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研究回顾与展望_徐义刚

合集下载

中国东部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远景

中国东部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远景

中国东部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远景李晓峰;吴福元;韦星林;车旭东;饶灿;陈振宇;葛文春;朱艺婷【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22(38)7【摘要】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是铍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类型,它是指赋存于火山岩-次火山岩中,与高硅流纹岩和花岗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交代和脉状矿床。

1969年美国发现的Spor Mountain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改变了世界金属铍的分布格局和供应态势。

中国东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该地区是否具备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如何?有没有找矿远景?这些科学问题尚未完全回答。

本文在厘定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概念和基本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及其邻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已发现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找矿线索进行了梳理,如:冀北窟窿山、内蒙古东山湾、江西密坑山、浙江青田、福建大湾、福里石等。

中国东部地区已有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矿化点)主要赋存于张家口组、南园组、鸡笼嶂组火山岩中;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晚白垩世早期,其中早白垩世早期是主要的成矿期,与欧亚大陆中生代早期的伸展构造时限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的时限基本一致,因此,该期火山岩型铍铀矿床又可称为“构造体制转折型”铍铀矿床。

本文认为中国东部具有良好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成矿潜力,找矿远景广阔。

未来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的上白垩统张家口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东南沿海地区的上白垩统南园组、鸡笼嶂组、鹅湖岭组火山岩是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有利找矿层位。

【总页数】18页(P1861-1878)【作者】李晓峰;吴福元;韦星林;车旭东;饶灿;陈振宇;葛文春;朱艺婷【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江西省地质局;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72;P619.64【相关文献】1.中国北东部火山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2.浙赣若干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勘探方向3.华南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勘查模式及找矿远景4.大型,超大型火山岩型铀矿床找矿模式及闽粤赣边区成矿远景评估5.火山岩型铀矿床成矿构造控制特征——以俄罗斯Streltsovka火山岩型铀矿床与中国相山火山岩型铀矿床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吴福元1 徐义刚2 高山3 郑建平3WUFuYuan1,XUYiGang2,GAOShan3andZHENGJianPing3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1.StateKeyLaboratoryofLithoshpericEvolution,InstituteofGeologyandGeo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2.KeyLaboratoryofIsotopicGeochronologyandGeochemistry,GuangzhouInstituteofGeochemistr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Guangzhou510640,China3.StateKeyLaboratoryofGeologicalProcessesandMineral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2008 01 28收稿,2008 05 30改回.WuFY,XuYG,GaoSandZhengJP.2008.LithosphericthinninganddestructionoftheNorthChinaCraton.ActaPetrologicaSinica,24(6):1145-1174Abstract LithosphericthinninganddestructionoftheNorthChinaCratonareintensivelydiscussedinrecentliterature.Itisunclear,however,aboutitstime,thinningdegree,spatialvariation,mechanismandtectoniccontrollingfactorsforthiskindofgeodynamicphenomena.Acomprehensivereviewanddiscussionisgiveninthispaper,including:(1)Differencebetweenlithosphericthinningandcratonicdestruction;(2)Lithosphericmantleages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sincePaleozoicandcrust mantledecoupling;(3)Timeofthelithosphericthinninganddestruction;(4)Verticalthiningvariationsinthelithosphere;(5)SpatialvariationsinwholeeasternChina;(6)Mechanism;(7)Geodynamiccontrollingfactors;(8)UniquenessofthedestructionoftheNorthChinaCratonontheEarth.Finally,acompilationofreferencesonthelithosphericthinninganddestructionoftheNorthChinaCratonisgivenintheappendix.Keywords Lithosphericthinning;Cratonicdestruction;NorthChinaCraton摘 要 华北岩石圈减薄是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减薄幅度、空间分布范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多有争论。

中国东南部火山岩系列特征及岩浆来源的探讨

中国东南部火山岩系列特征及岩浆来源的探讨

中国东南部火山岩系列特征及岩浆来源的探讨
陶奎元
【期刊名称】《地质学刊》
【年(卷),期】1986(000)001
【摘要】本文所指的中国东南部系包括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及广东诸省。

这一区域内广泛分布的中生代火山岩(分布着160多个规模不等的火山岩盆地)属于亚洲东部火山深成杂岩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区火山岩在空间上显示一定的共生组合。

赵宗溥、吴利仁、邱家骧、丛柏林、张德全等都对中、新生代的火山岩系列、岩石组合作过论述。

构造地质学家李春昱、郭令
【总页数】9页(P1-9)
【作者】陶奎元
【作者单位】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腾冲马鞍山、打鹰山、黑空山火山岩浆来源与演化 [J], 赵勇伟;樊祺诚
2.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型铀矿成矿构造环境,岩浆岩... [J], 余达淦
3.恢复变质基性火山岩岩浆系列的新途径——变余单斜辉石的某些化学特征 [J], 李青一
4.冲绳海槽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源区地幔性质探讨 [J], 张宇蛟;翟世奎
5.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型铀矿床碳同位素组成和∑CO_2来源研究 [J], 赵军红;胡瑞忠;蒋国豪;谢桂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吉林省敦化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吉林省敦化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 ,
非 造 山 环 境 下 的 拉 张 带, 幔 源 , 深 度 > 3 . ~ 3. 54 84 k , 压 力 11 r n .7

17 a . GP 2
新 生 代
橄 榄 玄 武 岩 碱 性 岩 石 溢流 相形 成 火 山盆地 裂 早 杏 仁 状 玄 武 更 军舰山组 岩 隙 式 喷 发 为 气 状 玄 及 碱 性 玄 多次 流动 单 主 ,并伴 随中 新 Q, P 武 岩 玻璃 质 武岩系列 元 j 世 玄武岩 心式喷发
吉林省 区域 地质矿产 调查 所 ,吉林 长春 10 2 30 2
要 :吉林省敦 化地 区新生代 火山岩主要 分布在 敦化一 密山断裂 带及其 两侧 。本文 以其 分布状 况、岩石类型、
岩石化 学与地球化 学特 征、 火山岩相 以及构造 环境 等方面论述该 区新生代 火山活动规律 、岩浆 演化 等,并与 区域 资料进行 分析对 比,从 而为该区新生代 火 山的深入 研究提供 实际的基 础地 质资料 。
俗 称河 谷 玄武岩 。 12 主要岩 石 类型 .
PO 则偏低 。一般玄 武岩 中斜长石平均成分为 中 2, 长石一拉长石 ,安山玄武岩中斜长石平均成分为更
度大 于 4 0m。 0
军舰山组火山岩分布规模仅次于船底山组火 山
高铝玄武岩—碱性玄武岩过渡类型的特点。岩石中 的斜长石平均成分为中长石一拉长石。与地壳克拉
岩层 ,呈北东向展布于敦化至镜泊湖一线及牡丹江 克 值对 比,T、V、C 、C 、Mn r u低于维 i o r 、Z 、C 两侧。一般厚度不足 2 0 0 m,呈低山丘陵或桌状 山 氏( 维诺格拉夫 ,下同 ) l一5 倍 ,S 高出 5 值 . 5 n 地貌 。 倍。呈现高价元素偏高的特征。 南坪组火山岩分布于敦化至大 山咀子一线 ,呈 船底 山玄武岩氧化 物质量分数与 黎彤等 的玄 武岩类 比较 ,F2 3 e e 、F O、Mn O O变化 范围较大 , 北东向展布于牡丹江两岸及其次级河流河谷之中。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吴福元;葛文春;孙德有;郭春丽【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3(010)003【摘要】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且在120~130 Ma的早白垩世达到高潮.综合分析认为,岩石圈的减薄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即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加厚,进而发生岩石圈拆沉.Os同位素资料显示,由地幔橄榄岩包体所反映的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年轻性质,与古生代时的岩石圈地幔截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减薄后的残留,它表明中生代时,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一起通过拆沉作用而沉入软流圈地幔,由此而导致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的直接接触.幔源岩浆的底侵及软流圈对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使上覆地壳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和成矿作用,并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伸展构造的广泛发育.【总页数】10页(P51-60)【作者】吴福元;葛文春;孙德有;郭春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41【相关文献】1.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的一些进展 [J], 李志明;张平2.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 [J], 王涛;郑亚东;张进江;王新社;曾令森;童英3.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转型与减薄研究若干问题 [J], 周新华4.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火成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汪洋5.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与同期盆-山耦合动力机制的模拟研究 [J], 武红岭;殷秀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_吴福元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_吴福元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_吴福元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吴福元孙德有(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摘要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包体的Sr N d 同位素资料的总结表明,中国东部现今岩石圈地幔具有强烈亏损性质,现今岩石圈地幔是新生的。

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并与中国东部大面积、强烈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对应,且具有自西向东岩石圈减薄逐渐增强的趋势。

分析表明,中生代期间印度洋型软流圈地幔的侵入与中国东部的岩石圈减薄密切相关。

关键词同位素岩石圈地幔岩石圈减薄中国东部中图分类号P 588.1第一作者简介吴福元男37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业已发表“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成因与地壳增生”等论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9872031)和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9501201)研究成果收稿日期19990412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岩石圈研究的重要进展是发现该区在显生宙期间发生了明显的岩石圈减薄[1~3],这一重要的地质现象也已引起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4~5]。

但对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与机制,目前还无清楚的认识。

通过对该区中、新生代火成岩同位素特征的总结发现,中国东部现今岩石圈地幔是新生的,岩石圈减薄主要发生在中生代晚期,并与中国东部大面积、强烈的中生代岩浆活动相对应。

1 中国东部现今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与时代本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尽管不同地区的玄武岩源区显示一定的不均匀性,但这些玄武岩主要来源于软流圈地幔[1,6,7]。

除东北地区玄武岩大体具有原始地幔性质并有向EM I 型地幔过渡的趋势外,其它地区的玄武岩都明显具有亏损地幔的特点。

但对这些玄武岩中地幔捕虏体及其巨晶的同位素研究发现(东南沿海由于捕虏体资料较少,本文不作讨论),除汉诺坝部分样品外,它们都具有比寄主玄武岩更加亏损的性质(图1~3),反映它们来自与玄武岩浆不同的源区,即这些地幔捕虏体和巨晶应是岩石圈地幔的碎块。

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02(048)002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家在研究显生宙陆(板)
缘造山带或古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所取得的进展:多数巨型造山系经历了多阶段古洋
盆形成和消亡,陆块碰撞演化历史;离散大陆边缘多样性;洋盆产出环境和消减迁移多样性.近20年来我国学者加强了造山带三维变形运动学研究,提出了多层次滑脱叠
置构造,剖面上、平面上的楔人构造等重要新认识.最后指出中国大陆造山带今后研究热点和展望.
【总页数】6页(P147-152)
【作者】钟大赉;丁林;张进江;季建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
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00871;北京大学地质学
系,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秦岭造山带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回顾 [J], 张复新;王立社
2.青海都兰榴辉岩的发现及对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意义 [J],
杨经绥;Marc Jolivet;许志琴;宋述光;吴才来;史仁灯;张建新;万渝生;李海兵;金小赤3.中国阿尔泰造山带的变形-变质历史研究:以富蕴县乌恰沟地区为例 [J], 仲正;仝来喜;刘兆;李超
4.中亚造山带内微陆块的起源——以中国天山造山带研究为例 [J], 龙晓平;黄宗莹
5.祁连造山带研究概况——历史、现状及展望 [J], 冯益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何冰辉;刘瀚;李雷【摘要】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Guadalupian and 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events should result from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 discussing some key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future research.%二叠纪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瓜德鲁普世末生物灭绝和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灭绝)一直是地质学家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虽然对导致生物大规模灭绝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的火山活动及其引起的环境效应是瓜德鲁普世末(end-Guadalupian)生物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基于时间上的吻合性),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ELIP的火山作用延续到P-T边界处,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灭绝可能存在着成因联系。

文章主要叙述了现阶段关于ELIP与生物灭绝事件的一些关键性重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建议。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4【总页数】5页(P553-557)【关键词】ELIP;玄武岩;二叠纪;生物灭绝【作者】何冰辉;刘瀚;李雷【作者单位】阿里地区国土资源局,西藏阿里地区 859000;河北省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局,石家庄 050051;阿里地区国土资源局,西藏阿里地区 85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2大火成岩省(Large Igneous Province,LIP)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火山被动陆缘、大洋高原、海岭、海山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岩[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