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结

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结 ------致学弟学妹们 各位同学:
你们好!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已经落幕,这次我有幸代表潍坊医学院参加了这次比赛,这篇日志与我在6月5日大会上的发言内容基本一致,希望能给需要的同学们一些帮助,尤其是大三和大四的同学,你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次机会,把握未来!我主要从比赛过程这个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自的培训和选拔赛中表现得比较被动。我对这多次淘汰赛的最大感受是:越往后,我越有信心。也许大家会这样考虑:越往后同学们水平越高,竞争就越激烈,压力也越大。遇到这种问题时,我觉得大家不妨这样想:刚开始培训时有60多人,每淘汰一批,我的对手就少一批,虽然越往后同学们的水平也越高,但我们自己的水平也有了提高,在行动上时刻提醒自己及时弥补自己的短处。我在集训过程中一直用这种方法给自己减压,这使我很有优势:我的操作一直较好,再加上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我最终被选为正式参赛队员。上海的比赛,共57个竞赛范围,涵盖面较广,包括内、外、妇、儿、护理、麻醉、诊断等相关内容,基本囊括了医学常见的临床操作。比赛形式是站点式,限定每项操作的时间,时间到后停止本项操作,评审专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准备后再进行下一项操作,至于哪位选手操作则由裁判选择。比赛分四轮,一轮初赛,两轮复赛和一轮决赛。尽管我们准备得很充分,实际比赛还是与我们平时的训练有很多不同,也遇了到不少困难。虽然比赛在时间安排上比我们平时练习的规定时间要宽裕些,但操作器材让很多比赛选手犯难。上海采用了很多一次性用品,如镊子、弯盘、消毒碗、导尿包等,这与我们平时练习用到的金属器械相比,手感上差很多,尤其是镊子:塑料镊子很软,夹棉球时非常容易掉,这考验选手的沉着能力,在紧张的情况下手抖的选手在镊子上吃了很多亏。由于我们举办了很多次选拔赛,并多次找来医院各科专家和同学们来围观,甚至还有摄像机对着我们,所以我们的队员练就了很强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基本克服了手抖的问题。还有,我们在后期的培训中加入了部分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所以在碰到后没有太过不适。我想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在大学五年的生活里,我们会碰到很多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当学生干部也好,参加比赛也罢,甚至出去打工,这都可以增加我们的生活阅历,增强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练就一个好的心理素质,这对以后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建议低年级的同学在不影响

学习和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多参加一些活动,大学是人生中最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你们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家一定要在这宝贵的五年里好好把握自己,全面发展自己,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在上海,器材的差异主要考验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因为医学操作不是修理机器,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消毒、器械的使用都有严格的顺序,一旦违反原则,整个操作将告失败。上海比赛中准备的器材比我们平时训练中用的要少,所以操作过程中要十分小心,比如,一把钳子一旦碰到了污染区,就不能再进无菌区。我们的经验是:在无菌的大原则下,需要将一些操作的顺序加以调整。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平时对知识的掌握一定要注意深度,多问个为什么,知道了根源,才能灵活掌握,这样才能学会变通。你们将来大多数人会进入临床工作,临床实践与课本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需要灵活地运用课本知识,并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上海的比赛比较倾向于单人操作,我在比赛中作为主操做者的项目有男性导尿术、产妇的四步触诊与胎儿胎心监护、切开+缝合+拆线、体表肿物切除术、插胃管、妇科的后穹窿穿刺术,还有一个三人合作项目脊柱损伤的急救转运。这几个项目中,印象比较深的是男性导尿术。首先说明一下,比赛现场给准备的器材很多,但很多与操作无关,只是在迷惑选手,有的材料甚至不在外面,需要选手们自己找,每站都有题卡,要根据题卡进行相应操作和答题。刚一上场感觉有点蒙,站点是用大单盖着的,根本看不到里面是什么,只有比赛开始后才允许拿下大单。导尿所需的最重要的东西----导尿包----当时就藏在的病人的被子里(这个设计也许不是很合理),大赛给准备的一次性导尿包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那种,已经拆开了,里面的东西也被动过,故意给选手们制造难题。我们之前的训练几乎没有用一次性导尿包,所以操作比较慢。这个项目我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我在操作时很注重细节,每一步做的都很到位,无菌原则也把握得比较好,从裁判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个项目我的得分还是很高的。比赛中让我们都很郁闷的一个问题是手套。上海采用的是无粉手套,里面没有滑石粉,而我们平时训练用的是里面有滑石粉润滑的有粉手套。上海的天气比较潮湿,再加上比赛时难免有些紧张,手心出汗,没有滑石粉的润滑,合适号码的手套很难带上,我们在第一轮结束后迅速商讨对策,包括在口袋里装滑石粉,换用大一号的手套等。
比赛是残酷的,每一轮结束后,在演播厅内等待裁判长宣读晋级队伍时,我们四

个人总是将手紧握在一起,现场的领导和老师们甚至比我们还要紧张,紧张了三次后,我们和另外五支顺利晋级决赛,由抢答决出最后排名。与去年相比,抢答题比较难,包括病例分析、X片、心电图等,我们虽然回答得不多,但没有出错,最终以第三名和两个单项冠军的成绩夺得团体一等奖。
全国六大赛区实力最强的华东区共34支队伍参加,是参赛队伍最多的分区,四轮共比了17个项目,我们拿到两个冠军,这个成绩让我们兴奋不已,也为以后的训练鼓足了勇气。同时,我们整个山东省的成绩也给那些说我们山东人是高分低能的人泼了一瓢冷水。 5月14、1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多功能厅内,聚集了来自全国六大赛区114所高等医学院校中选拔出的32所优秀院校,它们大多都是“211工程”、“985工程”院校,派来的是七年、八年制的顶尖高手。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开始了最后的鏖战。回想当初选拔赛时,在视频里看到的多功能厅,主持人,裁判,倒计时大屏幕,熟悉的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股难以形容的感动涌上心头,这次,我们一定要赛出自己的风采。
北京的比赛与上海大不相同:首先,北京采取赛道制,几个项目摆在赛道上,规定一个总时间,选手在完成本项操作后才能进行下一项操作,一旦进入下一项操作就不能返回上一项操作,相比之下更加强调速度。其次,北京的比赛更具实战性,所出题目更加贴近临床,难度也加大了。很多题目并没有说让你做什么操作,只是给了一个病例,然后让你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操作。另外,北京的比赛观赏性和趣味性更浓。最后,北京的总决赛共规定了94个范围,在上海华东赛的基础上增加了耳鼻喉、眼科、皮肤性病等内容,这几乎涵盖了医学中的所有临床技能。
第一轮半决赛要求两位选手同时进入赛道,一名选手操作,另一名选手答题,剩下的一名选手在赛道外等候,两名选手都完成后才能进行下一项操作。我们在之前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第一轮的协调不是很好,但第二轮我们就总结了经验,及时调整了战略。第二天的复赛我们表现得相当精彩,找到了平时训练的节奏,连在场的裁判也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观摩厅转播了很多我们的操作。顺利进入最后的总决赛后,我们很多人都激动地哭了。在第二天下午的总决赛入场前,有很多不认识的其他院校的老师来给我们加油,说我们为省属院校争脸了。我们很感动,虽然我们没能走到最后,但我们知道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因为这是整个华东区所有参赛院校的最好成绩。
这场比赛,有很多内容值得回忆:第二轮半决赛中遇

到的第一站是拆线换药,病人前额和前胸有两处伤口需要处理,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其中前额伤口可以拆线,而前胸是感染伤口,需要清创并做引流处理,我们在这一站上花了不少时间,落后于其他队伍很大一截。我们没有慌,从第二站开始我们就加快了速度,最后追了上来。复赛第一轮我们遇到了一个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号”,出血速度十分惊人,嘴里和口里的鲜血似泉涌一般,需要立刻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这个项目要求选手十分熟练地使用三腔二囊管,裁判不但要看选手的操作是否规范,血止住后,还要计算出血量,以出血少者得分更高。在赛后与其他选手交流时发现,有的三腔二囊管是故意做的漏气的,这给操作增加了难度。复赛第二轮遇到了脓肿切开引流术,题目上描述的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背上有不适,并描述了具体症状,要求选手对病人进行相关处理,而模拟病人背上有两处肿物。我们首先要根据题目描述诊断出病人背上长的是脓肿,然后再通过触诊来辨别哪个是脓肿。有的同学可能知道,现在临床上做脓肿切开引流时要用到凡士林纱布,而赛场上并没有,我们经过考虑后决定用手套代替,北京比赛陷阱很多,之前的站点用的是无粉手套,而此站提供的是有粉手套,滑石粉接触组织会引起连粘,我们发现了这一点,在放入组织前冲干净了手套。决赛中遇到的小肠侧-侧吻合术,裁判在选手操作完后将肠内注入一定量的水,看看是否漏水。腹腔穿刺术给的是一名昏迷病人,旨在考察选手穿刺前给病人导尿,不然有可能误伤膀胱,这一项我没有注意,到现在我记忆犹深。总决赛的最后一轮的综合抢救十分有趣,我们没有进入那一轮,在观摩厅里观看了最后的角逐。情景是一名服毒自杀的病人,入院后在抢救过程中发生了心跳呼吸骤停,当选手在紧张地抢救病人时,该病人的一位家属情绪激动,多次干扰抢救过程,选手们需要在不耽误抢救的情况下给家属做工作,这给比赛增加了难度,同时更加贴近实战。 分析北京的总决赛,我们学到了更多:
第一,团队协作非常重要。这里再次强调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是要大家明白,我们的生活圈是个团体,整个社会又是很多小团体形成的大团体。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团队精神起到了关键作用。同学们不要简单认为我说的团队仅仅只我们四个人,更多的是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校领导和老师。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的比赛,我们的团队一直保持着团结协作的精神,每项操作结束后,其他人都会对操作者说做的相当棒,不给战友施加压力,老师们总是对我们伸大拇指。

从训练到比赛,团队精神始终贯穿其中。
第二,对基础知识掌握一定要扎实。医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科学,知识相对零碎,更新也相当快,国际化很强。北京的比赛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题目也相当细致,有很多英语题目,有的要求用英文作答。我们五年制学生跟七、八年制的比起来差的最多的是英语,所以大家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学好英语。我在大学里最后悔的事就是没有学好英语,我考研报的是上海交大,因为英语分数不够失去了复试机会,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因为英语而给自己留遗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化零为整”,各科要做到横向、纵向联系,这点在考研复习中十分重要。
第三,临床技能操作要熟练再熟练。大家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学习临床操作时一定不要眼高手低,有的操作也许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其实相当困难。操作不要只做到“会做”这个层面上就行了,还要认真推敲这项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适应症是什么,禁忌症是什么,如果合并其它症状时应该怎样做,如果没有这种器械应该怎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等等。
第四,越是遇到困难、越要沉着冷静,越要调整自己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在生活中大家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做大事要有个明确的目标,确定了这个目标后,在完成这个目标的前的其它问题都要给它让路,否则很难成功。半决赛第一轮时,所涉及的操作题目较简单,但理论题却又多又难,而操作题目占的分数较多,所以需要选手舍弃部分理论题而完成操作题。人生有时就是这样,要懂得舍弃。
最后,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今后无论你们有没有机会参加这个比赛,都不要轻视对临床技能的锻炼,这是当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基础,也是你今后发展的垫脚石。希望大家珍惜现在的美好光阴,努力学习。同时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我们的学校充满信心,我们不比那些211工程院校的的学生差哪去,我们的临床技能水平可以与他们抗衡,我们不是那种只会背书的书呆子,我们更厉害的是临床技能水平。学弟学妹们,我们的老师值得尊重,我们的母校值得爱护,有一天当你走出校门时,要为自己是一名潍医学子而自豪。学弟学妹们,我真诚地祝愿你们今后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