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实验并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盒子、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摩擦,引入摩擦力概念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有趣的视频,请看视频!(观看贝尔翻越冰山的视频。提醒学生注意他用什么办法爬上冰山。)

师:同学们,这是著名的荒野求生大师—贝尔的一段视频。同学们贝尔是利用了什么科学知识来爬上冰山呢?

生:预设一:贝尔利用袜子爬上了冰山。(接着问袜子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预设二:贝尔把袜子套在鞋子上,增加了鞋子与冰面的摩擦力,从而爬上了冰山。

师:刚刚有同学提到了摩擦力,那么运动与摩擦力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研究的内容运动与摩擦力。板书:运动与摩擦力。

二、感受摩擦,建构摩擦力的概念

师:首先我们来亲身感受一下摩擦力吧。跟着老师一起做。(把右手贴住桌面往前推动)用相同的力在光滑的桌面和砂纸桌面感受,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预设:生:预设一:手在砂纸上推很疼。预设二:不容易推动,感觉桌子在阻碍手向前运动。如果学生说不出“阻碍”,提示手在桌面上推动时,桌子是在推动还是在阻碍手的运动?)

师:对,这就是桌面阻碍我们的手向前或者向后运动的一种力,叫做摩擦力。(PPT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就会发生摩擦,这种阻碍运动的力,就叫做摩擦力。)齐读。

三、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条件

师:既然运动的物体在接触面会产生摩擦力。那么摩擦力它到底有多大?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先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组比赛。(PPT出示小个子和大个子的图片。)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大个子和小个子站的地面有什么不同?

生:预设:小个子站的地面光滑,大个子站的地面粗糙。(如果学生

回答不出,提示学生,大个子所在地面粗糙,小个子所在地面光滑。)师:那么他们两个人谁的力气更大一些呢?

生:大个子。(预设:有部分学生会认为小个子,但大多数会说大个子。)

师: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他们两个谁的力气更大,我们比一比就知道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比赛视频。(播放大个小个比赛视频,物体重量一样,地面光滑程度不一样。)

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条件。

师:咦?怎么结果恰恰相反呢?怎么是小个子赢了呢?同学们这场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有哪些不公平的条件?

生:预设一:大个子所在地面粗糙,小个子所在地面光滑。

师:那么小个子为什么会赢得比赛呢?

生:预设一:因为小个子所在的地面比大个子光滑,运动时摩擦力比较小,所以赢得了比赛。

师:也就是说可能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你们是不是和他的想法一样呢?这是我们的一个猜想。

板书(PPT显示):可能: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师:的确,这场比赛不公平。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再来比一场怎么样?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播放,重量大小与摩擦力关系视频。)

师:小个子还真是幸运,又赢得了比赛。同学们,这场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

师:不公平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预设一:个子小拖动的物体比较轻,大个子拖动的物体比较重。师:你们看出来了吗?这可能与摩擦力又什么关系呢?

生:物体比较轻,摩擦力比较小;物体比较重,摩擦力比较大。师:你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呢?这是我们又一个猜想。

PPT显示:可能: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比较大;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比较小。

五、设计两组对比实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师:那么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证实我们的猜想呢?

生:行动。(做实验)

师:对,就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实。如果我们要证实第一个猜想需要做,需要做接触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如果我们要证实第二个猜想,需要要做运动物体的轻重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今天的实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测力计,一辆可以载物的小车,4个钩码,还有已经贴在同学们桌子上的砂纸。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用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同学们还记得使用要点吗?

生:预设一等待指针读数稳定的时候来再进行读数。(测力计归零,待读书稳定)

师:对,我们用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时候必须等待度数稳定的时候才

能度数,然后填写实验记录单。

(解读接触面光滑程度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研究计划)

师:那么在做实验前,我们需要制定研究计划。我们联系刚才看过的大个子与小个子的视频,想一想。要做第一个实验,接触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齐读:接触面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我们的猜想(齐读: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呢?

(如学生回答不出来,回想大小个子第一场比赛,大个子所在地面怎么样,小个子所在地面怎么样。)

生:预设一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师:怎样改变这个条件呢?(引导学生说出光滑面和粗糙面。)

生:预设一:利用光滑面和粗糙面对比。(PPT出示光滑面和粗糙面。)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预设一物体的重量。(这里我们统一小车载物为两个钩码。)师:(就是我们第一个实验的实验记录单,同学们要做三次然后取平均值,确保数据的准确。)

师:要做第二个实验,运动物体重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齐读:物体重量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我们的猜想(齐读:物体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呢?

(如学生回答不出来,回想大小个子第一场比赛,大个子拖动的物体怎么样,小个子拖动的物体怎么样。)

生:预设一物体的重量。(指着研究计划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物体的重量,也就是小车所载钩码的个数。这里我们统一为第一次两个钩码,第二次四个钩码。)

师:做这个实验不变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生: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这里统一指定用粗糙面来做实验。)师:(就是我们第二个实验的实验记录单,同学们要做三次然后取平均值,确保数据的准确。)

师:实验前,老师还有几点提示(PPT出示温馨提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各小组可以自由选择两组实验中一组或者两组实验来做。)

师:同学们,能做到吗?(能)那么现在同学们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四、动手实验,填写记录单,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中,老师进行走看,知道学生进行实验,并督促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师:实验完毕,现在有请各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

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

接触面光滑:X X X

接触面粗糙:X X X

运动物体重:X X X

运动物体轻:X X X

指导学生,根据测得数据,分析数值大小关系,得出结论:

(分析:同样的重量,在光滑的桌面摩擦力是多少,在粗糙的砂纸上

摩擦力师多少。一个钩码摩擦力师多少,两个钩码摩擦力是多少。)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物体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比较大;物体轻,运动时摩擦力比较小。师:这个结论是否与我们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好,同学们表现的很好,实验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五、小结、拓展。

师:那么同学们,现在我们还能说这两个是猜想吗?(不能。)这就是今天我们的伟大发现,我们的实验很成功。这个时候应该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

师:其实今天我们两个发现已经广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回想一下大个子和小个子的比赛,小个子为什么总能赢得比赛呢?生:因为小个子在比赛中摩擦力始终比大个子的小,所以小个子总能赢得比赛。

师: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是摩擦力越小越好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组比赛,有三人进行穿越冰面挑战赛,我们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办法。(PPT播放视频一直到挑战赛开始,暂停。)

师: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用了今天我们学习的那一条知识呢?

生:运动物体质量越大,摩擦力越大。

师:第二位选手呢?

生: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师:第三位呢?

生: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师:究竟谁会赢得比赛呢?支持第一位的举手。支持第二位选手的举手。支持第三位的举手。我们接着看吧。(继续播放视频)

师:是不是很神奇,二号选手的办法既简单又有效,看来科学知识要灵活运用才能事半功倍。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号选手,他获胜的原因是什么?(增大摩擦力。)那么三号同样是运用这个原理,为什么不能赢得比赛?

生:预设:因为三号选手鞋子与光滑的冰面摩擦力小。

师:一号选手呢?

生:预设:同样因为一号选手鞋子与光滑的冰面摩擦力小,所以走起路来踉踉跄跄。

(下面的例子如果课堂时间允许可以拓展,如果没又时间就直接接最后一点总结,结束。)

师: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运用到了摩擦力的这个原理,并且凝结着智慧的结晶,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图片。(PPT展示万里长城的图片,注:最重的石块又3000多斤。)

师:那么古代人们用什么办法来运送这些巨大的石块来修筑长城的呢?

生:预设一:可以利用冬天泼水成冰,减小摩擦力来运送石块。(你的思维比古人还优秀。)

预设二:可以在巨石下面垫上圆形的木头,减少摩擦力,运送石块。

(PPT出示圆木运石图片。)

师:来看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课题:运动与摩擦力。你们对于摩擦力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预设一:

预设二:

师:就像这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一样,摩擦力的大小只与运动物体重量、物体间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吗?这些问题需要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研究,好不好?(好),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下课。

六、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粗糙大

光滑小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够从静止开始运动,也就是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第二,研究用滚木作为垫在小车下方移动的工具时,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第三,给物体装上轮子后,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这三个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一方面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安轮子的方式来减少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比较多。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怎样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思考,这就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因此在设计本课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理解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思维:1.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探究实践: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态度责任: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2.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3.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 一、教材解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 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单元学生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过程与方法: ●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 ●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 ●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 ●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3-5《运动与摩擦力》(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 (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 5.运动与摩擦教学 设计及反思 单元《运动与力》课题5.运动与摩擦课时1 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4年级知道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 位置。②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③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大 致速度。④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性。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 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通过研讨、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学习过程,知道摩擦力的 相关科学原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 摩擦,产生摩擦力;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 克服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 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科学思维用观察、比较、 分析、归纳、演绎的方法,能探究摩擦力的内在原理和应用空间。探

究实践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态度责任通过探究性学习,知道用不同方法科学标准的科学实证才能得出有效的科学结论,领悟生活中摩擦力原理无处不在的,科学技术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皮球、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学生:实验用纸盒、粗线一根、托盘、铁垫圈若干、圆铅笔、四个小车轮、两根车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运动与摩擦。 一、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皮球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作业设计)-4.5《运动与摩擦力》教科版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对力的研究贯穿始终。要研究运动就要引领学生研究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以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本课聚焦汽车轮胎,初步了解到摩擦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 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并能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对摩擦力进行正确地测量。能推测摩擦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设计相关实验,并正确操作实验。通过实验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行了前面四节内容的学习之后,对运动和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有所触及,但没有更深一步的理解。特别是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以及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真正领会。学生在长达两年多的科学学习之后,已经有了设计并操作实验的意识,但是控制变量的思想还是很难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探究实验来寻找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并操作实验,并从实验证据中总结出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证据。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有关摩擦力影响因素的证据。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量。硬纸盒受到一定大小的力才能运动起来,当垫圈很少时,这个力不够大,硬纸盒不运动。实验结论:当垫圈很少时, 硬纸盒在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当垫圈数量达到定个数时,硬纸盒开始运动。 2.认识摩擦力。上面这个实验中,当垫圈很少时,硬纸盒不运动,这是因为硬纸盒受到了阻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自行车能刹车;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来;木匠用砂纸将木板打磨平滑;人们洗手时双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尘洗掉。洗衣机转动使衣服和水产生摩擦;吃东西时牙齿和食物发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黑板擦擦黑板;拉小提琴、二胡……都会产生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就很有可能产生摩擦力。 模拟在滚动物体的表面搬运重物。 1.用铅笔作“滚木”放在硬纸盒下搬运重物。 实验材料:木板、硬纸盒、橡皮、胶棒、垫圈、滑轮、托盘、铅笔若干等。实验步骤:(1)小组分工:确定四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控制硬纸盒,一人往托盘里放置垫圈,一人为口令员,一人为记录员。(2)标明硬纸盒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3)继续使用上一个实验的装置,这次用铅笔作“滚木”放在硬纸盒下。(4)从一个垫圈开始,往托盘里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个数,当硬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5)重复做3次实验。 实验记录: 次数垫圈个数(个) 第一次8 第二次7 学生实 验,记录, 并自由交 流想法。 通过三种方 式下物体的 运动,将摩 擦力的大小 用垫圈数量 的多少进行 量化,是学 生进一步认 识摩擦力的 大小与物体 的运动方式 有关。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6 滑动和滚动|教科版(4)

《滑动与滚动》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 【教材分析】 《滑动和滚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6课,是在《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一堂科学探究课。本课由两个探究活动组成,第一,认识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知道小车“行驶”“刹车”两种运动情况下形成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测量并比较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明白用滚动代替滑动是减少摩擦力常用的方法之一,制止轮子滚动是轮驱动车辆刹车的通用方法。第二,认识和制作滚珠轴承。知道滚珠轴承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机械装置,通过动手做一个“滚珠轴承”的制作体验活动,为下一课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但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跟摩擦力的关系还不太清楚,因此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小车运动入手,通过观察、体验,认识滑动和滚动这两种运动方式,继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运动方式有关?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发展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观察、实验,能说出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 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通过观察、思考,能说出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的作用。 3、通过制作,初步了解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出小车轮子滚动与滑动摩擦力的对比实验,并通过实验,证 实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2、能用简单物品模拟制作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及真实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的态度。 2、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与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运动与摩擦力的概念,能够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描述和解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运动与摩擦力的概念和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实物准备:书、铅笔、纸、不同材质的物体等。 2. 实验器材准备:平滑的桌面、线性运动的小车、油纸、油。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摩擦力?有哪些例子?”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介绍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力是由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造成的,并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物体尚未开始滑动时的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已经开始滑动时的摩擦力。学生可以用书和桌子之间的摩擦力作为例子来加深理解。 3. 实验演示(30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1)实验一:观察物体不同材质的摩擦力。 通过将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玻璃、木头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在静止和滑动时的摩擦力。引导学生思考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2)实验二:观察涂油对摩擦力的影响。 将一张油纸放在桌子上,并放置一个小车,学生观察并记录小车在静止和滑动时的摩擦力。然后,将油纸上的油移除,再次进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思考涂油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4. 实验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与之前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 5. 拓展应用(15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些拓展任务,例如:找出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观察和解释不同地面上物体滑动的轻重程度,并能提出改进的建议等。 6. 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并帮助学生理清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五、巩固与拓展

公开课《运动与摩擦力》听课评课稿 2020

公开课《运动与摩擦力》听课评课稿2020 今天有幸聆听了刘璇老师的《运动与摩擦力》,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是由新来的刘老师代表综合教研组展示的汇报课,她本人也是刚从事科学教学,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但是整节课她的教态很自然,语速也很适当,教学语言规范,简练。

这些都展示了一个教师的自身个人素养。为了打造科学课堂中的“习”课堂,我们综合教研组,也对这节课进行了讨论,集体备课,听课,提建议等等过程。最后这节课生成之后,作为团队的队长,我从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评价。 整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能够根据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环节安排的也很合理。导入很新颖,由书拎水桶的这个小实验导入,符合学科特色,并且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新课部分,教师紧扣教学重点,从感受摩擦力到讲解摩擦力如何测量,再到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对比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

和哪些因素有关,实验要求明确,实验时,教师能够巡视指导,并引导学生们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论。本课虽然是利用多媒体和实验进行教学,但是教学内容也是紧紧围绕教材,教师并强调让学生们在书上画重点,没有脱离教材。 在课堂练习部分,习题设计的很全面,填空题考察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判断题和选择题在降低难度的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与摩擦力的相关知识,使知识得到了拓展,并且运用手势来答题,方法很好,形式也很新颖,学生的参与度也高。

拓展部分和本课开始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相呼应,并且通过探讨生活中的有利摩擦和有害摩擦到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摩擦力,让知识迁移到生活中,让学生们感受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当然一节课有优点,也一定会有不足之处,本课的内容量其实很大,这就导致了本课虽然完成的很流畅,但是衔接的不是很好,实验也比较仓促,板书也没有应用到教学当中。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评课运动与摩擦力_教科版

五年级上科学教学评课运动与摩擦力_教科版听了刘老师的《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感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刘老师讲的《运动与摩擦力》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阻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够看出教者对教材明白得得比较深入和透彻。课堂上刘玲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受爱护的探究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比如,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打算,研究重量对摩擦力的阻碍,在学生把握了重量对摩擦力阻碍的研究方法、具备开展研究的能力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开展对其他几个阻碍因素的研究。教学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且首尾呼应。从最初导入环节两双运动鞋纹路的粗超程度学生发觉生活中的摩擦力,到最后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阻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把摩擦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去,充分表达了科学的意义,即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刘老师注重学生对摩擦力的亲躯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压桌面向前推和把手抬起向前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了摩擦力的特点,并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刘老师的这些作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较多,教学中,教师专门注意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减少实验材料过多给学生带来的干扰,教学成效专门好。 在这节课中我也发觉了一些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判语言应当再丰富一些,以便使评判真正起到鼓舞学生的作用。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而教师在每个知识点停留的时刻不是专门长,容易导致学生经历模糊的情形,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专门的简单、精练。 在课开始的激趣部分,显现了小插曲,肥皂水干了,阻碍了激趣部分的教学。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基本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验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近似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二)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时收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实验准备:弹簧测力计(5N),两面粗糙不一的木板,毛巾钩码,塑料盒; (二)教师准备:微视频(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方向近似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游戏导入: 看谁的力气大(一根圆棒,一人一头,手抓住向相反的方向转,看谁的力气大。)游戏结束。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 运动与摩擦力》 说课稿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课时。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亲自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的课程理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2.过程与方法: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难点是实验的操作(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为了使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分,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探究同一个问题的小组分为一个大组,两个大组同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说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砂纸、记录表、实物展示台等。 六、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体现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说这5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课堂伊始,通过老师举出的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比如: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慢慢的停了下来。让学生感受到足球滚动时与地面发生了摩擦。出示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学生从轮胎受到的磨损知道了汽车运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了摩擦。 再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比较手掌按在桌面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时的用力大小,方法简单,感觉明显。教科书上提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感觉到摩擦力?”要学生自己找一找方法,用多种方法感觉摩擦力的存在。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摩擦现象,亲身感受到摩擦力后,再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觉得生疏,从而使学生构建起“摩擦力”这一科学概念。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前面已经学习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然后课件出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在实物展示台上演示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教师问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小学科学摩擦力教案

小学科学摩擦力教案 【篇一:五年级科学上册摩擦力 1教案首师大版】(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力与生活 11. 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其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其运动的力,我们把这种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被拉物体的轻重等因素有关。过程与方法: 1.亲身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 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设计及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具有对滑动摩擦力进行探究的兴趣。 2.初步具有相互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具有从多个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与粗糙的程度.被拉物体的轻重有关。 教学难点:通过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研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篇二: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五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将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这是一节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以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通过学生猜想、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概念,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感受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教材首先给出了摩擦力的概念,然后说明“摩擦力是可以感觉到的”,让学生

力说课稿(精选5篇)

力说课稿(精选5篇) 力说课稿1 一、课标要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指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间的关系;

(2)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运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2)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3)通过对生活中各种摩擦的观察与思考,学习结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分组讨论:生活中关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新课

(1)静摩擦力 思考与提问:你对静摩擦力的认识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静摩擦力的规律有哪些? 以下根据学生道出的关于静摩擦力的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对错误观念进行纠正,重点放在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引入最大静摩擦力。 堂上小练:请分析以下三种情况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并准确把该静摩擦力在图上标出 (a)(b)(c) 木块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块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为0,保持静止F=1N ,保持静止 F=3N ,保持静止 引导学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分析静摩擦力的大小,结合图讨论木块所受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归纳出静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 实验与探究一:研究静摩擦力的规律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木板 带着问题完成实验,并把有关数据填入课本P42表3-2-1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