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性论极其内在矛盾
论述荀子人性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欲, 有好声色焉 , 顺是, 故 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 ( 《 性恶 》 ) 人顺着 自己的好利 、好色 、疾 恶的情 欲和耳 目之 自然欲 望 发展 ,就会使 “ 心之所 可失理 ” ,导致争 夺 、残贼 、淫乱 等犯分乱理 的事情。 古者圣 王 以人之性 恶 ,以为偏 险 而不正 ,悖 乱而不 治 , 是 以为 之起 礼义 、制法度 ,以矫饰人之情性 而正 之 ,以扰化 人 隋性而 导之也。( 《 性恶 》 ) 古代 的圣王认 为人有性恶 的一 面 ,会走 向偏面危险 ,做 出违背 常理 的事情 ,所 以要制 定礼义 、法度 ,矫 正人 之趋恶 的一面 , 使人走 向正礼之路 。从 修身 养性和社会教化 的角度 , 苟子提 出人之情 欲有 趋于恶 的一 面 , 是 为了突 出修身 养性 和 礼义教化 的重要 性。唐君毅先生认 为 “ 苟子言性恶 ,非意指 客观经验 之性 ,而是与其 礼义理 想相反 照 ” 。性恶不 能成 为 独立 的意义 ,它必须在强调礼治 的背景 下来 理解 。 人心趋恶并不 能证 明人性本恶 ,而恰恰说 明人性也有趋 善的一 面。因为人发 出的念头 和行 动时时刻刻都在 心的控制
苟子 曾批评孟 子的 “ 性善论 ”是没有分清 性与 “ 伪 ”的 区别 。他认 为 , 性是天所赋予人 的未经加工 的质朴材质 ,“ 不 事 而 自然 ,言其天性如此也 。 ”“ 心虑而能为之 动谓之伪 。虑 积 焉、能 习焉而后 成谓之 伪。 ”( 《 正名 》 ) “ 伪 ”是 人后 天努 力修为 的结果 ,它体 现了人的主体能动 『 生 和创造性 。 “ 性 ”是人 与生俱来 的材质 和能力 : 人 生而就 有心 可以 知道 , “ 心有征知” ; “ 缘 耳而知声” , 耳 朵经 过心的指挥可 以听 , “ 缘 目而知形 ” ,眼睛经过与外界接触 可以看等 ; “ 饥而欲饱 ,
《荀子》 “性”与“性恶”观念辨析

《荀子》“性”与“性恶”观念辨析性恶说是荀子人性学说的主流,但实际上此说最不完善,遭到各方面的质疑。
有的学者认为人性之恶不是人性的本质,而是顺应,沉溺于人的本性的结果。
有的学者主张荀子的性恶论只是表面的,人性中潜在地蕴含着性善。
有的学者则认为《性恶》篇非荀子所做。
谢晓东提出性危说,把性看成是一种倾向于恶的势能,其要义在于人性本质无善恶,但倾向于为恶。
以上学说凸显了荀子人性学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大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试图从善恶角度来理解荀子的人性论,这种思路可说是人性本体论,即认为人性在本质上是恶或善;第二种思路则试图跳出善恶的角度来看人性,力图摆脱人性本体论,而以伦理学观点来阐释荀子人性说,即认为性恶的根源不在人性本质,而在人的伦理行为。
笔者认为,这两种思路都没有跳出从善恶立场来看人性的思维模式。
第二种思路貌似超越了善恶立场,其逻辑前提实则仍局限于人性善恶与否的潜在追问。
性恶本体论类似于问石头吃荤还是吃素。
性恶伦理学论则类似于说石头既不吃荤也不吃素,但有吃荤的倾向性。
真正超越善恶立场的人性论则认为:对人性提所谓善恶问题本身就无意义,站在这种立场上看问题,则会清楚地认识荀子的“性”与“性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观念,荀子人性学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性”的内涵及外延荀子原文中关于“性”的描述,大致有以下几类:1.“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荀子·正名)2.“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3.“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性恶)4.“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5.“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读书心得——《荀子》的人性世界

读书心得——《荀子》的人性世界荀子是性恶论者,为历代学者所公认,并为此而受到后儒所诟病。
例如,王充曰:“孙卿有反孟子,作《性恶》之篇,以为‘人性恶,其善者,伪也’”(《论衡·本性》),即是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意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集中于其《性恶》篇;程颐曰:“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九),即是对荀子性恶论的批评。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荀子不是性恶论者,而是性朴论者,并为此而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
其实,荀子人性论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与丰富内涵,所谓性朴、性恶只是荀子人性论的不同方面,二者并不矛盾,不必因为“发现”荀子的性朴论而就一定要否定荀子的性恶论。
此外,《性恶》篇为荀子所作,就算如宣扬荀子是性朴论者所说的那样,非荀子所作,同样可以证明荀子是性恶论者。
一、人性的本质:人之生而就有的资质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性是相似乃至相同的,强调人性的一致性、相同性。
荀子受其启发,曰:“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荀子·性恶》)。
即是说所有人都有人性,所有人的人性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无论是圣人还是众人,其人性都是相同的,不存在不同的人性。
这同时也说明,在人性的维度,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人与人的差异,尧舜与桀纣、君子与小人、圣人与众人等的不同,与人性无关。
荀子所谓的人性是相同的。
那么,这相同的人性是什么?荀子对此有反复论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荀子·性恶》)。
这是说,人性就是人生来就有的东西,是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因素改造过的、自然的东西,因此,人性不是通过后天的、人为的努力而获得的,通过人为的、后天的努力所获得的东西不是人性。
“性伪之分”与“性伪之合”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矛盾

作者: 柳彩娟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出版物刊名: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2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荀子 性恶 化性起伪 正理平治
摘要:荀子言性恶,主张通过“化性起伪”来实现人性由恶向善的转化。
学界多认定苟子人性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
荀子在《性恶》篇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一观点后,提出了“性伪之分”学说,由此可见,荀子在此所言之性是“恶”的“性”,但《苟子》篇中也
有“性伪之合”的论述,此处的“性”并未被认定为“恶”的“性”,由此可见,若认定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不妥当的。
笔者认为荀子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性”一方面是符
合“天道”的“自然天性”,另一方面是落实到“人道”的“社会性”。
荀子人性论中的矛盾之处也因此彰显。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与论述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荀子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对人性的看法,并对其思想进行分析。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揭示了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本是相近的,但因为各自的修养与习惯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差距和不同的行为表现。
换句话说,人性的相似性决定了人类具有共同的起点和基本的特征,但在后天培养与习惯的影响下,人们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荀子进一步指出:“人之出性也,各有所专。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带有一种独特的性格与才能。
这种独特性使得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或方面有所专长。
因此,人性的多样性是由每个个体的特长与优势所决定的。
在荀子的论述中,他还提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
他说:“性善者,情理兼备。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情感与理性的互相调和来实现真正的善善行为。
换言之,情感的冲动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控制,才能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善行。
而当人性的善被埋没或被忽视时,人们的行为则容易偏向恶劣。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和修养来加以约束和改造。
他说:“由是观之,天下若一家,言若合符,行若监利,而百事可见也。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人性改造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规范和行为的监督,才能使得人性的恶劣得到抑制,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荀子对人性的论述是多方面的,既有相信人性的善良与多样性,又认为人性的恶劣需要加以改造。
荀子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人性进行深度思考与理解的视角。
通过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总结起来,荀子对人性的论述以及对于人性的解析,启发着人们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荀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

2016年第6期(总第149期)/十一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62016/GeneralNo 149/November《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孙燕青【摘要】遵循以生言性的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
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的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
“恶端”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的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趋势。
《荀子》由自然性的性伪分导出社会性的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的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论。
在《荀子》,化性起伪的“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关键词】性;恶端;伪;化;礼治中图分类号:B22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6-0118-05 之所以以“《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而非“荀子人性论的实质及逻辑理路”为题,是因为本文研究的不是荀子这个思想家的人性论,而是流传于今、名为《荀子》这部著作的人性论。
冯友兰在论述荀况与《荀子》的关系时提到:“先秦传下来的私人著作,题为某子某子者,都是经过汉朝人,特别是刘向、刘歆编辑过的。
题为某子,意思不过是说,这是以某人为首的某一个流派的人所作的文章。
它实际上是一个总集,不是一个人的别集。
所以其中有前后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和论点。
”①《荀子》中的部分篇章尤其是《大略》以下五篇可能出自荀学后人,以《荀子》为题,可能在表述上更加严谨。
同时,以《荀子》而不是以荀子为题,也在相当程度上避开了作者考证能力欠缺的局限。
从《荀子》而非荀子的视角出发,其人性论的逻辑理路如下:一、《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 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性质,是人性论问题的重要前提。
《荀子》的人性论遵循着以生言性的路径展开,其性不具备形上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人性,《荀子·正名》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论“性”的多重含义及侧重点

荀子论“性”的多重含义及侧重点作者:皇甫梦华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22期摘要:荀子言“人之性恶”并不是为了论证人的本性是恶,他所强调的重点是“化性起伪”,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后天人为来引人向善。
《荀子》一书中多次谈到“性”,然而其中的“性”有不同的含义,既有人的天生质具层面,即本能之性,也有顺气而言的才性和人生而具有的知性。
荀子对于三种“性”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如果不加以讨论,则会认为荀子的人性论是有矛盾的。
荀子的侧重点是知性,知性具有奠基地位,使圣人制礼作乐成为可能。
“知”是“心”的功能,“知”既指人的认知能力,也指人的智慧。
同时,“知”也需要一个实现过程,荀子正是通过人的知性能力处理人的情感欲望,从而“化性起伪”,实现礼义化的人生。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多重含义;知性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2-0153-04引言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作为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潮的影响下,其人性论思想也呈现出复杂性、丰富性的特点。
当前学术界的主流看法认为荀子的人性观是性恶论,并且历史上多数儒家及现代研究学者对荀子持否定意见,认为荀子是孔子和孟子的歧出。
牟宗三先生对荀子的人性思想即性恶论采取了贬低的态度,“荀子特顺孔子外王之礼宪而发展,客观精神彰著矣,而本原又不足,本原不足,则客观精神即提不住而无根,礼仪之统不能拉进来植根于性善,则流于‘义外’,而‘义外’非客观精神也”[1]。
劳思光先生认为,荀子只能将价值根源归于权威主义[2]。
欧阳祯人认为荀子把人性改造的成功与否寄托在“知性”之上是本末倒置的,与他的理论预设相矛盾[3]。
但是,荀子的人性论思想能否仅用“性恶论”简单概括?“性恶论”是否与荀子的其他思想相一致?“性恶论”的价值是否不高?这些问题应该值得学术界密切关注,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其与孟子的性善论对立。
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_荀子人性论主张什么

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_荀子人性论主张什么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世人尊称他为“荀卿”,曾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兰陵令。
那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荀子学识渊博,作为封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既承了前期儒家学说精髓,又广泛吸收了百家学说之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古代唯物主义。
从人文角度,他提出了性本恶的性恶论,重点强调了后天环境影响和人文教育作用,成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的相对观点。
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相互的人文理念,被历代开明的封建君主所采用。
从自然角度,他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他不信天命、不尚鬼神,但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从政治角度,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礼治法治并重的理论雏形,既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又关注人类的物质需求。
他提出的任用贤能、崇尚节俭对稳定和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是荀子思想具有学术批判精神,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术、学说争鸣、交融的一个缩影,具有积极的学术发展意义。
二是荀子不折不扣地传授和弘扬儒家经典绝学,使得中华礼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功不可没。
三是荀子思想不仅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他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实现了出世与入世结合,承担了社会责任。
荀子修身的主要内容“修”是修理、修养,“身”就是身体、精神和心灵,而所谓“修身”就是指,人们通过对生活中种种体验进行参悟,从而提高自己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修养,这样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
修身一直都是思想家注重的事情之一,荀子也不例外。
在《荀子修身》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一来就开始教人们正确地对待身边的好坏、善恶,告诉人们向往善是有利于取得成功的,然后,又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善与好,以及教人们变善、变好的方法,指出要提高自己在思想、人品等方面的修养,有利于自己变善和变好,从而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