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风湿病经典》课件

预防接种
根据情况接种疫苗,预防风湿 病的发作。
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以改善关节僵硬和疼痛。
平衡与协调训练
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减少跌倒风险。
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适当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关节稳定性。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 洗漱、进食等,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 检查,对病变进行深入 分析。
评估标准
疾病活动性评估
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如关节疼痛、肿 胀、僵硬等。
预后评估
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如关节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如病 情恶化、并发症等。
02
01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疼痛程度、心理 状态等。
案例二: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训练
总结词
全面康复与个性化方案
详细描述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康复训练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 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按摩等。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方案,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05 风湿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总结词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结合
详细描述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 抑制剂等,而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根据情况接种疫苗,预防风湿 病的发作。
康复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度训练, 以改善关节僵硬和疼痛。
平衡与协调训练
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减少跌倒风险。
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适当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提高关节稳定性。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 洗漱、进食等,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组织活检和病理学 检查,对病变进行深入 分析。
评估标准
疾病活动性评估
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如关节疼痛、肿 胀、僵硬等。
预后评估
功能评估
评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如关节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
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趋势和预后情况,如病 情恶化、并发症等。
02
01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
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疼痛程度、心理 状态等。
案例二: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训练
总结词
全面康复与个性化方案
详细描述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康复训练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 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按摩等。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方案,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
05 风湿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总结词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结合
详细描述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 抑制剂等,而非药物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风湿疾病的中西医治疗体悟PPT课件

康复锻炼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康复计划,进行关节活动 度和肌肉力量的训练。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04
中西医治疗的比较与结合
中西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
中医治疗优势
中医治疗局限
西医治疗优势
西医治疗局限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副作用小。
疗程较长,疗效不稳定。
风湿疾病的中西医治疗体悟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风湿疾病概述 • 中医治疗风湿疾病 • 西医治疗风湿疾病 • 中西医治疗的比较与结合 • 风湿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与保健
01
风湿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风湿性疾病是一组累及关节、肌 肉、骨骼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疾 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 脊柱炎、骨关节炎等。
针灸与推拿
针灸治疗风湿疾病主要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关元、足三里、曲池等。
推拿治疗则通过手法按摩,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舒缓症 状的效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制定。
03
西医治疗风湿疾病
西医理论概述
分类
根据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风湿性疾病可分为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和 预后。
症状与影响
症状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以及肌 肉疼痛、乏力等是风湿性疾病的常见 症状。
影响
风湿性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还对其心理和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 响,如工作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用于缓解疼痛、减轻炎症 反应,常用药物包括布洛 芬、双氯芬酸钠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PPT培训课件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增 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05
案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病程等。
主要症状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
诊断过程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中医证候分型
风寒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等。
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关节疼痛程度、晨僵时间、实验 室指标等。
评估方法
痰瘀互结
痰湿和瘀血在体内互结, 阻碍气血运行,加重关节 痹阻,导致疼痛、僵硬等 症状。
证候分型
风寒湿痹型
湿热痹阻型
肝肾亏虚型
痰瘀互结型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 活动受限,遇寒加重,
得温则舒。
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 限,伴发热、口渴、小
便黄。
关节疼痛、僵硬,腰膝 酸软,神疲乏力,头晕
耳鸣。
关节肿胀、僵硬,刺痛, 局部肤色加深,舌质紫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运动后及时休息,避免疲劳积累。
运动方式与强度
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注意运动强度适中, 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与保健
预防原则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潮
湿环境等。
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定期 进行体检,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ppt培训课件
•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调护与预防 • 案例分享与讨特点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和骨质 破坏为主要特征。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增 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05
案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病程等。
主要症状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
诊断过程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中医证候分型
风寒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等。
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关节疼痛程度、晨僵时间、实验 室指标等。
评估方法
痰瘀互结
痰湿和瘀血在体内互结, 阻碍气血运行,加重关节 痹阻,导致疼痛、僵硬等 症状。
证候分型
风寒湿痹型
湿热痹阻型
肝肾亏虚型
痰瘀互结型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 活动受限,遇寒加重,
得温则舒。
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 限,伴发热、口渴、小
便黄。
关节疼痛、僵硬,腰膝 酸软,神疲乏力,头晕
耳鸣。
关节肿胀、僵硬,刺痛, 局部肤色加深,舌质紫
在运动过程中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运动后及时休息,避免疲劳积累。
运动方式与强度
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慢跑、游泳等,注意运动强度适中, 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与保健
预防原则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 力;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潮
湿环境等。
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 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定期 进行体检,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ppt培训课件
•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调护与预防 • 案例分享与讨特点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炎症和骨质 破坏为主要特征。
认识风湿病ppt课件

认识风湿病
杨邵英 主治医师 2017.11
风湿病发展史
风
湿
风湿病的分类
病
风湿病常见症状、检查、治疗
常见风湿病
一、风湿病发展史
(rheumatism)
风湿?
西医:
“风湿”(Rheum)一词是希腊语,
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 中医:
全集,认为人体生命取决于血液、
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平衡, “风湿”、“痹病”。
主要指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 皮肤、肌肉、肌腱、滑膜等软组织 的一组疾病。风湿病可出现肾脏、 心脏、肺脏等多系统损害。
病理机制为自身免疫反应,一 般为关节炎或血管炎,其体内可检 测出多种自身抗体。
故又称风湿免疫病。
风湿病常有发热、关节痛、 关节肿胀、皮疹等表现。
病程迁延,需长期口服, 免疫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 药。
• SLE: A-dsDNA,A-Sm, • SSc: A-Scl-70 • PM/DM: A-Jo-1 • pSS: A-SSA,A-SSB,RF(高滴度) • MCTD: A-U1RNP • Wegener肉芽肿:c-ANCA • MPA: p-ANCA • RA: RF(高滴度) A-CCP • AS: HLA-B27
命名
黄帝内经 “痹症”
4种体液平紊乱 产生疼痛
“风湿病”
风湿病学 Rheumatology
rheumatism
公元前5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1世纪 1570年 1776年 1859年 1949年
风湿病发展史
人类最早记录的风湿病:
痛风、 风湿热、 类风湿关节炎等。
金制剂 阿司匹林
抗疟药 甲氨蝶呤 激素:强的松 NSAID:对乙酰氨基酚
杨邵英 主治医师 2017.11
风湿病发展史
风
湿
风湿病的分类
病
风湿病常见症状、检查、治疗
常见风湿病
一、风湿病发展史
(rheumatism)
风湿?
西医:
“风湿”(Rheum)一词是希腊语,
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 中医:
全集,认为人体生命取决于血液、
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平衡, “风湿”、“痹病”。
主要指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 皮肤、肌肉、肌腱、滑膜等软组织 的一组疾病。风湿病可出现肾脏、 心脏、肺脏等多系统损害。
病理机制为自身免疫反应,一 般为关节炎或血管炎,其体内可检 测出多种自身抗体。
故又称风湿免疫病。
风湿病常有发热、关节痛、 关节肿胀、皮疹等表现。
病程迁延,需长期口服, 免疫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 药。
• SLE: A-dsDNA,A-Sm, • SSc: A-Scl-70 • PM/DM: A-Jo-1 • pSS: A-SSA,A-SSB,RF(高滴度) • MCTD: A-U1RNP • Wegener肉芽肿:c-ANCA • MPA: p-ANCA • RA: RF(高滴度) A-CCP • AS: HLA-B27
命名
黄帝内经 “痹症”
4种体液平紊乱 产生疼痛
“风湿病”
风湿病学 Rheumatology
rheumatism
公元前5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1世纪 1570年 1776年 1859年 1949年
风湿病发展史
人类最早记录的风湿病:
痛风、 风湿热、 类风湿关节炎等。
金制剂 阿司匹林
抗疟药 甲氨蝶呤 激素:强的松 NSAID:对乙酰氨基酚
风湿病概述PPT课件

3
病理学诊断
通过组织活检或细胞学检查,观察病变组织的 病理学特征,对诊断风湿病有重要价值。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
01
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消炎、止痛
、镇静等。
病因治疗
02
针对风湿病的病因,采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方法,抑制
炎症反应,保护关节功能。
功能锻炼
03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
物理治疗
风湿病患者可以使用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来 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风湿病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关节置换 等。
风湿病患者的康复经验分享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适当运动
风湿病患者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 要过于紧张和焦虑。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风湿病患者缓解疼痛和 僵硬的症状,同时增强身体素质。
合理饮食
按时服药
风湿病患者应该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 食用辛。
风湿病患者需要按时服药,不要随意更改药 物剂量或停药。同时,要定期进行复查,以 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05
风湿病的案例分析
风湿病患者的病情分析
病情表现
风湿病患者的病情表现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 硬和发热等症状。
病情诊断
需要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诊断风湿病病 情,包括血沉、CRP、抗体等检测。
病情进展
风湿病病情进展可能缓慢也可能迅速,不同患者 病情发展速度不同。
风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
药物治疗
风湿病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防止肌肉萎缩。
风湿病概述PPT课件

详细描述
目前风湿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 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面,研究新型的生 物制剂、免疫抑制剂等,提高治疗效果和减 少副作用。非药物治疗方面,研究物理疗法 、康复疗法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 ,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开展精准医疗 和个性化治疗的研究。
提高公众对风湿病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在风湿病的炎症反应中 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促进疾病的
进展。
其他可能的病因
内分泌因素
女性在月经期、孕期和更年期等阶段,风湿病的发病风险可能增 加,这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
心理因素
心理压力和焦虑等情绪因素也可能与风湿病的发病有关。
其他因素
如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影响风湿病的发病。
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用于控制炎症和减轻疼 痛,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3
抗风湿药物
如甲氨蝶呤、氯喹等,用于控制疾病进展和预防 关节破坏。
生物治疗
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
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等,用于控制炎症和减轻疼痛。
B细胞抑制剂
如利妥昔单抗等,用于控制疾病进展和减轻疼痛。
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预后与护理
定期随访、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减 轻体重、适当锻炼等)以及心理支 持。
02 风湿病的历史与现状
风湿病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对风湿病的描述
风湿病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并在不同文明和医学体系中都有记载。
现代风湿病的定义和发展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风湿病逐渐被医学界认识并深入研究。
风湿病的研究现状
风湿病的病因研究
详细描述
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 ,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加强早期 诊断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早期症状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 向。预防策略方面,研究风湿病的危险因 素和发病机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预防工 作,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风湿病的中西医认识和治疗概况PPT课件

缩短10—15年。
五、风湿病的临床特点
五、风湿病的临床特点
• 1.多病因不明,普遍认为与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 多有一定的遗传背景。
• 2.绝大多数有关节或肌肉等疼痛,或伴局部肿胀、 压痛。可出现发热和皮疹、雷诺现象等,以及内 脏的损害。血沉和C反应蛋白多升高。
• 3.疾病临床表现呈异质性,可有不同临床亚型; • 4.一部分病种病程呈反复发作与缓解,呈慢性经
风湿病的中西医认识和 治疗概况
一、风湿病的概念
(一)风湿病西医学的概念
• 全称“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 • 凡是侵犯骨骼肌肉系统(如关节、肌肉、韧带、
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不论其原因是感染性、代谢性、免疫性、退行 性等,均属于风湿病的范畴。
(二)风湿病中医学的概念
• 属“痹症”范畴,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脏 腑功能失调,气血虚弱,内生痰浊、瘀血或热 毒,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的疼痛、 重着、麻木、酸楚、肿胀、僵直、变形及活动 受限或累及脏腑为主要特征的一大类病证。
二、我科风湿病 临床与研究发展史
中医科成立于1969 年10月 ,1999年11 月科室护理单元独立。 2000年后,中医科明 确了中西医结合风湿 病的诊疗这一新的主 攻方向。这一阶段, 中医科是飞快发展的 时期,临床、科研、 教学、人才培养、专 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取 得了明显的成绩。
2003年获得“广东省重点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科”建设单位。 2004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重点专病”建 设单位。2005年获得军区“中西医结合专科中心”称号和“全军 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荣誉。2007年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 局、总后卫生部授予“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一、引言
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中医对风湿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认为骨节与气血、经络有关,内外因素的影响可导致风湿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中医对风湿病的病因分析
⒈内因
●痰湿内蕴:由于湿气聚集在体内,阻滞气血运行,导致关节痛。
●湿热蕴结:体内热毒与湿气相互融合,造成关节红肿疼痛。
●脾肾阳虚:脾肾功能失调,影响气血产生,导致关节炎症。
⒉外因
●风湿侵袭:寒湿或湿热侵入人体,引发风湿病症状。
●外伤引发:外部刺激或损伤导致关节炎症。
三、中医对风湿病的辨证施治
⒈辨证分型
●湿热型: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口苦口渴,便秘等。
●寒湿型:关节肿胀,疼痛隐隐作痛,不耐寒,喜温,尿少等。
●气血虚弱型:关节痛缓慢发作,疼痛不甚剧烈,易乏力,面
色苍白等。
⒉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选择温化寒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
药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激活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关节疼痛。
●推拿按摩:利用推拿按摩手法,调理气血,舒缓关节症状。
四、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疾病发病率统计数据、中医治疗案例以
及相关研究论文。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和发布的
法律法规,对中医医疗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督。
⒉中医执业许可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执业许可证,是中医师合法从事中医诊疗工作的必备证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鹤膝风
• 鹤膝风属于风湿痹证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病变。
• 临床特点: 关节肿痛显著 , 肌肉瘦 削枯萎 , 臂胫股部 细小 , 或仅膝关节 肿大 , 屈伸不利 等。
7. 漏肩风 (肩凝风)
• 病位特点 :以肩部疼痛凝滞不爽为 主症 。
• 临床特点:肩部疼痛 , 活 动不利,肩 肘无力 , 上举后旋受限为主 , 疼痛以 夜间为重,活动后减轻。
中医 对风湿病讲人简介
王玉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风湿科主 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 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内容题要
• 定义
• 常见证候
• 分类
• 治则与治法
• 病因病机 • 常用方剂
• 常见症状 • 常用中药
中医风湿病定义
• 心痹为脉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 心 , 引起心脉痹阻的病变。
• 临床表现心悸, 气短而喘 , 肢节疼痛 , 脉象细弱或结代等症是其特点。
五脏痹
2. 肺痹
• 肺痹为皮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 舍于肺 , 而引起的肺气闭阻的病变。
• 临床表现除了关节肿痛、皮肤 麻木等外 , 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喘满
加重 , 得热痛减或缓解。 3. 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
脉弦紧等。
3. 湿痹
1. 以感受湿邪为主 , 湿邪留滞于肢体、关 节、肌肉之间 。
2. 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 木为特征。 多兼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 苔腻、脉濡缓等。
4. 热痹
1. 因感受热邪或温热之邪 , 或风寒湿邪 入里化热 。
• 临床表现以 肢体拘挛、屈伸不利、关节 疼痛 ,兼少腹胀满、夜卧易惊、胁痛 腹胀、 腰痛足冷等症为其特点。
五脏痹
5. 肾痹
• 肾痹乃骨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 于肾 , 引起肾气虚衰 , 腰脊失养 , 水道 不通的病证。
• 临床表 现以严重的关节变形 , 四肢 拘孪疼痛 ,屈伸不利,步履艰难 ,,或有 面色黎黑、水肿尿少 等症为其特点。
• 临床症状以肌肉疼痛酸楚 , 麻木不 仁 ,渐至肢体萎软无力 , 关节活动 不利为主要特征
五体痹
3. 脉痹
• 脉痹是指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于脉 络之中 , 引起血络痹阻 , 脉道不 通,而引发的痹证。
• 临床症状以皮肤黯紫、麻木不仁、 肢体疼痛等,并可兼有心悸气短为 主要特征
五体痹
4. 筋痹
• 筋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滞留于筋 脉 , 使筋失所养 ,脉络痹阻而引发 的痹证。
2. 临床特点:‘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 , 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 象滑数。 常兼有红斑、结节 , 口渴便干。这种 风湿病疼痛显著 , 关节不能屈伸。
5. 燥痹
1. 以感受燥邪为主 , 或由于阳热之邪化 燥伤阴 , 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 而致的一类痹证。
2. 临床表现特点;肌肉酸削 , 关节不利 , 口鼻干 燥 , 双目干涩等症为主。
6. 湿热痹
1. 湿热痹属于热痹。 2. 临床表现以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热痛、
有重着感。 3. 伴发热 , 口渴不欲饮 , 溲黄 , 烦闷不安。
舌质红 , 苔黄腻 , 脉濡数或滑数。
7. 风寒湿痹
1. 风寒湿邪兼夹而至 , 为 “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 ” 之本义。
2. 临证常见有以风、湿为主者,称为 “ 风湿 痹 ”; 有以寒、湿为主者,称为 “ 寒湿 痹 ”; 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 “ 风寒湿 痹 ” 名之。
• 著痹即着痹 ,“ 着 ” 言其症状以重 着难去为特点。
4. 周痹
• 表现为全身肢节疼痛的痹证。
• 临床特点:疼痛走串,无定处,休 作更替,无有终时。
5. 历节 ( 历节风)
• 表现为周身关节皆痛。
• 临床特点:关节肿痛,疼痛难忍 , 游走不定 , 昼轻夜重 , 甚则肿大 变形 , 屈伸不利 , 活 动受限。
风湿病是由于人体营卫气血失和, 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肌肤经络筋骨经脉, 邪正相搏,气血痹阻,出现的以肢体关 节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变形、僵 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严重时累 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类疾病,包括了中 医传统的各种痹症。
风湿病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 • 按病位分类 • 按临床特点分类 • 按证候分类
之症是其特点。
五脏痹
3. 脾痹
• 脾痹为肉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脾 , 而致脾气虚衰 , 失其健运的病变。
• 临床表现 肢体疼痛麻木,脘痞腹胀 , 饮 食不下 , 四肢怠惰 , 或肢体废软无力、 恶心呕吐等症是其特点。
五脏痹
4. 肝痹
• 肝痹为筋痹不已 , 复感于邪 , 内舍于肝 , 出现肝之气血不足 , 疏泄失职的病证。
按病因分类
1. 风痹 2. 寒痹 3. 湿痹 4. 热痹 5. 燥痹 6.风寒湿痹 7.湿热痹
1. 风痹
1. 以感受风邪为主 , 外邪侵犯肌肤、关节、 经络
2. 症状特点:疼痛走串 , 游走不定。 3. 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 , 伴有恶风、
汗出之表现。
2.寒痹
1. 以阳气不足 , 感受寒邪为主因 。 2. 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 固定不移 , 遇寒
• 临床表现以筋脉拘孪、屈伸不 利、肢节疼痛等症为主要特征。
五体痹
5. 骨痹
• 骨痹是指风寒湿热之邪深入于骨 , 阴阳
不和 , 骨失所养而引起的痹证。 。
• 表现以骨节沉重、活动不利、腰脊酸软、 关节变形主要特征。
• 多影响到肾, 严重者出现 " 尻以代踵 , 脊以代头 " 的症状。
五脏痹 1. 心痹
3. 临床表现风寒湿三邪致病特点兼有。
按病位分类
五体痹
皮痹 肌痹 脉痹 筋痹 骨痹
五脏痹
心痹 肺痹 脾痹 肝痹 肾痹
五体痹
1. 皮痹
• 皮痹是指风寒燥湿等邪气侵袭皮腠 而引发的痹证 。
• 临床症状以皮肤麻木不仁 , 或肤紧 发硬 , 兼有关节不利为主要特征
五体痹
2. 肌痹
• 肌痹为风寒湿邪滞留于肌腠之间 , 肌肉失于濡养 而引发的痹证。
按临床表现分类
1.行痹 2.痛痹 3.著痹 4.周痹 5.历节
6.鹤膝风 7.漏肩风 8.顽痹 9.尪痹
1. 行痹
• 行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 ”。 • 临床症状特点是疼痛部位走串不定。
2. 痛痹
• 痛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 • 临床症状特点是以疼痛为著 。
3. 著痹
• 著痹" 湿气胜者为著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