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质量控制大师介绍

合集下载

十大质量理念

十大质量理念

十大质量理念十大质量理念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威廉戴明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质量控制应该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田口玄一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松下幸之助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

——约瑟夫朱兰-------------------------------------------------------------------------------质量是兴国之道【入选理由】翻开历史的日记,我们清楚地看到:上世纪末,虽然我国很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列第一位,但高品质的产品却要依赖进口;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们的产品要向别人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由于质量不过硬,在对外贸易中,我们的产品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靠什么?质量!质量!还是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其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质量是兴国之道!”这一口号的喊响仿佛叫醒了沉睡中的“雄狮”,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注定是要被载入史册的。

质量被提到了决定国家兴旺发达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质量兴市”、“名牌战略”……一系列质量战略的实施显示了中国以质量振兴经济的决心。

如果说2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初步完成了“数量”的积累,那么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正朝着“质量”的高度进发。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入选理由】过去的10年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品牌的基础”无疑是企业文化理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句话。

大浪淘沙,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案例正在不断验证着它的正确性。

重质量者得市场,轻质量者遭淘汰。

三位质量管理大师

三位质量管理大师
• 第八条: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 理。
• 第九条: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 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 第十条: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 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主要思想
• 第十一条: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 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 日本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在四年后(大约1955年)就超过了美国,到20世纪 70-80年代,不仅在产品质量上,而且在经济总量上,日本工业最终对美国 工业造成了最大的挑战。
人物生平
• 20世纪70 年代末,戴明开始同美国主要组织合作,但是直到1980年6月,“ 如果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文被国家广播电台( NBC )广播之 前,戴明的著作相对来讲还是默默无闻。戴明因此一举成名,在质量界享有 很高的声誉。
• 从1981年起,戴明不断地在美国举行“四日研讨会”,每年举办20次以上, 年听众达2万人之多,以推动美国企业的管理改革。
•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被美国国内企业知晓的太晚,恐怕是他享年93岁的一生 中最大的遗憾,如果这一遗憾不曾发生,也许美国企业会走的更快,更好。 在晚年他被问及希望以何种方式被人们所纪念时,他说到:“也许人们会把 我看成阻止美国自杀的人吧。”
He was born in Sioux City, IA(艾奥瓦州) on October 4, 1900.
He was a man with a sense of justice and love, he took part
In Volunteer Army when he was 14 years old, but was sent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

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制造阶段,即生产过程阶段。

日本三菱空调在旺销之季,工作非常繁忙,组装工人下班时在地上发现多了两个紧固螺钉,这意味着当天装配的空调中有1~2台少上了紧固螺钉。

尽管此时产品已打包,厂外有排队等待提货的车辆,但车间里的工人还是逐一拆箱检查,终于找到了缺少螺钉的空调。

试想,如果操作工人发现了多余的螺钉却隐而不报,这批产品就流通到市场,最后到了用户那里。

安装空调时发现少了紧固螺钉,空调没法安稳地固定,给安装工作带来巨大的不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将会影响空调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质量管理体系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而这些控制显然不是质检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能够完全承担的,必须由处于最佳位置的人员来实施这些控制。

例如,某些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但在组装以后却很难发现,此时,该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者显然比质检员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如果作业者不主动控制质量,仅仅依靠质检员把关,产品质量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0世纪70年代,日本质量大师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田口质量理论,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其次才是制造出来的,将质量控制从制造阶段进一步提前到设计阶段。

这句经典的质量理念传入中国,对中国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质量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TQM理念背景八十年代的美国,在饱受日本竞争压力之余,兴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风潮。

他们发现,日本质量管理理念原来是源自美国质量大师包括: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人。

职是之故,美国政府与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质量管理范畴,鼓励组织全员投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活动,因而创造出TQM一词。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TQM理念背景八十年代的美国,在饱受日本竞争压力之余,兴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风潮。

他们发现,日本质量管理理念原来是源自美国质量大师包括: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人。

职是之故,美国政府与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质量管理范畴,鼓励组织全员投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活动,因而创造出TQM一词。

质量管理专家及其

质量管理专家及其

• 生活质量观

朱兰博士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环境与质量密切相关。他说:“社会工业化引起了一系
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质量的概念必然拓展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卫生保健质量以
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桔神需求和满意程度等。朱兰博士的生活质量观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
• 费根堡姆在他的著作中强调当今全面的质量计划在组织和企业中是最有力的工具。要让质量 计划发挥作用,组织管理者必须承担责任,这些责任包括让领导者作出承诺并为组织发展作 出应有的贡献。
• 他指出质量并非意味着 “最佳”,而是“客户使用和售价的最佳 ”。在质量控制里“控制” 一词代表一种管理工具,包括制定质量标准、按标准评价符合性、不符合标准时采取的行动 和策划标准的改进等等。
•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 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 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 率。
戴明环
•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 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 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 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 序
的共同要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戴明理念
• 爱德华兹·戴明于1900年10月4日生于美国 艾奥瓦州, 在管理理论界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对 工业历史的影响使其他人只能望其项背;戴明博士于管理的影响就如同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 之于公众良心一样,是指引的先知,也是有力的推动者。
明奖 ” 、“日本 Keizai 新闻奖”和“工业标准化奖”。1971年,其质量控制教育项目获美 国质量控制协会“格兰特奖章”。1981年,他在纪念日本纪念第1000个 QC 小组大会的演 讲中,描述了他的工作是如何将他引入这一领域的

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名录

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名录

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名录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 现代管理学之父伊戈尔·安索夫-- 战略管理之父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之父,20世纪对全球经济影响力最大的3位人物之一马文·鲍尔-- 现代管理咨询之父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创建人现代欧美企业经营哲学的领导者CEO的精神导师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缺陷的提出者查尔斯·汉迪-- 艺术管理大师,工作场所变革的开拓者加里·哈默尔-- 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当今商界战略管理的领路人彼得·圣吉-- 学习型组织之父,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师之一劳伦斯·彼得-- 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 伟大的企业史学家、战略管理领域的奠基者之一艾德佳·沙因-- 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罗伯特·卡普兰-- 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美国平衡记分卡协会主席大卫·诺顿-- 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平衡计分卡协会的创始人,主席兼CEO阿里·德赫斯-- “学习型组织”概念的首创者之一,长寿公司模式创造者布鲁斯·亨德森-- 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波士顿矩阵、经验曲线、三四规则理论的提出者普拉哈拉德--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国际上公认的公司战略和跨国公司管理领域的专家威廉·爱德华兹·戴明-- 质量管理之父大前研一-- 日本战略之父大野耐一-- 着名的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日本复活之父”、“生产管理的教父”肯尼斯·布兰查德-- 管理寓言的鼻祖情景领导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保罗·赫塞-- 全球着名领导力大师情境领导模型的始人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CLS)创始人、主席罗伯特·布莱克-- 管理方格理论的创始人简·莫顿-- 管理方格理论的创始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戴维·尤里奇-- 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拓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科学管理之父威廉·大内-- Z理论创始人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动作研究之父莉莲·吉尔布雷思-- 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弗雷德·卢桑斯-- 权变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者弗雷德·菲德勒-- 权变管理创始人琼·伍德沃德-- 英国女管理学家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公司生产过程类型的技术型模式开创者爱德华·劳勒-- 人力资源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期望激励理论提出者莱曼·波特--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期望激励理论提出者维克托·弗鲁姆-- 期望理论的奠基人国际管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玛丽·帕克·芙丽特-- 管理理论之母,管理预言家马克斯·韦伯-- 组织理论之父亨利·明茨伯格-- 经理角色学派创始人亨利·法约尔--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约瑟夫·朱兰-- 世界着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质量领域的“首席建筑师”亨利·劳伦斯·甘特-- 甘特图的发明者,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之一,科学管理的先驱者之一查尔斯·巴贝奇-- 科学管理的先驱者莫里斯·库克-- 科学管理的早期研究工作者之一,泰罗的亲密合作者卡尔·巴思-- 泰勒的嫡系追随者,科学管理的先驱者雨果·闵斯特伯格-- 工业心理学之父哈罗德·孔茨--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海因茨·韦里克--SWOT矩阵的创始人,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威廉·纽曼-- 着名的战略管理研究大师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哈林顿·埃默森-- “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传播效率主义的先驱者吉姆·柯林斯-- 着名的管理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影响中国管理十五人之一詹姆斯·钱皮-- 流程再造的大师丹尼尔·戈尔曼-- 情商之父雷格·瑞文斯-- 行动学习法之父全球第一位艺术管理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 文化大师库尔特·勒温-- 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哈罗德·凯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归因理论的发展者克里斯·祖克--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大师之一,哈佛商学院技术与经营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双料教授克瑞斯·阿吉里斯-- 组织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先驱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创新管理大师,1995年度麦肯锡奖得主肯尼思·安德鲁斯-- SWOT分析法的创始人罗莎贝斯·莫斯·坎特-- 授权和变革管理的先驱罗伯特·欧文-- 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拉姆·查兰-- 排名世界第一的管理咨询大师林德尔·厄威克-- 古典管理理论的集大成者梅雷迪思·贝尔宾-- 团队角色理论之父罗伯特·奎恩-- 竞争价值理论模型的提出者罗伯特·坦南鲍姆-- 美国着名企业管理学家,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的提出者沃伦·施密特-- 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的提出者迈克尔·哈默-- 企业再造之父,20世纪90年代四位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梅雷迪思·贝尔宾-- 团队角色理论之父诺尔·迪奇-- 世界知名的领导力变革专家,世界最有才华的十个管理大师之一欧内斯特·戴尔--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埃尔顿·梅奥-- 行为科学学派的创始人弗里茨·朱利斯·罗特利斯伯格-- 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早期人际关系理论的归纳总结者切斯特·巴纳德--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伦西斯·利克特-- 支持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罗伯特·沃特曼-- 美国管理学家,《追寻卓越》作者之一弗雷德·菲德勒-- 权变管理创始人美国当代着名心理学和管理专家卢瑟·古利克-- 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世界上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领域最畅销教材的作者斯蒂芬·科维-- 《时代》周刊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最有影响力的高效率思想大师汤姆·彼得斯-- 享誉世界的经营管理大师,商界教皇,管理领袖中的领袖,后现代企业之父沃伦·本尼斯-- 组织发展理论创始人,领导学大师们的院长约翰·科特-- 领导变革之父野中郁次郎-- 知识创造理论之父,知识管理的拓荒者约翰·阿戴尔-- 世界上第一个领导力专业的教授,世界管理思想和实践作出最多贡献的40位人物之一詹姆斯·赫斯克特-- 哈佛商学院UPS基金企业物流教授,《公司文化与经营业绩》合着者之一斯塔西·亚当斯--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公平理论的创始人戴维·麦克利兰-- 激励理论的巨匠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认知理论之父亚伯拉罕·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克雷顿·奥尔德弗-- ERG需要理论的创始人阿曼德·费根堡姆-- 全面质量控制之父比尔·史密斯-- 六西格玛之父菲利浦·克劳士比-- 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伟大的管理思想家石川馨-- QCC之父、日本式质量管理的集大成者田口玄一-- 享誉全球的质量大师,田口方法的创始人埃尔伍德·斯潘塞·伯法-- 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高登·唐诺森-- 世界最具影响力十大管理大师之一保罗·赫希-- 全球排名第一的凯洛格商学院管理学大师沃特·阿曼德·休哈特-- 统计质量控制(SQC) 之父斯坦利·西肖尔-- 现代管理学的大师之一,组织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提出者弗里蒙特·卡斯特-- 着名的管理学家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 国际企业领域里的泰斗苏曼特拉·戈沙尔-- 国际知名的管理学权威之一,对欧洲管理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之父丹尼尔·雷恩-- 管理思想演变研究方面的权威陈明哲-- 美国管理学会战略分会主席拿破仑·希尔-- 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成功大师安东尼·罗宾-- 当今世界第一名成功导师戴尔·卡耐基--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丹尼斯·威特利-- 全美最杰出的演讲家和激励大师之一罗伯特·T·清崎-- 着名财商教育专家,理财的“金牌教练”、"百万富翁的教父"陈安之-- 信心和潜能的激发大师,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营销学家大卫·艾克-- 品牌资产的鼻祖菲利普·科特勒-- 现代营销学之父杰罗姆·麦卡锡-- 4P理论的创始人,二十世纪着名的营销学大师杰克·特劳特-- 定位之父,全球最顶尖的营销战略家凯文·莱恩·凯勒-- 公认的对营销沟通与战略品牌管理进行综合研究的国际先趋者之一莱斯特·伟门-- 直效行销之父斯蒂芬·布朗-- 着名的营销学家唐·E·舒尔茨-- 整合营销传播之父,世界最着名的营销大师之一西奥多·莱维特-- 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营销的营销者阿尔·里斯-- 定位理论的创始人,享誉世界的美国营销大师,20世纪100个最有影响力的公关人物之一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 广告之父,奥美广告公司的创始人,品牌形象理论的提出者吉田秀雄-- 广告鬼才,本广告经营管理大家克劳蒂·哈普金斯-- 科学广告实务的启蒙者。

1、质量持续改进—品管圈的步骤和方法

1、质量持续改进—品管圈的步骤和方法

流程图
种类
柏拉图
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1848年—1923年), 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洛桑 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对欧洲的财务分配进行深度 研究时发现:少部分人拥有多数 财富,而多数人只拥有少量金钱。 美国品管专家朱兰(Juran) 把质量上的问题点区分为“少数 重要项目,多数轻微项目“称之 为柏拉图原则(20/80间 提高标本合格率 • 其他案例 减低标本缺陷发生率 – 洗刷刷-提高洗手依从性 提高抽血病人满意度 – 扫雷圈-降低病史雷同率 – 防火墙-降低火灾自动报警 系统误报发生率 – 烛光圈-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 的视力 – 甜甜圈-提高住院病人满意度
主题评价的四个纬度
柏拉图是什么?
柏拉图是根据所搜集的数据(如利用查检表、层别 法或特性要因图所圈选的项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 况、不良项目、不良发生的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 整理、分类,以寻求占最大比例的原因、状况或位置, 从左到右按递减方式排列的长条图,每个长条表示一个 原因,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柏拉图共有两条纵轴,左边的为要因的次数或 频率,右边则为要因的累计百分比。柏拉图的 “ 80/20” 原理 就是说明: 找出产生造成最大错误 (80%)的主要因素(20%),这就是柏拉图精神。
为何 产生
因为想象的方式因人而异,如果运 用文字方式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容 易造成误会和歧义。使用图形方式,就 会容易理解。
定义
流程图就是以图形的方式来表 示流程的。利用特殊的图形符号表 示所有的步骤和发生的顺序,可以 用来了解现有的工作流程、发现工 作过程中发生的重复和瓶颈。 流程图按其性质及复杂程度可 分为“基本流程图”和“事务流程 图乃两类。在品管圈活动中较常用 的是“基本流程图”。以下阐述 “基本流程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口于1951年出版其第一本书介绍直交表 (Orthogonal arrays)。 1957-1958年,田口博士为一般工程师出版 “实验设计”一书(计二册)。1962年,田 口首次拜访美国,在普林斯顿担任访问教授, 并至AT&T贝尔实验室拜访。同年,田口获得 日本九州岛大学博士学位。

在1970年代早期,田口博士发展质量损失函 数的概念,并再修订其“实验设计”一书。直 到1970年代晚期,田口博士于日本已是名声 大噪,且已于1951年和1953年获得戴明品质 文献奖(Deming Awards for Literature on Quality),1960年获得戴明个人奖。在讲究 辈分的日本传统文化当中,田口博士能在36岁 即获得如此崇高的质量大奖,堪称罕见,也愈 见其发展之质量方法所受到的重视与肯定。
田口方法

早期,田口发展其信号杂音比 (Signal-to-Noise Ratio,SN比) 应用在静态质量特性的实验设计中, 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公司普遍采用, 并获得相当不错的绩效。虽然,在 学术上仍有一些统计学者对田口方 法颇有微词,但是对于使用实验的 方式来改善产品的质量,目前使用 田口方法的企业还是比使用传统实 验设计的企业还要多。值得一提的 是,实验的一重要目的为工程师能 够确实完成最佳化实验,包括最佳 设计组合之确认,而田口方法能让 工程师容易地进行实验。依据经验, 工程师利用田口方法执行矩阵实验, 并且应用其结果进行改善,其成功 的机率比应用传统的实验设计还要 高。这是田口博士的最大贡献。
归纳

他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 革命,其内容归纳为6项:1、质量第一,2、 面向消费者,3、下道工序是顾客,4、用数据、 事实说话,5、尊重人的经营,6、机能管理。
田口玄一

田口玄一(Genichi Taguchi)博士是享誉全 球的质量大师,品管界 大概无人不知这位大名 鼎鼎的田口博士,在台 湾也不例外。

1968年,石川馨出版了一本为 QC 小组成员 准备的非技术质量分析课本 —— 《质量控制 指南》 (Guide to Quality Control)
思想主张

在他的学说中,石川馨强调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演示。 他以促进质量工具如帕累托图和因果(石川或鱼骨)图 用于优化质量改进而著称。石川馨认为因果图和其他 工具一样都是帮助人们或质量管理小组进行质量改进 的工具。也因为如此,他主张公开的小组讨论与绘制 图表有同等的重要性。石川图表作为系统工具是有用 的,可以用它查找、挑选和记录生产中质量变化的原 因,也可以使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条理。

田口方法示意图

思想主张

与许多日本的品管专家一样,田口博士也认为 解决实际的问题是很重要的。现场是复杂的, 而且存在着永远解不完的问题。透过问题的详 细分析,吾人往往可以想出一些方法或修正现 有的方法来求解。田口博士也相当鼓励年轻人 应该随时拥有解决问题的动力,他特别提出 Intelligence × Knowledge × Skill × Motivation这样的概念,勉励后进继续为质量 的进步而努力。
日本质量控制大师简介
02609149
张强
石川馨

QCC 之父、日本式质量 管理的集大成者

至理名言:标准不是决 策的最终来源,客户满 意才是。
人生履历

1915年,出生于日本 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系,主修应用 化学 1947年,他在大学任副教授 1960年,获工程博士学位后被提升为教授。 他的《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一书获 “戴明奖 ” 、“日本 Keizai 新闻奖”和“工 业标准化奖”。
个人履历

田口玄一博士出生于1924年,于1942-1945年 服务于日本海军水路部天文科,接着在公共卫 生与福利部以及教育部的统计数学研究所工作。 在1950年,他加入日本电话与电报公司新成 立的电子通讯实验室,在此他训练工程师使用 有效的技巧来提升研发活动的生产力。田口博 士在该实验室待了超过12年的时间,于此期间 他逐渐发展了他的方法。
田口玄一的品质观
质量分类 田口博士将质量分为二类,第一类是顾客要的, 这包括机能本身、外观、产品种类、售价等相关议题; 第二类是顾客不要的,例如社会损失、失效、缺点、 污染、机能变异等。 工程方法 田口博士认为他的方法是一种工程的方法,而工 程与科学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存在。科学是追求能够说 明自然现象的法则,以找出唯一的正确法则为目的而 努力。在工程的领域里,拥有同样机能的产品可用各 种方法来设计与制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