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公共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操作实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毕业时能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

1.2关爱社会,关心民众,有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而奋斗的职业责任感。

1.3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1.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踏实,追求卓越。

1.6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知识要求

2.1 掌握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2.2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具体业务内容。

2.3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2.4 了解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

2.5 熟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6 熟悉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7 熟悉会计学基本知识。

2.8了解商业保险基本知识。

3.技能要求

3.1具有从事现代管理工作,尤其是公共部门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3.2具有从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3具有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能力,并能从事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管理、发放、监督等经办工作。

3.4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技能。

3.5 具有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6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从事社会保障工作。

3.7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3.9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与学期安排、学位

学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间实行弹性学制,为3~6年。

学期安排:每学年设置2个教学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为20周,新生入学其中第一学期按15周安排教学(不含军训、入学教育2周),其余学期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不同按17或18周安排教学。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核心课程: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会计学。

五、课程设置

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134学分,选修课程20学分。必修课的理论总学时为1642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和实践总学时为665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1:

0.40。

1.必修课

必修课分为五大课程群,即: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管理学课程、经

济学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

1.1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国防教育(含军事理论)、就业指导与职业提高、体育、大学英语。

1.2自然科学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医学概论、卫生统计学。

1.3管理学课程

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

1.4经济学课程

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政学。

1.5社会保障学课程

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险经办实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医疗保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保险学原理。

2.选修课

共20学分(课程名称和学分详见附表)

选修课程分类:通识选修课6学分,限定选修课8学分、任意选修课6学分。

3.自修课

按规定修完每门课程可获得1学分,该学分可替代任意选修课程中的人文社科和艺术体育类课程学分,最多可以替代2个学分。

自修课程:逻辑学、韬略学(含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内容)、文学(含中国通史、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等内容)、书法(含硬笔书法练习与作品等内容)。

六、培养过程与培养模式

1.培养过程

学制4年,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2年,为专业学习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其中0.5年为专业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

2.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为学年学分制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修读学年学分;在条件成熟时,向学分制过渡。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构建专业知识、管理能力、职业素质三个训练板块构成的动态能力培养系统,在教育过程中将产、学、研密切结合,逐步探索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与医学相互渗透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培养体系与培养措施

3.1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构建高水平的人文知识结构框架;通过加大人文社科类选修课资源库,进一步充实人文知识内容;通过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2自然科学素质培养:通过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医学概论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3.3专业技能培养:通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较高的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技能。

3.4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从事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

3.5科学精神培养:开设“医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卫生统计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坚持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使低年级大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文献综述、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3.6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整合更新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使学生掌握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要领;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深入社区、医院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

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种校内外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等,实现对学生的早接触社会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院等机构见习实习,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7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和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个性,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提倡形成性评价,采取多形式、多角度考核,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实验课程应以平时表现、操作考核结合部分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查课程考核方式由承担课程的教研室制定。

2.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对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最后检验,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一个专题的科研工作全过程,受到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后,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成绩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评定。

八、毕业资格认定及学位授予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全部应修课程和培养内容,考核成绩全部合格,修满规定学分,经审核无影响其毕业的违纪现象和学籍处理情况,则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附件1: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教学时间分配表

附件2: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教学进程表

附件3: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附件4:课外创新活动项目、要求及学分

劳动与社会保障(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四年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公共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操作实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要,毕业时能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 1.2关爱社会,关心民众,有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而奋斗的职业责任感。 1.3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 1.4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踏实,追求卓越。 1.6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重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知识要求 2.1 掌握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 2.2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具体

业务内容。 2.3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2.4 了解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理论知识。 2.5 熟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2.6 熟悉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2.7 熟悉会计学基本知识。 2.8了解商业保险基本知识。 3.技能要求 3.1具有从事现代管理工作,尤其是公共部门基础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3.2具有从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管理服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3具有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基本能力,并能从事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管理、发放、监督等经办工作。 3.4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的技能。 3.5 具有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6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从事社会保障工作。 3.7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3.9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学制与学期安排、学位 学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标准学制4年,学习期间实行弹性学制,为3~6年。 学期安排:每学年设置2个教学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为20周,新生入学其中第一学期按15周安排教学(不含军训、入学教育2周),其余学期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不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郭捷主编第三版考试资料整理

一、选择 1.劳动就业原则有哪些? 就业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 就业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就业必须是出自就业主体的自愿; 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就业必须使就业主体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社会必须有劳动需求。 2.我国最低工资制的适用范围 最低工资标准适用的主体范围: 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劳动合同期内的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工资。乡镇企业是否适用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下列范围内的企业和劳动者不适用最低工资制的规定:①公务员和公益团体的工作人员;②租赁经营企业或承包经营企业的租赁人或承包人;③学徒、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的学生等。 时间范围:下列几种情形不适用最低工资标准:①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有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②企业下岗待工人员。③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处于治疗期间的职工。④处于非带薪休假期间的人员,如事假等。 劳动种类范围:劳动者只有在法定或依法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才有权享受最低工资保障。 3.劳动合同缔结方式:要约、承诺 4.集体合同通常有哪些方签订:用人单位、职工 5.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6.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应如何处理? 根据《集体合同规定》,在集体协商过程中发生争议,双方当事人不能协商解决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可以书面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协调处理申请。 7.劳动者死之后遗嘱可享受哪些待遇? 其直系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保险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伤亡补助:P352 8.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哪些方组成? 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 9.社会保障的特征 普遍性、强制性、社会性、互助性、福利性 10.集体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条件 变更: (1)双方协商代表协商一致,可以变更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2)用人单位因被兼并、解散、破产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的。 (3)因不可抗力等原因致使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无法履行或部分无法履行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推荐书目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一、一年级【专业知识引入】 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 2.刘旭:《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加)拉?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法律出版社2002 4.(英)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2 5.(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 6. (英)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事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7.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8.丁建宁:《从济贫到社会保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9.阎青青:《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10.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二、二年级【专业知识基础】 11.张彦等:《劳动与就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 13.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14.[美]约翰Boo威廉姆森、弗雷德C?帕姆佩尔:《养老保险比较分析》,法律出版社2001 15.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董保华:《劳动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7.郑成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8.魏新武:《社会保障世纪回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9.李棕:《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20.邹根宝:《社会保障制度——欧盟国家的经验与改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考网上作业答案1-4

形考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合称为()。 A. 《国际劳工宪章》 B. 《国际劳工标准》 C. 《国际劳工条约》 D. 《国际劳工章程》 满分:2 分 2. 我国法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至少()。 A. 每半年召开一次 B. 每半年召开二次 C. 每一年召开一次 D. 经常召开 满分:2 分 3. 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 B. 劳动法调整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 C.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劳动关系,也包括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D. 承揽关系属于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应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满分:2 分 4. 《集体合同规定》第38条规定:“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期限为(),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即行终止。 A. 6个月 B. 1至3年 C. 4年 D. 5年 满分:2 分

5. 我国法律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 A. 传染病歧视 B. 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C. 行为障碍歧视 D. 视听障碍歧视 满分:2 分 6.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A. 1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6个月 满分:2 分 7. 以下各项中关于工会性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阶级性 B. 群众性 C. 组织性 D. 自愿性 满分:2 分 8.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下列各项支出不属于劳动者工资围的有()。 A. 计时工资 B. 计件工资 C. 加班工资 D. 职工福利费用 满分:2 分 9.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 A. 宪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社会工作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具备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有关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在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机构、基层社区等,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操作及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系统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管理学、公共行政管理及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实务的有关方法技能,具有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并具备从事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实践创新能力。

具体要求为: 1.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当代的发展; 2.了解熟悉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特别是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相关的内容; 3.系统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4.较系统掌握管理科学、公共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及方法; 5.掌握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工作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方法; 6.理解并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特定价值观和伦理要求,并能身体力行; 7.熟练掌握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从事各种相关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8.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从事本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一、选择题: 1.下列争议适用《劳动法》的是( A ) A.某企业职工与该企业就年休假问题发生争议 B.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与该公司就分红问题发生争议 C.张某雇佣下岗职工李某照顾自己患病的母亲,张某与李某就报酬发生的争议 D.某企业与职工因加班费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2.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在用工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何时 起建立( B ) A.劳动合同订立之日 B.用工之日 C.劳动合同公证之日 D.双方当事人口头协议订立劳动合同之日 3.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 C ) A.国家与用人单位负担 B.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负担 C.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负担 D.国家和劳动者负担 4.李某到某餐馆做服务员已满1年,双方尚未签订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双方未建立劳动关系 B.双方已基于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 C.视为李某与餐馆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D.双方补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5.赵某在甲公司工作满15年,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甲公司应支付给赵某的经济补偿金为( C ) A.相当于赵某1个月的工资 B.相当于赵某6个月的工资 C.相当于赵某12个月的工资 D.相当于赵某15个月的工资 6.下列不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的是( A ) A.城镇职工 B.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C.少年儿童 D.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 7.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 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被告应该为( C ) A.新的用人单位 B.劳动者 C.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8.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 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 B ) A.6个月 B.12个月 C.18个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03) 一、专业介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制四年,专业门类为管理学。经河北省教育厅批准,河北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社会保障”硕士点开始招生。2006年,河北大学以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为主要基础,成功建设了MPA 专业学位点,并根据学校学科优势和社会各部门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开设了社会保障等MPA 培养方向。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公共管理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财政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依托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2011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所在的财政系被中华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含在读博士1人),硕士生导师4人。专任教师中有河北省优秀社科青年专家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2人,河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2人。教学团队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合理、梯次清晰,对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把握能力较强,能够满足教学与学科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通晓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商业性保险运作和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培养目标2:培养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前沿学术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科研学术素养。 培养目标3: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实践调研、数据处理等方法,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操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4: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交流和写作,能够较为准确预测和判断国内外社会保障发展趋势。 培养目标5:培养学生能够胜任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商业性保险运作和管理等相关工作。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2)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考试重点总结 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圈地运动:雇主和雇员形成的前提 (二)身份解放:实质平等的需求 19世纪英国法律史家梅因在其《古代法》中,曾这样概括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三)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 (四)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劳动法的产生 劳动社会化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过程。 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五)公私法融合与劳动法的产生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1、劳动关系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1)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2)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劳动关系的特点之间具有相互对应密切的逻辑联系,形式上的财产性决定了形式上的平等性,而实质上的人身性决定了实质上的隶属性。 而劳动力的双重属性,使得劳动关系具有多层的结构内涵:劳动关系包括债权债务关系、物权关系和人身权关系。 2、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根据劳动关系的相关人的性质不同,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主要包括: (1)劳动行政关系。 (2)社会保险关系。 (3)劳动市场服务关系。 (4)劳动团体关系。 (5)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无书面形式的劳动合同而形成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1、主体方面的不同 (1)用工主体的要求不同: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后者的用工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2)主体地位不同:前者具有人身隶属性;后者主体地位是平等的。 2、干预程度不同 劳动关系是一种社会法上的关系,由《劳动法》等调整;雇佣关系是一种私法上的关系,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由《民法通则》调整。 3、处理机制不同 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如果不服仲裁才能向法院起诉;而雇佣关系中发

教案 《德育》 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第一册 3.2 增强自律能力

第二节增强自律能力 教学要求及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成长中的诱惑及不良习惯对成长的影响,从而掌握增强自制能力的方法。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抵制成长中的诱惑及不良习惯。 2、教学难点:如何提高自律意识增强自律能力 授课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及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课本内容,根据课本内容及生活中的实际,每位同学准备一则与不良行为相关的小故事(情节要求完整); 2、成立班级调查组,调查组成员根据课本内容制定调查表并在学校展开“你最喜欢的课余生活”的调查; 3、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二、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课件“一个技校生的故事”(自画漫画)并提问:故事中的画面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样做妥当吗?为什么?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实践体验,掌握知识 (1)抵制成长过程中的诱惑(12分钟) ①播放课件“丰富的课余生活”(在校园内拍摄)并提问:这些课余生活哪些对你最具吸引力,为什么? ②班级调查组作调查报告,报告调查的结果。 ③教师对比学生回答和调查结果小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最具吸引力的课余生活是:网络游戏、看电影、观看演唱会等。 ④教师:这些活动是十分精彩诱人的,但如果抵制不住诱惑就有可能使我们荒废学业,影响身体及心理健康,甚至会诱发犯罪。要求学生阅读课本80-85页的内容,归纳出

抵制成长中的诱惑的方法。⑤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1>拒绝网吧,防止迷恋电子游戏,<2>正确对待传媒文化,<3>理性面对偶像崇拜。 (2)抵制不良行为的侵袭(30分钟) ①学生思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为? 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不良行为包括打架斗殴、偷窃、赌博、吸烟酗酒、早恋等。 ③请四位平时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讲讲他准备的与此相关的小故事。(有因为抽烟引起火灾的;有因为早恋导致打架斗殴的;有因为赌博被学校处分的;有因为偷窃被警察带走的……) ④小组讨论:这些不良行为对成长有何影响 ⑤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言小结并板书不能自觉抵制诱惑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影响我们健康成长。 既然这样,同学们是不是就该远离网络,与异性同学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不是,那又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增强自律能力。 2、对比讨论,提高意识(25分钟) ①大脑风暴,出示《任务书》:假如你是他,你怎么办? 四组同学分别讨论四个问题:当学习任务繁重的时候,面对网络的诱惑,你如何克制自己?当你对异性同学发生好感的时候,你怎么办?你深深知道抽烟会影响健康,当有人给你递烟的时候,你怎么办?当好朋友被人欺负向你求救的时候,你怎么办? ①小组讨论并选择出最好的三种方法与同学分享(教师加入到讨论中去,让学生对比了解成年人的处理方法。)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增强自律能力的方法: <1>自我管理:运用自我意识对自己进行制约和激励; <2>自我教育:是一种自省、自励、自知、自强的行动;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超全)

A、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规定的,在我国境内的一切生产性建设项目的安全卫生设施,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制度。 B、不定时工作时间:又称为不定时工作制,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每日无固定工作时间,是适用于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需要机动作业的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时间安排。 补充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 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正常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分为标准工作时间和标准工作周。 C、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抚恤:是指现役军人被认定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或者因病致残的,根据丧失劳动能力及影响生活能力的程度,由国家生活保障。 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D、贷学金制度:是指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的方式,为学生解决读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困难的一种教育福利制度。 F、复员: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干部和士官退出现役,不保留公职人员身份,回原籍或入伍地重新就业。 法律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关系:是指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动作,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社会成员或者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的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 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 G、广义的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不从事工作而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休息时间的总和。 广义上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举办和出资、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个人争议:又称个别争议,是指发生在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 工会法:是调整工会与国家、用人单位以及职工和会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工会的参与权:工会有代表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以及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 工会的监督权: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主要手段是行使监督权。 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工资总额:也称工资总量,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体劳动者的工资。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执行职务(业务)而受到的意外伤害。 工伤保险:是指依法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其亲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公平就业:就是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预防疾病、促进人群健康所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 公共设施:是指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而的有关交通、通讯、能源的、水务、绿地、文化、体育等公共性服务的设施。 公共就业服务:是指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公益就业服务。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1、审定列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名单; 2、负责人才培养目标和措施的制定及落实;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第八条:人才的培养方式: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二)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界定完整篇.doc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界定-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在许多国家分属不同的部门,在我国则存在着相互包含的关系。表面看来,这似乎只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其实这里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本文试图从体制上对这一立法现象进行透视。 ; 一、我国关于两类立法相互关系的各种观点及其评析 ; 概括我国目前关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关系的各种看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法包括保障的内容;二是认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三是认为劳动法从属于社会保障法。 ; 在我国,社会保障法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一个范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并无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在我国则可以说是渊源流长。我国在劳动法调整对象上存在着某些不恰当的扩大,正是这种扩大涵盖了保障内容,这种扩大可以概括为内在式的和外在式的。所谓内在式的扩大,也可以称之为劳动关系广义说,是扩大了对劳动关系的认识,将一些保障内容加入劳动关系的范围,并形成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法中较为流行。所谓外在式的扩大,可以说是劳动法调整对象广义说,是将劳动关

系以外的一些社会保障关系纳入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并形成了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劳动法中较为流行。当前,随着社会保障法这一概念被我国逐步接受,又出现了扩大: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的倾向,我们可称之为社会保障法调整对象的广义说,并形成上述第三种观点。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第一种观点:劳动关系包含了保障福利内容 ; 劳动关系有时也称之为劳资关系劳雇关系劳使关系等等。台湾的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劳动力、劳动者为本位的思考:劳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因为劳方资方的界限分明,其所展开的关系自然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在内:劳雇关系以雇佣的法律关系为基础,重点在权利义务之结构:劳使关系则已将的所有的价值意味予以排除,只剩下技术性涵义。(注:黄越钦:《劳动法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发行,1993年修订版,第9页。)我国大陆的学者一般只使用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的概念的模糊性给我国劳动法学者以填塞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对劳动关系作扩大的理解,构成劳动关系广义说。正是这种不恰当的扩大,使保障福利内容完全纳入劳动关系,也使社会保障法的范畴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研要考那些科目

部分有社会保障硕士点的高校 社会保障硕士点(120404)一览表 2、中国人民大学 设在劳动人事学院,2000年设立。 考试科目:1、社会保障学2、劳动经济与社会学 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学》郑功成商务印书馆 2、《劳动经济学》赵履宽中国劳动出版社 3、《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近两年)报刊复印资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4、《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山东大学 设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3年获得。 考试科目:1、社会保障概论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主编,2000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社会保障概论》,张克非,高等教育出版社 3、《社会调查原理和方法》袁方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华中科技大学 设在社会学系 考试科目:1、社会保障概论2、公共管理学或宏观经济学 参考书目: 初试: 1、《社会保障学》,郑功成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或《宏观经济学》,梁小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西方经济学》(下册,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复试: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外语。形式为口试。 9、南开大学 设在法政学院,2003年新增。 考试科目:1、社会学理论或西方经济学流派2、社会保障学 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版 2、《社会学概论》杨心恒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3、《社会学概论教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 4、《社会学》(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人民大学出版社 5、《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上、下册)魏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西方经济学》(上、下册)高鸿业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11、厦门大学 设在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考试科目:1、政治学与行政学2、综合考试: 参考书目: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任务最新版

02任务_0019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 1. 劳动争议一般由()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A. 劳动合同签订地 B. 用人单位注册地 C. 劳动者所在地 D. 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 单位所在地 2.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 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 A. 1小时 B. 2小时 C. 3小时 D. 4小时 3. 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 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的待遇。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4.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方针是()。 A. 预防第一,安全为主 B.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 安全第一 D. 安全为主 5.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包括()。 A. 基于劳动合同而提供的劳动过程 B. 劳动过程除去加班加点过程 C. 劳动过程及其他相关过程 D. 劳动过程 6.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对残疾人就业实行()的方针。 A. 集中就业 B. 分散就业 C. 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 D. 国家安排就业 7.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人数在()人或者以上,并且具有共同请 求的,可视为集体争议。 A. 3人以上 B. 5人或者以上 C. 10人以上 D. 30人或者以上 8.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列不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法定节假日的是()。 A. 中秋节 B. 元旦 C. 国际劳动节 D. 解放军建军节 9. 主管全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部门是()。 A. 国务院 B.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C. 全国总工会 D. 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 门 10. 负有对职工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义务的主体是()。 A. 用人单位 B. 劳动行政部门 C. 职业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D. 企业工会 11.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 A. 工会成员担任 B. 企业代表担任 C. 职工代表担任 D. 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 人员担任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方案 一、总体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商业保险机构、慈善机构以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工作的专门人才。(二)总体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的运作与管理,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始终以公众、社会的利益为己任,尊重社会公德。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敬岗爱业,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司考真题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司考真题 2017 1、农民姚某于2016年3月8日进入红海公司工作,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红海公司也未给姚某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姚某向社保机构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同年12月8日,姚某以红海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为由申请辞职。经查,姚某的工资属于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额。关于此事,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BD A.姚某自2016年3月8日起即与红海公司建立劳动关系 B.红海公司自2016年4月8日起,应向姚某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 C.姚某应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D.姚某就红海公司未缴养老保险费而发生争议的,可要求社保行政部门或社保费征收机构处理 2、关于集体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CD A.甲公司尚未建立工会时,经其2/3以上的职工推举的代表,可直接与公司订立集体合同 B.乙公司系建筑企业,其订立的行业性集体合同,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后即行生效 C.丙公司依法订立的集体合同,对全体劳动者,不论是否为工会会员,均适用 D.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丁公司工会与公司协商不成时,工会可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3、某市混凝土公司新建临时搅拌站,在试运行期间通过暗管将污水直接排放到周边,严重破坏当地环境。公司经理还指派员工潜入当地环境监测站内,用棉纱堵塞空气采集器,造成自动监测数据多次出现异常。有关部门对其处罚后,公司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拟裁员20人以上。当该公司裁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无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B.应优先留用与本公司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职工 C.不得裁减在该公司连续工作满15年的女职工 D.不得裁减非因公负伤且在规定医疗期内的劳动者 2016 王某,女,1990年出生,于2012年2月1日入职某公司,从事后勤工作,双方口头约定每月工资为人民币3000元,试用期1个月。2012年6月30日,王某因无法胜任经常性的夜间高处作业而提出离职,经公司同意,双方办理了工资结算手续,并于同日解除了劳动关系。同年8月,王某以双方未签书面劳动合同为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仲裁,要求公司再支付工资12000元。 请回答第1-3题。 1、关于女工权益,根据《劳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公司应定期安排王某进行健康检查 B.公司不能安排王某在经期从事高处作业 C.若王某怀孕6个月以上,公司不得安排夜班劳动 D.若王某在哺乳婴儿期间,公司不得安排夜班劳动 2、关于该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王某与公司之间视作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该劳动合同期限自2012年3月1日起算 C.该公司应向王某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D.如王某不能胜任且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公司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王某,可将其辞退 3、如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关于该仲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高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 服装设计定制工 (初级中级高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服装设计定制工: 初级中级高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 ISBN7-5045-4028-5 Ⅰ. 服?Ⅱ. 劳?Ⅲ. ①服装-设计-职业技能鉴定-自学参考资料②服装裁缝-职业技能鉴定-自学参考资料Ⅳ. TS94 1. 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 第055458 号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 ( 北京市惠新东街1 号邮政编码: 100029 ) 出版人: 张梦欣 * 新华书店经销 厂印刷装订厂装订 787 毫米×1092 毫米16 开本8. 25 印张201 千字 2004 年10 月第1 版2004 年10 月第1 次印刷 印数: 册 定价: 12. 00 元 读者服务部电话: 0 发行部电话: 0 出版社网址: / / www.c lass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 0

前言 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在服装设计定制从业人员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贯彻《标准》、服务培训为目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根据《标准》的要求, 组织编写了专用于职业资格培训、社会力量办学培训的服装设计定制工职业《职业资格培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 《教材》的出版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 特别受到职业培训机构和参加培训人员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满足培训单位和参加培训人员的需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依据《标准》和《教材》内容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职业技能鉴定指导———服装设计定制工( 初级、中级、高级)》(以下简称《指导》) 作为该职业《教材》的配套用书, 推荐使用。《指导》遵循“考什么、编什么”的原则编写,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细化和完善, 力求达到联系培训与考核,为培训教学提供训练素材,为应试者提供检验标准的目的。依据《教材》的内容,《指导》按照初级、中级、高级3 部分设置了学习要点、知识试题、技能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并配有知识和技能考核模拟试卷, 以方便应试人员了解鉴定的形式和难度要求。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服装设计定制工(初级、中级、高级)》由孙兆全、 姜蕾编写, 孙兆全主编。 编写《指导》有相当的难度,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由于时间仓促, 缺乏经验,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恳切欢迎各使用单位和个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考答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形考答案形考 □ A.调节作用 "B.补偿作用 C.奖励作用 D.激励作用 题目2 下列关于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正确的是(选择 一项或多项: )。 ’ A.劳动法与民法的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B. 劳动法与民法律的主体不相同 口C.劳动法与民法的主体相同,但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 " D.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题目3 工会的性质,一般认为它具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门A.群众性 3 B.自愿性 C. 全民性 * D.阶级性 题目4 目前我国的工资形式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奖金 17

B. 计件工资 ° C.津贴 口D.计时工资 题目5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般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雇佣关系 门B.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C. 与就业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 D.劳动关系 题目6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二I A.最低工资 口B.加班加点的工资 "C.休假期间的工资 “ D.履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期间的工资 题目7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用人单位的员工 门B.高级技术人员 門C.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 D.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题目8 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B.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 C.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口D.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题目9 下列对劳动法上劳动就业的理解,正确的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门B.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C.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 D.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行为能力 题目10 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在于()。 选择一项或多项: □ A.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二I B.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方法 " C.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 D.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题目11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B. 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C. 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D. 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题目12 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劳动合同可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B.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C.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口 D.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