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案---新版

行路难教案---新版
行路难教案---新版

行路难-最新精编教学设计方案

----王艳

一、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三、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思

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生1: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师:是啊,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这个是一句千古名句,可谓脍炙人口。流传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认为怎样朗读,可以传达这样的情感?

(生朗读最后两句,师生掌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内心苦闷前途艰难相信希望悲愤呼号充满信心)

师:这首诗歌短短的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内容变化纵横,百步九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师完善板书成波浪状,“苦闷”、“迷惘”在波谷,“希望”、“自信”在波峰。)

师: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是一个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的洒脱、自强不息的李白。)(学生总结)

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诵读他的美丽华章,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师生齐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感悟李白的豁达,延宕诗歌意蕴

师: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

1、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在道路路上遭遇失败,面对此时这样的李白,

你已应该怎么来勉励他呢?

2、假如你是李白,试着揣摩一下此时李白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

叙述)

师生(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吧!但愿这节课能够用李白的诗歌和大家共勉,更希望同学们爱诗读诗,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不利和困难中百折不挠。”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 《拟行路难(其四)》 教案2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拟 行路难(其四)》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以意逆志,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读——秀出你的声音 1.请好好读1~3遍给自己听,看看自己哪些读得还行,哪些还需要改进。 2.请把你最好的朗读奉献给你的同桌,并且让他/她给你评一评,出出主意,改进一下。 3.最后再读一遍给自己听。 二、说——秀出你的理解 1.请逐行把诗句的大意描述出来,理解诗的内容; 2.请体味诗的感情基调; 3.请三言两语概括全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讨论,研读课文(结合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

苦可想而知。 三、思——秀出你的感悟 ?你能抓得住诗的关键词(诗眼)吗? ?请你每读一行后,主动思考并努力去求解以下三问: 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四、对话:智慧的碰撞 问题设计: 1.请用自己通俗的话语解说各句内容。 2.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看出来 (悲愤。从“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中可以体会出。) 3.你认为诗中哪一字是解读全诗感情与主旨的关键 (叹愁难) 4.全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发展过程? 5.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6.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

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

《行路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 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1.诵读诗歌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3.读准下列字的音:樽箸塞歧 4.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羞直 三、自学指导二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

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总结全诗。板书。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学指导三,赏读(诗句赏析)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 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五、课堂检测: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 3、

行路难教学设计

《行路难》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在《行路难》一诗中,作者李白面对仕途中巨大的打击,以真实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从失望到期望最后到高度自信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感人和乐观的李白。行文中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李诗浪漫主义色彩。吕尚、伊尹和宗悫三个典故的引用,使李诗更具含蓄美。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情感教育的佳作,所以在教学中应反复让学生去读,在读中思,思考诗歌的内容;在读中品,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在读中悟,感悟李白的积极、乐观。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品味诗歌写法,感悟诗人情感。 3.理解诗作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老师引导、点拨。 2.学生自主探究。 3.小组合作展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印发学案,让学生完成环节一“我复习,我快乐”和环节二“我预习,我积累”。 教学设计后附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检查课前布置的任务。 导入语: 李白曾在《将进酒》中写道“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些爱酒的李白,却在《行路难》中要“停杯投箸”,这是为何呢?快让我们走进李白的《行路难》一探究竟吧。 板书:行路难李白 检查学案环节一“我复习,我快乐”: 1.我心中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请回忆李白的诗,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高度自信的李白。 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读出重情重谊的李白。 …… 提示:“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小结并过渡: 同学们说得很好,李白的确是一个让人读不厌,更读不透的李白,相信这首《行路难》能让你读出更加与众不同的李白。 检查学案环节二“我预习,我积累”: 1. 我来注音: 樽(zūn )箸( zhù)歧( qí) 老师范读,正音 学生自读,班内展示读,初步感知本诗内容。 2.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翻译这首诗,找出有疑问的词。 生提出有疑问的词,班内共同解决。 生再改本诗译文,并在班内展示。 生再读本诗,同桌互读。 二赏析诗歌,品味作者的复杂情感。 过渡语: 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才更添几分浪漫之美,接下来我们就来赏析这首诗,体会李诗的浪漫之美。 完成学案上的环节三“我品味,我收获”。 1.方法整理: 《春望》、《山坡羊﹒潼关怀古》、《次北固山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诗词,一定能让你回想起一些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请小组合作,把方法整理下来,按照这些方法,品析这首诗吧。 小组讨论后展示,师板书整理: 重点词,修辞写法,内容,情感,结构…… 师强调积累方法的重要性。 2.赏析本诗: 师提示,用上述方法认真思考,赏析你喜欢的诗句,注意联系背景(学案上有)。 背景介绍: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 以行路艰难比喻世路的艰难,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组内展示,并讨论。 班内展示,再补充、完善,师板书重点词。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同步习题)(解析版)

《拟行路难(其四)》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拟行路难》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

行路难教案

行路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作品,背诵诗歌;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方法;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3、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自己的诗歌兴趣。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小组合作教学(发言人、朗诵者、点评员、记录员)教学过程: 1 一:导入新课:唐代诗坛,无疑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体。而李白就是这个天体之上那颗最光芒四射、掩抑群辉的巨星。他的诗言出天地之外,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奇幻色彩。杜甫曾称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李白的《行路难》,去感受他的卓然情思吧。(板书课题:行路难李白) 1二、(1)释题:《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多以“君不见”开头,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 (2)、这是作者的名片,谁来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过渡:学诗,首先要会读,那就要扫清生字障碍,那我来检查一下,这些字你读准了吗? (3)出示生字 金樽斗十千玉盘珍羞 冰塞川多歧路济沧海 5三、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诗味过渡语:有人说诗歌就是流动的音乐。这是因为诗歌有他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下面我们先来听名家范读,感受诗歌的味道。(请同学们拿出笔,边听边画出节奏)(出示:读出诗味)下面把你的节奏和韵律跟其他同学一块分享吧。(小组互读)谁能主动起来,传达出你所理解的诗的味道。 请这位同学展示(一名学生读),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这首是应该用什么节奏度呢?4-3并且停顿的中间要有拖音。范读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我再找一位同学展示一下(一名学生读)谁能评价?那我们集体再来读一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学生齐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3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

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仙”“酒仙”李白的经典之作《行路难》。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1、说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过他许多的名篇名句。现在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背过哪些名篇名句。 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 (板书:唐代诗人、诗仙、酒仙、豪迈、洒脱、浪漫主义诗人)多媒体:李白图像,认识李白。 (三)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教学气氛。 (设计意图: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经过反复的诵读,自然就能体会诗人的用意和诗歌意境。吟诵还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体悟诗歌神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练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如:透过诗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博苑 03-05 1130 古代诗歌选修《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2、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理解思想感情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作家与作品: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际上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行路难》优秀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13课诗词三首 编写:陈凤军审定:九年级语文组批准印刷: 《行路难》(其一 ) 一、学习目标 1、抒情诵读,并能试着背诵。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法: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1)抒情诵读,并能试着背诵。 2)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3)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 1、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 2、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节奏。 3、理解诗意,质疑解惑 1)请分析这首诗前两句的写作特点及其作用。 2)三四句连写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有怎样表达效果? 3)作者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表达了什么意思? 4)七八两句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5)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A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

李白《行路难》—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拟行路难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 教材简析: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这种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了这个时期的一个特色。鲍照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代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手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分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魏晋时代的文人特点。教师准备课件,投影要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单元学习的要点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通过赏析示例《长恨歌》的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吗? 生答:用自己的经验来推测作者的本意,理解诗歌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结合鲍照的《拟行路难》来实践一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二、明确本课教学目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了解诗人: 请同学读书下注释1。它除了关于诗题的介绍,主要介绍了鲍照的诗歌成就。读课后相关链接,幻灯片显示:唐代诗人杜甫就曾以“俊逸鲍参军”来称美李白,宋代敖器之说“鲍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明代陆时雍说……这些都足以说明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突出地位。(板书:鲍照——才子) 四、读诗: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位才子的佳作。 1、学生自读 2、朗读、齐读 五、分析诗歌内容: 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愁什么? 2、为何愁? 3、愁的结果? 1.愁的内容——“命”(门第决定人生)

行路难优质课教案

《行路难》教案 单位:济水一中 姓名:张则军 《行路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苦闷、迷惘的心情。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情景导入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但“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真正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这首《行路难》是在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时,为了表达了他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而作。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乐府诗 屏显(1)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屏显(2) 2. 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1)大家听老师教师来读,感受李白当时失意而又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学生活动(一) 学生齐读

学生划分节奏 学生试读(以第一句为例) 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试读(两句) 再读全诗(注意“抑”、“扬”) 学生再读 (2)说说你感受的诗中的美句 方法:拿起笔标注你认为的美句,然后准备在班上交流。 学生活动(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还要深入分析,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美好的场景来烘托他心情的不愉快,而且,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来写饭菜的丰盛、场面的豪华,更能突出作者内心抑郁和急切寻求出路的心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烦闷。 前几位同学都没扣住题干来回答,我强调的是“我感受到。”而你们说的是“。”请这位同学注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句话和标题紧紧呼应,最能说明当时的处境艰难。是不是李白真的要渡黄河,登太行山呢不是,这里是运用比喻是实在的表达自己无路可走的心情——多么艰难啊!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对从政仍有期待。(姜太公80岁还充满希望,我难道不应该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2、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二、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三、教学难点 探究艺术手法,谈论人生感悟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1,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二朗读诗歌,认识李白 1、自由朗读诗歌,识字正音,读准节奏。 2、你从文中读出了李白怎样的内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3、这首诗歌表达了李白什么情感?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四拓展延伸 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与李白有相同的遭遇,从他们身上我们有什么的启示,请你以你喜欢的一位文人和李白比较,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2,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拟行路难》教案 (1)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歌行体这种体裁的特点,了解鲍照的个人生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难点与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能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老师ppt上的这一句话(展出ppt,“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师:这是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给歌行下的定义,我们现在回忆一下,看看我们学过的哪些诗是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师:那么现在借助ppt上的这句话,大家觉得歌行体有哪些特点呢?(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我们刚刚提到的押韵特点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得以体现了,那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歌行体创始人鲍照《拟行路难》其中的第四首。上一堂课,《湘夫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苦恋的故事,讲述的是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上完本节课后,且看鲍照烦恼的又是什么呢?(板书题目,作者) 二、知人论世 师:我们说学诗一定要知人,那在朗读课文前,我们依然来了解本诗的作者鲍照,有哪位同学知道关于鲍照的生平,亦或是本诗的创作背景,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吗?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