现和出勤率作为参考。平时成绩式(2)计算:

平时成绩=作业成绩×50%+实验成绩×50%(2)

第1部分 绪论(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测量学的定义、学科分类、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2.了解测量学科的历史、发展现状与趋势。

3.掌握坐标系统基础知识及地面点定位的概念。

4.了解高程系统概念,掌握水准面与水平面的关系。

5.明确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解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测绘学研究的对象,测绘学的分科,现代测绘学的发展现状,在国民经济及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2.地球形状和大小,水准面的特性,参考椭球面。

3.确定点位的概念。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位置。

4.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统,坐标系间的坐标转换。 天文坐标(λ,φ),大地坐标(L ,B ),空间直角坐标(X ,Y ,Z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x ,y ),独立平面直角坐标(x ,y )。

高斯投影中计算带号的公式:int(1)

6

int(0.5)

3

L

N L

n =+=+6度带:3度带:

计算中央子午线的公式: 0063,3L N l n =-= 5.地面点的高程。

1985年国家黄海高程基准。高程与高差的关系:

''A B A B AB H H H H h -=-=

6.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对距离的影响:22

3R

D D D ≈? 对水平角的影响:"6.0≤ε 对高差的影响:R D h 2/2=?

7.测量工作的基本概念

测量工作的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步步检核。 测量工作的内容: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 三、学时

本章总学时4(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0)。

四、习题与思考题

1.何谓大地水准面我国的大地水准面是怎样定义的它在测量工作中起何作用

2.参考椭球和地球总椭球有何区别

3.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几种各有何特点不同坐标系间如何转换坐标

4.北京某点的大地经度为116o20′,试计算它所在的六度带和三度带带号,相应六度带和三度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

5.什么叫绝对高程什么叫相对高程两点间的高差如何计算

6.什么是测量中的基准线与基准面在实际测量中如何与基准线与基准面建立联系什么是测量计算与制图的基准线与基准面

7.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那些是基本工作

第2部分水准测量(10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

掌握水准测量的相关知识,做好水准测量实施前的技术准备,通过水准测量的实验,达到独立操作水准仪,完成多个测站水准测量的观测、检核、成果整理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学习要求

1.深刻理解水准测量的原理和高程传递要领。

2.清楚水准仪的构造,及其主要轴线的关系。

3.掌握水准仪的操作要领,能够完成水准测量中的观测、检核、记录、计算,及水准测量路线的成果计算。

4.认识精密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及数字水准仪。

5.清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6.了解引起水准测量误差的因素,及相应的消除、削弱这些误差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水准测量原理。

高差法:前视与后视、仪高法、视线高、转点的概念。

公式:

∑∑∑

-

=

=

-

=

-

=

+

=

+

=

-

=

b

a

h

h

b

a

h

b

H

H

a

H

H

h

H

H

b

a

h

AB

i

i

i

i

B

A

i

AB

A

B

AB

2.水准仪及其使用

DS3微倾式水准仪的构造、内对光望远镜成像原理、望远镜放大率、水准管零点、水准器的分划值。

视准轴、水准管轴、圆水准器轴、仪器竖轴满足条件;水准管轴平行于望远镜视准轴,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十字丝中横丝垂直于仪器竖轴。

水准仪操作步骤:立尺,置架,粗平,照准,精平,读数,记录,搬站。

视差及其消除方法。

水准尺:塔尺,单面尺,双面尺及尺常数。尺垫。

3.精密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及数字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

4.水准测量实施

水准点:永久性水准点。临时性水准点。

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水准网,水准结点。普通水准测量的一般要求,施测程序。

公式:∑∑∑-==-A B H H h b a 测站检核方法:双仪高法,双尺面法。 公式:

()()2

/mm 1002

/"'mm 6"'"

""'''±-=+=≤--=-=红黑h h h h h h h h b a h b a h

水准测量成果整理:高差闭合差的计算检核、高差改正数的计算、高差改正数的分配原则。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水准仪轴线应满足的条件: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水准管轴平行于望远镜视准轴,十字丝中横丝垂直于仪器竖轴。

圆水准器轴的检验校正; 水准管轴的检验校正; 十字丝中横丝的检验校正。 6.水准测量误差

仪器及工具误差: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的误差平行,望远镜对光时调焦透镜运行的误差,水准尺的误差。

观测误差:水准管气泡居中的误差,估读水准尺的误差m V ,水准尺倾斜的误差b 。

公式:D ??=

?"2"15.0ρτ D v m v ?±=""60ρ 2

2b b δρ'''??

?=??''??

外界条件的影响:地球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光的影响f ,仪器升沉的影响,尺垫下

沉的影响,温度变化对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夹角的影响。

公式:R

D f 2

43.0=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学时4(两次实验:DS3水准仪使用;等外水准测量,每个实验2学时),本章总学时10。 四、习题与思考题

1.设A 为后视点,B 为前视点,A 点的高程是.当后视读数为,前视读数为,问A 、B 两点的高差是多少B 、A 两点的高差又是多少绘图说明B 点比A 点高还是低B 点的高程是多少

2.何为视准轴何为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

3.水准仪上圆水准器与管水准器的作用有何不同,何为水准器分划值

4.转点在水准测量中起到什么作用

5.水准仪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什么是主条件为什么

6.水准测量时要求选择一定的路线进行施测,其目的何在

7.水准测量时,前、后视距相等可消除那些误差

8.试述水准测量中的计算校核方法。

9.水准测量中的测站检核有那几种如何进行 10.数字水准仪主要有那些特点

11.将图中的水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A 、B 两点为已知高程点H A =,H B =,计算并调整高差闭合差,最后求出各点高程。

测站测点

水准尺读数实测高差

/m

高差改正

/mm

改正后高

/m

/m

后视(a)前视(b)

BMA

1

1

2

2

3

3

BMB

计算

检核

Σ

1尺上的读数b1为,仪器搬到B点附近,又测得B尺上读数b2为,A尺读数为a2为。试问水准管轴是否平行于视准轴如不平行,应如何校正

13.试分析水准尺倾斜误差对水准尺读数的影响,并推导出其计算公式。

14.调整如图所示的闭合水准测量路线的观测成果,并求出各点高程,H I=。

第3部分角度测量(10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

认识经纬仪的组成及用途,清楚角度测量原理,掌握测角方法。通过实验,达到独立操作经纬仪,完成水平角、竖直角的观测、检核、成果整理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

学习要求

1.理解水平角及竖直角测角原理

2.认识清楚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相应的读数系统。

3.清楚经纬仪的主要轴线及其之间的关系。

4.掌握经纬仪的操作要领。

5.学会用测回法测水平角,竖直角,计算竖盘指标差。

6.了解测角误差的来源、性质及消除、削弱误差的对策。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角度测量原理

水平角的定义,水平角的测量原理。竖直角的定义,仰角,俯角。竖直角的测量原理。

公式:水平角b – a 0< < 2.经纬仪及角度测量

DJ 6级光学经纬仪的构造:照准部,水平度盘,基座。视准轴、水准管轴、横轴、仪器竖轴。满足条件:水准管轴垂直于仪器竖轴,望远镜视准轴垂直于横轴,横轴垂直于仪器竖轴;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十字丝竖丝垂直于仪器横轴。

分微尺测微装置,度盘格值,复测机构,读数方法。

光学经纬仪使用操作步骤:对中,整平,瞄准(消除视差),读数,记录。 水平角观测(测回法):安置仪器,盘左观测、盘右观测,方向读数。半测回角值。

公式:()右左右左右右右左左左ββββββββ+=≤-=?-=-=2

1

"40a b a b

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

竖直角观测:竖盘部分:竖盘,竖盘指标,竖盘指标水准管,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倾螺旋。盘左、盘右读数规律。

竖直角计算公式:左L 或 左L 右R 或右 R<|| 竖盘指标差:

()()右左ααα+=≤?-+=2

1

'1536021x R L x

3.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经纬仪应满足的条件。

照准部水准管轴的检验校正。望远镜十字丝纵丝的检验校正。望远镜视准轴的检验校正。照准部横轴的检验校正。竖盘指标差的检验校正。光学对中器的检验校正。

4.电子经纬仪与光学经纬仪的区别

读数系统:编码度盘,光栅度盘,格区式度盘。 5.水平角测量误差

仪器误差:仪器校正后的残余误差。照准部偏心差、度盘刻划误差。 观测误差:对中误差。标杆倾斜误差,照准误差,读数误差。 外界条件影响。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学时4(两次实验:DJ6经纬仪使用;水平角与竖直角测量,每个实验2学时),本章总学时10。 四、习题与思考题

1.分别说明水准仪和经纬仪的安置步骤,并指出它们的区别。

2.什么是水平角经纬仪为何能测水平角

3.什么是竖直角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对中、整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若用光学对中器应如何对中

为0o00′00″,应如何操作

7.简述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步骤

8.水平角方向观测中的2c是何含义为何要计算2c,并检核其互差。

9.计算表中方向观测阿水平角观测成果。

11.整理表中竖角观测记录。

13.角度观测为什么要用盘左、盘右观测能否消除因竖轴倾斜引起的水平角测量误差

14.望远镜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检验 15.经纬仪横轴为何要垂直与仪器竖轴如何检验 16.试述经纬仪竖盘指标自动归零的原理。

17.电子经纬仪主要特点有哪些它与光学经纬仪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8.电子经纬仪的测角系统主要有哪几种其中关键的技术有哪些 19.简述动态电子测角系统中,为何有粗测和精测之分

第4部分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4 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

认识距离测量设备的组成部分及其用途,清楚距离测量原理,掌握距离测量方法。通过实验,达到独立操作仪器设备,完成水平距离的测量、检核、成果整理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建立直线定向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进行方位角的有关运算。

学习要求

1.认识距离丈量工具,了解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和精密方法,学会量距成果的整理。了解钢尺检定的方法。

2.清楚视距测量的原理,掌握用视距测量的方法进行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测定。

3.了解光电测距仪相位法测距原理,初步掌握用光电测距仪测量距离的方法。

4.认识全站仪,清楚全站仪使用过程。

5.清楚标准方向的建立,方位角之间的关系,方位角的推算。

6.了解距离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影响及其防止、消除、削弱误差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钢尺量距

丈量工具:钢尺、测钎、垂球、标杆。

直线定线:在两点间定线、两点延长线上定线。

一般精度量距方法:前尺手,后尺手。标点、定点、对点、持平投点。往测、返测。相对误差,相对成果。

公式:

()1000

1

200013000

1/1

2

1

=

==

?=

-=?+=

+=容容容k k k D

D k D D D D D D q

nl D BA AB BA AB

2.钢尺的精密量距

量距工具:钢尺、弹簧秤、温度计、经纬仪、水准仪等。

量距过程:清理现场,经纬仪定线,概量,钉尺段桩,标十字线,尺段丈量。尺段高差测定。

尺段计算: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倾斜改正、全长计算。

()()

∑∑==?+?+?+=-=?=?=-=???=?-i

BA i AB h

t i i i i i

h o o i

o t i

o

o i D D D D l l l l D l h

l c

t c l t t l l l l l 返往2201/10

25.12

5

αα

3.钢尺检定

尺长方程式与钢尺检定的方法。 钢尺量距的误差分析

钢尺误差:尺长误差,检定误差。

观测误差:定线误差、拉力误差、倾斜误差、对点及投点误差。

外界条件影响:垂曲反垂曲误差,温度误差,风力影响。丈量注意事项。 4.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的原理,视准轴水平、视准轴倾斜。 公式:α2cos kl D = kl D =

v i kl h -+=

α2sin 2

1

v i h -= 观测方法和步骤。

视距常数测定,视距测量误差分析。

掌握用视距测量的方法进行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测定。 5.红外光电测距仪

电磁波测距仪的分类:光电测距仪、微波测距仪。光电测距仪:普通光源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红外测距仪。

光电测距原理:相位式测距原理。

公式: π

?

λπ?λ2,0,222?===

?+=

u

L n u L n L 则时若 ND3000型红外测距仪的工作过程,测距边长改正计算。

6.全站仪及其使用

全站仪的组成,SOKKIA SET510全站仪的介绍,SOKKIA SET510全站仪的操作。 7.直线定向

三北方向:真北、轴北、磁北、子午线收敛角、磁偏角。

关系公式:γδδ?γ-==m R

L

tan

方位角的概念,标准方向线,真方位角。坐标方位角。磁方位角。磁偏角与子午线收敛角,不同方位角之间的关系。

公式: γδγ

αδ

-+=+=+=m m A A A A A

坐标方位角的推算公式:

?±±=?±=180180左

右后前正反βαααα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4学时,无实践学时,本章总学时4。

四、习题与思考题

1.某钢尺名义长为30m ,经检定实长为,检定温度为摄氏20o C ,检定时的拉力为100N ,用该钢尺丈量某段距离得300m ,丈量时的温度为摄氏35o ,拉力为100N ,两点高差为,求水平距离。

2.如何衡量距离测量精度用钢尺丈量了AB 、CD 两段距离,AB 的往测值为,返测值为,CD 的往测值为,返测值为,问两段距离丈量的精度是否相同哪段精度高

第5部分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6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

测量工作除了要提供可靠的成果外,还需要对测量成果的精度进行描述。学习本章内容就是为了客观、准确地对成果的精度进行评定和分析。掌握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做好测量实施前的技术准备,达到限制测量误差,处理测量数据,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置信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要求

1.了解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的特征和相应处理方法。

2.能够运用误差传播定律计算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

3.掌握算术平均值、带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的计算。

4.学会运用真误差、似真差计算中误差评定观测值的精度。

5.了解最小二乘法原理。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测量与误差

观测与观测值的分类,误差的定义,测量误差来源,测量误差种类。真值,观测值,真差。

系统误差极其特性,处理系统误差的方法。粗差及其防止。 2.偶然误差及其特性,概率密度函数。处理偶然误差的方法。

公式:[]0lim

=?-=?∞→n

x l n i i

3.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指标

中误差及其含义,取值范围。似真差求中误差公式及其证明。极限误差,相对误差。

公式:[]n

m ??±

=

4.误差传播定律

线性函数及其中误差。独立观测值。倍数函数及其中误差。和差函数及其中误差。利用和差函数证明算数平均值中误差公式。列函数式应注意的问题:观测值之间应相互独立,注意区分倍函数与和函数。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用三角形闭合差求测角中误差。

公式: ()n x x x f z Λ,,21=

n n

dx x f dx x f dx x f dz ??++??+??=

Λ2211 2

2

2

2

222

12

21n x n

x x z

m x

f m x f m x f m ???

? ????++???? ????+???? ????=Λ 5.同精度直接观测

似真值、最或然值。似真差极其特性。

公式: n

l l l x n

+++=Λ21 x l v i i -= []0=i v

精度评定

公式: []

1

=n vv m n

m M =

6.不同精度直接观测

权的概念、定义及性质。测量中常用到的确定权的方法。不同精度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加权算数平均值。不同精度直接观测的精度评定。

带权平均值。权。带权平均值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

公式:()n i m P i

i ,,3,2,12

2

Λ==

μ

[][]P PL P P P L P L P L P x n

n n =++++++=

ΛΛ212211

[]

()

[][]

[]2

2

2

222

2212

2122

222222

1

212

2

111

μμμμP P P P P P P P P m P m P m

P P M n n n

n x =???? ??+++=

+++=ΛΛ

[]

P M x 2

2

μ=

[]

[]

[]1

=??±

=n Pvv n

P n

Pmm μμμ

[Pv ]=0

7.最小二乘法及其应用

最小二乘原理,最小二乘原理的应用。 8.测量精度分析示例

水准测量的精度。水平角测量的精度。距离丈量的精度。

公式:Σh =h 1+h 2+…+h n n m m 站±=∑ L m μ±=∑

s m /1站=μ

ββm m m m 22==极方

???===m M m m m m 222极半半β D D l

m l D m

n m m D μ====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6学时,无实践学时,本章总学时8。

四、习题与思考题

1.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有什么不同偶然误差具有哪些特性

2.在测角中用正、倒镜观测;水准测量中使前后视距相等。这些都能消除什么误差

3.什么是中误差为什么中误差能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

4.为什么说观测次数越多,其平均值越接近真值理论依据是什么

5.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6.误差传播公式中m z,m1,m2等各代表什么

7.有函数z1=x1+x2,z2=2x3,若存在m1=m2=m3,且x1,x2,x3均独立,问m z1与与m z2的值是否相同,说明原因。

8.函数z=z1+z2,其中z1= x-2y,x和y相互独立,其m x=m y= m,求m z。

9.图上量得一圆的半径r=,已知测量中误差为±,求圆周长中误差。

10.设有一n边形,每个内角的观测值中误差为m,试求该n边形内角和的中误差,若容许误差为中误差的两倍,求该n边形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

11.在一个三角形中观测了、两个内角,其中m=±20″、m=±20″,从180o中减去+求角,问角的中误差是多少

12.丈量两段距离D1=,D2=。已知m D1=±,m D2=±,求它们的和与它们的差的中误差和相对误差。

13.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按h=Dtg汁算高差,已知=20°,m=±1′,D=250m,m D=±,求高差中误差。

14.在等精度观测中,观测值中误差m与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5.用经纬仪观测某角共8个测回,结果如下:56°32′13″,56°32′21″,56°32′17″,56°32′14″,56°32′19″,56°32′23″, 56°32′21″,56°32′18″试求该角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

16.用水准仪测量A、B两点高差10次.得下列结果(以m为单位):,,,,,,,,,,试求A、B两点高差的最或是值及其中误差.

17.某经纬仪测水平角,一测回的中误差m=±15″,欲使测角精度达到m=±5″,需观测几个测回

18.水准测量中,设一测站的中误差为±5mm,若lkm有15个测站,求lkm的中误差和n 个km的中误差。

19.试述权的含义,为什么不等精度观测需用权来衡量.

第6部分小地区控制测量(6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

控制测量是测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测量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控制测量分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它涉及前面各章内容。控制测量的最终目的,是在整个测区范围内建立一批精度相当,密度适当,具有统一坐标x,y和高程H、在地面上有其确定位置的控制点、图根点、测站点作为碎部测量分区、分幅测图和分片、分段放样的依据,从而控制了测量误差超限积累,达到提高面上作业的精度和速度的效果。控制测量是碎部测量的基础,是测量工作的先导,它是学习测量追求的重要目标。

学习要求

1.了解控制测量的分类、建网原则、布网方式、精度等级,以及它的适用范围。

2.领会导线的种类、精度和布设形式,掌握导线的外业测量方法和内业计算。

3.对边角网外业测量和内业计算作相应了解,初步掌握控制点加密的方法。

4.加深对三、四等水准测量实施要点的认识,掌握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控制测量概述

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及其布设原则。国家平面控制网布网方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GPS 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城市控制网及其特点。城市三角测量。城市导线测量。城市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划分;二、三、四等三角网,一、二级、图根级小三角网,城市高程控制网,城市高程控制测量。工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变形监测网)。图根控制网,一、二、三级图根点。图根点的作用,图根点密度,图根控制测量。

2.导线测量

导线的种类、导线测量的等级及其技术指标和布设形式(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支导线)。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全站仪导线。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导线各边坐标方位角的计算,坐标增量的计算,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坐标计算。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坐标反算。

公式:()??--=∑1802n f ββ n f "60±=容β

()()?

??

?

??+=-??+-=???

? ??-+=-??-+=∑∑n f n f n

f n f i i i i βββ

βββαβαββαβα终

右起终左起180180

()?±±=?±=180180左

后前正反βαααα ααsin cos D y D x =?=?

终起终

起∑∑-?-=-?-=y y y f x x x f y x

2

2

y x D f f f +=

∑=D f k D /

i y

y i

x

x D D

f v D D

f v i i ?-

=?-

=∑∑ ()()i

i

y

x v y y v x x +?=?+?=?

()()1,11,1++++?+=?+=i i i i i i i i y y y x x x

3.三、四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实施要点,一个测站的观测程序及技术要求。图根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与计算。

公式:

R D f f

v i D h AB 243.0tan =+-+=α ()()BA AB AB h h h -=2

1

()AB A B h H H +=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6学时,无实践学时,本章总学时6。

四、习题与思考题

1.控制测量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2.控制测量的目的是什么建立平面控制网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3.选定控制点应注意哪些问题

4.导线布设的形式有哪些

5.怎样衡量导线测量的精度导线测量的闭合差如何计算

6.试计算下表中闭合导线各点的坐标。

7.两点后方交会需要那些已知数据观测那些数据 8.试述导线测量法的作业步骤。

第7部分 地形图基本知识(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目的

在测绘工程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地形图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对活动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地形图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是测绘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学习要求

1.了解地形图含义、作用。

2.认知地形图的基本内容。

3.掌握地形图基本应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基础地理信概述

信息与地理信息。地理空间数据与地图(地图的概念,地图的要素,地图的种类)。

2.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地形图的比例尺:定义,比例尺的种类,比例尺的精度。地物符号(比例、非比例、半比例及注记),地貌符号(等高线、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典型地貌的等高线、等高线的分类及等高线的特性)

3.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与图廓注记

大比例尺地形图正方形或矩形分幅编号与图廓注记,中、小比例尺图梯形分幅编号与图廓注记。

4.大比例尺地形图传统测绘方法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图纸准备、绘制坐标方格网、展绘导线点),碎部测量的方法(经纬仪测绘法),地形图的拼接、整饰和检查。

5.数字化测图的方法

数字化测图的概念。野外数字化数据采集方法(数据采集的作业模式,地形信息的编码,碎部测量的步骤,数字地面模型的建立,地形图的处理应输出)。

6.地形图应用的基本知识

在地形图上确定点位坐标,在地形图上量算线段长度,在地形图上量算直线的坐标方位角,求算地形图上某点的高程,在地形图上量测曲线长度和折线长度,在地形图上量算某直线的坡度。

7.面积量算

直接法,解析法,图解法(求积仪法、方格法)。

8.在地形图上按一定方向绘制断面图,地形图在场地平整中的应用。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4学时,无实践学时,本章总学时4。

四、习题与思考题

略。

第8部分数字测图系统(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数字测图含义与数字测图系统作用。

2.了解全站仪的结构与测量原理,掌握基本操作。

3.认知成图软件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 全站仪的结构与测量原理

2. 全站仪的使用

3. 成图软件介绍

4. 实验五:全站仪认识与使用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2学时,实践学时2(实验五:全站仪认识与使用),本章总学时4。

四、课后练习

除了课堂和实验外,利用课外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全站仪操作,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9部分野外数据采集(6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全站仪测图前的准备工作内容。

2.掌握测记法数据采集方法,加强全站仪操作水平。

3.学会全站仪与CASS系统数据通讯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2. 测记法野外数据采集

3. 电子平板法野外数据采集

4. 数据通讯

5. 实验六:全站仪碎部数据采集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4学时,实践学时2,本章总学时6。

四、课后练习

除了课堂学习和实验外,要求学生自主利用课外时间练习测记法数据采集,巩固提高全站仪操作能力和测记法数字测图水平。

第10部分数字测图内业(1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 学习CASS软件,掌握地形图绘制的操作方法。

2.学会地形图编辑、注记与技术要求。

3. 掌握等高线绘制与编辑方法。

4. 了解图形整饰与输出。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 CASS软件操作界面及内容

2. 绘图软件的文件结构

3. 数据传输及参数设置

4. 平面图的绘制

5. 编辑、注记与数据处理

6. 等高线绘制与编辑

7. 图形整饰与输出

8. 实验七:数字地形测量(一)

9.上机一:CASS软件操作与地形图编辑

10. 实验八:数字地形测量(二)

11. 上机二:地形图绘制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6学时,实践学时8,本章总学时14。

四、课后练习

第11部分地形图的应用(4学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数字地形图的应用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 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2. 数字地形图的应用

三、学时

本章理论教学4学时,无实践学时,本章总学时4。

四、习题与思考题

略。

【期末复习】《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20**-20**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A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课程组审核人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40分) 1.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中,地面测量的主要观测量有、和高差。 2. 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线,是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线。地球椭球面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3. 地球曲率对的影响,即使在很短的距离内也必须加以考虑。 4. 我国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主要有、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和。 5. 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主要有和。 6. 东经114?51′所在6?带的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和 ;该点所在3?带的 和。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 7. 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985m, y=17321765.211m, 则该点位于第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在中央子午线的侧。 8. 由直线一端的基本方向起,顺时针旋转至该直线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三北方向(基本方向)是指、和真北方向。 9. 当望远镜瞄准目标后,眼睛在目镜处上下左右作少量的移动,发现十字丝和目标有相对

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 10. 设A为前视点,B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b=0.863m,红面读数 b=5.551m,前视黑12 面读数a=1.735m,红面读数a=6.521m,则A、B的高差为: 。 12 11. 水准测量中水准尺的零点差通过方法消除。 1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13. 在B、A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其水准路线长度为2km,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 hhBAAB高差为=-0.011m,=-0.009m,已知B点高程85.211m,则A点高 程。 14. 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位置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6个测回时,第4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15. 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 90?。今用该仪器观测某个目标盘左读数为90?31′22″,盘右观测得读数269?28′30″,则竖盘指标差 __________,垂直 角__________。 16. 相位式测距仪的原理中,采用一组测尺来组合测距,以短测尺(频率高的调制波,又称 精测尺)保证,以长测尺(频率低的调制波,又称粗测尺)保证。 17. 某全站仪标定精度为m=2mm+2ppm?D,现用该仪器测得某段距离值为1250.002m,依据仪器标称精度,该观测距离的误差约为。 1

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含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课程组审核人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43分) 1.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2.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3.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301m,y=19234567.211m, 则该点属于度带,位于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在中央子午线的侧。 4.坐标方位角是以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夹角。数值在范 围。 5.地面测量几何要素为角度、_________、。 6.交会法测量是测定单个地面点的平面坐标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交会法测量方法主要 有后方交会、、。 7.测量误差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8.试判断下列误差为何种类型的误差: A 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对测距的影响, B 照准误差, C 直线定线误差。 9.距离测量中,L1=300m,中误差为±10cm, L2=100m,中误差为±5cm,则_______的 精度高。 10.水准测量中采用可以消除水准尺的零点差。 11.设A为前视点,B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a1=0.?957m,红面读数a2=5.?647m,前视 黑面读数b1=1.?857m,红面读数b2=6.645m,则A、B的高差为:。 12.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13.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差的计算公式为。其高程闭合差的分配处理是将 高差闭合差反号按或成比例分配到各观测高差上。 h=-0.007m,14.在A、B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高差为AB h=0.008m。已知B点高程69.666m,则A点高程。 BA 15.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位置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9个测回时,第6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16.整平全站仪时,先将水准管与一对脚螺旋连线________,转动两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再转动 照准部________ ,调节另一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17.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90°,天顶时为0°,今用盘左观测某

【期末复习】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0**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a(含参 考答案)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课程组审核人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43分) 1. 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2. 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3. 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301m, y=19234567.211m, 则该点属于度带,位于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在 中央子午线的侧。 4. 坐标方位角是以为标准方向,顺时针转到某直线的夹角。数值在范 围。 5. 地面测量几何要素为角度、_________、。 6. 交会法测量是测定单个地面点的平面坐标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交会法测量方法主要 有后方交会、、。 7. 测量误差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方面的原因产生的。 8. 试判断下列误差为何种类型的误差: A 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对测距的影响, B 照准误差,

C 直线定线误差。 9. 距离测量中,L1,300m,中误差为?10cm, L2,100m,中误差为?5cm,则 _______的 精度高。 10. 水准测量中采用可以消除水准尺的零点差。 11. 设A为前视点,B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a1=0.,957m,红面读数 a2=5.,647m,前视 黑面读数b1=1.,857m,红面读数b2=6.645m,则A、B的高差为: 。 1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13.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差的计算公式为。其高程闭合差的分配处理是将 高差闭合差反号按或成比例分配到各观测高差上。 hAB14. 在A、B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高差为=-0.007m, hBA=0.008m。已知B点高程69.666m,则A点高程。 15. 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位置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9个测回时,第6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16. 整平全站仪时,先将水准管与一对脚螺旋连线________,转动两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再转动照准部________ ,调节另一脚螺旋使气泡居中。 17. 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 90?,天顶时为 0?,今用盘左观测某 1 个目标得读数为89?11′36″,盘右观测得读数270?48′12″竖盘指标差 ___________,垂直角___________。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报告

淮海工学院实习报告书 题目: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 112 姓名:许艳超 学号: 2011122712 2013年 7月10日

成绩 目录 1 概述·3 1.1实习名称··3 1.2实习时间··3 1.3实地地点··3 1.4指导教师··3 1.5实习目的及要求··3 1.6仪器及工具··3 2测区概况·3 3平面控制测量·3 3.1平面坐标系统··3 3.2导线等级及精度指标··4 3.3导线控制网的布设··5 3.4导线施测方法··5 3.5数据处理、平差计算··5 4 高程控制测量·7 4.1高程系统的选择·7

4.2精度等级及技术指标··7 4.3水准网的布设··7 4.4高程施测方法··8 4.5数据处理、平差计算··8 5 碎部点测量··9 5.1 碎测量的步骤··9 5.2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9 6 成图方法··9 6.1测量数据传输··9 6.2 南方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9 7 分幅与编号··10 7.1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10 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10 7.3 1:500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10 8 实习体会··10 附图、附表··11 1 概述 1.1实习名称: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1.2实习时间:2013.6.17-2013.7.14 1.3实地地点:淮海工学院校区第四测区

1.4指导教师:赵宝锋 1.5实习目的及要求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是《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程所学知识的必要的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次数字地形测量的实习,是对我们数字化测图学习情况的一次实践检验,同时也是一次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融会贯通的难得机会。 实习要求: (1) 掌握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 (2) 掌握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过程与方法、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与方法; (3) 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4) 掌握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5) 掌握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外业测量方法及内业软件的使用; (6) 熟悉大比例尺测图的工作内容及作业过程; (7) 掌握地物、地貌的合理表示与取舍原则。 1.6仪器及工具: (1)水准仪每组一套,包括:水准尺一对、水准仪一台、水准仪脚架一个; (2)全站仪一套,包括:主机、脚架一个、棱镜两个、对中杆两个、充电器; (3)铁钉、斧子 (4)导线测量、等外等水准测量、测量手薄、计算表自备 2 测区概况 淮海工学院第四测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处苏北平原,平均海拔高程约3.7米。测区内均为人造河流、湖泊、草地等,另外有体育馆和体育场等。测区属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湿润,常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910-980毫米之间,降雨期集中在7-9三个月。 测区内地势较为平坦,道路通畅,交通便利,视野开阔这都有利于我们测量的进行。实习中,我们使用中纬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作业,同时我们会避开正午的高温天气,利用早出、午休、晚归的作业方法,摆脱酷热天气的影响,使我们的测量实习可以顺利的进行。 3 平面控制测量

智慧树知道网课《数字地形测量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 【多选题】(10分) 测绘学的主要分支包括: A. 摄影测量学 B. 海洋测绘学 C. 大地测量学 D. 工程测量学 E. 地图学 2 【判断题】(10分) 地形测量学是一种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局部地区的地物、地貌测绘成地形图(包括平面图)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A. 错 B. 对

【判断题】(10分) 图解法测图,一般包括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两大类。 A. 对 B. 错 4 【判断题】(10分) 数字测图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图解法测图成为了主要的成图方法。 A. 错 B. 对 5 【判断题】(10分) 地形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设置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起着基础作用,同时也为测绘工程专业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A. 错 B.

6 【判断题】(10分) 电子全站仪、GPSRTK技术等先进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地形测量向自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化测图技术应运而生。 A. 错 B. 对 7 【判断题】(10分) 广义的数字测图包括:利用全站仪或其它测量仪器进行野外数字化测图;利用数字化仪对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以及利用航摄、遥感像片进行数字化测图等方法。 A. 错 B. 对 8 【判断题】(10分)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单点测量方法,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独特优势。

A. 对 B. 错 9 【判断题】(10分) 倾斜摄影测量广泛使用在三维建模和多样的工程测量中。 A. 对 B. 错 10 【判断题】(10分) 传统测图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测绘,需要舍弃。 A. 错 B. 对

数字地形测量学教案(测17)

*****学院 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2018年2月

《数字地形测量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总体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总学时72,其中课堂教学52学时、实验20学时,学分4、5分。 2、课程地位与作用 (1)就是后续课程得学习基础(后续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地籍测量、房产测绘、矿山测量等。基础表现在:原理方法、技能、测绘思路)。 (2)本课程得基本内容就是做好测绘工作或测绘项目得必备基础。 (3)本课程内容就是部分学校考研得内容。 (4)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培养测绘思路,提高测绘能力。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潘正风等主编,数字地形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资料 (1)杨晓明等主编,数字测图,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GB/T20257、1—2007) (3)《数字地形图系列与基本要求》 (4)《工程测量规范》(GB/T 50026—2007) (5) 相关期刊 三、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与要求 1、课程特点 (1)包含了测绘工作得基础知识、原理与方法,就是后续学习、工作得基础。 (2)内容较多:测量学基本原理、误差理论、仪器使用、作业方法、基本计算等。 (3)实践性强、责任心高、团结互助、必须遵照测量得规程、规范。 2、学习方法与要求 (1)思想重视。就就是体现出“态度端正、要求严格、持之以恒”。 (2)行动自觉。就就是做到“不缺勤、认真听、勤思考、独立做、善总结”。 (3)方法正确。 ①注意各章节间得联系;透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与技术要求; ②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课后复习,巩固理论、提高动手能力; ③学习完一章内容或每次实验后,一定要自己总结,从中提炼出原理、方法步骤、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培养测绘工作思路; ④同学们要主动学习、带作问题学习,多想、多问、多练,独立完成每次作业、认真编写实验报告; ⑤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提高自学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2013-2014第二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A

武 汉 大 学 测 绘 学 院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 课程组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共41分,每空1分) 1、 , 和 ,总称为观测条件。 2、测量中总是存在误差的,通常测量中需要进行多余观测,应当剔除观测值中的 ,利用 的规律性,通过一定的测量方法,将其消除减弱到可以忽略不计,使观测值主要含有 ,从而利用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求得观测值的最可靠值。 3、衡量精度的指标主要包括 , 和容许误差。 4、当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误差相同时,则各条水准路线高差观测值的权与路线长度成 。 5、 地物和地貌总称为 。地物的符号主要 , , 。地形图上表示地貌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 ,对于特殊地貌将采用特殊符号表示。 6、某地形图大小为50cm ×50cm ,西南角坐标(3123.985m ,2560.211m ),东北角坐标为(3623.985m ,3060.211m ),则该地形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 __,比例尺精度为 ______ ____ 。 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1:100万、1:50万、1:25万、 1:10万、 1:5万、 1:2.5万、 1:1万、 1:5000采用 ,按一定经差纬差进行分幅。大比例尺地形图通常采用 ,按坐标格网线进行分幅。 8、 是利用全站仪等仪器在某一测站点(控制点)上测绘各种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工作。其使用全站仪测量主要方法包括 等。 9、等高距是指地形图上相邻的两高程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的 。等高线平距是指相邻等高线之间的 。等高线在过山脊或山谷时,应与山脊或山谷成 ;山谷等高线应凸向 ,山脊等高 线应凹向 。 10、等高线的自动绘制方法有 和 。 11、在比例尺为1:1000,等高距为1m 的地形图上,如果按照指定坡度5=i %,从坡脚A 到坡顶B 来选择路线,其通过相邻等高线时在图上的长度为 。 12、鞍部是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位。它的左右两侧的等高线是对称的两组山脊线和两组山谷线。鞍部等高线的特点是在一圈大的闭合曲线内,套有 小的闭合曲线。 13、国内主流数字测图软件如CASS 、SV300、SCS 等,其共同特点在 上二次开发的。 14、全站仪草图法外业数据采集不仅需要全站仪或其它大地测量仪器测定记录地物、地貌特征点的 位置和点号,而且必须记录地物点的 和地物 (地物类别等)。 15、经测量得某圆的半径r=100m ,其中误差mm m r 10±=,则该圆周长的中误差为 ,面积中误差为 。

数字地形测量学

《****》课程简介(宋体四号) 课程代码:(宋体五号)开课学院:(宋体五号)开课学期:(宋体五号)授课对象:(宋体五号)学分:(宋体五号)课程负责人:(宋体五号)课程简介:(宋体五号)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开设时间: 课程考核:(宋体五号) 考试。平时成绩占 %;期末成绩占 %。 教材:(宋体五号) [1] [2] 参考书目:(宋体五号) [1] [2]

例《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简介(宋体四号) 课程代码:0700488 开课学院:测绘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授课对象:测绘工程专业 学分: 4 课程负责人:花向红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数字地形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作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测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测量方法,简单的数据处理,误差的分析和精度评定,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课间实习主要以熟悉常规仪器的基本操作为主,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后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主要实验项目11个,主要有经纬仪了解及对中整平、全站仪了解及对中整平、测回法、方向观测法、水准仪了解、四等水准测量、白纸测图、地图数字化、施工放样、地下管线测绘、测记模式全站仪测图、电子平板(PDA)数字测图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及自学相结合。 课程开设时间:第一、二学期 课程考核: 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教材: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潘正风、程效军、成枢、王腾军、邹进贵编著,2009年; [2]数字测图实验与实习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花向红、邹进贵、向东、梅文胜、曾文宪、黄海兰、汪志明编著,2009年。 参考书目: [1] 测量学,第三版,测绘出版社,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学》编写组编著,1996年; [2] 大比例尺数字测图,测绘出版社,潘正风等编著,1996年; [3]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徐庆荣等编,1992年; [4]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验与习题,武汉大学出版社,杨正尧编著,2004年。

数字地形测量学教案

*****学院 教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2018年2月

《数字地形测量学》 课程介绍与教学总体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总学时72,其中课堂教学52学时、实验20学时,学分分。 2. 课程地位与作用 (1)是后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后续课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地籍测量、房产测绘、矿山测量等。基础表现在:原理方法、技能、测绘思路)。 (2)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做好测绘工作或测绘项目的必备基础。 (3)本课程内容是部分学校考研的内容。 (4)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培养测绘思路,提高测绘能力。 二、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潘正风等主编,数字地形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资料 (1)杨晓明等主编,数字测图,北京:测绘出版社,2009。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示》(GB/—2007) (3)《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4)《工程测量规范》(GB/T 50026—2007) (5)相关期刊 三、课程特点、学习方法与要求 1.课程特点 (1)包含了测绘工作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是后续学习、工作的基础。 (2)内容较多:测量学基本原理、误差理论、仪器使用、作业方法、基本计算等。 (3)实践性强、责任心高、团结互助、必须遵照测量的规程、规范。 2.学习方法与要求 (1)思想重视。就是体现出“态度端正、要求严格、持之以恒”。 (2)行动自觉。就是做到“不缺勤、认真听、勤思考、独立做、善总结”。 (3)方法正确。 ①注意各章节间的联系;透彻理解概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技术要求; ②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课后复习,巩固理论、提高动手能力; ③学习完一章内容或每次实验后,一定要自己总结,从中提炼出原理、方法步骤、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培养测绘工作思路; ④同学们要主动学习、带作问题学习,多想、多问、多练,独立完成每次作业、认真编写实验报告; ⑤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提高自学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数字地形测量学复习资料

1.水准面:液体受重力而形成的静止表面称为水准面。是一个处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连 续曲面。 2.与平静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延伸通过陆地而形成的封闭曲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3.水平面 4.水准面和铅垂线是野外观测的基准面和基准线。 5.椭球定位:地球椭球的形状大小确定之后,还应进一步确定地球椭球与大地体的相关位 置,才能作为测量计算的基准面,这个过程称为椭球定位 6.参考椭球定位的原则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使参考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最为吻合, 其方法是首先使参考椭球体的中心与大地体的中心重合,并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适当选定一个地面点,使得该点处参考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重合。 7.这个用于参考椭球定位的点,称为大地原点。 8.测量工作的基准线—铅垂线。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大地水准面。 9.大地坐标系是椭球面坐标。它的基准线—法线,基准面—参考椭球面。 10.大地经度L:过地面点P的子午面与起始子午面的夹角。起始子午面:向东为正 0-180 东经,向西为负0-180西经。 11.大地纬度B:过地面点P的椭球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赤道面:向北为正0-90 北 纬,向南为负0-90 南纬。 12.空间直角坐标系;以椭球体中心O为原点,起始子午面与赤道面交线为X轴,赤道面 上与x轴正交的方向为Y轴,椭球体的旋转轴为Z轴,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13.因此,测量工作中所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解析几何中所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所不 同,测量平面直角坐标系以X轴为纵轴,表示南北方向,以Y轴为横轴,表示东西方向,

14.54大地原点在苏联的科尔索沃。 15.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是采用了新的椭球元素进行定位定向,a=6378140m, b=6356755m,1978年以后,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其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16.高斯投影是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17.高斯投影特性 (1)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且长度不变。 (2)除中央子午线外,其余子午线的投影均为凹向中央子午线的曲线,并以中央子午线为对称轴。投影后有长度变形。 (3)赤道线投影后为直线,但有长度变形。 18.中央子午线投影到投影面上;扩大赤道面与横椭圆柱相交,这条交线必与中央子午线相 垂直。沿过N或S的母线切开并展平后,这两条直线是正交的。所以,把交点作为原点,中央子午线作为纵坐标轴X轴,把赤道的投影作为横坐标轴Y轴。这样就构成了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19.高斯投影中,为减少投影时的变形,先把椭球按经度分成若干范围不大的带, 20.将地球按一定的经差值分割成若干带,按一定的投影方法进行投影。一般采用按经差6° 和3°进行投影分带。 21.长度变大大对测图、用图和测量计算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限制长度变形。 限制长度变形的方法是采用分带投影、也就是用分带的办法把投影区域限定在中央子午线两旁的一定范围内,具体做法是:先按一定的经差将参考椭球面分成若干个瓜瓣形,各瓜瓣形分别按高斯投影方法进行投影。 22.若知道某点的经度,就可以计算出该点所在6°带的带号N,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

2014-2015第一学期《数字地形测量学》期末考试试卷A

武 汉 大 学 测 绘 学 院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试卷A 出题者 课程组 审核人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40分) 1.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中,地面测量的主要观测量有 、 和高差。 2. 是测量外业所依据的基准线, 是测量内业计算的基准线。地球椭球面与某 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密合的椭球称为 。 3. 地球曲率对 的影响,即使在很短的距离内也必须加以考虑。 4. 我国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主要有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和 。 5. 我国采用的高程系统主要有 和 。 6. 东经114°51′所在6°带的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 和 ;该点所在3°带的 带号和中央子午线为 和 。 7. 我国地面上某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为:x=3367301.985m ,y=17321765.211m , 则该点位于第 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经度是 ,在中央子午线的 侧。 8. 由直线一端的基本方向起,顺时针旋转至该直线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 。三北方 向(基本方向)是指 、 和真北方向。 9. 当望远镜瞄准目标后,眼睛在目镜处上下左右作少量的移动,发现十字丝和目标有相对 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 。 10. 设A 为前视点,B 为后视点,当后视黑面读数b 1=0.863m ,红面读数b 2=5.551m ,前视黑 面读数a 1=1.735m ,红面读数a 2=6.521m ,则A 、B 的高差为: 。 11. 水准测量中水准尺的零点差通过 方法消除。 12.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一测站的观测程序为 。 13. 在B 、A 两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其水准路线长度为2km,得到满足精度要求的往、返测 高差为BA h =-0.011m,AB h =-0.009m ,已知B 点高程85.211m ,则A 点高程 。 14. 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水平角的影响,在每一个测回的盘 位置 方向 配置度盘。当观测6个测回时,第4个测回度盘的位置为 。 15. 已知某全站仪盘左时望远镜指向水平时读数为 90°。今用该仪器观测某个目标盘左读 数为90°31′22″,盘右观测得读数269°28′30″,则竖盘指标差__________,垂直角__________。 16. 相位式测距仪的原理中,采用一组测尺来组合测距,以短测尺(频率高的调制波,又称 精测尺)保证 ,以长测尺(频率低的调制波,又称粗测尺)保证 。 17. 某全站仪标定精度为m=2mm+2ppm ·D ,现用该仪器测得某段距离值为1250.002m ,依据 仪器标称精度,该观测距离的误差约为 。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报告

淮海工学院 实习报告书 题目: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 112 姓名:许艳超 学号: 2013年 7月10日 目录Array 1 概述 (3) 实习名称 (3) 实习时间 (3) 实地地点 (3) 指导教师 (3) 实习目的及要求 (3) 仪器及工具 (3) 2测区概况 (3) 3平面控制测量 (3) 平面坐标系统 (3) 导线等级及精度指标 (4) 导线控制网的布设 (5) 导线施测方法 (5)

数据处理、平差计算 (5) 4 高程控制测量 (7) 高程系统的选择 (7) 精度等级及技术指标 (7) 水准网的布设 (7) 高程施测方法 (8) 数据处理、平差计算 (8) 5 碎部点测量 (9) 碎测量的步骤 (9)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9) 6 成图方法 (9) 测量数据传输 (9) 南方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 (9) 7 分幅与编号 (10)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 (10)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 (10) 1:500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10) 8 实习体会 (10) 附图、附表 (11) 1 概述 实习名称: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实习时间:实地地点:淮海工学院校区第四测区 指导教师:赵宝锋 实习目的及要求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是《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程所学知识的必要的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次数字地形测量的实习,是对我们数字化测图学习情况的一次实践检验,同时也是一次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融会贯通的难得机会。 实习要求: (1) 掌握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 (2) 掌握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过程与方法、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与方法; (3) 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4) 掌握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5) 掌握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外业测量方法及内业软件的使用;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报告记录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淮海工学院实习报告书 题目: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班级:测绘 112 姓名:许艳超 学号: 2011122712 2013年7月10日

成绩 目录 1 概述 (3) 1.1实习名称 (3) 1.2实习时间 (3) 1.3实地地点 (3) 1.4指导教师 (3) 1.5实习目的及要求 (3) 1.6仪器及工具 (3) 2测区概况 (3) 3平面控制测量 (3) 3.1平面坐标系统 (3) 3.2导线等级及精度指标 (4) 3.3导线控制网的布设 (5) 3.4导线施测方法 (5) 3.5数据处理、平差计算 (5) 4 高程控制测量 (7) 4.1高程系统的选择 (7) 4.2精度等级及技术指标 (7) 4.3水准网的布设 (7) 4.4高程施测方法 (8) 4.5数据处理、平差计算 (8) 5 碎部点测量 (9) 5.1 碎测量的步骤 (9) 5.2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9) 6 成图方法 (9) 6.1测量数据传输 (9) 6.2 南方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 (9) 7 分幅与编号 (10) 7.1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 (10)

7.2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 (10) 7.3 1:500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10) 8 实习体会 (10) 附图、附表 (11) 1 概述 1.1实习名称:数字地形测量实习 1.2实习时间:2013.6.17-2013.7.14 1.3实地地点:淮海工学院校区第四测区 1.4指导教师:赵宝锋 1.5实习目的及要求 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是《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深化课程所学知识的必要的环节,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同时,也使学生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得到锻炼,为今后从事测绘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次数字地形测量的实习,是对我们数字化测图学习情况的一次实践检验,同时也是一次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实际应用中融会贯通的难得机会。 实习要求: (1) 掌握水准仪、全站仪的使用; (2) 掌握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过程与方法、内业数据处理过程与方法; (3) 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4) 掌握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外业施测及内业数据处理的过程、方法; (5) 掌握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外业测量方法及内业软件的使用; (6) 熟悉大比例尺测图的工作内容及作业过程; (7) 掌握地物、地貌的合理表示与取舍原则。 1.6仪器及工具: (1)水准仪每组一套,包括:水准尺一对、水准仪一台、水准仪脚架一个; (2)全站仪一套,包括:主机、脚架一个、棱镜两个、对中杆两个、充电器; (3)铁钉、斧子 (4)导线测量、等外等水准测量、测量手薄、计算表自备 2 测区概况 淮海工学院第四测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地处苏北平原,平均海拔高程约3.7米。测区内均为人造河流、湖泊、草地等,另外有体育馆和体育场等。测区属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湿润,常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910-980毫米之间,降雨期集中在7-9三个月。 测区内地势较为平坦,道路通畅,交通便利,视野开阔这都有利于我们测量的进行。实习中,我们使用中纬全站仪和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作业,同时我们会避开正午的高温天气,利用早出、午休、晚归的作业方法,摆脱酷热天气的影响,使我们的测量实习可以顺利的进行。 3 平面控制测量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数字地形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和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大类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变形监测与灾害预报、不动产测量与管理、工程测量学等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测量学的基本概念、高斯投影及测量坐标基准理论、测量误差以及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等知识;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使用技能;掌握地面点位的确定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方法;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的编写。 (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具有利用现代测量方法与手段获取地球空间信息的能力,掌握处理测量数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中能正确使用地形图和测绘资料。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学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测绘工程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优质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2 学时 1、测绘科学的任务和作用 2、测绘科学的发展历史 3、学习数字地形测量学的目的和方法 要求:掌握测绘科学的学科分类与特点,掌握测绘科学的任务及其作用,了解测绘科学的发

展情况,提出数字地形测量学的教学安排和学习方法与要求。 (二)测量学的基础知识4学时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椭球定位与参考椭球 3、测量坐标系 4、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5、测量的基本工作和基本原则 要求:掌握测量的基准面与基准线,掌握高斯投影及测量坐标基准理论,了解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了解测量的基本工作,掌握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角度测量8学时 1、角度测量原理 2、光学经纬仪及其构造 3、经纬仪的操作方法 4、水平角测量 5、竖直角测量 6、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 7、角度测量误差分析与注意事顶 要求:掌握角度的概念与测量原理,掌握光学经纬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掌握水平角、竖直角的观测、记录计算方法,了解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方法,了解角度测量误差分析与注意事顶。 (四)高程测量10学时 1、高程测量概述 2、水准测量原理 3、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 4、水准测量的方法 5、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6、水准测量误差与注意事项 7、三角高程测量 要求:了解高程测量的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掌握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掌握四、五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与计算方法,了解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了解水准测量误差,掌握三角高程测量原理、观测与计算方法。 (五)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4学时 1、钢尺量距 2、视距测量 3、电磁波测距 4、直线定向 要求:了解钢尺量距、视距测量和电磁波测距的原理与方法,掌握距离测量成果精度的评定方法,掌握直线定向的有关概念,掌握坐标方位角的推算方法。 (六)全站仪及其使用4学时 1、全站仪概述 2、NTS-300R 系列全站仪及其基本操作 3、高端全站仪简介 要求:了解全站仪的构造及功能,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 (七)测量误差基本知识6学时 1、测量误差概述 2、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