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研究中文书目 (一)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研究著作 1.柏拉图著

社会保障研究中文书目 (一)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研究著作 1.柏拉图著
社会保障研究中文书目 (一)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研究著作 1.柏拉图著

社会保障研究中文书目

(一)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研究著作

1.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圣经》,南京,1996年版。

4.拉蒙德著:《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布瓦松纳著:《中世纪欧洲的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金志霖著:《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8.加林著:《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版。

9.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洛克著著:《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莫尔著:《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康帕内拉著:《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马布利著:《马布利选集》,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4.圣西门著:《圣西门选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5.傅立叶著:《傅立叶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欧文著:《欧文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7.温斯坦莱著:《温斯坦莱文选》,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8.布朗基著:《布朗基文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9.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0.伯恩斯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霍布豪斯著:《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2.霍布森著:《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3.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4.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5.马尔萨斯著:《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6.边沁著:《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7.穆勒著:《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8.斯宾塞著:《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9.费希特著:《论学者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0.洪堡著:《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西斯蒙第著:《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2.西斯蒙第著:《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3.马克思和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卷,第4卷,第6卷,第7卷,第16卷,第19卷,第20卷,第22卷,第23卷,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7-1965年各版。

34.列宁著:《列宁全集》,第4卷,第6卷,第17卷,第18卷,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 年版。

35.丁冰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36.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7.桑巴特著:《现代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38.汤在新主编:《近代西方经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9.比尔著:《英国社会主义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0.柯尔著:《社会主义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和1994年版。

41.肖伯纳著:《费边论丛》,三联书店1958年版。

42.柯尔著:《费边社会主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3.金重远著:《战后西欧社会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梅林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三联书店1966年版。

45.迈尔著:《社会民主主义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46.泽瓦埃斯著:《1871年后的法国社会主义》,三联书店1983年版。

47.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48.帕普克主编:《知识、自由与秩序—哈耶克思想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

50.拉齐恩·萨丽著:《.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1.哈耶克著:《.立法、法律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52.哈耶克著:《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53.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4.杨雪东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55.王振华主编:《重朔英国——布莱尔主义与“第三条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周茂荣主编:《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与中国经济改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7.左大培著:《弗莱堡经济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8.艾哈德著:《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9.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布莱尔著:《新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61.斯坦利·布鲁著:《经济思想史》,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92页。

62.李特尔著:《福利经济学评述》,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3.奥肯著:《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64.陈红霞编著:《社会福利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5.丁建定、魏科科著:《社会福利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社会保障总论主要研究文献

1.郑功成著:《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曾煜主编:《新编社会保障通论》,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年。

3.张洪涛、郑功成主编:《保险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申曙光著:《社会保险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林义主编:《社会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7.荆涛编著:《保险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尹成远、闫屹主编:《保险学》,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张思锋、温海红、赵文龙主编:《社会保障概论》,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10.郭士征主编:《社会保障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郭士征著:《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王晓军著:《中国养老金制度及其精算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3.林嘉著:《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4.史探径主编:《社会保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郭纲、葛银苏编著:《中国社会保障概论》,中信出版社1995年版。

16.耿忠平编著:《社会保障学导引》,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种明钊主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覃有土、樊启荣编著:《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9.郭成伟主编:《中国社会保障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0.杨燕绥等编著:《论社会保障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1.史柏年主编:《社会保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23.童星主编:《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费梅萍编著:《社会保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齐海鹏等编著:《社会保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刘钧著:《运行与监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王友等主编:《中国保险实务全书》,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版。

28.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29.李珍著:《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丁建定主编:《社会保障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丁建定主编:《社会政策概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封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上海出版社2005年版。

33.吕学静:《现代社会保障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张思锋主编:《社会保障概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吴中宇:《社会保障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6.李进:《人口老龄化经济效益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7.郑秉文主编:《社会保障分析导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8.郑秉文主编:《社会保障经济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9.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0.陈刚等译:《民主与福利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1),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43.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2),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44.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家比较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45.周弘:《福利的解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46.左焕琛译:《老龄化社会的社区卫生保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47.袁志刚:《隐形失业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48.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主编:《劳动和社会保障英语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49.张东江主编:《当代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0.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陈胜华主编:《有效地摆脱贫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52.李秉勤主编:《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3.「美」爱弗里特.T.艾伦等:《退休金计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韩大伟等:《养老金体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李江主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作用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56.「英」诺曼.巴里:《福利》,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7.赵曼主编:《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8.李珍:《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李怀康主编:《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概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60.丛树海:《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61.「德」路德维希.艾哈德:《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2.张左已主编:《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63.北京社会保险干部培训中心编译:《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中国劳动出版社1992年版。

64.黄晨熹:《社会福利政策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周咏梅:《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研究》,东北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6.赵曼主编:《社会保障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7.刘云龙等:《企业年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68.魏加宁主编:《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69.劳动部社会保险研究所:《防止老龄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70.世界银行:《老年保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1.沈洁等:《社会福利基础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3.穆怀中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74.林义主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75.赵曼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76.马培生主编:《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77.樊勇明主编:《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胡显章主编:《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9.王晓军主编:《社会保障精算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0.杨伟民主编:《失业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1.仇雨临主编:《医疗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2.董克用主编:《养老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孙树菡主编:《工伤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杨燕绥主编:《社会保险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5.「英」迈克尔·希尔著,李秉勤主编:《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86.乌日图著:《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87.周永新著:《社会福利的观念和制度》,中华书局,1998年版。

88.莫邦豪著:《社区工作原理和实践》,集贤社,1994年版。

89.王顺民著:《社会福利现象的考察与解读》,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90.「美」Louis G.Pol Richard K.Thomas,陈功等译:《健康人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林万仪著:《福利国家——历史比较分析》,巨流图书公司,2000年版。

92.Ian Gough著,古允文译:《福利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巨流图书公司,2000年版。93.王顺民著:《社会福利析论》,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94.詹火生等编著:《社会福利政策的新思维》,厚生基金会出版,2001年版。

95.万育维著:《社会福利服务》,三民书局印行,2001年版。

96.两岸三地社会保障研究协作组:《海峡两岸五地第一次社会保障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深圳市社会保险学会代理出版,2001年版。

97.曾海水著:《社会保障预算概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98.王子今等著:《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99.郑功成等主编:《全球化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100.邓大松等著:《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1.万明国著:《社会保障的市场跨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世界劳动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103.宋晓梧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104.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05.尼古拉斯·巴尔(Nicholas Barr)著,郑秉文等译:《福利国家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106.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编:《中国社会保险优秀论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107.乐章等编著:《福利管理》,海天出版社,2003年版。

108.卢汉龙主编:《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109.黄有光著:《社会福祉与经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0.范随等著:《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111.刘燕斌主编:《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112.穆光宗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

113.丹尼斯·E·罗格(Dennis E logue)著,林义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年版。

114.科林·吉列恩(Colim Gillion)著,杨燕绥等译:《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115.劳伦斯·汤普森(Lawrence Thomson)著,孙树菡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116.丁士军等著:《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老年人保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17.李珍等著:《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选择》,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8.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119.李勇辉著:《城镇居民住宅消费保障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20.洪大用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1.李强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2.刘精明等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三)外国社会保障研究文献

1.十位国际著名专家著:《21世纪社会保障展望》,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著:《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罗伯逊著:《美国的社会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科林·吉列恩等编:《全球养老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5.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6.世界银行编:《防止老龄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7.林羿著:《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牛文光著:《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9.和春雷主编:《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黄安年著:《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顾俊礼主编:《福利国家论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12.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魏大名著:《日本医疗与社会保障制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14.邹根宝编著:《社会保障制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李琮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李绍光著:《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17.刘燕斌主编:《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18.吕学静编著:《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9.吕学静著:《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0.刘纪新著:《拉美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21.孙炳耀主编:《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2.周弘著:《国外社会福利制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23.郑秉文方定友史寒冰著:《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4.姜守明、耿亮主编:《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穆怀中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26.万明国著:《社会保障的市场跨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7.丁建定著:《从济贫到社会保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丁建定、杨凤娟著:《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29.丁建定著:《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30.张蕴岭主编:《北欧社会福利制度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1.李宗主编:《西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达尔默.D.霍斯金斯主编:《21世纪初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33.艾维瓦.罗思:《医疗保障政策创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34.国际劳工局.日内瓦:《社会保障:新共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3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译:《贝弗里奇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36.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劳动力市场主要指标体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37.「美」维克托.R.福克斯:《谁将生存?江抗、经济学和社会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李秉勤主编:《英国社会政策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9.张奇林:《美国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郑秉文主编:《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1.郑秉文主编:《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42.郑秉文主编:《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3.杨光主编:《当代西亚非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4.郑秉文主编:《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5.郑秉文主编:《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外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版。

47.裴长洪主编:《世界问题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48.赵立人主编:《各国社会保险与福利》,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9.「苏」伊.普.法明斯基:《科学技术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影响》,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50.「英」罗纳德.多尔:《股票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1.陈建安主编:《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2.「日」橘木俊诏:《日本的贫富差距》,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3.魏大名:《日本医疗及社会保障制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54.巫宝三主编:《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55.美洲开发银行:《拉美改革的得与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6.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劳动工资委员会主编:《苏联劳动与工资》,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57.陈恕祥:《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沈洁:《日本老人福利制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59.邹根宝主编:《社会保障制度-欧盟国家的经验与改革》,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任扶善:《世界劳动立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版。

61.朱传一主编:《苏联东欧社会保障制度》,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62.「英」约翰.平德主编:《联盟的大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3.「法」埃米尔.鲍提若里主编:《法国工人党的诞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64.吴易风:《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简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65.沈洁:《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6.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67.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68.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9.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70.王则柯主编:《社会保障在美国》,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美」A.H.罗伯逊:《美国的社会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2.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陈恕祥主编:《美国贫困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国家劳动总局办公室外事组:《国家工资情况汇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75.「苏」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76.「美」曼纽尔.卡斯泰尔斯:《经济危机与美国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77.雅诺什.科尔奈:《转轨中的福利选择、选择和一致性》,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78.仇丽临:《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79.吴士宇主编:《后福利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80.贾俊玲主编:《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81.刘纪新:《拉美国家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82尹虹:《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国际合作司主编:《世界劳动》,中国劳动出版社1996年版。84.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5.张晓闻编译:《发展中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

86.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7.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8.张荐华:《欧洲一体化与欧盟的经济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9.周建明主编:《社会政策:欧洲的启示与对中国的挑战》,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0.尼尔.吉尔波特主编:《激活失业者》,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91.尼尔.吉尔波特主编:《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92.福兰克.S.布劳茨主编:《重新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93.帕特丽夏.威奈尔特主编:《就业能力》,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94.罗兰德.斯哥主编:《地球村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95.马歇尔.N.卡特:《信守诺言-美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思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96.中原弘二:《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97.孙炳耀主编:《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8.郑秉文主编:《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99.杨冠琼主编:《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世界就业报告(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101.国际劳工研究所译:《世界就业报告1998-1999》,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10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103.「德」弗兰茨-克萨维尔·考夫曼著,王学东译:《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04.罗伯特·霍尔茨曼(Robert Holzman)著,胡劲松等译:《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养老金制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05.H.r.亚历山大洛夫著:《苏维埃劳动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四)中国社会保障研究重要文献

1.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成思危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4.林义主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5.卫兴华、魏杰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邓大松等著:《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

7.王东进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明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李绍光著:《养老金制度与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11.陈桦等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阎坤著:《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多吉才让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4.孙健忠著:《台湾社会救助制度实施与建构之研究》,时英出版社,2002年版。15.孙健忠著:《台湾地区社会救助政策发展之研究》,时英出版社,1996年版。16.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7.保罗·惠廷等著:《香港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文海等著:《灾荒与饥馑1840—1919》,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9.冯柳堂著:《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0.赵履宽著:《劳动力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1.张琪等著:《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22.朱玲等著:《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赵曼主编:《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24.陈全明主编:《就业与再就业难题破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25.赵曼主编:《转轨时期反失业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26.刘拥著:《第三次失业高峰》,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27.罗润东著:《城市下岗失业及其治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28.袁志刚著:《失业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工雁异主编:《香港劳工与社会保障》,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30.郑功成著:《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胡晓义著:《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保险》,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32.王卫平著:《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33.邓大松等著:《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34.黄荣清等著:《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人口》,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5.邓大松等著:《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唐钧等著:《最后的安全网——中国城市贫困与最低生活保障1992—2001》,2002年版。

37.谭深等主编:《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38.朱家甄等主编:《中国社会保险工作全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

39.王友等主编:《中国保险实务全书》,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年版。

40.魏元杰等主编:《中国保险百科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41.詹景富主编:《工资保险福利政策规定实用大全》,轻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42.苏毅勇主编:《中国劳动保护法规全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张梦欣出版:《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44.张梦欣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45.让-雅克·迪贝卢(Jean-Jacques Dupeyroux)著,蒋元元译:《社会保障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6.河北省劳动局、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编写组:《劳动工作基本知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7.国家劳动总局政策研究室编:《劳动政策法规汇编》,劳动出版社,1981年版。48.谢建华等著:《社会保险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方乐华编著:《社会保障法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50.史探径主编:《社会保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1.河南省总工会、劳动厅:《劳动保险文件选编》(内部文件),1980年版。52.「英」凯瑟琳·巴纳德,付欣译:《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52.林嘉著:《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3.杨燕绥著:《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54.林闽钢等著:《走向全球化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55.郑功成等主编:《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56.窦玉沛主编:《重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57.陈佳贵著:《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8.王东进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9.赵曼著:《就业与再就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60.王梦奎著:《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

61.汝信等主编:《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2.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3.刘志峰主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

64.徐滇庆等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赵曼主编:《2002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6.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7.宋晓梧主笔:《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张怀富主编:《200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9.锺仁耀著:《中国の公的年金改革》,法律文化社,2005年版。

70.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论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管理系王鑫 2010118006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

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对现代思想的影响 班级:财管11-3 姓名:孙吉蕾 学号:201108051082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虽然他的全部著作都深深地带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印记,然而,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和主张却成为后来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他的《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治学问题,因而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最早的政治学著作。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理念与理想国;二、社会分工理论;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四、共产制度;五、教育与治国。 一、理念与理想国:理想与现实、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上必然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政治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真正的“美德”、什么是真正的“正义”等问题。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具体事物,所见到的所谓的“善”、“美德”、“正义”等都是不完全的、不真实的。只有“善”的理念、“美德”的理念、“正义”的理念才是完全的、真实的、永恒的。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上述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提出: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型、本源。而日常人们通过感官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理念的复制品。例如,日常人们所见到的床,实际上不过是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作出来的,只是“床”的复制品,是“床”的影子,是不定型的,是变化多端的。至于画家们所绘的、床,则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是更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存在的只是“床”的理念,它是生活中存在着的五花八门、变化多端的床的本源,它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与生俱来,是永恒的、普遍的。 理念虽然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世俗生活的缠绕,庸庸碌碌,心灵的窗户被遮掩着,对理念世界不能认识。只有超凡脱俗,看破红尘,摆脱情感的干预,静思默想,才能回忆起自己先天灵魂中固有的“理念”,才能把握所谓的真谛。他认为,一切所谓真正深刻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灵魂深处。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知识就是回忆”,认识事物就是要把握事物的理念。 他在《法律篇》中提出国家要将法律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行法治。他接受有限民主原则,主张实行混合政体。《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思想是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因为只有哲学家具有知识,才能把握理念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其他人的知识只能称为“意见”。哲学家治理城邦首先要建立和维护社会分工制度,要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要对公民进行正确的教育。提出了正义的政体和唯一正确的贤人政体是由哲学家执政的政体。他把现实生活中不当政体分为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等。 柏拉图对平民政体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在这种政体下,平等自由发展到极端,人们便不能忍受任何约束,连法律都不放在心上。柏拉图激烈批评了僭主政体,认为平民政体中极端的平等会带来极端的奴役,从而演变成僭主政体,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攫取了权利,凭借暴力建立了专制统治。柏拉图在《政治家篇》中,把政体分为六种。即王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共和制和平民制。 二、社会分工理论: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他说,最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于是有了农民、牧人及各类工匠的分工。后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又出现了商人。所有这些都属于生产者阶级,他们的共同职责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再后来,由于城邦的不断扩大和城邦生活的不断扩充,人们的各种欲望和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欲望和需求有时是互相冲突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城邦之间的战争,于是就需要有一个专门从事战争的集团。柏拉图把这个集团称之为“护国者”阶级。他们的职责就是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几个基本问题 先刚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Plato’s Unwritten Doctrine 关键词: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未成文学说本原学说图宾根学派 提要:柏拉图,出于对书写著作的批判认识以及自身哲学活动的独特性,明确宣称在自己的对话录著作之外保留了他最根本的学说。在此更体现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理论和实践对柏拉图的决定影响:哲学的内传和口传。依据亚里斯多德以及学园、逍遥学派的内部记述,我们得以重构柏拉图的未成文学说——整个柏拉图哲学的内核和根基。通过对这几个基本问题(对任何柏拉图研究而言)的探讨,我们希望揭示出一种新的理解柏拉图的思维维度和方法。 作者:先刚,1973年生,现为德国图宾根大学(Universit?t Tübingen)哲学系博士生。 前叙 通常,要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阅读、研究他的著作。要理解康德,得阅读《纯粹理性批判》,要理解黑格尔,得阅读《逻辑学》……并且,如果可能或者必要的话,阅读哲学家的全集(包括书信、笔记、手稿以及一切纪录在纸片上的东西)。人们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生命和灵魂的延伸,是哲学家的思想忠实的守护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强调:“对于所有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人们只有从他们本人的著作中才能领略到他们的学说……因此,谁要是感受到了哲学的驱动,都必须到哲学家的著作的寂静的圣殿那里寻找不朽的导师。”1同样,叔本华坚持认为:“如果谁希望从根本上理解我的哲学,则必须阅读我的著作的每一行字。”2无疑,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心声。 叔本华的言辞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以来对于书写著作的一种普遍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决定了著作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支配着哲学家表述自己思想的方式。我们归纳出这种态度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第一,对著作的根本性的尊崇,相信著作表达了哲学家终极的哲学思想;第二,对著作的绝对性的尊崇,相信著作是哲学家的思想的完整的、唯一的载体,舍此之外别无其他。 但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把这种态度或者说方法照搬到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去呢?著作是否代表着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活动(Philosophieren)的全部?著作在他们的哲学 1Arthur Schopenhauer, S?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0). Band 1, S. 22-23. 2Arthur Schopenhauer, S?mtliche Werke, Hrsg. von Wolfgang Frhr. von L?hneysen (Stuttgart/Frankfurt a.M.: Cotta-Insel, 1962). Band 5, S. 827.

柏拉图

柏拉图 1.《巴门尼德篇》 答:《巴门尼德篇》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一般被认为是柏拉图的后期对话,也有人将它归为中期对话。在《巴门尼德篇》中主要讨论的内容是我们所谓的柏拉图的“相论”(“理念论”)。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对理念论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对分有说和模仿说的疑问,主要包含三个问题。 (1)和可感事物分离的理念世界的范围问题? (2)可感个体事物如何分有同名理念? (3)能否认识分离的理念? 通过对理念论的反思,柏拉图指出理念和可感事物之间并不是彻底对应关系,理念世界的范围比可感事物世界小得多;分有说和模仿说是无法解释理念和事物的结合,可感事物分有同名理念的结果势必破坏被分有的理念的单一性和完整性;从认识论上看,分离的理念是无法认识的。从柏拉图的反思和批判中,似乎指出理念论难以成立,但他并未放弃理念论。 2.《理想国》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3.《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答:柏拉图是第一个对正义问题做出系统思考的思想家,在《理想国》一书中,正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理想国是一种正义的国家,正义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城邦的出发点与归宿。柏拉图将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就个人而言,正义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尽其责,而对于城邦,正义则意味着赋有智慧、勇敢、节制的人们各司其职.另外,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将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正义统一为一体的.个人和城邦只是在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个人无非就是缩小了的城邦,而城邦就是放大了的个人。 4.回忆说 答:“回忆说”是柏拉图首次提出的关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下降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天赋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污染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

柏拉图

柏拉图 江苏教育学院周焕山 柏拉图(Plato) 公元前 427年生于雅典;公元前347年卒于雅典.认识论、数学哲学、数学教育.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显贵世家.父亲阿里斯顿(Ariston)据信是雅典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科德罗斯(Codrus)的后裔;母亲珮里克蒂妮(Perictione)的先辈可以上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雅典执政官德罗彼得(Dropides),据说他是被称为七贤之一的著名政治家和诗人梭伦(Sclon)的兄弟.柏拉图有两个年纪比他大得多的哥哥:阿得曼图(Adeimantus)和格洛康(Glaucon),还有一个姐姐波托尼(Potone),其子斯标西波(Speusippus)后来成为柏拉图的继承人. 柏拉图幼年丧父,之后母亲改嫁.继父皮里兰佩(Pyrilampes)是建设民主政体的杰出政治家柏里克利(Pericles)的亲密助手,曾作为雅典使节被派往波斯等国,在国家事务中起过引人注目的作用.他的堂舅克里底亚(Critias)思想机敏,给柏拉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曾多次用颂扬的口吻满怀眷恋地提到他的继父、兄弟和其他亲属.他的著作的一些篇名如《克里底亚》等,就是以亲属的名字命名的. 柏拉图自幼受到良好而完备的教育,少年时代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且体格健壮.他写过抒情诗和悲剧,也参加过摔交等激烈运动,除去家庭的熏陶之外,给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正直善辩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了.苏格拉底是柏拉图一家的老朋友,交往密切,所以,柏拉图很可能从小就认识苏格拉底.但是,热心追随苏格拉底则是从20岁时开始的.从此,苏格拉底成为柏拉图心目中最敬仰的导师.他在后来的著作中多次称苏格拉底是“人世间最有智慧的人”.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长达28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被迫向斯巴达投降.柏拉图目睹了奴隶主民主政体的垮台,取而代之的是以他的堂舅克里底亚为首的史称“三十僭主”的专制政体,他的舅舅查密迪斯(Charmides)也成为“三十僭主”的成员之一.虽然这些亲戚们一上台就立即邀请柏拉图参加其行列,而且他也久怀从政的愿望,但是他没有响应.事态的发展迅速表明,“三十僭主”政体的所作所为,倒使得原先的民主政体在相比之下显得象一个黄金时代.他们滥杀无辜,任意剥夺,甚至老朋友也不放过,连正直的苏格拉底也险遭陷害.不到八个月,“三十僭主”的暴政就被推翻,克里底亚和查密迪斯也死于战乱,这一切都使柏拉图感到悲愤和失望. 在“三十僭主”垮台、民主派领袖恢复执政之后,尽管采取了比较温和、不施报复的政策,一些政客却指控苏格拉底犯有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

柏拉图

柏拉图<<理想国>>的读书报告 2012414520 侯梦杰思想政治教育四班 作者简介: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教育体系的人。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是从理论上积极探讨国家、政治、哲学、教育和法律问题的先驱,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对国家和政治问题的分析居于首位,柏拉图的很多哲学思想都蕴含着一些教育意义。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甚至认为,《理想国》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他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尔》留存世界,纵使其它教育论著全部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芳香的。”柏拉图的思想实质一直渗透到西方思想的血脉中,从未断绝,相对于其他的哲人,柏拉图的著作是颇丰的,几十篇对话著作历经两千年流传至今,其中可以作为柏拉图思想的代表的当属《理想国》,在《理想国》中的第二、四、五、七卷中对教育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他的理论内涵,都可从中总结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育理论. 版本介绍 著作名称:《理想国》(The Republic of Plato) 作者/译者:[古希腊]柏拉图/著 张子青/译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7月第1次印刷 主要内容 《理想国》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他通过苏格拉底与色拉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环环相扣的形式,把自己的建国和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书中探讨了什么是最理想的国家,主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优生学问题、婚姻自由问题、民主问题、教育问

柏拉图

柏拉图的思想 柏拉图(Plato,Πλτων,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另有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经济学图表等含义。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_--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与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有关,因而以此命名。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作。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著作: 柏拉图的著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苏格拉底”的对话 2.成熟期的对话,包括《理想国》 3.后期的对话,包括《法律篇》 柏拉图的唯心主义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柏拉图企图使天文学成为数学的一个部门。他认为:“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可以靠提

柏拉图著作10本

柏拉图著作10本 柏拉图著作10本 2016-01-24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柏拉图是个极其值得研究的人。他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更是承上启下的人物: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苏格拉底没有写过文章,他的哲学思想,全靠柏拉图用一批著名的对话录记载下来。 有人说,柏拉图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但是,柏拉图不仅仅有《理想国》,还有更多著名的著作。例如《泰阿泰德》,典型的哲学家不再被看作政治统治方面的行家,而主要被描述为道德和科学之永恒主题的思考者。《理想国》中透露出来的政治热情和入世心态在《泰阿泰德》中被一种更为避世和超脱的情怀所取代了,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而又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却一点也没有过时。 柏拉图的10本书,了解你不知道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体味古希腊的智慧。 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

1.《理想国》: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 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 每一个灵魂都追求善,都把它作为自己全部行动的目标。人们直觉到它的确实存在,但又对此没有把握;因为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善究竟是什么,不能确立起对善的稳固的信念,象对别的事物那样;因此其他东西里有什么善的成分,他们也认不出来。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它成于作者壮年,震古铄今,影响深远,不仅是作者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折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柏拉图以继承苏格拉底大业自任,前后共著对话二十五篇。他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2.《会饮篇》:柏拉图式爱情的源头 从很古的时候起,人与人相爱的欲望就植根于人心,它要回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治好从前剖开的伤痛。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的一半,是一种合起来才成为全体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经常在寻求自己的另一半。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柏拉图的艺术思想

《理想国》中的艺术思想 摘要:《理想国》一书中涉及到了柏拉图的文艺思想,阐明了他的艺术观。不同于一般其他专门论述文艺与美学的美学著作,柏拉图并没有全面、系统或是编年体式地论述。由于本书的核心是关于建立一个理想城邦的政治问题,因而本书中的艺术思想与政治有莫大的干系,是围绕着用用他的理念论与伦理道德观来改造希腊艺术、使其可以适合理想城邦的社会体制这一层面来开展的。 关键词:文艺理想国教化 一、艺术与摹仿 1、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 柏拉图用了“三种床”的例子,说明诗歌与其他艺术都只是摹仿实际事物的影像,“床”的理念才是真的存在,木匠制造的实物床是摹仿床的理念,是它的比较暗淡的阴影,而艺术的床不过是理念的影像的影像,真实程度最低,是属于世界与认识结构序列中最低级的部分。原因是“它只是触及或把握了对象事物的一小部分,而且还是呈现的形象的一个部分。 2、艺术的魅力难道在于真实么? 在这一艺术本性的重要问题上,柏拉图未免太贬低艺术了。艺术的摹仿不是追求“像”,而是追求“美”,它的摹仿是在特殊的生活原型中把握普遍本性,揭示因果关系,经过艺术加工,从而给人美的情感体验。柏拉图的“影像”论不能解释写意水墨画与中国书法艺术。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任何逼真的摄影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它是自然界所不具有,而是经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①” 二、艺术与灵魂 1、柏拉图认为艺术只是摹仿感觉与情欲 柏拉图在论述艺术与灵魂的能力的关系时,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只是摹仿灵魂中的感觉与情欲部分。“他于刺激,强化了灵魂中的这种低下成分,通过增强这种低下成分就会趋向毁坏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他还认为,当时希腊悲剧的艺术效果,只是迎合与满足人们心灵中渴望发泄情感的部分,久而久之,这种持续的怜悯会造成自己有痛苦时就不易被理性克制。 2、柏拉图的无情 如果艺术仅仅涉及灵魂中的理性的话,那恐怕艺术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苦难往往成就好的艺术家,因为那时的艺术作品融入了作者不吐不快的感情,或许是非理性的,却无疑也会涤荡

社会保障研究中文书目 (一)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研究著作 1.柏拉图著

社会保障研究中文书目 (一)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研究著作 1.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圣经》,南京,1996年版。 4.拉蒙德著:《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布瓦松纳著:《中世纪欧洲的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金志霖著:《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8.加林著:《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版。 9.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洛克著著:《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莫尔著:《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康帕内拉著:《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马布利著:《马布利选集》,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4.圣西门著:《圣西门选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5.傅立叶著:《傅立叶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欧文著:《欧文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7.温斯坦莱著:《温斯坦莱文选》,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8.布朗基著:《布朗基文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9.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0.伯恩斯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霍布豪斯著:《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2.霍布森著:《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3.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4.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5.马尔萨斯著:《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6.边沁著:《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7.穆勒著:《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8.斯宾塞著:《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9.费希特著:《论学者的使命》,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0.洪堡著:《论国家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西斯蒙第著:《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2.西斯蒙第著:《政治经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33.马克思和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卷,第4卷,第6卷,第7卷,第16卷,第19卷,第20卷,第22卷,第23卷,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7-1965年各版。

柏拉图著作

著作 柏拉图的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话录) §四联剧 分类柏拉图著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是古希腊的四联剧分类法,这种方式被古希腊学者第欧根尼·拉尔修以及提庇留所指派的占星家所采用. 在下面的列表中的对话录若标示为(1)则表示学者们对柏拉图是否为作者尚没有共识,而标示为(2)的则是学者们通常同意柏拉图并非作者的对话录。没有标示的作品则通常被认为是柏拉图撰写的。 §四联剧 I. 《游叙弗伦篇》、《申辩篇》、《克力同篇》、《斐多篇》 II. 《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政治家篇》 III. 《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会饮篇》、《斐德罗篇》 IV. 《阿奇拜得篇之一》(1)、《阿奇拜得篇之二》(2)、《希帕库篇》(2)、《竞争者篇》(2) V. 《塞革亚篇》(2)、《卡尔米德篇》、《拉凯斯篇》、《吕西斯篇》 VI. 《欧绪德谟篇》、《普罗泰戈拉篇》、《高尔吉亚篇》、《美诺篇》 VII. 《大希庇亚篇》(1)、《小希庇亚篇》、《伊安篇》、《美涅克塞努篇》 VIII. 《克利托芬篇》(1)、《理想国》、《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 IX. 《弥努斯篇》(2)、《法律篇》、《厄庇诺米篇》(2)、《书信篇》(1) §不在四联剧里的著作 剩下的著作虽然托名柏拉图为作者,但大多数在中世纪前便已被视为是伪作,因此不包含在四联剧内。这些著作被归类为Notheuomenoi(“假的”)或“伪书”。

《阿克西俄库篇》(2)、《德谟多库篇》(2)、《厄庇美尼德篇》(2)、《厄律克西亚篇》(2)、《西绪福篇》(2)、《弥冬篇》(2)、《阿尔孔篇》(2)、《弗阿凯人篇》(2)、《凯利冬篇》(2)、《赫伯多米篇》(2) §年代表 柏拉图对话录写成的确切时间依然未知,而且它们在日后是否曾被人编修窜改也无法确定。不过,依据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对话录里潜藏的语言资讯已经足以列出一个大略的年代表。这些对话录通常被分类为三个明显不同的时期,少数作品则被视为是在过渡期写成的,另外有一些则难以分类。将柏拉图著作翻译为德文的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可能是第一个将柏拉图著作区分为三个时期的人,不过,他当时提出的排列顺序与现代学者提出的相当不同,且较倾向于以哲学理论而非年代分类,他宣称这样分类更符合柏拉图一生中的哲学思想发展。施莱马赫将对话录区分为: 1.奠基期:《斐多篇》、《吕西斯篇》、《普罗泰戈拉篇》、《拉凯斯篇》、《卡尔米德篇》、《游 叙弗伦篇》、《巴曼尼得斯篇》 2.转变期:《高尔吉亚篇》、《泰阿泰德篇》、《美诺篇》、《欧绪德谟篇》、《克堤拉斯篇》、《智 士篇》、《政治家篇》、《会饮篇》、《斐多篇》、《菲力帕斯篇》 3.巅峰期:《理想国》(《克里底亚篇》、《蒂迈欧篇》、《法律篇》) 最后在括号里的三篇对话录则是未被施莱马赫翻译的部分,虽然其他未列出的十篇对话录(包括《伊安篇》等)也有被翻译,但都被施莱马赫视为是伪作。最后,施莱马赫主张《申辩篇》或者包括了《克力同篇》是苏格拉底的真实对话、而由柏拉图记载的。 英国的Lewis Campbell是第一个率先使用文体学(stylometry)证明以时期来分类柏拉图著作是可行的学者[1]。 不过,许多以年代分类的排序依然具有高度争议性。现代学者通常同意的排序是如同以下的: §早期对话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