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doc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doc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doc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dicinal liquor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 1

4制备原料及器具. 1

4.1 中药材. 1

4.2 基酒. 4

4.3 添加剂. 5

4.4 容器. 6

5 制备方法. 6

5.1浸泡方法. 6

5.2 酒精度的调整. 8

5.3精制. 9

5.4调味. 9

6 使用方法. 9

6.1 口服药酒的使用. 9

6.2 外用药酒的使用. 10

7 .存放与保管. 10

7.1场所要求. 10

7.2应注意的问题. 10

8 使用药酒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0

8.1禁忌症. 10

8.2 注意事项. 11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贺新怀,席孝贤、蔡国良。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药酒制作及使用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药酒制作者和使用者提供技术操作和使用规范,使药酒制作及使用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

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

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药酒是把中药和酒按一定比例融合而制成,通过饮服或外涂达到调整亚健康、防病治病、保健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知识,针对健康人群或亚健康状态人群,通过药酒的使用,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的。药酒具有如下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2药效发挥便捷;3量小便于服用;4药物有效成分浓度高;5口味较为平和,人们乐于接受;⑥保存时间较长;⑦有些可与膳食共用;⑧有不宜使用的人群。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药酒的概念及制作和使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药酒制作者和使用者在制作药酒或饮用、外用药酒时参考。

本《规范》审定组成员:沈同、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

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药酒的术语和定义,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制备原料及器具、制备方法、使用方法、存放与保管、使用药酒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药酒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的管理和监督,指导中医师正确开具药酒处方,指导和规范药酒的制备,指导个人正确使用药酒。药酒制备者也可参照本《规范》。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药酒Medicinal liquor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知识,把中药和酒按一定比例融合而制成,通过饮服或外涂达到调治亚健康、预防疾病、保健延年的一种养生方法。

3 制备和使用的指导原则

3.1.遵循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中药药理,选择安全可靠的药酒配方。

3..2如果应用民间流传的一些单方、验方配制药酒,应事前先弄清药材的名称和适用范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对药性、剂量不清楚,或缺乏药酒制备常识,则需要咨询中医师、中药师等相关人员,切忌盲目制备及使用药酒。

3.3 制备药酒时,应选用优质药材和优质基酒,按要求制备。

3.4 选用药酒时,应根据使用者体质,选择适宜饮用或外用的药酒。对不宜使用药酒者,可采用其它养生保健方法。

3.5 外用药酒禁止饮服。

3.6 药酒的制备人员,一般应具有中医药类专业中专及其以上学历,或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家庭自制药酒,应该请相关专业人员作指导。

3.7 销售药酒的药店或药房,应有中药师指导。销售人员应该具备本专业的相关知识。

4制备原料及器具

4.1中药材

4.1.1选用原则

4.1.1.1 制备药酒的中药材要选取道地纯品,优质、干净、无霉变。自行采集的鲜草药、生药,往往也需按要求进行加工炮制。有毒性的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并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4.1.1.2对于来自民间验方中的中药,首先要弄清其品名、规格等,防止用药失误。

4.1.1.3制备药酒前,应将中药材清洗干净,晾干后切成薄片、碎段或捣碎成粗颗粒状。种子类药材也应粉碎。

4.1.2粉碎原则

4.1.2.1药材在粉碎前应当尽量干燥。

4.1.2.2药材不宜粉碎得太小,以免药酒中的药材不易滤除;花、叶类药材不用粉碎,叶子过大可切成碎片,花类药材可直接使用。

4.1.2.3药用部分应尽量全部粉碎使用。

4.1.3粉碎方法

4.1.3.1普通药材用家用粉碎机粉碎即可(家用豆浆机也可代替粉碎机使用)。

4.1.3.2对于含糖量高、黏性大的药材(如地黄、龙眼肉、天冬、麦冬等),可放入冰箱内冷冻后粉碎。

4.1.3.3对易成粉末的药材(如山药、泽泻等),因重砸容易产生粉末而不易被过滤,因此宜轻轻击打。

4.1.3.4含油量大的药材如柏子仁、核桃仁、杏仁、黑芝麻等,碾压或杆碎即可。

4.1.3.5动物性药材如牛鞭、黄狗肾、蛇肉等可用蒸锅蒸软后用刀切碎。

4.1.3.6硬度较大的药材如钟乳石、紫石英、磁石等,粉碎至绿豆大小即可。

4.1.4常用中药材

4.1.4.1补气药

常用的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大枣和甘草等。这类中药具有补气功能,主要包括补元气、肺气、脾气、心气,滋补和调理因气虚引起的诸证。

4.1.4.2 补肾阳药

常用的有鹿茸、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肉苁蓉、杜仲、续断、补骨脂、菟丝子、阳起石、沙苑子、蛤蚧等。这类中药有补肾壮阳作用,用于滋补和调理各种阳虚证(如肾阳虚、脾肾阳虚等)。

4.1.4.3 补血药

常用的有阿胶、当归、熟地黄、龙眼肉、何首乌、楮实子等。这类中药具有补血填精功效,用于滋补和调理各种血虚证。

4.1.4.4 补阴药

常用的有沙参、天冬、麦冬、枸杞子、玉竹、石斛、黄精、女贞子、墨旱莲、桑葚等。这类中药具有滋阴、润燥、清热等功效,可滋补和调理肝、肾、肺、脾、胃等的阴虚证。

4 1.4.

5 收涩药

常用的有五味子、肉豆蔻、覆盆子、山茱萸、金樱子、芡实、莲子等。主要作用是收敛固涩,能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遗止带等。

4.1.4.6 解表祛风寒药

常用的有桂枝、防风、生姜、白芷、细辛、羌活等。这类中药辛温,能发散肌表风寒,用于风寒证。

4.1.4.7 发散风热药

常用的有薄荷、葛根、蒡子、蔓荆子、菊花等。具有疏散风热作用,用于风热证。

4.1.4.8 清热药

这类中药具有泻火、凉血、解毒和清虚热作用。清热药分为以下五类:

4.1.4.8.1清热泻火药

常用的有知母、栀子、决明子、竹叶等。主要用于去实热。

4.1.4.8.2 清热燥湿药

常用的有苦参、黄芩、黄柏、白鲜皮等。主要用于去湿热。

4.1.4.8.3 清热解毒药

常用的有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野菊花、马齿苋、绿豆等。主要用于去肿毒、丹毒。

4.1.4.8.4 清热凉血药

常用的有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紫草等。主要用于调理营分、血分等实热证。

4 1.4.8.5清虚热药

常用的有青蒿、地骨皮、白薇、银柴胡、胡黄连等。主要用于调理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诸证。

4.1.4.9 祛风湿药

是预防和调理风湿痹证的主要药,有以下三类:

4.1.4.9.1用于祛风湿寒

常用的有威灵仙、川乌、草乌、独活、木瓜、松节、松叶、蕲蛇、金银白花蛇、乌梢蛇等。

4.1.4..9.2用于祛风湿热

常用的有防已、秦艽、雷公藤、豨莶草、穿山龙等。

4.1.4..9.3用于祛风湿、强筋骨

常用的有狗脊、桑寄生、五加皮等。

4.1.4.10 活血化瘀药

常用的有丹参、红花、川芎、桃仁、牛膝、益母草、骨碎补、鸡血藤、月季花等。主要用于调理血瘀诸证。

4.1.4.11 止血药

常用的有地榆、三七、白茅根、白芨、侧柏叶、艾叶、炮姜等。用于调理多种出血证。

4.1.4.12 温里药

常用的有肉桂、制附子、干姜、丁香、吴茱萸、花椒、高良姜等。此类中药有温里祛寒、温经止痛作用。

4.1.4.13 理气药

常用的有陈皮、木香、枳实、沉香、青皮、檀香、玫瑰花、薤白等。此类中药有行气、降气、解郁、散结作用。

4.1.4..14 利水化湿药

4.1.4..14.1化湿药

常用的有苍术、砂仁、豆蔻等。此类中药有促进脾胃运化、消除湿浊、醒脾化湿作用。

4.1.4.14.2 利水渗湿药

常用的有茯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地肤子和萆薢等。此类中药有利尿通淋、利水消肿、利湿退黄作用。

4.1.4.15 其他

常用的有朱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肉、灵芝等,用于安神;天麻、全蝎、蜈蚣等,用于息风止疼;山楂用于健胃消食;石菖蒲用于开窍。

4.2基酒

4.2.1要求

4.2.1.1一般应选用较高浓度(50°~60°左右)的白酒。对于不能饮用较高浓度白酒者,在饮用药酒时可加水稀释。有时也可选用低度米酒、黄酒或果酒作为基酒。

4.2.1.2内服药酒的基酒的要求是无特殊气味,也不能有各种果香、异香。同时基酒必须是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食用酒或食用酒精。

4.2.1.3根据用途选用基酒。如白酒最适于制备调理风寒湿痹类药酒,而对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类药酒就不宜使用。

4.2.1.4兼顾饮用者的体质、酒量和口味、爱好等。不适宜或不喜欢用白酒的人可选用低度米酒、黄酒或果酒。

4.2.2种类

药酒制备使用的基酒有:白酒、75%医用酒精、米酒、黄酒和果酒(常用葡萄酒)等。

4.2.2.1白酒

白酒除作为养生保健类药酒的基酒外,也很适用于制备腰膝酸痛类、关节痹痛类、中风及肢体麻木类药酒的配制。不善饮酒者也可选用低度米酒配制。

4.2.2.2医用酒精

不能用于制备口服用药酒,只能用于外用药酒作溶剂使用,称为药酊。

4.2.2.3黄酒

用于风湿寒痹痛、心腹冷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肿痛等,宜用作制备祛风散寒、风湿痹痛、妇科保健、外科跌打损伤等药酒的基酒。

4.2.2.4米酒

米酒能保健养生,用于气血不足、体倦乏力、老人尿频、产妇缺乳等证候,是养生抗衰药酒、补气养血药酒、滋阴填精药酒、补肾壮阳药酒等滋补类药酒的基酒。不善饮酒者也可选用低度米酒作基酒,高浓度米酒作也可作为抗风湿痹痛类药酒的基酒。

4.2.2.5果酒

果酒又称甜酒,葡萄酒居多。葡萄酒具有温肾壮腰、舒筋活络、增进食欲、补血、镇静安神等作用。用于体弱、疲劳、痛经及慢性胃炎等,也有抗衰老和美容效果,并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因此,葡萄酒适合作为滋补保健药酒和美容药酒的基酒。

4.2.2.6啤酒

啤酒可作为基酒配制多种有特色的保健啤酒。如刺五加啤酒、螺旋藻啤酒、柑橘啤酒、菠萝啤酒、葡萄啤酒、苦瓜啤酒等。

一般来说,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50°-60°的白酒作为基酒。对于不善于饮酒的人或者因体质差异,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黄酒、米酒或果酒等作为基酒,但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或浸出次数适当增加,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析出。

4.3添加剂

4.3.1甜味剂

加入适量甜味剂的作用是:①降低药酒的苦涩味;②改善药酒的燥热性;③提高药酒的药效。常用的甜味剂有:

4.3.1.1 冰糖

冰糖不仅能改善药酒的口味,还可以提高药酒的预防保健作用。在清热、补中益气类药酒中使用

4.3.1.2红糖

用于痛经、产后恶露不止、阴寒腹痛等。也可提高关节痹痛等病症的防治效果。

4.3.1.3 蜂蜜

蜂蜜用于身体虚弱、肺热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皮肤枯燥等,在药酒制备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4.3.2澄清剂

在药酒制备中常使用阿胶和蛋清除去苦涩味。原理是阿胶和蛋清均可与单宁反应而产生沉淀,从而得以滤除。同时蛋清还可将中药微小的粉粒除去。

4.3 2.1阿胶

利用阿胶与单宁发生反应后生成不溶于酒的沉淀,从而将其从药酒中分离,以除去苦涩味。

4.3.2.2蛋清将蛋清加入药酒中,也可与单宁反应形成沉淀,从而将单宁从药酒中分离出去,还能除去药酒中的中药微粉。

4.3.3抗氧化剂

在药酒制备时,在基酒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D-异抗坏血酸,可以保护药材中某些有效成分不被空气氧化,以稳定药酒中的有效成分。

4.4容器

4.4.1配制药酒的器具要洁净、完好。容器的大小要按制备药酒的量确定,并应在制备药酒前清洗消毒。

4.4.2制备药酒要用一些非金属的容器,如砂锅、瓦坛、瓷坛、玻璃等器皿,不宜用塑料、或铅、铝作容器。

5制备方法

药酒的制备包括中药材浸泡、酒精度的调整、药酒的精制、药酒的调味四个环节。

5.1浸泡方法

目前在制作药酒时,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时即可过滤去渣后饮用。动物、植物药材应分别用酒浸

泡。动物药材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其药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浸提出来,而植物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于水或酒精中。分开浸泡,便于掌握浸泡时间。服用时再将泡好的药酒混合均匀。

制备药酒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浸泡提取。

5.1.1冷浸泡法

这种方法是在常温下,于阴凉处浸泡提取,并经常搅拌或晃动酒器,以促进有效成分溶出。该法最为简单,尤其适合家庭药配制酒。操作方法是:先将炮制后的中药材薄片或粗碎颗粒洗净、置于密封的容器中(或先以绢袋盛药再置入容器中),按配方比例加入适量的白酒,浸泡一定时间(夏季一般5-7天,冬季一般7-10天甚至14天;坚硬、贵重药材需要时间更长,有的甚至需要1-2个月)。并在浸泡期间经常晃动酒器。待有效成分溶解到酒中以后,即可滤出药液;药渣可压榨,再将浸出液与榨出液合并,静置数日后再过滤即成。也可以将白酒分成2份,将药材浸渍2次,操作方法同前,合并2次浸出液和榨出液,静置数日后过滤,即得澄清的药酒。若所制的药酒需要加糖或蜂蜜调味时,可将白糖用等量的白酒温热溶解、过滤,然后将药液和糖液混匀,再次过滤后即可。

5.1.2热浸泡法

这种方法是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浸泡提取。该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制作药酒的方法。通常是将中药材与酒同煮一定时间,然后放冷贮存。方法是将药材放入酒坛中加基酒搅拌均匀后加盖,将酒坛置于水浴锅内,在40-60℃的水中加热浸泡数小时,取出在常温下继续浸泡2-3天即可。也可将中药材与酒先放在容器内(如小砂锅或搪瓷罐等),然后放在另一个更大的盛水锅中炖煮,火候要恰当,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乙醇挥发。一般可在药面出现泡沫时离火,趁热密封,静置半月后过滤去渣即成。

工业化生产药酒时,可将粉碎后的中药材粗粒用纱布包好,悬于白酒中,再放入密封的容器内,置水浴上用40-50℃浸渍3-7日。也可浸渍2次,合并浸液,放置数日后过滤即得。此外,还可采用回流法提取,即在容器的上方安装回流冷却

器,使浸泡的药材和酒的混合物保持微沸,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和不同的酒度,确定回流时间。待回流结束后即进行冷却,然后过滤即可。

5.1.3煎煮法

该法是将中药材粉碎成粗末,全部放入砂锅中,加水至出药面约10cm,浸泡约6h,然后加热煮沸1~2h,过滤后,将药渣再加水适量复煎1次,合并2次药液,静置8h后,再取上清液加热浓缩成稠膏状。待其冷却后再加入等量的酒,混匀,置于容器中,密封,约7日后取上清液。此法用酒量较少,服用时酒味不重,便于饮用,尤其对不善于饮酒的人尤为适宜。但含挥发油的芳香性中药材则不宜采用此法。

5.1.4酿制法

该法是先将中药材加水煎煮,过滤去渣后浓缩成药汁(有些药物也可直接压榨取汁),再将糯米煮成饭,然后将药汁、糯米饭和酒曲拌匀,置于干净的容器中,加盖密封,恒温静置10日左右,期间尽量减少与空气的接触,发酵后过滤除渣即成。

5.1.5渗漉法

制作时先将中药材粉碎成粗末,加入适量的白酒浸润2~4h,使药材粗粉充分膨胀,分次均匀地装入底部垫有脱脂棉的渗漉器中,每次装好后用木棒压紧。装完中药材后,上面盖上纱布,再压上一层洗净的小石子,以免加入白酒后使药物浮起。然后打开渗漉器下口的开关,再慢慢地从渗漉器上部加入白酒。当液体自下口流出时关闭开关。继续加入白酒至高出药面数厘米为止,然后加盖。放置24~48h后打开下口开关,使渗漉液缓缓流出。按规定量收集滤液,加入矫味剂搅匀,待其溶解后密封,静置数日后滤出药液,再添加白酒至规定量即可。此法是一种现代工艺,适用于工厂生产而不适合家庭制备。

5.1.6煮酒法

将中药材按所需用量配制后置于煮锅中,加入酒或酒、水各适量,然后煎煮,并趁温热服。这种方法一般即煮即饮,药性温热,可加快药力的宣散,达到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等作用。也可以将酒与食物一同煮熟后酒食同吃。

5.1.7淋酒法

将药材炒制或蒸熟后用酒淋洗(可淋洗一遍,亦可淋洗数遍),然后去渣取酒饮用。

5.1.8酒送服法

将药物按中药制剂方法制成丸剂或散剂后,取所需用量,用酒送服。亦可将新鲜药材捣汁或将干燥药材煎后再与酒兑服。

5.2酒精度的调整

在酒精度高的药酒中加入1:1~1:10的比例的凉开水或纯净水,使酒精度降低,以满足不宜或不习惯饮用高浓度药酒者的需求。

5.3精制

药酒的精制主要是除去药粉微粒和单宁,从而提高药酒的清亮度,改善药酒的口味。

5.3. 1 去除单宁

用阿胶或食用明胶可除去单宁苦涩味,用量约为药材的1‰。方法是用少量温水将阿胶溶解,加到药酒中使单宁沉淀,经过滤除去即可。

5.3.2 去除药粉微粒

在药酒中加入1‰的蛋清,搅拌均匀,在水浴锅中加热,利用受热凝固的蛋清将药酒中的药粉微粒包裹起来,浮于药酒表面,最后过滤除去(可用细白纱布袋或药液过滤器过滤)。

5.4调味

5.4.1 去除苦味

可加入甜味剂。一般是在精制以后加入蔗糖或冰糖,添加量为药酒的2%~3%,甚于更多一些。加蜂蜜比加蔗糖效果更好。

5.4.2 去除辛味

可加入酒用香精。但应注意选用的香精应与基酒的香型一致,如果选用浓香型白酒作基酒,可加入适量浓香型白酒香精或乙基麦芽醇以提高药酒的香度。用量为每1000ml药酒加0.5ml麦芽醇。

5.4.3去除杂味

加入甜味剂可降低药酒的酸味。再加入少量的食用甘油,不仅可以提高药酒的甜度,还可以使药酒具有柔和、浓厚之感。

6使用方法

6.1口服药酒的使用

6.1.1 按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

6.1.1.1适度饮用。药酒的一般饮用量为每次10~30ml,每天2~3次。用35°的白酒做基酒,每次可饮用20-30ml;用黄酒和果酒做基酒,每次饮用量可为40-80ml;用高浓度白酒做基酒,饮用量应适当降低,以每天不超过40~60ml为宜。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或者依自己的身体状况及药酒的性质而调整。不会饮酒者或酒量小的人,开始时可适当减少剂量,也可将药酒按1:1~1:10的比例兑上适量的凉开水、糖或蜂蜜混匀后服用。待适应后按一般规定剂量饮用。

6.1. 1.2 在服药时间上应注意:“饭前服”是指饭前1h内服用。“饭后服”是指在饭后30min内服用。“睡前服”,是指睡前30min内服用。饭前服是为了使药物在空

腹时能迅速、充分地被胃吸收;饭后服则可减轻药酒对肠胃的刺激作用;睡前服用不仅安神催眠,还可充分发挥药效。滋补性药酒也可在就餐时服用。

6.1.2 以温饮为佳。

6.1.3 不同作用的药酒不可交叉服用。

6.1.4 饮用补益类药酒时,忌与萝卜及葱、蒜等同服。

6.2外用药酒的使用

外搽药酒的同时,有时可用指或手掌根部在患处做一些推拿手法,其效果更好。方法是:先将药酒涂搽施术部位,然后在施术部位及其周围徐徐反复进行按揉、抚摩。在按揉、抚摩过程中或结束时,可配合捏压、弹拨、捊顺、旋转等辅助手法,以提高疗效。受术者可采用坐位或者卧位(以受术者的舒适度和便于按摩者操作为度)。按摩治疗时间每次约15~20min。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5次为1疗程。

7 .存放与保管

7 .1场所要求

7.1.1 应选择在温度变化不大的阴凉处,温度以10-20℃为宜。并避免阳光照射,置阴凉干燥处保管。

7.1.2药酒的存放处,不能同时存放汽油、煤油以及腥、臭、怪味较大、刺激性强或有毒物品,以保证饮酒安全,防止药酒串味。

7 .2应注意的问题

7.2.1药酒最好应密封存放。

7.2.2药酒存放时,应贴上标签,并写上处方名称、主要功效、配制时间、用量等,以利于正确服用或外用。

7.2.3 远离火源,注意防火。

7.2.4 用黄酒或米酒配制的药酒,保管时要避免冬天受冻变质。

8使用药酒的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8.1禁忌症

8.1.1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某种疾病期间,一般应停止服药酒。如果药酒作为其他药物的补充或辅助治疗方法,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饮用。

8.1.2 心血管疾病患者服药时宜戒酒。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不宜大量饮酒。

8.1.3高血压患者服用胍乙啶、肼苯哒嗪等降压药或速尿、利尿酸、优降宁时,不宜饮用药酒。

8.1.4患有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消化系统溃疡、浸润性或空洞性肺结核、癫痫、心脏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慢性结肠炎等疾病者不宜服用药酒。

8.1.5在患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期间(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应禁止服用药酒。

8.1.6对酒精过敏的人和患有某些皮肤病的人应禁服用药酒。

8.1.7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降糖药等药物期间,应禁服用药酒。

8.1.8精神疾病患者在服用镇静剂如:奋乃静、氯丙嗪、异丙嗪、地西沣、利眠宁等,过敏性患者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赛庚啶、氯苯那敏、安其敏、非那根等)期间,不宜服用药酒。

8.1.9有神经衰弱、失眠难寐的人,在服用苯巴比妥等镇静安眠药期间,禁止饮用药酒。

8.1.10服用抗凝血药、利福平、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或甲氨蝶呤、灰黄霉素、地高辛等药物期间,不能饮用药酒。

8.1.11 凡属中医辨证阴虚或血热者,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骨蒸劳嗽、盗汗失眠等症或各种血热妄行、易流鼻血等血分有热者,应慎饮药酒。

8.1.12 凡属中医辨证阴虚阳亢者,有梦遗滑精、阳事易举、小便黄浊、大便燥结等症者,或有里热实证者,应慎服药酒,特别是温补壮阳之类的药酒更应禁服。

8.1.13 患有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应慎用内服及外用药酒

8.1.14 儿童及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脏器功能尚未健全,不宜服用药酒。

8.1.15 妇女在妊娠期、哺乳期就不宜服用药酒。在行经期,即使月经正常也不宜服用有活血温阳功效的药酒。

8.1.16外用药酒不能内服。

8.2注意事项

8.2.1内服药酒的注意事项

8.2.1.1在服用药酒时,应注意药酒是否变质、污染等异常现象和有无异味。出现污染、变质者不能饮用。

8.2.1.2饮用药酒宜使用固定的容器,以便掌握饮用剂量。

8.2.1.3饮用药酒以秋冬季节为宜,夏日高温,不宜饮用药酒等温热火燥之品。需饮用时,则需减量。春季春阳初生,万物萌发,春气气攻则精神昏倦、宿病发动,可停饮或适当减少饮用量。

8.2.1.4不宜长年服用。若饮用时间过长,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造成蛋白质丢失。因此,在饮用药酒时常吃鱼、肉、蛋之类的食物,以补充蛋白质。

8.2.1.5老年人服用药酒,应特别注意饮用后有无不良反应,如易醉、胃肠不适、呕吐、眩晕、心跳加快、血压波动等现象。如有上述不良反应,则应停服,或在医生指导下饮用,或调整药酒配方。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ian-stone technique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砭具标准与砭术的应用范围 (2) 3.1 砭石的安全性标准.. 2 3.1.1 医疗级标准 (2) 3.1.2 保健级标准 (2) 3.2 砭石的物性标准.. 2 3.3 砭具的分类.. 3 3.4 对砭具的外观、组合及加热的要求.. 5 3.5 砭术的应用范围.. 6 4 准备工作 (6) 4.1施术前的准备.. 6 4.2 体位选择.. 6 4.2.1患者体位选择... 6 4.2.2医生体位选择... 6 4.3介质选择.. 7 4.3.1红花油 (7) 4.3.2 刮痧油 (7)

4.3.3 各种植物精油... 7 5 操作方法 (7) 5.1摩擦类方法:.. 7 5.1.1刮法 (7) 5.1.2 推法 (8) 5.1.3 抹法 (8) 5.1.4 摩法 (8) 5.1.5 擦法 (8) 5.2 摆动类方法.. 9 5.2.1 揉法 (9) 5.2.2 缠法 (9) 5.2.3 滚法 (9) 5.2.4 划法 (9) 5.2.5 拨法 (10) 5.3 挤压类方法.. 10 5.3.1 点法 (10) 5.3.2 按法 (10) 5.3.3 振法 (10) 5.3.4 拿法 (10) 5.4 叩击类方法:.. 11 5.4.1 拍法 (11) 5.4.2 叩法 (11) 5.4.3 剁法 (11) 5.5 熨敷类方法:.. 11 5.5.1 温法 (11) 5.5.2 清法 (12) 5.5.3 感法 (12) 5.5.4电热砭石温熨法... 12 6 砭术治疗时间与疗程... 13 7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3) 7.1集中注意力.. 13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2018年01月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作用和适应范围 3.1作用 3.2适应范围 4 注意事项 5操作方法 5.1基本操作顺序 5.2常见操作方法 6禁忌症 6.1禁灸部位 6.2禁忌病证 6.3禁忌体质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7.1不良反应

7.2处理措施 前言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艾灸是主要在人体相应部位施行相应灸法的一种治疗和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并借助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的保健。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艾灸具有如下特点:1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脏腑经络理论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②艾灸疗法多样,疗效显著。③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④辨病施法,辨证调治,有的放矢。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

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 moxa-cone 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 moxa-stick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 indirect moxibustion 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维波,谷世喆,耿引循,田宇瑛,谢衡辉,买文军,付小苏,李小军,侯中伟,衣华强,陆宙雄,黄涛。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砭术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砭术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砭术是指使用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进行按摩、温熨等操作的养生保健技术,其中的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称为砭具,适合制作砭具的特定石头称为砭石,砭石在古代的文献中同时具有砭具和砭术的含义,砭术用于医疗机构,以治疗为目的,则称为砭石疗法。砭石(具)曾是古代的一种针灸器具,砭术是一种古针灸术,在《黄帝内经》中被列为古代五大医术(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首,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制作砭具佳石的匮乏等原因,砭术自东汉以后逐渐失传。20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古泗水流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石头,称为泗滨浮石,原用于制磬,后发现制成砭具进行医疗保健具有良好的效果,砭术被重新挖掘出来,并诞生了新砭具和新砭石疗法。新砭具和砭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了制作砭具石材(砭石)的物理特性和医学安全性,按照生物物理和生物力学等原理,使用具有优良物理特性、安全、易加工和保存的石材,按照适合在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操作的原则,制作成一定形状或与其它材料组合形成的器械,针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施行器械按摩、刮痧和理疗,通过穴位刺激、理筋通脉和温养筋脉等原理,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保健作用。砭术具有五大特点:1)无损伤、无传染、安全的中医外治法;2)不刺入皮肤、痛苦小;3)作用范围广,可对经筋、皮部甚至多条经脉同时作用;4)作用方式多,有机械按摩、超声波和远红外等多种作用;5)简便易学,无需专业解剖知识,老百姓可在家中自行操作。主要适应症包括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中风

中医养生康复学

1,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技术和方法。 2. 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恢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 3.精,是指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发育的基本物质,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也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人体川流不息的动力,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 血,是滋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物质需求,化生精、气、神、乳汁、经血、精液、体液等生命物质的物质源泉。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运动、知觉等。 4.天人相应:(一)适应季节(二)把握时间(三)顺从地理(四)适应社会 5.食物的滋养调整作用:滋养作用:水谷精微滋养脏腑、经脉,乃至筋骨、肌肤、皮毛等,并与人体的真气结合,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抗御邪气。调整作用: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法则。利用饮食的性味对机体阴阳失调进行调整。阳虚者补阳,阴虚者当清补,偏热体质或热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寒的食物,偏寒体质或寒性疾病,可选用性质属热的食物。 6起居养生:起居养生的方法是:(一)起居有常(二)劳逸适度(三)合理睡眠 7.饮食康复原则:平衡阴阳调整体的原则,协调脏腑重脾肾的原则,辩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三因制宜的原则。 8解表类:生姜、大葱、大蒜、豆豉等,用于风寒感冒。外感初起,可用生姜红糖饮、葱姜醋粥、薄荷叶健脑益智类:常以核桃仁、芝麻、龙眼、猪脑、猪心、莲子、木耳、大枣、百合等健脑养心的食品为主,或与益智仁、枸杞子、茯神、柏子仁、何首乌等健脑药相配。9.减肥类:常以冬瓜、黄瓜、赤小豆、薏苡仁、萝卜、山楂、海带等利水消脂的食品为主,或与泽泻、荷叶、茯苓等利水药相配,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 10.针灸的种类:毫针,灸法,拔罐,三棱针,皮肤针,耳针,头针,火针,电针,水针 11.中药养生保健的应用原则 1).预防为先治未病2).补虚泻实重扶正:虚者补之,实者泻之.3).调整阴阳期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兼顾三因制宜1)春季:不宜过用补药、注意抑肝气。2)夏季:加用清心火之药、冬病夏治、除暑祛湿。3)秋季:易伤津。忌用耗气伤津、尽量不攻邪伤正。4)冬季:助阳、填精。因地制宜:我国西北天冷少雨,用药需温补;东南地区,温热,需清补;北方人体强,用药宜峻重,南方人体弱,用药宜轻巧。5).药补最重脾胃6).药补忌偏忌滥。 12.虚症包括气虚、阴虚,阳虚、血虚! 13.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易疲倦、怠惰无力、便秘(肠道蠕动无力)、大便溏次数多(脾虚运化不利)、易长色斑、慢性盆腔炎,可分为肺气虚、脾气虚。 14.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盗汗,小便短黄,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 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2011-03-11 23:51:28)转载标签:养生保健技术养生规范标准养生国家标准养生技术规范中医养生中医分类:中医养生规范国家标准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ssage for children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指导原则. 1 4 准备工作. 1 5 操作手法. 2 5.1强肺卫、增体质推拿. 2 5.2 健脾胃、增食欲推拿. 3 5.3 补肾益智推拿. 4 5.4 养心安神推拿. 4 5.5干浴健身推拿. 5 6 禁忌症. 7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 8 7.1意外情况. 8 7.2处理措施. 8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山西运城中医小儿推拿学校。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德仁,王建红、贺磊、金义成、王国才、栾长业、廖品东、刘震寰、周俊亮、崔伟亮、樊新荣、黄博明、于天源。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少儿推拿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少儿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少儿推拿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少儿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8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目次 1 范围. ... ... ... ... . ... ... ... ..... ... ... .. (79) 2 术语与定义. ... ... ... ... ... ... ... . ... ... ... .. 79 3 指导原则. ... ... ... ... ... ... ... ... ... ... .. (79) 4 准备工作.. ... ... ... ... ..... ... ... ... ... ... . (81) 4.1 药物选择. ... ... ... ... ... ... . ... ... ... ... (81) 4.2 赋型剂的选择. ... ... ... ... ... ..... ... ... ... (81) 4.3 剂型的选择. ... ... ... ... ... ... ... ... ... .. (81) 5 操作方法.. ... ... ... . ... ... ... ... ... ... ... . (83) 5.1 穴位选择.. ... ... ... ... ... ... ... ... ... ... .. 83 5.2 贴敷方法. ... ... ... ... ... ....... ... ... ... (83) 5.3 贴敷时间.. ... ... ... ... .... ... ... ... ... ... .. 84 6 注意事项. ... ... ... .... ... ... ... ... ... ... .. (84) 7 禁忌症. ... ... .. ... ... ... ... ... ... ... ... . (84) 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 ... ... . ... (84)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就是预防疾病,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而是在未病时就预防疾病。“未病预防,既病防变”。 ※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1、养神: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修养。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法“内养功”。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 5、食养:主要是对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等。食养为中医养生术的主要内容之一。 6、药养:主要是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中药饮片)。 7、术养:是以上养生方法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的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 总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因人而异,即所谓“审因施养,因人施养”。

根据以上中医养生方法着重讲两方面中医养生技术,适合大多数人群: 气养的一种方法:八段锦养生功 术养的一种方法:人体十大重要穴位的日常按摩 一、八段锦养生功 1、八段锦养生功法: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有800多年的有历史。古人把这套功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优美,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八段锦”。练习时无需器械,不受场地限制,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显著,适合男女老少,可使胖者变瘦、瘦者变强。 八段锦功分南北流派,各流派做法有差异。现代对过去的八段锦功在内容和名称上均有所改变,今天针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邓铁涛对八段锦改编后的要领进行学习。 2、邓铁涛八段锦口诀: (1)双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需单举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攒拳怒目增力气 (6)两手攀足固肾腰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 篇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 附件 zyyxh/t176-20xx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specificationofhealthpreservationandpreven tionof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i)— acupuncturepointapplication 、 目录 引言 (1) 1范围................................................. . (8) 2术语和定

义................................................. . (8) 3指导原则................................................. (8) 4准备工作................................................. (9) 4.1药物选择................................................. . (9) 4.2赋型剂的选择................................................. .. (10) 4.3剂型的选择................................................. . (12) 5操作方法................................................. .. (14) 5.1穴位选择.................................................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艾灸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oxibustion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作用和适应范围 (2) 作用 (2) 适应范围 (2) 4 注意事项 (2) 5 操作方法 (2) 基本操作顺序 (2) 常见操作方法 (3) 6 禁忌症 (5) 禁灸部位 (5)

禁忌病证 (5) 禁忌体质 (5)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6) 不良反应 (6) 处理措施 (6)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本《规范》依据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_穴位贴敷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保延,彭锦,訾明杰,房繄恭,吴夏秋, 黄丹卉,杨丽华。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又称天灸、自灸、冷灸,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该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针对健康状态或亚健康状态的具体情况和保健需求,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发挥调五脏、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保健作用。穴位贴敷具有如下特点:①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是中医针灸保健和药物调理的有机结合。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药效、穴效的双重作用。②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穴位贴敷经皮给药,可有效减少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的伤害。但也有相

中医养生康复学

中医养生康复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养生康复学 专业介绍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以及身体康复的一门实用学科。 招生基本情况 招生人数:2人 最低分数线:260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专业介绍 本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各种营养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污染及其预防;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学科目的是运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居民营养水平。保证食品质量良好,以促进健康。 招生基本情况 招生人数:30 最低录取分数: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专业介绍 本书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第六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材,供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及三年制大专等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使用。该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在严格遵循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密切结合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在内容上既突出重点,又详略得当,同时将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及时补充到教材中。为使该教材的适用性更加广泛,本教材吸纳了国内多个医学院校从事该领域研究的老师参加编写。 招生基本情况 本学院共招45人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招生基本情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数: 复试:吴坤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 复试备注复试: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笔试)2、综合(面试) 第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学科介绍 此学科包括两部分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品卫生质量,防止食品中可能出现的有害因素损害人体健康的科学。 招生基本情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艾灸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孙建华,王和生,糜中平,刘兰英,陆斌,夏晨,鲍超,彭拥军,耿昊,裴丽霞,周俊灵,李彦彩,吴晓亮,李浩,陈璐,甘可,郭慧。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艾灸方法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范,使日趋盛行的中医艾灸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中医养生健康馆管理规定

中医养生健康馆管理规定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中医养生健康馆“巾帼文明岗”管理制度 学习制度 1.单位每季度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政策法规学习,增强岗位成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 2.要求岗位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学习,科室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单位每季度组织一次专业技术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3.岗长积极参加文明岗组织的业务培训、研讨、交流活动。向岗位成员及时传达会议宗旨,培训内容。 4、鼓励岗位成员参加各类培训、学历考试、职称考试以及学习研讨会等进修活动。 5、鼓励岗位成员撰写调研文章或学习体会文章 6、广泛开展课题研究,用理论指导实践。 7、新老员工结对,加快新员工业务水平的提高 8、老员工对新员工每两周进行一次业务抽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9、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业务技术考核,成绩作为年度优秀评选的依据之一。 活动制度 1、每季度邀请中医专家开设养生讲堂讲座,为社区居民普及中医药养生知识。 2、定期在中医馆举办养生吧活动,包括中草药普及、中医义诊、太极拳教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定期组织各单位参观中医养生健康馆,弘扬中医文化,宣传中医养生理念。

3、每季度组织岗位成员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4、根据节气变化,自制各类养生茶包、驱蚊中药包等,定期组织人员于各站健康小屋分发。 5、鼓励岗位成员参加各级组织的党团员活动。 6、积极为单位献计献策,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7、鼓励岗位成员加入志愿者,参加各类献爱心公益活动。 考核制度 1、按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无故迟到、早退。 2、工作日无特殊情况全体岗位成员都应上班到岗。平时有事或外出工作应主动说明去向。 3、休息按规定实行双休日制。平时因工作需要加班可以进行调休。 4、员工请假应事先持《员工请假申请单》和有关证明履行批准手续,假期期满,应及时销假回岗。 (1)请假流程: 填写员工请假申请单——领导批准——备案。 员工请假包括调班2天(含)以下由科室长批准; 请假包括调班3-5天者,由分管领导批准 请假包括调班5-10天者,须直接由院长批准; 请假包括调班十天以上者,向院长申请,并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后批准。 (2)病、事假: 员工因病、事请假,填写《员工请假申请单》,由各级领导按审 批权限逐级审批后,交办公室备案(一般在每月5号之前报办公室)。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服务资源。中医药健康服务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多元投资,加快市场培育,充分释放中医药健康服务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并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及行业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中医为体,弘扬特色。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发展,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大幅提升。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基本适应全社会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服务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