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
关于三线表(做硕士论文很有用)

关于三线表(做硕士论文很有用)1000字三线表(Ternary plot)是一种用于表示三维数据的图形表现形式,也称为三角图、三元图或三坐标图,常用于生态学、化学、地质学、彩色学等领域中。
该方法将三种变量在一个常规的平面图中呈现出来,可以从图中快速理解多个变量间关系、趋势和模式,非常直观、易于理解和应用。
它的优势包括:可防止变量重叠,可视化数据模式,揭示变量与区域的空间关系,逼真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及其变化,让数据分析更加简单。
三线表是一个等面积的正三角形,每条边上表示一种变量的纯度(即呈色),可以用三种颜色表示。
在三角形的中央,表示每个变量均为50%的等高线(isopleth)交汇的点,可以表示均衡状态、无偏差的数据集。
其次,三线表的每一侧表示两种变量的混合物,三角形内部的点则表示由三种或三种以上变量混合而成的多种混合物。
三线表可以套用各种数据类型和不同比例尺的数据,如百分比、比率、随机标度等,非常适合于多元数据分析、多变量数据处理和数据可视化。
在生态学中,三线表常用于表示植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等。
例如,通过观察三线表,可以发现有些植物物种占据了特定位置,有利于繁殖和生存,而其它物种则居于较边缘的位置,需要更好的条件才能生长。
同样,三线表也可以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观察三线表中多元数据的分布,可以确定生态系统是否趋于稳定。
在化学领域中,三线表可以用于表示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分布。
总之,三线表作为一种新型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运用三线表,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为数据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研究效率,面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数据形式,加快数据分析的步伐,使数据的分析过程更加直观,更加简单易懂,提升我们研究的效果和质量。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1前言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
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
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2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第5章 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生成

剩余串 3+ 45# +45# +45# +45# +45# 5# 5# 5# 5# 5# #
主要动作
r6 r4 r2
r6 r4
r6 # # r3 r1 acc
表达式3 + 4 5的语法语义分析和计值过程
§5.3
中间语言
所谓中间语言,也称中间代码,是复杂性介 于源程序语言和机器语言的一种记号系统。一般 来说,快速编译程序直接生成目标代码,没有将 中间代码翻译成目标代码的额外开销。但是为了 使编译程序结构在逻辑上更为简单明确,使生成 的的目标代码更为高效,通常采用中间语言。 编译程序所使用的中间语言形式较多。常见 的逆波兰式、三元式、四元式和树形表示等。来自bcd
3. 间接三元式 为了尽量不改变三元式表,可以另设一张间 接码表来表示有关三元式在三元式表的 计值顺序。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中间代码 称为间接三元式。
例如,表达式a := x+y z b := t-y z 的间接三元式表示如图所示。
三元式列表 (1)( ,y,z) (2)(+,x,(1)) (3)(:=,a,(2)) (4)(-,t,(1)) (5)(:=,—,(4))
§5.4 自底向上语法制导翻译
语法制导翻译分为自底向上和自底向下两种。 自底向上语法制导翻译方法就是在自底向上语法 分析过程中逐步执行语义规则。也就是在每次归 约的同时执行相应的语义动作。
5.4.1 简单算术表达式和赋值语句的翻译
简单算术表达式和赋值语句是指不含数组 元素、记录等复杂数据结构的算术表达式和赋值 语句。
简单算术表达式求值的属性文法。 例5.1 :
规则 1.S→E 2.E→E1+T 3.E→T 4.T→T1 F 5.T→T1 6.F→(E) 7.F→digit 语义规则 print(E.val) E.val := E1.val+T.val E.va1 := T.valv T.val := T1.val F.val T.val := T1.val F.val := E.val F.val := digit.lexval
翻译批评-ppt

傅 雷:“神似”说
•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形与神的关系
• “形似”alike in form/ formal similarity, 指译文与原文在形态、结构、排 列、辞格等方面的相似。
“神似”alike in spirit/ spiritual similarity:就是传达原作的精神,透过字
•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 1. 一个孩子是个孩子, 两个孩子半个孩子,三个孩子不算孩子。 • 2.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 3.一个孩子好调教,两个孩子瞎胡闹,三个孩子乱了套。
• 句子层次上的相似 • 段落章节层次上的相似
对译者的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译者的翻译思想 • 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策略 • 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对译作的批评
1· 宏观的批评
2· 微观批评
文学性语言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1 修辞问题
2 创造性误译问题 3 语言的意趣问题 4 特化表现问题
•
• • • •
· "哎......"他说,遂用肩膀撞开夜,走了。(何立伟《一夕 三逝"· 空船》
• 霍姆斯James Holmes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的研究学派
• 佐哈尔(Even-Zohar)
多元翻译理论( Polysystem Theory)
西方翻译理论小结
• 当代西方翻译理史和理论流派纷呈,带有多元化,多学科 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相互补充、不同翻译思想和实践 各有侧重的鲜明特点; 翻译历史划分和流派的界定本身就反映了翻译研究角度的 差异、重心的转移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互影响;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商务英语的语用翻译等值

在商务 英语 的环境 中, 原文作者为了增
资、 商业保 险 、 国际投资 、 国际运输 等方面。 商务 英语 已成 为 当今世界 经济 活动 中不可 或缺 的交际工具 。商务英语 翻译要求译者做 到等值或等效 , 促进跨文化跨语言商务活 动 的顺利完成 。等值或 等效是 商务英语语用 翻 译的终极 目标 , 是商 务活动能顺利进行 的有 力保证。语用 翻译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 中, 译者所遇到 的实际 问 题。因此 翻译 不仅是认 知活动,更是交际活 动, 关联理论为语用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
商 务英 语 的使 用受 到 了大量语 言和非 语言
因素 的影 响 ,很 难 达到英 语语 用等值 的 目 标 。因此 ,译者需要全方位考虑 到各种影响
2 .以 关联 理 论 建构 商 务英 语 的 语 用
作者的 内在本意。在将信 息传达给读者时 ,
译者应避免直译字面意思 ,而是用适 当的表 达方式将原文作者的内在本 意翻译 出来, 传
正交际意图 。例如 :
原文 : I n t h e p a s t 。 t r a d e d o c u me n t s n e e d e d
t o b e p l o u g h e d o n e b y o n e ,n o w t h e E DI c o u l d d e a l wi t h t h e w h o l e l o t a t o n c e . ‘
1 . 关联 理论 的提 出 1 9 8 6 年S p e r b e r 和 Wi l s o n 在《 关 联性 :
交际与认知 》 这 一专著中提出了具有权威性
的关联性理论 ,在社会学 ,心理学 ,语 用学 等领域引起 了巨大反 响。随后关 联理论也被
第08章语法制导翻译和中间代码生成

常用的中间语言
• 三地址代码(四元式) 三地址代码(四元式) • 语法结构树(三元式) 语法结构树(三元式) • 后缀式
特点
• 形式简单、语义明确、便于翻译 形式简单、语义明确、 • 独立于目标语言
29
三元式和树形表示
• 每个三元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算符op, 每个三元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算符op, op 第一运算对象ARG1和第二运算对象ARG2 ARG1和第二运算对象ARG2。 第一运算对象ARG1和第二运算对象ARG2。运算 对象可能是源程序中的变量, 对象可能是源程序中的变量,也可能是某个三 元式的结果,用三元式的编号表示。 元式的结果,用三元式的编号表示。 • 表达式的树形表示很容易实现:简单变量或常 表达式的树形表示很容易实现: 数的树就是该变量或常数自身,如果表达式e1 数的树就是该变量或常数自身,如果表达式e1 e2的树分别为T1和T2,那么e1+e2 e1*e2, 的树分别为T1 e1+e2, 和e2的树分别为T1和T2,那么e1+e2,e1*e2, e1的树分别为 的树分别为: -e1的树分别为:
9
–lexval 是单词 digit 的属性 lexval
例8-3 3*5+4 的
语法树与属性计算
L Print(19) E.val=19
E.val=15 T.val=15 T.val=3 F.val=3 digit.lexval=3 *
+
T.val=4 F.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l=4
F.val=5 dgit.lexval=5
• 用中间语言过渡的好处: 用中间语言过渡的好处:
–便于编译系统的实现、移植、代码优化 便于编译系统的实现、移植、 便于编译系统的实现
“三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探索

“三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探索杨仓军(宿迁技师学院,江苏宿迁223800)作者简介:杨仓军(1974—),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德育管理。
[摘要]“三元协同”是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与价值观的融合培养,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基于需求的课程设置,提升职业能力,并持续优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机会。
以“三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探究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三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3)31-0165-04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和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知识与实践脱节、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合作等问题,因此教育界普遍呼吁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与企业紧密合作。
企业对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希望能够与学校紧密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培养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人才。
基于以上背景和需求,提出了“三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紧密合作,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于需求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该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改进。
一、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除了传统的技术型人才,现在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跨学科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这使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也对高校和职业教育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但技能型人才的短缺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企业需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但现有的教育体系对这方面的培养还不够。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非强制性显化历时性研究——以《木兰诗》的英译本为例

- 22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非强制性显化历时性研究——以《木兰诗》的英译本为例东北大学/魏楚格【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料库研究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模式,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翻译普遍性上。
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
本文主要基于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
本研究共选用五个《木兰诗》译本,以Textanz 和Wordsmith为研究工具,主要研究非强制性显化这种显化类型。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历时 非强制性显化 《木兰诗》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被认为并被证实是翻译普遍性,包含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翻译内在显化四种类型。
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
所以显化究竟是翻译普遍性之一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问题仍值得研究。
本研究与以往不同,从历时的角度验证了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的合理性并找出违背非强制性显化的现象,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
本论文通过建立《木兰诗》英译本的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对非强制性显化这一特性进行描述性研究,以验证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于《木兰诗》的五个译本中,同时研究非强制性显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具备不同特征。
一、非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是由于不同语言的篇章建立技巧和文体风格间的差异而产生的。
用这种方式,尽管很难完全译出源语的风格和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我们可以译出语法正确的句子。
由于英语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考模式,连接词在英语中是十分必要的,而中文强调的是不同语言单位间的内在关系而不是连接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 ranslators 2008N o.3[收稿日期]2008-04-22[作者简介]郑冰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方向:西方翻译理论,实证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郑冰寒(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新加坡637721)[摘要]:结合TAP s 和T ranslog 技术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是当前翻译过程研究较为热门的研究模式。
本文在分析三元数据分析模式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该模式主要组成部分,TA P s 不同形式的演变与关系,TA Ps 和T ransl og 的关系,目前常用的几种运作方式和这些运作方式的优势与不足。
最后提出对于该研究模式的四点补充思考。
[关键词]:翻译过程;三元数据分析模式;TAP s ;T ranslog [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58(2008)03-0036-06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于翻译过程的研究,随着"有声思维法"(T h i nk A l oud Protoco l s ,简称TA Ps)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九十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其研究方法也在这二十多年来有了很大突破。
随着翻译过程研究的逐步深入,脱胎于内省法的TAP s ,因其数据的主观性特征,在某些方面难以满足人们对数据收集的严格要求。
基于对数据客观性、自然性的诉求,丹麦学者A.L .Jakobsen 和L .Schou 于1998年推出了T ranslog 软件,该软件可以在不干扰电脑文本输入的前提下,记录所有的键盘操作活动。
T rans -log 的诞生很快受到译界学者的关注,因其实验过程具备较高的生态效度(eco l og ical vali d it y ),似乎可以满足人们对实证研究的要求。
然而,T ransl og 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所记录的是翻译行为过程,而非翻译认知心理过程。
从其线性序列(li near representation)分析翻译心理过程,少不了回溯和推断,但这种推断的线索要比TA Ps 语篇提供的线索少得多。
于是,这两种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研究方法,很自然地走向结合。
Jakobsen(1999,2003)率先提倡这种合作,他把TA P s 和T ransl og 结合的方法归为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三元数据分析法(T r iangu l a ti on)。
随后,F ab i o A l ves (2003)主编的5三元数据分析法:透视翻译过程研究6一书,使人们对该方法在理论、操作和教学应用等层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元数据分析模式应当如何理解?模式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如何?如何结合运作?还可以作怎样的补充?本文试作探讨。
1 三元数据分析模式的概念所谓翻译过程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F ab i o A lves 的解释是:本书的题目5三元数据分析法:透视翻译过程研究6应该这样理解:书中所有文章运用的方法都好比是航海时运用的三角测量定位法。
假设轮船航行时通过航海图未作标记的海域,这时,就应当依据几个已标记的地点来确定此处的方位。
推及到社会科学方面,本书作者均使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法,分析自己关注的问题,使翻译过程的本质问题明朗化。
(A l ves 2003:V II)可见三元数据分析法源自航海技术中运用几个定点定位某一未知点的三角测量法。
所不同的是,翻译过程的研究不是依靠仪器或量具来测量,而是运用多种数据来分析。
因此在移植三角测量法(T riangu lati on)概念时,我们主张在汉语中用三元数据分析法来表述,并把运用该方法的翻译过程研究模式定义为三元数据分析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运用多种数据交互验证,减少单方面数据的不足和偏误。
同时,三元数据分析模式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限定具体由哪些研究方法组成,只要运用多元数据收集法进行研究分析,就可以算是三元数据分析。
例如李德凤的研究指出,60%的TAP s 翻译研究运用了三元数据分析模式,这里的模式大多是由TAP s 与后期采访、问卷调查、译语文本分析组成(L i 2004:308)。
当然,该模式也在翻译学发展的同时与时俱进,目前翻译过程三元数据分析模式的组成部分主要是TAP s 和T ranslog 。
2 模式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作为翻译过程研究中获取实证数据的主要实验手段,TAP s 和T ransl og 是随着研究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当人们对翻译心理过程产生探索兴趣时,首先从心理学借用研究方法,于是TAP s 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成为二十多年来翻译过程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其中,TA P s 本身也经历了研究方式的演变和发展,衍生出不同的TA Ps 形式。
近年来,人们对实证数据的客观性和自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产生了可以客观记录电脑输入行为的T ransl og 程序。
这些方法各有千秋,从不同侧面对翻译过程进行描述。
因此,在研究中不能对任何一种轻易放弃,应该从分析彼此关系入手,使之更好地结合运用,为翻译过程研究注入更多实证元素。
2.1 TAP s 不同形式的演变和关系TAP s 理论框架是E ricsson 和Si m on 于1984提出的,作#36#为评估自我监控和反省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被试以口头言语的形式陈述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及行为表现,实验者通过音像器材进行记录,随后整理为文字信息加以分析。
该方法最初运用于认知心理、语言习得和写作研究,近二十年来广泛应用于翻译过程研究。
确切地说,TA P s包括即时TA Ps(Concurrent TA Ps)和反省TA P s(R e tro spective TA Ps),前者被试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口头报告思维过程,后者被试在任务完成之后对思维过程进行汇报。
在翻译过程的研究中,最初启用且较多使用的方法是即时TAP s,因此即时TA Ps可以用无标记的TA P s表示,而反省TA Ps必须有所标记。
下文只提到TA Ps时均指即时TA Ps。
作为心理学科传统的数据收集方式,反省TA P s在认知心理、语言习得等领域较早得到了运用。
该方式主要收集存储在人脑长期记忆中的思维信息,且由于事后的反省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运用反省TA Ps获得的关于长期记忆的思维数据往往比TA Ps更加详细具体,因此在某些实验¹中,研究者倾向于运用反省TA P s的方法。
但是,在翻译过程研究中,反省TA Ps较少单独使用。
反省TA Ps数据在翻译行为发生之后收集,被试容易忘记曾经在大脑中停驻片刻的思维活动,遗漏很多属于短期记忆的信息,加上数据经过后期思维的整理,不能真实反映翻译思维过程的原貌。
Er i csson&S i m on针对反省TA P s,提出TA P s 的优点所在:"唯有即时的言语化思维才能巨细无遗地反应被试在执行长期任务时的心理状态(长期任务指超过10秒的任务)。
一旦完成长期任务,部分信息转移至长期记忆,留给短期记忆的只有检索的提示(retriev al cue)。
因此,事后报告º往往困难且不完整"(Er i csson&S i m on1993:xv i)。
德国学者LÊrscher进一步发展了以上观点,指出TAP s优于反省TA Ps的理由:¹通常认为,被试只能汇报正在关注的信息,即短期记忆中的信息。
由于短期记忆在人脑中存储时间较短,只有通过TAP s同步汇报,才能获取这类心理信息;º由于TA Ps实验是一种即时口述行为,对比事后回忆的反省报告,被试不需要忙于记忆,所以汇报出来的信息更加客观、完整(LÊrscher1992:426-439)。
TA Ps虽然是目前翻译过程研究的主要数据获取方法,但是该方法在方法论和实验设计等层面均存在问题。
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¹TAP s能否真正反映翻译过程或思维过程?ºTA Ps会不会影响正在进行的思维过程?»TA Ps实验过程中包含口译和笔译,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模式是否会互相干扰?(参见李德超2004)针对第一、第二点质疑,TA P s翻译过程研究者运用E ricsson&S i m on (1984)在思维过程上的分析作出回应;第三点质疑至今未能有较好的解释。
解决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则略显轻松。
对于TAP s数据类型的混杂、受试人数不足和外部干扰因素等,目前都有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问题多数是前期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或限于当时实验条件等原因造成的,并不构成动摇TAP s技术的根本性问题。
相反,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目前的TAP s技术在实证结果可靠性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针对TA P s存在的问题,有学者尝试在该方法论框架下,对实验的操作方式进行修改。
比如前期的TAP s实验基本上使用单独翻译的形式,由于单独翻译TA P s过程中被试容易出现不自然的表现,不少学者(H ouse1988;M atrat1992)主张采用协同翻译(jo i nt translation)来代替,且通过实验论证:"协同翻译比单独翻译得到的TAP s资料更真实,从中体现的翻译策略也更丰富,简而言之,更有趣"(H ouse1988:95)。
实际上,协同翻译的TA P s是引入不常见的工作方式代替不自然的工作表现。
协同翻译主张为翻译过程提供更真实、更丰富的TA Ps数据,弥补被试单独翻译过程中不自然、贫乏的TAP s数据,但是其工作方式本身却并不普遍,因为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译者都是单独工作的。
除非象Segu i not(1996)的实验那样找到一对一直从事协作翻译的译者,然而,以他们为被试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对于绝大多数单独翻译的译者来说是否适用,仍然是个未知数。
而且,协同翻译的被试往往存在性格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合作上的分歧和表达上的失衡,比如表现欲或表述能力较强的被试容易在口头报告时处于主导地位,使得其它被试难以自由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2.2T ranslog与TA Ps关系的分析TAP s使翻译心理过程研究摆脱了长期以来基于翻译理论家主观推测的研究模式,以实证的手段协助人们探索翻译过程中人脑的工作原理。
基于实证研究对数据客观性的要求,结合电脑时代的有利条件,T ranslog程序的出现则是翻译过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T ransl og类似文字处理程序,所不同的是,它能记录所有键盘输入过程中击键、停顿、修改等操作行为,因此能够重现翻译行为过程,统计击键次数、停顿时间、单位时间的行为次数、修改次数等,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数据(参见郑冰寒2006)。